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管理計劃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物流管理計劃概述[1]
計劃是進行任何一項工作或活動的第一步,是一切工作的開始。對物流管理而言,從物流系統規劃、物流方案的制定、物流項目的管理,一直到具體物流活動的實施與管理,作為管理主體的物流管理工作者,無時不進行著各項管理計劃活動。
物流系統規劃是指確定物流系統發展目標和設計達到目標的策略與行動的過程,實際就是對整個物流系統的計劃。物流系統是一個涉及領域非常廣泛的綜合系統,它涉及交通運輸、貨運代理、倉儲管理、流通加工、配送、信息服務、營銷策劃等領域,其規劃的內容主要有發展規劃、佈局規劃、工程規劃三個方面,可以說物流系統規劃是對物流戰略層面的計劃與決策。
相對於物流系統規劃而言,物流方案的制定就是針對一個具體的物流項目,在項目實施前進行充分的計劃與安排,中運用相關知識、技能、工具和技術,整合各種資源,以實現物流項目的目標,因此,物流方案是一種具體執行層面上的計劃。
在物流的具體活動過程中,運輸、倉儲、配送、包裝、裝卸搬運、流通加工、信息處理等每一個物流環節都必須進行充分的計劃才能最終實現降低成本、提高服務質量。
物流管理計劃的分類[2]
(1)長期計劃(一般為5年、10年計劃)是根據國民經濟長期規劃和企業總體戰略目標對未來物流市場及需求的預測來制定的,它是規定物流管理的發展方向及目標的綱領性、戰略性規劃,並確定為實現這一目標應採取的各種基本措施。由於長期計劃期限較長,在這個較長的時期內,企業內外經營環境及各項影響因素都會發生很大變化,很難做出精確的判斷。因此,長期計劃通常比較概括。
(2)短期計劃(一般為年度、季度、月度計劃)通常包括年度計劃和季度計劃。年度計劃較詳細具體地規定了計劃年度的任務,是指導物流管理的最主要計劃。季度計劃是年度計劃的具體化,用來指導和組織日常物流活動地具體執行計劃。
長短期計劃相互配合,密切聯繫,長期計劃是短期計劃的依據,短期計劃是長期計劃的具體化和補充。由於物流環境的複雜多變,物流計劃必須註意長短期計劃的銜接和聯繫,在一定程度上作必要的調整和修改,使之切合實際。
2、根據物流環境內容,可以劃分為運輸計劃、儲存計劃與裝運計劃。
(1)運輸計劃,是對物資運輸量和所需運輸工具所編製的計劃。它是合理組織物流運輸的重要前提,對於節約運力,降低費用,促進運輸管理合理化都具有重要意義。
運輸計劃,按交通工具劃分,有鐵路運輸計劃、水路運輸計劃、公路運輸計劃、航空運輸計劃等。各種運輸計劃內容不完全相同,但一般都有物資品名、起運站(港)、到達站(港)等項目和運輸量指標等內容。
運輸計劃的編製,一般要在合理選擇運輸路線和運輸工具的基礎上,計算確定貨運量,再經過討論、修改,就可以編製出運輸計劃。
(2)倉儲計劃,編製科學的倉儲計劃是安排倉儲業務,促證進銷業務正常開展的前提。根據倉庫業務活動的內容,倉儲計劃包括以下幾種:
物資出入庫計劃:根據物資流轉計劃中規定的儲存指標,結合倉庫的吞吐儲存能力來編製,它是倉庫業務活動的主體計劃,指導倉庫業務活動的開展,是編製倉儲計劃的關鍵。
倉位利用和物資保管保養計劃:根據倉庫的實際情況和物資出入庫的數量質量狀況,提
出倉位、貨架和堆碼規劃,以便充分利用倉庫的儲存能力。根據物資的不同特性,制定物資保養計劃,如保養時間、措施等,以保證倉儲物資的完好。
倉庫設備、工具維修和技術計劃:根據庫內設備、工具的使用情況,按照設備例行保養規定,有計劃的安排設備、工具的維修保養。並根據倉庫發展規劃和逐步實行倉庫作業機械化、自動化的要求,提出技術革新計劃。
倉庫勞動力安排計劃:根據倉庫的吞吐儲存任務及各種作業定額編製,以便有計劃的安排勞動力。
倉庫費用計劃:根據倉庫完成物資吞吐儲存計劃所需要的各種費用來編製,以掌握倉庫費用開支,進行經濟核算。
(3)搬運裝卸計劃,是運輸和儲存計劃的重要補充。它的編製是為了消除無效搬運,提高搬運靈活性,促進搬運裝卸作業的合理化,保持物流的均衡順暢。
3、根據物流管理活動發生的先後次序可分為生產物流計劃、供應物流計劃、銷售物流計劃、廢棄與回收物流計劃。
(1)生產物流計劃
生產物流計劃的核心內容是生產作業計劃的編製工作,即根據計劃期內規定的出產產品的品種、數量、期限以及發展了的客觀實際,具體安排產品及其零部件在各工藝階段的生產速度。與此同時,為企業內部各生產環節安排短期的生產任務,協調前後銜接關係。
為合理組織生產活動,必須科學地規定生產過程中各個環節之間在生產時間和生產數量上的內在聯繫,合理的確定期量(及時間和數量)標準,為編製生產計劃和生產作業計劃提供科學依據。
生產物流計劃的任務有三個方面:一是通過物流計劃中的物流平衡及計劃執行過程中的調度統計工作,也即是要通過研究物資在生產過程中的運動規律及其在各工藝階段的生產周期,來安排經過各工藝階段的時間和數量,並實現系統內各生產環節在結構、數量和時間相協調。二是為各生產環節的均衡生產創造條件,即要儘可能縮短物資流動周期,不僅使每個生產環節在數量上均衡生產和產出,而且各階段物流要保持一定的比例。三是加強在製品管理,縮短生產周期。對在製品的合理控制,不僅可以減少在製品占用量,又能使各生產環節銜接協調,按照物流作業計劃有節奏地、均衡地組織物流活動。
(2)供應物流計劃
供應物流是生產過程物流的上延部分,由企業所不能控制的外部環境影響較大,因此,供應物流計劃的編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供應物流計劃的內容包括原材料等一切生產資料的採購、進貨運輸、倉儲、庫存管理、用料管理和供料運輸等活動的安排與規劃。具體內容包括:第一、通過市場資源調查、市場變化信息的採集和反饋來確定供貨廠家選擇及進貨批量與時間間隔等問題;第二、為防止意外事故和不可控因素的影響,保證生產的連續進行,必須通過庫存計劃的制定以保證庫存的合理化,改善物流供應狀態;第三、採用合理的運輸方案,使用運輸節省時間和費用依賴於運輸計劃的制定。
(3)銷售物流計劃
銷售物流是生產過程物流的後延部分,是企業物流與社會物流的另一個銜接點,因此,銷售物流計劃對於產品包裝、成品儲存、銷售渠道和產成品的發送等內容必須進行設計和規劃。
包裝計劃是銷售物流計劃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包裝材料和包裝形式的選擇,不僅要考慮物品的防護和銷售,還要考慮儲存、運輸等環節的方便。
銷售渠道計劃是企業在渠道結構中對銷售通路做出的計劃和適應變化。渠道的長短選擇取決於政策性因素、產品因素、市場因素和企業本身因素等,正確選擇運用渠道可使企業迅
速及時地將產品傳送到用戶手中,以擴大商品銷售,加速資金周轉,降低流通費用。
(4)回收與廢棄物流計劃
回收物流計劃的作用是考慮到被廢棄的對象有再利用的價值,按期進行加工、揀選、分解、凈化,使其成為有用的物資或轉化為能量而重新投入生產和生活迴圈系統。這種回收物資重新進入生產領域會帶來很高的經濟效益。
廢棄物流計劃的作用是由於廢棄物的大量產生嚴重影響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必須對廢棄物進行妥善處理,如焚化、化學處理或運到特定地點堆放、掩埋等。
物流管理計劃的制定[2]
物流管理計劃制定的程式如圖所示:
圖:物流管理計劃制定的程式
(一) 可行性分析
也即對現今物流情況的廣泛評價,包括三個部分:
1、外部市場評價,即對趨勢和客戶所要求的服務需求的審視。其目的在於把客戶對公司物流能力變化的感覺和期望予以記錄和格式化。
具體的評價項目從供應商、客戶和消費者三個方面來看,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市場趨勢:如供應商提供什麼樣的增值服務?客戶訂貨形勢如何改變?關於物流活動如購買數量、包裝、家庭發送、產品質量、客戶的趨向如何?
(2)企業能力:企業內部化或外部獲取資源增值服務的對比分析,如何提高物流績效,如何隨顧客購買形勢等趨向的變化而改變。
(3)競爭能力:競爭對手採取什麼樣的行動與供應商進行溝通,競爭對手向客戶提供什麼樣的服務及競爭對手如何隨客戶購買形勢等趨向的變化而改變的。
2、企業內部評價,即對企業主要資源如工作人員、設備、設施、關係和信息等的審視,尤其要對現行系統的能力及缺陷做出廣泛的評價。其評價必須考慮程式、政策和每個主要物流活動的關鍵指標。具體包括以下內容:
(1)客戶服務:客戶服務的信息流是怎樣的,如何做出對訂單的決策,客戶服務的衡量標準及績效水平是什麼。
(2)原材料管理:首先審視通過工廠與分銷中心的原材料流的合理性,其次考慮生產計劃和時間表決策是如何制定的,最後看原材料管理績效如何衡量。
(3)運輸:審視整個運輸流程當前使用的運輸方式、訂貨量和運輸量的概況,如何決定每次運輸的方式及承運人的選擇問題,運輸的績效水平怎樣,如何衡量。
(4)庫存:審視當前使用的儲存和裝卸設施的功能,管理者如何依據信息做出庫存管理決策以及庫存的績效水平和績效衡量方法是什麼。
3、技術評價,即對關鍵物流技術的應用和能力的評價,包括運輸、儲存、原材料處理、包裝和信息處理等方面。技術評價考慮的是關於先進技術及應用新技術潛力的公司的能力。如能否通過第三方提供的原材料處理能力提高物流績效?衛星及掃描通信技術對物流績效的影響?技術評價的內容包括:預測技術、訂貨入賬技術、訂貨程式、EDI技術、長褲運作技術、決策支持系統技術等方面。
(二)確定項目計劃
1、確定目標
目標的確定是計劃編製的導向,目標規定了市場和產業細分、修正的時間框架和所要求的特定績效,這些要求又通常界定了特定的服務水平。例如:訂單收到後兩天內,90%的所有訂貨應予以發送。延期交貨最多不超過兩天等。
2、考慮限制約束條件
在企業內部評價和外部評價基礎上,管理人員會對允許系統修正的範圍做出限制。這種限制的性質取決於個別企業的特定環境。限制約束條件會影響整體的計劃程式,其目的在於使計划具有一個可操作性的範圍和一個明確的起始點。
3、確定衡量標準
可行性分析中強調了發展管理績效標準的需要,這些標準通過對成本結構和績效懲罰的確認以及提供評價成功的方法來指導計劃。標準要恰當的反映總的物流系統情況,而且一旦形成,標準必須貫徹始終。衡量標準必須包括說明成本要素,諸如運輸、庫存和定貨處理是如何計算的,並需包括詳細的財務會計附件以及有關客戶衡量的詳述和計算方法。
4、選擇分析技術
(1)分析技術範圍從簡單的手工方法到複雜的電腦決策支持系統。一旦確定了目標和約束條件,計劃必須識別不同的技術方法並選擇最好的技術方法。
(2)對分析技術的選擇,必須考慮評估項目的問題及所需的信息,特別是必須識別和評估關鍵的績效衡量標準及物流系統範圍。除此之外,還要考慮所要求數據的可用性和格式要求。
5、制定工作計劃
即確定完成計劃所需的時間和資源。計劃中的一個最普遍的錯誤便是低估了完成一項計劃任務所需的時間,超時需要更多的費用,而且減少了計劃的可信度。
(三) 收集數據資料進行分析
數據收集程式始於可行性評估,但仍需詳細的數據說明來為數據分析乃至制定計劃做準備。需要收集的數據主要包括:
(1)銷售和客戶訂貨。年度銷售預測、每月的銷售百分比及季節分佈類型,通常對決定物流量和活動水平是必需的。根據市場和運輸量的大小來決定運輸形式同樣需要歷史上客戶訂單樣本。
(2)運輸數據要求包括所使用的運輸方式的數目與類型、運輸方式所選擇的準則、費率和運達時間以及運輸規則政策。
(3)物流空間量度也需要特定的客戶數據,有效地物流管理必須考慮同跨越空間距離移動產品相聯繫的成本和時間。
(4)有關渠道結構的分析,必須通過對原料和部件的分類來確認比較與製造和採購有關的成本。其中必須考慮的因素有:工廠的數目與坐落位置、產品的混合、生產精度計劃和季節性因素。必須確認與庫存轉移、重新訂貨以及倉庫加工處理有關的政策和成本,尤其是庫存控制規劃和產品分配程式,這兩者常常是最重要的因素。另外,必須考慮每一個現今的和潛在的倉庫運作成本、能力、產品混合、儲存水平和服務能力。
在數據收集過程中,必須註意數據的有效性和可用性。
在數據分析過程中,利用數據收集結果和技術選擇來制定和評估物流管理計劃方案,方案的評價與分析必須用手工或電子的手段確定每個方案的相關績效特征。選擇時應考慮到 管理的政策及實施,包括諸如分銷中心數目、庫存目標水平或者運量大小的概況等因素可能發生的變化。
(四) 建議並實施計劃
所選擇的方案經過分析,經審視後向管理層推薦。這包括以下幾方面的任務:
1、確認最佳方案
多個方案往往具有相似的或可比的結果,必須對每個方案的績效特征和條件進行比較,以確認兩個或三個最好的選擇。通常“最佳”的標準便是:以最小的總成本取得所期望的服務目標。
2、成本收益分析
對計劃方案的評價即是對各種可能的情況就現在的成本情況及服務能力與計劃中的條件進行比較分析。理想的成本收益分析要對方案就一個基準期進行比較,然後進行跨某個計劃時期的比較運作。從這種分析評估中可得到典型的結果和建議,以支持計劃方案的選擇。
3、風險評價
風險評價考慮計劃環境與假設一致的概率和有關係統改變的潛在危險。外在風險主要是需求績效周期和競爭行為有關的不確定性;內在風險主要來源於勞工和生產率、企業戰略改變以及可用資源的變化。對這些風險必須進行定性和定量的評估,以便為管理層提供指導和論證。
4、計劃的實施
這是計劃工作的最後階段,實際過程中仍有以下幾方面的任務需要完成,一是就個別實踐及其順序和相關性對實施計划進行明確定義;二是制定計劃實施的進度;三是定義評估計劃成功的接受標準,接受標準應集中於改進服務,減少成本,改進資產利用和提高質量;四是計劃的實際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