供應鏈物流能力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供應鏈物流能力的概念,國內外沒有統一的定義。馬士華等[1]認為供應鏈物流能力由物流要素能力以及物流運作能力構成。供應鏈物流能力是物流主體以顧客價值最大化和物流成本最小化為目的,圍繞核心企業,從採購原材料到製成中間產品以及最終產品,最後由銷售網路把產品送到用戶手中這一供應鏈物流活動中順利完成相應物流服務的能力,主要包括客觀(設備和設施)能力和主觀能力。
2.1 系統性
由於供應鏈物流是一個系統,而作為供應鏈物流系統的重要表徵向量,物流能力也就具有系統性,它是對一個特定系統能力的反映。供應鏈物流能力是供應鏈物流系統績效的衡量,是系統整體的一個特征表現,具有系統性。
2.2 複雜性
因為參與供應鏈物流運作的物流主體以及提供物流設施設備的物流節點企業組成的層次不同,供應鏈物流系統往往由多個、多類型甚至多國物流企業或者節點企業的物流部門構成,所以作為供應鏈物流系統的重要指標之一的物流能力比單個物流企業或者單個企業的物流部門的物流能力更為複雜。
2.3 動態性
供應鏈管理因企業戰略和適應市場需求變化的需要,其中節點企業需要動態更新,這就使得參與物流運作的物流主體以及物流服務提供者隨之發生動態更新,所以供應鏈物流系統的物流能力具有動態性。
2.4 增值性
供應鏈不僅是連接供應商到客戶的物品鏈,而且是一條價值增值鏈,物資在供應鏈上因加工、運輸、儲存等功能過程而增加其時間價值和空間價值[5]。供應鏈物流系統正是價值增值的主要載體,其物流能力也表現為價值增值能力的大小。
2.5 交叉性
節點企業可以是這個供應鏈的成員,同時又可以是另一個供應鏈的成員,眾多的供應鏈形成了交叉結構。這一現象的存在影響了物流系統的交叉結構,造成了物流系統各物流要素同時為多個供應鏈服務的局面,給物流能力帶來了交叉性。
2.6 集成性
物流能力是物流系統提供物流服務的一個綜合評價,是對系統內各物流要素集成應用。該能力是各要素能力以及管理水平等的集成評價,集成水平的高低直接關係到物流能力的大小。
3.1 供應鏈物流系統構成要素
一個供應鏈系統一般由供應商、製造商以及分銷商組成,其組織結構模型一般有三種:線狀模型、鏈狀模型和網狀模型。不同的供應鏈結構模型,就有不同的物流系統結構與之相適應。供應鏈物流系統一般由供應物流、生產物流和分銷物流組成。整個供應鏈的物流服務,可以是專業的第三方物流企業提供,也可以由供應鏈合作伙伴中某個或某幾個成員企業的物流部門提供。
3.2 供應鏈物流能力的構成要素
供應鏈物流能力是在供應鏈系統內,物流生產主體提供物流服務過程中,在某一可靠度要求下,依據現有設備與設施條件,滿足供應鏈系統對物流服務需求的能力,它包括客觀能力和主觀能力。
3.2.1供應鏈物流客觀能力
供應鏈物流客觀能力主要是指供應鏈系統所集成的物流機械設備、物流設施等的固有設計能力。這是供應鏈物流能力的基本組成部分。物流機械設備主要包括各種運輸車輛、包裝機械、加工設備、裝卸機械和信息處理軟體等,物流設施主要包括各個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以及倉庫等設施的作業面積、種類、搬運工具等。
3.2.2 供應鏈物流主觀能力
供應鏈物流主觀能力是指供應鏈物流運作主體通過運用各種管理手段,優化配置物流資源,為供應鏈提供高效率、低成本的物流服務的能力[1]。是物流管理者利用個人經驗、物流管理技術與方法、各種先進的管理思想,對整個物流活動進行計劃、組織、協調與控制,達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目的。主要包括供應鏈物流系統的可靠性、柔性、物流成本以及對市場響應能力等等。
4.1 降低物流成本,提升顧客價值
供應鏈管理就是要提升供應鏈競爭力,供應鏈物流系統的運作能夠很好的降低物流成本,為供應鏈競爭贏得成本領先。供應鏈物流能力的重要體現就是降低物流成本,提升顧客價值,以此贏得更多的顧客。
4.2 滿足顧客個性化需求
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對消費品的要求更趨個性化和快速化,對商品的質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實施供應鏈管理的目的就是滿足顧客需求,能否便利的滿足顧客個性化需求成為供應鏈成功的關鍵,也是供應鏈物流能力的重要體現。
4.3 訓練有素的員工隊伍
訓練有素的員工隊伍是供應鏈物流系統成功運作的重要保障。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而掌握科技的則是技術人員。訓練有素的員工隊伍,有技術、有組織、配合意識強,能夠很好的參與物流運作,相互配合,為供應鏈節點企業提供優質的物流服務。
4.4 投資新技術,建立信息系統
科技是在不斷創新中成長的,新技術的採用,能夠很好的幫助員工完成物流運作,提升物流系統的服務能力。物流過程中相隨而生的有資金流以及信息流,建立信息系統,能夠有效地提高物流系統的信息處理能力,提升物流服務水平。物流系統對新技術的投入以及信息系統的建立,真正反映出物流服務的能力以及技術保障。
4.5 良好的戰略實施計劃,適當的系統集成機制以及優秀的作業流程
物流系統實施物流活動的過程是供應鏈物流戰略實施的過程,良好的戰略實施計劃能夠保障物流系統提供優質的物流服務,更能體現出物流系統提供物流服務的本領。供應鏈物流系統是集成的物流系統,供應鏈管理者以適當的物流系統集成機制集成供應鏈中各種物流資源,均衡各節點企業的物流利益,將現有所集成的物流資源充分利用,發揮各物流資源的優勢。供應鏈物流運作有一定的作業流程,優秀的作業流程能夠產生高效的物流服務業績,更能反映供應鏈物流系統物流能力的潛力。
4.6 合適的供應和銷售聯盟
隨著全球經濟的一體化,人們發現任何一個企業都不可能在所有業務上成為最傑出者,必須聯合行業中其他上下游企業,建立一條經濟利益相連、業務關係緊密的行業供應鏈,以實現優勢互補,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資源來適應社會化大生產的競爭環境,共同增強市場競爭力。合適的供應和銷售聯盟給物流系統創造了良好的運作條件,能夠幫助物流系統提升其物流能力。
4.7 有效而易於接受的評價標準
對物流系統的物流活動進行評價和分析,才能夠正確判斷物流系統的運作水平以及提供物流服務的能力,提高物流系統的物流能力,進而增加整個供應鏈的競爭力 [6]。有效的評價標準可以保障評價工作順利進行,同時可以正確反映出物流系統的真實運作情況;然而評價標準必須是易於接受的,不然,物流運作者無法理解評價工作所提供的信息,更是無法有針對性地優化運作流程以及管理方式。
4.8 高水平的管理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供應鏈是物流一體化管理的結果。供應鏈物流能力的定義中提到,物流能力是包涵管理水平等的一個綜合評價,高水平的管理是物流能力在管理水平上的較好表現,能夠體現出物流系統在物流活動的計劃、執行、監督以及控制等方面的優秀表現。
5. 1 內部因素
5.1.1 物流設施和物流機械的現代化水平
物流能力可分為客觀能力和主觀能力,其客觀能力主要表現在物流系統中物流設施、設備以及物流機械等的應用情況與現代化水平。供應鏈物流系統的物流設施和物流機械故障直接影響物流活動的順利進行。物流設施和設備故障主要有固定設備故障、移動設備故障以及其它輔助設備故障等,這些故障不僅造成設備的損壞,更重要的是造成了物流能力的損失。
5.1.2 員工隊伍的素質
作為物流運作主要操作者的員工隊伍是物流活動的主要參與者和管理者,員工們的素質影響到物流活動的順利進行以及物流服務質量的保障。高素質的員工隊伍能夠很好的相互協作,充分發揮個人優秀才能,合理利用物流設施和設備,結合實際情況,共同完成客戶所需求的物流服務,並且能夠有效的保證服務質量和準時性。
5.1.3 信息技術的應用水平
物流伴隨而生還有資金流以及信息流,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促使物流業迅猛發展。高技術含量的信息技術的應用可以快速獲取信息,提供更好的用戶服務和加強客戶聯繫,可以提高供應鏈物流系統運行狀況的跟蹤能力,協調物流運作各企業、各部門、各崗位的經濟行為,有效處理人、財、物和客戶的關係,直至提高供應鏈整體競爭力。
5.1.4 作業流程
作業流程是物流系統從事物流活動的工作流程,它提出了生產既定的物流產品、達到既定的要求,對物流資源配置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對物流運作過程提出了明確要求、物流運作方法以及相應的措施等。作業流程的合理性與經濟性影響到物流系統中人機關係、設備之間的銜接以及運輸等,同時影響到物流運作能力的合理性,以及是否存在瓶頸約束、各環節能力匹配等[8]。
5.1.5 管理水平
高水平的管理能夠造就物流資源的有效利用,提升物流服務實效,優化配置各項資源,提高物流系統提供物流服務的能力。同樣紊亂的管理則會造成物流運作的無序化、任意化,根本無法提供供應鏈運作的物流支撐,更不用說物流服務水平了。管理水平的高低影響到物流運作的成敗以及各項物流資源的合理利用,影響到物流各子系統的相互協作與能力匹配,從而影響供應鏈整體物流系統的物流能力。
5.1.6 物流標準化的貫徹情況
物流標準化是物流管理現代化的必要前提 ,是整個物流系統功能發揮和各環節有效銜接及運作質量的根本保證 ,是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和消除國際貿易技術壁壘的重要手段[7]。物流標準化實施的實際情況關係到物流系統內各節點物流子系統的兼容性,以及各物流環節的協調性與連貫性,直接影響物流效率的提高。
5.1.7 供應鏈物流作業組織的提前與延誤
供應鏈物流從起點到終點經歷了多項環節,每一個環節中均有可能因為作業組織不當,造成實際作業過程與計劃作業過程的偏離,如提前與延誤等。這些作業組織的提前與延誤都將造成物流設備空轉或超負荷運行,導致物流能力的損失。
5. 2 外部因素
5.2.1 國家與地方政府的政策法規,以及行業規定
在物流業進行結構性升級換代的過程中,政府的物流發展政策與一國所制定的物流法律制度環境是極其重要的。這包括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的政策與法規、與物流服務有關的政策與法規、以及有關產品的生產加工與流通的政策與法規。國家與地方政府的政策法規以及行業規定為社會物流的發展提供良好的外部法制環境,同時保障物流系統在良性競爭環境中充分發揮自有能力,提供優質物流服務。
5.2.2 供應鏈所在地的物流基礎設施條件
物流基礎設施是在供應鏈的整體服務功能上和供應鏈某些環節上,滿足物流組織與管理需要的、具有綜合或單一功能的場所或組織的統稱。基礎設施是物流活動的載體,是物暢其流的重要保障。物流的基礎設施包括:港口、碼頭、鐵路、公路、倉庫、配送中心等。供應鏈所在地的物流基礎設施條件的好壞直接關係到供應鏈物流運作的順利進行,同時會影響到物流服務質量以及物流能力的充分發揮。
5.2.3 物流需求的波動
供應鏈物流需求的變動也是影響物流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由於物流需求的各種不確定性(如時空需求的變動、完成標準的變化以及物流服務對象的變動等)導致物流能力必須及時、合理地進行相應調整,從而改變執行過程中實際使用的供應鏈物流能力。
由於供應鏈物流能力構成要素的複雜性,決定了其評價指標不是一個單一指標,而是一個指標集。根據供應鏈物流能力的構成要素,供應鏈物流能力指標集可分為客觀指標(如設備和設施能力)和主觀指標(如柔性、市場響應能力等)。
6.1 客觀性指標
(1)物流成本
供應鏈物流成本的概念及構成物流成本是指實現物流需求過程中的物流活動全部費用支出。根據1997年日本《物流成本計算統一標準》中的按功能劃分方式劃分,物流成本可分為四個部分:(1)倉儲作業成本:包括裝卸成本、撿貨成本、物流加工成本、補貨成本、進貨入庫成本、驗收成本;(2)存貨成本;(3)運輸成本;(4)管理成本:包括訂單處理成本、採購處理成本[9]。物流成本可以反映物流企業活動的經濟狀態。
(2)送達速度
李夏苗等[10] 指出送達速度可以用貨物列車平均直達速度和貨物平均送達速度來刻畫,認為貨物平均送達速度是指承運人將貨物從始發站送到終到站的平均速度。同樣,我們認為供應鏈物流送達速度是指供應鏈物流系統中原材料、半成品以及產成品從產生地至目的地的平均速度,一般以單位時間內的輸送距離來描述。
(3)運輸能力
供應鏈物流的運輸能力是指在供應鏈物流系統中用於運輸服務的固定設備、機車車輛和運輸組織方法條件下,按照車輛和作業人員的現有數量,在單位時間內所能輸送的最多貨物噸數。主要是指節點企業、物流中心以及配送中心間的較大批量物資的運輸。該能力受到車輛數目、車輛類型、作業人員、運輸距離、線路條件以及運輸組織方法等因素的影響。
(4)配送能力
供應鏈物流系統一般擁有多個配送中心,其配送能力是物流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配送能力受到配送車輛數目、車輛類型、車輛分配、配送人員素質、配送線路以及其他如時間、裝載能力等特定條件的限制。
(5)倉儲能力
庫存是指倉庫中處於暫時停滯狀態的物資。一般分為兩個類型:第一個是由於批量訂貨而帶來的庫存,稱為批量訂貨庫存;第二個是由於顧客需求與供應能力變化而帶來的庫存,稱為安全庫存。倉儲能力是物流系統中所有倉庫等存儲設施單位時間內的最大存貨周轉量的度量,其大小受到存儲設施的面積、類型以及存儲方式等條件的限制。進行有效的庫存管理,有利於提升倉儲能力,控制“牛鞭效應”的影響。
(6)點--線能力匹配
這裡所涉及的“點”是指各節點企業、物流中心以及配送中心,其能力是這些實體對貨物的流通加工與換裝能力;“線”則是指運輸線路及其所配置的固定設施和車輛等移動設備,其能力是指該運輸線路上現有固定設備、活動設備、人力、一定運輸組織方法和管理組織水平條件下,單位時間內,運輸產品的最大運輸能力。點線之間的匹配是實現供應鏈物流系統優化資源配置,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供應鏈市場響應能力,保障供應鏈有序流暢運作的重要保障。
6.2 主觀性指標
(1)可靠性
可靠性是指在規定的條件下和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規定功能的能力[11]。供應鏈物流系統是一種較為複雜的系統,它的正常運作會受到多方面不確定因素的影響,如自然災害、運輸生產事故、庫存決策失誤、物流設備故障、信息系統癱瘓,以及客戶需求信息預測不正確或反饋不及時[12][13]。此外,供應鏈物流系統是一個動態的系統,各環節相互制約、相互影響,其中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差錯,都會波及其他環節,乃至整個供應鏈物流系統。
(2)柔性
供應鏈物流能力的柔性是指在供應鏈物流系統內外部條件變化的情況下,以合理的成本水平採用合適的運輸方式,在合適的時間和地點收集和配送合適的產品或資源以及服務,以滿足顧客或合作伙伴的需要。物流柔性狀態的體現:倉儲策略數;可選配送方式;配送渠道數量;可供調配的運輸工具數;物流信息手段。物流柔性系統能力的體現:既定配送方式調整能力;全球配送能力;既定配送計劃變更能力;協同配送能力;配送策略變更能力[14]。
(3)信息處理能力
信息處理是物流的關鍵活動之一,是物流活動順利進行的有效保證。信息處理能力是物流信息平臺對物流信息的採集、分析、處理,並形成決策的能力。信息處理能力的核心是信息處理技術,信息處理技術是供應鏈建立快速反應策略的前提,以使能更好的面對競爭。其受到IT技術、供應鏈內物流信息標準化程度以及應用人員素質的影響。
(4)對市場響應能力
供應鏈響應時間是供應鏈所有階段的生產時間和物流時間的總和,是供應鏈全過程的積累效應,由供應鏈上不同階段的企業子響應時間所構成[15]。在這裡,我們定義每一個具有獨立功能的節點企業所消耗的時間為一個子響應時間。每個節點企業的子響應時間只包含該企業在產品生產過程中所消耗的生產時間,在採購、庫存和運輸等物流過程中所消耗的物流時間則是供應鏈物流響應時間。物流響應時間與物流響應能力成反比,物流相應時間越長,其對市場響應能力就越小,反之亦然。
- 馬士華,陳習勇.供應鏈環境下的物流能力構成及其特性研究[J].管理學報,2004(1):107~111
- 汪鳴,馮浩.我國物流業發展政策研究[M].北京:中國計划出版社,2002
- 譚清美,馮凌雲,葛雲.物流能力對區域經濟的貢獻研究[J].現代經濟探討,2003(8):22
- 唐納德J?鮑爾索克斯,戴維?J克勞斯.物流管理—供應鏈過程的一體化[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2.
- 董千里.供應鏈管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
- 範春梅,辛若朋.物流績效評價研究現狀綜述[J].物流技術,2004(9):16~19
- 周愛蓮,李旭巨集,毛海軍. 中國物流標準化現狀與對策建議[J]. 公路交通科技,2003(2):153~156
- 孔慶善.運作管理[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2003.
- 鄧芙蓉.基於供應鏈的物流成本管理[J].武漢交通職業學院學報,2004(2):6~9
- 李夏苗,胡思繼,朱曉立.直達輸送貨物的送達速度和準時性的調查研究[J].北方交通大學學報,2002(2):103~106
- 陳國華,王永建,韓桂武.基於可靠性的供應鏈構建[J].工業工程與管理,2004,(1):72~74
- Jan Olhager, Erik Selld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urvey of Swedish manufacturing firm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04. Vol.89,NO.3:353~340
- Mouritsen , Jan,Skjott-Larsen,Tage,Kotzab,Herbert. Exploring the contours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J].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s,2003,Vol.14, NO.8:686~695
- 張雲波,武振業,楊成連.應鏈柔性系統集成[J].南交通大學學報,2004(2):244~247
- 楊文勝,馬士華,李莉.基於供應鏈相應時間的協同計劃模型[J].預測,2004(5):52~56汪鳴,馮浩.我國物流業發展政策研究[M].北京:中國計划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