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量成本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質量成本(Quality Cost)
目錄 |
質量成本又稱質量費用。根據ISO9000系列國際標準質量成本的定義是:將產品質量保持在規定的質量水平上所需的有關費用。它是企業生產總成本的一個組成部分。質量成本由兩部分構成,即運行質量成本和外部質量保證成本。
20世紀50年代初,美國通用電氣公司質量管理專家A.V.菲根鮑姆首先明確提出質量成本的概念。
20世紀80年代,菲根鮑姆進一步發展了質量成本的內涵。
美國質量管理專家J.M.朱蘭博士“礦中黃金”理論的提出,使質量成本理論更趨完善。此時,質量管理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即由統計質量管理進入全面質量管理階段。進而把產品質量同企業的經濟效益聯繫起來,這對深化質量管理的理論、方法和改變企業經營觀念都有著重要意義。
我國是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引進併在企業中推行質量成本管理。例如,先後在哈爾濱、株洲、桂林和上海等地的一些工廠進行了試點,然後逐步總結經驗,加以推廣。現在全國推行質量成本管理的企業數以萬計,大部分都取得了良好的效益。一些企業或整個行業,開始建立了質量成本管理的制度和標準,同時也積累了大量的經驗。
質量成本的組成[1]
根據國際標準(ISO)的規定,質量成本是由兩部分構成,即運行質量成本(或工作質量成本,或內部質量成本)和外部質量保證成本。
1.運行質量成本
運行質量成本是指企業為保證和提高產品質量而支付的一切費用以及因質量故障所造成的損失費用之和。它又分為四類,即企業內部損失成本、鑒定成本、預防成本和外部損失成本等。
企業內部損失成本是指產品出廠前因不滿足規定的質量要求而支付的費用。主要包括:廢品損失費用、返修損失費用和覆試復驗費用、停工損失費用、處理質量缺陷費用、減產損失及產品降級損失費用等。
②鑒定成本
鑒定成本是指評定產品是否滿足規定的質量水平所需要的費用。主要包括:進貨檢驗費用、工序檢驗費用、成品檢驗費用、質量審核費用、保持檢驗和試驗設備精確性的費用、試驗和檢驗損耗費用、存貨覆試復驗費用、質量分級費用、檢驗儀器折舊費以及計量工具購置費等。
③預防成本
預防成本是指用於預防產生不合格品與故障等所需的各種費用。主要包括:質量計劃工作費用、質量教育培訓費用、新產品評審費用、工序控制費用、質量改進措施費用、質量審核費用、質量管理活動費用、質量獎勵費、專職質量管理人員的工資及其附加費等。
外部損失成本是指成品出廠後因不滿足規定的質量要求,導致索賠、修理、更換或信譽損失等而支付的費用。主要包括:申訴受理費用、保修費用、退換產品的損失費用、折舊損失費用和產品責任損失費用等。
2.外部質量保證成本
外部質量保證成本是指為用戶提供所要求的客觀證據所支付的費用。主要包括:
(1)為提供特殊附加的質量保證措施、程式、數據所支付的費用。
(2)產品的驗證試驗和評定的費用。
(3)滿足用戶要求,進行質量體系認證所發生的費用。
質量成本屬於企業生產總成本的範疇,但它又不同於其他的生產成本,諸如材料成本、運輸成本、設計成本、車間成本等的生產成本。概括起來質量成本具有以下特點:
(1)質量成本只是針對產品製造過程的符合性質量而言的。即是在設計已經完成、標準和規範已經確定的條件下,才開始進人質量成本計算。因此,它不包括重新設計和改進設計及用於提高質量等級或質量水平而支付的費用。
(2)質量成本是那些與製造過程中出現不合格品密切相關的費用。例如,預防成本就是預防出現不合格品的費用;
(3)質量成本並不包括製造過程中與質量有關的全部費用,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這部分費用是製造過程中同質量水平(合格品率或不合格品率)最直接、最密切的那一部分費用。
1、廣泛性。要求功能、成本、服務、環境、心理等都能滿足用戶需要。
2、多樣性。除了主要採用貨幣計量形式外,還要兼用其他的計量形式。
3、收益性。尋求資本投入與由此產生的質量收益之間的最佳結構。
4、動態性。隨著產品質量適用性的變化而變化。
- (一)質量成本的構成
圖1 質量成本的構成
其中,預防成本是指為預防質量缺陷的發生所支付的費用;鑒定成本是指為評定產品是否具有規定的質量而進行試驗、檢驗和檢查所支付的費用;內部缺陷成本是指交貨前因產品未能滿足規定的質量要求所造成的損失(全過程中);外部缺陷成本是指交貨後因產品未能滿足規定的質量要求所造成的損失;外部質量保證成本是指為滿足合同規定的質量保證要求提供客觀證據、演示和證明所發生的費用。
質量成本的各部分費用之間存在著一定的比例關係,探討這些費用的合理比例關係,以最大限度降低質量總成本,即實現質量成本的優化,這是質量成本管理的一項重要任務。據統計資料表明,質量成本的四類費用大致存在著以下的比例關係:內部損失成本約占質量總成本的25%-40%a,外部損失成本約占質量總成本的20%一40%,鑒定成本約占總成本的10%一50%,預防成本約占總成本的0.5%一5%。這些數據說明:內部損失成本和外部損失成本占了總成本的大部分,是應著重採取措施予以降低的重要部分。
必須指出,上述四類成本之間並不是彼此孤立和毫無聯繫的,而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當企業放鬆檢查後,鑒定成本可能很少,但將造成大量不合格品出廠,一旦在使用中被用戶發現,產生顯著的外部損失成本,就導致質量總成本的上升。反之,如果在企業內部嚴格質量管理,加強質量檢查,從而使鑒定成本和內部損失成本的增加,外部損失成本減少,使得質量總成本的降低。因此增加預防成本,加強工序控制,則會使內部損失成本和外部損失成本,甚至連鑒定成本一起都可能大大降低,而使質量成本大幅度下降。
從我國當前企業的情況來看,普遍的問題是預防成本偏低,結果使內外損失居高不下,從而使質量總成本過高。因而,在質量成本管理中,如何判明和掌握四類質量成本的合理比例關係以及它們之間的變化規律,針對具體的問題採取措施,減低質量成本,是質量成本管理的一項重要任務。
- (二)質量成本特性曲線
質量成本中四類成本費用的大小與產品合格質量水平(即合格率或不合格率)之間存在一定的變化關係,反映這種變化關係的曲線稱為質量成本特性曲線。
它的基本形式如圖所示。圖中的曲線C1表示預防成本與鑒定成本之和,它隨著合格品率的增加而增加;曲線C2表示內部損失與外部損失之和,它隨著合格品率的增加而減少;曲線C為上述四項成本之和的質量總成本曲線,即質量成本特性曲線。由圖2可知,在質量成本特性曲線C左右兩端的質量成本都很高(理論上無窮大),中間有一個最低點,即A處,它就是質量成本的最低值,A處的質量成本稱為最佳質量成本。
圖2 質量成本特性曲線圖
曲線C所表現的變化趨勢與上節所分析的質量成本構成關係是一致的。當不合格品率很高,即處於曲線C左端時,內外損失成本都很大,質量總成本當然也很大;當逐步加大預防和鑒定成本,不合格品率降低,內外損失成本與質量總成本將隨之降低。但如果繼續增加預防成本,達到接近100%的預防成本,即不合格品率趨於 0。內外損失成本雖然可以接近於0,但這時的預防成本會非常高,而導致總成本的急劇增加。從圖中還可以看出,曲線C1左面部分的變化趨勢比較平緩;這說明當符合性質量水平低時,即不合格品率高時,略微增加一些預防和鑒定成本就可使不合格品率大幅度降低,即這時採用加強預防和鑒定的措施會取得十分顯著的效果。可是,當超過某個限度後,再要提高質量水平,即要求不合格品率進一步降低時,即使稍有一點變化,也要在預防和鑒定成本上付出很大的代價。如圖C1曲線的右面部分,在過了A點後急劇上升的變化。
曲線C2則是另外的一種情況。當不合格品率為0時,曲線交於橫軸,即內外損失成本也為0。但隨著不合格品率的增加,這部分成本急劇上升。可以認為,內外損失成本的上升速度這麼快,是由於產品質量惡化,使其信譽下降而造成的嚴重損失,這方面的損失往往比材料報廢和維修費用的支出要大得多。
- (三)質量成本優化
質量成本優化就是要確定質量成本各項主要費用的合理比例,以便使質量總成本達到最低。為此可利用質量特性曲線(圖3)來進行。
圖3 質量特性曲線
圖中把A點處附近的曲線劃分為I, II, III 等三個區域,它們分別對應著質量成本各項費用的不同比例。
(1)I區是質量損失成本較大的區域,一般來說,內外部損失成本占質量總成本的70%,而預防成本不足10%的屬於這個區域。這時,損失成本是影響達到最佳質量成本的主要因素。因此質量管理工作的重點應放在加強質量預防措施,加強質量檢驗,以提高質量水平,降低內外部損失成本,這個區域稱為質量改進區。
(2)II區是質量成本處於最佳水平的區域。這時內外損失成本約占總成本的50%,而預防成本達總成10%。如果用戶對這種質量水平表示滿意,認為已達到要求,而進一步改善質量又不能給企業帶來新的經濟效益,則這時的質量管理的重點應是維持或控制現有的質量水平,是總成本處於最低點A附近的區域,這個區域稱為質量控制區。
(3)III區是鑒定成本較大的區域。鑒定成本成為影響質量總成本的主要因素。這時質量管理的重點在於分析現有的標準,降低質量標準中過嚴的部分,減少檢驗程式和提高檢驗工作效率,使質量總成本趨於最低點A,這個區域稱為質量至善區或質量過剩區。
根據上述的分析,可以大致地歸納出質量成本達到優化的幾項措施:
(1)處於最佳點A的左面時,即當質量總成本處於質量改進區時,應增加預防費用,採取質量改進措施,以降低質量總成本;當處於質量最佳區時,應維持現有的質量措施,控制住質量水平的最佳狀態;若處於最佳點A的右面,即處於質量過剩區時,則應撤消原有的過嚴質量要求措施,減少一部分鑒定和預防費用,使質量總成本退回到最低點A處。
(2)增加預防成本,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鑒定成本。
(3)增加鑒定成本,可降低外部損失,但可能增加內部損失成本。
另外還要註意的是,為了實現質量成本優化,不能孤立地去降低質量成本構成中的每項成本,還應考慮各項成本之間的相互關係。因此為了確定某項質量成本的最佳水平,還應考慮其他成本所處的情況。
隱性質量成本:無法通過企業的會計系統而得到 ,常採用乘數法、市場研究法和塔古奇損失函數進行估計。在提高質量計劃中,機會成本的數額可能是非常巨大的,並且是重要的動因,因此,應該對其進行估計。
質量成本管理目標
傳統質量成本管理目標——可接受質量水平:
質量水平與質量成本中的可控成本和結果成本兩者是互為條件、互為因果的。質量成本水平與可控成本呈相同方向的變化,與結果成本呈反方向的變化。當控製成本與結果成本相等時,質量總成本是最低的,此時可允許的缺陷率水平為可接受的質量水平。
根據現代質量成本觀點看,內部和外部缺陷作業及其相關聯的成本都屬於非增值作業,應予以徹底消除。預防作業則可視為增值作業而予以保留。而一部分的檢驗作業是預防作業所必須的,如質量審計,應視為增值對象。質量成本的最優水平存在與所生產產品達到目標價值之處。
- (一)質量成本的預測和計劃
1.質量成本的預測
為了編製質量成本計劃,就必須首先對質量成本進行預測。質量成本的預測是指根據企業的歷史資料、質量方針目標、國內外同行的質量成本水平以及產品的質量要求和用戶的特殊要求等,通過分析各種質量要素與質量成本的變化關係,對計劃期的質量成本所作出的推測和估計。
2.質量成本計劃
質量成本計劃是指在質量成本預測的基礎上,針對質量與成本的依存關係,用貨幣形式確定生產符合性產品質量要求時,在質量上所需的費用計劃。質量成本計
3.質量成本計劃編製
質量成本計劃的編製通常是由財會部門直接進行;或者由車間(科室)分別編製,交由財會部門匯審和歸總後,提交計劃部門下達。編製成本計劃的依據是:企業的歷史資料;企業的方針目標同時參考國內外同行的質量成本資料等。
- (二)質量成本分析和報告
1.質量成本分析
質量成本分析的目的是,通過質量成本核算所提供的數據信息,對質量成本的形成,變動原因進行分析和評價,找出影響質量成本的關鍵因數和管理上的薄弱環節。
2.質量成本報告
質量成本報告是指根據質量成本分析的結果,向領導及有關部門彙報時所作的書面陳述,它可以作為制定質量方針目標、評價質量體系的有效性和進行質量改進的依據。它也是企業質量管理部門和財會部門對質量成本管理活動或某一典型事件進行調查、分析和建議的總結性文件。
短期質量成本報告:用來反映當期標準或目標的進展情況的。
多期趨勢質量成本報告:用來反映從質量改進項目實施起的的進展情況的。
長期質量成本報告:用來反映長期標準或目標的進展情況的。
質量成本主要是由預防成本、鑒定成本、內部缺陷成本和外部缺陷成本四種所構成。先面對這四種成本進行一些分析。
1、預防成本。當產品質量或服務質量及其可靠性提高時,預防成本通常是增加的。因為提高產品或服務質量通常需要更多的時間、努力和資金等的投入,這包括流程設計費用、產品設計費用、人員培訓費用等。
2、鑒定成本。當產品或服務的質量及其可靠性提高時,鑒定成本通常會降低。質量鑒定可以幫助管理人員發現質量問題的所在,從而可以立即採取措施解決存在的問題,保證質量能夠持續得到改善,從而減少質量問題帶來的成本。例如在日本企業中,每名員工都不放過任何一個已發現的質量問題,絕對不讓有質量問題的加工零件進入生產線的下一工位。這種做法有利於企業迅速發現質量問題,並找到引起質量問題的根源所在,這是一種降低質量管理中鑒定成本的有效方法。
3、內部缺陷成本。當產品或服務的質量及其可靠性提高時,內部缺陷成本會降低。有很多預防措施可以用來減少不合格品的產生,從而也就降低了材料報廢、再加工、延期交貨、設備故障、庫存積壓等帶來的成本。
4、外部缺陷成本。同內部缺陷成本一樣,當產品或服務的質量及其可靠性提高時,外部缺陷成本會降低。質量及可靠性的提高,不僅會減少售後保修費用,保持市場份額,而且還會避免由於產品或服務質量低劣而導致的人身損害,環境污染等重大事故的發生。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預防措施上進行一定投入使質量得到提高,對於一個組織來說,是很有益的。當然,這也取決於管理的註意力是否集中在質量和可靠性上。例如,如果公司希望通過更好的產品設計和流程設計來提高質量水平,而不是通過解決原有產品設計和流程設計中的質量問題來提高質量,則生產管理人員要做的主要工作則是在產品的質量、反應時間和靈活性等競爭因素上下功夫,以期在市場競爭中取得優勢。在這種情況下,有關質量的其它成本的減少並不能彌補預防成本的增加。所以,管理人員通常不得不提高產品或服務的價格,從而採取以質量取勝而不是以價格取勝的生產運作策略。一輛賓士車比一輛福特車貴,四星級賓館的住宿費比普通旅館的住宿費高就是這個道理。
一般來說,如果管理人員提高了質量可靠性水平,則由此增加的預防成本就會較高。但是與此同時,由於質量提高而使各種浪費減少所帶來的收益也是巨大的。這就是眾多公司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來提高產品質量或服務質量的原因所在。
質量成本的分析,就是通過分析產品質量與成本升降因素及其對經濟效益影響程度的分析。在實際工作中,質量過高或過低都會造成浪費,不能使企業獲得好的經濟效益。因此,必然控求最佳質量水平和最佳成本水平。為了使企業產品質量和成本達到最佳質量水平,就應圍繞企業經營目標分析企業內外各種影響因素。從原則上講,最佳質量水平是要達到必要功能與成本耗費的最佳結合。從這個意義上說,計算質量成本不是目的,其目的在於進行質量成本分析及其效果。質量與收益的關係可用圖表示(圖4)。
外部的影響因素主要的是購買者考慮產品性能、可靠性、維修性與產品價格之間的關係。內部影響因素就是考慮提高質量與為此所消耗的費用之間的關係。
圖4 質量與收益的關係
其中S1曲線表示在一般的情況下質量─價格─銷售收入之間的關係。隨著質量的提高,銷售量增多,銷售收入增加。但當質量提到一定程度後,價格相當昂貴,銷售量將減少,銷售收入增長緩慢,甚至下降。S2曲線表示在一般的情況下質量─成本─費用曲線。當質量很低時,用戶不購買造成積壓損失,或用戶購買後要求索賠多,損失大而成本高。隨著質量的提高,次品及廢品損失減少,成本降低,到某一質量水平後,要再提高質量,成本將又隨著提高。某一質量水平的利潤為銷售收入與成本的差值,即S1減去S2。在M點,差值最大,即利潤最高。那麼M點就是最佳質量水平。
- 一、對影響質量成本因素的分析
對質量成本水平分析要深入到質量成本構成的各要素中去,即從質量成本總額中各因素所占比重來分析質量成本構成及其變化。如下圖表5所示。
圖5 成本與質量水平關係圖
C1──預防成本,C2──鑒定成本
C3──事故成本,C4──基本生產成本
說明:
圖表5中C1為預防成本曲線,C2為鑒定成本曲線,C3為事故成本曲線。當產品質量為100%不合格時,其預防費用為零。隨著質量升高,預防、鑒定費用逐漸增高;當質量為100%合格時,預防成本很高。事故成本曲線C3變動規律是:當產品質量較低時,事故損失大;當質量提高到100%合格時,事故損失為零。C4為基本生產成本線,不隨質量成本而變化,屬於不變成本。C為總成本曲線,任一點的總成本為C1、C2、C3、C4之和。當質量水平較低或較高時,總成本都比較高,在M點或M點附近區域總成本最低,它就是最佳質量水平。這裡M點與圖表5是吻合的。這兩種分析方法,本質也是一致的,只是應用場合不同而需要提供不同成本信息。
根據國內外成功的經驗,質量成本比例最佳值為C3占50%,C2為40%,C1占10%,即質量管理成本占50%,損失成本占50%為宜。
- 二、對質量成本效益的分析
質量成本效益分析亦稱考核指標分析。通過產品總成本中質量成本占用率,可以看出質量成本是否下降;通過商品總產值中質量成本占用率和質量成本利潤率(圖6),
圖6 產品總成本質量成本占用率
- 三、對質量成本趨勢的分析
質量成本本身並不能向管理部門提供足夠的資料,以使它與其經營成本同樣得到重視,因此必須通過計算一些基數與質量成本進行對比,從不同角度說明經營情況。這些資料有:工時資料、成本資料、銷售資料、單位試驗和檢驗費用資料以及增值資料,通過這些資料來計算各種基數,其計算公式如下:
提示:
只有保持質量基數的一致性才能成為一種比較的方法。如受到下述情況影響時應對它們進行調整:由自動化代替直接工人時;由於使用代用材料、方法或工藝,使製造成本有了變化;毛利、售價、運費和市場需要的變化;產品組成的變化;上述公式中分子的時間尺度不同於分母的時間尺度等等,都要進行調整,才好比較,比較趨勢時,必須考慮和瞭解這些因素。
質量成本控制和考核
- 1.質量成本控制
質量成本控制是以質量成本計劃所制定的目標要求為依據,採用各種手段,把影響質量總成本的各個成本項目控制在計劃範圍內的一種管理活動。可見,質量成本控制是完成質量成本計劃、優化質量目標、加強質量管理的重要手段。
質量成本控制貫穿質量形成的全過程,一般有事前控制;事中控制; 事後控制。質量成本控制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幾種:
(1)限額費用控制的方法;
(2)圍繞生產過程重點提高合格率水平的方法;
(3)運用改進區、控制區、至善論區的劃分方法進行質量改進、優化質量成本的方法;
- 2.質量成本考核
質量成本考核就是對質量成本責任單位和個人的質量成本指標完成情況進行考察和評價,以達到鼓勵和鞭策全體成員不斷提高質量成本管理績效的目的。
建立科學完善的質量成本指標考核體系,是企業質量成本管理的基礎。實踐證明,企業建立質量成本指標考核體系應堅持以下原則:
(1)系統性原則
質量成本考核系統是質量管理中的一個子系統,而質量管理系統又是企業管理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質量成本考核指標與其他經濟指標是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的關係。分析子系統的狀態,能促使企業不斷降低質量成本。
(2)有效性原則
有效性是指所設立的指標體系要有可比性、實用性和簡明性。
(3)科學性原則
企業質量成本考核對改進和提高產品質量,降低消耗,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在實際中是企業開展以上工作的依據。因此,質量成本考核指依據、符合實際,真實反映質量成本的實際水平。
為了對質量成本實行控制和考核,企業應建立質量成本責任制,即在將質量成本指標分解落實到各有關部門和個人時,應明確他們的責、權、利,形成統一領導、部門歸口、分級管理的質量成本管理系統。
質量成本項目構成圖[2]
質量成本 | 質量成本類別 | 成本項目 | |
---|---|---|---|
因質量問題而引起的成本 | 內部故障成本 | 廢品損失、返修品損失、複檢費(返修品再檢費用)、由於質量 原因而引起的停工損失、不合格產品降級損失、產量損失、事故分析處理費用 | |
外部故障成本 | 退貨損失、保修費用、索賠及訴訟費用、折價損失 | ||
因保證和提高質量 而引起的成本 | 鑒定成本 | 進料檢驗費用、工序檢驗費用、產品產量評審費用、檢測設備 折舊費、檢測設備維修費、檢測材料消耗及勞務費 | |
預防成本 | 質量計劃工作費用、新產品評審費用、質量培訓費用、質量情 報費用、工序能力研究費用、質量審核費用、質量改進措施費用 |
案例:三洋製冷的質量成本管理[3]
大連三洋製冷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三洋製冷)是一家中日合資企業,從1992年成立以來,以差異化戰略為經營戰略,取得了良好的業績,迅速成長為行業的領先者。,然而,在行業進入成熟期後,企業的增長勢頭受到抑制,2002年,為進一步提高企業的管理水平,開始引進日本豐田的精益生產方式,特別是對現場中的庫存、製造過多(早)、等待、搬運、加工等七種浪費的存在有了比較清醒的認識,並且在實際工作中努力加以消除。但是隨著活動的深入,發現現場中的浪費許多是由相關的管理工作引起的,而且難以度量,這些浪費會造成多大損失?這些問題不得到有效的解決,將阻礙活動深入持久地進行。
三洋製冷早在1996年就在中央空調行業率先通過了ISO 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在質量管理上取得了非常良好的成績。但是,一些質量損失仍然難以度量,比較難以從財務核算的角度上對質量體系的有效性進行測量,而在企業的日常管理活動中存在著許多無效的管理,其所造成的損失是難以測量的,因此常常作為正常的管理成本而不被髮現,使企業的經營管理難以得到持續改進。為此,需要一種新的工具來發現這些質量成本和浪費,在經過反覆比較後,三洋製冷選擇了質量成本法來解決這一問題。
三洋製冷為了搞好質量成本工作,成立了以副總經理為組長的推進機構,各部門主管和推進人作為組員,成為工作推動的主力軍。在對全體員工進行培訓後,在財務部和品質部的推動下,以內部和外部損失成本為突破口,進行了許多的工作改善,推動質量成本工作的有序進行,取得了比較突出的成績。
以生產現場中發生的質量問題為例:根據公司ISO 9001質量管理體系的要求,當出現質量問題時,由員工填寫《工序質量反饋單》,經部長確認後,由品質人員給出處理意見。,當員工按處理意見完成後,還需要填寫《糾正預防措施表》,由品質人員確認。當確認為報廢時,還需要填寫《廢品報告單》通知財務部和庫房後,才能重新下料。在整個過程中,所造成的工時等損失,並沒有單獨核算,而是計入正常工時中。因此,按照這種方法,雖然質量體系得到維持運行,但是質量成本損失無法計算,更談不上有的放矢地進行改善了。
在實施質量成本方法後,品質部把上述表格合併為《工序質量反饋處理單》一張表格,並重新規划了流程:
首先,由製造人員填寫“質量問題”以上的欄目,經部長確認後,交由品保人員填寫“產生原因及解決措施”欄目,併進行質量責任判定,提出處理意見,交給責任部門及責任人簽字,根據不同的處理意見,進行相應的流程處理:
(1)處理意見為索賠時,生產人員直接持本單據財務聯、倉庫聯到倉庫重新換貨,無需再開領料單。工時處理分兩種情況:①如果沒有進行生產,換料後生產按照正常生產填寫工時。(多如果已進行生產,換料後按照返工的工時處理流程進行。送回倉庫的物品按《索賠物品管理規定》執行處理。
(2)處理意見為返工、報廢、改為它用時,由品質人員下達派工單號碼,製造部根據派工單號碼重新開具出庫單,把派工單號碼作為新的產品編號,到財務部簽字後,到庫房領料,併在重新生產或者返工作業完成後,由操作者填寫處理記錄,檢查者填寫檢查結果,經品保確認後,到庫房領料,併在重新生產或者返工作業完成後,由操作者填寫處理記錄,檢查者填寫檢查結果,經品保確認後,由生產人員將本單據與生產工時記錄單、停工工時記錄單一同交給品保。品保人員將本單據財務聯及相關工時記錄單等直接轉給財務,同時根據本單據作好日常台賬登陸,定期以O/A方式發送財務部。
其次,在實施一段時間比較成熟後,把業務流程程式化,把相關內容納入到ISO 9001體系中,對文件進行了相應的修訂。
獨立的質量成本對於企業來說毫無意義。質量成本只有顯示出特定領域方面的財務投入情況,並且要明確成本改進的機會,才有其存在的價值。因此,財務部在對一段時間內發生的質量成本進行了彙總統計後,由品質部組織相關部門共同進行分析,對損失金額較大的項目優先解決,擬定對策並推動實施,併進行檢查和考核。如此經過多次迴圈,使問題逐步得到有效解決,也使降成本工作的困局得到突破。通過上述改善,不僅使豐田精益生產方式能夠更加深入地進行下去,而且使ISO 9001質量管理體系更加完善,更重要的是,是企業的降低成本工作得到貫徹實施,使企業在具有原來的差異化戰略優勢的同時,在成本上接近了主要競爭對手,為企業在競爭天平上投下了一顆重重的砝碼,使企業獲得了競爭優勢。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村姑,山林,sky,Oval,Angle Roh,Kane0135,Zfj3000,Dan,Cabbage,Meiledi,鲈鱼,泡芙小姐,Yixi,Tears~,jeremy,KAER,HEHE林,jane409,方小莉,Gaoshan2013,Lin,M id ea5ac6766bb20d68ad731f519eb21390.評論(共24條)
怎樣才能準確的定義一項成本屬於哪種類型的質量成本呢?
可參見《質量專業綜合知識(中級)》(全國質量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考試用書)第一章第四節 質量經濟性分析。
這個案例看不懂啊
處理意見為返工、報廢、改為它用時,由品質人員下達派工單號碼,製造部根據派工單號碼重新開具出庫單,把派工單號碼作為新的產品編號,到財務部簽字後,到庫房領料,併在重新生產或者返工作業完成後,由操作者填寫處理記錄,檢查者填寫檢查結果,經品保確認後,到庫房領料,併在重新生產或者返工作業完成後,由操作者填寫處理記錄,檢查者填寫檢查結果,經品保確認後,由生產人員將本單據與生產工時記錄單、停工工時記錄單一同交給品保。品保人員將本單據財務聯及相關工時記錄單等直接轉給財務,同時根據本單據作好日常台賬登陸,定期以O/A方式發送財務部。
不錯,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