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34个条目

国际人才竞争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什么是国际人才竞争

  国际人才竞争是培养、发现和使用人才机制制度竞争,亦即人才战略的竞争。

国际人才竞争的背景

  当今世界面临着愈演愈烈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从核心流动因素来看,全球化三个阶段的发展,是从贸易商品,到金融资本,再到人才的全球化流动过程。在人才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人才流动和人才竞争也表现出新的趋势

  目前,中国正面临八大经济和社会领域的结构性转型:一、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转型;二、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三、从招商引资向招才引智的转型;四、从硬件建设向软件建设的转型;五、从投资拉动型经济转向人才拉动型经济;六、从资源密集型到知识密集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七、从只重视经济科技创新到社会和体制创新并重的发展模式转型;八、从面向国内人才资源到面向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的转型。在人才全球化进程和中国的大转型交融之际,国际人才流动和人才竞争也表现出新的趋势。

国际人才竞争的特点及趋势

  首先,全球人才流动的速度明显加快,出现人才回流和环流趋势。

  据联合国统计:2010年,全世界约有2.13亿人在出生国以外生活与工作,占世界总人口的3.1%,其中大约有9000万是经济移民或技术移民。中国目前每年出国旅游的人数超过数千万,出国留学生超过40万,出国移民人数也有50万人。据中国驻美大使馆的数据,仅中美两国每天往来的人员接近上万人。

  第二个趋势是各国更加重视吸引人才

  据联合国有关统计,2005年全世界大约30个国家制定了便利高技能人才入境的政策计划。美国每年批准9万个左右的工作签证,有14万职业人才移民获得绿卡,移民绿卡发放达100万张。2011年11月29日美国众议院以压倒性的389对15票,通过了一项主要吸引中国和印度等高学历移民的法案。该案将在2015年完全取消中国和印度职业移民的国家配额上限,并将亲属移民的全国配额上限由7%增至15%。

  第三个趋势,移民制度已成为人才竞争主要方式。

  人才签证移民制度已经成为国际人才竞争的主要方式。人才签证绿卡以及入籍制度是引进顶尖人才并使其归化的根本保障,美国的移民法规定高技能人才和经济移民将被优先考虑,让移民制度为人才竞争服务。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纷纷效法。

  趋势四,招收外国留学生也成为集聚人才的有效手段。

  发达国家招收留学生,最主要是为了吸引人才,美国为了吸引全球最优秀的青年,把三分之一科学与工程的博士学位都给了外国留学生,并提供丰厚的奖学金,最终择其优才挽留成为“新美国人”。

  趋势五,各国的人才战略从面向国内人才资源到面向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

  世界各国都对高层次人才打开大门,越是创新越能吸引国际人才,也越可以吸引更多外籍人才来创业。美国考夫曼基金会的报告显示,2006年美国的专利申请25%来自国外移民。1995~2005年间,美国工程及高科技公司25%的创办人来自国外移民,其中一半在硅谷创业。全美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当中,47%是外来移民。2005年,全美各地由移民人才创办的公司已经创造了520亿美元的产值和45万个就业机会。

  趋势六,各国纷纷出台吸引国际人才新举措。

  作为最为常规的人才吸引办法,欧美发达国家继续发放人才移民和工作签证,例如美国绿卡和欧洲蓝卡。其它发达国家也纷纷施行一系列各式各样的人才引进措施。例如,加拿大和北欧国家开始给予税收减免政策吸引外国人才。新加坡给予当地公司一定财务补充用于吸引人才来新加坡工作。英国政府和瑞士、意大利、希腊、保加利亚、印度等政府签订双边政府协议用于合作招聘计划。日本政府一方面每年在波士顿举办双语大型招聘会,集中招聘国际人才去日本,另一方面全球招聘英语师资,促进和海外交流。面对严峻的人才竞争形势,新兴国家则纷纷采用类似双重国籍政策吸引人才回流,如韩国、越南、菲律宾和巴西等。

国际人才竞争的主要手段

  西方发达国家已建立并不断完善移民制度以吸引国际优秀人才。美国、加拿大以及欧洲的移民制度不尽相同,然而在选拔和吸收海外人才方面都卓有成效。

  美国是实至名归的全球第一人才大国,全世界所有受过高等教育的移民一半流向了美国。从2005年起,美国每年签发的绿卡数量超过100万。加拿大是世界上首个实行积分制移民制度的国家,而且根据其各个省的不同情况而采取了省提名移民计划。1990年到2000年,加拿大接受的25岁或以上的移民中,占91%、大约86.3万人接受过高等教育。

  进入21世纪以来,欧洲各国开始学习美国和加拿大,纷纷改革移民制度以吸引国际人才:2000年8月,德国正式实施“绿卡工程”;2008年10月,英国正式实施“记点积分制”移民制度;2008年11月欧洲议会通过了“蓝卡计划”,给予高新技术移民诸多优厚待遇。

  此外,新兴经济体也在人才竞争中奋起直追,出台移民政策吸引国际人才。2010年1月,日本法务省开始借鉴发达国家的移民政策经验,提出吸引外国“高级人才优遇制度”,实施“积分制”来引进人才。韩国2000年开始发放“金卡”,允许外国工程师和电脑编程人员在韩国居留10年,借此吸引20万高科技人员。2011年4月,俄罗斯国家杜马通过修订《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法》及《俄罗斯联邦境内外国人法律地位法》,专门为外国高水平人才来俄工作消除障碍,如简化程序,放宽工作许可等。我国的台湾地区也在4年前专门成立了移民署。

  吸收优秀留学生也是各国人才引进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让更多的留学生选择在美国工作和创业,美国政府不断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更新留学生政策。2011年美国移民执法局(ICE)扩大可延长实习期限的外国留学生范围,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心理学等领域的毕业生可在美国实习长达29个月。2010~2011学年,澳大利亚为留学生提供的教育服务的产值为国家贡献了163亿美元,远远高于旅游业的贡献。2003年欧洲议会通过“伊拉斯谟世界”计划,总预算为2亿欧元,计划资助4200名外国研究生、1000名教师到欧盟学习及参加研究项目,2012年2月,德国联邦教研部设立了“德国奖学金”制度。其他还有韩国的“智慧21工程(BrainKorea21)”、新加坡的“全球校园中心计划”等。

  各种卓有成效的人才计划也是吸引人才的重要手段。例如以色列2009年制定的“回到祖国”人才战略、韩国2009年投入122亿韩元设立的世界级研究机构计划(WorldClassInstitution)、2001年巴西实施的“博士扎根计划(I'Ile Program to Promote the Retention of Doctor ate Qualified Staff,PROFIX)”、2000年加拿大政府拨款9亿加元启动的“首席研究员计划(CRC)”。

  为了便于联络世界各地的意向人才,各国也在海内外设立专门吸引人才的机构。20世纪60年代起,印度政府就开始投资创建“科学人才库”。台湾在美国、日本设有许多办事处,仅在美国加州就有两处,存储了3000多名工程师和电脑科学家的资料。以色列“移民吸收部”是与国防部平级的国家机关部门,专门负责人才引进。新加坡设立“联系新加坡”海外人才的联络处,在全球有12处分支机构,以便随时了解当地的人才动态。韩国2008年设立“联系韩国”,主要帮助韩国企业寻找全球人才。

  优化人才市场环境、推动人才跨部门流动是确保“人尽其才”的科学举措。其中,“旋转门”机制是美国知识精英在政府智囊和研究机构之间流动的特色机制。美国的各级政府每年都要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聘用大批专门人才到政府机构中供职;政府的高官需要充电时,往往回到大学进修或者到科研机构通过参加课题研究来提升自己;卸任的官员仍可回校执教,推动大学教育的职业化

  大力推动创新、保护知识产权则是营造良好人才环境的必要法制措施。美国职权机关特别重视维护专利持有人利益,对于侵害专利持有者的行为会处以高额的侵害赔偿罚金

  科技合作则是各国实现人才共享的重要渠道。欧洲1984年开始实施的“欧盟科技发展框架计划”(European FrameworkProgrammes for Research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简称FP)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官方综合性科研与开发计划之一,如今,除欧盟成员国外,世界上约50多个国家、近百万个高水平科研机构、大学和企业参与到这一计划中。这一计划已经成为欧盟集聚人才的重要行动纲领。

  发达国家还特别注重营造人才发展的科研产业化创业环境。新加坡曾出台“海外工作者纳税人计划”(TheNot

  Ordinarily Resident (NOR) Taxpayer Scheme),每人最高的优惠限额是1.5万新元。以色列政府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投入资金成立风险投资基金,聚集社会风险资金,为日后吸引创业人才打下重要基础。

  硅谷有外国移民参与创办的公司竟占全部高科技公司的52.4%。2005年,全美各地由移民人才创办的公司已经创造了520亿美元的产值和45万个就业机会。

  发达国家还通过输出文化来吸引人才。世界上的很多国家都注重通过文化输出和国际宣传,塑造自己的“国家梦想”,并凝聚成为一种国际形象,进而吸纳全世界的人才。“联系新加坡”的主管David Tan就说:“我们出售梦想。我们的研究显示新加坡以世界一流的效率而闻名。因此,需要出售软实力——实现梦想的地方。”一位美国学者曾在《华盛顿邮报》也撰文称:“一直以来,美国是许多有才之士的移居之地。他们都在追求‘美国梦’:赴美求学,创造财富。过去40年,数以十万的海外人才流入美国,对印度及中国造成极大的损失。”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9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Lin,Tracy,寒曦,上任鹅陈.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国际人才竞争"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