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虛擬化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經濟虛擬化主要是金融資產數量和規模的不斷膨脹。
經濟虛擬化是虛擬經濟逐漸占據經濟發展主導進程中呈現出的經濟社會發展趨向,這一趨向本身存在客觀因素的推動作用,其推進動力在於對資本增殖的追尋,併在技術不斷發展更新的有力支撐下,加速促進經濟社會向前發展。但正如虛擬資本負面效應源起於其過度擴張的根由,縱容虛擬經濟無限任性的擴展態勢,致使其強勢擠占實體經濟合理的存在空間,終將在危機中付出代價。
美國的經濟虛擬化是從20世紀80年代的證券化開始的,證券化的核心機制是收入流的資本化,也就是將大量穩定和較穩定的收入流放大為金融資產。在製造業中,一筆投入要賺20%-30%的利潤就很不錯了;在資產價格上漲時,通過價格泡沫,金融投機或投資者往往會賺200%甚至更多的利潤;而收入流的資本化則是利用金融杠桿將穩定的收入流放大為十倍甚至數十倍的金融資產。如果利息率是10%就可以創造出10倍的金融資產,如果是5%就會創造出20倍的金融資產[1]。
經濟虛擬化與經濟泡沫化的區別[1]
泡沫經濟是指資產價格不斷攀升,直到資產價格暴跌,引起經濟衰退或經濟危機,泡沫經濟主要靠資產價格大幅膨脹賺錢,而經濟虛擬化則主要靠金融杠桿賺錢。
經濟虛擬化與泡沫化的重要區別之一就是經濟虛擬化更依賴於金融杠桿。在美國的證券化過程中,依賴金融杠桿和金融創新不斷創造出新的金融資產。也利用金融杠桿來炒作金融資產以獲得巨大利潤,但是,利用金融杠桿實現證券化和創新的風險要比利用金融杠桿炒作金融資產(也就是借錢炒作和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風險要小得多。所以,美國的經濟虛擬化主要不是炒作金融資產而是創造金融資產,就是在充分利用二級市場炒作基礎上的一級市場的膨脹。
如果將美國危機前所有的金融資產(包括擔保債務憑證CDO、信貸違約掉期CDS、各種金融衍生合約以及可以交易和轉讓的各種資產等)價值都計算在內,未到期虛擬資產總額達到400萬億-500萬億美元。而美國的GDP只有12萬億-14萬億美元。按照流量與存量的關係,美國12萬億-14萬億美元國民收入形成的資產價值達400萬億-500萬億美元。它標志著美國整體經濟的“虛擬化度”,已經達到了30倍-40倍的水平。
經濟虛擬化與經濟增長、通貨膨脹的關係[2]
經濟虛擬化是指虛擬經濟擴展和加深的程度,本質上是虛擬資產的數額和交易量的不斷增加。隨著經濟虛擬化的程度的不斷深化,虛擬經濟迅速發展,虛擬資產不斷擴張,虛擬經濟的交易規模已經遠超實體經濟,這導致了現行經濟運行產生了巨大改變。經濟虛擬化的不斷深化引起了諸多經濟和金融發展中的新現象,有些現象無法捉摸,這使得經典經濟理論中對通脹和經濟增長的研究不能夠滿足現代經濟發展的需要,國內外學者展開了一系列新的探索研究。
(一)金融與經濟增長的關係
金融的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係,通常是正相關,即金融為經濟增長帶來明顯的正效應。Montes、Tiberto和Cole等專家研究,股票市場在金融市場中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最能解釋兩者的關係。由於股票市場可以推動跨期資源的優化配置和資本的積累,所以股票的發展對經濟增長的長期發展有著顯著影響。另有一些學者側重研究金融與經濟增長之間的因果關係,但目前還沒有得到一致結論。如Egbetunde在理論領域主張金融的發展帶來一定的經濟增長,kar在實證方面做出的努力等。
(二)金融與通話膨脹的關係
高通脹製造的不確定性和市場摩擦引發了金融市場的資源配置不均,效率不高。許多實證領域的研究表明,長期的通脹與金融市場的發展表現出劇烈的負相關作用,如Almalki和Batayneh等學者的研究工作為研究金融與通脹的聯繫做出了巨大貢獻。Boyd開創性的根據65個國家的數據和信息研究發現了通脹與金融之間的負效應,且這一結論不受樣本時間段和是否含有高通脹國家影響。Bittencourt根據巴西的相關數據證實了通脹與金融的顯著穩定的負相關關係,不受國家和金融衡量指標的影響。
(三)通脹與金融、經濟增長的之間的效應
通貨膨脹對金融和經濟增長存在著明顯的門限效應。現有的研究共識表明,通貨膨脹程度低的情況下,金融與經濟增長正相關;通貨膨脹程度水平高的情況下,兩者關係不明顯。高水平的通脹嚴重影響金融市場的發展和運行,從而影響經濟增長與金融兩者之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