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26个条目

能源資源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能源資源

  能源資源是指未經勞動過濾的賦存於自然狀態下的能源[1]。能源資源是已探明的和已投入經濟周轉的自然能源資源,這些資源在經濟上有開采價值,或在可預見的時期內含有經濟價值,它屬於自然資源統計範疇,能源資源分礦物能源資源和非礦物能源資源[2]

能源資源的重要性[3]

  1.能源資源是國民經濟的基礎

  能源資源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撐,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能源資源不僅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而且關係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進程,關係到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和人類自身的生存狀態,關係到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人口資源環境問題,是強國富民安天下的大事。

  2.能源資源制約經濟社會發展

  能源資源在經濟發展中發揮基礎作用的同時,是經濟發展的動力源泉,影響著經濟發展的規模和速度。換句話說,能源資源問題解決的好,就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解決的不好就會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制約因素。

  就其動力作用來講,表現在:首先,能源資源為生產、生活提供動力,推動生產發展的速度和規模。在人類發展的歷史上,以木材為主發展到以煤炭為主,以煤炭為主發展到以石油代替煤炭,以及電力的廣泛應用,都促使生產方式的巨大變革,使得經濟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經濟發展規模迅速擴大。其次,新產業的誕生和發展依賴能源資源。能源資源產品,尤其是煤炭、石油、天然氣是重要的工業原料。煤化工石油化工以礦物能源為原料,形成了重要的產業部門,繼而催生了許多新產業的迅猛發展。第三,能源資源的廣泛運用推動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眾所周知,人類歷史上的三次科技革命都與能源技術的進步密切相關。煤炭的大量運用致使蒸汽機成為普遍的生產工具,電力的利用促使電動機的發明和廣泛使用,石油、煤炭和電力等使得交通運輸越來越方便和快捷。第四,能源資源的利用提高了社會勞動生產率。例如,電力的使用促使機器大工業的廣泛應用,機械化程度迅速提高,解放了大量勞動力,促進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第五,能源資源的利用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能源資源與人民的生活休戚相關,人類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能源資源,能源資源的利用為人類生活創造了大量豐富的物質產品。而且生活水平越高,對能源資源的需求也越大。能源資源消費與經濟增長正相關的關係,能源資源消費越大,經濟增長也越迅速。反之亦然。

  鑒於能源資源對經濟增長的基礎和動力作用,能源資源出現問題,就會成為影響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據有關統計,1985 年、1995 年和2000 年以及之後每隔10 年中國能源資源對經濟的影響度分別為19.2%、18.9%、18.6%、15.1%、11.2%、15.6%、18.1%和20.2%。可以看出,中國能源資源在過去、現在及不遠的將來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度成U 型變化。隨著能源資源的消耗以及需求的增長,能源資源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將持續回升,其制約作用也將凸顯。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中國的能源資源工業從弱到強,從小到大,不斷發展,能源供給能力不斷增強,我國現代化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得到了世界各國的肯定和稱贊,也得到了我國各族人民的支持和擁護。但是必須承認,在很大程度,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付出了巨大的能源資源代價。據有關資料統計,“八五”期間,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為12.01%,能源消費總量年均增長率為6.54%,能源消費彈性繫數為0.544;電力消費的年均增長率為10%左右,電力彈性繫數約為0.84。五年間,能源消費的年均增加量高達7354 萬噸標準煤,1995 年,中國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為13.5 億噸標準煤。“九五”期間雖有緩解,但1999 年的一次能源消費總量也達到了130119 萬噸標準煤。由此,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的飛速增長是以高度能耗為支撐的。自1993 年中國成為凈石油進口國,能源資源的瓶頸作用逐步凸顯出來。面對這樣的國情,江澤民同志強調:“發展經濟不能只靠增加投資、擴大規模、鋪攤子、上項目等外延方式發展新的生產力。”必須採取有效措施,徹底改變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低收益的經濟發展模式,逐步實現低投入、低能耗、少排放、高產出的發展模式,緩解能源資源對經濟增長的制約作用。低能耗、低投入、低污染,促進經濟持續快速健康協調發展是我們必須堅持的原則和追求的目標,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

  3.能源資源安全是國家經濟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

  20 世紀70 年代,第一次世界性的石油危機爆發,能源安全問題成為世界性課題。能源安全是指一國在增加經濟競爭力,減少環境惡化的前提下,能源資源充足可靠的供應能夠得到保證。也就是說,能源安全是實現一個國家或地區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保持較強的國家經濟競爭力和社會進步所必須的能源保障,主要是指能源資源的可靠和合理的供應。

  相對於世界經濟來說,經濟安全是指世界各國各地區的經濟相互聯繫和相互依存而組成的全球範圍內的經濟總體安全,包括全球經濟共同安全、同時安全和可持續安全。具體到我國來說,中國國家經濟安全的核心是中國國民經濟持續健康快速協調的發展,以保證我國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應對入世後所面臨的一系列國內及國際安全問題。我國國家經濟安全是我國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保證我國政治安全、軍事安全、文化安全、社會安全等的基礎,是加快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基礎。因此,切實維護好我國國家經濟安全,符合我國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

  一個國家的經濟安全狀況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自然因素、經濟因素、政治因素、國際因素等。在這些因素中,自然因素是最根本的因素。自然因素主要包括一國的能源資源現狀,自然災害發生狀況以及生態環境狀況等內容。自然因素嚴重影響和制約著一國的國家經濟安全。能源資源作為國民經濟的命脈,是國民經濟持續健康快速協調發展的保障,因此能源安全問題是關係國民經濟發展和國家安全的重大戰略問題,是一國國家經濟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全局性。能源資源促進國家的經濟增長,增強了國家的經濟實力,奠定了國家經濟安全的基礎。我國國家經濟安全的內容之一就是維護我國能源資源安全和生態環境安全,防止我國領土資源損失,出現能源資源束縛和生態環境惡化。

  對於我國來說,能源資源儲備不足而且自然稟賦差;石油等稀缺資源對外依存度過高;能源資源消費結構不合理(燃煤比重過高),地區分佈不平衡;利用率低,浪費嚴重等諸多能源資源問題已經成為我國經濟安全發展的瓶頸問題。如果得不到有效的解決,將嚴重影響我國國民經濟持續健康快速協調的發展,進而嚴重威脅我國的國家經濟安全,並最終造成對國家安全的威脅。因此要“保持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切實維護國家經濟安全,必須始終高度重視並抓緊解決好糧食安全、水資源和油氣資源問題。這是直接關係我國長遠發展的戰略問題。”

  4.能源資源消耗日益影響生態環境

  作為經濟社會的基礎,能源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促進了社會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人類現今所取得的一切文明成果無不與能源的物質基礎作用與開發利用能源的技術進步密切相關。然而,正當中國昂首闊步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發展階段,中國不可避免的面臨嚴重的環境問題。可以說,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付出了沉重的環境代價。中國的經濟騰飛有其鮮明的“中國特色”,但是某種程度上說,這種“中國特色”是與中國的人與自然關係進入全面緊張狀態同步的。與1952 年工業化之初相比,2000 年中國資源環境基礎所承載的人類活動提高了77 倍,成為世界上經濟發展與資源基礎協調關係狀態最為緊張的國家之一。直到21 世紀初,隨著市場化進程加快,長期大規模的資本技術引進以及外部資源的部分引入,國家經濟發展與資源基礎的協調關係的緊張狀態才開始出現局部緩解。

  毋庸置疑,能源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帶來了嚴重的生態和環境問題。能源消費引起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已經導致生態環境不堪重負。工業用能導致大量污染物的排放。中國七大水系407 個監測斷面中,僅有38%處於三類水質標準,可作為集中式飲用水源,屬嚴重污染的劣五類水質占30%,有的基本喪失使用價值。90%流經城市的河段受到嚴重污染,75%的湖泊水環境退化,許多河流開發利用率超過國際生態警戒線。1999 年至2001 年,我國CO2 排放量凈增8.23 億噸,與發達國家相比處於前列。20 世紀90 年代末,我國草原退化面積已達到62%,沙化土地面積以每年3436 平方公裡的速度增加。全國城市垃圾產生量為1.49 億噸,處理率約為50%,絕大部分沒有做到無害化處理。工業危險廢物處置率僅為21.5%。嚴重污染物的排放使得人們生活環境質量惡化。2002年生活在未達標環境下的人口占全國人口的73.7%;城市空氣質量一級的不到4%,65%以上的城市處於三級和劣三級以下。嚴重的環境污染造成了高昂的經濟和公眾健康成本。2001 年世界銀行發展報告列舉的世界污染最嚴重的20個城市中,中國占了16 個。酸雨、大氣污染、全球大氣變暖等,已經對人們的生活以及健康造成了嚴重的危害。這些資料數據觸目驚心,不得不引起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對我國能源資源問題的重視和思考。江澤民同志強調:“環境意識與環境質量如何,是衡量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的一個重要標誌。”認為“發展不僅要看經濟增長指標,還要看人文指標、資源指標、環境指標。

實現能源資源節約的對策[4]

  1.構建節約能源資源的法律保障和制度保證。通過政府採購稅收優惠等國家政策引導,積極引入節約能源資源的新技術新產品,實現節能減排生產目標,帶動各地政府及重點發展企業嚴格落實節能任務。建立健全節能減排管理機制,提出“節能型財稅”優惠政策,實現節能資金投入的長效體制,發展並鞏固能源統計工作,促進能源資源效率的提高。對於那些高耗能、低技術、低產出產品或工藝,必須關停堅決淘汰,以規範市場能源資源的發展方向,通過政府巨集觀調控手段彌補市場經濟的不足,構建節約能源資源的良好環境。通過立法或政策調節等方式,加強巨集觀規劃與引導,制定能源資源需求量與利用率的總體目標,提出有關節約能源資源的各項法律法規與相關政策,推動能源資源的發展。另外,還可通過行政手段來促進能耗的降低,嚴控高耗能企業的準入;在能源資源的節約管理方面,提出責任追究制,並以此作為評價新項目的根本標準。把能源資源節約做為政府主要政績。

  2.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實現能源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加大科技投入。可以說,科學技術水平體現了人們對資源開發與利用程度的狀況,這是一個國家實現資源深加工、產品高科技發展的根本保障與必要手段。加大科學技術的投入力度,必須加快自主科學創新以及國外科學技術的引薦應用。全面加快我國能源資源的深加工發展。用實踐表明,一個國家工業化財富的積累,實際上都是通過對資源的深加工與高效利用而得來。以當前知識經濟社會發展狀況來看,一切競爭力發展力都以資源物質為載體,而高科技產業正是代表了資源深加工的進展,一個國家的能源資源利用狀況,從一定角度反映了現代化的發展水平

  3.促進迴圈經濟發展。倡導企業遵循“迴圈式”發展模式,引導公眾“迴圈式”消費模式,逐漸實現廢棄物的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將垃圾分類回收規範發展,實行職業準人制度,一方面避免可利用資源的流失,另一方面解決了一批下崗就業人員問題,符合迴圈經濟發展需求,利於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目標。另外。還應加強消費結構的優化,倡導節約消費模式,併在消費領域全面推廣節約技術、節約產品,引導合理性、理智性消費,鼓勵消費者購買能源資源節約類商品,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

  4.實現能源資源管理信息共用。決策信息是節約能源資源發展的有力保障。也是促進企業節約能源資源的監督手段。因此,我國能源資源的利用應通過電腦通信及多媒體技術構建信息決策網路,將管理決策研究與咨詢機構、管理機構、決策機構等相結合,並構建能源資源資料庫、知識庫、模型庫等,充分利用公共信息網路資源,嚴格控制能源資源的使用行為,,確保管理層與執行層的及時溝通,並獲得作業現場的有關技術、經濟、管理等信息。另外,還可通過校企聯合、國外信息資料共用等方式,促進我國節約能源資源的信息發展,全面建設迴圈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晨穎,周寶妹編著.第十八章 能源調控法律制度 經濟法學.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2. 能源統計知識手冊.國家統計局工交司編,2006年8月
  3. 劉露曉.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節約能源資源思想研究[J].統計與資訊理論壇,2012(8)
  4. 李永珍.節約能源資源現狀及對策初探[J].商品與質量·科學理論,2011(8)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3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y桑,连晓雾,Mis铭,Lin,Tracy,LuyinT.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能源資源"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