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5个条目

養成教育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養成教育

  養成教育是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習慣的教育。就是“按照一定的目的長期地教育和訓練”,從行為訓練入手,綜合多種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孩子的素質,從而達到其最終的目的—— 形成良好的習慣。養成教育既包括正確行為的指導也包括良好習慣的訓練,以及對語言習慣、思維習慣的培養。習慣是養成教育的產物,它往往起源於看似不經意的小事,卻蘊含了足以改變人類命運的巨大能量。習慣能決定人的命運。

養成教育的目標

  最低目標是:通過培養人的良好行為習慣和良好思維習慣,解放人的大腦。習慣是人體中的軟體系統,在這個軟體系統的使用下,人的許多行為與思維活動將處於一種不加思索的下意識狀況,從而使大腦得以解放出來,集中到自由創造的方面上來,最終激發大腦的潛能。

  終極目標是:培養人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創造。這也是素質教育的三大核心任務。

養成教育的理論基礎

  大成模型是對往聖先賢人格發展的總結與提升,以人體結構為模型,將全息人格分為道、德、知行、時間、契約、行為、結果、情感、抉擇九個部分,以生命進化為前提,在外和內諧的格局內呈螺旋狀平衡向道接近成長模型。

養成教育的方法討論

  中小學教育即良好習慣養成教育+初步的智力培養。這既是中小學生德、智、體、美、勞得以全面發展的具體體現,也是對中小學生進行“兩全”教育的具體措施和手段。我國針對所在山區學生“性子野、習慣差”一實際情況,在“重視良好習慣養成教育”上做了一些較為實在的具體工作,在“促進學生素質全面發展”上確實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具體一些做法如下。   

學習習慣

  課內重視學習習慣的培養教育。小至上課的一個坐勢,大至學習某類固定課型的學習方法,都要求貫穿於每一堂課的教學之中。上課時,如果有學生開小差,任課老師會有意識地、採取適當方法予以引導;有同學做小動作,老師會邊講課邊下意識地走到該同學身邊,直至專心聽講。學生聽課過程當中,最註重培養的是學生專心聽課的習慣。專心與否,用舉手率來衡量。一堂課下來,根據學生舉手次數多少來判斷其上課聽講專心的程度。有了指標,學生自然就有了積極性。有了積極性,上課專心聽講的習慣就不難培養了。

  其次,重視培養學生作業清楚認真的習慣。對錯題和不清楚的作業要求重做這當然是首當其衝的措施,也是對每位學生的普遍要求。對一些腦子靈,因好動,做作業只圖速度,不求質量,常常出現這樣或那樣“低級”錯誤的同學,老師各顯神通,針對不同對象採取不同措施,以求得最佳效益。   

行為習慣

  課外註重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常言道:“無以規矩,不成方圓。”舉止不文明、不規範即屬於沒有規矩。如何讓學生的行為文明規範?主渠道在課外;主方法多示範、多指導。另外多開展一些活動。舉例來說吧,自從學校開始實施《重視良好習慣養成教育,促進學生素質全面提高》計劃以來,提倡課間或其他課外時間,老師少坐辦公室,多指導和參與學生一起活動。在活動過程當中,一旦發現學生有不規範或不文明的行為,老師先是予以指出,接著示範,而後幫助其學生改正。諸如學生亂扔瓜皮、果殼、紙屑,每位老師都不厭其煩不知指導、示範了多少人次。正因為如此,才換得如今學生基本養成不隨地亂扔臟物的習慣,偶爾有同學扔了,學生之間也學會了互相監督、相互幫助。一個個舉止是這樣,一句句不文明的話,也不放過。只要機會一有,就予以指正。

  良好的習慣不是靠一天兩天,說養成就能養成的東西。對於課外註重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既有階段性,又有側重面。即在某個階段主要解決什麼不良行為或形成什麼良好習慣,都有一個側重。這個側重每位老師心中都要有數,以便統一步子,取得最佳效益。階段性的潛伏期,視養成其習慣難易程度而定。容易糾正的不良行為,或能很快養成良好習慣的行為,如:熟人見面互相問好,潛伏期短些;對於一些較難改正,頑固性的壞行為,或短時間較難形成良好習慣的行為,如:一些本性的行為,潛伏期一般要長一些。其目的是一個——實現學生良好行為的養成。

  另外,非常註重榜樣的示範。每隔一個潛伏期,都要進行一次評比小結,每次小結,都要評出一、二個典範。這個總結評比除了鼓勵的成分之外,更重要的目的是樹立榜樣,示範帶動更多同學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日常監督

  爭取家長配合學校,共同做好其良好習慣養成的監督、督促工作。中小學生自覺性、持續性較差。中小學生良好行為的養成,爭取家長配合學校,共同做好監督、督促工作,顯得尤為的重要。由於所在學校學生居住分散,離學校遠,採用互相通信的方式加強聯繫。每學期期初,學校都應該向學生家長髮一封公開信,普遍能受到學生家長地關註,從而取得較好效果。

養成教育註意事項

  1、對症下藥

  熱心觀察,留意表現。實施“養成教育”,首重針對性,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針對地方實際,針對學生日常的行為習慣。所以,作為教育者,一定要留意觀察學生的一言一行,以期選擇最好的教育手段,“對症下藥”。

  2、家校互動

  家校聯繫,不可或缺。有些學生具有“兩面性”,有的是“在家是個好孩子,在校是個頑皮生”,有的則相反。所以,不能單憑學生的在校表現就作出判斷。有的學生的“兩面性”還不是表現在家校的區別,而是表現在“表裡不一”。學生雖然大都比較單純,不善於掩藏,但個別學生還是可能因為成長過程、生活環境的某種特殊性而致豐富的內心世界與日常的行為表現不盡相同,甚至截然相反。這類學生還要通過老師的關愛、溝通,或日記交流等等措施去作全面瞭解。

  3、以身作則

  每個少年是多麼渴望看到自己的成績,多麼渴望別人承認他的優點和技藝。這種願望為精神的全面發展提供了無限的可能性。----(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

  以身作則,重中之重。“學高為師,身正為範”,“身教重於言傳”,這是好多老師都懂的至理名言。可“懂”不等於就能做得好。試想,如果一個老師對“有禮”的學生“疼愛有加”,對“沒禮”的學生愛理不理;或站在講臺邊抽煙邊教育學生抽煙如何不好;或邊講粗話邊怪學生不文明,那後果會是怎麼樣呢?細心的老師不難發現,板書“龍飛鳳舞”的老師,帶出來的學生寫字大都是潦草的;板書“煞有介事”的老師,帶出來的學生寫字大都是端正的。

  4、多肯定孩子

  每個人都有被肯定的心理需要。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兒童對自己的評價大多源於周圍人對自己的評價。如果周圍人給他的評價是積極的,肯定的,那麼他就會覺得自己能行,就會在生活中樹立起自信心來。反之,如果周圍的人總是給他傳遞一些消極的評價,孩子們就會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從而在心理上產生自卑感、無能感,甚至產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一次小小的贊揚、鼓勵,對孩子的影響有時候是終生的。

  5、教育方式

  教育形式,切忌單調。由於學生的年齡特點使然,在對其實施“養成教育”的過程中,切忌形式單調,特別是一味的說教,更會讓學生“昏昏欲睡”。所以,必須針對實際情況,採取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教育措施。

相關條目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8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刘维燎.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養成教育"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