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77个条目

習苑制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習苑制

  習苑制,又稱“習苑制模式”“習苑制育人模式”即從學生進校的當天起,就把不同學科背景的大一學生按200人左右的規模融合在一起組成一個習苑,作為學生管理和教學的基本單位,併為每個習苑配備一名專職輔導員和聯繫習苑的院領導,旨在加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指導學生更好的學習、生活和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一種校園管理模式[1]

  “習苑”以“習”和“苑”作為關鍵字,意蘊為在一個人才匯聚、環境雅緻的地方開放辦學,學生廣泛學習,學思結合,忠實實踐,知行合一,在實踐中強化人格塑造、知識學習和能力鍛煉,促進學生在科學基礎、實踐能力和人文素養諸方面融合發展,力爭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更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習苑制”為湖北大學成立通識教育學院時獨創的一種校園管理模式。在習苑制管理模式中,學校採用大類招生,學院和專業被進一步淡化,不同專業背景的同學以習苑為單位進行為期一年的集中學習和管理,打破過去大學教育“專業視域”“知識視域”的局限和學科壁壘,實現學生的學科交叉和知識融合,營造一種有利於開展通識教育的良好氛圍。同時為確保大一新生從通識教育向專業教育的完美過渡,習苑又在教學管理、學生思政工作、朋輩教育等方面緊緊依托各學科性學院的密切配合和大力支持,為學生進入專業學習打好基礎,真正構建習苑管理和學院管理銜接配合、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協調發展的良好格局。

習苑制的基本特征[1]

  在學生管理方面,“習苑制”強調學生的養成教育和習得教育,在學生規範行為的基礎上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和品行。“習苑制”管理模式有三大顯著特征:

  (1)強調文化品位,註重內在校園文化引領

  “習苑制”註重通過習苑名稱建立相應的文化體系和制度,構建“打破單一專業,提倡學科交叉”的學術研究氛圍,建立以培養“崇文化、尊德性、重理想、能擔當的傑出本科人才”為目的的校園文化,實現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經典文化、中國現當代文化與西方現當代文化、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的有機融合。湖北大學通識教育學院打破以往大學教育“專業視域”和“知識視域”的局限,新生從大一進校起,便被統一安排在通識教育學院進行學習。學院以習苑為管理單元,將不同學科背景、不同風俗習慣和價值觀念的200名左右同學融合在一起。

  各習苑輔導員根據習苑名稱建立相應的習苑文化和管理制度,改變傳統學院管理模式,以習苑為單位開展學習、娛樂和各項文化活動。各習苑註重通過自身習苑標誌與裝飾的文化功能,各類人文與科學講座、社團與文化交流活動充實習苑文化。可以說,習苑是文化育人的生活園區,是師生共用的公共空間,是學生自我管理的教育平臺。通過習苑模式增強學生對其他學科的好奇與敬畏,強化向外看的敏感與走出去的勇氣。

  (2)強調生活品質,倡導學生做有德行之人

  無論是習苑名稱還是習苑管理實際措施中,都滲透著一種崇高價值追求,它們將學生的德行培養與生活品位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在有品位的大環境中砥礪德行,逐漸成長為有品位之人。各習苑都設有學生自我養成教育委員會,這個自育組織全部由學生組成,履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的各項職能。其可以自由組織各類社會活動,也可以民主決定各自習苑的風格、特色,自行設計和管理習苑的公共空間。

  無論是各習苑的價值訴求還是各習苑的日常管理,都滲透著獨特的價值和德行訴求,強調學生養成教育與習得教育,在日常生活中註重習慣的獲得和品格的養成,倡導優雅、典致的生活,通過加強住宿管理,開展寢室風采展示大賽、內務檢查評比、文明寢室創建,增強學生自理意識,將學生的品格培養與生活習慣結合起來,將生活環境與品格塑造融為一體,在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的基礎上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和品行。

  學院為每個習苑都相應配置了不同個性的輔導員,有的喜好詩文,有的註重邏輯,有的愛好體育,這些獨特的氣質品位也會在無形之中影響學生的生活品位,促使學生努力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質。

  (3)強調能力鍛煉,培養學生學習與實踐能力

  學習能力是大學生走向社會、適應社會的前提和基礎。為解決應試教育體制下學生應試能力較強而社會適應能力較弱的問題,避免學生遠離社會、遠離生活,鍛煉學生最基本的解決問題能力,湖北大學通識教育學院以習苑為單位,在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關鍵期,強化學生學習能力的鍛煉,多維度提高學生學習能力。

  學院以活動為載體,實施“領導聯繫習苑制度”,學院領導每月深入習苑聽一次課、參加一次主題班會、走入一次寢室、開展互動式交流,做到學生學習情況及時把握;實施“十個一學生素質歷練工程”,製作學生素質歷練記錄手冊,通過量化考核,幫助學生自查提高;指導制定大學生成長與發展規劃,製作規劃表格,幫助學生制定目標,實行目標管理;通過主題班會,開展月末曬賬單,周末曬日程,引導學生合理消費、科學理財和合理安排時間。這種獨具創新的“習苑制”管理模式不僅註重學科間的聯繫,也方便不同學科背景學生的交流互動。

  除了習苑內不同學科之間學生的交流互動外,學院鼓勵不同習苑的學生進行廣泛交流,註重不同學科專業的交叉滲透;倡導習苑內學生的學習與生活融為一體,註重專業學習與素養歷練的緊密結合。各個習苑不僅負責指導學生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而且重視“第二課堂”“第三課堂”的實踐活動,旨在真正體現專業教育與人格素養相結合的通識教育理念,從而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

習苑制的獨特優勢

  (一)註重學生人格和社會責任感的養成

  習苑制建設繼承和發展古代書院“尊德行而道問學”的教育理念,將學術研究、知識傳授與人格教育、品行修養有機地結合起來,其人格教育的核心就是將學生培養成為合格的“社會人”,在社會活動中樹立正確的“三觀”。我國當代高等教育應當堅持和發展這種“完人”教育的理念,培養學生以德為先,不僅精通專業知識,更具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超越專業化教育的局限,文理滲透、理工交融,以共同生活作為教育形式;打破傳統教育中重智育、輕德育,重培訓、輕培養的格局,彰顯重思想、重品德、重人文、重情智的特色,創建一種將“第一課堂的通識教育課程與第二課堂的非形式教育”融為一體的全新的大學通識教育模式體系。

  對學生的人格教育,一般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知識教育和體驗教育。知識教育是以課本理論的形式,讓學生學習並掌握“健康人格的定義”“健康人格的表現形式”等知識,可通過“通識教育自由選修課、通識教育指定選修課、跨學科專業選修課、專業計劃必修課”四類課程實現。體驗教育是通過實踐教育或者體驗式教學,幫助學生內化知識性人格教育的內容,併進一步掌握“發展健康人格”的途徑和方法。

  (二)重視博通互融的通識教育

  歷史和實踐證明,只有廣博地吸收各學科知識,才能實現自身更好的發展。當前通識教育課程在傳統的學院體制下容易成為內容淺顯的花瓶和點綴,難以真正達到預期效果。學校應大力營造開放、兼容並蓄的辦學氛圍,重視通識教育,除設置“通識教育自由選修課、通識教育指定選修課、跨學科專業選修課、專業計劃必修課”四類課程外,還有針對性地邀請哲學、藝術、社會、文化、科學等領域的專家學者開設論壇或作專題報告,開闊學生知識面和學術視野,接觸到人類各種優秀文化成果,提高文化品位。

  開展公益項目、志願者服務等實踐活動,促進學生在實踐中檢驗理論知識,學會互相尊重,包容他人,學會與他人合作,增進團隊精神,並通過實踐當中的自我反思,啟發自身的感悟,塑造完善的個性和心理。進而促進學生在德、智、體、美、勞各方面的均衡發展,以健全的人格、豐富的知識、過硬的能力,融入社會迎接挑戰。

  應提供非形式教育(即非課程形式),打破了“專業視域”和“知識視域”的局限,彌補規模化專業教育對人的全面發展的忽視,推行包含歷史、哲學、宗教、道德、藝術等人文學科在內的通識教育,實現學生文理滲透、專業互補、個性拓展,鼓勵不同背景的學生互相學習交流,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要,最終促進學生的素質提升和全面發展。

  (三)構建師生融合的學術型生活園區

  古代書院師生融合的學術型生活園區是培養“完人”的重要依托,當前高校學生生活園區建設應當合理繼承和發展,不僅為學生提供簡單的寢室,滿足學生身體休息的需求,更為學生提供討論室、活動室、資料室等學術交流的場所,滿足學生的學習和交流的需求。這有助於學生寢室集體生活的適應和社會公德的養成,也有利於學生在寢室區就近組織和參與學術研討等活動,增加了學生參加活動的便利性,降低了學生的活動時間成本,提高了學生參加學術活動的效率和效果。輔導員和學業導師也安排固定時間到學生習苑生活園區與學生進行學術探討和學術交流。同時,部分通識教育課程也“生活園區化”,通過在生活園區開展研討會、學術沙龍等形式,邀請各領域的專家學者把知識帶入生活園區,帶進學生的日常生活。

  (四)營造兼容並蓄的校園文化氛圍

  大學生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主體。然而,當前高校學生往往只是校園文化的接收者,校園文化建設的主體作用發揮遠遠不夠。學校應營造文化氛圍,為學生自主發展服務。通過公共設施建設和文化標識打造,建立特色鮮明的文化教育平臺,形成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文化社區,為學術事務和人才培養提供強有力的文化支撐力。學生社區文化、大學生文化活動平臺和文化教育環境的形成,能夠有效落實“以生為本”的辦學理念,圍繞學生髮展、尊重學生需求,調動學生參與校園文化建設,使大學生成為校園文化建設的主體,為校園文化建設註入活力。

  (五)註重學生自主精神的培養

  自主精神是習苑制和書院制兩種校園管理模式共同倡導和秉持的,其首先體現在自主學習能力方面。胡適先生曾說:“書院之真正的精神惟自修與研究,書院里的學生,無一不有自由研究的態度。”

  自主學習有利於學生進行個體知識的建構。經過一定時間的自主學習,學生會深入地掌握知識,科學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併在思考之後再帶著疑問向老師請教,把“教與學”的教學關係變成“知識交換”的教學關係。

  學生如果不認同老師的觀點,可以另闢蹊徑提出自己的觀點,在此過程中培養批判性思維創造性思維。這種方式鼓勵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並且在不斷地討論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現代教育可營造寬鬆和諧的課堂氛圍,選取學生感興趣的知識點或一些相關案例來組織課堂討論,適時加以引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此培養學生探究式學習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自主精神也體現在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的能力上。學校可以依托學生自育組織為學生提供鍛煉這些能力的機會。

  例如湖北大學通識教育學院從各習苑選拔品學兼優、踏實能幹的學生組成自我養成教育委員會,讓自育委員會負責組織協調習苑學生日常文娛活動、社會實踐活動。在老師的引領和指導下,學生通過自主管理,從自律走向自主,從自主走向自立,從自立走向自信,從自信走向自強,最終走向自如,即能夠靈活自如地適應社會的發展並推動個體和社會的融合發展。

  再如復旦大學每個書院都有一個學生自我管理委員會,這個委員會全部由學生組成,可以自由組織各類社會活動,也可以民主決定自己書院的風格、特色,自行設計和管理書院的公共空間。

習苑制與書院制的區別與聯繫

  (一)“習苑制”和“書院制”的區別

  • 名稱內涵不同

  “習苑制”與“書院制”既高度契合,又有所區別。當前國內高校的書院多以學校知名學者或知名校友命名,如西安交通大學彭康書院以交大西遷時老校長彭康名字命名、文治書院以老校長唐文治的名字命名,復旦大學五個住宿書院分別以老校長的名或字命名,志德書院紀念復旦創始人馬相伯(名志德)、克卿書院紀念上海醫學院創辦者顏福慶(字克卿)、任重書院紀念解放後復旦第一任校長陳望道(字任重)、希德書院紀念復旦歷史上的首位女校長謝希德。書院按學校的住宿區域劃分,按學科交叉和大類融合的原則統一安排不同專業的新生住宿,物理空間相對獨立,書院有常住老師,隨時解答學生疑問。書院既是實現文化育人的住宿園區,也是師生共用的公共空間,更是學生實踐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全面綜合發展的平臺。

  習苑以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德行要求來命名,如湖北大學通識教育學院下設的正心苑、崇善苑、潤德苑、里仁苑、明志苑、立學苑、思睿苑、習坎苑、求索苑、篤行苑、弘毅苑、思齊苑、明俊苑等,蘊含著習苑重視學生德行,註重知識與實踐知行合一的訴求與期望,本質上有別於書院的特殊文化需求,相比書院更加強調習得、養成。習苑根據自己的特點進行文化氛圍的佈置,儘量體現習苑的特點,突出習苑的特色,同時註重“家”的溫馨,年年累積傳承精益求精。例如湖北大學通識教育學院的里仁苑在公共場所的牆面上張貼評選出的每屆學生的優秀畫作,潤德苑懸掛優秀學長的經典語錄和事跡圖片,明志苑陳列歷年學生的手工製作、獲獎展示等等。讓學生走進習苑既能找到一種家的歸屬感又有強烈的責任感去愛護習苑的一桌一椅、一草一木。為了能在習苑留下自己的精彩作品,許多學生在專業學習上更下功夫努力趕超。

  • 教學場所不同

  從目前國內實行書院制管理模式的高校來看,書院坐落於不同的地段、不同的校區,多數都有自己的寢室、食堂、體育文化設施,學生大多和本書院的同學共同交流、活動,書院與書院之間相對獨立。而習苑不設單獨的寢室、食堂等設施,更好地促進了各習苑學生學習、生活的自由和廣泛性,鼓勵學生在學習、生活中更廣泛地與各個學科專業的同學交流,更加註重不同學科專業的交叉滲透和不同生活背景的交流。習苑制管理模式在教學上特別重視實踐教學,如湖北大學通識教育學院將課堂教學作為知識學習的主陣地的同時,也將社會實踐教學作為重要著力點。任課教師組織學生走出課堂,開展實踐教學活動,如民法學任課教師帶領學生觀摩法庭開庭,自然地理學教師帶領學生觀摩中國地質大學博物館,近現代史綱要課走進辛亥革命博物館。該院在校區內給每個習苑劃定區域設立“習苑林”,讓各習苑學生既有習苑內在歸屬感,又有“習苑林”這一學習的自由空間;既有課堂知識的學習,又有在“習苑林”進行的社會實踐活動。

  • 教育內容不同

  “習苑制”管理模式強調學習與生活緊密結合,既培養“通才”,又培養“專才”。習苑的成立基礎為“素養礪練與專業學習”緊密結合,既負責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又負責學生專業知識學習,既立足於學生“第一課堂”的專業學習,又重視學生“第二、第三課堂”的素質歷練,充分保證不因重視學生的“軟技能”而忽視學生的“硬知識”。這樣不僅使得極大多數學生成為“通才、全才”,也有效保證了學生中專業造詣特別突出的“專才”得到應有的發展。書院更強調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而將專業教育幾乎完全交給學院,以致於形成“書院管生活、學院管教學”的“學習與生活二分”的學生管理模式,可能導致學院和書院銜接不暢,學生在生活習慣和專業學習上整齊劃一,個性發展不足等問題。

  (二)“習苑制”與“書院制”的聯繫

  • 教育理念

  在教育理念上,“習苑制”和“書院制”都強調學生綜合素養的全面提高。書院制貫徹“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以學生髮展為目標,以文化教育平臺建設和校園文化活動開展為主要手段,通過非形式教育、多元文化交流和社會實踐活動,豐富高校教育文化資源,彌補學科專業教育的不足,實現高校全方位育人的教育影響,以促進大學生的社會性發展和綜合素質提高。習苑制在傳承書院制教育理念的基礎上,堅持學生廣泛學習,學思結合,忠實實踐,知行合一,在實踐中強化人格塑造、知識獲取和能力鍛煉,促進學生在“科學基礎、實踐能力和人文素養”諸方面融合發展,力爭“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適應社會需要”。

  • 師生關係

  在師生關係上,“習苑制”和“書院制”都提倡構建民主和諧的師生關係,鼓勵學生自學,輔以教師的指導,形成師生之間的良性互動。書院制教學以學生自學為主,採取疑難問答的形式,教師加以輔佐。通常由一名學生就某一觀點發表意見,再組織其他學生討論。書院允許不同學派自由講學,各派思想可以在此自由爭辯,這種百花齊放、兼容包並的思想乃是書院的精髓所在。正因為有各家理論的爭鳴,才有文化學術的繁榮進步。習苑制建立班級學業導師制和專業導師制。由通識教育學院負責,把所有大一新生按照30到40名左右的規模組成一個自然班,由輔導員擔任學業導師,負責大一學生的生涯導航、學業指導等,由學科性學院選派專業教師擔任學生專業導師。習苑負責搭建導師與學生的交流平臺,通過師生關係的重新準確定位,最大程度地保證了在“習苑制”管理模式下教師作用的最大發揮和學生自治的充分結合。

  • 課程設置

  在課程設置上,“習苑制”和“書院制”都並未將眼光局限於第一課堂,專業學習之外的生活、活動都十分重視。

  書院制管理模式下,書院生活即為學生成長的第二課堂,學生通過形式多樣的活動熏陶心智、提升能力、培養情商。第二課堂的書院生活既是對第一課堂課程教學的補充,又是對第一課堂課程教學的升華。一方面,第二課堂的書院教育融學習與生活為一體,不但可以鞏固和加深學生第一課堂所學的課程知識,而且能促使學生理論聯繫實際,拉近大學與社會之間的距離。另一方面,學生通過第二課堂靈活多樣、豐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書院生活,更容易接學院領導受第一課堂所學的課程知識。同時,文理滲透、理工交融的書院生活更有利於學生主動參與、拓寬視野、提升能力。因此,要培養充滿自信、富有責任、敢於擔當、勇於創新的大學生,必須將第一課堂的課程教學與第二課堂的書院生活協同起來。

  習苑制管理模式註重通過習苑名稱建立相應的文化體系和制度,努力構建“打破單一專業,提倡學科交叉”的學術研究氛圍,建立以培養“崇文化、尊德性、重理想、能擔當的傑出本科人才”為目的的校園文化,實現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經典文化、中國現當代文化與西方現當代文化、通識教育專業教育、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的有機融合。各個習苑不僅負責指導學生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而且重視“第二課堂”“第三課堂”的實踐活動,真正體現專業教育與人格素養相結合的通識教育理念。

習苑制模式實施現狀[1]

  “習苑制”管理模式是實施通識教育改革的有益探索。如湖北大學通識教育學院採用“習苑制”管理模式,是該校教育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舉措,具有鮮明特色。習苑既是學生管理的單元,也是學生從事集體活動的重要載體之一。

  1.“習苑制”管理模式的基本理念和目標

  湖北大學通識教育學院從2011年辦學至今,經過不斷探索實踐,形成了以“人格塑造、知識學習、能力鍛煉”為核心三要素的人才培養理念,在重點突出通識教育的基礎上,開展了寬口徑、厚基礎的專業教育,確立了以通識精神引領專業教育的教育新思路,旨在進一步促進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學生個性發展與全面發展的有機結合。

  在管理理念上,傳統的高校管理模式強調的是高校作為管理主體的“管理”,而現代教育理念認為學生才是整個教育教學活動的主體,高校和教師應該成為新主體的服務者而非管理者。“習苑制”管理模式在施行管理過程中更加註重對學生個體差異的關註,既嚴格管理,又貼心服務,加強對學生的關懷。在管理目標上,“習苑制”管理模式不僅更新了管理理念,還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推進學生的主體性教育,將學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在習苑設置、運行機制及軟硬體設施配置等內容設計過程中都堅持和秉承這一理念和目標。

  2.“習苑制”管理模式下學習與生活的關係定位

  學習和生活是學生校園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習與生活兩者緊密聯繫,不可分割。在“習苑制”管理模式之下,學習和生活的關係定位為:主導生活、兼顧學習。對“學習”的理解不局限於專業知識的學習,而是做廣義的學習和理解,即通識意義上的學習、為人處事的學習、綜合素質與能力的學習等。一方面通過學生文理滲透、多學科互補、多專業融合,讓學生視野更寬、交流更廣;另一方面,依托各類學生組織,配合學校教學上的學分制,開展各項形式多樣、活動內容豐富的“非形式教育”(即非課程形式)活動。如此,將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緊密結合起來,引領學生全面適應和理解大學的學習與生活,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思維、綜合素質、基礎文明、人際關係技巧、文化品位、自信心、愛心、孝心、感恩和對社會的擔當。

  3.習苑與學院的關係

  中國大陸高校經過不斷的管理結構調整,形成了較為系統的管理機制。一般而言,教職員工系統形成了“學校層面→二級學院(職能部門)→專業系→教研室(或課程組)”的管理架構;學生系統形成了“學工部(校團委)→二級學院學工辦(分團委)→專業班級”的管理架構,而且每個學生都有明確的身份——XX學院、YY專業、ZZ班級。但是,“習苑制”完全打破了原有的管理架構,湖北大學新生入校後第一年在通識教育學院進行學習,學院將不同學科背景的大一學生按200人左右的規模融合在一起組織成一個習苑,不同專業、不同班級的學生聚居在一起,原有的學科性學院、專業和班級都被淡化了,從而更有利於實施通識教育。學生在大二年級通過雙向選擇確定專業後進入學科性學院進行專業知識的學習。

  “習苑制”作為高校管理模式的一種創新,是實現全才教育和專才教育相結合,力圖達到均衡教育目標的一種學生教育管理制度。“習苑制”從管理機制上將學生的專業學習和素質培養、通識教育、思政工作分開,前者由相關學科性學院承擔,後三者由通識教育學院和各習苑承擔。習苑一方面協助相關學科性學院提高學生學習成績,另一方面負責提升整體學生綜合素質和個人氣質,承擔全部的學生日常事務。通識教育學院集中負責相關學生的管理工作,是一個相對獨立的教育教學管理機構,在行政隸屬上是學校的一個直屬單位,接受學校領導和相關職能部門業務管理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上任鹅陈.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習苑制"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