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7个条目

批判性思維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也有譯作評判性思維

目錄

什麼是批判性思維

  批判性思維是英語Critical Thinking的直譯。在英語中指的是能抓住要領、善於質疑辨析、基於嚴格推斷、富於機智靈氣、清晰敏捷的一種思維形態,它被描述為是抓住問題要領,遵循邏輯規則,不斷質疑和反省,清晰的思維方式

  批判性思維是指個體在複雜的情景中,能靈活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問題及解決方法進行選擇,識別假設,在反思的基礎上進行分析、推理,作出合理判斷和正確取捨的高級思維方法及形式。

  其關註的核心問題是邏輯知識邏輯思維能力之間的關係,或者更一般的說是知識能力之間的關係。本質是要通過質疑來認識人和事物,通過分析判斷來檢查自己和他人的思維,在各領域中的應用不是被動地等待,或被動地聽候指示,或人云亦云,而是積極地參與到相應的活動中去,通過思考後做出自己的判別。

  批判性思維也可以作為一門課程或學科,來源於非形式邏輯,其目的是培養人的批判性思維的能力。批判性思維這一概念具有歧義性,往往被誤解、誤用,其實它和邏輯學一樣具有工具性和全人類性。

批判性思維的來源

  “批判性思維”這一概念來說,可以區分為兩種理解:一是作為思維形態的批判性思維,它是一種思維類型。另一種是作為一門課程或學科的批判性思維,它包括一系列的知識。作為課程的批判性思維目的在於培養人的批判性思維習慣和能力,是圍繞著發展批判性思維能力而設立的。

  古希臘哲學的批判性

  批判性思維作為一種思維方式,淵源於古希臘哲學,近幾十年才作為一個術語被明確地提出來。“批判的”(critical)源於希臘文kriticos(提問、理解某物的意義和有能力分析,即“辨明或判斷的能力”)和kriterion(標準)。從語源上說,該詞暗示發展“基於標準的有辨識能力的判斷”。[1]事實上,批判性思維在古希臘伊奧尼亞學派和愛利亞學派哲學中已經出現。

  • 愛利亞學派芝諾通過“二分法”、“阿基裡斯與龜”、“飛矢”和“運動場”的論證來反對運動,雖然他的結論是明顯違背直覺的,但是很難從邏輯上給以反駁。後人為瞭解決這些悖論煞費苦心,解決這些悖論的過程大大推動了數學和哲學的發展,芝諾的質疑方式已經體現出批判性思維。
  • 蘇格拉底繼承了愛利亞派的論證方法,他提出的探求知識的“問答法”包括譏諷、助產術、歸納和下定義四個步驟,是通過揭露對方矛盾來發現真理的方法,體現了批判性思維的特征。蘇格拉底用質疑和辯論的方法探求善的知識,最終不能給出一個關於善的確切定義,但是在追問過程中人的知識水平可以得到不斷提高。
  • 柏拉圖繼承了蘇格拉底的思想和批判性思維傳統,建立了客觀唯心主義哲學。
  • 亞里土多德同樣繼承了批判性思維,他的名言“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是最好的見證,他的哲學思想是在批判柏拉圖理念論的基礎上形成的。亞里士多德的《工具論》包括《論辯篇》和《辯謬篇》,研究了辯論和謬誤的內容,是傳統和現代邏輯學教材所沒有包括到的,因此《工具論》不僅是一部邏輯學著作,也是關於批判性思維的論著。

  在西方文化中,批判性思維被不同時代有成就的思想家很好的繼承下來並有所發揚。“批判性思維”的名稱出現較晚,但是作為一種思維形態早已存在。

  作為一門課程的批判性思維

  批判性思維作為一個技能的概念可追溯到杜威(1909)的“反省性思維”:能動、持續和細緻地思考任何信念或被假定的知識形式,洞悉支持它的理由以及它所指向的進一步的結論;20世紀40年代,格拉澤(Glaser)用於標示所提出的教育改革主題(1941);

  批判性思維,在20世紀60到70年代興起於美國和加拿大,現在成為很多大學通識教育的一門重要課程。20世紀70年代,批判性思維作為美國教育改革運動的焦點而出現;20世紀80年代成為教育改革的核心。許多國家都把“批判性思維”作為高等教育的目標之一。批判性思維指的是技能和思想態度,沒有學科邊界,不指稱一個理論或學科。任何涉及智力或想像的論題都可從批判性思維的視角來審查。批判性思維既是一種思維技能,也是一種人格或氣質;既能體現思維技能水平,也凸顯現代人文精神。[1]

  批判性思維通常被理解為能抓住問題要領,不斷質疑,遵循正確的邏輯規則,清晰而深刻的日常思維。美國批判性思維運動的開拓者恩尼斯(RobeaEnnis)認為:“批判性思維是為決定相信什麼或做什麼而進行的合理的、反省的思維”。

  本斯利(D.AlanBensley)認為“批判性思維有以下特點:

  • (1)具有推理知識;
  • (2)具有推理中的認知技能;
  • (3)具有所思考問題的所有相關知識;
  • (4)有進行批判思維的傾向。

  恩尼斯(Ennis.R.H.,1987)認為批判性思維是指為了決定什麼可做,什麼可信所進行的合理、深入的思考。

批判性思維的內涵

  批判性思維不僅要求具有一定的推理知識和技能,還要能結合所掌握的知識信息,積極主動地去思考。批判性思維直接與邏輯學相關,還與哲學、語言學、修辭學、論辯學和心理學有關係,是邏輯學家、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都關註的內容,其定義多種多樣,但大都研究以下內容:如何提出問題和理解問題,如何澄清意義和給出恰當定義,如何評價判斷的真,如何評價推理和論證的可靠性,如何反駁和說服別人,謬誤理論。批判性思維包括邏輯知識但又與之有所不同,它體現為一種思維能力和問題意識。

  “批判性思維”理念關註的核心問題是邏輯知識與邏輯思維能力之間的關係,或者更一般地,是知識和能力之間的關係。人們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有高低強弱之分,但是它也可以通過訓練得到提升。批判性思維課程往往配備有大量的邏輯習題,以訓練人們的思維能力

  顯然,任何有成果的思維離不開知識。但是,掌握的知識越多,是否意味著思維能力越強?特殊地,掌握的邏輯知識越多,是否意味著邏輯思維能力越強?承載各種不同知識內容的具體思維中所體現出來的思維能力之間,是否具有一般的可比性?是否存在一種相對獨立於各種專門知識,包括邏輯專門知識的邏輯思維能力?這種能力,如果存在的話,是否與生俱來存在差異?後天可否訓練?這種能力的差異是否可測試?人的素質,主要由什麼決定?知識還是能力? 

  “批判性思維”理念的基本點是:人的日常邏輯思維能力,實際上是一種相對獨立於各種專門知識,包括邏輯專門知識的邏輯思維能力,即“評判性思維”能力。這種能力,第一是存在的;第二是有差異的;第三是可訓練的;第四是可測試的。人的素質差異,本質地不在於他們所掌握的知識信息量的差異,而在於他們思維能力的差異。

  批判性思維測試的目標是,尋找有效途徑,訓練這種能力,揭示這種能力上的差別,把這方面的高素質的對象選拔出來。能力型考試特別其中的邏輯部分,測試的就是考生的這種能力。這就是為什麼對於能力型考試來說,邏輯試題的設計應當儘量避免或減少解題過程對相關邏輯知識及其運用的依賴;一道邏輯試題對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區分度越高,這道試題的質量就越高,否則,就越低。 

批判性思維的特點

  批判性思維有以下12項特點: 

  1、抓準“陳述”的意思。 

  2、判斷推理是否含糊。 

  3、判斷多項“陳述”之間是否互相矛盾。 

  4、判斷結論是否必要。 

  5、判斷“陳述”是否正確。 

  6、判斷“陳述”是否根據某一原理引申出來的。 

  7、判斷“觀察性陳述”是否可信。 

  8、判斷“歸納性結論”是否其有來自。 

  9、判斷“問題”是否已經確定下來。 

  10、判斷所說的是否只是假設。 

  11、判斷所下的定義是否合適。 

  12 判斷引述某一權威言辭是否可接受。

批判性思維的模型

蘇格拉底方法[2]

  批判性思維的第一個模型是“蘇格拉底方法”或“助產術”——蘇格拉底所倡導的一種探究性質疑(probing questioning)。

  通過蘇格拉底提問(或反駁、辯證法),人們被要求澄清他們思考或研究的目的和他們的意思,區分相干和不相干的信息,然後檢驗其可靠性和來源,質疑他們自己和他人所言包含的假設,按照合作的精神,從不同的視角進行推理,探查他們自己和他人所思考東西的後果或意含,整理他們知道或以為知道的東西的理由和證據,也對他們面前的證據和理由保持敏感。通過提問,揭示習以為常、理所當然的信念背後的假設所包含的不一致性,以探求新的可能答案。

反省性思維

  現代批判性思維的代表人物杜威,提出了“反省性思維”(reflective thinking)——批判性思維的探究模型。

  杜威發現,日常解決問題的方法類似於科學探究方法:定義問題,把期望轉變為可能的、合意的結果,形成達至所確認目標的可能方式的假說,想象地思考實施這些假說的可能後果,然後用它們試驗,直到問題被解決。然而,杜威同時區別了日常思維和反省性思維。

  反省性思維是對任何信念或被假定的知識形式,根據其支持理由以及它所指向的進一步的結論,予以能動、持續和細緻地思考”。反省,意味著搜尋發展某個信念的其他證據、新事實,或者證實該信念,或者使它的荒謬和不相干更顯然。簡言之,反省性思維意味著,在進一步的探究期間,判斷被懸置。反省性思維本質上是假說的系統檢驗,有時也稱為“科學方法”。它包括問題的定義、假說的提出、觀察、測量、定性和定量分析、實驗、解釋、用進一步的實驗檢驗暫時的結論。反省性思維也是組織課程的基本原則,形成思維好習慣統領教學過程。其基本焦點是把所提議的假說視為人們所面臨的困惑的可能的解決。反省性思維關註思維的因和果。瞭解觀念的原因:它們被思考的條件——使我們自己從智力的刻板中解放出來,給予我們自己在智力自由之資源的不同選項中進行選擇並據此行動的力量。

元認知

  “元認知”是對認知的認知,突出對認知的監控和調節。批判性思維包括認知技能和情感特質(心理傾向)兩大部分,包含在批判性思維技能中的“自我校正”明顯屬於元認知。而把批判性思維定義為元思維時(比如保羅的定義——為改善思維而對思維的思考),整個批判性思維就具有元認知的性質。

高階認知

  “高階思維”或“高階認知(技能)”源自布隆姆認知目標分類系統。這個著名的“金字塔”系統包括6個連續的層級:知識、領會(comprehension)、應用、分析、綜合和評估。最高3個範疇——綜合、分析和評估構成了高階思維,而且常常被等同於批判性思維。所以,高階思維等相關說法就是布隆姆式的批判性思維。也有人將批判性思維僅僅看成是第6個層級即評估,因為正是這個層級“聚焦於在對一個陳述或命題的分析的基礎上做出評價或判斷”。”引由此看來,批判性思維只是高階思維的一部分。

參考文獻

  1. 1.0 1.1 武巨集志.何謂"批判性思維"?.青海師專學報(教育科學),2004
  2. 王勝, Sirinthorn Seepho. 西方文化語境下批判性思維研究:概念,模型及啟示[J]. 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8, 31(01):125-128+151.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209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Mis铭,Llyn.

評論(共4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批判性思維"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14.152.68.* 在 2015年10月12日 23:06 發表

這對以後的學習很有用,是學習的工具。

回複評論
梦想启航20161014 (討論 | 貢獻) 在 2016年12月10日 22:53 發表

獲益良多

回複評論
117.30.73.* 在 2019年4月29日 17:50 發表

現在的教育就缺少這種思維

回複評論
M id 90498560ed1f48206474f31577b73bcc (討論 | 貢獻) 在 2023年8月27日 17:14 · 河北 發表

啊,我寫論文的時候就機緣巧合的用到這個思維了。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