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新常態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新常態”最先由美國太平洋基金管理公司總裁埃里安(Mohamed El-Erian)提出,世界也許再也無法回到金融和經濟危機前穩定的“正常”狀態,有嘉賓提出,不同領域的人士在金融。在2010年舉行的第40屆達沃斯論壇上、商業和巨集觀經濟等領域給出過不同的含義。
新常態之“新”,意味著不同以往;新常態之“常”,意味著相對穩定,主要表現為經濟增長速度適宜、結構優化、社會和諧;轉入新常態,意味著我國經濟發展的條件和環境已經或即將發生諸多重大轉變,經濟增長將與過去30多年10%左右的高速度基本告別,與傳統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粗放增長模式基本告別。
經濟新常態的特點[1]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12月9日至11日在北京舉行。會議首次闡述了新常態的九大特征—— 會議認為,科學認識當前形勢,準確研判未來走勢,必須歷史地、辯證地認識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準確把握經濟發展新常態。
- 從消費需求看,過去我國消費具有明顯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征,現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保證產品質量安全、通過創新供給激活需求的重要性顯著上升,必須採取正確的消費政策,釋放消費潛力,使消費繼續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發揮基礎作用。
- 從投資需求看,經歷了30多年高強度大規模開發建設後,傳統產業相對飽和,但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一些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會大量涌現,對創新投融資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必須善於把握投資方向,消除投資障礙,使投資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關鍵作用。
- 從出口和國際收支看,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前國際市場空間擴張很快,出口成為拉動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動能,現在全球總需求不振,我國低成本比較優勢也發生了轉化,同時我國出口競爭優勢依然存在,高水平引進來、大規模走出去正在同步發生,必須加緊培育新的比較優勢,使出口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支撐作用。
- 從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看,過去供給不足是長期困擾我們的一個主要矛盾,現在傳統產業供給能力大幅超出需求,產業結構必須優化升級,企業兼併重組、生產相對集中不可避免,新興產業、服務業、小微企業作用更加凸顯,生產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將成為產業組織新特征。
- 從生產要素相對優勢看,過去勞動力成本低是最大優勢,引進技術和管理就能迅速變成生產力,現在人口老齡化日趨發展,農業富餘勞動力減少,要素的規模驅動力減弱,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必須讓創新成為驅動發展新引擎。
- 從市場競爭特點看,過去主要是數量擴張和價格競爭,現在正逐步轉向質量型、差異化為主的競爭,統一全國市場、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是經濟發展的內生性要求,必須深化改革開放,加快形成統一透明、有序規範的市場環境。
- 從資源環境約束看,過去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空間相對較大,現在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必須順應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期待,推動形成綠色低碳迴圈發展新方式。
- 從經濟風險積累和化解看,伴隨著經濟增速下調,各類隱性風險逐步顯性化,風險總體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桿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征的各類風險將持續一段時間,必須標本兼治、對症下藥,建立健全化解各類風險的體制機制。
- 從資源配置模式和巨集觀調控方式看,全面刺激政策的邊際效果明顯遞減,既要全面化解產能過剩,也要通過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探索未來產業發展方向,必須全面把握總供求關係新變化,科學進行巨集觀調控。
- 這些趨勢性變化說明,我國經濟正在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複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正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存的深度調整,經濟發展動力正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
人民日報連續四天在頭版刊登特別報道和評論員文章,聚焦“中國經濟新常態”,對中國經濟形勢進行多角度闡釋,經濟新常態有以下特點:
- 中高速
國家發改委副秘書長王一鳴稱從速度層面看,經濟增速換擋回落、從過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長轉為7%—8%的中高速增長是新常態的最基本特征。
- 優結構
從結構層面看,新常態下,經濟結構發生全面、深刻的變化,不斷優化升級。產業結構方面,第三產業逐步成為產業主體。需求結構方面,消費需求逐步成為需求主體。城鄉區域結構方面,城鄉區域差距將逐步縮小。收入分配結構方面,居民收入占比上升,更多分享改革發展成果。在這些結構變遷中,先進生產力不斷產生、擴張,落後生產力不斷萎縮、退出,既涌現一系列新的增長點,也使一些行業付出產能過剩等沉重代價。
- 新動力
從動力層面看,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將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 多挑戰
從風險層面看,新常態下麵臨新的挑戰,一些不確定性風險顯性化。今年以來,我國經濟運行繼續保持在合理區間,但樓市風險、地方債風險、金融風險等潛在風險漸漸浮出水面。這些風險因素相互關聯,有時一個點的爆發也可能引起連鎖反應。
新常態有利於就業充分、收入均衡、社保完善、增長平穩、物價穩定、質量提升。
- 就業將更充分。服務業吸納就業能力高於製造業,2012年,第二產業每億元GDP吸納就業980人左右,而第三產業可達1200人。新常態下,服務業占比上升、GDP總量增加,就業狀況也將明顯改善。
- 收入將更均衡。就業充分,勞動者收入提升也就有了保障。另一方面,新常態下,要擴大消費就應增加居民收入,特別是增加邊際消費傾向更高的低收入者收入,收入分配將漸趨合理。
- 社保將更完善。新常態下,要消除居民消費的後顧之憂,就應精心編織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保障網。
- 增長將更平穩。“舊常態”下,經濟增長更多依賴投資和出口,出口需求受外部環境影響會經常變化,投資需求也會隨著經濟周期出現過熱過冷的波動。而新常態下,更多依賴消費拉動的經濟增長將相對穩定,周期性波動的波幅會明顯縮小。
- 物價將更穩定。經濟平穩增長帶來的後果之一就是物價相對穩定。比如,物價在2012年和2013年僅上漲2.6%,今年上半年更是僅為2.3%。
- 質量將更提升。新常態下,隨著資源環境約束強化、中國經濟轉向創新驅動,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將成為企業和社會追求的更高目標。
- 總體看,新常態有利於中國經濟加快轉變發展方式,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繼續保持較長時期的中高速增長。
新常態,未來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