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成本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泛成本是指在社會經濟各領域的活動中,人們為了實現某一目的或某些價值而做出或應做出的價值犧牲。
泛成本是可以用特定方法加以計量的。這裡的“社會經濟各領域的活動”包括國民經濟各個部門和社會各個領域的活動。隨著社會的發展,成本在社會各領域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作用越來越大,不但應用於政治、軍事、經濟、管理這些社會科學和社會活動領域,而且滲透到自然科學的各學科、各領域。這裡的“人們”包括全人類。這裡的“價值犧牲”是指一種受制於投入產出規律的經濟行為和成本收益的權衡問題。
泛成本的特征[1]
1.多樣性
泛成本的學科涉及面十分廣泛,幾乎包括所有社會經濟學科,例如政治學成本、經濟學成本、軍事學成本、法學成本、社會學成本、管理學成本、會計學成本、教育學成本、農業學成本、環境學成本等。泛成本分佈在國民經濟的各個行業,其行業覆蓋面極廣,包括農業、採礦業等20個國民經濟行業。
2.主體性
泛成本的主體是指成本耗費與補償的承擔者。國家、城市、企業、學校、軍隊、醫院、家庭乃至個人都是泛成本的主體,其中國家、城市、軍隊、家庭等雖然不是純粹的經濟組織,但是具有經濟功能。通常情況下,泛成本的主體可以進行多重分解,如分解成為單一主體、群體主體、集體主體、國家主體和社會主體等,各種主體既可並存又可組合,主要是根據人們的研究目的和層次不同而定。確定泛成本的主體有助於對成本與費用之間的關係做出全新的理解。筆者認為,成本與費用本質上是相同的,均是指主體為一定目的而發生的耗費。泛成本概念依附於一定的成本主體,因此泛成本概念總是相對於成本主體而言的,在認識成本概念體系過程中一定要明確成本概念的主體性。確定泛成本主體的目的在於明確規定成本耗費、補償的界限和空間範圍。成本主體不同,從不同主體的立場出發就可以得出不同的成本概念。
3.層次性
泛成本是一個多層次的概念體系,涉及各層次的各種相關領域。從成本涉及範圍看,泛成本由微觀經濟領域拓展到巨集觀經濟領域,由戰術管理領域拓展到戰略管理領域,由產品生產經營管理領域拓展到質量管理領域、人力資源管理領域、環境管理領域;從內容和形式上看,泛成本使不同領域的成本內容和表現形式發生了變化,從而不同於產品成本的內容和形式,如投資決策中的機會成本、籌資決策中的資金成本以及質量管理中的質量成本等;從時間上看,泛成本由實際發生的歷史成本拓展到正在發生的動態成本和未來將要發生的預測、決策成本;從空間上看,一方面它滲透到企業內部的各個方面,另一方面向企業外部的其他領域拓展,形成全方位的成本態勢。
4.交叉性
由於泛成本是一個多層次的概念體系,許多成本概念在內容上會有一定的重疊,在不同的作用範圍內會有不同的名稱,許多成本概念在滿足成本計量目的的職能上也有一定程度的交叉,也就是一種成本概念並不僅僅具有一種管理職能。同時,成本概念在內容上大多相互滲透、互為前提和互為補充,想找出一種一目瞭然、劃分窮盡的分類標準,將這些變化多樣、內容龐雜的成本概念進行明確分類是十分困難的。
5.目的性
泛成本是為實現某一目的而要做出的價值犧牲,甚至在決策過程中可能要放棄相應的收益,由此產生了旨在滿足一系列不同目的、不同條件、不同對象和不同性質等特定需要的各種成本概念。在不同的經濟環境和行業特點下,對成本的內涵有不同的理解。但是,成本的經濟內容歸納起來有兩個共同點:一是成本的形成是以某種目標為對象的。目標可以是有形的產品或無形的產品,如新技術、新工藝,也可以是某種服務,如教育系統、衛生系統的服務。二是成本是為實現某一目的而發生的耗費。
6.可計量性
泛成本一般都以貨幣形式出現,即表現為一定的貨幣金額。而進入非物質生產領域,如科研、設計、人才培養、信息產業以及其他第三產業,成本效益的測定和評估則相對複雜。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可以直接以貨幣形式來測定和評估,即“錢衡效益”;而另一部分很難以貨幣形式來測定和評估,即“非錢衡效益”,那麼可以採用會計方法、統計方法、技術經濟方法、數學模型方法和模糊計量方法等。例如,行政成本不僅包括可用貨幣衡量的經濟成本,還包括政治成本,政治成本對於行政成本的計算非常重要,可以通過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兩種方法來確定。
7.抽象性
有形成本的特點是具有現實的物質性和直觀性,它以消耗“物”為基礎,物質的消耗是實在的,能夠進行計算和被人們所看見;無形成本的特點是具有本質意義上的不可補償性,即時間的消耗不可能用時間本身來補償。法治成本有時是有形的,可以用數學方法計量,比如制定一部法律所發生的財務支出,無論實際統計多困難,總是有一個確定的數量、一個有形的存在形式;而有的時候,法治成本是無形的,既無法用計量經濟學的方法進行統計,也很難有具體的表現形態,比如法治進程中為了實現程式公正而犧牲的實體公正,犧牲者所付出的代價往往是無法計量的,也是難以用有形方式來表現的。
8.不確定性
作為有價值的事物,其成效要在事情完結後才會體現出來。泛成本體現了事物的內在價值,也就是所收到的成效,其在事情開始和事情完結之前是不確定的,並且在進行過程中由於泛成本的增減也使其具有不確定性。例如,當行政主體做出的決策損害了政府的權威性或統治的合法性時,必然會增大政府今後決策的執行難度,從而間接增加了行政成本。除此之外,由於行政主體的錯誤決策或決策失誤導致的決策負面效應要在很長一段時間才能顯現出來,為減少或消除這種負面影響必然要消耗一定的資源。又如,從行政行為的效果與成本關係看,由於對單個行政行為的成本支付的計算一般不能在實施行為時進行並且不能只著眼於某一具體的行為,這與對單個行政行為的經濟成本支付進行現時計算相比顯然困難得多。
綜上所述,泛成本的特征可以用下圖表示:
泛成本的分類[2]
泛成本具有龐大的理論體系,是一個複雜的概念,可以從不同角度、以不同的標準對其進行分類和界定,具有一維、二維、三維和四維甚至更多維的分類方法。本文嘗試按照一定的標準對泛成本進行分類,根據泛成本的特征推導出泛成本的類別。
我們可以按學科領域、範圍、主體、表現形態和國民經濟行業對泛成本進行基本分類。在基本分類的基礎上,又可作進一步的層次分類。泛成本按學科領域可分為政治學成本、經濟學成本、軍事學成本、法學成本、管理學成本、會計學成本、教育學成本、農業學成本和環境學成本等;按主體可分為物質生產領域成本和非物質生產領域成本,其中物質生產領域成本又可分為以工業企業為主體的成本、以農業生產者為主體的成本、以商業企業為主體的成本、以銀行為主體的成本、以行政組織為主體的成本、以法務組織為主體的成本、以學校為主體的成本、以醫院為主體的成本和以軍隊為主體的成本等;按範圍可分為巨集觀成本、中觀成本和微觀成本;按表現形態可分為顯性成本和隱性成本。我國《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2002)將國民經濟行業分為門類、大類、中類和小類四個層次,共有20個門類、95個大類、396個中類和913個小類,我們可根據其對泛成本進行具體的層次分類。
泛成本的確認[2]
以泛成本來講,成本確認的標準要根據特定事項的性質和要求確定。一般來說,作為成本計量對象的特定事項的各項耗費和支出,包括已經發生和未來預計要發生的,都應該作為成本加以確認和計量。同時,由於泛成本計量目的和成本概念多元化,從而對於某一事項,泛成本的計量首先應明確運用哪些相關的成本概念,並要求按不同的成本概念分別確認和計量特定事項的相關內容。對於同一事項的泛成本要分別確認、計量,使企業管理當局能獲取完整和各有側重的各項成本信息,使多維泛成本管理的目標得以實現。泛成本確認標準往往具有相對穩定性,主要側重於定性,但確認標準也會隨著經濟環境和成本管理要求的變化而變化。在泛成本計量中往往會出現泛成本的再確認甚至多次確認,例如要辨別、確認其是否屬於泛成本,是否屬於特定泛成本計量對象的泛成本以及是否屬於當期的泛成本等。
泛成本的計量[2]
1.泛成本的計量標準
(1)貨幣量計量標準
貨幣量計量標準是會計的基本計量標準,特別是在現代經濟社會中,貨幣量計量標準作為經濟計量標準的優越性是其他計量標準無法比擬的。它既能剋服實物量計量標準缺乏綜合性的缺陷,又不像勞動量計量標準那樣過於抽象。
(2)勞動量計量標準
從理論上講,勞動量計量標準應該是最合理和科學的成本計量標準。它既能剋服實物量計量標準缺乏綜合性的缺陷,又能避免貨幣量計量標準由於貨幣實際購買力的變化而造成的成本計量信息的不真實。
(3)實物量計量標準
在現行的日常成本計量實務中,無處不包含著實物量計量的內容。成本計量的各項信息只有與具體的使用價值(實物量計量標準)相聯繫,才能真正反映企業特定成本計量對象的“廬山真面目”,否則泛成本計量信息將失去其真實性基礎。
2.泛成本的計量方法
(1)會計方法
作業成本法比傳統成本計算方法更為精細,它是將間接成本和輔助資源更準確地分配給作業、生產過程、產品、服務以及顧客的一種成本計算方法。我們可以借鑒作業成本的思想,依據“成本對象消耗作業,作業消耗資源”將所耗費的資源通過“作業”這一中介科學、合理地分配給泛成本對象。
(2)統計方法
泛成本計量模式應該突破會計賬戶系統,在會計賬戶系統之外構建一個開放系統。計量主要是確定數量和單價,數量的確定主要是運用統計方法,單價的確定相對複雜,要結合數學、經濟學、相關產業的基礎學科,是一項系統工程。
(3)技術經濟的方法
技術經濟評價的各種方法包括技術創新、價值工程、設備更新、資產評估等,作為參加投資項目論證、評估、決策的工具。
(4)數學模型的方法
通過對有關社會實際問題的研究資料進行分析,從資料中找出一些社會現象之間存在的關係,建立恰當的數學模型,然後求解並對這種數學解做出理論上的解釋與評價。
(5)模糊計量的方法
要辯證地看待泛成本計量的精確性與模糊性之間的關係。精確性只是一個相對概念,它是人們在研究事物的過程中按照認識的需要與可能,把本來在幾何空間或結構上相互關聯的某些事物加以精簡,使事物界線清晰明瞭,從而獲得“質”和“量”的規定性。因此,精確性大都是在一定條件下相對於某一參照系而言的,是為了滿足一定的誤差要求,並對某些模糊部分加以揚棄的結果,不是絕對精確的。相反,由於事物的複雜性,人們對事物認識的非全面性造成事物的模糊性是絕對的、普遍的。
(6)分析的方法
要儘可能多地利用相關的技術分析手段,運用各種有效的理論和技術工具,採取專家咨詢、證實和證偽等多種有效的科學方法,多方位地對經濟社會發展成本進行分析研究,從而弄清發展中必須支付的成本,尋求有效的成本支付和成本控制方法。在實際工作中,我們可以借鑒故障樹分析技術、價值分析技術、頭腦風暴法等方法。
3.泛成本的通用計量公式
首先,泛成本是全面成本,既包括耗費,又包括效果。其通用計量公式為:
PC=TE/R
其中:PC為泛成本,TE為總耗費,R為效果。效果是成本的重要內容。人們往往只考慮事物的數量成本,忽視事物的質量成本。當耗費一定時,效果越好,泛成本越低;效果越差,泛成本越高。當效果一定時,耗費越大,泛成本越高;耗費越小,泛成本越低。經濟學成本可以具體計算出,泛成本大多只能通過比較得出,即計算比較成本,或者在耗費相同的情況下比較其效果,或者在效果相同的情況下比較其耗費。若泛成本小於1,便是可行的;若泛成本大於1,便是不可行的。當耗費較大而效果較差時,泛成本勢必會比較高,即“事倍功半”;當耗費較小而效果較好時,泛成本勢必會比較低,即“事半功倍”;如果耗費和效果相差不大,泛成本就會趨近於1,即趨於“保本”。我們可以把這三種泛成本趨勢劃分為數學上的兩個區間,具體如下圖所示:。
不是所有的耗費都有效果,特別是好效果。有效果的耗費是有效成本,無效果的耗費是無效成本,反效果的耗費是反效成本。例如“,竹籃打水一場空”的泛成本就是無效成本“,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的泛成本就是反效成本。當發生反效成本時,效果也異化成了成本(耗費),可以說,反效成本是極大耗費的無效成本。
泛成本的報告模式[2]
1.表內披露與表外披露相結合的報告模式
泛成本的報告應採取表內披露與表外披露相結合、貨幣計量和非貨幣計量相結合的披露方式。財務信息一般是在財務報表主表中定量反映的固定性的貨幣化信息,這是其局限性之一。由於泛成本信息內容的多樣性與信息披露的自主性,泛成本信息披露相對靈活,最明顯且與主表差異最大的就是定量披露與定性披露相結合,從而能從“質”和“量”兩個角度完整地對有關單位的經濟事項全貌進行反映,這樣也才能更好地滿足信息使用者的決策需求。從而應從靜態和動態兩方面,採用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法詳細揭示本單位的經濟狀況。從國內外的財務實踐來看,非財務信息多採用文字、表格等表述方式,文字化是其顯著的特點。為了說明有關項目的發展趨勢,還常常使用坐標圖和柱狀圖等。其披露的載體包括年報、中期報告、臨時報告、招股說明書以及新聞發佈會等。非財務信息內容的多樣性與形式的靈活性是相輔相成的,多樣化的內容需要披露的形式不拘一格,形式的靈活性反過來又促進內容的多樣性。
非財務信息披露的難點在於:一是非財務信息披露會加大有關人員的工作量;二是非財務信息披露受成本效益原則的制約;三是非財務信息披露可能泄露企業的秘密;四是非財務信息披露缺乏必要的規範。
2.事項法報告模式
以靈活多樣的信息報告模式(例如事項法報告模式、資料庫報告模式、REA報告模式、多重計價模式、多層界面報告模式等)為信息使用者提供多種形式的泛成本信息,例如財務信息與非財務信息、貨幣信息與非貨幣信息、歷史信息與現時信息、年度信息與日常信息等。事項法主張按照具體的經濟事項來報告企業與各種可能的決策模型相關的經濟活動,這種報告模式描述企業的主要經濟活動而不是損益數據的計算,它展示的詳細數據較多而展示的綜合數據較少,將綜合提煉數據的任務交給信息使用者,不同的信息使用者可以從自己感興趣的事項中取得有用的信息。隨著成本信息供給形式的變化,計量方式也向多元化發展,將貨幣作為唯一的計量方式來提供企業信息的狀況將不復存在。由於企業管理的需要,要求採用貨幣量計量標準對成本進行計量,其他計量標準(例如實物量計量標準等)的採用也是非常必要的。除了定量的方式,定性方式即描述性的語言也日益增多。
特別是管理部門在解釋企業經營數據重大變化的原因時,措辭是否恰當會影響到高級管理層對企業業務變化性質的評價,從而會影響高級管理層對下級管理部門的管理能力的評價。在泛成本報告中可以採用的計量標準不以貨幣量計量標準為限,但同時要對採用的計量標準進行廣義解釋。在泛成本的計量問題上若不跳出貨幣量計量標準的框框,很難在確認和披露上有所進步。
泛成本理論與傳統成本理論的聯繫與區別[1]
一、泛成本理論與傳統成本理論的聯繫
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都是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為指導
泛成本理論並沒有違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的成本理論,沒有改變成本的本質,是對傳統成本理論的縱向延伸和橫向擴展。例如,從經濟學成本理論的角度分析,法治成本可以細分為生產成本、邊際成本、機會成本和交易成本等,政府成本可以細分為會計成本、邊際成本、機會成本、風險成本和社會成本等。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勞動價值論是完全以成本為基礎的:商品的價值是由人類的一般勞動凝結而成,商品的價值量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其中“,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就是我們所說的成本,即為獲得某種物品和服務所付出的代價,也可以說成是所付出的活勞動和物化勞動的總和。可見,馬克思的社會再生產理論是建立在成本理論基礎之上的,“成本”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要內容。
(2)泛成本理論以傳統成本理論為基礎
泛成本理論由若幹成本概念組成,傳統成本理論為科學地建立泛成本理論奠定了基礎。二戰後,經濟學以它無與倫比的技術上的優勢迅速地向其他社會科學領域擴散,產生了各種處於邊緣上的經濟學。經濟學向哪個學科領域擴散,便產生了所謂的該學科與經濟學,而經濟學家們把經濟學原理和分析方法進一步運用到該學科領域的研究中,便產生了該學科領域的成本概念。如果我們用經濟學的眼光來觀察社會活動便會發現,社會活動在一定意義上也可以被視為一種受制於投入產出規律的經濟行為,是一項能夠產生一定效果同時又需要支付一定代價的行為,因而也同樣存在著成本投入及效益問題。泛成本理論是對傳統成本理論的繼承與發展以及演變與完善,是對經濟學成本、管理成本和財務成本的繼承和發揚。例如,泛成本理論和傳統成本理論都是為了達到特定目的而做出或應做出的價值犧牲,並且兩者都可以用特定的方法加以計量。
二、泛成本理論與傳統成本理論的區別
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泛成本理論的內容比傳統成本理論的內容更加廣泛
從泛成本的基本特征以及泛成本理論與傳統成本理論的聯繫可以看到,泛成本理論是對傳統成本理論內涵的縱向延伸和對其外延的橫向拓展。
泛成本理論涉及社會經濟生活的各個領域。例如,建築設計、機械設計等學科屬於工程學,而成本也是它們的重要內容和研究對象。從設計指導思想上看,就要求在保證功能和質量的前提下,力求降低成本;對於每一個零件、每一個部位都要分析其功能與成本的關係,把多餘的或者說沒有必要的功能刪除,這就是著名的價值工程理論。“成本”是若幹學科交叉研究的重要內容,它屬於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互相交叉、互相滲透的邊緣學科。
在理論經濟學之外,格外關註成本問題的當屬會計學學科。一般人們總是把“成本”歸屬於會計學,將“成本會計核算”或者“成本計算”歸屬於會計學學科,但如果將整個成本即泛成本劃分到會計學學科就不對了。為什麼對這樣一個在人們日常生活和科學研究中出現頻率非常高的概念會有那麼多不相同的定義呢?這並非“成本”這個概念令人費解,更不是“成本”這個概念有不可調和的學術爭議。要理解這個問題,必須從成本的學科屬性談起。因為“成本”歷來就是多學科交叉研究的重要理論,每個學科在自己的理論研究與實踐過程中都會根據自身的需要去認識成本、利用成本,約定俗成的就根據自身的需要來給“成本”下定義。
(2)泛成本理論以知識經濟時代為背景
傳統成本理論源於工業經濟時代,而泛成本理論是在知識經濟時代背景下擺脫傳統成本理論但又融合了成本共性的一些新的理念。
多年來,人們在理解“C+V”時,對於活勞動耗費(V)即工資的價格都是沒有疑問的。但對於C這部分,一直理解為生產資料的耗費,即有形的耗費。在知識經濟時代,社會生產是憑藉高科技進行的,在商品(生產的產品)的價值中,科學技術的含量越來越高,比重越來越大。可以推斷,科技含量低的商品的生命周期將日趨縮短,很快被日新月異的科學技術所淘汰。
比如說,現在許多醫葯生產企業生產的基因工程藥物,如干擾素、促紅細胞生成素、動物生長素、白細胞介素等都是專利產品,醫葯生產企業購買生產專利技術的價格很高,從而藥品的市場銷售價格也相當高。如果單純看其成本(即“C+V”部分)是非常低的,而利潤理所當然是非常高的,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因為成本(C+V)中並沒有包含科學技術的價值。我國的會計準則規定將技術勞動耗費這種無形資產耗費計入期間費用,而不是計入商品生產成本,這就扭曲了成本價格,進而使人們對利潤產生錯覺。筆者認為,成本的內涵應該包括科學技術轉移過來的價格,這也就是說,“C+V”這部分的內涵應該擴大。
(3)泛成本會大於或小於“C+V”
“C”“、V”“、C+V”、“C+V+M”都可能是做出或應做出的價值犧牲。泛成本既包括物質消耗的顯性成本,又包括精神消耗的隱性成本;既包括貨幣化成本,又包括非貨幣化成本。傳統成本理論以貨幣作為主要計量標準。而泛成本的概念十分寬泛,並不十分強調與具體的成本計量對象相聯繫,而是強調目標導向。在1885年以前,會計學科體系範圍內尚無成本概念,更談不上成本核算、成本管理。後來,隨著工業生產的不斷發展、技術的不斷進步,企業的規模越來越大,成本核算對企業管理而言越來越重要,成本核算遂與會計結緣。在成本核算演變的過程中,成本核算經歷了與會計融合、與會計分離這兩個階段,有跡象表明,成本核算最終會從會計賬戶體系中獨立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