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柔性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物流柔性指企業快速有效地應對顧客對於運輸、交付和服務等需求變化的能力。物流柔性包含四個重要要素:物流供應柔性、採購柔性、分銷柔性和需求管理柔性,用這四個要素來細化和反映物流柔性概念。
有些學者認為對於供應鏈柔性的研究,起於對物流柔性的研究。因為建立供應鏈的目的在於:在正確的時間將正確的商品,在正確的質量要求下,以正確的價格,運送到正確的地點,交付給正確的商品需求者。在供應鏈中,有很多特征是通過物流業務體現出來的,物流的作用就是將合適的商品交給正確的需求者。因此,很多學者從物流的觀點入手來研究供應鏈的柔性問題。Abdel-Malek、Hayen、Billesbach、Dougherty、鮑爾索科斯(1999)15從基於時間的戰略考慮,認為物流系統的柔性能力體現在通過快速響應,最小變動,面向客戶,提高物流系統的作業可靠性和客戶服務水平。Barada(2000)等認為物流系統的柔性存在於三個層面:基礎層(Basic),系統層(System),和集合層(Aggregate),如圖2.1。
Funda Sahin(2002)從軍事的需要上,提出了物流柔性所需要面對的幾類變化:資源需求量的變化,需求種類的變化,對時間和地點要求的變化等,並區分了固有柔性和結構性柔性,他指出:固有柔性是與物流設備、物流對象相關聯的,而結構性柔性是與物流資源、物流層級配置相關聯的。
Morlok(2004)從環境不確定性角度分析了運輸需求變化類型,並建立了不同運輸系統柔性能力優化模型。
吳晨暉(2001)認為物流柔性取決於以下方面的特征:企業適應全球化需求的能力、滿足獨特的顧客運送要求的能力、改變倉儲容量的能力、改變運送人運送貨物的能力及引入產品延期的能力。
許志端(2005)以配送和營銷渠道中物流柔性作為研究對象,提出物流柔性的概念框架,並建立相應的績效度量模型。
周樂等(2007)深入分析了物流柔性的不同分類,找到其中的有機聯繫。基於系統的外部視角,按照不確定性類型的柔性分類方法,認為其體現出的是一種物流系統對於柔性需求的程度。此外,基於系統的內部視角,按照物流系統層次結構和決策周期的柔性分類方法,認為其反映了系統柔性能力的實現手段;而按照表現形式劃分柔性類型,則體現了物流系統的柔性能力最終所體現出的一種柔性服務能力。基於此,得出物流柔性研究的總體框架如圖2.2。
周樂等認為對於物流柔性的研究應當遵循這樣的思路:首先從對物流系統面臨的不確定性因素分析入手,引出對於系統的柔性需求;然後從系統的內部結構入手,從不同的層面研究實現柔性的技術和手段;最後從物流系統外部績效入手,全面評價系統的綜合柔性服務能力(如多樣化能力和快速應變能力),並反饋給系統內部,為進一步的改進提供依據。
類似地,龔本剛(2008)等人提出了供應鏈環境下物流柔性能力評價的證據推理方法,認為供應鏈環境下物流柔性能力的形成機理如下:首先,物流系統面對需求的多樣化和環境的不確定性因素體現了物流系統對於柔性的需求,是柔性能力實現的目的所在,把握了供應鏈環境的特征也就把握了物流柔性能力的內涵與外延;其次,柔性能力的實現取決於物流系統的內部結構,實現的技術依賴於系統不同層次屬性,這是物流柔性能力實現的途徑;最後,物流柔性服務能力的落腳點在於物流系統的績效表現,如何全面評價系統的綜合柔性能力,並反饋給系統內部,為進一步的改進提供依據,是柔性能力實現的價值所在。從供應鏈的視角來看,反映物流柔性能力的指標屬性很多,其主要有:外包或整合柔性能力、網點佈置柔性能力、計劃與控制柔性能力、設備與設施柔性能力、配送柔性能力、運輸柔性能力、倉儲柔性能力等,如圖2.3。
綜上文獻,目前針對物流柔性研究的文獻尚不多見,歸納起來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延續柔性系統研究的一般思路,從柔性能力的定義、類型和度量等方面進行概念性描述,並提出一些物流柔性的實現手段。如Abdel-Malek、Billesbach、Hayen、Dougherty、Pittman、鮑爾索科斯、周樂等研究。二是從物流系統內部的某一特定維度進行定量化研究,如Morlok、許志瑞等研究。柔性的度量(包括各種類型的柔性),目前大部分學者和研究人員共同認同的有兩個維度,即範圍(range)和響應(response)(Slack,1987;Gerwin,1993;Upton,1994)。Slack(1987)提出了柔性的三維特性,將柔性看作是一個三維有限空間,任何一種柔性水平可以看作是三維空間中技術上可行、經濟上合理的一個點,如圖2.4所示。其中,柔性的三維特性具體如下:①範圍(range),一個系統能夠表現的狀態或採取的行為範圍;②費用(cost),從一種狀態轉移到另一種狀態所需要的費用;③時間(time),從一種狀態轉移到另一種狀態所需要的時間。隨後,Slack(1988)根據柔性的範疇與響應特征將柔性劃分為二維,即範圍柔性和響應柔性。Gupta and Huzacott(1989)從柔性的三維角度來進行度量,一維是系統的敏感性,它決定系統是否需要對某一變化做出響應;二維是系統的有效性,它決定了系統響應變化的快慢和好壞程度;三維是系統的穩定性,它決定了系統響應變化的範圍和幅度,高穩定意味著高柔性。
在Slack(1987、1988)等人的基礎上,Upton(1994)將柔性的反應這一維度定名為“機動性”,對應了Slack提出的“時間維”和“響應柔性”,並同時將“一致性”增加為柔性衡量的第三維度,高一致性意味著產品改變時維持著高質量(Sethi and Sethi,1990;Leeuw and Volberda,1996)。當企業能快速地在大量不同產品中改變並維持一致性高績效時,就達到了高柔性。
隨後,Day(1994)等人根據Upton(1994)提出的範圍、機動性和一致性三個柔性衡量維度對物流柔性各要素進行柔性屬性分析,認為物流柔性指企業快速有效地應對顧客對於運輸、交付和服務等需求變化的能力。
物流柔性包含四個要素:物流供應柔性、採購柔性、分銷柔性和需求管理柔性。
1、物流供應柔性(Physical supply flexibility),指企業快速有效地提供配送、調達生產所需物資能力。物流供應是一種信息密集型活動,它包括生產進程之前和之中發生的物流過程:內部資源運輸、原料倉儲和存貨控制(Langley and Holcomb,1992;Zhang et al.,2002)。內部資源運輸服務的質量(如在途時間、發貨的頻率、費用及運輸中發生的貨物損害或丟失)將會影響製造商的存貨水平,存貨的進出頻率和原料搬運設備的利用。
2、採購柔性(Purchasing flexibility),指企業利用與上游供應商的相互參與、合作關係快速有效地購買到所需物資的能力。在這種環境里,製造商瞭解供應商,他們在高層次的協調、參與和緊密交流的基礎上尋找合作關係(Ernst and Whinney 1987),這要求對信息交換的高度重視。
3、分銷柔性(Physical distribution flexibility),指企業快速有效地調整產品的存貨、包裝、倉儲和運輸來滿足顧客需要的能力。Porter(1985)稱它為外部物流柔性。分銷柔性包括物流和信息流,它要求在活動中具有敏捷性,如包裝、倉儲和外運。這些顧客可以看的到的能力對於戰略響應至關重要。
4、需求管理柔性(Demand management flexibility)指企業對於顧客多樣化的服務、交付時間和價格做出快速有效反應的能力31。它指一種信息密集型和市場感應型的活動,必須通過創新和管理緊密的顧客關係來快速滿足需求(Day,1994;Zhang et al.,2002;Lee,2001)。為了對當前和潛在客戶事件和趨勢表現出敏捷,企業需要瞭解和收集顧客的要求,需要培養直接的顧客接觸,收集顧客需求的信息,利用這些信息來設計和提供產品與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