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黑格爾辯證法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黑格爾辯證法概述[1]

  絕對精神是黑格爾哲學的核心概念。它的含義是指“獨立存在、囊括一切、惟一的宇宙本原”。黑格爾從他的“絕對精神”既是實體又是主體的唯心而辯證的規定出發,認為他的研究對象就是“絕對精神”的自己發展的歷史,基本任務是要揭示其發展的階段和內在必然聯繫。他把絕對精神的辯證發展過程分為三個基本階段,而這也就是他經歷的許多大大小小“三段式”中最大的一個“三段式”:邏輯階段、自然階段、精神階段。從邏輯階段經過自然階段到精神階段的過程,也就是從精神、思維轉化為物質、存在,又從物質、存在轉化為精神、思維的過程。“絕對精神”正式通過這個雙重轉化的過程而實現了對它自己的認識。黑格爾的全部哲學就是對“絕對精神”這一過程的描述,因此,他的哲學也就是由“邏輯學”、“自然哲學”、“精神哲學”三個部分組成的龐大體系。

  邏輯學是黑格爾哲學體系的第一部分。在紐倫堡,黑格爾於1812、1813、1816年先後分3捲出版了《邏輯學》這部巨著,黑格爾的辯證法就是在《邏輯學》中詳加制定的。這部著作的重要意義只是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才得到了正確的理解、改造並加以應用。透過這部著作的神秘外殼,可以看到其中包含著對於自然、社會與思維中一般辯證法的深刻表述。

  黑格爾的《邏輯學》研究的是所謂的“純粹理念”,是由“存在論”、“本質論”和“概念論”組成的概念推演體系。“純粹理念”在這個體系中的先後次序,只是邏輯的,與時間無關。它在自然和人類社會出現之前就永恆存在,並構成自然和人類社會的本原和本質。恩格斯針對這種觀點指出,黑格爾哲學具有把基督教的上帝創世說加以理性化的性質。但是,黑格爾提出的任務是要研究作為“真理”的概念到辯證運動,即“從思維本身的內在活動”或“它的必然發展”去研究概念自己的運動和自己的發展。黑格爾是一位淵博的學者,熟悉當代各門科學的成就,特別是歷史學科,因此,在這種神秘主義虛構的外殼後面,無論就《邏輯學》的整體還是它的各部分而言,處處都包含著關於客觀辯證法系統的深刻洞見。馬克思指出,黑格爾“常常在思辨的論述中做出把握住事物本身的、真正的敘述”。

  從整體上看,在《邏輯學》中,“存在論”的概念是直接性的,比較抽象。“本質論”的概念是間接性的,向具體概念前進了一步。“概念論”的概念是直接性與間接性的統一,達到了真正的具體概念。《邏輯學》的這個整體結構表明,黑格爾實質上已經把認識看成一個從低級到高級、從抽象到具體的辯證發展過程。但他把這個認識過程看成是客觀世界本身的發展過程,從而把認識的邏輯結構強加給客觀世界。在認識的邏輯結構中,黑格爾在極力把人類認識所得的概念,採取歷史與邏輯統一的方式,分層次地構成一個有機整體的體系時,本身就包含著對於世界真實辯證過程認識的深化與升華。

  《邏輯學》集中地體現了黑格爾把宇宙看成一個運動、變化、發展的有機整體的合理思想。在“存在論”中,黑格爾通過質、量、度的推演和分析,在西方哲學史上最先把質量互變作為一條普遍的規律提出來了。質是某物之所以為某物的規定性。質的規定性一旦喪失,某物就不成其為某物。質本身就含有量,所以由質而推出量。量作為事物外在規定性,其變化一般不影響事物的性質。但這種量變是有一定限度的。這種限度就是度或稱尺度。度又包含量變不影響質變與影響質變的兩重含義。黑格爾把質量互變的點稱作“交錯點”,把由此點組成的線稱作“交錯線”。特別重要的是,黑格爾指明瞭量變是“漸進性的過程”,而質變則是“漸進過程的中斷”達到“飛躍”,並藉此批判了否認質變和飛躍的形而上學發展觀。

  “本質論”包括本質自身、現象、現實三個層次的概念。黑格爾的傑出貢獻主要是通過本質自身的推演,即分析同一、區別、對立、矛盾諸層次的概念,深刻地批判了否認矛盾和矛盾普遍性的形而上學世界觀,揭示了對立統一這個宇宙的根本規律。黑格爾認為,以傳統邏輯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作為把握世界本質的思維方式,是抽象的同語反覆,不僅不能把握任何事物的本質,而且違背常識,甚至違背形式邏輯本身。黑格爾由此進一步認為,說矛盾不可設想,那是可笑的,一切事物自身都包含矛盾。矛盾是一切運動和生命力的根源;事物只是因為本身具有矛盾,它才會運動,才有動力和活動。同時,黑格爾還把矛盾發展看作一個從自在到自為的過程。同一、區別、對立,都是矛盾發展的不同層次。同一不是a=a,而是包含區別於自身。區別不是a≠非a,而是內含同一。對立也不是“或者a,或者非a”,而是同樣包含同一於自身。但是,這些矛盾階段,尚處於自在階段,都還沒有達到對立面相互轉化的具有生命搏動的階段。只有經過自為階段的矛盾,才能過渡到一個新的矛盾統一體。由此可見,黑格爾關於對立統一規律的表述是相當全面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是對立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於一個統一體內,矛盾中的對立面轉化是有條件的,對立面的轉化標志著舊矛盾的揚棄和新矛盾的產生。此外,黑格爾還運用這種對立統一的觀點,論證本質與現象、偶然與必然、可能與現實等諸種辯證統一關係,批判康德、D.休謨等人在這方面的形而上學觀點。

  “概念論”包括主觀性、客觀性、理念三個階段的概念推演。在主觀性部分,黑格爾批評把傳統邏輯作為世界觀所表現的形式主義和僵化的傾向,並從邏輯形式所固有的內容及其關聯上,提出了關於概念、判斷、推理的辯證觀。概念、判斷、推理作為表達真理的具體概念,是普遍的,但不同於抽象的“共同點”,而是包含特殊、個別於自身;它是個別與特殊的,但並不排斥普遍,而是普遍寓於自身中。黑格爾在這裡集中地揭示了普遍與特殊相聯結這個辯證法的重要內容,從而把他創立的辯證邏輯與傳統邏輯作了嚴格的區別。在客觀性部分,黑格爾所揭示的合理思想,主要表現在他把目的性作為人所獨具的實踐的特征之一,目的性得以實現,被黑格爾稱為“理性的狡獪”,即它不直接與對象發生關係,而是藉助於工具和手段來實現。黑格爾關於工具重要性的認識,包含著向歷史唯物主義前進的重要合理思想。理念是黑格爾《邏輯學》所追求的最終目標。它包括生命、認識的理念,實踐的理念,絕對理念諸層次。在這部分,集中表達了黑格爾的真理觀和方法論。就真理觀而言,黑格爾認為真理存在於現實事物的總和與相互關係之中,存在於對立面統一之中,因而是全面的、具體的。此外,他還認為真理是一個矛盾的發展過程。黑格爾提出了著名的“行動推理”:(1)目的是從現實來的,並要求支配現實;(2)目的以製造和使用工具來反對現實;(3)結果使目的得到實現。在這個推理中,包含著如何使認識與實踐、主觀與客觀達到統一的深刻思想。就方法論而言,黑格爾認為絕對理念包含了概念發展的全部真理。但是,他在這裡所考察的已經不是這種結果,而是它的發展形式,即整個哲學方法。黑格爾依據內容與方法統一的原則,既堅持內容決定方法,又強調方法的極端重要性。他明確指出:“方法並不是外在的形式,而是內容的靈魂和概念。”鑒於哲學的發展是一個矛盾運動的過程,為了把握哲學發展中各環節的聯繫與區別,三分法只是認識的外在形式,重要的是要堅持對立統一原則,把作為辯證法要素的分析與綜合統一起來。只有這樣,才能在統一中把握對立,併在對立中把握統一。

黑格爾辯證法的歷史貢獻[1]

  恩格斯指出:“黑格爾第一次——這是它的巨大功績——把整個自然的、歷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寫為一個過程,即把它描寫為處在不斷的運動、變化和發展中,並企圖揭示這種運動和發展的內在聯繫。”又說:“辯證的思維方式以及關於自然的、歷史的和精神的世界在產生和消失的不斷過程中無止境地運動著和轉變著的觀念……這就足黑格爾哲學留給他的繼承者的遺產。”

  黑格爾集以往哲學思想之大成,第一個全面有意識地敘述了辯證法的一般運動形式,對辯證法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他以唯心主義的形式系統地闡述了辯證法的質量互變規律、對守統一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以及本質與現象、原因與結果、同一與差別、可能與現實、必然與偶然、必然與自由等諸多辯證法範疇,建立了龐大的唯心辯證法的體系。他第一次把世界描寫為一個過程,認為無論是自然的、歷史的和精神的世界都是充滿矛盾的過程,並且正是矛盾引起了運動、變化和發展。他說:“天地間絕沒有任何事物,我們不能或不必在它裡面指出矛盾”,我們“可以在一切種類的對象中,在一切的表象、概念和理念中發現矛盾。認識矛盾並且認識對象的這種矛盾特性就是哲學思考的本質。”他還說,矛盾是一切運動和生命力的根源;事物只因為自身具有矛盾,它才會運動,才具有生命力。黑格爾所說的自然界或歷史,都是絕對觀念的外化或異在,他所說的運動不過是絕對觀念的自我運動。但是,他把事物描述為不斷運動的過程,並且在揭示這種過程的內在矛盾時,把矛盾同運動、發展聯繫起來,深刻地說明瞭運動發展的動力或源泉在於過程內部的矛盾性,列寧認為這是“黑格爾主義的實質”。

  黑格爾的辯證方法與舊時庸俗嘮叨的形而上學的方法比較,至少像鐵路比中世紀的交通工具高明一樣。恩格斯在《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中揭示了黑格爾哲學的“合理內核”,指出:“黑格爾哲學的真實意義和革命性質,正是在於它永遠結束了以為人的思維和行動的一切結果具有最終性質的看法。哲學所應當認識的真理,在黑格爾看來,不再是一堆現成的、一經發現就只要熟讀死記的教條了;現在、真理是包含在認識過程本身中,包含在科學的長期的歷史發展中”,“這種辯證哲學推翻了一切關於最終的絕對真理和與之相應的人類絕對狀態的想法。”正因為黑格爾辯證法的真實意義和革命性質,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了黑格爾的唯心主義,把“合理內核”從他神秘的哲學體系的束縛下解救出來,把辯證法與唯物主義有機地結合起來,創立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開闢了哲學史上的新紀元。黑格爾哲學的巨大歷史意義在於它和德國古典哲學一起,為馬克思主義的產生提供了理論前提,成為馬克思主義的直接理論來源之一。

黑格爾辯證法的歷史地位[2]

  1.黑格爾辯證法的兩重性

  黑格爾辯證法的歷史地位是由它對哲學的建樹和社會作用,以及與前後相繼的哲學流派的關係來確定的。但是,由於主體闡釋的文化視界不同,對黑格爾哲學的歷史地位的評價並沒有統一的說法。黑格爾哲學作為西方最重要的哲學派別,對他的哲學的評價與當代人類文化的建構相關,意義重大。

  黑格爾辯證法是對西方近代哲學史的總結,黑格爾以理性的反思,解決了長期困擾西方哲學的諸多矛盾,把哲學建立在深遠和廣闊的歷史文化背景之上,建構了相對完備的哲學理論體系,完善了哲學研究的基本方法。他提出的歷史和邏輯相統一的方法,哲學的辯證法的理性反思的方法,以歷史上形成的哲學概念為中介來建構哲學體系的方法,都是建構哲學學科的最基本的方法。黑格爾揭示了辯證法的三大規律和諸多範疇之間的辯證關係,通過認識論的主客體辯證關係的展開,說明辯證法是自然和人類精神共同的規律,並由此奠定哲學在人類文化中的崇高地位。黑格爾哲學剋服了康德哲學割裂主觀和客觀,必然和自由的矛盾的困境,以及把知性範疇看成天賦的主觀形式的唯心主義的弊端,把範疇看成歷史文化的積澱,通過理性的反思和整理,應用分析和綜合相結合的方法,總結出辯證邏輯理論體系,並把辯證法看成自然界和人類精神領域的普遍的規律。黑格爾把認識看成主觀和客觀的矛盾運動的過程,看成從現象到本質的過程,內容和形式統一的過程,把握必然的規律以獲得精神自由的過程。他認為主觀的善的觀念只有符合客觀事實,才能通過工具手段,實現主體的目的性,他把這樣的行動當作實踐,並認為實踐不僅具有理論的普遍性,而且具有直接的現實性。由此可見,黑格爾哲學已經具有歷史唯物主義的萌芽。

  但是,黑格爾這樣一個完備的哲學體系,剛剛登上哲學舞臺,就受到德國唯物主義哲學家費爾巴哈的攻擊,被認為是沒有頭腦的哲學,是唯心主義的。黑格爾的絕對精神等於上帝,絕對精神外化為自然界就好像上帝創世說。費爾巴哈認為自然界是人的基礎,人是主客觀統一的基礎。費爾巴哈的哲學屬於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範疇,雖然並不深刻,但是非常機智,發現了黑格爾哲學仍然沒有擺脫傳統哲學本體論的窠臼的弱點,把主觀對客觀的哲學認識,看成主觀對客觀的外化,導致唯心主義。

  因此,對黑格爾哲學的深入研究,不僅要瞭解他的哲學的理論構成,還要深入瞭解他的哲學理論構成的方法、路徑,是哪些因素和環節導致他的哲學走向唯心主義。只有這樣,才能把握哲學辯證法發展的脈絡,懂得馬克思主義哲學辯證法與黑格爾辯證法的本質區別,才能把握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發展方向和路徑。

  首先,黑格爾哲學忽視了社會發展的規律性。和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在下半截歷史觀方面是唯心主義一樣,黑格爾在歷史觀方面是唯心主義的。這從他的哲學體系中也可以得到部分的說明。他的哲學體系由三個部分構成,即邏輯學、自然哲學和精神哲學,其中自然被作為獨立的研究對象,但是他卻沒有把社會作為客觀的獨立的研究對象,而把它作為客觀精神部分,成為精神對象的第二個環節,反映了他對研究對象內在關係的基本看法。

  黑格爾這樣安排有外在的原因,就是直到近代,西方的人文、社會科學還很不發達,政治經濟學才剛剛興起,社會學是在黑格爾之後,與馬克思主義哲學幾乎同時興起的,人類學、美學、倫理學心理學也都剛剛在興起和正在規範之中,而文化學、闡釋學等學科還都沒有苗頭。此外,還有一個深刻的歷史文化原因,是西方分析思維的傳統,從古希臘開始就比較重視知識理性,而忽視主體價值觀念,他們甚至把“善”也看作只是知識理性,而意識不到“善”是調整個體和群體關係的價值理念。經過中世紀基督教關於“神愛世人,人當相愛”的理念的熏陶,近代歐洲開始形成自由、平等、博愛的理念,但是基礎並不牢固,西方人更推崇的是個性自我意識。

  因此,黑格爾的辯證法更加關註的是對自然的客觀認識,把對自然的認識看成主體獲得自由的條件。他在《邏輯學》中也論及實踐概念,論及實踐是主體利用工具實現主觀目的的行動。但是,他的實踐觀與馬克思的實踐觀有本質的區別,後者的實踐主要是社會的實踐。正因為黑格爾把實踐簡單化,看成基於自然認識的勞動和生產技術活動,使得他的哲學深入不下去,因此邏輯學到了主客觀統一的絕對理念就外化為自然界了。由於黑格爾缺乏對社會規律的瞭解,認識不到社會是主客體相互作用不斷交替和發展的結果,不瞭解社會的物質載體和上層建築的多層次的結構,因此他僅僅把國家法律制度看成客觀精神,並且在哲學上把普魯士封建等級制度合理化,表現出保守的一面,暴露出哲學唯心主義。

  其次,黑格爾哲學缺乏主體性意識。正因為缺乏社會的知識,他用個性和類相統一的抽象的哲學理念來定義人,而沒有像馬克思那樣認識到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因此,就造成黑格爾哲學的第二大失誤,缺乏主體性意識。黑格爾用抽象理性代替人的豐富性,甚至把人看成歷史工具,而忽視人類主體的更多的自由選擇性,社會發展的多樣性、隨機性、不確定性。他對審美意識的定義是:“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雖然看重審美意識的社會歷史內容,但是忽視了審美主體的情感特征和自由創造。正是在黑格爾大部頭的《美學》中可以看出黑格爾更多地受制於西方文化傳統,而缺乏哲學的前瞻性意識,他認為審美意識在歷史形態上分為象徵型、古典型、浪漫型。據黑格爾說,象徵型以古代埃及藝術為表徵,是物質壓倒精神;古典型以古希臘藝術為表徵,是物質和精神的平衡的經典,是黑格爾最欣賞的;浪漫型藝術是近代西方藝術,是精神超越物質,在音樂和詩歌中反映出來。他認為藝術發展到浪漫藝術就再也沒有前途了。這種說法顯然不合乎藝術的規律,而且,正如朱光潛在《悲劇心理學》中指出的,黑格爾把悲劇看成兩種倫理力量的較量,完全忽視悲劇的情感色彩。總之,缺乏主體性意識,導致弱化哲學改造社會的功能,同時也使得哲學不符合社會發展的規律,不符合人文社會科學發展的實際情形,這也是黑格爾哲學唯心主義的表現。

  其三,黑格爾哲學過於偏向理性。康德哲學是調和英國經驗論和大陸唯理論,而黑格爾哲學則更多地繼承從柏拉圖開始的西方理性主義哲學傳統。

  文化的心理結構是複雜的。從人的健全心理來分析,從低級到高級來劃分可以分為潛意識、意識層,意識層次又可以分為感性、知性、理性等層次;從橫向的心理功能來劃分,可以分為意志、情感、認知功能。理性主義哲學在心理功能方面,偏向理性心理,忽視感性認知功能和意志、情感等非理性心理功能。因此理性主義哲學在文化的心理功能上不健全。

  理性主義哲學由於忽視經驗事實,忽視對象的特殊性、偶然性、現象性因素,就使得這種哲學與具體學科的距離太遠。客觀現實是多要素構成的,哲學僅僅抽象出裡面的本質,並沒有把握對象的多方面的關係。辯證法哲學是二要素思維,與客觀對象的無限多要素的隨機運動的客觀現實並不一致。即使具體學科也只能把握住對象的部分要素的運動,與客觀現實也有距離。哲學應該去分析主客體之間的這一矛盾,去探索彌合主客體之間的矛盾的途徑,通過文化的調節去改善這一狀況。而黑格爾哲學恰恰相反,用本質的概括代替現象的分析,用普遍性抽象代替具體學科的特殊性分析,用必然性的認識代替偶然性的細節註意。儘管黑格爾非常強調一般和個別、本質和現象、必然和偶然的辯證關係,然而在實際上他無法把握住它們之間的辯證關係。他構建了一個龐大的哲學體系,對自然、社會政治和法律、各種意識形態及其歷史發展進行了比較深入的研究,去發現其內在的本質和規律,但是難免掛一漏萬。自然和社會的無限發展,人類文化的精深博大,不是僅僅靠一個哲學家就能夠認識清楚的,對此我們不能苛求哲學家。

  但是,黑格爾最不合時宜的地方,就在於他在某些哲學理念上還停留在古希臘階段,試圖建立形而上學的“科學的科學”。有一點他和亞里士多德不同,後者把形而上學與其他學科並置,黑格爾把形而上學抬到其他學科之上,提高哲學的地位,這是正確的,但是他企圖以哲學取代具體學科的做法是不足取的。因為在近代工業和社會進步的推動下,科學已經得到長足的發展,科學不斷從哲學中分化出來是必然的趨勢。具體學科有自己的研究對象和方法,不是哲學所能夠取代的。而且,不僅哲學可以在世界觀和方法論方面指導具體學科,而且具體學科也可以反過來進一步規範哲學。比如,西方哲學直到近代關於主體、主觀的定義是不明確的,很重要的一點是因為缺乏心理學、社會學、文化學的知識,不瞭解主體的心理結構的複雜性,不瞭解個體心理與社會結構的關係,不瞭解個體與文化的互動關係,因此,用抽象的類本質去定義主體,使得主客體的關係深入不下去。因此,近代以後,隨著科學的發展,科學成為哲學的基礎,因為科學更接近經驗事實,是哲學與經驗事實之間的中介,科學和哲學是互相促進的。由於黑格爾對近代以後科學和哲學的發展趨勢瞭解不夠,他甚至認為他的哲學就是哲學發展的頂峰,由於有了他的哲學,藝術的形式也失去了進一步存在的必要。黑格爾沒有意識到他是通過很多中間環節才得以構建他的巨集偉的哲學體系的,他也必須經過同樣多的中介環節回到經驗事實,而且這是他個人無法完成的偉大的文化事業,要靠人類的集體經驗。他根本沒有預料到在他之後哲學和藝術的無限發展的前景,他的哲學才剛剛奠定哲學學科的基礎。

  黑格爾哲學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直接的、主要的理論來源。馬克思主義哲學正是剋服了黑格爾哲學的弱點而發展起來的。

  2.黑格爾辯證法與西方現當代哲學

  與馬克思主義哲學家對黑格爾哲學的高度評價相反,西方現代哲學就是以批判、甚至拋棄黑格爾哲學而建立起來的。這兩者的完全相反的態度的原因是什麼?這個問題非常重要,因為它關係到對哲學體系的核心辯證法的看法,關係到當代人類文化的構建,甚至毫不誇張地說,這關係到人類文明的歷史走向,因為在當代社會,哲學的理念最大的文化意義就在於關係到主體對文明走向的歷史選擇。

  國內學者孫正聿在《辯證法研究》一書中指出,批判黑格爾哲學是整個現代哲學的出發點。他列舉了當代西方極為著名的哲學家的觀點作為例證:美國當代哲學家莫爾頓·懷特以“絕對理念之衰微與沒落”開篇而展開《分析的時代——二十世紀的哲學家》一書;英國當代哲學家艾耶爾用“叛離黑格爾”這個更為刺激性的口號而闡發其《二十世紀哲學》;德國現代哲學家賴欣巴哈的《科學哲學的興起》則以一種嘲笑的口吻談論黑格爾而提出他所理解的“新哲學”。懷特說:“幾乎二十世紀的每一種重要的哲學運動都是以攻擊那位思想龐雜而聲名赫赫的十九世紀的德國教授的觀點開始的,這實際上就是對他加以特別顯著的頌揚。我心裡指的是黑格爾。”艾耶爾則認為,實用主義者詹姆士是“導致黑格爾主義大廈崩潰的主要設計師之一”,而邏輯原子主義者羅素“對黑格爾主義的駁斥”則對整個英語世界以後的哲學發展具有“決定性的影響”。

  當然,這是一種文化假象。如果黑格爾哲學真的那麼無足輕重,他也不會成為西方現當代哲學的眾矢之的。這恰恰說明黑格爾哲學代表一種方向、一個思維維度、一個路徑,使得後繼者要選擇另一個方向、另一個思維維度。另一個路徑,這的確是西方哲學發展的模式,因此在這種文化假象的後面掩蓋的是本質。

  孫正聿分析對黑格爾哲學的三種批判,即馬克思主義的,西方現代科學哲學、西方人本主義哲學,都集。中在黑格爾的以“無人身的理性”的自我運動來實現“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這一哲學傾向上。孫正聿的分析可謂抓住實質,這正是黑格爾哲學的深刻矛盾。一方面黑格爾是“以個人頭腦中的思辨活動去追求思維把握和解釋世界的全體自由性”,但是另一方面,他又宣佈他的哲學思辨的成果就是世界的全體自由性,他試圖一個人來完成必須由人類文化來完成的事情,必然力不從心。因此,正如孫正聿所指出的那樣:“在一定的意義上,整個現代哲學,都是從人的歷史性存在出發去反思理論思維的前提。現代西方哲學的各種流派,力圖從神話、宗教、藝術、語言、科學、倫理等文化中介環節出發,尋求說明人與世界關係的‘統一性原理’。但是,由於它們分別抓住某個文化環節併在不同的程度上片面地加以誇大,從而造成了現代的唯心主義傾向。”

  由此可見,西方現代科學哲學和人本主義哲學並沒有真正超越黑格爾哲學,他們的分析思維使得他們只是抓住了文化的個別環節,所缺乏的正是黑格爾的文化整體觀的辯證法思想,這才是黑格爾哲學的最大的價值所在。哲學的發展有自己相對的獨立性,有自己獨特的規律性,可以使得歷史上的哲學家採用特別的方法,甚至在某些方面達到後人無法企及的高度,正像人類原始的神話達到後人無法企及的精神高度一樣。因此西方現當代哲學和黑格爾哲學可以互補,但是不能取代黑格爾哲學。黑格爾哲學的辯證法具有永恆的人類文化的價值。當代哲學的建構,應該考慮西方現當代哲學在哪些哲學要素和環節上彌補了黑格爾哲學的不足之處,要像黑格爾對待歷史上的和同時代的哲學那樣對待西方現當代哲學。

  孫正聿還分析了馬克思主義哲學與西方現當代其他哲學派別在對待黑格爾哲學態度上的本質區別,指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質特征在於“對理論思維的前提批判,則不僅把主客體之間的諸種關係揚棄為人類實踐活動的內在環節,而且揭示了物質生產活動在人類全部實踐活動中的基礎地位,並以此為基礎去批判地考察人類的文化,展現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始人與黑格爾的不同在於:前者首先是無產階級革命領袖,然後才是哲學家,而後者只是職業哲學家;前者充滿革命的激情和對人類自由解放的嚮往,並付諸人民的行動,後者只是對歷史和現實作哲學的理性靜觀,最大的行動就是圍著自由樹轉兩圈;前者對主體自由的見解要遠遠超越後者。馬克思主義哲學所理解的主體自由是以無產階級為代表的全體人民的自由,其哲學認識的對象主要是社會運動的規律,其哲學的使命是改造資本主義社會,其哲學發展的方向是建立人性全面發展的更加美好的社會,為人類精神的自由開闢無限美好的前景。馬克思主義哲學剋服了長期困擾西方哲學的價值哲學缺項的問題,對善的理念作出了符合人性發展方向的時代的闡釋,使得真、善、美得到了高度的統一,在更高層次上實現了哲學的綜合。因此,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開放的體系,其哲學研究的主體是全體人民。

  孫正聿對西方現當代哲學對黑格爾哲學的批判作了較多的研究,這是完全必要的。但是他把這一研究集中在“語言學轉向”和文化批判方面,他認為“‘語言學轉向’的直接哲學結果是凸現了人的文化世界”。這些觀點似乎有些片面。文化是主客體的中介,是哲學的背景,但哲學是文化的本質和核心,文化的研究不能取代哲學基本問題的研究。在文化中,語言只是思維的載體,不能代替思維。文化的核心問題是自然與人類文化的關係問題,必然與自由的問題,這個問題是哲學基本問題的範疇。馬克思主義哲學要牢牢把握哲學的發展方向,這樣才能對西方現當代哲學進行全方位的把握,發現其有價值的內核,而不被其細節所迷惑。西方現當代哲學把科學哲學與價值哲學相對立,價值哲學過於看重個性自由,正是黑格爾哲學所批評過的分析思維的延續,這說明西方現當代哲學非常缺乏黑格爾的辯證法。當然西方現當代哲學,在科學哲學和價值哲學方面都有新的思想,也是有價值的,因此當代哲學需要在新的高度上,進行黑格爾所採用過的哲學綜合。

  3.黑格爾辯證法與中國古代辯證法

  為什麼同是作為辯證法的理論形態,中國的老子哲學受到無比的尊重,滲透到中國古典文化的一切方面,並一直影響到中國現當代文化,而黑格爾哲學卻受到西方現當代哲學的如此輕視?這是一個饒有興趣的問題,也是一個龐大的研究課題,這裡無法全面展開論述,只就最主要的問題嘗試分析。

  人類社會的發展是逐步走向全球化的,特別是進入20世紀80年代,中國推行了改革開放的國策後,進一步加速了世界一體化進程。從社會學的觀點看問題,文化具有人類群體的特征,一定歷史時期的特定的區域具有一定的文化發展的模式,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很難梳理。

  如上分析,中國古代哲學與古希臘哲學的發展路徑是不同的。中國古代哲學與原始文化保持淵源關係,是從遠古的主客體不分的混沌的集體表象思維演化過來的。老子和莊子的辯證法都採取結構性類比的思維,十分強調對立面的依存和轉化的矛盾同一性,保持自然和社會、主體與客體、個體群體、真、善、美之間的內在和諧同一性。而且老莊哲學的類比思維不排除知覺和想象,具有模糊思維的特點,給個體的自由創造保留較大的空間。而西方哲學從古希臘開始,就與遠古思維分裂開來,走向抽象理性思維的道路,強調對立面的差異和鬥爭,直到黑格爾才指出對立面的相互依存和轉化關係,發現了辯證法的規律。儘管如此,黑格爾還是偏向理性,忽視感性,甚至要取消藝術,這也是黑格爾不受西方現代哲學重視的原因之一。

  由於老莊哲學在結構上比較合理,自由空間較大,所以中國古代哲學的發展模式是採取系統的分形結構的方式,哲學發展呈現出結構延續和轉換的方式,具有較大的延續性。而西方哲學卻相反,由於分析抽象思維特征,其哲學的發展採取以不同派別之間的對立達到整體的統一,以縱向的發展彌補橫向的不足。所以西方哲學不同的哲學派別和哲學家都很有個性,都認為自己是正確的,像康德和黑格爾這樣具有綜合思維特點的哲學家實在是佼佼者。因此黑格爾哲學不受重視也就可以理解了。

  比較中國古代辯證法與黑格爾的辯證法,還可以發現其理論形態的差異,就是兩者的範疇體系是不同的。中國古代哲學與西方哲學在關於自然與社會的關係的看法上有很大的差異,前者關於人對自然的服從、人的無為的意識是西方任何哲學,包括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哲學中都不具有的,西方哲學強調的是人對自然的改造。而西方哲學關於個性自由的思想也是中國哲學所沒有的。此外,黑格爾辯證法中有些範疇,諸如偶然性、形式等,也是中國古代辯證法不曾專門研究過的。因為中國古代哲學崇尚辯證思維,從來就沒有把內容和形式分開來考慮。中國古代辯證法的模糊的整體思維的策略是把偶然性納入考慮的,根據主客體的隨機變化來調整主體思維和行動,非常靈活,對古代政治、軍事、藝術的發展非常有利,但是對需要精確的量的分析的自然科學是不利的。

  比較中國古代辯證法與黑格爾辯證法在理論形態、思維方式、歷史遭遇方面的差異,分析其原因,有利於當代辯證法在文化的更高層面上進行新的綜合,以更好地把握文明發展的方向。

馬克思對黑格爾辯證法的繼承和創新[3]

  從完成形態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方法論來看,馬克思對黑格爾辯證法合理成分的吸收,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接受並改造了黑格爾關於否定之否定、質量互變和對立統一的辯證思想。黑格爾在《邏輯學》中比較系統地闡發了客觀世界和人類思維過程中的辯證關係,第一次論證了辯證法的三個基本規律和其他一系列範疇,批判了形而上學的方法論和詭辯論,奠定了辯證邏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馬克思肯定了黑格爾辯證法的合理成分,同時也批判了他的唯心主義錯誤,把辯證法改造為唯物主義的實證研究方法。馬克思按照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順序,理順了這三個基本的辯證法規律之間的關係,即以對立統一為核心、質量互變為中介、否定之否定為總結,這樣,就為《資本論》的邏輯結構提供了前提。《資本論》中的辯證法思想,主要體現在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矛盾運動規律的揭示和論證上。《資本論》各主體概念的規定和轉化,充分體現了這種辯證法的思想。僅以第一卷為例,其前提是對生產力生產關係矛盾的分析和綜合。它是以對商品的二因素、勞動的二重性的分析和綜合為起點的。由貨幣概念向資本概念的轉化,為分析不變資本可變資本、勞動和勞動力提供了前提,而這些分析又以剩餘價值概念的規定而綜合起來。而各種概念在邏輯上的轉化和運動,又都貫穿著質與量的互變、呈現出否定之否定的過程。正是通過一系列否定之否定的概念的運動,馬克思才完成了《資本論》的邏輯論證

  第二,批判地吸收了黑格爾《邏輯學》中關於概念是思維過程的核心和主體的思想。邏輯學自從形成以來,它的各種思維形式、特別是概念、判斷、推理這三種形式,哪種形式是基本的、核心的形式,一直存在著爭論。黑格爾明確地把概念作為《邏輯學》的核心和主體,這在邏輯學的發展史上具有突出的意義。但是,他卻錯誤地把概念這種思維形式看成是決定客觀世界現實運動的東西,因此,陷入了唯心主義的泥坑。馬克思在經濟學的研究中,肯定了概念在自己的理論體系中的核心和主體地位,但是,他同時又認為,概念只能是現實經濟關係的反映,是對經濟矛盾運動的本質規定。“經濟範疇只是這些現實關係的抽象,它們僅僅在這些關係存在的時候才是真實的”由此出發,馬克思把自己的研究過程集中在概念的運動上,包括對舊概念的批判和改造、新概念的規定以及抽象概念和具體概念的相互轉化,等等。馬克思《資本論》的概念運動與黑格爾《邏輯學》概念運動的主要區別,就在於前者是建立在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基礎之上的,而後者則是立足於思辨的。在《資本論》的邏輯中,概念運動是沿著兩個方向發展的:由於對現象材料的不斷擴大的認識,不斷批判、改造和完善著前人提出的具體概念,從而引起對抽象概念的規定和進一步展開;而抽象概念的規定和展開,又會進一步引起具體概念的系統改造和完善,同時又規定一些原來所沒有的、而新的理論體系又必需的具體概念。這樣,從具體到抽象、又從抽象到具體的概念運動,構成了《資本論》的邏輯主體。在《資本論》的概念運動的每個環節,都可以看到對《邏輯學》中有關思想的吸收,但同時也可以明顯地看到,這兩部著作的概念運動又有著本質的區別。

  第三,吸收了黑格爾《邏輯學》中關於各思維形式辯證統一的思想。黑格爾在邏輯學發展中的一個偉大功績,就是反對形式邏輯把各思維形式併列、分離的做法。在他看來,思維中的各種形式,特別是概念、判斷、推理這三種主要的思維形式,是內在統一的。其中概念是核心和主體,而判斷和推理則是概念形成和運動的內在條件和要素。對於黑格爾的這種思想,馬克思是給予充分肯定的。在批判了其中的唯心主義成分的基礎上,馬克思進一步將判斷和推理這兩種思維形式辯證地統一於實證的概念運動中。在《資本論》中,概念是核心和主體,而判斷是規定概念的主要手段,概念是判斷的凝結。概念的運動取決於判斷的不斷運動。判斷是形成中的概念,而概念則是完成了的判斷。判斷的作用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分析現象材料,綜合規定或改造概念;二是展開概念,說明現象。推理則是推動概念運動的主要思維形式,它起著連接各個概念的作用,並且形成科學抽象的理論。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1. 1.0 1.1 葉孟理 李銳主編.人文科學概論.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8月.
  2. 陳明著.作為範式的辯證法的歷史建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10.
  3. 朱炳元 朱曉著.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及其現代形態.中央編譯出版社,2007年09月第1版.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61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Downcoolc,连晓雾,方小莉,Mis铭,林巧玲,Tracy,y桑,Lin,寒曦,刘维燎.

評論(共2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黑格爾辯證法"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83.37.63.* 在 2015年2月6日 18:07 發表

黑格爾被西方哲學所輕視????!!! 這是哪裡來的依據?直到現在西方的主流哲學流派依然繼承了黑格爾的學說。

回複評論
117.136.107.* 在 2020年9月11日 16:59 發表

83.37.63.* 在 2015年2月6日 18:07 發表

黑格爾被西方哲學所輕視????!!! 這是哪裡來的依據?直到現在西方的主流哲學流派依然繼承了黑格爾的學說。

說得對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