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加價值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附加價值(Adding value)
目錄[隱藏] |
什麼是附加價值[1]
附加價值是企業通過勞動資料附加在來自外部的價值物上面的價值,它是衡量企業在經濟上對社會貢獻大小的指標,同時也構成據以對各方面的利害關係者分配工資,利息、地租、稅金和利潤等的企業收入的源泉。
附加價值是從企業的銷售收入中扣除企業從外部購入價值部分(如原材料、低值易耗品、燃料和動力、外購半成品、委托加工費等這部分價值,對本企業來說是外單位已經創造過的價值,它作為外部的勞動產品。在企業的生產過程中, 只將其價值原樣轉入新產品,並不是企業生產新增加的價值)後的剩餘。換句話說,附加價值就是企業通過生產活動新增加的價值,它代表企業生產經營的成果。有的企業銷售額雖然很高,如果外部購入價值部分過大,則不過是價值轉移而已,並不能表明企業實際生產經營成果。
這樣就可以把企業產品價值(在實際中表現為企業的銷售額或生產額)分成外部購入價值和企業生產新創造的附加價值兩個部分。
其中外部購入價值部分包括原材料、燃料和動力、低值易耗品,委托加工費、運雜費、手續費,廣告樣品費、修繕費 水電費、差旅費、營業外收益等具體內容。
附加價值是企業生產經營的成果。其內容最終是以工資、獎金、津貼、離退休人員工資、福利費、折舊費、勞動保護費、利息、稅金、企業留利基金、營業外支出等具體形式表現出來的。
附加價值計算的兩種方法:
1、扣除法。這是計算附加價值的基本方法 就是把外部購入價值部分從銷售收入中扣除來求得附加價值的方法。用公式表示即為:附加價值=銷售收入一外部購入價值部分
2、加和法。把工資 折舊費、福利費 勞動保護費、利息、稅金,企業留利等組成附加價值的各項內容相加之和即為附加價值。這種方法計算簡便 使用方便,一般被廣泛運用。
附加價值扣除折舊、工資、利息及租賃費等, 即是企業盈利。因此, 附加價值是企業利潤的源泉, 是衡貢企業經濟效益的重要標準。附加價值規則, 就是創造財富, 提高經濟效益的規則。
(1)附加價值規則要求企業強化管理, 提高投入產出比。高附加值產品的本質特點是經濟效益高。創造高附加值, 需要高超的智慧和創造力, 需要精良的技術裝備和工藝手段, 更需要先進科學的組織管理, 高附加值產品是企業技術、人才和管理優勢相結合的產物。因此, 必須建立先進完備的企業內部支持系統, 以完備的制度、嚴格的管理, 使生產過程的每一個環節、每一個崗位都能高效率、高質童地工作, 為創造高附加值提供最重要最可靠的保證。
(2)附加價值規則要求企業提高集約化經營水平。一般地說, 開發高附加值產品的前提, 必須具有相應的高技術、新技術、新工藝條件。從某種意義上說, 高附加值產品是技術進步和技術開發的結晶, 又是作用於技術進步和技術開發的反射器。企業必須最大限度地挖潛革新, 重視技術改造和內灑擴大再生產, 不斷以先進技術代替落後技術, 以先進設備替換陳舊設備, 推進產品更新換代。加快高技術、新技術成果的利用和轉換, 充分利用新工藝和新材料, 不斷提, 高材料和工時利用率, 降低原材料及能源消耗。
(3)附加價值規則要求企業不斷提高市場競爭能力。高附加值產品需要經過市場銷售, 得到消費者的認同, 其附加價值才能得到實現。當代經濟的發展, 市場已打破國界, 創造加價值, 爭奪市場的競爭異常激烈, 企業必須樹立科學的戰備思想, 制定切實可行的經營戰略。要重視市場調查與預測, 主動地挖掘和適應消費者的潛在需求, 不斷開發獨具特色的產品, 制定獨具特色的市場營稍組合, 不斷擴大銷售, 提高市場占有率和覆蓋率。
案例一:基於附加價值的國有企業績效管理研究[2]
一、基於附加價值的國有企業績效管理研究
企業價值導向的績效管理評價模式強調價值管理理念,反映企業的價值創造和盈利水平。其主要特征是以價值增值為終極目標,以價值評估為基礎,以價值動因為起點,以人本管理為成功實施的保障(何瑛,2005)。價值增值成為企業追求的目標,對績效的衡量轉變為對價值增值的衡量。企業每一項作業都會產生一定的價值,扣除各種成本後,各項作業最終累計為企業價值的增值,企業整體的價值增值是通過企業長期的價值增值活動實現的。在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的目標下,將員工績效與企業績效相關聯,企業績效評價已經從傳統的偏重於組織績效到偏重員工績效發展到對組織的管理和對雇員的管理相結合,強調組織績效要分解到個人,組織中的個人要判斷一項決策對公司價值的貢獻度,並據此優先考慮那些貢獻度大的決策(Youngand Byrne,2002)。
企業價值由多因素驅動按照拉帕波特的價值模型,影響公司價值的因素可以歸納為自由現金流量和資本成本兩大類,包括銷售增長率、銷售利潤率、所得稅稅率、固定資本增長率、營運資本增長率、現金流量時間分佈和加權平均資本成本等。國內外相繼出現了對圍繞價值管理方法的研究如經濟附加值(EVA)、現金附加值(CVA)和投資現金流回報率(CFROI)、平衡記分卡(BSC)等。
附加價值是經濟學中的概念。哈佛大學出版的《企業管理百科全書》中對附加價值的解釋如下:附加價值是企業通過生產過程所新增加的價值,或者從企業的銷售額中扣除供生產之用而自其他企業購入的原材料成本,也就是企業的純生產額。傳統經濟學認為,企業創造財富的生產要素是土地、資本、勞動和企業經營能力。傳統計算附加價值是加總企業分配給所雇用的生產要素的報酬,包括企業的營業利潤(企業經營能力報酬)、員工報酬(勞動所得)、利息及折舊(資本所有者的所得)、地租(土地所有者所得)。
Allen W.Rucker稱附加價值為生產價值,是總銷貨額減去原材料費、購入動力費、消耗品費等,是由生產活動附加於原料的價值,又稱為生產價值或生產增值。生產價值表示企業對經濟的貢獻度,由企業自行支配,具有股東、經營者、員工共同參與企業經營的理念。M.R.Lehmann稱附加價值為創造價值,包括薪資、津貼、政府稅捐、社會費、資本利息及投入資本之收益。由勞動收益、公共收益及資本收益構成。Peter F.Drucker稱附加價值為貢獻價值,定義為企業銷售貨物和提供勞務所得的總額中減去由外面購入的原材料或服務等成本的差額。
二、基於附加價值的國有企業績效管理的核算方法
附加價值的計算方法就是從銷貨額中減去原材料等從他企業購入的由他企業所創造的價值。
附加價值=銷貨(生產)額-外購部分=銷貨凈額-當期進貨成本-(直接原材料+購入零配件+外包加工費+間接材料)
對附加價值的計算公式進一步分解,可以分析企業附加價值的驅動因素,從而為改善企業經營狀況指明方向。而對驅動因素之間的相對比重的分析可得知企業價值分配方式及企業的經營策略。
在附加價值的計算中,不把人工成本做為扣減項處理,而將人工成本看作是公司創造的附加價值的一部分,這樣做肯定了公司員工的價值,更加能夠激勵員工。
應用附加價值進行績效管理的成功典型是日本京瓷公司。
1965年,京瓷公司在正式導入“阿米巴經營”時,“單位時間核算制度”作為衡量經營狀況的重要指標納入了阿米巴經營體系。所謂“單位時間核算制度”是指能體現單位時間里所產出的附加價值的會計體系。
單位時間附加價值=附加價值÷阿米巴組織成員的總勞動時間
上式就成為京瓷公司的“單位時間附加價值”的概念。這樣的計算在各阿米巴組織毎日進行,便於部門之間的比較,由此起到績效管理的作用。進一步,每個月各事業部彙總計算這個附加價值。
我國國有企業可以按照上述計算方法,通過每日每月各部門計算附加價值來更好的實現績效管理。
三、基於附加價值的國有企業績效管理的分配方法
京瓷公司對於附加價值的分配採用了“附加價值三分法”。就是將公司產生的總體經營附加價值分為三部分,一部分分配給職工,一部分作為企業內部留存分配給股東,還有一部分作為稅金為社會的支出。這種分配方法強調員工的工資和獎金是勞動成果附加價值的一部分,不是成本費用。員工是企業的主體,為企業創造附加價值,從而調動企業員工當家作主的積極性,實現了附加價值在相關利益集團(股東、員工、社會)的合理分配,以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促進了企業內部職工與股東之間的和諧,促進了企業與外部社會之間的和諧,進而為實現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做出了貢獻,經受了實踐的檢驗。
在現代市場競爭中,企業的商譽、專利、人力資本成為了企業增值的重要資源。在我國目前的市場條件下,對企業價值理解不能局限於國有資產價值的最大化,從理論上說,企業本質上是一個利益共同體,所有能為企業的生產增加價值的人都將成為企業的利益相關者,對“企業剩餘”做出貢獻的不僅僅是股東投入的實物資產,而且還有雇員投入的專用性人力資產,以及債權形成的資產等,按照誰貢獻誰受益原則,這些產權主體都有權剩餘分配。在現實經濟活動中,絕大多數資本所有者只不過是資本市場上的尋利者,真正為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操心、真正支配企業的其實是向企業投入大量人力資產的企業經營者和職工。企業面臨日益複雜的外部環境,其生存和發展越來越依賴職工的素質,人力資本與物質資本相對地位的變化增強了企業中人力資本的談判力,物質資本所有者要想獲得更多的投資收益,必須依賴人力資本所有者,並與其合作。
在確定企業理財目標時應當兼顧各方利益,尋求一個最優的均衡點。因此,為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建立科學、合理的企業績效管理體系非常必要。
基於附加價值的績效考核方法理論基礎符合社會主義的思想,對構建和諧社會具有參考價值。我國國有企業可以借鑒京瓷公司的成功經驗,將企業所創造的附加價值與企業相關的各利益相關者之間進行合理分配。
四、基於附加價值的國有企業績效評價體系
績效評價是績效管理的核心環節,將附加價值引入到企業績效評價體系中,可以從財務層面、流程層面、成長層面、顧客層面建立企業績效評價體系。
2006年9月國資委出台了《中央企業綜合績效評價實施細則》,建立以財務指標為核心的企業經營業績考核體系。這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企業績效評價工作深入開展的需要,對督促企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在知識信息時代,競爭、風險等因素對企業的影響程度越來越大。在這一背景下,如果僅局限於這些指標的計量與評價不能全面評價企業經營業績。
目前我國國有企業績效管理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如企業績效管理標準,忽視員工為企業創造的附加價值,缺乏溝通和反饋機制,員工看不到自身在企業中的價值導致對工作缺乏積極性。勞動成果分配缺乏激勵效果,把員工的工資當作成本費用,而不是勞動成果分配的一部分,沒有肯定員工所創造的價值,挫傷了員工作為企業主體的積極性,從而影響到企業績效,影響了企業持續、和諧的經營。
所以在基於附加價值的績效評價體系中應引入附加價值率(附加價值/銷售收入,反映每一元銷售收入帶來的附加價值)、勞動生產效率(附加價值/總人數/總時間,反映平均每位員工單位時間所創造的附加價值)、總資本投資效益(附加價值/總資本的比值,反映投資的總資本平均創出的附加價值)等反映企業財務層面績效的指標,突出員工對企業附加價值的貢獻,將組織績效分解到個人績效,提高企業經營效率。
21世紀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世紀。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證,是我們不懈奮鬥的目標。國有企業在國際化成長過程中不能只顧企業自身的經濟利益,還要考慮社會績效。雖然,從短期內兼顧社會績效會降低企業的獲利水平,但是從長遠的角度分析,自然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是企業實現可持續成長的最終保證。而基於附加價值的績效評價的目標也是追求社會和諧,與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目標相一致,所以在建立績效評價指標時,應增加一些反映社會責任的定性指標,企業的社會責任包括企業的環保意識和社會貢獻。考察環保意識的指標有:企業是否通過IS014000系列認證、企業有害物質的排放水平、企業的資源占用情況和企業的環保治理水平。考察企業社會貢獻的指標有:企業是否依法納稅、企業的創匯水平、企業的對外捐贈水平、企業員工的就業狀況以及企業的社會影響力。
績效管理是在一定期間內科學、動態地衡量員工工作狀況和效果的管理方式,通過制定有效、客觀的績效管理標準,使各級管理者明確瞭解下屬在考核期內的工作業績、業務能力以及努力程度,並對其工作效率和效果進行評估和挖潛的過程。通過調查分析我國國有企業績效管理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並提出利用附加價值進行績效考核的對策建議及推進戰略,對發展我國績效管理理論和促進國有企業高效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把企業看成是一個生產社會財富和分配社會財富的組織,企業績效管理問題也就是如何調動企業相關利益主體的積極性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發揮會計的價值度量作用,研究利用附加價值的績效考核,能更清晰地分析企業相關利益集團的利益分配關係,對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作用。
我感覺附加價值的概念那一段把兩種不同範疇的定義混在一起了,看不懂,有關人士改一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