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34个条目

國際人才競爭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國際人才競爭

  國際人才競爭是培養、發現和使用人才機制制度競爭,亦即人才戰略的競爭。

國際人才競爭的背景

  當今世界面臨著愈演愈烈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全球一體化的大背景。從核心流動因素來看,全球化三個階段的發展,是從貿易商品,到金融資本,再到人才的全球化流動過程。在人才全球化背景下,國際人才流動和人才競爭也表現出新的趨勢

  目前,中國正面臨八大經濟和社會領域的結構性轉型:一、從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的轉型;二、從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型;三、從招商引資向招才引智的轉型;四、從硬體建設向軟體建設的轉型;五、從投資拉動型經濟轉向人才拉動型經濟;六、從資源密集型到知識密集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型;七、從只重視經濟科技創新到社會和體制創新並重的發展模式轉型;八、從面向國內人才資源到面向國內國際兩種人才資源的轉型。在人才全球化進程和中國的大轉型交融之際,國際人才流動和人才競爭也表現出新的趨勢。

國際人才競爭的特點及趨勢

  首先,全球人才流動的速度明顯加快,出現人才迴流和環流趨勢。

  據聯合國統計:2010年,全世界約有2.13億人在出生國以外生活與工作,占世界總人口的3.1%,其中大約有9000萬是經濟移民或技術移民。中國目前每年出國旅游的人數超過數千萬,出國留學生超過40萬,出國移民人數也有50萬人。據中國駐美大使館的數據,僅中美兩國每天往來的人員接近上萬人。

  第二個趨勢是各國更加重視吸引人才

  據聯合國有關統計,2005年全世界大約30個國家制定了便利高技能人才入境的政策計劃。美國每年批准9萬個左右的工作簽證,有14萬職業人才移民獲得綠卡,移民綠卡發放達100萬張。2011年11月29日美國眾議院以壓倒性的389對15票,通過了一項主要吸引中國和印度等高學歷移民的法案。該案將在2015年完全取消中國和印度職業移民的國家配額上限,並將親屬移民的全國配額上限由7%增至15%。

  第三個趨勢,移民制度已成為人才競爭主要方式。

  人才簽證移民制度已經成為國際人才競爭的主要方式。人才簽證綠卡以及入籍制度是引進頂尖人才並使其歸化的根本保障,美國的移民法規定高技能人才和經濟移民將被優先考慮,讓移民制度為人才競爭服務。加拿大、澳大利亞等紛紛效法。

  趨勢四,招收外國留學生也成為集聚人才的有效手段。

  發達國家招收留學生,最主要是為了吸引人才,美國為了吸引全球最優秀的青年,把三分之一科學與工程的博士學位都給了外國留學生,並提供豐厚的獎學金,最終擇其優才輓留成為“新美國人”。

  趨勢五,各國的人才戰略從面向國內人才資源到面向國內國際兩種人才資源。

  世界各國都對高層次人才打開大門,越是創新越能吸引國際人才,也越可以吸引更多外籍人才來創業。美國考夫曼基金會的報告顯示,2006年美國的專利申請25%來自國外移民。1995~2005年間,美國工程及高科技公司25%的創辦人來自國外移民,其中一半在矽谷創業。全美的科學家和工程師當中,47%是外來移民。2005年,全美各地由移民人才創辦的公司已經創造了520億美元的產值和45萬個就業機會。

  趨勢六,各國紛紛出台吸引國際人才新舉措。

  作為最為常規的人才吸引辦法,歐美髮達國家繼續發放人才移民和工作簽證,例如美國綠卡和歐洲藍卡。其它發達國家也紛紛施行一系列各式各樣的人才引進措施。例如,加拿大和北歐國家開始給予稅收減免政策吸引外國人才。新加坡給予當地公司一定財務補充用於吸引人才來新加坡工作。英國政府和瑞士、義大利、希臘、保加利亞、印度等政府簽訂雙邊政府協議用於合作招聘計劃。日本政府一方面每年在波士頓舉辦雙語大型招聘會,集中招聘國際人才去日本,另一方面全球招聘英語師資,促進和海外交流。面對嚴峻的人才競爭形勢,新興國家則紛紛採用類似雙重國籍政策吸引人才迴流,如南韓、越南、菲律賓和巴西等。

國際人才競爭的主要手段

  西方發達國家已建立並不斷完善移民制度以吸引國際優秀人才。美國、加拿大以及歐洲的移民制度不盡相同,然而在選拔和吸收海外人才方面都卓有成效。

  美國是實至名歸的全球第一人才大國,全世界所有受過高等教育的移民一半流向了美國。從2005年起,美國每年簽發的綠卡數量超過100萬。加拿大是世界上首個實行積分制移民制度的國家,而且根據其各個省的不同情況而採取了省提名移民計劃。1990年到2000年,加拿大接受的25歲或以上的移民中,占91%、大約86.3萬人接受過高等教育。

  進入21世紀以來,歐洲各國開始學習美國和加拿大,紛紛改革移民制度以吸引國際人才:2000年8月,德國正式實施“綠卡工程”;2008年10月,英國正式實施“記點積分制”移民制度;2008年11月歐洲議會通過了“藍卡計劃”,給予高新技術移民諸多優厚待遇。

  此外,新興經濟體也在人才競爭中奮起直追,出台移民政策吸引國際人才。2010年1月,日本法務省開始借鑒發達國家的移民政策經驗,提出吸引外國“高級人才優遇制度”,實施“積分制”來引進人才。南韓2000年開始發放“金卡”,允許外國工程師和電腦編程人員在南韓居留10年,藉此吸引20萬高科技人員。2011年4月,俄羅斯國家杜馬通過修訂《外國人入境出境管理法》及《俄羅斯聯邦境內外國人法律地位法》,專門為外國高水平人才來俄工作消除障礙,如簡化程式,放寬工作許可等。我國的臺灣地區也在4年前專門成立了移民署。

  吸收優秀留學生也是各國人才引進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讓更多的留學生選擇在美國工作和創業,美國政府不斷根據勞動力市場需求更新留學生政策。2011年美國移民執法局(ICE)擴大可延長實習期限的外國留學生範圍,科學、技術、工程、數學、心理學等領域的畢業生可在美國實習長達29個月。2010~2011學年,澳大利亞為留學生提供的教育服務的產值為國家貢獻了163億美元,遠遠高於旅游業的貢獻。2003年歐洲議會通過“伊拉斯謨世界”計劃,總預算為2億歐元,計劃資助4200名外國研究生、1000名教師到歐盟學習及參加研究項目,2012年2月,德國聯邦教研部設立了“德國獎學金”制度。其他還有南韓的“智慧21工程(BrainKorea21)”、新加坡的“全球校園中心計劃”等。

  各種卓有成效的人才計劃也是吸引人才的重要手段。例如以色列2009年制定的“回到祖國”人才戰略、南韓2009年投入122億韓元設立的世界級研究機構計劃(WorldClassInstitution)、2001年巴西實施的“博士扎根計劃(I'Ile Program to Promote the Retention of Doctor ate Qualified Staff,PROFIX)”、2000年加拿大政府撥款9億加元啟動的“首席研究員計劃(CRC)”。

  為了便於聯絡世界各地的意向人才,各國也在海內外設立專門吸引人才的機構。20世紀60年代起,印度政府就開始投資創建“科學人才庫”。臺灣在美國、日本設有許多辦事處,僅在美國加州就有兩處,存儲了3000多名工程師和電腦科學家的資料。以色列“移民吸收部”是與國防部平級的國家機關部門,專門負責人才引進。新加坡設立“聯繫新加坡”海外人才的聯絡處,在全球有12處分支機構,以便隨時瞭解當地的人才動態。南韓2008年設立“聯繫南韓”,主要幫助南韓企業尋找全球人才。

  優化人才市場環境、推動人才跨部門流動是確保“人盡其才”的科學舉措。其中,“旋轉門”機制是美國知識精英在政府智囊和研究機構之間流動的特色機制。美國的各級政府每年都要從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聘用大批專門人才到政府機構中供職;政府的高官需要充電時,往往回到大學進修或者到科研機構通過參加課題研究來提升自己;卸任的官員仍可回校執教,推動大學教育的職業化

  大力推動創新、保護知識產權則是營造良好人才環境的必要法制措施。美國職權機關特別重視維護專利持有人利益,對於侵害專利持有者的行為會處以高額的侵害賠償罰金

  科技合作則是各國實現人才共用的重要渠道。歐洲1984年開始實施的“歐盟科技發展框架計劃”(European FrameworkProgrammes for Research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簡稱FP)是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官方綜合性科研與開發計劃之一,如今,除歐盟成員國外,世界上約50多個國家、近百萬個高水平科研機構、大學和企業參與到這一計劃中。這一計劃已經成為歐盟集聚人才的重要行動綱領。

  發達國家還特別註重營造人才發展的科研產業化創業環境。新加坡曾出台“海外工作者納稅人計劃”(TheNot

  Ordinarily Resident (NOR) Taxpayer Scheme),每人最高的優惠限額是1.5萬新元。以色列政府在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投入資金成立風險投資基金,聚集社會風險資金,為日後吸引創業人才打下重要基礎。

  矽谷有外國移民參與創辦的公司竟占全部高科技公司的52.4%。2005年,全美各地由移民人才創辦的公司已經創造了520億美元的產值和45萬個就業機會。

  發達國家還通過輸出文化來吸引人才。世界上的很多國家都註重通過文化輸出和國際宣傳,塑造自己的“國家夢想”,並凝聚成為一種國際形象,進而吸納全世界的人才。“聯繫新加坡”的主管David Tan就說:“我們出售夢想。我們的研究顯示新加坡以世界一流的效率而聞名。因此,需要出售軟實力——實現夢想的地方。”一位美國學者曾在《華盛頓郵報》也撰文稱:“一直以來,美國是許多有才之士的移居之地。他們都在追求‘美國夢’:赴美求學,創造財富。過去40年,數以十萬的海外人才流入美國,對印度及中國造成極大的損失。”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9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Lin,Tracy,寒曦,上任鹅陈.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國際人才競爭"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