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教育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創業教育(Enterprise Education)
目錄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是這樣定義的:“創業教育,從廣義上來說是指培養具有開創性的個人,它對於拿薪水的人同樣重要,因為用人機構或個人除了要求受雇者在事業上有所成就外,正在越來越重視受雇者的首創、冒險精神,創業和獨立工作能力以及技術、社交、管理技能”。
創業教育是使受教育者能夠在社會經濟、文化、政治領域內進行行為創新,開闢或拓展新的發展空間,併為他人和社會提供機遇的探索性行為的教育活動。
實施創業教育的形式可視不同類型的學校、不同的專業、不同學生進行個性化的設計。一般來說,可採取4種形式:
- 滲透性教育:創業的校園文化,創業理念在各學科、各專業在教育活動中的滲透與介入。
- 普及性教育:創業精神、創業知識與創業實務普及性、講座性的教育方式。
- 重點性教育:在各專業中開設“創業經濟學”、“創業管理”課程。
- 專業性教育:創建創業學專業,開設包括創業精神學、創業知識論、創業實踐論三大板塊,體系化的創業學課程。
創業教育的模式[1]
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大學創業教育發展進入成熟階段,開設創業教育課程的大學數量不斷增加,他們建立創業活動中心、創業教育研究會等。創業活動中心與社會建立廣泛的聯繫渠道,成立大學科技園、風險投資機構、創業資質評估機構等,形成了高校、社區、企業良性互動的創業教育系統,建立了創新教育聯盟並設定了創業教育的標準。
美國大學創業教育的迅猛發展,得益於其不斷探索與院校發展目標相一致的、行之有效的創業教育模式。從總體上看,美國高校開展創業教育主要遵循兩條軌跡:一是以創業學學科建設為目標的發展路徑;二是以提升學生創業素養和創業能力為本位的發展路徑。前者主要採用聚集模式,教學活動在商學院和管理學院進行,培養專業化的創業人才;後者主要採用輻射模式,教學活動在全校範圍內展開,主要培養學生的創業精神和創業意識,為學生從事各種職業打下基礎。磁鐵模式則介於上述兩者之間。
“聚集模式”是傳統的創業教育模式。在這種模式中,學生經過嚴格篩選,課程內容呈現出高度系統化和專業化的特征,創業教育所需的師資、經費、課程等都由商學院和管理學院負責,學生嚴格限定在商學院和管理學院。這種純粹性決定了“聚集模式”創業教育能夠系統地進行創業方面的教學,其畢業生真正進行創業的可能性及比例非常高。該模式的創業教育也促使創業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在商學院和管理學院獲得發展。
哈佛大學商學院是採取“聚集模式”創業教育的典型代表。作為在世界上最早開設創業教育課程的機構,哈佛大學商學院強調申請者的創業特質,並通過實施相關課程與活動提升學生的創業技能。目前大約40%的哈佛大學MBA畢業生追求一種創業型職業生涯,如創業者、風險資本家或者創業咨詢者。
採用“磁鐵模式”的創業教育基於這樣一種信念:即非商學院的學生也能從創業教育中獲益,具有創造性的創業努力並不僅僅來自商學院學生。麻省理工學院主要採取這種模式,其創業中心的使命就是:“激發、訓練以及指導來自麻省理工學院所有不同部門的新一代創業者。”這種模式的創業教育往往先在商學院和管理學院成立創業教育中心,通過整合所有資源和技術吸引來自全校範圍內的、有著不同專業背景的學生。大部分創業教育課程,如“創業計化”、“新創企業”等適應各種專業背景的學生。在這種情況下,對創業感興趣的學生既可以修習創業課程,也可以根據自身情況和興趣輔修創業。整個項目的發展依托商學院和管理學院的資金、師資、校友等因素。創業教育中心負責整個項目的規劃和運作。這種模式為商學院和管理學院之外的學生提供創業教育而不涉及經費、師資等方面的變革。
“磁鐵模式”在保證其開放性的同時,也保證了運行的便利性。所有創業教育和活動由統一的創業教育中心負責協調和規劃,師資和經費也有創業教育中心統一調配管理。這樣的運行模式整合了有限的資源,有利於打造優質的創業教育項目,有利於吸引新教師的參與,也有利於校友募捐的順利進行。
“輻射模式”也是一種全校性的創業教育模式,它的發展機遇這樣的一種理念:不僅要創設良好的氛圍為非商學專業學生提供創業教育、還應該鼓勵不同學也的教師積极參与創業教育過程。它的實施涉及了管理體制上、師資、經費籌集等各方面的改革。在管理體制上,學校層面成立了創業教育委員會,負責協調和指導全縣範圍創業教育的開展;所有參與學院負責實質性的創業教育和活動,根據專業特征籌備資金、師資、課程等。這種模式與“磁貼模式”的本質區別是突出了不同學院教師的參與。他們需要根據本專業的特征設置課程,從而保證學生能夠結合專業背景進行創業。不同學院之前的學生可以互選創業課程,從而打破學科邊界,實現資源共用。康奈爾大學是採取“輻射模式”創業教育的典型代表。
“輻射模式”創業教育的優勢相當明顯。對大學而言,在不同學院開展創業教育項目既可以廣泛吸引校友,也可以贏得學生的信任;對教師而言,不同學院的教師以創業教育為平臺開展廣泛的交流與合作,有利於促進教師能力的提升;對學生而言,結合專業特征學習相關創業教育知識和技能,保證了學習的有效性。當然,“輻射模式”創業教育的運行和管理面臨著協調、募捐、課程設計、師資等多方面困難。協調是“輻射模式”所面臨的最大挑戰。比如在康奈爾大學,9個參與學院提供了很多創業課程,雖然這些課程都與學生的專業背景相符合,但是在課程之間缺乏關聯性。另外,由於“輻射模式”利益的分散本質,院校無法為一個集中的創業教育項目募捐。在課程設計上,如何巧妙地將創業知識和技能融入到具體專業中也是對教師很大的考驗。最後,由於創業教育師資由參與學院自行解決,如何動員更多優秀教師參與創業教育項目對院校來說是個極大的難題。
創業教育的內核及內容[2]
創業,是一種探索性的行為,是人本質力量的展示與主體性的實現,這是由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發展。創業教育作為培養創業者的教育活動,其內核必然關註人的本質力量的培育和主體性的塑造。將人的自由與全面發展作為其核心的價值觀,是創業教育的義理所在。
創業教育內容的特點:
- 全面性要求提供包括創業精神學、創業知識論、創業實踐論三大板塊的教育資源;
- 系統性要求這三大板塊的內容必須符合“公理化”體系所要求的協調性原則;
- 成長性則要求創業教育的內容體系是動態的、開放的,能夠在任一板塊接收、吸納直至融入新的教育資源,且不失其協調性。
創業教育的內容:
- 創業精神學:感性的創業衝動、知性的創業認知、理性的創業理念的邏輯演迸與多維建構;創業哲理、創業倫理、創業心理的釋說與體系,三者之間的關聯性與互補性。
- 創業知識論:創業經濟學、創業管理學、創業環境學、創業人才學、創業法學的學術性、倫理性、實用性與協調性。
- 創業實踐論:創業主體的行為規律與創業實務。
三大板塊的邏輯關係與教育目的是:
- 創業精神是創業主體進行創業實踐的靈魂和支柱。通過對創業哲理、創業倫理與創業心理知識整合,培養出創業者應具有的辯證思維方式,自信、自主、自立、自強的企業家精神與良好的道德情操。
- 創業知識是創業主體必要的知識準備與創業的理論工具。通過經濟理論、創業管理、創業環境、創業人才與創業法規等知識的協調與整合,使創業者掌握創立企業、合法經營、規劃企業的創業文化和應對社會環境與市場需求變化的基本知識。
- 創業實踐論是創業者由理論到實踐的中間環節,通過創業設計、案例教學與企業運營的電腦模擬等手段來培養創業者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
我國創業教育面臨的問題[2]
1.囿於創業管理的“創業學”教育
在我國現有高校中所開設的有關“創業學”的課程,大多採用了國外創業教育中的核心課程,即中小企業的創業管理。以美國的傑弗利·蒂蒙斯、小斯蒂芬·斯皮內利合著的《創業學》為藍本,選擇性修訂和編寫有關商機選擇、創業者與創業團隊、資源需求與商業計劃、創業融資、企業創建與運營、企業核算與清算等方面的教材和講授其內容。雖然也有當代管理學之父彼得·F·德魯克《創新與創業精神》的譯作發行,但是,作為創業教育的精髓“創業精神”的教育來說,基本上是停留在專題講座或創業動員之層面,未能將作為一門體系化的課程來講授。以“分立”的板塊和“應然”的面貌出現,對蘊含其中的內在關聯與邏輯順序沒有予以充分的展示,缺乏讓理性認肯的“必然性”力量。
2.草創的知識體系與教材體系
對創業者的精神與心理的培養和與經濟學、管理學知識的結合,強調創業實務與案例的分析與講授和對創業教育與創造學、成功學、人才學、環境學、哲學和法學等方面的交叉與融合的探討研究,這其中所闡述的知識體系或教材體系多是以“分立”的板塊和“應然”的面貌出現,對蘊含其中的內在關聯與邏輯順序沒有予以充分的展示,缺乏讓理性認肯的“必然性”力量。
3.有待確定的“創業學”的學科歸屬
在現有的政策框架中,“創業學”和創業教育,只能以“課程”的方式或教育活動的方式在大學里進行。
4.功利性的創業教育觀念
儘管在近幾年越來越多的大學與學者在極力倡導、研究與推動創業教育,但是,就其具有普遍意義來說,當前我國的創業教育無論是在社會,還是在大學的教育行政、教師和學生的層面上,對創業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緊迫性的理性認識尚未形成。大學開展創業教育活動的動機與目的,大多屬於“感性的功利”。
5.匱乏的教育資源
- 匱乏的師資隊伍:師資隊伍是任何一種教育得以開展的必要前提。創業教育在我國的初創性,決定了它的師資隊伍的匱乏性。
- 短缺的創業基金:創業基金,在社會經濟活動中又稱之為風險基金,它是按照共同投資、共用收益、共擔風險的原則,運用現代信托關係的機制,將各個投資者彼此分散的資金集中起來,交由投資專家運作和管理,主要投資於那些尚未具備上市資格的中小企業、新興企業,通過被投資企業的高速成長和資本增值來獲取投資收益的一種特殊投資基金。
- 難以提供的創業基地:大學生或應“挑戰杯”,或應自己的追求而就的創業計劃,是他們創業的行動框架,是成就理想的“思維設計”,創業基金是他們的“思維設計”可得以行為化的“物質能源”,創業基地則是他們行為化的現實空間,這是具有邏輯繼起性的一個整體,這是任何種類的創業實踐都必須依賴的基本前提。
- ↑ 李楚英;王滿四.《美國大學創業教育模式及與中國比較》.
- ↑ 2.0 2.1 席升陽.我國大學創業教育的觀念、理念與實踐[M].科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