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資本主義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福利資本主義是一種包含一系列社會福利政策的資本主義,這些福利政策包括:社會保障、醫療保障、集體談判權、工業安全守則等。
福利資本主義亦是指公司給員工提供福利的習慣。就後者來說,福利資本主義——又稱工業家長制——主要盛行於聘用技術勞工的行業,併在二十世紀中葉最為盛行。
現時福利資本主義一般會令人聯想起歐洲中部及北部的資本主義模式,例如北歐模式、社會市場經濟、萊茵模式資本主義等。它有時是混合經濟的一部分,但福利國家亦可以獨立於混合經濟中常見的政策,如國家干涉和廣泛管制,現實中也有這樣的實例。
福利資本主義是戰後資本主義的主要形態之一。希臘、葡萄牙、義大利、西班牙、塞普勒斯等高福利歐洲國家相繼爆發主權債務危機,使福利制度一時間成為輿論的眾矢之的。然而,事實上,高福利的德國、瑞典 2010年以來依然有著強勁的增長能力和可控的政府債務。另一個事實是,希臘等國動用了巨額的財政資金向金融業和大產業註資,結果使財政陷入瀕臨破產的境地。福利資本主義的危機歸根到底是生產力的危機、資本主義財富分配製度的危機和資本主義民主政治的危機,而不簡單是福利制度的危機。
二戰結束後,北歐及歐洲大陸的一些國家出於各種目的在戰爭廢墟上建立起“從搖籃到墳墓”的福利資本主義制度。1948年英國工黨政府率先宣佈英國建成 “福利國家”。到20世紀60年代,法國、西德、義大利、荷蘭、比利時、瑞士、挪威、芬蘭、丹麥、冰島等相繼宣稱本國為“福利國家”。瑞典被稱為“福利國家櫥窗”。福利資本主義成為戰後資本主義的重要形態。
“帕爾格雷夫新經濟學大辭典”指出,福利國家既是針對目標(國家負責福利的思想),又是針對手段(這種思想在給定的制度與實踐中的實現)而言的。就目標而言,Briggs (布裡格斯,英國史學家)為福利國家給出了一個著名的界定:“福利國家”是這樣一種國家,其中,有意識地運用組織的力量(通過政治和管理)至少在三個方面努力減少市場力量發生作用的範圍:第一,保証個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而不管他們財產的市場價值如何﹔第二,使個人和家庭能夠應付“社會意外事件”(如生病、年老和失業),以降低不安全感的程度,否則個人和家庭將會面臨危機﹔第三,保証在一定範圍內的社會服務領域向所有公民提供所能得到的最好服務,不管他們的地位和階層如何。就手段而言,福利國家所包括的最小服務範圍採納了國際勞動組織的標淮,它包括對個人的所有現金津貼(社會保險、社會援助和一般津貼)及公共衛生服務。
Gough(伊恩‧高夫,英國新馬克思主義學派代表人物)把福利國家定義為“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使用國家權力改善勞動力的再生產,且供養非生產性人口”,同時認為福利國家的清單在教育、個人社會服務以及住房等的基礎上,還應該包括“國家對個體和社團實體的私人活動所進行的管理,這些私人活動是指那些影響個人和組織生產條件的活動”。他將福利國家解釋為兩組力量的結果:一方面是資本主義福利國家使人口和政策結構適應變化著的資本要求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工人階級為減少市場力量的作用以提高需求、滿意水平和福利水平而採取的壓力。Gosta Esping-Andersen(艾斯平‧安德森)在《福利資本主義的三個世界》一書中指出福利國家首先必須包括社會權利的授予,並指出這種權利帶有非商品化的性質。非商品化是指公民在必要時可以自由地選擇不工作,而無須擔心會失去工作、收入和一般福利。
不是所有提供社會福利的發達國家都是福利資本主義。一般意義上,福利國家的標淮是福利發達、福利制度完善、福利成為這個國家突出的政治特征。最方便的界定“福利國家”的指標是“社會開支佔GDP的比重”,比例高的屬於福利資本主義,比例低的屬於自由放任資本主義。根據歐盟委員會統計局(European commission/Euro stat),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政府,以及美國商務部經濟分析局(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提供的數據,2011年瑞典的這一指標為32%,法國29%,丹麥、德國28%以上,挪威、奧地利、比利時在26%~27%左右,芬蘭、義大利在23%~25%之間,瑞士、荷蘭、英國在23%上下,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都在18%左右,美國則不到17%。據此,歐洲國家多屬於福利資本主義,美國則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