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7个条目

國際收支順差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國際收支順差(Balance of payment surplus)

目錄

什麼是國際收支順差?

  國際收支順差或稱國際收支盈餘即是指某一國在國際收支上入大於出,而國際收支一般是用美元結算,這種結算是在銀行之間進行的,但是美元除在美國外其他國家不能直接流通,我國央行就將順差多出來的美元儲備起來,而發行3倍於儲備左右(我國就是這樣)的本國貨幣,以維持貨幣流通量的平衡。順差越多外匯儲備自然就會增長的越多。

國際收支順差的利益

  1.國際收支順差促進經濟增長。

  首先,經常項目順差刺激經濟增長。一是經常項目順差刺激國內總需求,促進經濟增長。經常項目順差主要源於凈出口的增加,是我國對外貿易、特別是出口迅速增加的結果,凈出口增加使得國內總需求擴張,國內總需求擴張促進了國民經濟增長。二是凈出口的乘數效應擴大了經濟增長的規模。經常項目順差主要是凈出口增加的結果。凈出口的增加具有外貿乘數效應,在外貿乘數的作用下,經 濟增長的規模數倍於凈出口額,大於經常項目順差額。

  其次,資本項目順差直接推動經濟增長。一是資本項目順差直接增加總需求,推動經濟增長。資本項目順差源於資本凈流入的增加,大部分是外商對我國的直接投資增加的結果。資本凈流入增加了國內的總需求中的投資需求投資需求的增加直接推動國民經濟增長。二是外商直接投資乘數效應擴大了經濟增長的規模。在外商直接投資乘數的作用下,經濟增長的規模數倍於外商直接投資額,大於資本項目順差額。

  2.國際收支順差增加了外匯儲備,增強了綜合國力,有利於維護國際信譽,提高對外融資能力和引進外資能力。

  1994年以來,除1998年受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資本項目有逆差外,我國的國際收支一直保持國際收支順差。伴隨著國際收支順差的增加,外匯儲備也在快速增長,外匯儲備2003年底已超過4010 億美元外匯儲備的增加,一是提升了綜合國力,使我國在經濟全球化中處於較為有利的地位。二是表明我國有良好的國際償債能力,在國際市場進行融資時,能夠較為容易地以較低成本取得各類貸款。三是對我國進行直接投資的外商,對其利潤匯回本國有安全感,這些外商願意 更積極註入資本,有利於我國引進外資。

  3.國際收支順差有利於經濟總量平衡。

  在開放經濟條件下,經濟總量平衡不僅與儲蓄投資有關,還與外貿有關。當財政有赤字時,在儲蓄完全轉化為投資的情況下,需要通過增加進口彌補財政赤字,以保持經濟總量供求平衡,那樣,容易出現財政赤字和外貿赤字並存的雙赤字現象。當財政有赤字時,在儲蓄沒有完全轉化為投資的情況下,需要減少進口或增加出口(即增加凈出口)來彌補財政赤字,以保證經濟總量供求平衡。我國的現實是儲蓄沒有完全轉化為投資,從1998年以來,連年實行了積極的財政政策財政赤字逐年遞增,因而國際收支順差的增加,特別是凈出口增加部分地彌補了財政赤字。以國際收支順差彌補財政赤字,不但有利於國民經濟總量平衡,而且避免了雙赤字現象。

  4.國際收支順差加強了我國抗擊經濟全球化風險的能力,有助於國家經濟安全

  連年的國際收支順差使得我國外匯儲備增加,使得我國成為國際上的債權國。因而,我國不僅有足夠的外匯滿足對外經濟貿易的需要,而且增加了我國對外清償能力、保證對外支付,還有利於應對國際金融風險,提高了國家抵抗各種經濟風險的能力。

  5.國際收支順差有利於人民幣匯率穩定和實施較為寬鬆的巨集觀調控政策

  一是國際收支順差使得國家有充足的外匯干預外匯市場,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二是國家有充足的外匯調節國際收支,執行主動的對外經貿政策。三是國際收支順差增強了積極財政政策的效應。由於我國各級地方政府都努力地招商引資,因此,我國資本流動性實際上比較大。在資本流動性實際比較高的情況下,國際收支順差加強了積極財政政策刺激總需求的效應,促進了國民經濟較快發展。四是國 際收支順差有利於國家實施寬鬆的貨幣政策

國際收支順差的影響

  持續的、大量的國際收支順差會產生以下影響:

  1、本幣持續堅挺,出口受到影響。長期的巨額順差會使外匯供過於求,迫使本國貨幣匯率上升。本幣過於堅挺,會引發大規模的套匯套利外匯投機活動,破壞國內和國際金融市場的穩定;同時,會使出口處於不利的競爭地位,影響出口貿易的發展,從而加重國內的失業問題。

  2、導致通貨膨脹。持續順差使得外匯儲備急劇上升,外匯占款大幅度增加;同時,會增加外匯的供給和對本幣的需求,貨幣當局不得不在外匯市場上購入大量外匯進行干預。兩種情況都會迫使國內貨幣投放量擴大,物價上漲,從而引發通貨膨脹。此外,巨額國際儲備的囤積使得持有外匯的機會成本增加,外匯資金的使用缺乏效率。

  3、不利於發展國際經濟關係。一國的國際收支出現大量的順差,意味著有關國家國際收支發生逆差,常常表現為出口和進口的失衡,因而容易引起貿易摩擦,影響國際經濟關係。20世紀80年代美國和日本的貿易摩擦、21世紀初我國和美國、歐盟國家的貿易爭端,都是典型的例子。儘管國際收支順差和逆差都有會產生種種不利影響,相對而言,逆差所產生的影響更為顯著,各國都註重對逆差採取調節措施。但也不能一概而論,無論從持續時間還是從產生原因,順差也應引起重視。比如,如果國際收支順差主要是由於資本流入帶來的,而不是經常項目的順差,則說明該國的國際競爭力較差,一旦外資大量流出就會造成逆差,經濟實力顯現出脆弱性。通常國際收支偏離平衡程度越大,持續時間越長,帶來的不利影響也越大。

國際收支順差的弊端

  1.國際收支順差使得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加大,國際貿易摩擦增加。

  國際收支順差使得國內外匯市場上的外幣供給大於外幣需求,必然產生外幣貶值的預期和人民幣升值的預期。因此,國際收支順差產生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國際收支順差越大,人民幣升值的壓力越大;人民幣升值的預期,又加大了外資流入和國際收支順差的擴大,進一步增強了人民幣升值的壓力。

  國際收支順差加劇了國際貿易摩擦。我國貿易順差增加,就意味著與我國進行貿易的國家有逆差,逆差國就會利用WTO的規則,限制我國產品進口,保護本國產業。在加入WTO後,由於中國與美國貿易逆差比較大,使用反傾銷最多的是美國,我國是被反傾銷最多的,居WTO成員方第一位,並且我國被反傾銷案例的數量在逐年增長。

  2.國際收支順差弱化了貨幣政策效應,降低了社會資源利用效率。

  外匯流入隨著國際收支順差的增加而增多,在固定匯率和外匯結售匯制度下,中央銀行要以人民幣購買外匯貨幣的投放隨著外匯流入的增多而遞增。隨著大量的人民幣被動地投入到流通領域,中央銀行的基礎貨幣賬戶更加受制於外匯的流入,不但削弱了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效應,還導致物價水平上 升。

  國際收支順差與國內居民儲蓄相結合,導致社會資源利用效率低下。國際收支順差引起的大量外匯儲備高達4000多億美元,同時,國內居民儲蓄高達11萬億人民幣,兩者相加約有14多萬億人民幣。這14多萬億人民幣沒有形成有效投資,是經濟社會中的閑置資金,與這些閑置資金相對應的是生產資料人力資源的閑置,社會資源利用效率低下。因而,我國出現了經濟增長和失業增加並存的現象。

  3.國際收支順差提高了外匯儲備成本,增加了資金流出。

  在國際金融市場上進行外匯操作總是有風險的,最明顯的是匯率風險。我國實行釘住美元的固定匯率,每當美元貶值和美國國內出現通貨膨脹,我國外匯儲備都隨之貶值,造成外匯儲備的損失。國際收支順差越大,需要到國際金融市場上運營的外匯越多,國家外 匯儲備的成本越高。

  國際收支順差增加了資金流出。在結售匯制度下,由於流入的外國資金都要轉換成外匯儲備,外匯儲備主要是儲備美元、歐元債券。國際收支順差越多,外匯儲備越多,外國債券越多,資金流出也越多。這兩方面形成了內在的矛盾:國際收支順差引導外資流入,出口越多和外國直接投資越多,資金流入越多;國際收支順差導致外匯儲備增加,外匯儲備越多,資金流出越多。

  4.國際收支順差異致經濟對外依存度過高,民族經濟發展空間狹窄,出口結構難以調整。

  出口和引進外資都是有代價的:一是出口使國內資源被國外利用,而且出口對國際市場依賴性強,出口的數量和結構隨國際市場需求而變化;二是外資不論是間接融資還是直接融資,都是有代價的。間接融資,如外國貸款到期要用外匯來還,需要國內有更多的出口產品換取外匯。直接融資,如跨國公司在我國直接投資設立生產和銷售企業,那更是直接地利用我國的各種資源,不但其利潤要匯回母公司所在地,而且,其產品占領了我國的市場。三是國內經濟受制於國際市場,一旦出口受挫,本國經濟蕭條,外國資本會乘虛而入,控制我國市場和關乎經濟命脈的產業,經濟發展受制於外國資本,導致經 濟發展缺乏自主性。

  國際收支順差擠壓了民族經濟發展的市場空間。首先,在國內市場上,大量的外資企業在中國直接投資設廠進行生產,其產品可以迅即進入中國市場,既可以繞開進口關稅非關稅壁壘,又有利用我國廉價勞動力之利。外商直接投資的領域不僅是高新技術產業,而且越來越多地進入傳統產業,與我國企業直接爭奪國內市場。

  其次,外商直接投資增加,擠壓了民族企業出口產品的市場。國際收支順差增大,特別是資本項目順差太多,實際上是外國資本直接在國內投資增加。資本項目順差增多,外國資本在我國出口市場上的份額隨之增加,外資企業出口中占主導地位。2003年,在出口產品中,外資企業產品超過50%。因此,國際收支順差縮減了民族企業在國內市場和出口市場空間,客觀上阻礙了民族企業的國際市場競爭力的提高,影響了民族經 濟發展。

  再次,外資企業在出口中占主導地位,政府出口結構調整政策難以有效地發揮作用,不僅使得國內出口結構難以調整,而且進一步影響國內經濟結構的調整。

  5.國際收支順差影響了國內金融業利率市場化進程。

  在利率市場化條件下,國際收支順差意味著國內貨幣供給增加,在市場對貨幣的需求增長幅度小於貨幣供給增長幅度時,貨幣市場供給大於需求,金融市場利率下降。目前,國際市場利率比較低,如果我國金融市場利率下降,那麼,國內利率與國際市場利率利差會縮小,這種利差的縮小會減緩國際資本的流入,有利於減少國際收支順差。然而,利率下降會導致人民幣貶值,產生通貨膨脹。自2003年下半年以來,我國經濟正面臨通貨膨脹的壓力,為了防範通貨膨脹對經濟的消極影響,中央銀行不得不維持現行的存款管制利率和 貸款浮動利率,從而推遲了利率市場化的進程。

國際收支順差的對策

  國際收支順差既影響國內經濟也影響對外經濟,因而,需要調整經濟政策,協調國內經濟發展和對外經 濟發展,化國際收支順差之弊為利。

  國際收支順差是我國長期執行出口導向型經濟發展戰略的結果。在開放經濟條件下,化解國際收支順差之弊,需要依據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將經濟發展的思路從出口導向型發展戰略轉向出口與內需並重的經濟發展戰略經濟政策的新取向是:從國際收支順差轉向保持經常項目適度順差、資本項目逐漸達到平衡。

  經常項目適當順差,有利於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促進經濟發展。目前,人民幣不是國際貨幣,如果出現國際貿易赤字,不能通過多印人民幣來彌補國際貿易赤字。因此,在國際收支有逆差、外匯儲備又不足時,中國會缺乏足夠的外匯購買進口產品和支付到期的外國債務,影響國家信譽和經濟發展。因此,經常項目有順差,有利於我國外匯市場和人民幣匯率穩定,增強國際支付能力,促進經濟發展。資本項目逐漸達到平衡,有 利於擴大國內需求,適當降低國民經濟對外依存度。

  實行出口與內需並重的經濟發展戰略,需要依據黨的十六大報告第一次明確提出的“把促進經濟增長、增加就業、穩定物價、保持國際收支平衡作為巨集觀調控的主要目標”的要求,協調巨集觀經濟調控的四大目標,調整經濟政策,逐步縮減國際收支順差,協調對外經濟與國內經濟發展。

  1.實行出口與內需並重的經濟發展戰略,需要完善投資政策,拓寬投資渠道,提高資金利用效率,以經濟增長促進就業。由於國內資金使用效率較低,經濟增長難以帶動就業增長,失業率逐年攀升。努力拓展投資渠道,改善儲蓄轉為投資的機制,將充分利用14多萬億元的居民儲蓄和外匯儲備,那麼,在技術水平不變、資源利用效率不變的情況下,即使不依賴引進外資,我國經濟增長速度也能夠大幅度地提高,就業機會隨之大大增加。

  2.保持經常項目適度順差,必須調整進出口結構,加大經常項目開放力度,完善結售匯制度。調整進出口結構,主要是在重視出口的同時,要考慮適當增加進口。增加進口要註意優化進口結構。政府要鼓勵企業引進適用的技術設備,加大技術改造產業升級;加大石油和礦產等戰略物資的進口;通過擴大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教育和旅游及消費增長帶動進口。

  大量的順差給經常項目加大開放力度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放鬆經常項目中對企業和個人外匯管理,增加售匯數量,不僅能更好滿足企業和個人的用匯、促進對外經濟貿易,而且有利於調節外匯儲備。同時,由於資本項目還沒有放開,為了防止資本項目從經常項目下匯出,政府還需要規範對經常項目的管理,主要是真實性審核。

  完善結售匯制度,推廣意願結售匯,增加開設外匯賬戶的企業,讓更多的企業從強制結匯轉為意願結匯,這樣,企業在進出口過程中,減少外匯買賣,可以節省時間,降低成本。

  3.資本項目逐漸達到平衡,必須完善匯率機制,推動利率市場化改革,控制外資進入和增加對外投資。實行浮動匯率,一是有利於充分發揮外匯市場價格機制作用。二是有利於人民幣早日成為國際貨幣。三是對匯率敏感的部門受益,有利於企業控制出口產品成本和防止價格上升。四是促進金融市場、特別是與外匯相關的金融衍生產品市場發展。五是企業融資會逐漸從銀行業轉向資本市場企業融資更多地依賴資本市場,實 現融資多元化。六是有利於貨幣政策充分發揮作用。

  利率市場化進程中,應該兼顧國內經濟和對外經濟發展,確立有市場適應性的利率—匯率機制。在固定匯率制度下協調利差,常常受制於發達國家的貨幣政策,國際收支順差是國內貨幣供給增加,中央銀行應該降低利率,但在國際金融市場利率較高或面臨通貨膨脹壓力時,考慮到國內利率和外部利率的名義利差或實際利率的利差過大,降低利率會導致資本流出,因此,不能輕易調整利率。而在浮動匯率制度下,能夠充分發揮貨幣政策效應,增強貨幣政策的自主性。因此,利率市場化需要匯率制度改革的配套改革,即利率市場化和浮動匯率要同步進行,才能建立起適應國際經 濟和國內經濟變化的利率—匯率機制

  實現資本項目逐漸達到平衡,需要控制外資進入和增加對外投資。一是要控制外資進入的速度,調整外資的結構。二是引進外資需要由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引進外資要註重質量,註重引進高技術企業,引進有利於延長產業鏈的外資企業,促進產業升級,提升民族企業的設計、研究和開發能力。三是要控制外資進入的領域和進入的速度,減少資本項目順差,給民族經濟留出生存和發展的市場空間,通過民族經濟的發展使得我國能在經濟全球化浪潮中自立於世界民族經濟之林。四是增加對外直接投資。減少資本項目順差,不能簡單地限制外資進入,還要增加資本的流出。增加對外直接投資,既有利於減少資本項目順差,更有利於企業超越外國設立的關稅非關稅壁壘,開拓國際市場,充分利用國際資源。

  4.加強與WTO規則相關的微觀經濟規制及其政策體系建設,規範進出口貿易。運用WTO規則趨利避害,需要圍繞出口與內需並重的經濟發展戰略,實現民族產品、民族工業的現代化。利用WTO要堅持講民族經濟的政治、講維護國內產業利益的政策、講應對策略的三原則。同時,做到三要:一要合法,按WTO規則辦事;二是要合理,科學地有針對性地使用規則;三要有效,要註重按照規矩辦事的實際效果。

  5.從1998年開始實施的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逐步轉向適度偏緊的財政政策和擴張性貨幣政策適度偏緊的財政政策,一是統一國內外企業稅賦,取消給外資企業的超國民待遇,給民族企業創造公平競爭的機會,通過民族經濟發展增加稅源。二是擴大減稅範圍,刺激社會總需求。三是適時推進稅費改革,減輕企業實際負擔,促進企業發展,擴大就業。四是增加轉移支付,主要是社會保障支出,維持或提高弱勢群體的生活水平,有助於穩定社會和增加消費。五是增加財政擔保貸款或財政貼息貸款,通過財政擔保貼息貸款支持出口企業和勞動密集型企業及中小企業發 展,以增加供給,緩解結構性失業的矛盾等。

  擴張性貨幣政策,一是降低法定存款準備金率。二是配合財政公債政策,在公開市場業務方面,中央銀行買進公債,擴大貨幣供給量。三是銀行貸款向出口和勞動密集型企業傾斜,鼓勵出口,擴大出口企業生產,增加就業機會。四是增加消費信貸,促進有增長潛力的產業迅速地將潛在的需求變為現實的需求。五是適度偏緊財政政策與擴張性貨幣政策相結合,有利於激活資本市場、貨幣市場保險市場信托市場,通過金融市場開放和發展增加投資渠道,將更多的儲蓄轉化為投資,促進經濟發展。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03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評論(共3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國際收支順差"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113.58.223.* 在 2010年11月7日 22:55 發表

非常感謝

回複評論
183.95.1.* 在 2014年7月24日 09:39 發表

謝謝!

回複評論
58.215.136.* 在 2015年9月20日 21:27 發表

很好,謝謝,及時雨啊!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