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37个条目

價值化積累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價值化積累概述

  本條目是從虛擬經濟的角度認識價值化積累的。

  從虛擬經濟角度來認識當代的資本積累,我們可以發現隨著經濟虛擬化程度的加劇,一種新的、與傳統資本積累相對應的積累方式(或積累制度)正在形成。“原始資本積累是通過戰爭來掠奪貴金屬,初級資本積累是通過商品和服務貿易來收斂貨幣資本,現階段是全球資本主義化,在這一背景下是資本積累的金融化,逐利者在擺脫金本位之後,已經直接追逐貨幣經濟的膨脹了”。當代資本積累的社會形式發生了變化,是“價值化”的積累,而非“實物”的積累。價值化積累導致了以虛擬資產形式表現的積累和以實物資產表現的積累的非對稱性,這給我們重新認識當代經濟運行特點,保持整個巨集觀經濟穩定性,防範經濟危機以重要政策啟示。

價值化積累的內涵

  “價值化”與“價值化積累”是對當代經濟發展趨勢的一種理論上的概括,特指積累方式的變化,積累的內容更側重於以貨幣表現的“價值財富的積累”,而非以物質表示的“實物財富的積累”,“價值財富積累” 與傳統的“實物財富積累”方式是相對應的,所以,“價值化”與“價值化積累”主要用以區別不同的積累方式。“價值化”與“價值化積累”兩者既有聯繫又有區別,下麵分別闡述。

  (1)價值化的多重涵義

  價值化是指在市場經濟中,以價值標準價值增值標準來衡量和引導經濟活動,以貨幣計量,利潤導向的經濟活動不斷擴大,並導致非價值標準和非價值增值標準被排擠出市場經的趨勢。

  價值化有多重涵義:一是價值化首先是指存在的一種狀態、漸進的一種過程和發展的一種趨勢。是指經濟體系中以貨幣表現的價值量與其對應的實物量,即價值形態與實物形態從相一致到兩者背離狀態和逐步分離的過程,並呈現出一種發展趨勢;二是依據虛擬經濟理論,價值化的核心是將經濟看作是一套價值系統(包括價值增值),認為經濟系統不僅是擁有一套物質技術關係,更重要的是有一套價值系統,價值系統是經濟系統的本質,體現了一種經濟系統中的社會關係、價值關係,與經濟系統只是一套“純物質”和“純技術”關係的觀點是對立的;三是貨幣是價值的獨立化表現形式,價值系統的運轉是通過貨幣來完成的。所以,衡量價值化的“度”與“量”的基本單位應是以貨幣為表現的金融資產、地產為主的各類虛擬資產,它們是價值化的綜合體。

  “貨幣化”與“價值化”之間的聯繫是,在市場經濟初期價值化的表現形式是貨幣化,隨著市場經濟成熟,價值化的表現形式是虛擬化。所以,首先有經濟中貨幣使用範圍擴大的貨幣化,其次有以貨幣形式表現的財富積累的價值化,然後是由於價值化積累導致的經濟虛擬化,有價值增殖虛擬化從實際生產過程中分離出來,價值化必須通過貨幣化、通過銀行資產等形式體現出來。

  (2)價值化積累的涵義

  價值化積累強調在市場經濟中,積累和擴大再生產的活動一定要通過貨幣的積累來完成的情況,以及這種貨幣積累逐漸脫離實際積累具有相對獨立意義的積累發展的趨勢。

  價值化積累是指貨幣債券股票金融衍生工具等為主的虛擬資本的集聚與增長。它與傳統的資本積累的含義不同,傳統的資本積累是指的以固定資本形成為標準的實物資本的聚集與增長。在價值化積累中,積累的是名義利潤,是以價值表現的廣義的儲蓄,包括地產、債券等金融產品。像股票、債券等虛擬資產表現的財富。相對應實物資本的積累是指長期存在的(通常為一年以上)的生產物質形式,如機器設備、廠房及各種原材料,加工過程中的貨物、存貨、交通運輸設施等。

  傳統經濟學認為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積累是不可分割的,有使用價值就有價值,有使用價值的積累就有等量的價值積累,二者的統一是人類生產能力的進步和社會關係發展的綜合標誌。但在經濟虛擬化的今天價值的積累量迅速擴大並超過使用價值形式的積累,在社會總財富中以貨幣形式儲藏的財富比例遠遠高於實物形態的財富比例。因為,價值(貨幣)形式的積累背離了其所表現的使用價值的內容,逐漸從使用價值的實物形式中脫離出來。

  事實上,在社會財富中,發達國家固定資產所占比例非常小,而地產和其他金融資產占的比例非常大(93.52%),那麼,在市場經濟中,人們積累的到底是什麼?是實物資產還是金融等虛擬資產?著名經濟學家弗里德曼曾經將資產存量與流量之間的關係描述為:W=Y/R,其中,W表示財富,也就是資本,Y表示當年的國民收入,r表示利息率。它一方面表示當年的國民收入Y是由社會所有的資本存量成產出來的;另一方面又表示,全部社會資本或財富的價值是由當年收入的資本化定價方式來確定的,這實際是價值化積累方式的反映。

  當財富或資本的大部分不是物質的生產資料,而是房地產和金融資產時,怎麼解釋金融資產和房地產僅僅是物質財富的主要創造者的這一通常意義上的結論?馬克思《資本論》中提出了一個與勞動價值論為基礎的原則相反的評價原則:“虛擬資本的形成被叫做資本化。當人們按平均利息率計算及將定期取得的各種既定收益的資本總量時,資本化就發生了。”可見,價值化積累將引起我們的許多思考。

  就整個人類社會而言,其發展所依賴的在一定程度上是實物財富。市場經濟(資本主義經濟)出現後出現,市場經濟並不僅僅依賴於人類社會發展所依賴的物質屬性的東西,追求價值增殖才是資本主義經濟的本質,所以,市場經濟的經濟形態的本質是只承認有價值,能夠價值增殖的東西,因此,當代社會人們擴大再生產就需要價值的積累來進行,這就是價值積累。信用的發展使得儲蓄早已不再是儲存黃金,大量的信用貨幣從開始媒介實物資本的積累,發展成為脫離實物資本、投資於虛擬資產以完成自身的純價值形態的資本積累。這種轉變是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從實際生產轉向虛擬價值增殖的轉變過程相一致的,這一轉變過程本身就代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價值化積累的相關研究

  美、英、法、德、日本和希臘等經濟學家通過對當代資本積累的研究,得出一個共同的特征——虛擬資本在全球範圍內追求貨幣利潤,價值增殖虛擬化了,價值化積累逐步成為一種全球化的積累制度。

  (1)弗朗索瓦·沙奈的金融占統治地位新的積累制度

  法國經濟學家弗朗索瓦·沙奈在《資本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二部書中提到,目前資本主義的擴張是一種“金融占主導地位的積累制度”。並且是“以金融占主導地位的世界積累制度”。“積累制度的構成以允許高度集中的資本(且資本集中的速度始終未減)得以增殖為前提。這種高度集中的資本既是工業資本,同時也是而且往往尤其是生息資本,它保留著貨幣形式,又以金融投資帶來的收入為生,其特征是靠汲取提高稅收或瓜分工業利潤帶來的收入為生。”在這種積累制度中,“資本運動的出發點尤其在於,它的重大轉移有利於貨幣資本增殖和取得剩餘價值”,貨幣資本靠紅利和借貸利息為生。積累制度的機制是建立在工業資本運作方式和積累貨幣資本運作方式的共同作用上,不過,積聚貨幣資本在尋求增殖的同時,總是通過持有證券及其他形式的金融資產來保持其貨幣形式,並且小心地避免使自己拴在生產上。實際上,金融占主導地位的積累制度其特征就是以獲取貨幣和金融資本的積累為目的的價值化積累。

  (2)保羅·斯威齊的資本積累過程金融化

  美國經濟學家保羅·斯威齊發表的題為《談談全球化》的文章中的觀點論為全球化是資本積累過程,當代資本積累的明顯特征是資本積累過程的金融化。資本主義就其最深刻的實質而言,是一種擴張的制度,它既有向內的擴張,也有向外的擴張。自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來,資本主義發展史上三個最重要的基本趨勢是:一是總體增長速度放緩;二是壟斷(或寡頭)性質的多國公司在世界範圍內擴散;三是資本積累過程的金融化。這三種趨勢並不是由於全球化才出現的,相反,這三種趨勢全都可以從資本積累過程的內部變化中找出原因。隨之而來的是本世紀伊始時出現的趨勢的重覆和強化,那些趨勢是:增長疲軟、壟斷日益增強、資本積累過程的金融化。所有這一切是全球化發展過程中留下的印記,但全球化本身並不是一種驅動力量。它依如在現代歷史的整個時期內所表現的那樣:是一個始終在擴張、但時常會爆炸的資本積累過程。這是一種以虛擬資本為主的價值化積累為特征的積累過程。

  (3)羅納德·多爾股票資本主義模式”的全球普及

  英國經濟學家羅納德·多爾在《股票資本主義:福利資本主義》——英美模式 VS.日德模式一書中對以英美為代表的昂格魯-撒克遜模式和日德為代表的萊茵模式進行比較,兩種模式的根本差別是對股票價值的理解及觀念上的不同。正是從 “股票”作用這一獨特的角度理解,可以將企業分為兩種,進而將經濟制度分為上述兩種,英美模式的重要特征是“金融化”或“市場化”即“股票化”。在日德模式中,與英美模式正好相反,它是即非“金融化”又非“股票化”的典範,“生產至上”的“造物文化”遠遠優於“賺錢文化”,“生產”比“賺錢”更有價值,更為優越。在英美模式中,公司股東的利益至高無上,股東利益優於公司雇員利益。公司資產和股東價值在公司中占主導地位,財產權優先於其他權利,財產的地位優先於任何其他利益的地位。而在日德模式中,金融化的初始狀態和其後的發展過程都體現出高度制度化趨勢,它對不確定的經濟結構和生產效率具有排斥性。日德遠不如英美那樣以證券市場即以股票價值為中心。由於日本非“金融化”又非“股票化”的經濟模式被認為是被美國金融戰敗的原因。20多年前的日本模式,現在被改變了,日本也正在反思在金融領域受制於美國的原因。隨著經濟全球化經濟自由化的發展,“股票資本主義”(Stock Market Capitalism Welfare Capitalism)模式在全球普及,即價值化積累方式的普及。

  (4)克羅德·賽法蒂的“生產性”和“金融性”的增值方式的混淆

  克羅德·賽法蒂對經濟金融化做了深入的分析:融全球化大大提高了貨幣的流動速度和大企業集團聚集資源的能力,使得大型跨國公司在資本增值的戰略決策方面發生了本質的變化。“生產性資產”和“金融性資產”,這兩種增值方式,即通過純生產活動創造的價值收入和依靠持有所有權和債權來攫取一部分別人再生產中創造的價值收入之間的界限已不甚明顯,且大企業開始更多地利用其所有權和債權資本通過國際金融市場追求快速的金融收入。由於這些所有權和債權在整個自動化交易過程中不斷流動,它們實際上成為市場上“進行純粹金融增值活動的基礎”。人們看到的只是運動中的貨幣資本,生產形式與金融形式在其中處於交替變換之中,大企業集團將其資本的增殖轉向金融市場

  在金融全球化的推動下,大企業集團的金融活動與工業活動之間的區別越來越不嚴格,純金融贏利機會大大增加。從內部員工分配所普遍採用的股權期權激勵,到經營活動中的各種金融資產運作,大企業集團的各方面都已被“金融化”了,這同時也標志著大企業集團的經營活動所代表的世界經濟運行的金融化。

  (5)伊藤·誠考斯達斯·拉帕維查斯的貨幣金融不穩定性的根源

  日本經濟學家伊藤·誠和希臘經濟學家考斯達斯·拉帕維查斯在《貨幣金融政治經濟學》一書中談到貨幣與金融不穩定性的因素產生的原因是資本積累的“價值化”,伊藤·誠通過採用廣泛的歷史分析方法,強調貨幣與金融不穩定性分析的三點理由充分反映了資本積累的價值化趨向:第一,貨幣與金融不穩定性不僅存在於市場運行(和政府有關當局對這些運行的影響)方面,同時也存在於與資本積累本身的過程之中。確定這種不穩定性的根源,有必要全面地考察實際資本積累同貨幣與金融的社會聯繫;第二,這種不穩定性產生於貨幣、金融同實際積累之間的必然聯繫。在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過程中,貨幣與金融的不穩定性屬性與影響已經發生了極大的變化。要想充分瞭解當代貨幣與金融不穩定性,必須對其歷史演進進行評價;第三,在其適當的歷史情況下的一些問題,例如,貨幣的歷史起源、貨幣產生的邏輯證明、貨幣的社會功能與經濟功能、商品貨幣理論證明與實際管理、貨幣交換價值(價格水平的相反之物)的決定和中央銀行自由政策的作用等都同對於現代貨幣與金融不穩定性分析有關。

  (6)保羅·塞爾希奧·圖莫洛資本靈活性積累新制度

  巴西聖卡塔利那聯邦大學教師協會工會政策部主任保羅·塞爾希奧·圖莫洛教授撰寫了一篇題為《在資本積累新標準面前巴西統一工會面臨的挑戰》的文章。文章認為資本積累新制度的出現了,即70年代初被稱作資本靈活性積累新制度出現。靈活性積累新制度是以金融資本為投機獲取利潤的一種積累方式。正如價值化積累制度中資本是自由流動的,在全球追逐利潤一樣。新資本積累制度及其對工人階級的影響在於:福特主義凱恩斯主義破產以及資本積累新制度的出現,導致勞動市場發生深刻的變化。特別是勞工界不斷增長的失業,即結構性失業,已經成為十分嚴重的問題。新資本積累制度的中心目的是通過各種方式加強對勞動力的剝削,包括技術革新、新的生產組織形式和管理方式、降低工資福利、非規範性的就業、削弱以致摧毀各種工人組織特別是戰鬥性的工會組織,等等。當前經濟全球化的加速發展,資本擴張到更多更廣泛的生產領域和跨國範圍,使資本家找到了對工人階級進行剝削的最合適的方式,工會面臨嚴重困難,即自由流動的資本使無產階級對資產階級的鬥爭受到挑戰。

  (7)烏爾里希·杜赫羅的“貨幣積累型經濟

  德國社會倫理學教授烏爾里希·杜赫羅是“凱羅斯-歐羅巴”爭取經濟公正的民間運動創始人,他在《全球資本主義的替代方式》一書中,從全球角度來討論貧困化與金融控制的關係問題,他認為,“貨幣積累型經濟”導致金融市場(貨幣方面)與具體經濟的分離,其所產生的影響是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最大的,主要特征表現為公司把資金投到金融市場,而不是投到具體的項目,公司不在感興趣於長期投資,而是熱衷於以最快的速度帶來金融利潤的交易,投資從生產領域轉移到純粹的貨幣領域,資本主義已成為“賭場資本主義”。全球資本主義替代方式是“貨幣積累型經濟”。“貨幣積累型經濟”使財富日益集中於發達國家,進一步擴大了世界貧富差距,對世界經濟產生了許多負面影響,所以,要解決這一問題,應尋求一種新的方式來替代目前的資本主義方式。

價值化積累的非對稱性及影響

  (1) 價值化積累是資本積累的發展階段虛擬經濟理論認為積累發展過程的邏輯大致為:在市場經濟初期, 資本積累的含義主要是物質生產能力的提高, 因此, 積累的價值形式雖然表示為貨幣積累形式的儲蓄, 但最重要的價值增殖形式依然是產業資本的生產活動。因此, 積累的主要目的與其形式的背離並不大, 人們也容易十分清楚地看到積累的實質性內容是固定資本形成。當積累被分成固定資本形成和貨幣形式的積累( 儲蓄) 時, 這個時期積累的實現則必須通過貨幣儲蓄來完成, 沒有貨幣形式的積累或儲蓄, 就無法形成固定資本, 可以說儲蓄制約著資本的形成規模。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 股份制企業與股票發展起來了, 股票的一級市場為企業提供資金, 企業為其提供收入, 股票的股息收入顯示出股票收入與生產企業的密切關係, 股票的收入是生產資本利潤的一部分。二級市場的發展在融資與生產之外又增加了一個新的虛擬價值增殖的形式, 即通過股票價格波動而獲得收入。這個價值增殖形式雖然與生產資本有關, 但是同股息收入相比則是一個新的形式, 其來源也與股票代表的企業關係更小。此時, 股票本身的獨立意義已經存在, 只要持有股票就等於持有企業, 不但可以分得企業利潤還可以獲得股票增值的收入。股票就是資本, 就是帶來剩餘價值的價值, 積累股票就意味著積累財富。在股市發展的同時, 債市、金融衍生物及房地產市場也迅速成為經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於是, 價值增殖的形式多樣化了, 不再是僅僅依靠物質生產過程。服務業的發展導致GDP 中的成分開始包括服務業, 體育、娛樂業、金融業的服務收入也被計入GDP, 還有中介機構, 包括理財咨詢、房地產中介機構的服務等。這些GDP 的內容與傳統的對生產的理解不同。它們變得更不確定, 其收入大小與經濟環境的關係更大, 而與企業成本關係相對於製造業更小。這些變化為積累增加了新的內涵, 一些相對脫離於實際生產過程的價值增殖成為積累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尤其以資本化定價為特征的虛擬資產近20 年來逐漸成為人們財富的主要代表之一。

  市場初期積累雖然被分為兩部分, 但基本上還是兩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但是, 當人們發現價值增殖的新的形式之後, 作為私人財富的積累就包含著大量的虛擬資產的積累了。它們的價值不是逐漸消失或縮小的, 而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而增長。顯然, 這個積累開始相對獨立於固定資產及其生產能力的增長。所以, 人類進入市場經濟以後, 積累內容逐漸發生變化, “財富”基本上越來越與物質財富相脫離, 越來越具有虛擬性。當然, 物質財富的積累仍然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也是虛擬財富的物質基礎。

  (2) 價值化積累的非對稱性

  非對稱性是價值化積累的一個重要特征。虛擬經濟理論認為, 在信用制度發達條件下, 累計的虛擬資產與累計的實物資產具有不對應的特點。這是因為實物資產會由於折舊等因素而損失, 價值減少; 虛擬資產卻會因為時間的長久而不斷地增殖, 例如各種利息紅利等。因此, 從長期看, 實物資產會越來越少, 虛擬資產卻越來越多, 而通常意義上的儲蓄與投資相等是從當年統計平衡的角度來考慮的。在早期社會中,人們收穫1 萬斤糧食, 拿出1000 斤做儲蓄, 糧食可以保存, 假如可以積存3 年的話, 那麼3 年累計的儲蓄就是3000斤糧食。但是, 當人們儲蓄貨幣時, 情況就逐漸發生了變化, 當年的儲蓄必須與當年的投資相對應, 但是累計的儲蓄就不會與累計的投資相對應。我們用非居民固定資產年末存量作為實物資產的衡量指標, 它反映每年固定資產投資的形成額、每年的投資總量; 用金融資產、地產、儲蓄和未償還貸款的總量作為虛擬資產的衡量指標。利用美國1946-2002 年資料, 分別從虛擬資產的累計總量與實物資產的累計總量(圖1) , 金融資產、地產累計總量與固定資本形成額累計總量(圖2) 以及金融資產累計總量與固定資本形成額累計總量(圖3) 進行分析對比, 可以看出積累的趨勢: 價值化積累財富總量大於實物積累財富, 價值化積累速度快於實物積累速度, 並且, 價值化積累財富呈現不斷增長的趨勢, 價值化財富積累與實物財富積累呈非對稱性。

  Image:1946~2002 年虚拟资产与实物资产之比.jpg

  資料來源: 根據Flow of Funds Account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46~2002)各年資料整理計算。

  Image:1946~2002 年金融资产、地产与固定资产投资额之比.jpg

  資料來源: 根據Flow of Funds Account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46~2002)各年資料整理計算。

  Image:1946~2002 年金融资产与固定资产投资额之比.jpg

  資料來源: 根據Flow of Funds Account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46~2002)各年資料整理計算。

  同樣, 假定通常情況下儲蓄等虛擬資產以5%~10%的收益率增長, 而實物資產則以10%~20%的比例折舊。表1顯示: 美國1925~2004年非居民住宅固定資產情況。在1925~2004年近80年間, 固定資產年均增長速度為29.75%, 生產性固定資產占固定資產總量的比重為60%~65%。表2顯示的是1945~2004年近50年間,金融資產累計量是實物資產累計量的一倍以上, 金融資產與實物資產相比卻有較快的增長。所以長期看,價值化積累與實物積累在一定程度上是相脫離的, 價值化積累的非對稱性更為突出。

  Image:1925- 2004 年非居民住宅固定资产.jpg

  資料來源: 根據Flow of Funds Accounts of the Unit States(1945-2004)各年資料整理計算

  Image:1945-2004年固定资产与金融资产的累计对比表.jpg

  資料來源: 根據Flow of Funds Accounts of the Unit States(1945-2004)各年資料整理計算

  (3)價值化積累導致財富構成變化

  價值化積累的非對稱性導致大量虛擬資產的存在,導致財富構成發生變化。從人們持有的財富構成看,近年來, “財富” 基本上越來越與物質財富相脫離,虛擬財富所占比重越來越大。表3 顯示, 1981~2003 年主要工業國家金融資產占家庭凈財富的比重中, 美國人有88%以上是金融資產, 英國人有近72%為金融資產, 加拿大所占比重為72%左右, 日本和法國占60%以上。可見, 虛擬資產在發達國家的財富中占有重要地位, 收入越高, 其財富構成中的虛擬資產就越大。實際上, 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也經歷了和正在經歷著個人財富從簡單的自行車、手錶、縫紉機到股票、存款、債券、房地產等占主要地位的變化。表4顯示,2002年在全國居民財富的七個子項目中, 金融資產、房產和土地占居民財產總量的89.02%。其中, 房產和金融資產兩項最為突出, 占居民財產總量的79.67%;而耐用消費品則只有6.89%。

  Image:1981~2003 年主要工业国家金融资产占家庭净财富的百分比.jpg

  資料來源: 根據BIS各年資料整理。

  從美國總資產及其主要構成情況(表5) 也可見財富構成的變化, 美國在1945~1980 年的35 年中, 虛擬資產只增長44.69%, 而在1980~2004的24年中, 虛擬資產卻增長了401.00%, 24年的增長量是35年的10倍。其中, 金融和地產的比重占絕大部分, 在90%以上。可見, 在社會財富中, 虛擬資產的比重非常大, 而固定資產所表現的物質財富卻非常小。

  Image:2002 年中国人均财产的水平和构成.jpg

  資料來源: 趙人偉、李實、丁賽《中國居民財產分佈研究》,《新華文摘》2005 年第15 期。

  Image:1945~2004 年美国总资产及其主要构.jpg

  資料來源: 根據Flow of Funds Account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45~2004)各年資料整理計算

價值財富積累與物質財富積累的非對稱性

  價值化積累導致了價值財富積累與物質財富積累的非對稱性現象,即價值化積累的虛擬資產與固定資本形成概念基礎上的實物資產是不對稱的,隨著經濟虛擬化這一趨勢將更為明顯。從價值化積累角度看,儲蓄是廣義的,所以,儲蓄與投資是絕然不相當的,現實中的儲蓄(虛擬資產)與投資(實物資產)是非對稱的,也就是說價值化財富的積累與實物財富的積累是非對稱的。因為:

  (1)價值化積累的財富是以名義貨幣收入衡量的

  作為價值化積累的財富,儲蓄是以價值表現的廣義的儲蓄,包括地產、債券等金融產品。這些虛擬資產在相當程度上取決於貨幣量的投放,並受名義利率的影響。就像弗里德曼在其《貨幣數量論的重新表述》中提出,W=Y/r,一樣,其中Y代表收入的總流量,r代表利率,W代表總財富。當我們將Y代表一國的國民收入時,那麼該國的總財富是隨著利率變動而變動。這種財富完全是一種價值化的財富,是一種虛擬財富,是以資本化定價方式表示的財富。

  弗里德曼認為,經濟體中微觀行為主體的實際收入由兩部份組成,一是預期在長期中可以穩定獲得的恆久收入(permanent),另一部分是短期經濟波動產生的暫時性收入(temporary income),暫時性收入有正負值之分。以y代表經濟體的實際收入,Yp為恆久收入,Yt為暫時性收入,則它們之間的關係為:

  y=Yp+Yt

  對於恆久收入弗里德曼採用時間序列中權數遞減的方法來估算,首先,將預期的實際收入現金流依資本化定價方法貼現為現時的財產存量,其次,將貼現率看成是每一個時期財產的收益率,這樣得出現期的恆久收入。公式為:

  W0=y0/(1+r)+ye1/(1+r)2+ye2/(1+r)3+………+yen-1/(1+r)n

  Y0p=r·w0

  W0為貼現的財產存量,y0為當期的實際收入,y0,ye1,ye2,…yen-1分別為未來各期的預期實際收入流,r是收入流的貼現率,Y0p為恆久收入。可見恆久收入是未來預期實際收入的加權平均數。

  弗里德曼通過這一方法測算各種證券的收益,以確定市場對貨幣的需求,恆久收入是以價值形式來反映的,是價值化積累的反映。弗里德曼運用實際的統計數字得出的結論為:恆久收入每增長10%,則名義貨幣需求將增加18%,即名義貨幣需求的彈性繫數為1.8。總之,恆久收入是一種價值化的財富,是一種貨幣的名義收入,或是以名義貨幣衡量的收入。

  (2)貨幣財富貯藏比實物財富貯藏更具優勢

  從另一個角度看,貨幣作為貯藏手段相對於實物儲蓄而言,有許多優勢,也是導致價值化積累的財富大於實物財富。首先,貨幣形式的貯藏成本低。貨幣形式財富的貯藏它不僅不需要或較少需要交易成本,如果人們以其他形式貯藏財富,他必須用貨幣去購買這種資產,當需要替換這種資產時,又必須把它轉換成貨幣。這兩種交易,用貨幣購買資產和將資產轉換成貨幣都需要付出代價。所以,實物儲備不像貨幣儲備那樣具有靈活性;其次,貨幣儲蓄可以有收益。是可以得到利息、紅利等的回報,而實物儲備卻遇到物質損耗、折舊的影響,使實物儲備的價值會降低;最後,貨幣支出具有便捷性,未來的某些支出本身也不適宜用實物形式儲備,典型的像一些易腐性商品。另外,在信用制度發達的條件下,金融資產的供給與需求有相對的獨立性,金融資產的價值量取決於市場經濟中資產價格,而不是實際資源的價值量。這樣,從動態的角度看,累計以虛擬資產表示的財富與累計的固定資產的積累是不對稱的。因為,實物資產會因為折舊等其他因素而損失,價值減少;價值化的虛擬資產卻會因為時間的長久而不斷的增值,例如各種利息、紅利等。這樣出現的問題是:實物型資本價值越來越少,價值型資本卻越來越多。在當期儲蓄與投資可能相一致,長期儲蓄與投資不會相等。

  所以,貨幣作為貯藏手段,是導致儲蓄總量增大主要原因之一,事實上,有了貨幣以後,儲蓄總量才得以大幅度增長,而經濟虛擬化後的價值化積累是虛擬資產積累與實物資產的積累非對稱性的根本原因。

基本啟示

  (1) 虛擬經濟發達與否是國際貧富差距的重要標誌

  虛擬經濟的發展實際上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社會化的標誌。在落後經濟中, 絕大部分財富是以糧食、牲畜、耐用消費品等物質形式存在; 而在發達經濟中,財富的大多數是股票、債券和其他金融工具構成的虛擬資產。在當代, 製造業將逐漸變為“貧窮”的代名詞, 因為它靠的是低成本來維持優勢。當一個國家逐漸富起來的時候, 收入會提高, 優勢會喪失。在發達國家以製造業為主的20 世紀60~70 年代, 貧富的差距是由“初級產品” 和“高技術產品” 的差別造成的。這種差別隨著發展中國家提高初級產品價格( 如石油) 、提高本國技術水平而逐漸縮小。但是, 隨著經濟的虛擬化, 一方面發達國家正在將虛擬經濟活動作為其主要的經濟活動, 另一方面通過虛擬經濟的全球化, 誰的貨幣( 在黃金非貨幣化以後也完全是虛擬資產) 被作為世界貨幣誰就有支配其他貨幣的權利, 並通過金融交易直接獲得利益。因此, 發展中國家在經濟虛擬化程度不斷提高的同時, 除發展以觀念支撐價格的經濟活動外, 應積極推進本幣的國際化。因為虛擬經濟理論認為, 整個經濟是一套以貨幣維繫的價值系統, 貨幣是國家之間發生經濟聯繫最基本的連接點。一國經濟實力越強, 金融系統就越穩定, 其貨幣就越堅挺。穩定的金融系統將使一國成為經濟的“中心”, 而不是被排斥在“邊緣”; 使其成為各國經濟的主導, 而不是別國的附庸; 國家將越來越“富有”, 而不是越來越“貧窮”。所以, 虛擬經濟發達與否是國際貧富差距產生的重要原因。

  (2) 價值化積累導致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在當代發達經濟中, 經濟增長的源泉不再僅僅是自然資源, 在一定的自然資源的基礎上, 許多經濟活動可以獨立於實體經濟而存在, 即虛擬經濟活動正在成為經濟增長、就業增加和利潤增加的源泉。因為信息全球化和虛擬資本全球流動能有效地配置“價值”資源, 刺激儲蓄與投資, 從而促進經濟的增長, 創造更多的“價值”財富。隨著金融在人們生活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 經濟增長不再過渡依賴於自然資源這類有形資源, 而更多地依賴知識信息這類無形資源; 財富創造的方式正在從依賴於製造業的不斷擴張向縱向的不斷升級轉化, 即財富的創造更加依賴於貨幣和資金的支持。當虛擬資產大量流入一些國家和地區時,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就會快速發展; 而當虛擬資產大量流出時, 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就會衰落, 甚至突然崩潰。一個需要顛倒過來的觀念是, 資金的流動不再主要是為了在國際範圍內配置自然資源, 而是在國際間支持高增長地區的發展和分享其高收益。資源流動是哪裡稀缺哪裡價格高, 而價格高是反映這個地區需要這種資源, 於是自然資源便流向那些自然資源稀缺的地區。而規模巨大的短期資金幾乎不是與利息率之差來調動的, 它們往往與當地的虛擬資產價格波動有關。所以, 用稀缺性原理不能令人信服地解釋大規模資金的國際流動, 特別是短期資金的流動。實際上, 20世紀90代以來頻繁發生的金融危機, 與這種大規模的資金流動有密切的關係。匯率的變動、經濟的興衰都與此有密切的關係。可見, 自然資源對經濟的影響在衰落, 而金融對經濟的影響在上升。一個國家的經濟越是現代化就越依賴於虛擬經濟活動, 而與實物資本積累相對應的價值化積累, 其“以錢生錢”的增殖將導致經濟增長方式發生變化。

  (3) 在資本市場開放條件下防範金融風險

  虛擬經濟活動自開始以來就具有國際性, 價值化積累的非對稱性容易積累風險, 引發金融危機。而當代金融風險的聯動性使傳染機制更複雜, 傳染途徑更多樣, 危機的頻率更高、危害更大; 導致少數國家的危機長期化、深層化和複雜化, 長期走不出困境。在我國, 由於經濟體制改革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金融體系不完善, 累積的金融風險逐年加大。有資料顯示,我國金融風險指數已從1991 年的44.6 上升到2003 年的75.3。這說明, 防範和控制金融風險, 是一個世界性課題。要保持巨集觀經濟的穩定性, 就必須處理好貨幣、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關係。因為虛擬經濟理論認為, 貨幣將在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之間分配使用,在貨幣量一定的情況下, 貨幣在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兩者之間的分配量是此消彼漲的關係, 如果貨幣流入虛擬經濟超過一定的量, 虛擬資產過度膨脹, 將導致經濟崩潰。所以, 只有制訂合理的貨幣政策, 控制貨幣量的投放, 處理好貨幣在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之間的比例關係, 才能保持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之間的穩定性和虛擬經濟自身的穩定性, 從而防範金融風險,保障國家安全。

本條目相關鏈接

  • 《虛擬經濟與價值化積累:經濟虛擬化的歷史與邏輯》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價值化積累"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