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適應能力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什麼是社會適應能力[1]
社會適應能力是指人們進行社會參與時的完好狀態。即: ①每個人的能力應在社會系統內得到充分發揮。②作為健康人應有效地扮演與其身份相適應的角色,並執行相關的任務,發揮有效的功能。③人的行為與有關的社會、道德規範相一致。
體育活動對社會適應能力的影響[2]
1.體育活動對人格的影響
有人認為,人們的基本人格傾向就是具有在現實生活中的社會適應功能。還有人認為,人們身上某些人格特質有助於人們應付外在壓力,適應社會。因此完善一個人的個性也在發展一個人的社會適應能力。Bos等人(1993)進行的一項元分析表明,絕大多數體育運動與心理健康的研究結果表明,體育運動對人格的培養有積極作用。Cox研究也指出,隨著運動鍛煉的持續進行,運動員的個性將逐步由內向外發展。有研究對體育專業與非體育專業的學生的實驗得知,男女不同組的性格特征中恃強性、敢為性、有恆性、獨立性、情緒穩定性、自律性與樂群性、興奮性上體育專業優於非體育專業學生。從這一研究結果發現,影響其差異的主要原因是體育運動有助於良好性格的形成,良好性格的形成也就是具有良好的適應能力。
2.體育運動對心理優勢感的影響
心理優勢感包括4個方面,即自信、自尊、自主和控制感。這4個方面也就是自我概念的內容。自我概念是指個體主觀上關於自己的看法和感覺的總和。積極的自我概念一定依賴於積極的自我評價,也依賴於愉快和自主支配的各種活動,它包括自尊、自信和自我認識。其中Basch認為自信是人對自己的感覺,關鍵在於“能力的經驗”(the experience of competence)。羅傑斯認為,對於一個人的個性與行為具有重要意義的是他的自我概念,而不是真實自我,自我概念不僅控制並綜合著個人對於環境知覺的意義,而且高度地決定著個人對於環境的行為反應。因此在一個人的心理活動與行為中,自我概念起重要的作用。Higgins、Cantor及Linville等認為:“自我認知在人們處理日常事務、不良情緒及各種與心理健康有關的問題時起著一定的作用。”Linville認為:人們對壓力的易感性的差異,在很大程度上應歸因於人們在自我認知上的差異,自我複雜性越高,由壓力事件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越小。Rogers(1951年)指出:機體採納的許多行為方式是那些與自己概念相一致的。總之,自我概念對一個人的心理和行為影響很大,自我概念強的人則表現出一種自信、自尊心強和自主等心理優勢感的特性,因此增強自我概念能力有助於適應外在變化的社會環境。在對於研究影響自我概念的因素中,大多數涉及到體育運動對自我概念的影響。已有大量研究證明,體育鍛煉和身體活動與降低焦慮及抑鬱水平,提高自尊,維護良好的心境及積極情緒狀態有關(Ragain,1990,Biddle,1999;Fox,1988)。Marsh & Shavelson(1998)提出:自尊結構的等級模型,即隨著處於低水平的具體領域的自尊水平的變化,處於高水平的整體自尊也隨之發生變化。桑斯特羅姆(Sonstroem,1982)提出:身體形象與身體能力的知覺與綜合的自尊相關。國外研究結果表明,經常參加運動的少年犯比不參加運動的少年犯自信心及合作性提高了。有許多研究都一致得出了優秀運動員的自信水平也高,且成功運動員自信高得多的結論。Turker研究表明:肌肉力量與身體自尊、情緒穩定性、外向性格和自信心呈正相關,通過力量訓練可以使個體的自我概念顯著增強。羅伯特等人採用哈特的身體能力量表進行的測試發現,參與體育運動的人比不參與體育運動的人有更強的能力感。一項關於體育運動對兒童自尊影響的元分析研究(Gruber,1986)結果表明:從事體育運動的實驗組自尊測量得分高於不從事體育運動的控制組1.5個標準差。縱向的研究結果也發現,長期的身體鍛煉後自我概念出現了顯著改善,而影響自我概念改善的主要因素有鍛煉的時間、鍛煉的頻率和鍛煉的類型。目前的看法一致認為,體育運動的長期心理效益是提高自信和自我概念。還有人認為,在一些可能來自持續鍛煉的心理影響中,自我概念被認為是最穩定改善的。正是在運動中形成的心理優勢感,通過心理遷移到日常生活中,使人們有信心去面對外界環境,達到良好的適應狀態。
3.體育運動對心理能量的影響
心理能量包括3個方面,即活力、動力和能力。活力是從情感方面來談的,現有大量的研究表明體育運動有利於改善人的情緒,通過體育運動使個體身心愉悅,情緒高漲。動力是從意志方面來談的,現有的研究也表明瞭體育運動有助子意志品質的改善。老年人從事迪斯科運動對老齡人心理健康影響的追蹤研究發現:通過運動前後兩次心理間捲及心理測試的對比分析表明,按要求堅持迪斯科運動,3個月後心理問卷中的人格及意志因素平均分增高。還有研究對已畢業進人大學或走上工作崗位的100位同學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表明,65%的學生認為體育教學有助於意志品質的提高。還有研究關於縫身運動處方對提高大、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實驗研究表明:實驗後意志品質中,實驗組比對照組存在顯著性差異。能力方面有很多研究都表明體育運動有助於認知能力與應對能力的提高。
4.體育運動對人際適應性的影響
人在體育運動時,既需要交往與合作,又存在相互競爭,就是在這人際互動的過程中人們提高了交往與合作能力。實踐也證明:經常性地參與體育運動,特別是參與集體性的體育運動,有助於個體加強合作意識,有助於個體培養團隊精神。Brawley(1979年)等人的研究也證明:經常參加體育鍛煉更易與他人形成親密的關係,人際交往能力也更強。一項對城市女職工閑暇體育調查結果表明,從事一定時期的體育活動後,人際關係有所改善者,占樣本的51.02%;老齡組(55歲以上)的調查結果是有60.22%的人認為從事體育活動後,感到人際關係和諧。交結的朋友多了,甚至有的成了摯交。從研究的結果可知,不管是何種人群,體育運動都對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有所提高,而且這種在體育運動過程中形成的交往,合作與競爭的意識和行為會遷移到日常生活、學習和工作中去,使他們能夠順利地適應變化的人際環境。
5.體育運動對心理彈性的影響
心理彈性是指個體面對壓力情境時所需要的素質,因此應對能力的培養有利於個體能夠處理好各種壓力情境。研究結果表明:體育運動有助於應激能力的提高。最近的一篇文獻綜述(Taylor,待發表)對1989年以來發表的14項橫向研究、11項關於長期鍛煉的研究和14項關於一次性鍛煉的研究進行了總結,發現:14項橫向研究中有9項研究聲稱,在受到心理應激後,有鍛煉的人應激反應小;11項關於長期鍛煉的研究中只有5項研究表明,鍛煉對應激反應具有良好作用;14項關於一次性鍛煉的研究中有10項表明,對鍛煉後出現的主動或被動應激刺激,應激反應較小。Grews和Landers(1987)報告了關於心理社會緊張刺激物的反應對有氧健身運動的有益效果,有氧健身運動可以顯著增強應激反應性甲尤其是與生活方式或工作有關的應激。安德森和威廉斯的觀點:一般的身體練習比沉思和音樂欣賞更能降低面對應激情景中的應激反應。與習慣於坐著的人相比,經常從事身體鍛煉的人更少產生生理上的應激反應,即便是有應激反應,也能很快地從中恢復過來。就其產生的原因機制的研究認為:體育鍛煉之所以能降低應激反應,主要是由於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可以降低心率和血壓,從而減輕特定的應激源對生理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