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教育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创业教育(Enterprise Education)
目录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是这样定义的:“创业教育,从广义上来说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它对于拿薪水的人同样重要,因为用人机构或个人除了要求受雇者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外,正在越来越重视受雇者的首创、冒险精神,创业和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管理技能”。
创业教育是使受教育者能够在社会经济、文化、政治领域内进行行为创新,开辟或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并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机遇的探索性行为的教育活动。
实施创业教育的形式可视不同类型的学校、不同的专业、不同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设计。一般来说,可采取4种形式:
- 渗透性教育:创业的校园文化,创业理念在各学科、各专业在教育活动中的渗透与介入。
- 普及性教育:创业精神、创业知识与创业实务普及性、讲座性的教育方式。
- 重点性教育:在各专业中开设“创业经济学”、“创业管理”课程。
- 专业性教育:创建创业学专业,开设包括创业精神学、创业知识论、创业实践论三大板块,体系化的创业学课程。
创业教育的模式[1]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大学创业教育发展进入成熟阶段,开设创业教育课程的大学数量不断增加,他们建立创业活动中心、创业教育研究会等。创业活动中心与社会建立广泛的联系渠道,成立大学科技园、风险投资机构、创业资质评估机构等,形成了高校、社区、企业良性互动的创业教育系统,建立了创新教育联盟并设定了创业教育的标准。
美国大学创业教育的迅猛发展,得益于其不断探索与院校发展目标相一致的、行之有效的创业教育模式。从总体上看,美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主要遵循两条轨迹:一是以创业学学科建设为目标的发展路径;二是以提升学生创业素养和创业能力为本位的发展路径。前者主要采用聚集模式,教学活动在商学院和管理学院进行,培养专业化的创业人才;后者主要采用辐射模式,教学活动在全校范围内展开,主要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为学生从事各种职业打下基础。磁铁模式则介于上述两者之间。
“聚集模式”是传统的创业教育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学生经过严格筛选,课程内容呈现出高度系统化和专业化的特征,创业教育所需的师资、经费、课程等都由商学院和管理学院负责,学生严格限定在商学院和管理学院。这种纯粹性决定了“聚集模式”创业教育能够系统地进行创业方面的教学,其毕业生真正进行创业的可能性及比例非常高。该模式的创业教育也促使创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商学院和管理学院获得发展。
哈佛大学商学院是采取“聚集模式”创业教育的典型代表。作为在世界上最早开设创业教育课程的机构,哈佛大学商学院强调申请者的创业特质,并通过实施相关课程与活动提升学生的创业技能。目前大约40%的哈佛大学MBA毕业生追求一种创业型职业生涯,如创业者、风险资本家或者创业咨询者。
采用“磁铁模式”的创业教育基于这样一种信念:即非商学院的学生也能从创业教育中获益,具有创造性的创业努力并不仅仅来自商学院学生。麻省理工学院主要采取这种模式,其创业中心的使命就是:“激发、训练以及指导来自麻省理工学院所有不同部门的新一代创业者。”这种模式的创业教育往往先在商学院和管理学院成立创业教育中心,通过整合所有资源和技术吸引来自全校范围内的、有着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大部分创业教育课程,如“创业计化”、“新创企业”等适应各种专业背景的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对创业感兴趣的学生既可以修习创业课程,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和兴趣辅修创业。整个项目的发展依托商学院和管理学院的资金、师资、校友等因素。创业教育中心负责整个项目的规划和运作。这种模式为商学院和管理学院之外的学生提供创业教育而不涉及经费、师资等方面的变革。
“磁铁模式”在保证其开放性的同时,也保证了运行的便利性。所有创业教育和活动由统一的创业教育中心负责协调和规划,师资和经费也有创业教育中心统一调配管理。这样的运行模式整合了有限的资源,有利于打造优质的创业教育项目,有利于吸引新教师的参与,也有利于校友募捐的顺利进行。
“辐射模式”也是一种全校性的创业教育模式,它的发展机遇这样的一种理念:不仅要创设良好的氛围为非商学专业学生提供创业教育、还应该鼓励不同学也的教师积极参与创业教育过程。它的实施涉及了管理体制上、师资、经费筹集等各方面的改革。在管理体制上,学校层面成立了创业教育委员会,负责协调和指导全县范围创业教育的开展;所有参与学院负责实质性的创业教育和活动,根据专业特征筹备资金、师资、课程等。这种模式与“磁贴模式”的本质区别是突出了不同学院教师的参与。他们需要根据本专业的特征设置课程,从而保证学生能够结合专业背景进行创业。不同学院之前的学生可以互选创业课程,从而打破学科边界,实现资源共享。康奈尔大学是采取“辐射模式”创业教育的典型代表。
“辐射模式”创业教育的优势相当明显。对大学而言,在不同学院开展创业教育项目既可以广泛吸引校友,也可以赢得学生的信任;对教师而言,不同学院的教师以创业教育为平台开展广泛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促进教师能力的提升;对学生而言,结合专业特征学习相关创业教育知识和技能,保证了学习的有效性。当然,“辐射模式”创业教育的运行和管理面临着协调、募捐、课程设计、师资等多方面困难。协调是“辐射模式”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比如在康奈尔大学,9个参与学院提供了很多创业课程,虽然这些课程都与学生的专业背景相符合,但是在课程之间缺乏关联性。另外,由于“辐射模式”利益的分散本质,院校无法为一个集中的创业教育项目募捐。在课程设计上,如何巧妙地将创业知识和技能融入到具体专业中也是对教师很大的考验。最后,由于创业教育师资由参与学院自行解决,如何动员更多优秀教师参与创业教育项目对院校来说是个极大的难题。
创业教育的内核及内容[2]
创业,是一种探索性的行为,是人本质力量的展示与主体性的实现,这是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发展。创业教育作为培养创业者的教育活动,其内核必然关注人的本质力量的培育和主体性的塑造。将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作为其核心的价值观,是创业教育的义理所在。
创业教育内容的特点:
- 全面性要求提供包括创业精神学、创业知识论、创业实践论三大板块的教育资源;
- 系统性要求这三大板块的内容必须符合“公理化”体系所要求的协调性原则;
- 成长性则要求创业教育的内容体系是动态的、开放的,能够在任一板块接收、吸纳直至融入新的教育资源,且不失其协调性。
创业教育的内容:
- 创业精神学:感性的创业冲动、知性的创业认知、理性的创业理念的逻辑演迸与多维建构;创业哲理、创业伦理、创业心理的释说与体系,三者之间的关联性与互补性。
- 创业知识论:创业经济学、创业管理学、创业环境学、创业人才学、创业法学的学术性、伦理性、实用性与协调性。
- 创业实践论:创业主体的行为规律与创业实务。
三大板块的逻辑关系与教育目的是:
- 创业精神是创业主体进行创业实践的灵魂和支柱。通过对创业哲理、创业伦理与创业心理知识整合,培养出创业者应具有的辩证思维方式,自信、自主、自立、自强的企业家精神与良好的道德情操。
- 创业知识是创业主体必要的知识准备与创业的理论工具。通过经济理论、创业管理、创业环境、创业人才与创业法规等知识的协调与整合,使创业者掌握创立企业、合法经营、规划企业的创业文化和应对社会环境与市场需求变化的基本知识。
- 创业实践论是创业者由理论到实践的中间环节,通过创业设计、案例教学与企业运营的计算机仿真等手段来培养创业者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我国创业教育面临的问题[2]
1.囿于创业管理的“创业学”教育
在我国现有高校中所开设的有关“创业学”的课程,大多采用了国外创业教育中的核心课程,即中小企业的创业管理。以美国的杰弗利·蒂蒙斯、小斯蒂芬·斯皮内利合著的《创业学》为蓝本,选择性修订和编写有关商机选择、创业者与创业团队、资源需求与商业计划、创业融资、企业创建与运营、企业核算与清算等方面的教材和讲授其内容。虽然也有当代管理学之父彼得·F·德鲁克《创新与创业精神》的译作发行,但是,作为创业教育的精髓“创业精神”的教育来说,基本上是停留在专题讲座或创业动员之层面,未能将作为一门体系化的课程来讲授。以“分立”的板块和“应然”的面貌出现,对蕴含其中的内在关联与逻辑顺序没有予以充分的展示,缺乏让理性认肯的“必然性”力量。
2.草创的知识体系与教材体系
对创业者的精神与心理的培养和与经济学、管理学知识的结合,强调创业实务与案例的分析与讲授和对创业教育与创造学、成功学、人才学、环境学、哲学和法学等方面的交叉与融合的探讨研究,这其中所阐述的知识体系或教材体系多是以“分立”的板块和“应然”的面貌出现,对蕴含其中的内在关联与逻辑顺序没有予以充分的展示,缺乏让理性认肯的“必然性”力量。
3.有待确定的“创业学”的学科归属
在现有的政策框架中,“创业学”和创业教育,只能以“课程”的方式或教育活动的方式在大学里进行。
4.功利性的创业教育观念
尽管在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大学与学者在极力倡导、研究与推动创业教育,但是,就其具有普遍意义来说,当前我国的创业教育无论是在社会,还是在大学的教育行政、教师和学生的层面上,对创业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的理性认识尚未形成。大学开展创业教育活动的动机与目的,大多属于“感性的功利”。
5.匮乏的教育资源
- 匮乏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是任何一种教育得以开展的必要前提。创业教育在我国的初创性,决定了它的师资队伍的匮乏性。
- 短缺的创业基金:创业基金,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又称之为风险基金,它是按照共同投资、共享收益、共担风险的原则,运用现代信托关系的机制,将各个投资者彼此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交由投资专家运作和管理,主要投资于那些尚未具备上市资格的中小企业、新兴企业,通过被投资企业的高速成长和资本增值来获取投资收益的一种特殊投资基金。
- 难以提供的创业基地:大学生或应“挑战杯”,或应自己的追求而就的创业计划,是他们创业的行动框架,是成就理想的“思维设计”,创业基金是他们的“思维设计”可得以行为化的“物质能源”,创业基地则是他们行为化的现实空间,这是具有逻辑继起性的一个整体,这是任何种类的创业实践都必须依赖的基本前提。
- ↑ 李楚英;王满四.《美国大学创业教育模式及与中国比较》.
- ↑ 2.0 2.1 席升阳.我国大学创业教育的观念、理念与实践[M].科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