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園區規劃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產業園區規劃是指綜合運用各種理論分析工具,從當地實際狀況出發,充分考慮國際國內及區域經濟發展態勢,對園區產業發展的定位、產業體系、產業結構、產業鏈、空間佈局、經濟社會環境影響、實施方案等做出一年以上的科學計劃。
產業園區規劃的重要原則[1]
為了能夠制定出合理有效的產業園區規劃,在進行設計規劃的時候應該遵守一些基本的原則。在做園區規劃時應堅持以下“五項基本原則”。
關聯發展原則
關聯發展原則要求:園區規劃應圍繞區域主導產業展開產業園區(產業集中發展區)規劃佈局,發揮優勢產業、優勢企業的關聯帶動作用,推進龍頭企業加強標準化建設和實施產品、技術擴散,支持園區內企業特別是“專精特新配”型中小企業開展協作配套,提高產業協作配套水平,推動產業、企業形成配套發展、錯位發展、互補發展的良性格局,提升企業市場適應能力、反應能力和競爭能力。
成鏈發展原則
成鏈發展原則要求:園區規劃應堅持把培育完善優勢產業鏈作為新的產業競爭格局下大力發展地區產業的重要路徑,構建深化產業鏈整合發展的機制,推進企業、項目之間在產業鏈延伸方向上建立相互配套、分工協作關係,形成相互關聯、相互支撐、相互促進的發展格局。發揮作為優勢產業鏈“鏈核”的龍頭重點企業、重點產品的帶動作用,推進產業工藝流程再造,提高製造能力、加工深度和產業附加值,切實增強企業對產業要素資源的配置能力、控制能力和綜合成本消化能力。
集聚發展原則
集聚發展原則要求:園區規劃應強化產業配套能力、公共基礎設施和政策市場環境建設,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集成提升行政效能和服務水平,推動產業關聯的企業合理流動、入園發展,推動形成既競爭又合作的集聚發展態勢,增強對產業園區(產業集中發展區)外產業的吸納、集聚和輻射帶動力,使產業園區(產業集中發展區)成為本區域產業集中度最高的區塊,努力擴大規模經濟和範圍經濟效益,打造一批特色產業基地、知名區域品牌,不斷提升產業創新能力和區域產業競爭力。
集約發展原則
集約發展原則要求:園區規劃應通過優勢產業集中佈局、集聚發展,推動企業精幹主體、分離輔助,建立成鏈閉環發展的迴圈經濟發展模式,有效保護環境,實現資源節約利用、綜合利用、迴圈利用,推進工業發展方式轉變。強化集約節約用地,嚴格生產用地和生產輔助用地的比例,嚴格執行工業建設項目投資強度、建築密度、容積率等控制性指標,努力提高工業用地綜合利用效率。園區內嚴禁商住房地產項目開發。
合作發展原則
合作發展原則要求:園區規劃應堅持把產業園區(產業集中發展區)作為充分開放合作的重要平臺,主動承接國際國內產業轉移。立足省內區域經濟合作,支持跨區域建立產業園區(產業集中發展區),探索產業合作園區或產業集中發展區”建設模式和管理運行機制。立足外向發展,爭取建設一批出口加工區、內陸港、保稅倉庫(保稅物流中心),提高產業園區(產業集中發展區)外向度。
產業園區規劃的服務內容[2]
園區產業規劃
整合巨集觀環境和微觀環境要素,以前瞻的眼光、科學的理論、客觀的實踐和詳實的數據,對產業項目作巨集觀的、方向性的計劃、籌劃和謀劃。主要包括產業園區的發展戰略規劃、項目概念規劃、總體發展規劃、產業發展規劃以及項目詳細規劃。
區域產業研究
圍繞環境、區位、資源、政策等因素對項目進行客觀、科學、全方位的論證,從多方位多角度支持項目的開發和發展。主要研究內容包括區域競爭力研究、產業項目可行性研究、開發策略研究、產業定位研究及產業市場研究。
產業園區的經營管理系統設計
圍繞園區運營目標,在園區的規劃開發、經營管理的過程中引入現代高效管理理念和經營策略,提升園區的運營水平,提高園區運營效益。主要服務內容包括開發建設模式研究設計、投入產出預警體系研究設計、管理模式與運營組織系統設計、工作績效與激勵機制設計、產業園區規劃的大致框架。
產業園區招商引資系統設計
一方面確定投資融資模式,加速園區的開發建設;另一方面確定目標客戶群,制訂合適的誘導方案,運用高效的策略,吸納企業商家進駐經營。主要內容包括投資融資策劃、招商政策策劃、招商策略策劃、主題招商策劃及招商活動籌劃。
產業鏈設計
產業鏈涉及區內產業鏈的搭建,確定產業鏈核心環節和延伸環節,重點項目研究,產業鏈重點支撐體系設計等方面的內容。
運營鏈設計
運營鏈涉及區內的發展戰略、投資建設模式、產業導入、產業扶持、公共服務等內容。
供應鏈設計
一方面確定投資融資模式,加速園區的開發建設;另一方面確定目標客戶群,制訂合適的誘導方案,運用高效的策略,吸納企業商家進駐經營。主要內容包括投資融資策劃、招商政策策劃、招商策略策劃、主題招商策劃及招商活動籌劃。
載體鏈設計
載體鏈涉及構成區內的各種基礎設施,以及標準化廠房、產業綜合體、辦公樓宇、獨立工廠等物業載體,主要是空間規劃的內容。
產業園區規劃的框架和思路[1]
一般而言,產業園區規劃包括產業園區規劃背景、發展定位、規劃佈局、招商策略、園區運營管理等等。
產業規劃的總體規劃思路的關鍵在於產業的定位分析,只有將產業定位準確了,後續的空間佈局、招商策略和增值服務的設計才會更加具有成效。當然,在進行產業定位之前,我們需要對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進行全面有效地梳理,為產業定位打下扎實的基礎。在此,結合其他案例的自身研究的相關經驗,提出了“五步法”的總體規劃思路。具體如圖所示。
通過外部巨集觀環境的分析,可以掌握未來經濟社會變化的趨勢,瞭解未來產業變化規律及發展趨勢,瞭解未來的狀況是怎樣的。當我們比較好的瞭解未來的發展狀況時,我們就可以抓住出現的戰略機會或者規避出現的戰略威脅,作出相應的戰略選擇,促使企業快速、健康、持續地發展。具體來講,外部環境分析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瞭解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外部環境現狀是什麼?
外部環境分析首先是為了弄清楚園區內企業所在領域、相關領域及嚮往領域目前的現狀是什麼?它們的行業發展基本狀況、行業供需狀況及細分行業狀況、區域狀況、產品狀況、客戶狀況、競爭對手類型及主要競爭對手狀況、消費者或客戶狀況及需求偏好、行業價值鏈主要參與者狀況、行業關健成功因素等等是什麼樣的現狀?
第二,外部環境的影響因素有哪些?
其次,外部環境分析是為了找出影響企業所在領域、相關領域及嚮往領域的影響因素,重要的影響因素有哪些?他們會怎樣影響這些領域的發展?
第三,未來外部環境會怎樣?外部環境分析的最重要是為瞭解園區內企業所在領域、相關領域及嚮往領域未來狀況會是怎樣?同樣,它們的未來行業發展基本狀況、行業供需狀況及細分行業狀況、區域狀況、產品狀況、客戶狀況、競爭對手類型及主要競爭對手狀況、消費者或客戶狀況及需求偏好、行業價值鏈主要參與者狀況、行業關健成功因素等等會是什麼樣的狀況?這些領域的未來狀況預測非常重要,它決定了是否能為企業戰略選擇依據的科學性和正確性,直接決定的戰略選擇的成敗。誰更好預測了未來,誰就能更好的作出戰略選擇,更好地抓住現在,更好地擁有未來。總之,外部環境分析的目的是通過行業現狀及影響因素的分析,預測未來的變化趨勢,瞭解未來的狀況及發展趨勢,為企業戰略選擇和戰略決策提供依據。
園區外部環境分析一般包括政治、經濟、社會等各方面的環境分析,具體而言,可以從行業發展前景評估、產業發展環境分析和政策導向三個方面進行分析,如圖所示。
內部資源分析是園區內部與戰略有重要關聯的因素,是園區經營的基礎,是制定戰略的出發點、依據和條件,是競爭取勝的根本。園區內部環境或條件分析目的在於掌握園區的歷史和的狀況,明確園區所具有的優勢和劣勢。它有助於企業制定有針對性的戰略,有效地利用自身資源,發揮企業的優勢;同時避免企業的劣勢,或採取積極的態度改進企業劣勢。揚長避短,更有助於百戰不殆。園區內部資源能力主要指自然資源、政策環境、人力資源、產業基礎和產業配套、市場輻射能力、市場環境和法制環境。綜合來看,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剖析,具體如圖所示。
在完成了外部環境和內部資源的分析後,應先確定園區的總體功能定位和產業發展的總體目標,據此來進行產業定位的分析。產業定位是指某一區域根據自身具有的綜合優勢和獨特優勢、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以及各產業的運行特點,合理地進行產業發展規劃和佈局,確定主導產業、支柱產業以及基礎產業。產業定位分析是產業園區規劃中極為重要的一環,它關係到園區後期的建設和配套體系的構建。如果產業定位做得不好,園區的建設很可能是要失敗的。業定位分析分為主導產業的選擇、產業細化與產業組合和產業補充等步驟。下麵就產業定位的基本理論和邏輯思路進行分析。
2.4.1產業定位的基本理論
國內外很多學者研究過產業定位,也創立了一些經典的定位理論,這些理論對實踐起到了很好的指導作用,因此在進行產業定位前,有必要對典型的理論加以研究,以便作出更加合理的產業定位。在產業定位領域,典型的理論有比較優勢理論、產業集聚理論、產業價值鏈理論和企業生命周期理論。具體如下所述。
(1)比較優勢理論比較優勢理論最早由大衛?李嘉圖提出,為了說明當不同國家在生產某種產品的相對勞動生產率(機會成本)存在差異時,生產率高(機會成本低)的國傢具有比較優勢,可以專門生產該產品,並從與別的國家貿易中獲益。將建立在資源稟賦基礎上的比較優勢理論應用於工業園區的產業選擇,則要求根據區域內產業發展的比較優勢,恰當選擇產業園區的產業。
(2)產業集聚理論
經濟學家韋伯第一個提出了“集聚”的概念,其理論的核心是找出工業產品生產成本最低的點作為工業企業布點的理想區位,探討工業區位選擇的基本原則和工業區位移動規律。馬歇爾在韋伯產業集聚的基礎上提出行業內廠商的集中會產生外部性,可以降低該行業的成本,帶來整個行業的優勢。邁克爾·波特於1990年首先在《國家競爭優勢》一書中系統解釋了產業集群的含義:“集群是特定產業中互有聯繫的公司或機構聚集在特定地理位置的一種現象,集群包括一連串上、中、下游產業以及其他企業或機構。”產業園區是波特所解釋的產業集聚的典型形式,在特定的地理位置中,集中產業的若幹個不同層次的企業,共同推動產業的發展,提高產業競爭力。
(3)產業價值鏈理論
邁克爾·波特在《競爭優勢》中首創了產業價值鏈理論,指出企業的價值鏈都是由一系列相互聯繫的創造價值的活動構成。隨著產業內分工不斷地向縱深發展,傳統的產業內部不同類型的價值創造活動逐步由一個企業為主導分離為多個企業的活動,這些企業相互構成上下游關係,共同創造價值,從而構成了產業鏈。企業競爭優勢的基礎越來越多地來源於企業與產業價值鏈上、下各環節的系統協同中。產業園區內的企業應集中於產業鏈的一個或幾個環節,以多種方式與產業鏈中其他環節的專業性企業進行高度協同和緊密合作,從而極大地提高整個產業鏈的運作效率,也使得企業獲得低成本快速滿足客戶個性化需求的能力。
(4)產業生命周期理論
經濟學家弗農最先提出了產品生命周期理論,同樣可以借鑒這種理論把一個產業的生命周期也劃分為四個階段,即形成期、成長期、成熱期與衰退期。依據這種劃分方法,產業園區進行產業選擇時,首先應正確判別主導產業所處的生命周期的階段。一般新興產業成長力強,市場潛力大,但也可能存在增長緩慢的風險;處於衰退期的夕陽產業,即便擁有成熟的技術,如果作為園區的主導產業,可能面臨著市場前景越來越狹窄的局面。
2.4.2確定主導產業
在進行產業定位時,最重要的就是要確定主導產業,因為其他產業的定位都是圍繞主導產業展開的。主導產業是指在某一經濟發展階段中,對產業結構和經濟發展起著較強的帶動作用以及廣泛、直接或間接影響的產業部門,它能迅速有效地利用先進技術和科技成果滿足不斷增長的市場需求,具有持續的高增長率和良好的發展潛力,處於生產聯繫鏈條中的關鍵環節,是區域經濟發展的核心力量。主導產業具有五個顯著的特征:一是具有較強的創新能力,獲得與新技術相關聯的新的生產函數,能夠實現“產業突破”。二是具有持續的部門增長率,並高於整個經濟增長率。三是具有很強的擴散效應,能廣泛地採取多種手段帶動或啟動其他產業的增長,對其他產業的增長產生廣泛的直接和間接的影響。四是具有顯著的產業規模和良好的發展潛力,是區域經濟發展的支柱和主導。五是在時間上具有階段性,隨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而不斷轉換。確定主導產業應遵循的原則:資源優勢原則。主導產業的選擇應建立在深刻認識本區域自然條件、資源優勢、勞動力優勢的基礎上,具有相對集中的自然資源、經濟資源和良好的社會發展基礎,才能在區域經濟中發揮主導作用,在同其他區域的競爭中取得良好的效益。
因地制宜原則。確定主導產業項目不能脫離當地的客觀情況,要從實際出發,科學論證,充分考慮到原有產業基礎、產業結構和產業佈局,充分發揮資源、地源、資金、技術、人才等優勢,揚長避短,拾遺補缺,統籌規劃,突出特色。市場供求原則。主導產業選擇必須以市場為導向,搞好市場預測。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一切經濟活動都要圍繞市場展開,面向國內外大市場,積極發展適銷對路、潛在需求量大的產品。技術進步原則。主導產業應該是區域內具有技術領先或具有較大的技術儲備,並且能夠順應當今技術發展的潮流,在地區產業的高級化中具有推進作用的技術含量較高的產業。可持續發展原則。可持續發展觀點強調的是環境與經濟的協調發展,追求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因此,在選擇主導產業時,首先要強調把環境保護作為一個重要的衡量標準。
2.4.3確定產業組合方案
產業組合分析是將產業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與某個具體產業的技術經濟特征結合在一起,也就是將某個產業定位在矩陣中並加以研究分析的一個架構。產業組合分析的目的,主要是描述某個產業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競爭力的來源。從策略分析的觀點來看,產業組合分析對於園區企業把握不同階段與不同環境條件下產業的特殊需求,幫助企業在產業內重新定位,洞察產業演變規律和變動趨勢,利用現有資源減少不利因素,具有重要意義。產業組合需要對與特定的主導產業的特定階段,選取一些合理的產業進行組合,以便發揮該主導產業的最大效用。遴選時需要根據產業的同質性、派生性,產業上下游關係,材料、技術、工藝、市場的相關性等。
2.4.4確定輔助產業
當確定好產業組合方案時,應圍繞主導產業去選取恰當的輔助產業作為支撐,以便更好發揮主導產業的引導作用。輔助產業是在產業結構系統中為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的發展提供基本條件的產業。由於它是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發展的基礎,因而,輔助產業一般要求得到先行的發展,否則,它將可能成為整個地區經濟發展的瓶頸,輔助產業的產品一般是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的投入。一般而言,輔助產業分為前向聯繫產業、後向聯繫產業和側向聯繫產業等組成部分。
(1)前向關聯產業又稱上游產業,指由於主導產業的“上”行聯繫而形成的產業部門,這些產業主要是為主導產業部門提供基礎性服務的。
(2)後向關聯產業又稱下游產業,指利用主導產業的產品作原料或者加工利用“三廢”所形成的部門。
(3)側向關聯產業與主導產業部門無直接聯繫,它是以滿足當地居民消費需要為目的的部門,由於其參與提高園區內人民生活水平。因此對主導產業部門有間接影響。
2.5.1產業發展策略
在完成產業定位後,即確定好主導產業、優勢產業、輔助產業、特色產業及產業組合後,接下來應該考慮產業的發展問題。分析園區的主導產業現有產業鏈的完整度,明確產業鏈配套需求;給出具體的產業鏈設計方案(建鏈、補鏈、強鏈),制定具體的產業發展規劃;分析各個主導產業的價值鏈構成,明確產業鏈上的核心節點(高附加值、高技術、延展性好、帶動性強的環節),分析在這些核心節點上進行重點佈局的發展機會,設計重點發展產品。在產業發展策略中,要確定產業發展方向,明確產業發展的重點。對於各產業規劃而言,需要確定未來各產業內部行業的發展重點,如服務業包括各種行業,是發展現代服務業還是傳統服務業,而現代服務業又包括各種領域,應該根據行業發展現狀、目標和未來發展潛力等確立未來產業的發展方向和重點。對於區域產業規劃來說,要根據區域產業特征、優勢、市場需求等因素,確立區域發展的主導產業或未來發展的重點產業,並設計相應發展和規劃的方向和內容。目前,在區域產業規劃中,主導產業同構現象比較普遍,區域特色反映不明顯。這一問題不完全是規劃所致,與市場的導向也有直接的關係。
2.5.2空間佈局分析
根據確定的產業發展策略,制定園區的產業空間佈局規劃。空間佈局是產業發展在空間的具體落實。產業空間規劃要根據全國和各地區產業佈局現狀,結合產業發展和佈局的理論,發揮各產業的特點和優勢,按照市場經濟規律與政府巨集觀調控相結合的方式,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間資源、促進產業的協調和持續發展為目標,在空間上合理配置和引導產業發展。
(1)產業發展的空間引導
產業或企業的區位選擇主要依靠市場來調節,能夠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種資源和生產要素,並可以獲得最大利益的空間是產業或企業最佳的投資空間。規劃要引導產業在獲得最大利益的基礎上,儘量避免產業發展和佈局造成地區土地、水、礦產等資源的浪費,減少產業發展對生態和環境的壓力,形成產業空間配置相對平衡,促進地區經濟發展和增加就業水平的良好發展態勢。要根據不同地區的發展條件、發展背景和區域的功能定位,通過產業政策建立行業準入機制,引導不同類型的產業在相應的區域發展和佈局。比如,在大區域中,主要發揮生態服務功能的區域,其產業引導方向就要限制污染類、對資源消耗大的重化工產業的發展,重點是鼓勵發展一些生態和環境友好的產業,如旅游業等。對於一些關係國計民生的基礎行業不能簡單地考慮行業自身的發展條件和發展目標,還需要從區域協調、產業基礎和相關產業的配套等角度考慮,引導產業既要考慮市場因素,也要考慮區域間的合理佈局。例如,現在大量依靠國外原油發展的石化工業,從原油進口和市場消費來看,大規模在廣東等東南沿海佈局最為合理,但考慮到原有的石化基地和大區域的平衡等問題,石化工業不宜在廣東過分集中。對於日常消費類行業主要依靠市場來決定其投資區位,產業空間引導主要是通過用地、稅收、環境保護等政策工具進行調控。
(2)產業發展點(軸、帶)的規劃
產業在空間的發展不會均衡展開,在一些區位條件優越的城市(或地點)、交通幹線兩側等會形成不同規模、等級的產業集聚點和集聚軸(帶),這些產業集聚點(軸、帶)是不同層次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依托和支撐,也是各類產業發展的核心區。因此,按照市場經濟規律,最大限度的利用不同層次區域的各種資源優勢,促進不同類型、規模的產業集聚點(軸、帶)的形成和發展是產業空間規劃的重要研究內容
(3)產業空間的管治
產業在空間上的發展要充分考慮到生態與環境約束和人居環境發展的要求。針對重要的生態和環境保護區、居民區、文物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等區域或軸線應制定嚴格的產業發展和佈局的限制政策,形成不同層次的產業管制區。根據產業管制區類型特征,按照強制性、指導性、引導性等政策手段進行分類指導,目標是促進產業發展與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相協調。
在完成上述的產業規劃和空間佈局後,應該合理地進行配套設施和服務體系的構建,以便實現園區的全方位可持續發展。將以產業鏈為基礎,通過基礎服務和增值服務兩個板塊打造園區服務平臺,如圖所示。
第一、園區的規劃首先是以產業平臺構建為核心導向,而不是以用地性質和規模設定為主要目標;
園區規劃的宗旨是圍繞建設一個產業平臺或者產業服務平臺為核心的,這就要求在規劃的初始,就著重分析和判定,這些平臺構建的實際需求和發展途徑,例如:圍繞一個產業技術構建的平臺,核心能力是研發或技術交易能力,就需要圍繞這個能力去建立一個創新科技服務平臺:
第二、 要圍繞構築高端要素聚集能力為主要目標,包括城市服務功能的配給以及宜居環境的營造;
當前一輪的全球產業分工,實際上是高端資源集聚向歐美、低端要素集聚向中國及東南亞的過程,以成本和規模取勝的時代即將結束,通常意義上的“微笑曲線”也將隨著“金融泡沫”的破滅,開始新的重構過程。我們需要在新的一輪產業板塊及分工中,儘量取得高端戰略的實現,也需要在園區的規劃與發展中做到空間和服務平臺的適應性。
一個重要的觀點:打造一個“吸引力中心”和宜居宜業的空間環境同樣是產業園區發展的重要基礎。
第三、不僅僅需要考慮園區自身的利益,也更多的需要考慮園區內企業的成長性和二次成長培育。
園區的服務是園區發展的核心關鍵,但是,大部分園區仍然更加重視僅僅是“招商引資”的初始過程,在園區內部企業的發展服務方面做的很不到位,也是園區發展、甚至在規划過程中也需要更多關註的問題。我們根據企業的成長需要,提供這樣一個服務平臺和功能是必要的,按照不同發展階段的企業提供不同的關鍵服務:
按照企業成長路線,提升創新創業綜合服務能力和服務品質規劃構建國際高科技企業孵化器,引進國際孵化項目,與基地產業形成互動設立大學科技園、留學生創業園建立為高成長企業服務的加速器,建立孵化器和加速器的對接機制, 形成從孵化器到加速器的企業成長服務體系。
搭建投融資服務平臺:聯合銀行、證券公司和中小企業創業板等幫助企業上市設立基地創業投資專項基金與國內外知名的風險投資機構成員建立聯繫、開展合作,積極引入國際專業風險投資機構開展投融資擔保業務:藉助國家中小企業轉貸款平臺,在基地設立中小企業貸款信用擔保業務視窗。
產業園區規劃的案例[1]
1.高新技術產業園案例
美國矽谷
美國矽谷是世界上第一個高新技術產業區,也是當今世界上最具創新能力和活力的高科技園區。矽谷位於美國西海岸加利福尼亞州北部舊金山南郊,聖克拉拉縣和聖胡安兩城之間一條長48公裡、寬16公裡的狹長地帶。20世紀50年代初,美國斯坦福大建立了“斯坦福工業園區”,吸引了大批公司,如通用電器、柯達、旗艦、惠普、沃金斯、莊臣、IBM等入駐。
2.經濟開發園區案例
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
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BDA)位於中國北京東南亦莊地區,是北京市唯一同時享受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園區雙重優惠政策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於1992年開始建設。1994年8月25日,被國務院批准為北京唯一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1999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範圍內的七平方公裡被確定為中關村科技園區亦莊科技園。2007年1月5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批覆《亦莊新城規劃(2005-2020年)》,明確指出以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為核心功能區的亦莊新城是北京東部發展帶的重要節點和重點發展的新城之一。
發展歷程:縱觀BDA過去二十年的發展經驗,基本可以概括為探索階段、快速發展階段和跨越發展階段三大階段特征,驅動力的演變是其變遷的根本。
3.生態工業園案例
生態工業園是建立在一塊固定地域上的由製造企業和服務企業形成的企業社區。在該社區內,各成員單位通過共同管理環境事宜和經濟事宜來獲取更大的
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整個企業社區能獲得比單個企業通過個體行為的最優化所能獲得的效益之和更大的效益。生態工業園的目標是在最小化參與企業的環境影響的同時提高其經濟效益,主要通過對園區內的基礎設施和園區企業(新加入企業和原有經過改造的企業)進行綠色設計、清潔生產、污染預防、能源有效使用。
卡倫堡生態工業園
卡倫堡生態工業園區位於鎮區西南角3千米,成立於1987年。目前,該園區已發展成為一個包括發電廠、煉油廠、製藥廠、石膏廠、硫酸廠、水泥廠以及種植業、養殖業、園藝業和卡倫堡鎮供熱系統在內的生態經濟社會複合系統。通過能量物質在各企業間梯級開發和迴圈利用,極大地提高了資源利用效率,降低了生產成本,消除了環境污染。全系統每年約節省4.5萬噸石油、1.5萬噸煤炭、60萬立方米淡水,減排17.5萬噸二氧化碳和1.02萬噸二氧化硫,還使13萬噸爐灰、4500噸硫、9萬噸石膏、1440噸氮和600噸磷實現資源化重新利用。據統計,卡倫堡生態工業園區由此產生的經濟效益每年約1000萬美元;每年可節約資金150萬美元左右,目前已累計節約資金1億美元左右。
- ↑ 1.0 1.1 1.2 王啟魁.產業園區規劃思路及方法—— 基於國內外典型案例的經驗研究.中國投資咨詢城鎮化研究系列.2013.05
- ↑ 產業園區規劃服務內容.中商情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