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電子商務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農業電子商務是指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互聯網、電腦、多媒體等)為從事涉農領域的生產經營主體提供在網上完成產品或服務的銷售、購買和電子支付等業務交易的過程。農業電子商務是一種全新的商務活動模式,它充分利用互聯網的易用性、廣域性和互通性,實現了快速可靠的網路化商務信息交流和業務交易。
農業電子商務是以農業網站平臺為主要載體,為農業提供各種商務服務或直接經營商務業務的過程。農業電子商務,是一個涉及到社會方方面面的系統工程,包括政府、企業、商家、消費者、農民以及認證中心、配送中心、物流中心、金融機構、監管機構等,通過網路將相關要素組織在一起。其中,信息技術扮演著極其重要的基礎性的角色。在傳統社會經濟活動過程中,一直就存在兩類經濟活動形式:一個是企業之間的經濟活動,一個是企業和消費者之間的經濟活動。從經濟活動來說,無論是企業之間,還是企業與個人之間,只存在兩種經濟活動內容:一種是提供產品,一種是提供服務(現在服務也被認為是產品)。農業電子商務是從農業傳統生產和經營活動中發展起來新的社會經濟運作模式。因此,農業電子商務模式實質上是對傳統農業商務模式基於互聯網的映射,或者基於互聯網的創新的不同於傳統的商業模式。
(1)農業電子商務有助於我國現代農業與國際市場接軌
在全球經濟的大背景下,我國農產品市場遇到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全球化的市場正逐漸形成,農產品市場正面臨越來越沉重的國內、外同行競爭的壓力。農民經常對農產品市場信息不能完全瞭解,造成信息不對稱。在農產品交易過程中,農民極度缺乏市場信息,增加了農民在農產品交易過程中的風險和不確定性。農業電子商務可以解決農民對農產品信息的瞭解、交流的問題。
(2)農業電子商務改變交易模式
農業電子商務已經成為開拓市場和參與全球競爭的必要手段。傳統的“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貿易模式將被打破。農民通過農業電子商務能夠十分便捷、快速的完成信貸、擔保、交易、支付、結匯等環節。使農民可以更貼近市場,提高生產的敏捷性和適應性,使農民可以迅速瞭解到消費者的偏好,購買習慣及要求,同時可以將消費者的需求及時反映出來,從而促進農業貿易的繁榮發展。
(3)農業電子商務提升市場份額
農業電子商務突破了傳統的空間限制,電子商務可以提供24小時的全天候營業時間,農民有更多的機會將產品銷售到更遠的地方,同時農業電子商務可以將地理範圍分散的,少量的、單獨的農產品交易實現規模化貿易。另外,互動式的銷售方式,使農民能夠及時得到市場反饋,改進本身的工作,提供個性化服務,建立穩定的顧客群,從而提升市場份額。
(4)農業電子商務能降低經營成本
①有效降低經營成本。農民在購買生產資料或出售農產品之前,可以通過網路進行價格比對,選擇最合適的提供商。同時農業電子商務可以幫助生產者及時獲得管理信息、生產技術。生產者和經營者可以在網上簽訂種子、化肥及產品的供銷合同。農民也可以在網上通過集體採購、招標等手段來降低生產成本。
②有效降低交易成本。農業電子商務可以減少第三方或中介組織的參與,農民與消費者通過網際網路可以直接進行交易,減少中間交易成本。據相關數據統計,在傳統商務模式下,商品從訂貨到售出過程中費用約占企業成本的18%-20%,部分企業利用電子商務優化供應鏈後,將該費用比例降低到10%-12% 。
③有效降低營銷成本。使用互聯網廣告,其成本要比傳統廣告媒體節省75%。利用網路向全球發佈本地農產品資源信息,宣傳、推介本地豐富的優質農產品。同時將本地區農產品推行標準化生產,創建網上農產品超市,不斷擴大網上交易規模,逐步引入期貨交易,發展“訂單式農業”。
(1)信息聯盟服務商務模式
農業信息具有季節性、地域性和綜合性的特點。季節性指的是農業生產具有較強的季節性,信息服務必須有時間觀念;地域性指的是我國各地氣候、土壤等自然條件差異,農作物種植方式、品種分佈均呈現地域性分佈,信息服務要具有地域性;綜合性指農業信息涉及許多方面、許多領域,包括政務信息(政策法規、政務通告等)、商務信息(價格信息、市場行情等)、文化生活信息、勞務信息、種子信息、化肥信息、農藥信息、農機信息等,信息服務要具有全面性。依托現代信息技術的強大優勢,在政府有關部門和單位支持下,科學分類、制定標準,建立農業網站信息服務聯盟,構建農業領域綜合信息平臺,聯合國內各區域、各部門的涉農網站,實現資源共用、信息互通、利益均沾、共同盈利。
(2)農民信息服務商務模式
這是投資建立農業電子商務網站最先想到的模式。農業電子商務網站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農民的信息需求,特別是像廣農網的建立,使得農民能夠瞭解更多的市場信息,並利用網路來銷售農產品,給廣大農民帶來的是不可預料的銷售機會,增加了農民的收入,受到農民的歡迎。簡訊商務模式(如中移動農信通),農業信息簡訊服務模式伴隨著現代網路信息技術的發展而出現,主客體包括信息內容提供商(ICP)、網路服務提供商ISP 和手機客戶(即農民或廣大涉農生產經營者)。目前,這種模式在我國許多地方廣泛運行,如安徽農網和安徽移動通信公司聯合開展此項業務。這種模式的優點:在於能充分利用現代網路信息技術和無線通訊技術,可服務內容豐富,直接面向農民,減少了中間環節,效率較高,投入較小,產出效益較大。
缺點是:沒有得到很好推廣,瞭解的人不多,由於收費問題農民接受還需要一個過程;再者操作的難易度、信息的分類標準和農民手機的持有量也是制約它發展的一個大的因素。從我國簡訊發展歷史來看,這種服務模式蘊藏巨大商機,目前主要應在信息分類、信息標準等方面下功夫,讓農民自主點發,完善個性服務。農村經紀人商務模式 (農村經紀人網)我國農村經紀人在農業經濟活動中非常活躍,在傳播信息、促進農產品流通方面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農村經紀人一般具有接受新事物快、交流廣泛、熟悉市場、瞭解政策、具有一定的經濟能力等特點,他們對信息的需求比普通農民要強烈、執著,也有能力為獲取有價值的信息支付一定的費用,可以預計,農村經紀人將是農業信息服務的主要對象。 .會員商務模式,主要是農業網站面向廣大的農村市場,建立網站會員制度吸引農村經濟組織、經紀人和農民的積极參与。要創造機會,讓會員得到實惠。將會員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他們必然會積極主動和涉農相關部門合作,想方設法,通過各種渠道獲取農業信息內容,而且會驗證這些信息的真偽性,對客戶負責。急需這些信息的客戶們只需花很少的錢就能獲得全部信息內容,從而獲利,實現雙贏。會員在得到信息的同時,也為網站帶來源源不斷的信息流和創造無限商機。會員可以幫助農民發佈信息、收集農民所需的信息。這種模式的優點在於不需要多大的投入,而且能發動與農業有關的組織等力量參與,隨著業務的開展,效益也會越來越大,越來越明顯,可行性也越來越強。可以預計,這將是農業網站電子商務最具潛力的一種模式。
(3)企業信息服務商務模式
按各類行業分類發佈最新動態信息,會員還可以分類訂閱最新信息,直接通過電子郵件接受;五是價格行情。提供企業最新產品報價和市場價格動態信息;六是商業服務。航運、外幣轉換、信用調查、保險、稅務、貿易代理等咨詢和服務。這些項目為用戶提供了充滿現代商業氣息,豐富實用的信息,構成農業網站商務的主體。其中也可以細分為:農產品加工及貿易企業的信息服務商務模式,我國農產品加工及貿易企業絕大多數是中小企業,數量龐大,分佈在城市邊緣或廣大的鄉村,由於信息閉塞,無法及時掌握供求方面的信息,因此企業渴望從網上獲得農產品供求信息。我國農業生產存在規模小、銷售渠道不暢,甚至有些地方農產品存在賣不出去的問題。農業網站必須成為供需雙方之間一個信息的橋梁,讓農產品能夠迅速找到買家,讓農產品加工和貿易企業迅速找到所需的農產品,這樣才能贏得企業、農民對農業網站市場信息的依賴,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展網上貿易。
“一站通”就是一個很好的服務平臺,每天發佈大量的農產品供求信息,但由於網站欄目設計和網站功能簡單,還沒有引起農產品加工和貿易企業的高度重視。下一步,還必須不斷調研瞭解客戶需求,完善“一站”通功能,使欄目設計更加合理、規範,利於應用。同時,對“一站通”發佈的農產品信息要進行深加工,綜合處理分析後,按地域、品種等分類發給相關企業。同時,農業網站應採用多種語言界面去面對國內和國外的市場。農用生產資料企業的信息服務商務模式,農業生產需要大量的生產資料,如化肥、農藥、種子等。這些企業的產品面向廣闊的農村市場,在市場推廣、產品銷售方面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電視、廣播、報刊、鄉村牆壁等發佈大量的廣告,花費巨大,往往效果不一定很好。農業網站可以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面向廣大農民,為這類企業發佈廣告、通過郵件發往網站的農村會員,由於農業網站的服務主體是農民,利用這種形式發佈廣告,直接面對需求者,具有非常強的針對性。
(4)綜合服務商務模式
上述前三種模式主要是提供服務,不涉及物流。而綜合服務模式是以信息流為先導,結合物流的一種商務模式。任何一種商務模式,要麼提供服務,要麼提供產品,或者兩者兼之。綜合服務模式的核心內容是信息流和物流相結合,利用企業傳統的物流系統,加上農業網站先進的信息流系統,組成商業聯盟,來共同應對市場。
1、建立有效的電子商務信息流
信息時代,誰最先獲得信息、誰最先運用信息,誰就能獲得市場、獲得利潤。要發揮農業電子商務的巨大潛力,一定要建立一個高效的規範的信息資料庫系統,即建立一個良好、高效的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傳遞信息的電子商務信息流,使供需雙方的市場信息得到無縫鏈接。
2、建立安全的現金流
農業電子商務是一種基於互聯網的商務活動,其核心內容是信息的相互溝通和交流,支付和交貨是最終目的。而網上支付是農業電子商務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此時,銀行等金融機構的介入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我國金融機構建立一個國際化、信息化、高水平的,被國際認可的支付網關十分重要。
3、建立科學快捷的物流
產品物流是現代物流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專業從事物流配送的企業,往往不註重電子商務活動 。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過程中,要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實現農產品物流的暢通,應對入世後國外農產品對我國農產品的衝擊,就必須加快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優化、重組傳統的農產品物流體系。
農業電子商務能夠打造新型的農產品物流供應鏈,對農產品的產供銷各環節提供數字化的交易、拍賣、支付、配送等服務。在適
當的時候建立若幹農產品物流中心,增加對農產品儲藏、加工和信息開發利用的能力。
4、建立統一的農產品標準
農產品作為特殊的產品,其生產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而這些特殊性,加大了其在特征和質量方面的度量標準的制定的難度,而標準是農業電子商務得以廣泛開展的一個先決條件,沒有標準,就不能對產品進行比對,就沒有衡量產品質量的準繩。因此首先要對農產品進行標準化管理和相關內容的研究,只有解決了農產品的標準化問題,農業電子商務才能做到質的飛躍。
5、建立良好的信用體系
面對虛擬化電子商務市場,農村用戶尚不具備高深的判斷能力,所以農業電子商務能直接體現信用值,這對於電子商務的普及和應用將起決定性的作用,用信用標識讓農村用戶直接識別企業的電子商務信用;用信星積分,表明信息本身的信用程度;用信星工具,為企業提供了評估、信用等級的工具。
自1994年中國農業信息網和中國農業科技信息網相繼開通以來,信息技術在農業領域的發展極其的迅速。目前,信息技術在農業的應用研究與推廣取得了顯著成效。如我國的一些地區建立了部分農業綜合資料庫,研製開發了各類應用系統,其中以糧棉油為主的信息技術取得了較大成果。我國還利用信息通訊、資料庫及查詢等技術,建成了專業涵蓋面寬、信息存儲及處理和發佈能力較強、信息資源豐富及更新量較大的中國農業信息網,現聯網用戶已有數千家。我國大陸涉農網站已有6千多家,超過了法國、加拿大等發達國家。但從總體上看,我國農業信息化還處於人才缺乏、體系不健全的狀況。雖然一般縣級以上的各級政府都有網站,但網站提供信息的時效性差,針對性不強,發佈的內容以生產信息、實用科技信息居多,市場信息、供求信息和農村經濟信息偏少,缺乏對主要農產品的生產、銷售、貯存、加工的實時市場信息。
(1)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不全面。由於政府財力物力有限,農業本身缺少投資,即使有條件開展農業電子商務的地區,農業網站所占的比例也很小。雖然全國涉農網站有6000多家,但只占全國網站總數的10%左右,能夠通過互聯網獲取市場和技術信息的農村家庭比率不到0.8%,全體網民中農民只占1.6%,而且絕大部分農業管理與技術人員,高度集中於經濟發達的京滬和廣東、江浙等地區。
(2)農民綜合素質不高。由於受文化程度的制約,農民仍保持傳統的集貿市場交易、批發市場交易等傳統交易習慣,對電子商務認識的不深,可信度的懷疑。相當多的農民沒有條件及時地從網上獲取信息,也沒有能力對獲取的信息進行分析篩選,更沒有可能上網發佈信息。
(3) 電子商務網站專業化水平不高。目前國內不少涉農網站從形式到內容都有很多雷同之處,缺少專業水準和特色,更新周期長,且網站信息以宣傳本地農業為主,真正適用於農民的信息較少,分析與決策參考類的信息就更少了。相當一部分網站以信息撮合功能為主,支付等功能很不完善。
(4)傳統農業條件的限制。農產品的生產和農用品的需求具有很大的不可預知性,農產品生產區域和生產者相對分散;且農產品附加值較低等, 不耐久存。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完善和功能作用嚴重殘缺,這些因素極大地阻礙著農業電子商務的發展。
(5)農業剩餘勞動力的有效轉移能力逐步下降。 農業剩餘勞動力的轉移壓力與日俱增,農戶在農業生產和經營中的“在業失業”現象加劇,農戶企業化生產經營缺乏合理的勞動力結構支撐。
(1)、提升電子商務意識。農業電子商務要發展,觀念要先行。其發展的難點不是技術,也不是資金,而是思想觀念的轉變和管理理念的更新。我國廣大農村政府和農民普遍缺乏信息技術和電子商務等方面的知識,導致企業和政府投入不足,制約了農業電子商務的發展。只有使農民以及相關政府主管部門的管理者的觀念轉變了,才能推動農業電子商務的進一步發展。所以必須開展農業信息化知識培訓,大力培養信息人才。充分利用電腦網路的優勢,結合其它通訊手段,大力實施遠程教育,不斷提高勞動者素質,強化農民信息意識,培養高素質的新型農民。另外,還應把懂業務的各種專業人才充實到農業信息化隊伍中來,形成一支結構合理、素質良好的為農村提供信息服務的隊伍。
(2)、加快網路的發展。2011年6月,中國網民突破4.85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31.8%。CNNIC發佈了第28次中國互聯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1年6月底,中國農村網民規模為1.31億,占整體網民的27%,較2010年底增長4.9%。互聯網是農業電子商務和基礎,政府必須加強對農村網路基礎設施的建設,利用互聯網、移動通信、廣播電視、電話等多種通訊手段,建立起覆蓋郊區縣、鄉鎮、村的農業信息網路。建立各級信息咨詢服務機構,引導和培訓農民使用各類信息設施,掌握電子商務的各項技能。只有為農民提供用的上、用得起的互聯網,農業電子商務才能真正發揮作用。
(3)建設高質量的農業電子商務的平臺
建設農業電子商務平臺,為農業產業化提供大量的多元化信息服務,為農業生產者、經營者、管理者提供及時、準確、完整的農業產業化的資源、市場、生產、政策法規、科技、人才、減災防災等信息;同時,為企業和農戶提供網上交易的平臺,支持B2B、B2C、C2C等多種交易模式,降低企業和農戶從事電子商務的資金門檻,培育、扶持農業電子商務企業。
(4)加強農業產業化資料庫建設。應統籌規劃,協調指導,加強農業產業化資料庫建設,提高資料庫資源的擁有量和開發利用水平。同時,應在各地區、各部門結合本地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實際情況建設各具特色的資料庫的基礎上,實現數據交換的及時通暢,共用信息資源。
(5)解決農產品的標準化問題。農產品難以標準化一直是制約著農產品流通,是實現農業電子商務的重要問題。應加快對各類農產品及其加工品的標準化工作,制訂標準和規範,實現各類產品標準化,並提供相應標準描述,使農業電子商務得到順利的開展。
(6)建立農業信息服務體系。應逐步建立農業生產資料的生產、供應,農產品加工、銷售,農業科研、教學、技術推廣,農作物種子、家禽畜種的培育、繁殖、加工、銷售及農產品質量檢測、監督等一系列的農業信息服務體系,為農業電子商務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完整的產業鏈。
(7)建立相應的供應鏈系統及物流配送系統。農業具有明顯的地域性,季節性的特點,要將不同區域,不同季節的農業品要聯繫起來,需要在農業與電子商務平臺之間建立行之有效的供應鏈系統以及為農業供應鏈服務的農業物流系統;還要利用現有的配送企業,充分發揮分工的優勢,實現客戶所需要的資料、信息、品種、農業物資的及時配送。
(8)選擇適合的電子商務切入模式。應根據各地區農業經濟發展的特點,採用適應本地區發展的農業電子商務切入模式。經濟發達地區可通過電子商務平臺實現接洽、合同和貨款支付的電子化交易,除物流之外,商流、信息流、資金流都在網上進行,以真正體現電子商務的優勢。不發達地區可以採用通過農業信息網的信息發佈平臺在網上發佈供銷信息,網下完成交易的初級電子商務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