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63个条目

金融業全能化經營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金融業全能化經營的概述

  銀行、證券、保險業務,其業務活動的變化構成了金融機構競爭與整合、金融手段不斷創新、金融服務理念變革等一系列內容。金融企業全能化的經營範圍跨越間接融資直接融資業務、短期信貸與長期信貸業務、銀行業務與非銀行業務之間的界限,進而能夠提供全面綜合的金融產品。出於追求利潤和規避風險的需要,各金融部門不可能在各自的領域內封閉發展,而是跨越部門界限以全面的金融服務參與競爭。證券化金融產品和衍生金融工具的發展促進了銀行業、證券業以及保險業的業務融通,全能銀行和銀行保險公司目前在發達國家正迅速發展起來。

全能化經營的各種表現

  1.銀行、證券的業務融合

  證券化與金融衍生工具的開發與運用,促進了銀行、證券等多方面金融服務的融合。

  證券化(Securitization)是“資產的證券化”,即將貸款債權、賒款債權等流動性差的資產轉讓給特別設立的公司(Special Purpose Vehicle,SPV),由SPV發行證券,使資產以證券形式發生流動,指的是將無流動性資產轉化為有流動性證券的金融技術。

  不良債權問題深化促使資本證券化成為不良債權的處理手段;同時,企業的融資渠道開始多樣化,多數企業選擇比發行債券成本更低的證券化商品; 技術的發達,在數據處理、統計處理等方面以較高技術支持證券化發展。資產證券化為金融機構帶來了新的商機進而能夠得到金融機構的大力推動,一方面,投資銀行積極為企業設計與需求相適應的證券化商品,參與商品的發行承銷;另一方面,銀行利用對企業貸款債權的證券化,既保證了自有資產比率,又可通過債權轉化獲取手續費收益。

  金融衍生工具也是發源於美國傳播於全世界的金融技術之一。金融衍生工具是從股票利率貨幣等原資產派生出來的金融商品,其價格的形成取決於原資產價格,代表性商品有可轉債期權期貨等。在投資銀行業務中,與金融衍生工具關係最為密切的是二級市場的自營與經紀業務。

  融資投資和金融機構出於控制風險的需要,開發出以套利交易為主要內容的衍生工具。同時,電腦技術、定價理論和信用評價技術的發展為衍生工具的運用和普及提供了條件,使衍生工具得以迅速發展。

  2.保險業的證券化

  保險企業對於收入及利潤的追求以及市場經濟對於金融資源配置的客觀要求,都促進著保險業金融功能的增強。

  保險投資是保險產品創新的重要方面,面向保險投資業務開發的現代非保障型新險種如分紅保險變額保險萬能保險不僅具有保障功能,而且具有投資功能,是一種介於保險與證券投資金融工具

  保險基金投資入市業務,即保險基金要在適當時機,積極進入股票市場債券市場資本市場,以有效地盤活保險基金。保險基金在進行債券交易安全基礎上的贏利性,會進一步擴大保險公司經營的業務領域,為保險公司尋求新的利潤增長點提供了可能,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保險公司的抗風險能力

  全球養老保險基金規模的日趨龐大,其在金融市場投資的規模和影響力都超過以往任何時代,進一步在廣度和深度上強化著保險與銀行及證券業的融合趨勢。

  3.銀行業與保險業的業務融通

  隨著市場金融結構的迅速變化,銀行業與保險業之間出現了一種新型關係:即由原先的各自平行發展轉變為相互滲透、相互融合,各自在金融市場中的角色和作用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Bankassurance(銀行保險公司)已經在觀念領域為人們所接受,銀保融通的趨勢已經成為世界金融保險市場中的一個十分引人註目的經濟現象。

  4.全能銀行

  全能銀行可以提供幾乎所有的銀行和金融服務,如貸款、存款、證券、支付清算、外匯、代理保險、租賃與咨詢等業務。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各金融機構努力拓寬自己的服務領域和提供便捷的服務手段,各金融機構有實現相互融合的強烈動機,現代通訊和電腦技術的高速發展為這一融合以及通過融合降低成本提供了技術保障;資本市場快速發展和市場融資的“脫媒”現象,使商業銀行的傳統業務已無法適應金融市場發展的新需求,同時,金融創新的發展為突破傳統商業銀行業務和證券業務提供了可能,商業銀行在負債結構資產配置方面越來越多地依靠資本市場工具,而投資銀行也日益向商業銀行業務滲透,金融創新使兩者的業務界限逐漸消失。

  能提供全面金融服務,與客戶之間關係較為鞏固,就有內在穩定機制的全能銀行在這樣的情況下發展起來。

全能化經營發生的背景

  金融制度的變革,往往伴隨著金融服務手段創新和金融服務理念革命。而這一切都是在經濟全球化發展和人類社會科技水平進步的背景下發生的。

  1.社會經濟信息化的背景

  信息技術尤其是互聯網路的發展,一方面,技術引進市場進而產生了提供極為廉價服務的“網上經紀商”。高度的專業化分工使大小券商、其他金融機構甚至非金融機構(如資訊公司、網路公司等)都有機會發揮各自的特長參與證券市場網上交易。另一方面,電子商務的軟體化和無形化使得原來的銀證分離地帶變得模糊,網上交易無疑為銀行等其他金融機構參與證券業務提供了保護屏障,金融業務活動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日益融合。

  銀行的虛擬化和智能化將使銀行的收入來源結構及業務內容面臨調整,以組織項目資金籌集、資本重組以及基金管理和財務顧問為主要業務的商業銀行將有極大的發展。這樣,銀行全能化服務趨勢得到增強。

  2.國際經濟一體化和全球金融一體化的背景

  經濟的全球化推動了金融國際化,全球投資和貿易一體化的發展必將要求大一統的全球金融市場的產生。流動貨幣政策的協調統一以及貨幣的一體化趨勢,也將逐步減少貿易和投資的交易成本從而使全球資源得到更加合理的配置。

  金融國際化的一個重要結果是跨國金融機構的大量涌現。國際金融領域風險的傳染性和傳導性,使得國際銀行業的經營風險問題十分突出。面對加大的金融風險,高度一體化市場的金融風險將不再是一個國家和地區所能解決的,需要全球性的金融機構來承擔;促進全球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對外開放成為國際社會的共同原則,這也是國際經濟一體化對於金融國際化制度創新的客觀要求;隨著各國金融市場的開放,一體化金融市場範圍擴大,金融領域的國際競爭更加激烈。

  金融市場電腦化、網路化把全球主要國際金融中心連成一片,使全球各地市場融為一體,打破了不同地區市場時差的限制;全球不同類市場、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以及銀行信貸債券股票外匯市場等也相互貫通。金融證券化貫通了間接金融直接金融,聯結了各類金融市場,使儲蓄存款機構、信貸銀行、金融公司、投資銀行、各類基金甚至各種保險公司等業務的關係日益密切。從而使資金不但在某一類市場實現跨國界的流動,而且能在不同類市場之間迅速轉移。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全能化經營成為世界經濟的發展趨勢,經濟金融全球化導致全球金融市場競爭激烈。為適應經濟全球化,銀行業加強調整、兼併合併和金融創新已使分業經營和分業管理名存實亡。在這種情況下,傳統的經營模式被打破,銀行與非銀行金融機構之間的業務界限逐漸模糊,金融機構業務交叉並走向多元化、綜合化。銀行已經開始從傳統的放款業務向證券投資領域進軍,有些銀行還將業務範圍拓展到信托、抵押、保險等一些非傳統銀行業務領域,而證券、租賃、保險等金融公司也已開始向特定顧客發放貸款。隨著經濟的發展和金融自由化的不斷深入,20世紀90年代後期,金融業由分業向全能化經營的趨勢在進一步加強。

  3.金融創新的推動

  當代以新型化、多樣化、電子化為特征的金融創新,改變了傳統的金融運作模式,銀行與非銀行金融機構之間的業務界限愈來愈模糊不清,金融機構業務交叉呈現自由化、綜合化、國際化的新趨勢。在金融創新的推動下,分業經營的管制失去了效力,各國金融當局不得不放鬆管制,使得跨國銀行的經營業務擴展到非銀行業務領域,跨國銀行開始經營過去主要由投資銀行、保險公司和其他金融機構經營的債務發行、信托、咨詢、保險等收費業務,並且還開始經營一些與普通銀行無關的經營業務,如國際租賃、國際現金管理、國際投資管理,有的跨國銀行甚至從事出口信貸。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金融創新、金融自由化為跨國銀行向 “全能銀行”發展創造了條件,推動了跨國銀行業務綜合化的發展。而20世紀90年代的金融業購併浪潮呈現出新的特點,金融購併不再是簡單的同業合併,而是銀行、保險、證券、信托等跨行業的強強聯合、優勢互補的購併,更加快了國際銀行向全能化經營邁進的步伐。

  金融創新被看做是21世紀金融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交易網路化、交易集約化、業務綜合化、監管國際化,將成為金融創新未來發展特征。

  4.金融監管變革的作用

  金融市場一體化尤其是通訊和電腦的運用,使得金融風險在現行監管體系下難以集中控制和監管,這就要求更集中或者至少很協調的監管體系應隨著全能化經營而發展。因此,將銀行業、證券業和保險業統一由一個機構來監管的單一監管體制也在成為一種發展趨勢。金融當局從提高本國金融服務業的國際競爭力出發,也開始著手改革金融監管體制把多個各自為政監管機構改革為合併組成一個監管機構;關於銀行市場準入條件、經營範圍等規定也得到一致放鬆。為適應經濟全球化,銀行業加強調整、兼併、合併和金融創新已使分業經營和分業管理髮生根本改變。這樣,金融監管體系的集中統一化趨勢與金融業由分業向全能化經營的趨勢在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金融國際化、金融信息化和金融自由化的發展是國際經濟一體化以及信息經濟發展的客觀結果,伴隨著這些客觀結果連同金融創新與金融監管機制的改革,金融全能化經營在世界範圍內形成一種趨勢。全能化經營的發展背景本身就是其最重要的特征,尤其是信息化和自由化是其中關鍵——信息技術對於金融業生產方式的改變為全能化經營提供了技術上的可行性,自由化則為全能化經營在制度領域的確立開闢了道路。同時,全能化經營作為金融企業的組織經營方式,不僅涉及到巨集觀背景環境與制度,而且也關係到微觀金融主體的自身經營管理水平和微觀經營環境。因此,巨集觀與微觀的共同影響是全能化經營的第二個特征,從這個角度講,任何金融組織的全能化經營決策都必須從巨集觀和微觀兩個方面考慮。

美國金融業全能化經營對世界的影響以及啟示

  美國的金融全能化經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超過了任何一個國家的變革,這不僅因為美國是世界上經濟最發達的國家,美國經濟的冷熱直接影響世界經濟的冷熱,而且還因為美元是最重要的世界結算貨幣,美國金融體系的變革直接影響國際金融體系的構架。一個國家在逐步融入國際金融體系的過程中,也必須隨世界金融主流趨勢變化而變化。美國金融業的變革告訴我們:

  (一)世界經濟的全球化和一體化,要求金融的全能化和一體化

  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進程日益加快,世界市場也顯出一體化的特征。一體化的經濟和一體化的市場,需要一體化的現代化金融服務。在當今金融證券化、電子化、信息化和經濟一體化的發展格局下,無論是從走出去還是引進來的角度考慮,經營品種單一、靠利差維持生計的單一的銀行都處於明顯的劣勢。全能制銀行是適宜經濟一體化的要求的,它可以通過多樣化、綜合化的業務經營,分散經營風險,可以充分應用現有的銀行機構網點為客戶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務,降低信息收集成本和金融交易成本,增強贏利能力。

  (二)金融的全能化經營不是簡單的同業合併,而是強強聯合、優勢互補

  全能制銀行的產生是金融發展的必然選擇。它實行結果是通過收購和兼併,出現了一些象花旗銀行集團這樣集商業銀行、證券和保險於一身的金融財團,可以為客戶提供傳統的從貸款到股票公開上市等全面金融服務,普通消費者在一個金融服務機構內,就可以辦理所有的金融交易,提高了金融業的效率和競爭力,達到更高程度的資源優勢互補。在這個過程中,世界資本市場、貨幣市場將發生很大的變化,金融資源和經濟財富會重新配置,國與國、經濟體與經濟體之間的差距會進一步拉大,強者恆強,弱者愈弱,有差距的國家必須加快經濟、金融改革,由弱變強。

  (三)美國實行全能銀行之路,證明瞭業務分割意味著競爭力不足

  金融全能經營和混業經營是適應跨國公司和大型企業集團實施多元化經營和大規模資產重組的要求而出現的一種主流趨勢,有利於金融資本更好地服務於產業資本。20 世紀末,不僅美國頒佈了新法,日本等國也紛紛解除禁令,鼓勵大中型銀行向混業經營方向發展。日本1997年4月實施金融自由化計劃以來,開放金融市場和改革金融機構,促使日本金融業從以往的守舊、官商勾結、企業爛貸,向市場機制引導下發展,1999年下半年以來,日本的最大銀行競相宣佈合併,實施資產重組。其中,興業、第一勸業和富士銀行合併為全世界銀行最大的巨無霸。這三家銀行在持股的基礎上。實行按客戶的類型和功能重新劃分和組合,使其以雄厚的金融資本和龐大的集團組織在國際金融界占有一席之地。

  (四)實行全能銀行制度需要具備一些必要基礎條件,不能盲目照搬

  除了美國、日本、德國,世界上實行全能銀行制的國家或類似全能銀行制的國家還有英國、澳大利亞、新加坡、南韓、愛爾蘭、丹麥、瑞典等,雖然他們採取的銀行管制不完全相同,但他們一般具備這樣一些條件次部分是經濟發達國家,市場經濟的大環境比較成熟,對國際金融體系的參與程度高,而且商業銀行是真正的金融企業。本身具備較強的風險意識和有效的內控約束機制。雖然新問題不斷,但金融監管法律框架健全完善;監控能力和水平符合金融業的發展趨向。

中國金融業經營管理制度的取向和對策分析

  目前我國金融業經營管理體制實行的是一種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業務分開的銀證分業經營模式。其特點是:商業銀行不得從事證券投資,證券公司也不得從事存貸款等商業銀行業務,二者只能在各自的領域里經營,不能夠跨業經營。否則,將被視為違法並受到金融監管當局的處罰。從實踐情況看,這種銀行與證券分業經營模式,在我國金融市場發育,制度建設及監管體系還不十分健全的情況下,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但是,隨著國內外金融形勢的急劇發展,我國分業經營制度已面臨著極其嚴峻的挑戰。從國內情況看,近年來我國經濟結構已發生重大變化,市場供求出現了以買方市場為主導的局面,資本市場也隨之有了較快擴展。商業銀行光靠傳統業務已無法擴大利潤增長來源,必須加快功能創新,擴大具有投資銀行服務功能的中間業務,才能滿足客戶的多方面金融服務需求。而現行分業經營制度,卻不利於商業銀行的規模集中和傳統銀行向現代銀行的轉變,也不利於其金融產品、金融工具的創新與發展。就證券業而言,它必須擴大同商業銀行的合作和融資渠道,才能增強發展實力,更充分地發揮自身功能作用。而現行分業經營制度則極大地抑制了市場資金供給來源,不利於證券市場的可持續發展。除此之外,現代化電子網路的廣泛運用,在為商業銀行金融工具的創新以及銀證兩業的融合提供了物質技術基礎的同時,也加劇了金融競爭的激烈程度。所有這些因素,決定了商業銀行、投資銀行不僅僅是要求擴大與加強雙方的合作,而是更加進一步的融合。

  銀行業務和證券投資業務是分是合,即銀行業務是否應該全能化,並沒有一個固定、統一的模式。一國對於分和合的模式的選擇,應該視具體國情和經濟發展狀況而定。雖然我國政府在混業經營上的管制有所鬆動,但鑒於我國目前尚處於經濟轉型期,全能制經營要求的條件還不能完全達到。所以,分業經營仍是我國當前比較明智的選擇。但混業經營已是大勢所趨,我國應立足於經濟發展的現實,有條件地促使這種轉化。

  (一)在現行法律框架下,可以考慮讓銀行有計劃、有步驟地介入證券業

  我國銀行可以在現行法律框架下拓展以下銀行業務:

  (1)資產業務。通過證券市場運作,實現銀行債務重組、證券貸款、證券投資。通過證券市場運作實現銀行不良債權重組,即將準備重組的銀行債權證券化,可以採用投資銀行債務重組技術、證券抵押貸款。銀行應該註意證券抵押貸款要用於企業運轉,而不是用於證券投機和證券投資。在分業經營體制下,銀行業證券投資的對象應該集中在商業銀行型證券業務,如中央政府債券地方政府債券金融債券等。

  (2)負債業務。銀行在證券市場上的負債業務拓展,主要表現為存款工具的證券化,如何轉讓大額定期存單、貨幣市場存單、可轉讓命令支付書等由銀行業簽發的、市場化的工具。

  (3)籌集資本。銀行業通過在證券市場上發行股票(普通股優先股)和資本票據,可以籌集到穩定可靠的資本金,提高銀行業的資本充足率

  (4)銀行業其他業務的拓展。銀行可以利用自己廣泛的業務網點、安全的先進設施開展代客戶買賣除股票以外的有價證券及其保管業務,同時,也為證券交易提供清算等。

  (二)可以考慮在現行的法律框架內搞試點,積累經驗

  我國的商業銀行目前如何融入世界的主流趨勢,搞全能經營呢?在現行的法律制度規定下,我國政府限制銀行在境內從事股票和信托投資業務,但並沒有對銀行在境外從事證券業務和保險業務以及向非銀行金融機構投資加以限制。可以考慮中資銀行的海外分行去開展全能制銀行業務。中資銀行可以在國際業務中廣泛參與證券市場活動,如投資外國債券和歐洲債券、國外發行金融債券,參加國際證券包銷銀團貸款等;幾十年來,海外分行在培養人才、參與國際金融市場方面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樣,在境內銀行不能參與混業經營的情況下,可以考慮將海外分行作為推行混業經營的先遣隊,積累經驗,占有世界金融市場份額。

  (三)商業銀行、證券業最終走向全能銀行之路

  隨著金融改革的逐步深入和條件的成熟,我國應不失時機地推進全能經營制度。主要操作步驟是:

  (1)加快銀行體系改革。將所有國有商業銀行改組為股份制商業銀行,由國有資產管理公司代表國家持股;全面建立完善的內控制度風險控制自我約束機制。

  (2)加快金融企業的上市,並通過資本市場推進上市銀行之間及其與非上市銀行之間的收購兼併。推動證券企業及保險企業上市,並推進上市證券企業之間及其與非上市證券企業間、上市保險企業之間及其與非上市保險企業間的兼併收購。全面提高上市和非上市金融企業的素質和市場競爭能力。

  (3)逐步開放銀行、證券、保險市場。首先,在國內開放那允許銀行、證券、保險企業機構間相互兼併重組,逐步實現規模集中、業務多元化及金融資源的優化配置。其次,在金融企業資本規模擴大、效益與企業素質及競爭力提高的前提下,按WTO框架協議要求,有步驟地向外開放市場。

  (4)加快金融法規體系建設,培養國際性金融人才。進一步完善及制定一系列新的符合混業經營要求及控制風險的金融法律法規,與國際慣例全面接軌,為全能經營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5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金融業全能化經營"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