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質量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就業質量是指從業者與生產資料結合併獲得報酬或收入情況的優劣程度。
就業質量主要包括從業者的工作收入、工作環境、個人發展前景和對工作的滿意程度,還包括用人單位的滿意度、家庭的滿意度、社會的滿意度等。
就業質量的特點[1]
(一)全面性
通過就業質量的定義可以看出,就業質量是一個多維度的概念,它包括個人在就業過程的每一個環節上被公平對待的具體狀況。因為就業是一個包含許多環節的過程,所以對就業質量的考察需要全方位、多角度地分析和研究。因此,全面性是就業質量最重要、最基本的特征。
(二)相對性
因為一個物品或一項工作的質量不是固定不變的,通過製作者或執行者的努力,質量可以由壞變好,當然也可能由於各種原因使質量由好變壞。就業質量與此相同,它既可以通過政策的調整、對各項制度的嚴格執行、個人的努力等原因而變得更好,也可能因為政策的調整、對制度執行的不力、個人的不思進取等原因而變得更壞,它不是固定不變的,也不是單方向變動的,而是具有相對性。
(三)系統性
雖然微觀層面上的就業質量反映的是個體就業者被公平對待的程度,但是就業質量的提高不僅僅是個體的事情,它是一個系統的工作,需要個人、企業所有者和政府的共同努力,缺少了任何一方,提高就業質量都是很困難的。因此,系統性也是它的一個基本特征。
影響就業質量的因素[1]
影響個人就業質量的主體包括個人、企業和國家三個層面。從個人來說,一個人的人力資本是就業質量的基本決定因素。就業質量中最基本的一個方面——收入和個人人力資本的擁有量之間具有密切的關係。擁有較高人力資本的個人有更大的可能性獲得較高的收入,以往對收入的研究都已經證實了這一點。不僅僅是收入,就業質量的其他方面,如職業生涯發展、對公司決策的參與等都和個人人力資本關係密切。因為一般來說,就業質量的高低和個人的職位高低有較強的相關性,職位越高,就業質量相應就越高。具體表現在,由於人力資本存量較高的人具有一定的知識和技術積累,因此具有進一步學習的能力,有更多的機會參加培訓,從而具有光明的職業前景;同時,職位較高的人有更大的可能性參與組織決策、贏得尊重等。因此,個人人力資本是影響就業質量的一個重要因素?一個人所在的組織對他的就業質量同樣有重要影響。
組織對個人就業質量的影響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組織本身的發展前途將影響到本單位的職工,它對就業質量的影響主要體現在職工失業的風險和組織對職工培訓的投入上。顯然,在發展前景較好的企業中,不僅個人失業的風險較小,而且企業既有必要,也有能力對員工進行新技術的培訓,這些培訓對職工未來的生存和發展有重要影響?其二是組織對勞動法和其他有關勞動規定的執行情況將影響工人的就業質量。因為勞動法涉及最低工資、福利和保障、勞動合同等很多方面,一般來說,能夠認真執行勞動法的組織,其職工的就業質量要優於不能認真執行勞動法的組織。所以,一個組織的績效和對勞動法及有關規定的態度也是影響就業者個人就業質量的重要因素。
影響就業者就業質量的最後一個主體是國家,之所以說國家是決定就業者就業質量的主體之一,原因有兩個:一方面,國家可以制定一系列相關的政策促進和擴大就業,保證就業者在參與社會勞動的過程中享有正當的權利和權益,個人尊嚴不受侵犯。另一方面,國家的監督部門和執法部門可以對個人和企業的行為進行監督,保證各項規定在相應的組織和個人間切實得以貫徹執行,對沒有嚴格執行有關規定、違反有關規定的組織和個人,應依法給予一定的懲罰,從而保證就業者的合法權益。隨著正規部門中非正規就業現象的增加,政府的這一職能對於改善就業者個人的就業質量顯得尤為重要。
就業質量的度量[1]
(一)度量就業質量的指標和指標體系
通過上述定義可以知道,體面就業和就業質量之間有密切的聯繫,可以認為,體面的就業就是高質量的就業,可以從體面就業所強調的每一個方面確定就業質量的維度。因此,筆者認為,除了經常引起人們註意的收入、工作時間和勞動強度、安全和健康、福利、社會對話、技術發展和職業前景外,就業質量還應該包括獲得工作機會的難易程度、工人對與自己有關的事務的參與、在勞資關係中的地位、個人尊嚴能否得到尊重這四個方面。所以,全面地考察和度量就業質量,應該從下述7個角度進行:①工作的可獲得性:即找到一個工作的難易程度。②工作條件:包括工資、勞動時間和勞動強度。③安全和健康:包括工作穩定性和工作場所的安全,工作場所的安全既包括因忽視安全生產對工人造成的傷害,也包括有意的、直接的人身和精神傷害。④權利和尊嚴:即工作和生活中是否得到雇主、同事和周圍人的尊重,正當的權利和權益是否能夠得到保障。⑤福利和保障:即是否能夠享受各項福利和社會保障。⑥培訓和職業生涯前景:即是否能夠及時得到技能培訓和適當的升遷,是否存在職業發展的可能性。⑦就業地位:勞資雙方能否在平等的基礎上協商有關事宜,勞工是否有渠道表達自己的意見,是否能參與與自己有關的問題的決策。這7個方面基本能較為全面地反映出勞動者的就業質量。但是,這些只是度量就業質量的角度,在進行具體的衡量時,需要運用一定的指標和指標體系來衡量每一個方面的具體表現和就業質量的綜合測度。
1.工作質量指數。收入、勞動時間和勞動強度是一項工作最基本的三個方面,因此應該成為就業質量中最重要、最基本的考察對象。使用工作質量指數就是為了衡量這些基本方面的具體情況。具體操作時,可以用工資和周平均勞動時間來度量。對於個人來說,可以用下資與國家規定的最低工資以及社會上的平均工資(或工資中位數)進行比較。對於某一部分人口來說,可以用他們的平均工資進行對比。對工作時間的考察應該用實際工作時間與標準工作時間進行比較,比較可以從絕對數和相對數兩個方面進行。具體到非正規就業者,就是他們的平均工資和平均周工作時間,以及他們中工資低於平均工資和工作時間高於標準工作時間的就業者占總體的比例。
2.就業穩定性指數。一個人的工作是否穩定,是否能夠根據自己的願望保持相對長的時間,同樣是就業質量的一個表現。根據國際上比較常用的方法,可以用一個人將一個工作保持6個月以上的可能性來衡量就業的穩定性。在具體計算時,可以用兩種方法來反映一個人的就業是否穩定:①用一個人曾經做過的工作的平均持續時間和更換工作的次數來度量,平均持續時間越長,更換工作的次數越少,說明就業越穩定。②因為在人們的職業生涯早期,尋找一個適合自己的工作需要一定的時間,最初從事的工作一般不是最適合自己的,可能需要若幹次工作轉換後方能找到一個相對穩定的工作,所以單用上述第一種方法衡量就業的穩定性,有時可能缺乏客觀性。為了消除自願轉換工作帶來的影響,對工作穩定性的衡量,可以結合使用下述方法:
S = L1 / L
其中,S=就業的穩定性程度
L1=到目前為止,個人職業生涯中保持時間最長的那份工作持續的時間
L=參加工作時間的長度
S越大,說明某個人的工作越穩定。
這一方法排除了個人在職業生涯早期因尋找合適的工作而自願辭職造成的影響。
3.就業地位指數。就業地位指數可以衡量雇佣雙方在勞資關係和集體談判十的相對地位以及工人參與社會對話和組織決策的可能性。因為很多國家的工人都是通過工會組織參與社會對話,與資方進行談判的,所以可以用工人參與工會的比例來衡量就業者在勞資關係中的相對地位。一般來說,參加工會的工人越多,說明有越多的工人可以參與社會對話,工人也就可能爭取到更多的權利。
4.福利和保障指數。是否享受企業應該提供的福利和保障也是判斷就業質量的一個重要維度,這關係到勞動者抵禦風險的能力,可以用能夠享受各種福利和保險的勞動者占總體的比例來進行度量。
5.職業發展指數。除了擁有一個相對穩定的工作、相對足夠的收入外,能夠在工作中不斷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術,從而具有職業發展前景是就業質量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這實際上也預示著未來的就業是否穩定,是否能夠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職業發展指數是用來衡量勞動者的培訓、學習和職業生涯發展狀況的,可以用參與正規或非正規的技術培訓的勞動者占總體的比例以及培訓的次數、時間和晉升機會來進行度量。
6.健康和安全指數。能否在一個安全的環境中工作,是就業質量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安全的工作環境包括三個方面的含義:一是上作環境中沒有對人體有毒的物質、對身體有害的因素存在,不會對工作者的身體產生不良影響;二是工作場所的事故發生率低;三是不存在他人對工作者的有意傷害,如果工作環境中存在危險因素,將對工作者的身心造成不同程度的傷害,甚至可能影響其一生。可以用有關的事故發生率衡量就業環境中的安全程度。
7.工作的可獲得性指數。工作的可獲得性指數用來衡量獲得一個就業機會的難易程度,就業質量考察的既然是就業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那麼作為就業的第一步,工作的可獲得性自然不能被忽視,因為能夠就業是實現體面就業的先決條件。工作的可獲得性可以用不同群體的失業率末表示?
就上述7項指數而言,因為工作質量包含收入和勞動強度兩項,同時非正規就業者就業的可獲得性比較特殊,因此在具體測算和度量時不再考慮這一項,而把工作質量中的收入和勞動強度分開計算。如此以來,仍是7個考察角度。因為對每一項的考察都可以用相對指標來表示,並且上述7個指數均可汁算出一個平均指標,反映某一個群體的平均水平,所以可以以這個平均指標為基礎,根據人們對上述問題的重視程度確定各項指數的權重進行加權。這樣,即可計算出就業質量指數,從而概括地反映他或者他們就業質量的優劣。用公式表示為:
這裡,EQI表示就業質量
Xi表示上述7項中每一項的平均指標,i=1,2,3,4,5,6,7
Wi表示權數
(二)非正規就業者的就業質量
前文對非正規就業者特征的描述說明,大多數非正規就業者的技能水平較低,非正規部門的資本投人較少,發展中國家就業問題的嚴重又帶來了非正規勞動力市場上競爭的激烈。同時,發展中國家的社會保障系統又普遍不完善,造成了較高的勞動力市場參與率。不僅如此,更重要的是,有相當一部分非正規部門沒有在國家的有關部門登記註冊,其行為有時難以得到國家相應部門的控制和監督;所有這些都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決定了非正規就業者的就業質量處於較低的水平,具體說來,有以下幾個表現。
第一,由於非正規就業者所做的工作的技術含量較低,且經營活動中投入的經濟資本少,導致他們的勞動生產率難以得到提高。因此,非正規就業者只能獲得較低的工資收入。許多實證調查證明瞭非正規就業者的平均收入低於正規就業者。
第二,發展中國家不完善的社會保障系統導致非正規就業者普遍不能享受各類社會保障待遇,許多保障只能依靠家庭,沒有實現社會化。保障制度的不完善進一步促進了非正規就業的擴張,因為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導致了較高的勞動力市場參與率,增加了勞動供給,在就業機會有限的情況下,這必然帶來非正規就業的擴張。同時,非正規的就業形式也起到了社會安全網的作用,因為它避免了人們陷入一貧如洗的境地。
第三,就業質量的許多方面與國家管理機構的管理是否完善有關。例如,就業者是否能夠參與社會對話,基本的權利是否能夠得到保證,都不完全是由他們的人力資本決定的,國家的管理和雇主的行為在其中起到了很大作用。因為部分非正規部門不能有效地納人國家的管理和監督體系中,其行為具有較強的隱蔽性,所以其中出現的不符合相關規定的行為、侵害勞動者尊嚴的行為、不符合體面就業議程的行為等,難以得到有效的監督。因此,和正規就業者相比,非正規就業者的就業質量更可能處於較低的水平。
綜上所述,非正規就業者的就業質量從總體上低於正規就業者,這既有就業者自身的原因,也有國家管理上的原因,同時與雇佣方行為的不規範也有較大關係。因此,增加公民受教育機會的公平性,並且在教育資源的使用上適當地向弱勢群體傾斜,同時按照體面就業議程的要求,規範廠商的行為,改善非正規就業者的就業環境,在努力擴大就業的同時提高就業質量,對維持社會公正非常重要。
就業質量從一定程度上影響就業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