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5个条目

資本形成機制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資本形成機制,是庫茲涅茨(Kuznets)提出的儲蓄轉變為投資的機制:儲蓄本身並不能確保轉變為資本,只有當儲蓄有效轉變為投資時,才能給經濟增長提供資本支持。

目錄

儲蓄和投資形成的內在因素

  1、進行儲蓄和投資的經濟主體不同

  2、經濟主體的消費傾向和對未來收入的預期等決定了儲蓄

  3、資本的邊際產出或回報率和資本價值的預期變動等決定了投資

資本形成機制的影響因素

  1、可供利用的儲蓄資源

  2、投資需求

  3、儲蓄轉化為投資的形式和渠道

資本形成機制的三個因素

  資本形成作為儲蓄到投資的轉化過程,涉及到三個方面的問題。

  (1)、必須有儲蓄可資利用。作為經濟社會新增產出用於消費部分的互補——儲蓄是資本形成的物質基礎,是資本形成的供給力量。

  (2)、必須有投資需求。投資需求是儲蓄轉化為實際投資的動力。

  (3)、儲蓄供給與投資需求相互結合、由此達彼的途徑、形式。其效率顯然是資本形成的供需雙方得以實現的制約。筆者僅限於對轉化途徑中資本市場相關內容的討論。三者之間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約共同決定著資本形成,構成資本形成機制。

  從量的關係來看,儲蓄供給水平將最終決定著資本形成的數量,超過儲蓄供給的投資需求是沒有現實物質基礎的。而投資需求不足,現實的儲蓄供給也難以形成實際投資。從質的關係來看,儲蓄供給與投資需求的物質結構是否匹配不僅制約著當期資本形成的量,動態地看還制約著後期資本形成的質與量。當儲蓄—轉化的現實效率發揮其使資本形成供需雙方得以實現的橋梁作用時,資本形成機制的結果——實際投資便於質、量兩方面呈現出複雜的可能與現實。這便是資本形成機制。

  資本形成機制至少應該包括三個層次:巨集觀層次,中觀層次和微觀層次。巨集觀層次形成機制指國家產業政策、外貿政策、收入分配政策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巨集觀經濟政策如何與儲蓄供給,投資需求,儲蓄—投資轉化三者之間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約,最終決定著資本形成。中觀層次形成機制指這種機制在不同區域,各級政府、不同市場間等層面的展開。而微觀層次形成機制指以自我行為決定的利益最大化的微觀經濟主體在資本形成上的作為。

  在資本形成機制的三個層次中,廣而高的維度是低而窄的維度的外部環境,低而窄的維度是廣而高的維度的基礎。如權利與義務健全匹配的微觀經濟主體會對信息鏈和經濟參數系統保持高度的敏感性,並據此決定其資本形成。以上兩個序列並非三個層次的資本形成機制之間關係的全部,其各層次還存在著辨證的制約和互動。當我們放棄各級政府行為一致的嚴格假設後,巨集觀經濟政策不得不考慮各級政府行為的差異對巨集觀調控的制約,而巨集觀調控的初衷即是調節各類經濟行為主體的行為,以實現其目的。各層次資本形成機制內部同樣存在不同維度的依賴、制約,其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所要討論的問題。

資本形成機制與巨集觀經濟運行

  社會總供給和總需求均衡的實現,是巨集觀經濟政策追尋的目標。從動態角度來看,巨集觀經濟正常、順利的運行,要以國民收入的良性迴圈為基礎。根據巨集觀經濟學理論,一定時期國民經濟運行的結果——國民收入,受到四個經濟主體,即消費者、企業。政府,外國經濟部門的經濟行為的影響。從總供給方面來看,國民收入由消費 (C)、儲蓄(S)、政府稅收(T)。進口(M)來決定,即Y=C S T-HM:從總需求方面來看,國民收入由消費(C)、投資(1)。政府支出 (C)、出口(X)來決定,即Y=C I G X。

  先從兩部門經濟運行開始,社會總供給和總需求均衡,可以得到如下公式:

  C S=C I  (1)

  對其變形得:S-I=0 (2)

  即社會總供給和總需求均衡的實現體現為儲蓄向投資的順利轉換。動態地看,國民收入的良性迴圈的實現也體現為儲蓄向投資的順利轉換。

  當考察範圍擴大到包括政府部門和國外部門時,根據同樣的邏輯有:

  [S (T-G) (M-X)]-I=O (3)

  其中,(T-G)視為政府部門儲蓄,(M-X)視為國外部門儲蓄。可見,資本形成機制的巨集觀層次不僅是兩部門經濟對於經濟量的總體考察,其間也包含著巨集觀經濟政策制定部門的行為。從公式(3)可見,巨集觀經濟政策制定部門的行為是內涵於巨集觀層次資本形成機制中的。即保持其自身的儲蓄一投資轉化的順利實現。然而,作為市場配置資源機制不可缺少的政府,其巨集觀經濟職能決不是僅束縛於簡單的自身平衡。將公式(3)變型:

  [S (M-X)]-I=T-G  (4)

  可見,在儲蓄向投資轉換的過程中,政府部門對這一過程並非無力。在很大程度上,政府對資本形成機制的作用體現在其經濟政策的制定與執行之中。直觀可見的是政府財政政策和對外經濟貿易政策對於資本形成機制的作用。然而,當我們註意到我們所用的凱恩斯的總收入一總支出巨集觀經濟模型所反映的變數不是物量概念,而是貨幣表現的名義量時,貨幣政策的作用已暗含其中。當分析延展到結構時,如產業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等便也包含進來。巨集觀經濟政策通過其與資本形成機制的契合,實現其巨集觀經濟調控意圖,實現國民收入的良性迴圈。

巨集觀經濟政策與資本形成機制的契合

(一)貨幣政策與資本形成機制的契合

  擺脫把貨幣看成是經濟活動的一層面紗的“古典學派的兩分法”,現代貨幣學派更強調貨幣在經濟活動中的重要性。

  1、利率對資本運行機制的作用

  家庭、企業、政府部門作為資本形成供求兩方面形成的經濟活動主體,其決策是受多重因素影響的。這些因素中利率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同時利率也是貨幣政策工具之一,從而貨幣政策通過利率與資本形成機制之間存在必然的聯繫。

  利率對儲蓄的影響主要體現在社會經濟體系貨幣資金的凈供給者——居民。企業作為貨幣資金的凈需求者,其對利率的敏感性體現在投資決策過程中。而政府作為巨集觀經濟政策的制訂者,在實現其政策目標過程中利率並不必然是左右其決策的因素。正因為利率僅是影響居民儲蓄行為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他社會經濟因素有如:家庭結構。社會保障體系、人口增長、贍養比率和對教育的態度等等,經濟學家基本接受儲蓄具有利率彈性的觀點的同時,不得不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居民儲蓄只有通過投資轉移到生產和流通領域才能形成實體資本,才能完成資本形成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利率通過影響投資的成本和收益率來影響資本形成。低利率政策有利於刺激投資,促進資本形成,擴大生產規模,加速經濟增長,因而多數國家都非常重視利率水平的管理。當然,在固定影響居民儲蓄行為非利率因素後,利率的變動使儲蓄供給和投資需求此消彼長,使利率水平的調整必須兼顧資本形成的供求兩個方面。

  2、貨幣供應量對資本形成機制的作用

  經濟貨幣化使貨幣成為實質資本配置的媒介,追逐收益率變動的實質資本使貨幣與實質資本之間存在著替代效應。同時,切實生產能力的形成、實質資本的聚集以一定貨幣資本為前提,則貨幣與實質資本之間存在著互補效應。這兩個效應使貨幣像實質資本和勞務一樣具備了生產性,因為沒有資金生產就無法維持,從而持有貨幣資本獲得了從實質資本收益中分離的收益。這樣以收益為基礎貨幣資本與實質資本的替代效應豐富了,金融資產繁榮便是佐證。基於此,貨幣供應量不足難以支持資本形成,而供應超過經濟增長的需要會產生金融資產膨脹、消費上升、實際儲蓄下降,從而有資金保證的投資下降。

  以通貨膨脹為例,貨幣供應量對資本形成的影響還要考慮經濟主體的差異。在通貨膨脹中,工資水平較之物價上漲變動的滯後,使企業部門可獲得更多的投資利潤,從而一方面投資需求增加,另一方面儲蓄傾向較高的利潤所得者收入增加,直接提高了社會儲蓄供給水平。政府依靠向中央銀行借款來彌補財政收支赤字,實際上向私人部門征收了直接性的通貨膨脹稅,再者累進稅制使政府的常規性稅收因通貨膨脹提高名義收入而較大增長,從而將一部分資源轉移到政府手中,增加資本形成的儲蓄供給。

(二)財政政策與資本形成機制的契合

  國家財政是以國家為主體的分配關係,財政分配通過財政收支參與社會產品分配。財政收入是國家對一部分社會產品的占有,其來源於社會經濟其他部門收入,即其他部門可能的儲蓄或投資。而其他部門的收入或預期收入的變化又直接影響其自身的儲蓄或投資。財政支出是國家對已占有的社會產品的支配和使用,財政收入減去政府的經常性支出政府儲蓄。政府儲蓄向政府投資的轉化本身就是資本形成的一個重要途徑。

  1、財政收入對資本形成機制的作用

  稅收作為政府參與社會產品分配的工具,對人們的儲蓄和投資行為都會產生一定影響,其表現為三種效應:

  (1)、替代效應,即通過儲蓄徵稅改變納稅人的儲蓄收益,從而變化著人們的儲蓄與消費。

  (2)、收入效應,即通過稅收改變納稅人的可支配收入,為維持既定的儲蓄水平而增減儲蓄。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對儲蓄總水平的影響,取決於作用方向相反兩個效應的強弱對比。

  (3)、金融效應,即稅收造成不同金融資產的收益乃至風險的相對變化,從而影響人們選擇多樣的金融資產組合方式進行儲蓄。同樣的意義上,私人部門儲蓄取決於可支配收入和邊際儲蓄傾向,政府課稅對私人部門儲蓄的影響主要是通過對可支配收入和稅後收益率,從而邊際儲蓄傾向的影響來實現的。

  私人部門投資規模對稅收的敏感通過兩種效應體現:一是替代效應,即投資收益率下降,使納稅人以其他行為如消費替代投資。另一是收入效應,即投資收益率的下降,減少了納稅人的可支配收入,而納稅人為維持以往的投資水平而增加投資。投資收益率改變帶來的兩種變化方向相反效應的最終結果,取決於人們的風險偏好。偏好風險,收入效應大於替代效應;厭惡風險,替代效應大於收入效應。

  從投資總量看,稅收增長減少了私人部門可支配的財力,從而產生了對私人投資的擠占;同時政府的稅收又用於提供改善私人部門投資環境的公共產品,從而可以提高私人部門投資的效率,促進私人部門投資。稅收對投資總量的凈效應,取決於兩種作用力的相對大小。市場配置下的投資結構產業結構演進,難免會產生重覆建設的浪費和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財政通過稅種的增設、稅收減免或優惠的配合作用於私人部門投資決策的成本、收益,引導投資結構及產業結構,使之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對於投資結構的影響還體現在政府投融資活動中,從而財政支出對資本形成的作用納入視野。

  2、財政支出對資本形成機制的作用

  財政貼息是財政政策中對產業結構調整的一項重要措施,通過對一些需重點扶持的基礎產業和微利行業的貼息,可以有效地引導資金的投向。其與信貸投放結合運用,可以彌補貨幣政策在結構調整方面的一些缺陷。

  財政投資直接促進資本形成,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職能的轉變使其投資領域集中於市場機制難以發揮作用的領域。對於資本形成財政投資的作用體現在:改善投資環境、實現產業結構合理化並促進產業結構高級化。其作用以一定時期的財政財力為限。財政投融資將財政分配和再分配獲得的財政預算內劃撥的建設資金。財政讓渡的資金,以政府信用為基礎融通的資金投資於貫徹有關經濟政策和社會發展政策的項目。其不以盈利性項目為主要目標,但其有償性區別於財政投資,並且是財政投融資的發展基礎。在市場經濟環境中,經濟建設單純依靠財政投資的格局已經被打破,財政投融資體制在財政財力有限的條件下充分調動多元化的投資力量,更加充分的實現財政投資對於資本形成的作用。

(三)其他巨集觀經濟政策與資本形成機制的契合

  其他巨集觀經濟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財政政策。貨幣政策,這種依賴體現為手段、工具的依賴、政策目標的依賴及目標實現對巨集觀經濟背景的依賴。然而,這種依賴並不否認其他巨集觀經濟政策對於資本形成機制獨立的經濟意義。

  產業政策致力於產業結構的完善、升級。從資本角度看,產業結構調整的關鍵在於資本存量和增量的調整。藉助於資本形成機制的運行,資源實現在不同產業。部門、地區之間的轉移,從而實現對產業結構的調整。藉助於財政、指導方針等手段,產業政策對資本形成機制的作用體現在以其政策意圖為導向,對資本形成的量(既包括存量,又包括增量)及結構進行的限制。

  收入分配政策通過調節國民收入的分配結果,作用於資本形成機制。作為國民經濟運行一次迴圈的結果,收入分配政策是本次資本運行結果的評價,其明顯的鼓勵和抑制是國民經濟儲蓄。投資能力調節;作為國民經濟運行一次迴圈的開始,收入分配政策是未來儲蓄、投資能力的形成,其國民收入良性迴圈的動態意義明顯。

  對外經濟貿易政策對資本形成機制的作用的綜合性體現在,其在開拓資本形成的外部來源的同時,其作用與其他經濟政策息息相關。對出口導向進口替代體現了不同產業結構的安排;外貿退稅、保護關稅優惠稅率影響不同主體的儲蓄,投資能力。

資本形成機制順暢運行是巨集觀經濟政策有效傳導的保證

  資本形成的實現機制有財政實現機制和金融實現機制。在中我國傳統經濟體制下,財政實現機制占主導地位。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推進,國民收入分配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從而改變了中國國民儲蓄和國民投資結構。居民和企業通過國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所獲得的收入不斷增長,其投資能力增強;政府可支配的收入則不斷減少,其投資比重下降。社會資本形成實現機制由過去的政府集中儲蓄。直接實物投資的方式,轉化成多元化儲蓄結構和多元化的間接價值投資的實現方式。

  這種資本形成方式的轉變,其本質是國民收入向資本的轉化通過市場實現,即資本形成是以金融方式實現。資本形成的金融實現機制包括:一種是以股票債券投資基金等為載體實現儲蓄向投資轉化的資本市場直接實現方式;一種是以銀行信貸為載體,通過銀行存款和銀行風險貸款的形式實現儲蓄向投資轉化的銀行體系間接實現方式。而隨著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進一步建立、完善和發展,資本形成的直接實現方式——資本市場實現方式將越來越重要,所占的比重將越來越大。基於巨集觀經濟政策與資本形成機制的契合,則資本形成的資本市場形成機制的順暢運行,是巨集觀經濟政策有效傳導的保證。

(一)資本市場對子貨幣政策的傳導

  貨幣政策傳導機制貨幣政策目標得以實現的中介,也是貨幣政策實施和發生效應的過程。資本市場對於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渠道多樣,筆者以資本形成機制中的消費、儲蓄、投資及其巨集觀層次為例進行描述。

  1、財富效應理論

  “財富效應”是指資產價格的上升使持有者財富增加,並導致消費支出增長的現象。在資本市場下,金融財富是消費者畢生資財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其金融財富上升時,消費者的畢生財富增加從而消費支出也會隨之增加。其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為:貨幣供應M增加——股票價格上升——財富增加——消費增加——產出了增加。

  2、托賓q理論

  托賓的q值為企業的市場價值與企業重置成本的比率。q值大於1,相對於公司的市場價值而言,實物投資會變得相對便宜,公司可通過發行較少的股票獲取實物資本,實現新增投資支出。那麼,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為:貨幣供應M增加——貨幣利率下降——股票價格上升、q上升——投資支出I增加——總產出Y增加。

  3、資源配置效應

  資本市場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通過價格機制的作用來改善資源配置的效率,資源配置的效率可以影響經濟增長的速度,如果資源配置效率低,單純擴張性的貨幣政策是很難拉動經濟增長的。資源配置效率結構上的體現之一便是產業結構的優化。這一傳導過程為:貨幣供應M增加——優勢產業金融資產價值上升——資源配置效率——上市公司籌資規模投資規模增加——產業結構優化

(二)資本市場對子財政政策的傳導

  財政政策作用於經濟增長,也存在著一個類似於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財政政策通過政府支出或稅收來影。向資本形成機制中的需求和投資因素,從而實現經濟增長。資本市場在這一過程中的影響不容忽視。

  在稅收對於總供求的調節中,如實施擴張性的稅收政策,減少稅收。降低稅率、擴大減免稅範圍,則會增加居民的收入,增加居民的證券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從而促使社會總需求增加。應對總需求增加的企業得擴張性的稅收政策之利,保證投資增長的收入增加,伴隨投資增長,從而社會供給擴大。企業擴大生產規模,增加利潤,從而促進證券價格的上漲。證券價格的上漲,又會產生對於消費和投資的進一步刺激。而與資本市場直接相關的稅種,也是稅收政策影響總供求的變數。

  對財政支出而言,資本市場的存在使政府可以利用財政融資、財政貼息、參股、擔保等方式,增強政府投資的杠桿作用,有效地帶動整個社會投資。對於政府投資應當進入的領域,資本市場為政府拓寬融資渠道。提供流動性,分散投資風險,同時通過資本市場為各經濟主體提供政府政策信息,引導各經濟主體行為,擴大財政政策效應;對於政府投資應當退出的領域,藉助資本市場提供的各種方式,如售股變現、兼併收購債權轉股權企業托管及破產清算等來實現;對風險投資,政府藉助資本市場採取參股、擔保、貼息等間接投資方式引導民間投資,同時資本市場為風險資本提供進入和退出機制。

  資本市場對於其他巨集觀經濟政策同樣存在著不同的影響,如為產業政策的實施提供了有效的手段:部分售股變現。兼併收購。破產清算,風險投資等。資本市場拓寬了個人的收入渠道,形成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參與個人收入分配的機制的同時,拓寬了收入分配政策實現途徑。由此可見,資本市場對於巨集觀經濟有效傳導至關重要,資本市場的巨集觀經濟意義凸現。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4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資本形成機制"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