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资源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
能源资源是指未经劳动过滤的赋存于自然状态下的能源[1]。能源资源是已探明的和已投入经济周转的自然能源资源,这些资源在经济上有开采价值,或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含有经济价值,它属于自然资源统计范畴,能源资源分矿物能源资源和非矿物能源资源[2]。
能源资源的重要性[3]
1.能源资源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能源资源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撑,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能源资源不仅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自身的生存状态,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是强国富民安天下的大事。
2.能源资源制约经济社会发展
能源资源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的同时,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影响着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换句话说,能源资源问题解决的好,就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解决的不好就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
就其动力作用来讲,表现在:首先,能源资源为生产、生活提供动力,推动生产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以木材为主发展到以煤炭为主,以煤炭为主发展到以石油代替煤炭,以及电力的广泛应用,都促使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使得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经济发展规模迅速扩大。其次,新产业的诞生和发展依赖能源资源。能源资源产品,尤其是煤炭、石油、天然气是重要的工业原料。煤化工、石油化工以矿物能源为原料,形成了重要的产业部门,继而催生了许多新产业的迅猛发展。第三,能源资源的广泛运用推动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众所周知,人类历史上的三次科技革命都与能源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煤炭的大量运用致使蒸汽机成为普遍的生产工具,电力的利用促使电动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石油、煤炭和电力等使得交通运输越来越方便和快捷。第四,能源资源的利用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例如,电力的使用促使机器大工业的广泛应用,机械化程度迅速提高,解放了大量劳动力,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第五,能源资源的利用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能源资源与人民的生活休戚相关,人类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能源资源,能源资源的利用为人类生活创造了大量丰富的物质产品。而且生活水平越高,对能源资源的需求也越大。能源资源消费与经济增长成正相关的关系,能源资源消费越大,经济增长也越迅速。反之亦然。
鉴于能源资源对经济增长的基础和动力作用,能源资源出现问题,就会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据有关统计,1985 年、1995 年和2000 年以及之后每隔10 年中国能源资源对经济的影响度分别为19.2%、18.9%、18.6%、15.1%、11.2%、15.6%、18.1%和20.2%。可以看出,中国能源资源在过去、现在及不远的将来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度成U 型变化。随着能源资源的消耗以及需求的增长,能源资源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将持续回升,其制约作用也将凸显。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中国的能源资源工业从弱到强,从小到大,不断发展,能源供给能力不断增强,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肯定和称赞,也得到了我国各族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但是必须承认,在很大程度,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付出了巨大的能源资源代价。据有关资料统计,“八五”期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12.01%,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长率为6.54%,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为0.544;电力消费的年均增长率为10%左右,电力弹性系数约为0.84。五年间,能源消费的年均增加量高达7354 万吨标准煤,1995 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为13.5 亿吨标准煤。“九五”期间虽有缓解,但1999 年的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也达到了130119 万吨标准煤。由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飞速增长是以高度能耗为支撑的。自1993 年中国成为净石油进口国,能源资源的瓶颈作用逐步凸显出来。面对这样的国情,江泽民同志强调:“发展经济不能只靠增加投资、扩大规模、铺摊子、上项目等外延方式发展新的生产力。”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彻底改变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低收益的经济发展模式,逐步实现低投入、低能耗、少排放、高产出的发展模式,缓解能源资源对经济增长的制约作用。低能耗、低投入、低污染,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是我们必须坚持的原则和追求的目标,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3.能源资源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20 世纪70 年代,第一次世界性的石油危机爆发,能源安全问题成为世界性课题。能源安全是指一国在增加经济竞争力,减少环境恶化的前提下,能源资源充足可靠的供应能够得到保证。也就是说,能源安全是实现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保持较强的国家经济竞争力和社会进步所必须的能源保障,主要是指能源资源的可靠和合理的供应。
相对于世界经济来说,经济安全是指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而组成的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总体安全,包括全球经济共同安全、同时安全和可持续安全。具体到我国来说,中国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是中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协调的发展,以保证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应对入世后所面临的一系列国内及国际安全问题。我国国家经济安全是我国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我国政治安全、军事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等的基础,是加快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因此,切实维护好我国国家经济安全,符合我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
一个国家的经济安全状况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自然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国际因素等。在这些因素中,自然因素是最根本的因素。自然因素主要包括一国的能源资源现状,自然灾害发生状况以及生态环境状况等内容。自然因素严重影响和制约着一国的国家经济安全。能源资源作为国民经济的命脉,是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协调发展的保障,因此能源安全问题是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问题,是一国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全局性。能源资源促进国家的经济增长,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奠定了国家经济安全的基础。我国国家经济安全的内容之一就是维护我国能源资源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防止我国领土资源损失,出现能源资源束缚和生态环境恶化。
对于我国来说,能源资源储备不足而且自然禀赋差;石油等稀缺资源对外依存度过高;能源资源消费结构不合理(燃煤比重过高),地区分布不平衡;利用率低,浪费严重等诸多能源资源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安全发展的瓶颈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将严重影响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协调的发展,进而严重威胁我国的国家经济安全,并最终造成对国家安全的威胁。因此要“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切实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并抓紧解决好粮食安全、水资源和油气资源问题。这是直接关系我国长远发展的战略问题。”
4.能源资源消耗日益影响生态环境
作为经济社会的基础,能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人类现今所取得的一切文明成果无不与能源的物质基础作用与开发利用能源的技术进步密切相关。然而,正当中国昂首阔步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阶段,中国不可避免的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可以说,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中国的经济腾飞有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但是某种程度上说,这种“中国特色”是与中国的人与自然关系进入全面紧张状态同步的。与1952 年工业化之初相比,2000 年中国资源环境基础所承载的人类活动提高了77 倍,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与资源基础协调关系状态最为紧张的国家之一。直到21 世纪初,随着市场化进程加快,长期大规模的资本、技术引进以及外部资源的部分引入,国家经济发展与资源基础的协调关系的紧张状态才开始出现局部缓解。
毋庸置疑,能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带来了严重的生态和环境问题。能源消费引起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已经导致生态环境不堪重负。工业用能导致大量污染物的排放。中国七大水系407 个监测断面中,仅有38%处于三类水质标准,可作为集中式饮用水源,属严重污染的劣五类水质占30%,有的基本丧失使用价值。90%流经城市的河段受到严重污染,75%的湖泊水环境退化,许多河流开发利用率超过国际生态警戒线。1999 年至2001 年,我国CO2 排放量净增8.23 亿吨,与发达国家相比处于前列。20 世纪90 年代末,我国草原退化面积已达到62%,沙化土地面积以每年3436 平方公里的速度增加。全国城市垃圾产生量为1.49 亿吨,处理率约为50%,绝大部分没有做到无害化处理。工业危险废物处置率仅为21.5%。严重污染物的排放使得人们生活环境质量恶化。2002年生活在未达标环境下的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3.7%;城市空气质量一级的不到4%,65%以上的城市处于三级和劣三级以下。严重的环境污染造成了高昂的经济和公众健康成本。2001 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列举的世界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中,中国占了16 个。酸雨、大气污染、全球大气变暖等,已经对人们的生活以及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危害。这些资料数据触目惊心,不得不引起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我国能源资源问题的重视和思考。江泽民同志强调:“环境意识与环境质量如何,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认为“发展不仅要看经济增长指标,还要看人文指标、资源指标、环境指标。
实现能源资源节约的对策[4]
1.构建节约能源资源的法律保障和制度保证。通过政府采购或税收优惠等国家政策引导,积极引入节约能源资源的新技术与新产品,实现节能减排生产目标,带动各地政府及重点发展企业严格落实节能任务。建立健全节能减排管理机制,提出“节能型财税”优惠政策,实现节能资金投入的长效体制,发展并巩固能源统计工作,促进能源资源效率的提高。对于那些高耗能、低技术、低产出产品或工艺,必须关停坚决淘汰,以规范市场能源资源的发展方向,通过政府宏观调控手段弥补市场经济的不足,构建节约能源资源的良好环境。通过立法或政策调节等方式,加强宏观规划与引导,制定能源资源需求量与利用率的总体目标,提出有关节约能源资源的各项法律法规与相关政策,推动能源资源的发展。另外,还可通过行政手段来促进能耗的降低,严控高耗能企业的准入;在能源资源的节约管理方面,提出责任追究制,并以此作为评价新项目的根本标准。把能源资源节约做为政府主要政绩。
2.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实现能源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大科技投入。可以说,科学技术水平体现了人们对资源开发与利用程度的状况,这是一个国家实现资源深加工、产品高科技发展的根本保障与必要手段。加大科学技术的投入力度,必须加快自主科学创新以及国外科学技术的引荐应用。全面加快我国能源资源的深加工发展。用实践表明,一个国家工业化财富的积累,实际上都是通过对资源的深加工与高效利用而得来。以当前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来看,一切竞争力、发展力都以资源物质为载体,而高科技产业正是代表了资源深加工的进展,一个国家的能源资源利用状况,从一定角度反映了现代化的发展水平。
3.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倡导企业遵循“循环式”发展模式,引导公众“循环式”消费模式,逐渐实现废弃物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将垃圾分类回收规范发展,实行职业准人制度,一方面避免可利用资源的流失,另一方面解决了一批下岗就业人员问题,符合循环经济发展需求,利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另外。还应加强消费结构的优化,倡导节约消费模式,并在消费领域全面推广节约技术、节约产品,引导合理性、理智性消费,鼓励消费者购买能源资源节约类商品,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4.实现能源资源管理信息共享。决策信息是节约能源资源发展的有力保障。也是促进企业节约能源资源的监督手段。因此,我国能源资源的利用应通过计算机通信及多媒体技术构建信息决策网络,将管理决策研究与咨询机构、管理机构、决策机构等相结合,并构建能源资源数据库、知识库、模型库等,充分利用公共信息网络资源,严格控制能源资源的使用行为,,确保管理层与执行层的及时沟通,并获得作业现场的有关技术、经济、管理等信息。另外,还可通过校企联合、国外信息资料共享等方式,促进我国节约能源资源的信息发展,全面建设循环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