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務管理假設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財務管理假設是指財務管理人員對那些未確切認識或無法正面論證的經濟和財務現象所作出的一種符合邏輯、情理的估計和推斷。
這一定義所揭示的財務管理假設的本質屬性有如下兩點:
一是對一定社會經濟條件下財務管理活動的一般規律性的推斷,是對客觀環境抽象和主觀判斷相結合的結果;
二是其推斷雖然與財務管理邏輯發展相關,但不是對財務管理的實際指導和規範,而僅僅是對財務管理活動的一些假定。
從上述本質屬性可以看出,財務管理假設與財務管理慣例、財務管理原則和財務管理理念是有區別的。財務管理慣例是人們在長期的財務管理實踐中形成的習慣做法;財務管理原則是對財務管理工作的基本規範;財務管理理念是人們在財務管理實踐中形成的一些看法或思想,以上三者都是直接指導和規範財務管理實踐的,不是推斷。而財務管理假設對財務管理活動而言,則是一種假定,還有待於實踐的檢驗,不構成實際應用中的直接指導和規範。
1、簡單性。財務管理假設理論應具有邏輯上的簡單性,即財務管理假設體系中所包含的相互獨立的假設應儘量簡潔通俗、便於理解,但這並不是指假設理論內容的淺顯。
2、貢獻性。財務管理假設除了要能說明其對系統有所貢獻,還應隱含更為豐富的命題,使假設體系具備演繹性。
3、歷史性與動態性。財務管理假設是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和社會背景下總結出來的,反映了當時人們對財務管理假設的認識水平。它是一個動態發展的概念體系,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們對財務管理假設認識的不斷深入。
4、系統性。財務管理假設之間不僅不能存在矛盾衝突,而且要有一定的內在聯繫,各項假設之間能相互協調,從而組成一個完整的體系。
5、獨立性。財務管理假設之間的關係是相互獨立的,任何一項假設不能推導出另一項假設,否則就應將這兩項假設合併為一項假設。
財務管理假設的性質[1]
針對財務管理假設的性質,相對於其他學者的研究,陳興述在《試論財務理假設》這篇文章中描述的較為詳盡,具體包括:1.客觀性。財務管理假設來源於財務管理實踐,是對財務管理工作規律性的反映。
2.普遍性。財務管理實踐豐富多彩、千差萬別,反映出來的具體假設也不一樣。作為一門學科的假設應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代表性,只有普遍意義上的財務管理假設才能推導出一系列的財務管理概念和結論。
3.獨立性。財務管理假設中的每一項內容彼此應各自獨立,各項假設不能相互重覆交叉,其間沒有從屬關係。
4.包容性。每一項財務管理假設或幾項財務管理假設結合之後,應該隱含著更多更為豐富的命題。
5.系統性。財務管理假設中的每一項內容應相互聯繫、相互配合,形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6.動態性。財務管理假設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發展變化的。若經濟環境發生變化,致使某項假設不能適應實踐的需要,就需要對其加以改進。
財務管理假設的除了具備以上整體性質外,還應具備假設的基本性質:
1.對學科的發展必不可少。客觀世界無限,任何一門學科總是以某一局部客觀世界為對象,因此,必須作一些合理的界定,為本學科的推理和邏輯展開提供一個出發點或基礎。這些合理的界定就是假設。沒有出發點,就無法推理和作出相應結論,假設在任何理論中都占據著基石的位置。
2.不能直接自我臉證。假設是理論體系的基礎,沒有下一層東西可用來對它們加以驗證。但這並不是說假設就全無依據,根據不適當的假設建立的理論必定與現實不符。因此,由假設支持的理論是否協調,就成為假設自身的最後驗證。
3.面臨知識更新的挑戰。任何一門學科都假設是在一定條件下設定的。客觀世界處於不斷的發展變化中,在此時認定的假設,在彼時可能會失去成立的條件,也就是在不斷設定不斷摒棄的過程中,理論才能得到一步步的提高和發展。
1、解釋性原則。
解釋性原則要求財務管理假設對諸如財務管理存在的客觀依據、為什麼需要對財務進行管理、為什麼能夠對財務進行管理等問題作出合理地解釋。
2、預見性原則。
預見性原則要求財務管理假設能夠對財務管理中的未來事項作出科學地推測。
3、簡明性原則。
簡明性原則要求財務管理假設在邏輯上要簡單明瞭。除以上原則外,財務管理假設在數量應具有適量性,不能一談到財務管理假設系統,就是包含有十多個假設的假設體系。而應像財務會計假設一樣,區區四個假設就涵蓋了財務會計的全部給每個假設賦予十分豐富的內涵,而不需要建立所謂的具體假設或衍生假設。
1、資金時間價值假設。
資金的時間價值是一定量資金在不同時點的價值量的差額。對資金存在時間價值的這種客觀現象,經濟學中有多種解釋。“節欲論”認為時間價值是資本所有者不將資本用於生活消費而“節欲”的報酬;“時間利息論”則認為是因為人們對現有貨幣的評價高於對未來貨幣的評價;“流動偏好論”認為是放棄流動偏好的報酬;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認為是工人創造的剩餘價值。運用資金具有時間價值這一假設,我們可以以一定的折現率把未來的現金流入或流出折成現值,從而進行股票及債券價格估算、投資項目現金流入凈現值的計算等,為財務管理的短期、長期投資等決策提供依據和標準。
2、代理成本假設。
所謂代理成本是指在企業經營權和所有權分離時所有者對經營者進行激勵、監督等所付出的成本。根據理性人假設,經營者更關心個人的晉升、收入增加、地位提高等問題,這使經理人員的目標和股東的目標可能出現不一致的情況,因而就出現了代理成本問題。
- 該假設在財務管理中運用於以下幾方面:
3、所得稅影響財務決策假設。
- 所得稅對財務決策的影響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4、增量現金流入流出假設。
所謂增量現金流入或流出,是指當企業新增一個投資項目後從整個企業角度考察所帶來的增加現金流入或流出。新增一個投資項目後,該投資項目的產品有時會與其他投資項目的產品相互競爭,造成其他項目的銷售收入下降,從而造成從整個企業角度考察時新投資項目帶來的增量現金流入低於孤立地單個考察投資項目所帶來的現金流入。同樣,從整個企業角度考察的投資項目的增量現金支出有可能小於孤立地單個考察投資項目時所帶來的現金流出。這是因為,企業可發揮各投資項目間的協同作用,使新投資項目的增量現金支出低於孤立的單個項目的現金支出。
財務管理假設是人們根據財務活動的內在規律和理財環境的要求所提出的具有一定事實依據的假定或設想,是研究財務管理理論和實踐問題的基本前提。財務管理假設包括理財主體假設、持續經營假設、有效市場假設、資金增值假設、理性理財假設。
一、理財主體假設
理財主體是指財務管理為之服務的特定單位,通常是指具有獨立或相對獨立的物質利益的經濟實體。企業的財務管理工作不是漫無邊際的,而應限制在每一個經濟上和經營上具有獨立性的組織之內。理財主體假設明確了財務管理工作的空間範圍,將一個主體的理財活動同另外一個主體的理財活動相區分。在現代的公司制企業中, 客觀上要求將公司的財務活動與股東的財務活動劃分清楚。如果將成千上萬的股東和企業混在一起,就無法判斷企業的經營業績和財務狀況。使用理財主體假設,將公司與股東、債權人、企業職工等主體分開,無疑是十分必要的。
財務主體具有獨立性。財務主體能夠在不受外界直接干擾的情況下,自主地從事財務活動。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財務主體有自己所能控制的資金,這種控制雖然不一定是法律上的所有權,但它可以保證主體活動對象的存在,並且主體對其財務活動的結果承擔責任。第二,財務主體能夠自主地進行融資、投資、分配等一系列財務活動,財務主體的決策始終立足於自身的實際情況,滿足於自身的需要。獨立性是財務主體最主要的特征,財務主體若缺乏獨立性,不僅會使財務決策過程混亂,而且會使財務活動結果的責任無法明確, 從而導致財務主體管理秩序混亂、責權不明,最終使財務主體解體。
財務主體具有目的性。財務主體從事財務活動都有自己的目標,根據目標來規劃自己的行動。因為財務活動是一種經濟管理活動,它時刻面臨著來自外界的無情競爭,如果財務主體理財目的不明確,必將分散財務主體的管理活動力量,最終導致財務主體在競爭中失敗。財務主體作為一個完整的經濟組織,不僅有其行動的總目標,而且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具體目標。在融資階段,財務主體的具體目標是籌集足夠的資金,確定最佳的資本結構,降低資金成本;在投資階段,其目標是做好投資決策,實現凈收益最大化;在分配階段,其目標是通過分配決策,一方面使投資者滿意,另一方面保證公司具有發展後勁。
財務主體主要運用價值手段進行活動。現代經濟生活中,一個經濟組織的活動有兩條流程:一個是物流,一個是資金流。財務活動主要是對資金流進行管理和規劃,達到資金有效、合理、平衡流轉。對資金這種特殊的對象進行管理,決定了財務主體只能運用價值手段。在財務管理活動中,價值的觀念無處不在,其中資金的時間價值以及風險價值是貫穿於整個財務活動的兩個最主要的價值觀念。運用價值手段進行財務管理活動,可以全面、完整、系統地對財務主體的經濟活動進行有效管理,有利於財務管理目標的順利實現。
理財主體假設為正確建立財務管理目標、科學劃分權責關係奠定了理論基礎。
二、持續經營假設
持續經營假設是指理財主體持續存在且能夠執行預計的經濟活動,即每一個理財主體在可以預見的未來都會無限期地經營下去。持續經營假設明確了財務管理工作的時間範圍。
在設定企業作為理財主體以後,就面臨一個問題:這個企業能存在多久?企業可能是持續經營的,也可能會因為某種原因發生變更甚至終止營業。在不同條件下的財務管理原則和財務管理方法也是不一樣的。由於絕大多數企業都能持續經營下去,破產、清算的畢竟是少數,即使可能發生破產,也難以預計發生的時間。在財務管理上,除非有證據表明企業將破產、關閉,否則,都假定企業在可以預見的將來持續經營下去。
持續經營雖然是一種假設,但在正常情況下,卻是財務管理人員唯一的選擇。該假設為財務管理人員廣泛接受,成為一項公認的假設。因為在任何一個時點上,企業的前景只有兩種可能, 即持續經營和停業清算,非此即彼,沒有第三種可能。在正常情況下,當企業進行籌資、投資和分配時,假定企業持續經營是完全合理的,推測企業破產反而有悖情理。因為只有在持續經營的情況下,企業的投資在未來產生效益才有意義,企業才會根據其財務狀況和對未來現金流量的預測、業務發展的要求安排其借款的期限, 如果沒有持續經營假設,這一切都無從談起。
事實上,不論一家企業規模大小,它總是一個“有限生命”的經濟組織。由於客觀和主觀的原因,一個企業往往不能永遠經營下去。因此,持續經營假設並不是永遠不變的。在持續經營這一前提下,一旦有跡象表明企業經營欠佳,財務狀況惡化,不能償還到期債務,持續經營假設就失去了支持其存在的事實基礎。進而,以這項假設為基礎的財務管理原則和方法也就失去了其應有的效用。這時, 財務管理中必須放棄此項假設,而改為在清算假設下進行工作。例如,在企業破產清算中,—年期的債務和三年期的債務、未到期的債務和已到期的債務是沒有區別的,而在持續經營的條件下,它們卻有實質性的差異。
持續經營假設可以派生出理財分期假設。按理財分期假設,可以把企業持續不斷的經營活動過程人為地劃分為數個期間,以便分階段考核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根據持續經營假設,企業自創立之日起到解散停業時止,其生產經營活動和財務活動一直持續不斷。企業在其存續期內的財務狀況是不斷變化的,一直到停業之日才停止變動。為了分階段地考核企業經營成果和財務狀況,必須將持續經營的企業活動過程人為地劃分為若幹期間,這就是理財分期假設的現實基礎。
持續經營假設是財務管理的基礎前提。在日常的財務管理活動中,在確定籌資方式時,要註意合理安排短期資金和長期資金的關係;在進行投資時,要合理確定短期投資和長期投資的關係;在進行收益分配時,要正確處理各個利益集團短期利益和長期利益的關係。這些財務活動都是建立在此項假設基礎之上的。
三、有效市場假設
有效市場假設是指財務管理所依據的資金市場是健全和有效的。只有在有效市場上,財務管理才能正常進行,財務管理理論體系才能建立。最初提出有效市場假設的是美國財務管理學者法馬(Fa ma)。法馬在1965年和1970年各發表一篇文章,將有效市場劃分為三類:一是弱式有效市場。即當前的證券價格完全地反映了已蘊含在證券歷史價格中的全部信息。其含義是,任何投資者僅僅根據歷史的信息進行交易,均不會獲得額外盈利。二是次強式有效市場。即證券價格完全反映所有公開的可用信息。這樣,根據一切公開的信息如公司的年度報告、投資咨詢報告、董事會公告等,都不能獲得額外的盈利。三是強式有效市場。即證券價格完全地反映一切公開的和非公開的信息。投資者即使掌握內幕信息也無法獲得額外盈利。實證研究表明,美國等發達國家的證券市場均已達到次強式有效市場。我國有些學者認為,中國股票市場已達到弱式有效,但尚未實現次強式有效。事實上,即使是發達國家的股票市場,也不是在所有的時間和所有的情況下都是有效的,個別情況會出現例外,所以稱為假設。
法馬的有效市場假設是建立在美國高度發達的證券市場和股份制占主導地位的美國理財環境的基礎之上的,並不完全符合中國的國情。從中國理財環境和中國企業的特點來看,有效市場應具備以下特點:當企業需要資金時,能以合理的價格在資金市場上籌集到所需資金;當企業有閑置的資金時,能在市場上找到有效的投資方式;企業理財上的任何成功和失誤,都能在資金市場上得到反映。
有效市場假設的派生假設是市場公平假設。它是指理財主體在資金市場籌資和投資時完全處於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公平交易狀態。市場不會抹殺某一理財主體的優點,也不會無視某一理財主體的缺點。理財主體的成功和失敗,都會公平地在資金市場上得到反映。因此,每一個理財主體都會自覺地規範其理財行為,以便在資金市場上受到好評,以利於今後的財務管理工作。市場公平假設還暗含著另外一個假設,即市場是由眾多的理財主體在公平競爭中形成的,單一理財主體,無論其實力多強, 都無法控制市場。
有效市場假設是確立財務管理原則,決定籌資方式、投資方式,安排資金結構,確定籌資組合的理論基礎。如果市場無效,很多理財方法和財務管理理論都無法建立。
四、資金增值假設
資金增值假設是指通過財務管理人員的合理營運,企業資金的價值可以不斷增加。這一假設實際上指明瞭財務管理存在的現實意義。因為財務管理是對企業的資金進行規劃和控制的一項管理活動,如果在資金運籌過程中不能實現資金的增值,財務管理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企業財務管理人員在運籌資金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以下三種情況:一是取得了資金的增值(有了盈餘);二是出現了資金的減值(有了虧損);三是資金價值不變 (不盈不虧)。財務管理存在的意義絕不是後兩種情況,而應是第—種情況。當然,資金的增值是在不斷運動中產生的,即只有通過資金的合理運籌才能產生價值的增值。在商品經濟條件下,從整個社會來看,資金的增值是一種規律,而且這種增值只能來源於生產過程。但從個別企業來考察,資金的增值並不是一種規律,資金的增值也不一定來源於生產過程。例如,一家企業將其資金投資於股票,一年以後賣出,可能實現資金的增值,也可能會出現虧損。因此,對某一家企業來說,資金增值只能是一種假設,而不是一項規律。因為在財務管理中,在作出某種投資決策時,一定假定這筆投資是增值的;如果假定出現虧損,這筆投資就不會發生了。
資金增值假設的派生假設是風險與報酬同增假設。此項假設是指風險越高,獲得的報酬也越高。資金的運籌方式不同,獲得的報酬就不一樣。例如,國庫券基本是無風險投資,而股票是風險很大的投資,為什麼還有人將巨額資金投向股市呢?這是因為他們假設股票投資取得的報酬要遠遠高於購買國庫券得到的報酬。同樣,有人將資金投向食品行業,他們也同樣是根據風險與報酬同增這一假設來進行決策的。風險與報酬同增假設實際上暗含著另外一項假設,即風險可計量。因為如果風險無法計量,財務管理人員不知道哪項投資風險大、哪項投資風險小,風險與報酬同增假設也就無從談起。
五、理性理財假設
理性理財假設是指從事財務管理工作的人員都是理性的理財人員,他們的理財行為是理性的,他們會在眾多的方案中選擇最有利的方案。在實際工作中,財務管理人員分為兩類:理性的和盲目的。但不管是理性的還是盲目的理財人員,他們都認為自己是理性的,都認為自己作出的決策是正確的,否則他們就不會作出這樣的決策。儘管我們承認存在一部分盲目的理財人員,但從財務管理研究來看,只能假設所有的理財行為都是理性的,因為盲目的理財行為是沒有規律的,而沒有規律的東西無法上升到理論的高度。
理性理財的第一個表現就是理財是一種有目的的行為,即企業的理財活動都有一定的目標。當然,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理財環境中,人們對理性理財行為的看法是不同的。例如,在過去計劃經濟的年代里,企業的主要任務就是執行國家下達的總產值指標, 企業領導人職位、職工個人利益,均視產值指標的完成情況而定,這時的理財決策無疑是為了實現產值的最大化。今天看來,這種行為不是理性的,因為它造成了只講產值不講效益、只求數量不求質量、只抓生產不抓銷售、只重投入不重挖潛等種種對企業長期健康發展有害的理財行為。但是,在當時人們認為這種理財行為是正確的,是理性的。可見理性理財假設的理性是相對的,是相對於具體理財環境而言的。無論事後證明這種理財行為正確與否,其行為的基本前提和出發點都是理性的。理性理財的第二個表現是理財人員會在眾多方案中選擇一個最佳方案。即表現為財務管理人員要通過比較、判斷、分析等手段,從若幹個備選方案中選擇一個有利於財務管理目標實現的最佳方案。理性理財的第三個表現是當理財人員發現正在執行的方案是錯誤的方案時,會及時採取措施進行糾正,以便使損失降至最低。
建立財務管理假設應考慮的因素[2]
1.財務管理假設的含義與內容應該服從於財務的本質。財務的本質是財務的內部聯繫和財務的內在矛盾構成,是財務的比較深刻的一貫的和穩定的方面。只有認識財務的本質,我們才能從整體上把握財務的性能和發展方向,認識財務規律,自覺地運用這些規律搞好財務管理工作。有什麼樣的財務本質就決定有什麼樣的財務管理假設。財務是社會再生產過程中本金的投入與收益活動並形成特定的經濟關係,形成財務管理假設為資金增值假設,財務管理目標就是貨幣資金假設。財務本質是社會生產中的勞動投入與產出比例關係的優化所決定的勞動分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它表現為社會生產的價值投入和產出的比例關係所決定的價值分配,才產生了通過價值分配活動實現社會生產的價值投入與產出比例關係的優化為目標的財務管理。所以,社會生產中的價值投入與產出比例關係的優化又是通過財務主體有理性的選擇實現的。
2.財務管理假設應該和其他有關財務概念相區分。財務管理假設實際上就是市場經濟環境對財務管理所提出的客觀規定性,是決定財務運行的基本條件和制約條件。它是財務管理的基本前提,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而諸如財務管理目標、財務慣例、財務原則、財務理念等概念均與財務管理假設有一定的聯繫,但其內容有所不同。財務管理目標是企業通過財務管理活動所要達到的目的;財務慣例是人們在長期的財務管理活動中形成的習慣做法;財務原則是對財務工作的一些行為規範,體現不同財務主體所產生的主觀意志;財務理念是人們在實際工作中形成的一些看法和想法。因此,有些學者提出的財務管理假設不太準確,或者說有些財務管理假設沒有和相關的財務概念相區分。比如說,王化成提出的資金增值假設,他認為通過財務管理人員的合理營運,企業資金的價值可以不斷增加。實際上這是一個財務管理的目標問題,財務人員對企業的資金進行規劃和控制應該達到的一個目的,而不能認為是財務管理的一個假設。
另外,許多學者提出的持續經營假設,認為持續經營假設是企業財務主體經營活動的一個時間狀態,通過持續經營才會產生一系列的財務管理方法和原則,同時還可以引申出財務分期假設。不科學的,在財務會計中,為了使企業的記賬連續,同時為了計算盈虧才出現的會計分期假設。財務管理通過財務會計所提供的財務數據對企業的財務進行預測、決策、計劃的一系列管理活動。而且財務管理所營運的主要是企業預測未來現金流量的相關信息,企業的持續經營或者會計分期與企業的籌資、投資、營運資金管理和利潤分配關係,僅局限在提供的財務會計信息方面。
3.財務管理假設應考慮財務管理環境因素。財務管理環境是指對企業財務活動產生影響作用的企業外部條件。
財務管理環境是企業財務決策難以改變的外部約束條件,企業財務決策更多的是適應他們的要求和變化。財務管理假設所依據的理財環境就應有一個合理的預期狀況,比如,財務活動處於一個開放的變化不定的理財環境,而在這個變化不定的理財環境中,資金的投放、籌集的資金市場是健全有效的。
財務管理假設的界定[3]
在研究財務管理假設時出現了財務假設、財務管理假設、財務管理基本假設等不同提法,這些不同的提法有時所指含義相同,有時則不完全相同。採用財務假設的提法有欠準確(王慶成,1999),對採用財務管理假設還是財務管理基本假設的提法仍未統一。葛家澍教授在研究會計假設時認為,假設包括基本假設、基本假定和假定三個層次(葛家澍、劉峰,1999)。基本假設是由市場經濟和商品 經濟環境所決定,它的主觀估計成份最少,屬於不言自明的規律性知識;基本假定有助於會計處理,它屬於人們通常所說的會計原則的內容;假定主要是針對具體業務處理方法而設立的假設條件,屬於會計估計範圍。葛教授的研究成果也適用於財務管理假設。
因此,財務管理假設可從廣義和狹義兩個方面來理解:廣義的財務管理假設包括財務管理基本假設、財務管理基本假定和財務管理假定三個層次;狹義的財務管理假設指的是財務管理基本假設,財務管理的基本假定是指財務管理原則,財務管理假定應指在財務估計、財務管理方法使用的假設條件。採用狹義財務管理假設的概念更加合適。財務管理假設應具有客觀性、普遍性、獨立性、包容性、系統性、動態性(陳興述,2002)和貢獻性、排中性(王棣華,2003)等特性。
財務管理假設的作用[4]
支持財務管理假設起點論的學者認為,財務管理假設作為財務理論研究的邏輯起點,是指作為財務理論體系的出發點,是該學科理論體系賴以推理、論證的最本源性的抽象範疇,財務管理假設不僅是財務理論體系的組成部分,而且也是對財務理論體系的構成具有決定作用的理論前提。
財務管理假設作為財務理論結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其作用不能忽視,但假設不是隨意的猜想,它是通過對客觀事物的觀察、判斷而提出的合乎邏輯的假定,並經過不斷實踐得到驗證,在反覆驗證中探索出科學的奧秘和正確的理論。但是,我們也不能盲目誇大財務管理假設的作用。財務管理假設雖然是一個簡單的抽象範疇,但它並不能對其他所有的抽象範疇進行推理。所以,將財務管理假設作為財務理論研究的起點不能構成一個邏輯嚴密、內容完整的財務理論體系。
我們應正確評價財務管理假設的理論和現實意義。有學者認為:
- 建立財務管理假設理論是建立和完善財務理論體系的先決條件;
- 建立財務管理假設理論是改進財務工作、提高財務管理水平的迫切要求;
- 建立財務管理假設理論是繁榮財務理論研究、促進財務管理學科發展的重要途徑。
王棣華先生認為,財務假設本身是一種客觀存在,需要我們去研究、去認識,並認真地表述出來,這對於完善財務理論、更好地理解財務概念會有一定幫助。
財務管理假設的邏輯框架[5]
構建一種科學的理論結構,研究者不僅要回答這一理論結構由哪幾部分或哪些要素組成,而且要回答各個組成部分或要素之間所存在的合乎邏輯的內在聯繫,以使理論結構保持內在的嚴密性。財務管理假設體系是一個統一的系統,每個假設都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缺一不可。如下圖所示:
財務主體假設是財務管理假設體系存在的重要前提。若沒有財務主體的存在,就沒有接收和輸出資金與信息的主體,就無法有效地組織財務活動、形成健全的財務關係。同時,財務主體假設也是財務管理假設體系的核心,因為所有財務管理活動都是圍繞著財務主體展開的,假設體系中的所有具體假設也都是以財務主體假設為核心的。
持續經營假設是在財務主體假設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的關於主體經營方面的假設,它也是財務活動得以順利進行的基礎,只有持續經營的財務主體才能順利開展理財活動。
財務分期假設是在持續經營假設上更進一步提出的關於財務主體的假設,以便於財務主體分析、控制財務活動,並分期向外部傳遞和接收財務信息。
有效資金市場假設是財務活動得以順利進行的保證,資金市場接收財務主體的資金並提供資金增值的環境,最後增值的資金又返回至財務主體,如此迴圈,從而實現財務管理目標。而有效資金市場假設包含的資金流通假設和資金增值假設也是相互制約、互為前提的。只有資金流通了,才能實現增值;只有資金實現了增值,才能促使資金流通。
財務信息可靠假設為財務主體提供了在做出決策時所需要信息的可靠性保障。
財務可控假設是在前述所有假設都成立的基礎上所提出的對財務管理活動的總體假設,是框架中最上層的假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