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私募股权投资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私募股权投资(Private Equity,简称“PE”)

目录

什么是私募股权投资

  在欧洲大陆,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同于风险资本(Venture Capital,VC),欧洲私募股权和创业资本协会(EVCA)把私募股权投资定义为投资于企业早期(种子期和创业期)和扩展期的专业的股权投资

  当前国内外对私募股权投资的含义界定不一,概括而言,主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私募股权投资是指通过非公开形式募集资金,并对企业进行各种类型的股权投资。这种股权投资涵盖企业首次公开发行前各阶段的权益投资,即对处于种子期、初创期、发展期、扩展期、成熟期和Pre-IPO各个时期企业所进行的投资,以及上市后的私募投资(如Private Investment In Public Equity,PIPE)等。狭义的私募股权投资主要指对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并产生稳定现金流的成熟企业的私募股权投资部分,主要是指创业投资后期的私募股权投资部分。

  私募股权投资通常以基金方式作为资金募集的载体,由专业的基金管理公司运作,像我们熟知的凯雷集团KKR黑石集团红杉资本等国际知名投资机构就是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管理公司,旗下都运行着多只私募股权投资基金。

私募股权投资的特点[1]

  (1)资金筹集具有私募性与广泛性。私募股权投资资金主要通过非公开方式面向少数机构投资者或个人募集,其销售、赎回都是通过私下与投资者协商进行的;资金来源广泛,一般有富有的个人、风险基金杠杆并购基金战略投资者养老基金保险公司等。

  (2)投资对象是有发展潜力的非上市企业。私募股权投资一般投资于私有公司即非上市企业,并且其项目选择的唯一标准是能否带来高额投资回报,而不拘泥于该项目是否应用了高科技和新技术。换言之,关键在于一种技术或相应产品是否具有好的市场前景而不仅在于技术的先进水平。

  (3)对投资目标企业融合权益性的资金支持和管理支持。私募股权基金多采用权益投资方式,对被投资企业的决策管理享有一定的表决权。反映在投资工具上,多采用普通股或者可转让优先股以及可转债的形式。私募股权投资者通常参与企业的管理,主要形式有参与到企业的董事会中,策划追加投资和海外上市,帮助制定企业发展策略和营销计划,监控财务业绩和经营状况,协助处理企业危机事件。目前一些著名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有着丰富的行业经验与资源,他们可以为企业提供有效的策略、融资上市和人才方面的咨询和支持。

  (4)属于流动性较差的中长期投资。私募股权投资期限较长,一般一个项目可达3~5年或更长,属中长期投资;投资流动性差,没有现成的市场供非上市公司股权的出让方与购买方直接达成交易。需要说明的是,私募股权投资本身从全球范围寻找可投资项目,并不区分国际国内。

私募股权投资的分类[2]

  根据被投资企业发展阶段划分,私募股权投资主要可分为创业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成长资本(Development Capital)、并购资本(Buyout Capital)、夹层投资(Mezzanine Capital)、Pre-IPO投资(Pre-IPO Capital)以及上市后私募投资(Private Investment in Public Equity,PIPE)。

  1.创业风险

  投资创业风险投资主要投资技术创新项目和科技型初创企业,从最初的一个想法到形成概念体系,再到产品的成型,最后将产品推向市场。提供通过对初创的资金支持和咨询服务,使企业从研发阶段充分发展并得以壮大。由于创业企业的发展存在着财务市场、营运以及技术等诸多方面的不确定性,因而具有很大的风险,这种投资能够持续的理由是投资利润丰厚,能够弥补其他项目的损失。

  2.成长资本

  成长期投资针对的是已经过了初创期发展至成长期的企业,其经营项目已从研发阶段过渡到市场推广阶段并产生一定的收益。成长期企业的商业模式已经得到证实而且仍然具有良好的成长潜力,通常是用2~3年的投资期寻求4~6倍的回报,一般投资已经有一定规模的营收和正现金流,通常投资规模为500万~2000万美元,具有可控的风险和可观的回报。成长资本也是中国私募股权投资中比例最大的部分,从2008年的数据看,成长资本占到了60%以上。

  3.并购资本

  并购资本主要专注于并购目标企业,通过收购目标企业股权,获得对目标企业的控制权,然后对其进行一定的重组改造提升企业价值,必要的时候可能更换企业管理层,成功之后持有一定时期后再出售。并购资本相当大比例投资于相对成熟的企业,这类投资包括帮助新股东融资以收购某企业、帮助企业融资以扩大规模或者是帮助企业进行资本重组改善其营运的灵活性。并购资本涉及的资金规模较大,常达10亿美元左右,甚至更多。

  4.夹层投资

  夹层投资的目标主要是已经完成初步股权融资的企业。它是一种兼有债权投资和股权投资双重性质的投资方式,其实质是一种附有权益认购权的无担保长期债权。这种债权总是伴随相应的认股权证投资人可依据事先约定的期限或触发条件,以事先约定的价格购买被投资公司的股权,或者将债权转换成股权。夹层投资的风险和收益低于股权投资,高于优先债权。在公司财务报表上,夹层投资也处于底层的股权资本和上层的优先债(高级债)之问,因而称为“夹层”。与风险投资不同的是,夹层投资很少寻求控股,一般也不愿长期持有股权,更倾向于迅速地退出。当企业在两轮融资之间,或者在希望上市之前的最后冲刺阶段,资金处于青黄不接的时刻,夹层投资者往往就会从天而降,带给企业最需要的现金,然后在企业进入新的发展期后全身而退。这也是它被称为“夹层”投资的另一个原因。夹层投资的操作模式风险相对较小,因此寻求的回报率也低一些,一般在18%~28%左右。

  5.Pre-IPO投资

  Pre-IPO投资主要投资于企业上市前阶段,或者预期企业近期上市的企业规模与盈利已达到可上市水平的企业,其退出方式一般为上市后从公开资本市场上出售股票。一般而言,Pre-IPO投资者主要有投行型投资基金和战略型投资基金两类。(1)投行型的投资基金高盛摩根斯坦利等投资基金,它们具有双重身份——既是私募股权投资者,又是投资银行家。作为投资银行家,他们能够为企业的IPO提供直接的帮助;而作为私募股权投资者的身份则为企业的股票进行了价值背书”,有助于提升公开市场上投资者对企业股票的信心,因此投行型投资基金的引入往往有助于企业股票的成功发行。(2)战略型投资基金,致力于为企业提供管理客户技术等资源,协助企业在上市之前建立起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或者为企业提供专业的财务咨询Pre-IPO投资具有风险小、回收快的优点,并且在企业股票受到投资者追崇的情况下,可以获得较高的投资回报

  6.PIPE投资

  PIPE是Private Investment in Public Equity的缩写,它是指投资于已上市公司股份的私募股权投资,以市场价格的一定折价率购买上市公司股份以扩大公司资本的一种投资方式。PIPE投资分为传统型和结构型两种形式,传统型PIPE由发行人以设定价格向PIPE投资人发行优先股或普通股,结构型PIPE则是发行可转换为普通股或者优先股的可转债。相对于二次发行等传统的融资手段,PIPE融资成本融资效率相对较高,监管机构的审查较少,而且不需要昂贵的路演成本,这使得获得资本的成本和时间都大大降低。PIPE比较适合一些不希望应付传统股权融资复杂程序的快速成长为中型企业上市公司

  私募股权投资的投资模式

  (1)增资扩股;

  (2)股权转让;

  (3)增资扩股与股权转让结合。

私募股权投资的经济学分析[1]

  1.私募股权投资有助于降低投资者的交易费用,提高投资效率

  现代经济学契约理论认为,作为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交易是有费用或成本的。所谓交易费用,“就是经济系统运作所需要付出的代价或费用”。具体到投资活动来说,其往往伴随的巨大风险和不确定性,使得投资者需要支付搜寻、评估、核实与监督等成本。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作为一种集合投资方式,能够将交易成本在众多投资者之间分担,并且能够使投资者分享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相对于直接投资,投资者利用私募股权投资方式能够获得交易成本分担机制带来的收益,提高投资效率,这是私募股权投资存在的根本原因。

  2.私募股权投资有利于解决信息不对称引发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问题

  私募股权投资活动中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该问题贯穿于投资前的项目选择直到投资后的监督控制等各个环节。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作为专业化的投资中介,能够有效地解决信息不对称引发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问题。首先,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管理人通常由对特定行业拥有相当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产业界和金融界的精英组成,对复杂的、不确定性的经营环境具有较强的计算能力和认识能力,能用敏锐的眼光洞察投资项目的风险概率分布,对投资项目前期的调研和投资项目后期的管理具有较强的信息搜寻、处理、加工和分析能力,其作为特殊的外部人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信息不对称,防范逆向选择。其次,私募股权投资的制度安排也有利于解决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道德风险问题。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最常见的组织形式是有限合伙公司,通常由普通合伙人有限合伙人组成。高级经理人一般作为普通合伙人,一旦签订投资项目协议,就会以股东身份积极参与企业的管理,控制并扶持投资企业的发展。因此,私募股权投资公司的股东与普通公司的股东相比,能更准确地知道企业的优势和潜在的问题,向企业提供一系列管理支持和顾问服务,最大限度地使企业增值并分享收益。这样,私募股权投资的制度安排比较有效地解决了委托一代理问题,这是私募股权投资得以快速发展的又一原因。

  3.私募股权投资能够发挥风险管理优势,提供价值增值

  现代金融经济学认为,投资组合能够减少经济活动的非系统性风险,从而成为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但对于单个投资者来说,分散化投资会给投资者带来额外的成本。例如,投资者可能不得不减少在某个企业中的投资比例,从而使得投资者对该企业的控制减弱,或者投资者将不得不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成本对不同的投资项目进行监督和管理。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采取的是集合投资方式,它可以通过对不同阶段的项目、不同产业项目的投资来分散风险,因此投资者通过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这一投资中介进行投资,除了能够享受成本分担的收益,还能够分享分散投资风险的好处,进而获得价值增值。

私募股权投资的运作[2]

  私募股权投资的运作是指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对基金的成立和管理、项目选择、投资合作和项目退出的整体运作过程。每个投资机构都有其独特的运作模式和特点,其运作通常低调而且神秘,从某种程度上看,私募股权投资的不同运作模式直接影响了投资的回报水平,是属于不能外泄的独占机密。虽然我们可能无法知道各个投资机构在具体的投资运作中的许多细节,但通常私募股权投资具有一些共同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方法。

一、私募股权投资的主要参与者

  参与私募股权投资运作链条的市场主体主要包括被投资企业、基金和基金管理公司基金的投资者以及中介服务机构。

  1.被投资企业

  被投资企业都有一个重要的特性——需要资金和战略投资者。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不同规模和用途的资金:创业期的企业需要启动资金;成长期的企业需要筹措用于规模扩张及改善生产能力所必需的资金;改制重组中的企业需要并购、改制资金的注入。面临财务危机的企业需要相应的周转资金渡过难关;相对成熟的企业上市前需要一定的资本注入以达到证券交易市场的相应要求;即使是已经上市的企业仍可能根据需要进行各种形式的再融资

  2.基金管理公司

  私募股权投资需要以基金方式作为资金的载体,通常由基金管理公司设立不同的基金募集资金后,交由不同的管理人进行投资运作。基金经理人和管理人是基金管理公司的主要组成部分,他们通常是有丰富行业投资经验的专业人士,专长于某些特定的行业以及处于特定发展阶段的企业,他们经过调查和研究后,凭借敏锐的眼光将基金投资于若干企业的股权,以求日后退出并取得资本利得

  3.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投资者

  只有具备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投资者,才能顺利募集资金成立基金。投资者主要是机构投资者,也有少部分的富有个人,通常有较高的投资者门槛。在美国,公共养老基金和企业养老基金是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最大的投资者,两者的投资额占到基金总资金额的30%~40%。机构投资者通常对基金管理公司承诺一定的投资额度,但资金不是一次到位,而是分批注入。

  4.中介服务机构

  随着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发展和成熟,各类中介服务机构也随之成长和壮大起来。其中包括:(1)专业顾问,专业顾问公司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投资者寻找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机会,专业的顾问公司在企业运作、技术、环境、管理、战略以及商业方面卓越的洞察力为他们赢得了客户的信赖;(2)融资代理商,融资代理商管理整个筹资过程,虽然许多投资银行也提供同样的服务,但大多数代理商是独立运作的;(3)市场营销公共关系、数据以及调查机构,在市场营销和公共事务方面,有一些团体或专家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公司提供支持,而市场营销和社交战略的日渐复杂构成了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对于数据和调研的庞大需求;(4)人力资源顾问,随着私募股权投资产业的发展,其对于人力资源方面的服务需求越来越多,这些代理机构从事招募被投资企业管理团队成员或者基金管理公司基金经理等主管人员的工作;(5)股票经纪人,除了企业上市及售出股权方面的服务,股票经纪公司还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提供融资服务;(6)其他专业服务机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公司还需要财产或房地产等方面的代理商和顾问、基金托管方、信息技术服务商、专业培训机构、养老金和保险精算顾问、风险顾问、税务以及审计事务所等其他专业机构的服务。中介服务机构在私募股权投资市场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他们帮助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募集资金、为需要资金的企业和基金牵线搭桥,还为投资者对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表现进行评估,中介服务机构的存在降低了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相关各方的信息成本

二、私募股权投资的操作流程

  不同于大多数其他形式的资本,也不同于借贷或上市公司股票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经理或管理人为企业带来资本投资的同时,还提供管理技术企业发展战略以及其他的增值服务,是一项带着战略投资初衷的长期投资,当然其运作流程也会是一个长期持久的过程。国内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和海外的创业投资基金的运作方式基本一致,即基金经理通过非公开方式募集资金后,将资金投于非上市企业的股权,并且管理和控制所投资的公司使该公司最大限度地增值,待公司上市或被收购后撤出资金,收回本金及获取收益。其投资运作基本都是按照一系列的步骤完成的,从发现和确定项目开始,然后经历谈判和尽职调查,确定最终的合同条款、投资和完成交易,并通过后续的项目管理,直到投资退出获得收益。当然,不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特点不同,在工作流程上会稍有差异,但基本大同小异。

  1.寻找项目

  私募股权投资成功的重要基础是如何获得好的项目,这也是对基金管理人能力的最直接的考验,每个经理人均有其专业研究的行业,而对行业企业的更为细致的调查是发现好项目的一种方式。另外,与各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联系以及广大的社会人际网络也是优秀项目的来源之一,如投资银行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各类专业的服务机构,都可能提供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当然,通常最直接的方式是获得由项目方直接递交上来的商业计划书。在获得相关的信息之后,私募股权投资公司会联系目标企业表达投资兴趣,如果对方也有兴趣,就可进行初步评估。

  2.初步评估

  项目经理认领到项目后,正常情况下应在较短期内完成项目的初步判断工作。项目经理在初步判断阶段会重点了解以下方面:注册资本及大致股权结构(种子期未成立公司可忽略)、所处行业发展情况、主要产品竞争力盈利模式特点、前一年度大致经营情况、初步融资意向和其他有助于项目经理判断项目投资价值的企业情况。初步判断是进一步开展与公司管理层商谈以及尽职调查的基础。在初步评估过程中,需要与目标企业的客户、供货商甚至竞争对手进行沟通,并且要尽可能地参考其他公司的研究报告。通过这些工作,私募股权投资公司会对行业趋势、投资对象所在的业务增长点等主要关注点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

  3.尽职调查

  通过初步评估之后,投资经理会提交《立项建议书》,项目流程也进入了尽职调查阶段。因为投资活动的成败会直接影响投资和融资双方公司今后的发展,故投资方在决策时一定要清晰地了解目标公司的详细情况,包括目标公司的营运状况、法律状况及财务状况。尽职调查的目的主要有三个:发现问题,发现价值,核实融资企业提供的信息。

  在这一阶段,投资经理除聘请会计师事务所来验证目标公司的财务数据、检查公司的管理信息系统以及开展审计工作外,还会对目标企业的技术、市场潜力和规模以及管理队伍进行仔细的评估,这一程序包括与潜在的客户接触,向业内专家咨询并与管理队伍举行会谈,对资产进行审计评估。它还可能包括与企业债权人、客户、相关人员如以前的雇员进行交谈,这些人的意见会有助于投资机构作出关于企业风险的结论。

  4.设计投资方案

  尽职调查后,项目经理应形成调研报告及投资方案建议书,提供财务意见及审计报告。投资方案包括估值定价、董事会席位、否决权和其他公司治理问题、退出策略、确定合同条款清单等内容。由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和项目企业的出发点和利益不同,双方经常在估值和合同条款清单的谈判中产生分歧,解决分歧的技术要求很高,需要谈判技巧以及会计师和律师的协助。

  5.交易构造和管理

  投资者一般不会一次性注入所有投资,而是采取分期投资方式,每次投资以企业达到事先设定的目标为前提,这就构成了对企业的一种协议方式的监管。这是降低风险的必要手段,但也增加了投资者的成本。在此过程中不同投资者选择不同的监管方式,包括采取报告制度、监控制度、参与重大决策和进行战略指导等,另外,投资者还会利用其网络和渠道帮助企业进入新市场、寻找战略伙伴以发挥协同效应降低成本等方式来提高收益。

  6.项目退出

  私募股权投资的退出,是指基金管理人将其持有的所投资企业的股权在市场上出售以收回投资并实现投资的收益。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退出是私募股权投资环节中的最后一环,该环节关系到其投资的收回以及增值的实现。私募股权投资的目的是为了获取高额收益,而退出渠道是否畅通是关系到私募股权投资是否成功的重要问题。因此,退出策略是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者在开始筛选企业时就需要注意的因素。

  从寻找项目开始到退出项目结束,完成私募股权投资的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在现实生活中,投资机构可能同时运作几个项目,但基本上每个项目都要经过以上几个流程

三、私募股权投资的项目评估标准

  对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来说,寻找好的企业、好的经营者或管理团队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寻找项目、初步评估和尽职调查是私募股权投资的基础,通过这三者的考验是投资能够进行的前提,在整个项目评估过程中,每个基金的偏好不同,其评估标准会有所不同,但一般都遵循以下标准:

  1.企业和产品具有高成长性

  首先,企业要具有高成长性,即公司能在较短时间内达到一定经营规模;其次,拟投资的企业必须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如先进的技术优势或在行业领域中处于较领先的地位;再次,企业要有好产品。好产品必须具备如下特征:(1)它不仅要能满足市场的现有需求,而且还要能够满足市场的潜在需求;(2)它必须具有独特性,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可靠性和维护性,能够满足人们的某些特殊需求,从而能够在市场中获得独占或领先的地位;(3)它所服务的市场规模要足够大,这样才能为企业的高成长性奠定基础;(4)它必须是不易被模仿的,一个产品(或服务)对市场需求的满足性非常好,而且独特性也非常强,但如果它容易被模仿和替代,就很难保持其市场地位。

  2.企业面对的市场足够好

  一个好的市场是成就好产品的首要条件。企业所面对的市场最好能够:(1)它能为风险产品提供规模足够大的发展空间;(2)它本身具有高成长性;(3)它对即将进入市场的产品(或服务)很容易接受,并且同时又能对产品(或服务)跟随者的模仿形成很高的壁垒;(4)市场能保持一定的竞争水平,企业所面对的竞争既包括同类产品的竞争,同时也包括替代品的竞争等。

  3.具有优秀企业家团队

  “宁可投资一流的人才、二流的技术,也不投资一流的技术、二流的人才”,这句私募股权投资的口号足以见得企业管理团队的重要性。对企业的领头人也即企业家的评估中要求其必须具备以下素质:(1)战略思想企业家的战略思想一般体现在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中,所以,选择具有长远发展战略眼光的企业家,对保障投资的未来预期收益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2)整合资源能力,包括经营管理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市场应变能力、公共关系能力、风险预见和防范能力以及技术创新能力等:(3)个人品质,一个具有良好个人品质的企业家应该是忠诚正直、敢于承担责任、机智敏锐、信念坚定、坚忍不拔、精力充沛、乐观豁达而又务实的。

  4.企业财务状况良好

  没有财务规划的企业,是没有财务方向的企业。对中小企业进行财务状况分析与评价至少应当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目前资产负债状况与股权比例;(2)企业最近三年资产负债与股权变动情况;(3)提供投资后的资产负债与股权比例;(4)资金运用计划;(5)有关损益与现金流量的盈亏平衡;(6)其他融资计划;(7)利润预测与资产收益分析;(8)投资者回收资金的可能方式、时机与获利情形等。

四、私募股权投资的退出渠道

  投资退出是私募股权投资的最终目标,也是实现盈利的重要环节。投资的退出需要借助资本经营手段来完成。一般而言,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退出有三种方式,即首次公开上市(IPO)、股权出售(包括回购)及企业清算。公开上市是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最佳的退出方式,可以使资本家持有的不可流通的股份转变为上市公司股票,实现具有流动性的盈利;股权出售则包括股权回购、管理层收购和其他并购方式;企业清算则是在投资企业未来收益前景堪忧时的退出方式。

  1.首次公开上市

  首次公开上市是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最向往的退出方式,它可以给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人和被投资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在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发展史中,IPO拥有令人骄傲的历史记录。在美国,成功IPO的公司中很多都有私募股权投资的支持,如苹果微软雅虎美国在线等全球知名公司;国内的例子有分众传媒携程网和如家快捷等,这些企业的上市都给投资带来了巨额的回报。当然,企业管理层也很欢迎这种退出方式,因为它表明了金融市场对公司良好的经营业绩的认可,又维持了公司的独立性,同时还使公司获得了在证券市场上持续融资的渠道。但是,IPO退出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在项目公司IPO之前的一两年,必须做大量的准备工作,要将公司的经营管理状况、财务状况和发展战略等信息向外公布,使广大投资者了解公司的真实情况,以期望得到积极评价,避免由于信息不对称引起股价低估。相比于其他退出方式,IPO的手续比较繁琐,退出费用较高,IPO之后存在禁售期,这加大了收益不能变现或推迟变现的风险。

  2.股权出售

  股权出售是指私募股权投资将其所持有的企业股权出售给任何其他人,包括二手转让给其他投资机构、整体转让给其他战略投资者、所投资企业或者该企业管理层从私募股权投资机构手中赎回股权(即回购)。选择股权出售方式的企业一般达不到上市的要求,无法公开出售其股份。尽管收益通常不及以IPO方式退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投资者往往也能够收回全部投资,还可获得可观的收益。在德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融资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贷款,退出渠道也因此被限定于股权回购和并购,这两种退出方式与IPO相比,投资者获得的收益较少。同样,日本的大部分融资渠道都是银行,和德国一样面临着退出渠道受限和控制权配置的问题。

  3.企业清算

  企业清算是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在投资企业无法继续经营时通过清算公司的方式退出投资,这是投资退出的最坏结果,往往只能收回部分投资。清算包括自愿性清算与非自愿性清算两种形式,自愿性清算指当出售一个公司的资产所得超过其所发行的证券市场价值时,清算对股东来说可能是最有力的资产处置方式;非自愿性清算是指公司濒临破产边缘,公司发生严重的财务危机而不得不出售现有资产以偿还债务,由清算组接管,对企业财产进行清算、评估、处理和分配

五、私募股权投资的风险管理

  私募股权投资是一项长期投资,从发现项目、投资项目、到最后实现盈利并退出项目需要经历一个长久的过程,在整个项目运作过程中存在很多风险,如价值评估风险、委托代理风险和退出机制风险等,投资机构需要对这些风险进行管理。

  1.私募股权投资的风险

  在私募股权投资中,由于存在较高的委托代理成本和企业价值评估的不确定性,使得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具有较高的风险。其风险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价值评估带来的风险

  在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过程中,对被投资项目进行的价值评估决定了投资方在被投资企业中最终的股权比重,过高的评估价值将导致投资收益率的下降。但由于私募股权投资的流动性差、未来现金流入和流出不规则、投资成本高以及未来市场、技术和管理等方面可能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使得投资的价值评估风险成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直接风险之一。

  (2)知识产权方面存在的风险

  这一点对科技型企业具有特殊意义,私募股权投资尤其是创业风险投资看重的是被投资企业的核心技术,若其对核心技术的所有权上存在瑕疵(如该技术属于创业人员在原用人单位的职务发明),显然会影响风险资本的进入,甚至承担违约责任缔约过失责任。对于这一风险,企业一定要通过专业人士的评估,确认核心技术的权利归属。

  (3)委托代理带来的风险

  在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中,主要有两层委托代理关系:第一层是投资基金管理人与投资者之间的委托代理,第二层是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与企业之间的委托代理

  第一层委托代理问题的产生主要是因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和信息披露要求低,这就不能排除部分不良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或基金经理暗箱操作过度交易对倒操作等侵权违约或者违背善良管理人义务的行为,这将严重侵害投资人的利益。

  第二层委托代理问题主要是“道德风险”问题,由于投融资双方的信息不对称,被投资方作为代理人与投资人之间存在利益不一致的情况,这就产生了委托代理中的“道德风险”问题,可能损害投资者的利益。这一风险,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通过在专业人士的帮助下,制作规范的投融资合同并在其中明确双方权利义务来进行防范,如对投资工具的选择、投资阶段的安排、投资企业董事会席位的分配等内容作出明确约定。

  (4)退出过程中的风险

  我国境内主板市场上市标准严格,对上市公司的股本总额、发起人认购的股本数额、企业经营业绩和无形资产比例都有严格的要求;中小企业难于登陆主板市场,而新设立的创业板市场“僧多粥少”,难于满足企业上市的需求;产权交易市场性质功能定位不清,缺乏统一、透明、科学的交易模式以及统一的监管,这无疑又为特定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投资者增加了退出风险。

  2.风险管理

  私募股权投资是一种高收益的投资方式,伴随着高收益的是高风险。随着私募股权投资行业的不断发展,已经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风险控制方法。

  (1)合同约束机制

  事前约定各方的责任和义务是所有商业活动都会采取的具有法律效力的风险规避措施。为防止企业不利于投资方的行为,保障投资方利益,投资方会在合同中详细制定各种条款,如肯定性和否定性条款、股份比例的调整条件条款、违约补救条款和追加投资的优先权条款等。

  (2)分段投资

  分段投资是指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为有效控制风险,避免企业浪费资金,对投资进度进行分段控制,只提供确保企业发展到下一阶段所必需的资金,并保留放弃追加投资的权利和优先购买企业追加融资时发行股票的权利。如果企业未能达到预期的盈利水平,下一阶段投资比例就会被调整,这是监督企业经营和降低经营风险的一种方式。

  (3)股份调整条款

  与其他商业活动相同的是,私募股权投资在合同中可以约定股份调整条款来控制风险。股份调整是私募股权投资中重要的控制风险的方法,通过优先股和普通股转换比例的调整来相应改变投资方和企业之间的股权比例,以约束被投资企业作出客观的盈利预测、制定现实的业绩目标,同时也激励企业管理者勤勉尽责,追求企业最大限度的成长,从而控制投资风险

  (4)复合式证券工具

  复合式证券工具通常包括可转换优先股、可转换债券和可认股债券等,它结合了债务投资和普通股股权投资的优点,可以有效保护投资者利益,分享企业成长

中国私募股权投资的发展状况[1]

  从1984年中国引进风险投资概念至今,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已经历了26个春秋的潮起潮涌。在国际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蜂拥而至的同时,本土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也在快速发展壮大,我国的私募股权投资业已经从一个“新生儿”逐步成长起来,并已开始迈出坚实的步伐。

一、中国私募股权投资的发展历程

  与美国私募股权投资的发展类似,我国对私募股权投资的探索和发展也是从风险投资开始的,风险投资在我国的尝试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1985年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科学技术改革的决定》中提到了支持创业风险投资的问题,随后由国家科委和财政部等部门筹建了我国第一个风险投资机构——中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中创公司)。20世纪90年代之后,大量的海外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开始进入我国,从此在中国这个新兴经济体中掀起了私募股权投资的热浪。

  第一次投资浪潮出现在1992年改革开放后。这一阶段的投资对象主要以国有企业为主,海外投资基金大多与中国各部委合作,如北方工业与嘉陵合作。但由于体制没有理顺,行政干预较为严重,投资机构很难找到好项目,而且当时很少有海外上市,又不能在国内全流通退出,私募股权投资后找不到出路,这导致投资基金第一次进入中国时以失败告终,这些基金大多在1997年之前撤出或解散

  1999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的出台,为我国私募股权投资的发展作出了制度上的安排,极大鼓舞了发展私募股权投资的热情,掀起了第二次短暂的投资风潮。国内相继成立了一大批由政府主导的风险投资机构,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深圳市政府设立的)深圳创新投资集团公司和中科院牵头成立的上海联创、中科招商。2000年年初出台的《关于建立我国风险投资机制的若干意见》,是我国第一个有关风险投资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文件,为风险投资机制建立了相关的原则。同时,我国政府也积极筹备在深圳开设创业板,一系列政策措施极大推动了我国私募股权投资的发展。但当时由于还没有建立中小企业板,基金退出渠道仍不够畅通,一大批投资企业无法收回投资而倒闭。

  前两次的私募股权投资热潮由于退出渠道的不顺畅而失败,但这种情况在2004年出现了转机。2004年,我国资本市场出现了有利于私募股权投资发展的制度创新——深圳中小企业板正式启动,这为私募股权投资在国内资本市场提供了IPO的退出方式。所以2004年以后出现了第三次投资浪潮,私募股权投资成功的案例开始出现。2004年6月,美国著名的新桥资本以12.53亿元人民币从深圳市政府手中收购深圳发展银行17.89%的控股股权,这也是国际并购基金在中国的第一起重大案例,同时也诞生了第一家有国际资本控股的中国商业银行。由此发端,很多相似的PE案例接踵而来,PE投资市场渐趋活跃,从发展规模和数量来看,本轮发展规模和数量都超过了以前任何时期。

  总体来看,私募股权投资在中国发展迅速,新募集基金数、募集资金额和投资案例与金额等代表着投资发展的基本数据将会长时间保持增长状态,这是新兴市场的经济发展和中国企业数量多、发展快所带来的投资机遇。

二、中国私募股权投资的投资特征

  • 本土投资机构发展迅速
  • 人民币基金募资成国内主流
  • 传统行业渐成投资重点
  • 投资类型多样化
  • 退出方式以IPO为主

三、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发展面临的问题

  1.本土投资机构资金实力相对薄弱

  与外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资金实力相比,中国本土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的融资能力显得较为弱小。这与我国投资者进入存在障碍有关,目前法律法规对于投资者的进入尚未明确规定,另外,国有资本投资进入私募股权投资的资格受到很大的政策限制,这致使私募股权投资一直处于摸索阶段,很多投资者也未敢贸然进入该领域。相比而言,在发达国家,机构投资者(特别是养老基金)是这个市场的主体,这也导致了外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募集规模动辄达到数亿到数百亿美元。

  2.管理和服务水平不够专业

  中国本土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还处在萌芽阶段,无论是组织形式选择、市场定位还是投资制度策略都还在摸索着发展,其专业性不如管理服务体系成熟的外资私募股权投资。例如,从组织形式来看,国外的经验证明,有限合伙制是最符合私募股权投资发展的组织形式,但国内直到2007年才实行新的《合伙企业法》,目前仍有多数地区对有限合伙企业的注册细节不了解或者不支持,抑制了这一组织形式的发展。另外,中国投资机构对全球资源的利用远远不够,英联和摩根斯坦利等外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入股太子奶后,从美国聘请了CFO并聘请国际饮料公司驻华市场负责人的英国人为市场顾问。而本土基金鲜少能做到这些。另外,中国很多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还具有政府背景,很容易将行政关系带入运营管理体系中,和国际化投资操作体系相差甚远。

  3.投资者和项目存在不对称

  目前,中国完全符合私募机构投资要求的优质投资项目并不多,所以规模大、质量优的项目受到大家一拥而上的追捧,导致大量资金追逐少数的项目,结果使投资利润下降。虽然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原则上不会排斥中小型企业,但他们的选择标准是拥有核心技术产权清晰、独立自主产权和市场前景广阔的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而符合标准的中小企业有些没有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融资的意识,有些虽然希望寻求与私募股权接洽的机会,却往往由于存在产权不明晰、财务记录混乱等我国中小企业的通病而错失融资机会,由此导致了在中国出现投资者很难找到有价值的项目、需要资本的企业又很难找到投资者的困境。

  4.缺乏顺畅的退出通道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运作的主要目的是“以退为进,为卖而买”。融资、筛选项目和退出是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投资者运作的重要步骤,三者环环相扣,任何环节的脱节都会影响整个项目的进度和盈利。本土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曾处于“两头在外”的尴尬境地,尽管股权分制改革后中国市场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2007年中国资本市场IPO规模世界排名第一,但是仍不能满足中国企业上市的要求。因为中国尚未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没有真正的柜台市场主板市场对上市企业有较高的门槛,且上市成本高。另外,2006年商务部公布的《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10号文)规定中国企业设立特殊目的公司须经商务部审批,没有一家此后成立的企业实现海外红筹上市。不过近期创业板的成功启动对私募股权投资来说是一个重大利好消息,但创业板是否能够成为纳斯达克追随者而非像日本创业板那样被迫关闭,需要监管部门和投资者的共同努力。

  5.缺少良好的法制和政策环境

  良好的法制和政策环境是私募股权投资取得长足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尤其在中国遵循“政策支持则兴,政策反对则衰”的基本特点。但是就目前的情况看,中国保障私募股权投资发展的法律法规并不健全,甚至存在政策法规之间相互矛盾的情况。另外,中国企业的税负过高也是制约私募股权投资发展的一大因素。(1)法律法规不健全;(2)政策之间相互矛盾;(3)税负过高。

四、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发展的对策

  1.加强法律法规政策建设

  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存在提供了初步的法律依据,但政策法规前后矛盾、针对性不强或模棱两可的情况大有存在。政府可在现存法律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规定,通过对《公司法》《证券法》和《合伙企业法》等法规的补充来完善私募股权投资的法律环境。另外,立法需要在税收问题、投资者进入问题和退出渠道等方面作出进一步的规定和规范。以税收制度为例,政府需要完善税收配套制度改变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在海外离岸金融中心设立公司导致我国税收流失的情况。建议对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征收与国内企业一样的税收。对于一些新兴行业及特殊的行业,可以实行税收上的优惠,促进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进入,以推动我国私募股权投资以及其市场的积极发展。为鼓励私募股权投资者采取有限合伙制组织形式,我国也应该仿效世界各国税收立法的通行做法,严格遵循法律主体资格的原则,只对在法律上具有独立主体资格的营业组织征税,这样就可以解决双重征税的问题。

  最近,由国家发改委起草的《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办法》已经上报国务院,不久即将出台,这将为我国私募股权投资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法规政策。

  2.建立统一的监管机制

  私募股权投资政策法规并未明确之前,各监管部门只能根据自己所管辖机构的特点和需要出台规章制度,从长期发展来看这不利于私募股权投资的发展。另外,各地经济发达程度不同,对于政策的理解和执行也各不相同,不利于统一监管。政府应该推动市场的统一规范,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作,而不能形成新的市场分割

  3.健全股权登记托管体系

  保护产权、减少虚假注资和抽逃资本以及股权交易是一个合格的股权交易系统应该具备的能力,国外有许多中介机构从事股权的登记和托管业务,但我国现阶段只有两个交易所的股权托管机构。对于场外股权交易并没有股权托管场所,我国各地政府也曾成立了一些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权托管中心,但存在股权登记不健全、股份不明确等瑕疵,耽误了券商推动企业上市的进程。如果能够做到在股份制企业成立时就逐渐规范其登记托管系统,将有利于其上市运作。

  4.进一步完善退出渠道

  私募股权投资的项目退出是投资的最终目标,通过上市转让股权退出最容易得到溢价,也是最容易变现的一种退出方式,也是私募股权投资最理想的退出渠道。另外,通过股权出售是次优选择,我们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资本市场,以给私募股权投资一个良好的退出渠道。

中美私募股权投资市场发展现状比较[3]

  (一)组织形式

  1、美国组织形式。在美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主要采取有限合伙制,这种模式的投资在私募市场约占80%。这种有限合伙制由普通合伙人有限合伙人组成,普通合伙人在组织中提供专业的投资技能,对投资运作进行全面管理,且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有限合伙人仅提供投资资金,无管理权限,以其出资额为限对投资风险承担责任。这种私募结构具有税收有效性、有限责任性、高效激励性。

  2、我国组织形式。近年来,我国私募股权投资的组织形式主要有有限合伙制、信托制公司制三种形式。其中,公司制私募基金公司架构较为完整,运作管理模式比较正式和规范。在目前我国监管体制下,公司制私募基金能够比较方便地成立,使半开放式私募基金能够以某种变通的方式,较为方便地进行运作,投资策略更具有灵活性。

  (二)融资与运作模式

  1、美国融资与运作模式。从私募股权投资市场发展以来,美国政府全力支持私募投资发展。1978年美国资本利得税从49.5%降为28%,1979年美国允许养老基金投资风险资本,198o年以后,大量资金从固定收益投资转向私募投资。养老基金的加入及税率的调整极大地促进了私募行业发展。在美国,养老基金、个人捐赠基金是私募重要资金来源。美国PE明显地集中于高新技术产业,对新兴产业的扶植力度非常大,在计算机软硬件、生物技术医药通讯等行业的投资占其总投资的90%左右。美国投资家大量投资于创业企业的成长期和扩张期,创建期和成熟期获得的支持较少。

  2、我国融资与运作模式。近年来,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融资与运作模式呈现以下特点:(1)人民币基金优势扩大,本币、外币基金增幅明显。2014年,人民币募资依然居于主导地位,募资完成409支基金,募集总金额483.04亿美元;完成募集的39支外币基金共募集148.25亿美元;人民币基金的单支平均募集规模为1.18亿美元,外币基金的平均募集规模为

  3.90亿美元值得注意的是,人民币基金平均规模的上升主要是由于国资背景超大型产业基金的带动,市场上仍然主要以规模小于5,000.00万美元的基金为主。(2)房地产基金占比收缩明显,并购基金同比扩大。(3)PE投资行业分散度较高,大额投资影响明显;互联网投资活跃度遥遥领先,传统行业大宗投资频发。(4)成长资本占比扩大,房地产投资收缩明显。(5)在我国还有一种特殊的模式,即私募基金参与中国国企改革的协作模式。

  (三)融资规模对比

  1、美国的融资规模。根据美国证监会(SEC)向国会做的年度报告,截至2014年5月7日,在SEC注册的私募股权基金对冲基金和其他私募基金管理人的资产管理规模合计8.9万亿美元,比2013年上涨22%;美国私募规模接近9万亿美元,注册的私募基金公司由2013年底的2,305家增加到2,661家。报告显示,对冲基金资产规模由2013年底的4.1万亿美元增长到2014年5月底的5万亿美元,私募股权基金规模由1.6万亿美元增长到1.9万亿美元,证券基金规模由3,380亿美元增长到3,860亿美元,房地产基金规模由2,990亿美元增长到3,540亿美元。有数据显示,到2013年年底,美国投资公司一共有17.1万亿美元规模,其中共同基金15万亿美元,ETFs1.7万亿美元,剩下的是单位投资信托封闭式基金

  2、我国的融资规模。2014年,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的募投活跃度均大幅提升,募资总额达到631.29亿美元,创历史最高水平;而投资总额也达到537.57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募资活跃度的大幅提升促使可投资本量较2013年增长7.3%,达到1,372.64亿美元。2014年PE市场全面爆发,主要归功于募投退三方面不断涌现的政策利好和机遇。在政策的刺激下,新的资本持续进入私募股权投资市场。2014年共完成募资448支基金;而披露募资金额的423支基金共募集到位631.29亿美元,大幅超过2013年同期的345.06亿美元;单支基金平均募集规模达到创纪录的1.49亿美元。募资金额同比增加83.O%,募资数量同比增加28.4%。

  (四)退出方式比较

  1、美国退出方式。美国完善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为PE的退出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选择IPO和并购方式退出在美国市场十分常见,股份回购的比例很小。另外,美国有非常发达的私募股权二级交易市场,除纳斯达克设立的PORTAL外,一些大型投资银行也纷纷对外公开设立自己的私募股权交易平台,这些可交易私募股权基金场外交易市场为PE的退出提供了更多的途径和选择空间,极大地增加了私募股权基金的流动性。在并购领域,美国的私募基金也是举足轻重。根据普华永道的统计,美国2006年前11个月涉及本土企业的收购兼并(M&A)规模为1.3万亿美元,而私募股权支持的并购就占了所有并购交易量的35%。

  2、我国退出方式。近年来,我国私募股权投资退出数量创历史新高,退出多元化趋势显现。2014年全年,退出市场共计实现386笔退出,退出方式相比2013年更为多元化,IPO作为主要的退出渠道,占比下滑。共有165笔案例通过IPO实现退出,其次为股权转让、并购,分别有76笔、68笔退出案例。在统计的8类退出方式中,IPO的平均回报水平依然最高,其次为借壳、并购。165笔IPO退出案例中,有56笔通过香港主板实现退出,上交所以36笔退出排名第二,之后依次为创业板、纳斯达克、中小板和纽交所。从回报水平来看,纳斯达克与上交所的回报水平优势明显。2014年度的386笔退出案例分布于至少23个一级行业中,其中房地产机械制造互联网生物技术/医疗健康及清洁技术行业的退出案例数排名比较靠前。房地产行业退出主要以股东回购及股权转让为主;而机械制造、生物技术/医疗健康及互联网仍然主要以IPO退出为主。从平均回报水平分析食品饮料、互联网及机械制造成为平均回报水平最高的三个行业。

  (五)中关监管模式比较

  1、美国监管模式。由于美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已发展较为成熟,形成了政府监管与自律监管相结合的模式。这种监管模式使不同的监管主体之间形成了相互制约的关系,既具有政府监管的统一立法性,又具有行业自律的灵活性。经过多年发展,美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逐渐形成了包括“全国证券商协会”在内的三个层次较为规范的管理体系。

  2、我国监管模式。目前,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由中央人民银行从总体上对其信托基金进行监管,证券监管委员会主要负责对基金证券行业的监管:同时,发改委、税务、工商等行政管理部门也具有协同管理和具体负责的责任。近年来,我国尚未专门针对私募股权投资进行立法,但一些相关的法律文件涉及到私募基金。监管依据的相关法律主要包括:好证券法》、《公司法》、《信托法》、好合伙企业法》、好证券投资基金法》、《刑法》等相关机构的部门规章。2014年8月22日,《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下称《办法》)正式发布实施,使我国私募股权投资行业有了可依据的监管规则。该办法为制定针对各类私募股权投资的管理政策奠定了法律基础,有利于促进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的发展。

私募股权投资的案例分析[2]

  案例:阿里巴巴——“高盛'开门,软银开启宝库

一、相关背景

  1.政策背景

  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致力于加速国家信息化基础结构(CNII)建设,到90年代末,信息基础设施(数据库信息传输系统、信息应用系统)、信息技术产业、信息人力资源、信息软环境(政策、法律、标准、规范)等信息化六大要素已有了极大的改善。1994年前后,由我国政府批准建成了CERNET、CSNET、GBNET和CHINANET等四大互联网ISP(Intemet Service Provider),截至2008年年底,上网用户已超过1.7亿人。

  1996年,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简称《纲要》)明确强调发展以信息产业为发展重点的第三产业,并指出:“要显著提高国民经济信息化程度,继续加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对于电子技术相关产业,国家开始大力扶持

  自20世纪90年代初起,我国政府就开始在电子商务发展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1991年,由国务院电子信息系统推广应用办公室牵头,发起成立“中国促进EDI应用协调小组”,我国电子商务开始起步。1996年,国务院成立了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同年2月,在国务院的指导下,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成立。1999年是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一年,在制定电子商务框架的同时,政府采取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措施,推动电子商务的发展,特别是在年初启动的政府上网工程,为电子商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2000年1月12日,国家经贸委和信息产业部共同发起“企业信息化工程”,把企业电子商务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启动中国国家重点企业电子商务网站以及企业上网工程。2000年2月,我国颁布了《中国电子商务发展战略纲要》,成为促进我国电子商务活动的又一纲领性文件。2000年6月22日,中国电子商务委员会在北京成立。2001年6月,央行颁布了《网上银行业务管理暂行办法》。2004年年底,在信息化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主持通过了《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2005年年初颁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0512号),吹响了中国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号令,成为推动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理论武器。2006年1月,银监会审议并原则通过了《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电子银行安全评估引导》及《电子银行安全评估机构业务资格认定工作规程》,这一系列举措都为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2.行业背景
  (1)国外电子商务的发展

  1997年,美国电子商务已经进入迅速发展阶段。仅1997年当年,美国电子商务交易额就已经达到了200亿美元,占全国GDP总额的1%~2%。而到了1998年,这一数字更是激增至1020亿美元。一大批公司利用电子商务获得成功。

  (2)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

  1996年2月28日,四川茂青茶厂积压的1.6万公斤茉莉花茶,通过Intemet广告招商,达成交易,这是国内有记载的第一次通过互联网的成功交易。当然,这种广告营销并不算是完全意义上的电子商务。但至此,我国电子商务开始了发展之路。步入1998年,真正意义上的电子商务开始在我国兴起。先是8848借助联邦软件专卖店的渠道,在网络上出售软件、光盘,然后是网易新浪搜狐等大型ICP纷纷涉足电子商务。当年10月,更是如同雨后春笋般冒出大大小小几十个网站,均号称立足电子商务,其形式也多种多样,有网上销售、网上竞拍、网上咨询等。电子商务的全面开展,着实带动了整个互联网的应用。

  但是,当时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与国外相比还存在着相当多不完善的地方。电子商务,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商品网上交易。为了保证交易的顺利实施,首先要全面解决网络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整合问题,在这些方面我国都相当缺乏经验。而且在这个阶段,我国网民的网络生活方式还仅仅停留于简单的电子邮件收发和新闻浏览的阶段,网民未成熟,市场未成熟。虽然如此,但是以8848为代表的B2C电子商务站点仍然成为当时最闪耀的亮点。虽说8848最终逝去,但是萌芽期的电子商务环境为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培育了第一批初级的网民,开启了中国电子商务时代的新纪元。

  3.主要投资方背景
  (1)高盛

  成立于1869年的高盛集团,是当今世界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投资银行之一,也是企业股份投资以及夹层交易投资的全球领先者。

  (2)富达亚洲

  富达亚洲风险投资Fidelity Asia Ventures(FAV)是富达国际有限公司(FIL Limited)在亚洲的风险投资分支机构。富达国际有限公司是全球最大的独立基金管理机构,因其为投资者创造财富的理念而享誉全球。

  (3)银瑞达

  银瑞达(Investor AB)成立于1916年,总部设在瑞典,是一家在全球均设有分支机构的上市控股公司银瑞达创业投资有限公司(Investor Growth Capital,IGC)是银瑞达公司的全资风险投资子公司。

  (4)上海华盈创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上海华盈创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TDFVC)成立于2000年,创建之初主要致力于为Venture TDF从事国内的基金管理,同年,公司筹集了第一笔基金,称之为Venture TDFChina LP。

  (5)日本亚洲投资公司

  日本亚洲投资公司(Japan Asia Investment Co,Ltd,JAIC)是一家独立的风险资本投资公司,现在,它已是日本最大的风险投资公司之一。投资区域遍及日本、美国、大中国区、韩国以及东南亚各国。目前在中国市场已经投资了70多家企业,其中26家企业成功上市。JAIC通过提供战略咨询和并购,以及帮助公司公开上市等方式,帮助具有高效增长潜力的公司募集资金、提升公司价值

  (6)汇亚基金

  汇亚基金(Transpac Capital)成立于1989年,是亚洲历史最久、规模最大、最著名的私募股权投资公司之一。它是由新加坡的腾达投资有限公司和香港科技投资有限公司两家创投资金管理公司合并而成的。汇亚成立后,迅速成为亚洲第一家地区性网络的资金管理集团。

  (7)软银集团

  软银集团(Softbank Corp.)是日本的一家综合性风险投资公司,是一个大家庭,其中软银集团公司是这个大家庭的核心,它以网际网络产业为重点,通过其独特的管理理念,与其大家庭的其他成员公司相互协调,运作全球的产业,目前在全球主要的300多家网络公司拥有多数股份。

二、案例分析

  1.投资动因分析
  (1)独特的商业模式

  阿里巴巴创造了亚洲最独特的B2B电子商务模式,不是Business to Business,而是Businessman to Businessman(商人对商人)。阿里巴巴作为中国电子商务的成功者,引领旗下的阿里巴巴网站、淘宝网、雅虎中国搜索在电子商务市场中大展拳脚。阿里巴巴并不照搬西方模式,而是结合中国实际,探索出有中国特色的电子商务之路。独特的商业模式带来的巨大商机,无疑是私募选择阿里巴巴的一个重要因素。

  (2)梦幻的创业团队

  CEO—卓越的创业者马云

  阿里巴巴的案例再一次用事实证明,风险投资在很大程度上投资的是创业者个人。高瞻远瞩的战略规划能力和执行能力、极强的凝聚力和领导才能以及非凡的人格魅力,这是马云多年来一直能吸引众多国际投资的重要原因之一。马云拥有独一无二的“中国式狂想”的能力。在事业上,他充分相信自己的判断,认为互联网将是一个无穷的宝藏,里面有大大的生意可做,但它同时也是“一场影响人类未来生活30年的3000米长跑”,要取得最终的胜利,“必须跑得像兔子一样快,又要像乌龟一样耐跑”。在管理上,他了解欲望所使、人性所向,他能全面、充分、彻底地激发出员工的积极性和意志力。他擅长以个人奋斗、成功经验为“诱饵”,用企业文化、价值理想来“包装”,拿豪言壮语、语出惊人来“布道”。马云的成功不仅仅是因为妙语连珠的口才、坚持不懈的专注和有意为之的神化。在马云身上,我们能看到其打破常规、逆反思维、反教条、出其不意的个性风格。

  CF0—蔡崇信

  蔡崇信生于台湾,7岁去美国,是美国耶鲁大学法学博士。1999年,蔡崇信以瑞典著名投资公司Investor AB副总裁的身份到杭州对阿里巴巴进行考察,经过考察,他不仅促成了对阿里巴巴的500万美元投资,还决定加盟阿里巴巴。蔡崇信毕业以后在华尔街做了4年律师,担任专门从事收购投资的Rosecliff InC公司副总裁及瑞典Wallenberg家族主要投资公司Investor AB副总裁,加入阿里巴巴之前年薪已经达到百万美元。但是他看到了阿里巴巴广阔的发展前景,依然抛弃了华尔街的超高待遇,来到中国。在创业初期,他主持了阿里巴巴香港总部的设立,负责国际市场推广、业务拓展和公司财务运作。蔡崇信在华尔街投资机构的工作经历,为阿里巴巴融资策略的制定、融资机构的选择提供了经验支持以及风险投资领域良好的人脉基础。

  CP0——关明生

  关明生先后获得Loughboroug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和伦敦商学院授予的工程学和科学学硕士学位。他在国际企业管理领域有25年经验,曾在财富500强企业BTR Pie担任过4年中国区总裁,在另一家财富500强企业Ivensys Plc也担任过中国区总裁。他曾在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工作15年,历任要职,在业务开发、销售、市场、合资企业和国家级分公司管理方面卓有建树。2001年1月关明生加盟阿里巴巴。进入阿里巴巴后在他的协助下,马云带领阿里巴巴做了三件大事——“延安整风运动”、“抗日军政大学”和“南泥湾开荒”。进而形成了使阿里巴巴团队在网络泡沫中奇迹活下来的九条价值观:客户第一、群策群力、教学相长、质量、简易、傲情、开放、创新、专注,这也是阿里巴巴企业文化的精髓。

  CTO—吴炯

  吴炯2000年5月加盟阿里巴巴,此前,他在1996年4月加入雅虎,主持搜索引擎和电子商务技术的开发。吴炯是具有强大功能、效率卓著的雅虎搜索引擎及其许多应用技术的首席设计师。1999年11月23日,吴炯作为唯一发明人主持了雅虎电子商务基础软件系统的设计和应用。他的加盟,为阿里巴巴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2.投资过程
  (1)第一轮投资

  阿里巴巴的飞速发展吸引了风险投资家们的目光,风投们寻着B2B的香味找到了阿里巴巴。“那时我们整整拒绝了38家风险投资公司,马云一直在等待最适合的那一家,”阿里巴巴的资深副总裁金建航这样描述那段经历,“风投找来的时候,公司的账上一分钱都没有了。而马云硬是带着大家勒紧裤腰带挺了过来,宁缺毋滥。”马云理想中的合作伙伴是那些愿意与阿里巴巴一同成长的公司。他们要和公司有着同样的目标,而不是只看眼前的短期利益。

  就在这时,瑞典著名的投资公司Investor AB派副总裁蔡崇信到杭州考察阿里巴巴。短短几天时间,通过和马云推心置腹的交谈和深入的考察,蔡崇信看到了阿里巴巴广阔的前景,于是要求加入阿里巴巴。两个月后,他就任阿里巴巴CFO。蔡崇信不仅促成了Investor AB对阿里巴巴的投资,他放弃高收入加盟阿里巴巴更是在风投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他利用在华尔街的人脉关系,为阿里巴巴引入了包括高盛、富达投资(Fidelity Capital)和新加坡政府科技发展基金等的投资。

  1999年10月,由高盛(Goldman Sachs)牵头,联合美国、亚洲、欧洲一流的基金公司汇亚(Transpac)、新加坡科技发展基金(Technology Development Fundof Singapore)、瑞典Investor AB和美国Fidelity的参与,向阿里巴巴投资总计500万美元。这次融资开了高盛投资之先河,在此之前,高盛还从来没有投资过第一轮,更不用说在第一轮中领投。

  (2)第二轮投资

  阿里巴巴与软银结缘,源于马云和孙正义的“一见钟情”。软银的进入,无疑是阿里巴巴发展道路上极为重要的一笔。正是这个“大玩家”不断地在资金及其他方面全力支持马云,才使得阿里巴巴能够“玩”到今天的规模。

  2000年1月18日,软银向阿里巴巴注资2000万美元,这是阿里巴巴历史上第二轮私募。在投资完成后,软银还同时投入大量资金和资源与阿里巴巴在日本和韩国成立合资公司,并且战略性投入管理资源市场推广资源,帮助阿里巴巴开拓全球业务。

  (3)第三轮投资

  互联网的寒风吹过,国内一大批网站倒下了,阿里巴巴也面临危机。阿里巴巴开始了战略调整,准备“过冬”。为了坚持下去,阿里巴巴的当务之急是开源节流。

  2001年12月,通过开源节流双管齐下,阿里巴巴公司当月冲破收支平衡线,实现盈利。尽管还处在互联网低潮期,但阿里巴巴的发展让投资者再一次看到了其广阔的前景。而此时的阿里巴巴也急需资金扩展业务,于是2002年,阿里巴巴又一次成功引入战略投资者,实现第三次投资。

  2002年2月,日本亚洲投资公司与阿里巴巴签署投资协议,投入500万美元的战略投资。2002年10月,阿里巴巴正式发布日文网站,进军日本市场,成为其发展历程中又一次重要行动。

  (4)第四轮投资

  通过整个团队的努力,在整个行业还处在寒冬的时候,2002年阿里巴巴已经轻松实现盈利1元的目标。到了2003年,非典的爆发,使得电子商务价值凸显,阿里巴巴成为全球企业首选的电子商务平台,各项经营指标持续上升,到了年底盈利已经过亿。2003年7月7日,马云拿出1个亿,在杭州布下了他改变电子商务格局的又一步棋子——淘宝网,正式进军C2C,为用户提供个人网上交易服务。C2C也成为马云沿电子商务产业链布局整体战略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将服务质量提高,增强交易的安全保障,2003年年底,淘宝网又推出了网上交易信用中介工具“支付宝”,这一举措得到了众多用户的认可;截至当年年末,淘宝网的注册用户就已经超过30万,月交易量2500万元。但是,淘宝一直坚持免费交易策略,在马云看来,淘宝需要在3~5年内着力培养网上平台的“商气”,完善包括信用评估支付手段和交易流程等环节,这无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2004年2月18日,包括软银、美国Fidelity、Granite Global Ventures(GGV)和新加坡科技发展基金在内的4家基金共向阿里巴巴投资8200万美元,成就了中国互联网行业最大的私募投资。

  其中,除了总部位于美国硅谷,以创新技术投资为导向的风险投资基金GGV公司是新近加入的投资人外,其他3家均是阿里巴巴第二轮私募中就已经入股的老股东。与第二次融资一样,这一次的牵头人还是软银——阿里巴巴除管理层和员工股之外的第二大股东。但是,领投阿里巴巴第一笔私募的高盛集团却没有追加投资。此时,作为公司第一轮私募的大股东,高盛已套现了部分股份,其余几家早期的风险投资也开始逐步安排套现

  经过此次融资,阿里巴巴的股权结构并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阿里巴巴管理层和员工仍旧是公司最大股东,软银居第二。马云为首的创业团队占有阿里巴巴47%的股份,富达约占18%,其他几家股东合计约15%,软银约占20%。

  3.投资策略分析
  (1)私募投资常用的策略分析

  ①联合投资策略。对于风险较大、投资额较高的项目或企业,投资人往往联合其他投资机构或个人共同投资,牵头的投资人持有的股份最多。这样,对于创业企业来讲,也可以享有更多的投资者的资源。当然,也并不是投资者越多越好,因为投资者太多,难免发生冲突

  ②分段投资。在创业企业发展的早期,各方面的风险大,但是资金需求量则相对较小。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风险逐步减少,资金需求却逐步增加,对于发展情况不是逐步趋好而是趋坏的项目,投资人可以在下一轮投资时慎重考虑是否进一步追加投资。对于那些已经没有挽救希望的企业,则通过清算等手段尽可能收回前期投资。这种分阶段多次投资的策略,使投资人可以根据风险的变化进退自如,以尽可能避免投资的损失。

  ③匹配投资。匹配投资是指投资人在对项目或企业进行投资时,要求项目的经营管理者或创业企业要投入相应的资金。匹配投资将风险投资者与创业企业捆在了一起,促使创业企业或项目经营管理者加强管理,从而降低了投资风险。

  ④组合投资。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投资人在进行投资时一般不把资金全部投向一个项目或企业。而是分散投向多个项目或企业。这样一来,一个或几个项目或企业的损失就可能从另外的项目或企业的成功中得到补偿,从而就可以避免风险投资公司全军覆没的危险。因为一般说来,几个项目同时失败的可能性较一个项目失败的可能性要小得多。

  (2)私募投资阿里巴巴的策略分析

  通过前面对阿里巴巴投资过程的介绍可以看出,私募对阿里巴巴的投资是融合了分段投资以及联合投资的策略。分段投资体现在:私募的投资过程,随着阿里巴巴的发展阶段的不同,分为三个阶段共四轮。其中,第一轮与第二轮投资,处于企业发展的早期,因此投资风险最大;第三轮投资处于企业的成长期,投资风险随之缩小;而进入第四轮投资,企业也进入扩张期,投资风险进一步降低。而联合投资体现在:在第一轮投资中,是由高盛领投,汇亚、新加坡科技发展基金、Investor AB和富达亚洲共同投资的。而第四轮则是由软银牵头,富达亚洲、GGV和新加坡科技发展基金共同参与投资的。通过不同的投资策略的组合,私募投资人可以更灵活地应对企业变动,有效降低了风险。

  4.私募退出
  (1)并购

  2005年,阿里巴巴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B2B电子商务网站,淘宝也在短短的两年内在中国C2C市场战平eBay。但是,随着电子商务领域内日趋白热化的竞争,阿里巴巴急需在短时间内给竞争对手设置一个更高的门槛,以强化其在电子商务领域内的领先地位,这无疑给阿里巴巴带来了巨大的资金压力。

  而与此同时,自企业接受VC的第一笔投资起,就注定着它有一天要面临投资者退出套现的压力。一般VC的投资期限为3~5年,即使是按照5年来算,到2005年,包括高盛在内的早期投资阿里巴巴的风险投资也已经全部到期,风投当然希望阿里巴巴能够早日上市,实现退出套现。但马云却一直认为阿里巴巴上市的机会还不成熟,坚持要等淘宝战胜eBay、阿里巴巴和淘宝垄断B2B和C2C市场后再上市。那到底是支持阿里巴巴继续发展,还是享受阶段性成功套现退出?不同的私募投资者,因为其投资风格以及面临的资金压力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投资者上市的压力可以不管,但是其套现的要求却不能拒绝,面临着资金和套现的双重压力,2005年,马云作出了阿里巴巴成长道路上又一次重大的决策——与雅虎联姻。

  2005年8月11日,阿里巴巴和雅虎在北京宣布签署合作协议。阿里巴巴收购雅虎中国全部资产,这里面包括雅虎的门户、一搜、3721以及雅虎在一拍网上所有的资产。除此之外,阿里巴巴还将得到雅虎10亿美元投资,以及雅虎品牌在中国无限期使用权。但与此同时,雅虎将拥有阿里巴巴40%的股权、35%的投票权,董事会中阿里巴巴占两席,雅虎一席,软银一席。

  经过这次并购以后,阿里巴巴管理层和其他股东可以套现5.4亿美元,这一价格完全可以让阿里巴巴早期的风险投资全部退出。这样一来,部分早期创业者手中的股权得以变现,对整个团队是个很大的激励。此外,通过并购,阿里巴巴公司将得到2.5亿美元的现金投资,有了这笔钱,马云可以进一步发展淘宝,巩固其电子商务龙头的地位。

  (2)香港上市

  2007年7月29日,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在集团年会上,首次向员工确认阿里巴巴即将启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程序。至此,创建8年的阿里巴巴终于走上上市之路。2007年11月6日,阿里巴巴B2B在香港挂牌上市,当日以39.5港元收盘,较发行价涨192%,创下港股当年新股首日涨幅之最。阿里巴巴也以近300亿美元的市值成为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整个阿里巴巴集团也成为中国首个跻身全球互联网五强的网络公司。

  在私募的帮助下,阿里巴巴从创建之初的18人发展到2007年的1200多名员工,从公司与公司之间最大交易平台的形成,到个人与个人之间交易平台的迅速崛起,成就了中国最惊人的互联网传奇。在辅助阿里巴巴成长的过程中,风投也从中获取了高额的回报。

  (3)退出收益分析

  阿里巴巴上市后,软银间接持有的阿里巴巴股权价值55.45亿元人民币,加上2005年雅虎入股时套现的1.8亿美元,软银当初投资阿里巴巴的回报率已高达71倍,创下了投资的神话。

  而高盛作为最早领投阿里巴巴的VC,并没有能够享受到如此高额的收益。这是因为除软银以外,其他VC都没有能够坚持到阿里巴巴上市。早在第四轮投资的时候,高盛就没有跟投,并且已套现了部分股份。而此时,多家VC也已经开始着手安排逐步退出。到阿里巴巴和雅虎联姻以后,除了软银继续增持阿里巴巴股份以外,其余VC也都陆续进行套现。因此,到阿里巴巴上市之前,只有软银一家VC还一直在阿里巴巴的股份中牢牢占据主要地位,其他风险投资商已经全部退出了。  

参考文献

  1. 1.0 1.1 1.2 王凤荣,邓向荣编著.国际投融资理论与实务[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0.05
  2. 2.0 2.1 2.2 李晓峰编.中国私募股权投资案例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06
  3. 黄贞.私募股权投资国际经验借鉴[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14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297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评论(共28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私募股权投资"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61.144.134.* 在 2008年8月26日 17:31 发表

如能更新现在PE在国内的情况便更加完善

回复评论
59.174.23.* 在 2008年11月10日 22:41 发表

是的,内容有些陈旧。 现在PE在国内的很多企业中可以看到影子。

回复评论
Anson (Talk | 贡献) 在 2008年11月12日 18:06 发表

我增加了一部分

回复评论
124.229.15.* 在 2009年12月5日 23:05 发表

可以增加一些操作案例,和一些pe公司简介,至少高盛,摩根士丹利之类的常见的必须要啊

回复评论
Jinde (Talk | 贡献) 在 2009年12月7日 15:40 发表

124.229.15.* 在 2009年12月5日 23:05 发表

可以增加一些操作案例,和一些pe公司简介,至少高盛,摩根士丹利之类的常见的必须要啊

补充了点PE退出的案例

百科中不是已经有高盛摩根士丹利了吗?还有很多都有了的,风险投资公司投资公司投资银行私募股权公司资产管理公司 赶紧去了解吧

回复评论
119.161.164.* 在 2010年1月14日 09:32 发表

为什么把阳光私募也放进来? 投资标的是不同的啊。 PE主要做一级市场,阳光私募做证券二级市场,放在这里令人混淆啊

回复评论
Angle Roh (Talk | 贡献) 在 2010年1月14日 10:51 发表

119.161.164.* 在 2010年1月14日 09:32 发表

为什么把阳光私募也放进来? 投资标的是不同的啊。 PE主要做一级市场,阳光私募做证券二级市场,放在这里令人混淆啊

谢谢指正,已做了整理补充,未完善之处,期待您的参与,MBA智库是可以自由编辑的,您也可以参与贡献

回复评论
uuair (Talk | 贡献) 在 2010年3月15日 17:22 发表

私募股权投资(PE)投资中国之驱动力及当前不利因素

这条里面的退出不利是否应该修改?国内已经有创业板了,全流通时代也马上会来临。

回复评论
Angle Roh (Talk | 贡献) 在 2010年3月15日 17:34 发表

uuair (Talk | 贡献) 在 2010年3月15日 17:22 发表

私募股权投资(PE)投资中国之驱动力及当前不利因素

这条里面的退出不利是否应该修改?国内已经有创业板了,全流通时代也马上会来临。

谢谢指正,已进行更正,欢迎您参与贡献完善

回复评论
222.68.161.* 在 2010年8月9日 09:42 发表

普及型读物,很好

回复评论
119.112.42.* 在 2010年12月16日 11:00 发表

61.144.134.* 在 2008年8月26日 17:31 发表

如能更新现在PE在国内的情况便更加完善

回复评论
随便试试90 (Talk | 贡献) 在 2011年5月4日 09:12 发表

金融危机对PE有什么影响,应该补充一下

回复评论
Chenliang199013 (Talk | 贡献) 在 2011年5月4日 14:46 发表

随便试试90 (Talk | 贡献) 在 2011年5月4日 09:12 发表

金融危机对PE有什么影响,应该补充一下

添加新的案例,希望对您有帮助!

回复评论
123.169.43.* 在 2011年5月25日 16:11 发表

没劲

回复评论
Tdi888 (Talk | 贡献) 在 2011年5月31日 14:44 发表

谢谢楼主的发送,文章已经珍藏

回复评论
58.63.67.* 在 2011年8月18日 14:09 发表

读了开头部分,会继续拜读

回复评论
112.193.48.* 在 2011年9月15日 21:13 发表

很好啊

回复评论
58.48.110.* 在 2011年10月23日 18:43 发表

来对地方了

回复评论
114.249.50.* 在 2011年11月6日 21:44 发表

收藏啦

回复评论
183.2.43.* 在 2011年11月29日 15:34 发表

分析的很彻底

回复评论
58.248.39.* 在 2011年12月19日 17:11 发表

好文

回复评论
黄周军 (Talk | 贡献) 在 2012年9月3日 13:11 发表

这个条目牛头不对马嘴

回复评论
KAER (Talk | 贡献) 在 2012年9月4日 13:10 发表

黄周军 (Talk | 贡献) 在 2012年9月3日 13:11 发表

这个条目牛头不对马嘴

条目内容已做更新,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MBA智库百科是可以自由参与的百科,如有发现错误和不足,您也可以参与修改编辑,点击条目上方的编辑进入即可参与,期待您的加入!~

回复评论
120.128.6.* 在 2012年10月23日 15:05 发表

私募国权投资案国家法律规定最少100万起步~~

回复评论
219.143.138.* 在 2014年1月14日 17:07 发表

很好。

回复评论
田小北 (Talk | 贡献) 在 2014年8月13日 09:24 发表

我是资深从业者,写的这些适合那些还没入行的小盆友看,太浅了

回复评论
118.134.192.* 在 2015年10月23日 02:26 发表

这里的内容 已经很过时了 特别是发展现状这一块 很难参考引用了

回复评论
Mis铭 (Talk | 贡献) 在 2015年10月23日 11:36 发表

118.134.192.* 在 2015年10月23日 02:26 发表

这里的内容 已经很过时了 特别是发展现状这一块 很难参考引用了

补充了些新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回复评论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