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26个条目

金融資本主義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金融資本主義

  作為資本主義的一種形式,金融資本主義金融資本主導社會政治經濟,通過金融系統進行的貨幣財富積累凌駕於產品生產過程之上的一種經濟制度。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對新舊凱恩斯學說的批判以及蘇聯東歐社會主義的失敗導致以“三化”(私有化市場化與自由化)為其核心主張的新自由主義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經濟學理論,而以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為理論基礎的金融資本主義則成為全球社會與經濟形態的主宰力量。

金融資本主義的新特征[1]

  20世紀40年代以來的金融資本主義的基本特點是,在這一經濟制度下,通過各種金融活動(買賣或者投資於貨幣、債券股票期貨與其他衍生金融工具金融產品)而獲取利潤成為最主要的獲利方式,而從銀行投資銀行投資公司等各類金融中介機構成為經濟活動的中心,並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具體而言,金融資本主義具有以下經濟特征。

  1.資本的金融化

  資本的金融化即經濟活動的重心從產業部門轉移至金融部門,而資本金融化的結果就是金融業在經濟中占據了主導地位。

  首先,社會資本創造的利潤越來越多地被金融資本所占有,這推動了金融部門相對於實體經濟部門的不斷膨脹,金融業產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重不斷上升。1947年-2012年間,製造業增加值占美國GDP的比重從1947年的25. 6% (1953年,這一比例高達28.3)持續下降,到2012年,這一比重只有11. 9%。相反,金融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則從2. 4%上升到了7. 92%。從1947年到2012年,美國GDP增長了63倍,製造業增加值增長了30倍,而金融業增加值卻增長了212倍。

  其次,在非金融企業擁有的總資產中,同產業資產相比,金融資產所占的比重不斷上升,而產業資產的比重不斷下降。1945年-2012年間,美國非金融企業的總資產中,金融資產所占的比重從25. 56%上升到2012年的49. 85 %。其中,2009年,該比重高達51%。

  第三,金融部門在國內利潤中所占比重、產生自金融業的利潤在企業利潤中所占的比重都在不斷上升。從1973年到1985年,美國國內公司的總利潤中,金融業所占的比重不到16% , 1986年,這一比重上升到19% ; 20世紀90年代,這一比重在21 %-30%之間;到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前,已進一步上升到超過40%。

  2.金融資本的支配地位

  從1978年到2007年的30年中,金融資本在美國經濟中的支配地位更為強大。期間,美國金融部門持有的對個人與其他經濟部門的債權從3萬億增長到了30萬億。華爾街金融機構也從原來小規模的合伙制企業演變成為跨國經營上市公司。到2005年,美國10家最大的商業銀行的總資產占美國整個商業銀行總資產的55 %,而1990年這一比例不到25%。

  金融資本在美國經濟中占支配地位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金融機構的“大到不能倒(Too big to fail )”問題,即金融機構規模過大,且彼此之間密切相連,它們的倒閉會給整個國家甚至全球經濟造成災難,因此,在這些金融機構陷人困境時,政府必須進行救援,以防止它們倒閉。1984年,美國第六大商業銀行大陸伊利諾依銀行(Continental Illinois)倒閉。在隨後美國國會對此進行的調查中,美國聯邦財政部首次承認,聯邦政府不會讓最大的11家銀行倒閉,因為這些銀行的規模過大,如果任其倒閉,將可能危及整個金融系統。此後,金融機構“大到不能倒”的問題一再發生。例如,1998年,對沖基金美國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TCM )”面臨倒閉。LTCM倒閉將導致華爾街遭受1. 25萬億美元的損失,從而給華爾街甚至全球金融市場造成巨大衝擊。最終,美聯儲出面組織華爾街金融機構進行了救援。

  2011年11月4日,金融穩定理事會(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確定了全球29個“系統勝重要銀行”。金融穩定理事會認為,因為其規模之大,作用之重要,這些銀行的倒閉可能引發金融危機。29個“系統性重要銀行”中,除了中國的中國銀行外,其他全部來自歐美日等發達國家。2013年4月10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執行總裁拉吉德(Christine Lagarde)說,“大到不能倒”的銀行已經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危險。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後,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美聯儲達拉斯銀行現任行長理查德·費雪爾(Richard Fisher)都認為,應該拆散大銀行,以解決“大到不能倒”問題。

  包括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院長格倫·哈伯德(Glenn Hubbard)等在內數十名曾經不遺餘力推動美國金融自由化經濟學家也認為,金融機構“大到不能倒”對美國經濟金融構成了嚴重危險,應該將規模過大的金融機構拆散,以解決“大到不能倒”問題。

  3.“影子銀行”的巨大發展

  在商業資本主義與產業資本主義時代,金融業主要就是銀行業,而在金融資本主義時代,在傳統的商業銀行業之外,證券保險信托等其他金融部門不僅得到了巨大發展,而且越來越扮演傳統商業銀行的金融中介作用,導致商業銀行在金融業中的重要性大幅度下降。

  4.金融資本的交易性特征

  過去30年中,金融機構(特別是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的業務從傳統的中介業務轉向交易業務。傳統的中介服務業務不需要金融機構投人自有資金或者只需要投人少量資金,因此風險低,但回報也相對較低,而市場交易業務則要求金融機構以自有資本參與交易,盈虧自負,風險高,回報也高。

金融資本主義的不良後果[2]

  資本主義的發展,從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經過壟斷資本主義,變成金融資本主義,它最終將走向何方呢?在21世紀初,被金融海嘯猛烈衝擊的所有人,不能不嚴肅地思考這個問題。我們已經看到,以下三點決定了金融資本主義的不良後果。

  第一,經濟全球化,核心是金融全球化,說到底,這是生產的高度社會化。但高度社會化的大部分生產成果,卻被金融寡頭獨占了。千百萬生產者辛苦一輩子,最終難免失業窮困,無產無房,而金融投機家往往一夜暴富,將數十億、數百億、數千億美元資產收入囊中。生產的社會化和占有的私人性之間的矛盾趨向極端,這個基本矛盾的爆發終將決定資本主義的命運。

  第二,金融資本主義掙脫了金本位制的約束,無限吹大金融衍生品的泡沫,使實體經濟虛擬經濟相互脫節,必然導致社會經濟秩序大混亂。

  第三,金融資本主義助長了發達國家的“經濟寄生性”。“經濟寄生性”這個用語是英國經濟學家霍布森發明的。他認為,西方國家金融壟斷資本輸出不僅不會推進全世界的文明事業,反而有造成西方寄生性的巨大危險;西方國家主要的工業部門會消失,而大批的食品半成品會像貢品那樣由亞非兩洲源源而來。到那時,西方國家的上層階級從亞非兩洲獲得巨額的貢款,並且利用這種貢款來豢養大批馴服的職員和僕役,這些職員和僕役不再從事大宗農產品(17.42,0.24,1.40%)和工業品的生產,而是替個人服務,或者在新的金融貴族監督下從事次要的工業勞動。霍布森的預言現在全應驗了。進入金融資本主義時代以來,持續不斷的產業轉移產生了特殊的效果。西方國家玩弄虛擬經濟越來越玄妙,而不屑於真正創造社會財富的實體經濟。新興國家則乘機接受了產業的轉移,辛辛苦苦地創造社會財富,逐步地使自己的經濟肌體壯健起來,從而推動世界經濟格局的大變化。

金融資本主義給美國造成的禍害[3]

  美國實行金融資本主義,確實獲得了巨大的好處。然而,世上的事總是充滿了矛盾,有利就必定有弊。金融資本主義給美國造成的禍害可能大於給它帶來的好處。

  禍害之一:民主制度變質

  民主制度,就是人民作主的制度,這是政治家、思想家和普通民眾所真心追求的理想。但在金融資本主義下,即使像美國那樣並不理想的民主制度也完全變質了。

  在金錢至上的社會里,誰掌握著貨幣發行權,誰就是權力至上的王者。美國的貨幣發行權掌握在一小撮金融寡頭的手中,他們當然是美國社會的真正統治者。他們放鬆銀根工商企業就活;他們收緊銀根,工商企業就死。在金融寡頭面前,經濟民主早已煙消雲散。

  在美國,總統、州長、議員都是選舉出來的。但是選舉需要大量的金錢。誰能給你大量的選舉經費?當然是大財團、大銀行家。怎樣讓千千萬萬的普通選民選擇投票對象?靠輿論引導,也就是靠報紙、電視、廣播、雜誌等傳媒引導。但是,這些報紙、電視、廣播、雜誌等等都是大財團、大銀行出錢辦的,它們按照金融寡頭的意圖,可以把某位政客捧得很高,也可以把某位政客打入地下。正如約翰·海蘭所言,美國的政客,雖然在社會上人模人樣,實際上都被金融寡頭玩弄於股掌之間,只不過是他們的代理人而已。金融寡頭統治下的政治民主只是一個美麗的幻象。

  美國開國元勛傑斐遜宣稱,一代人把債務交給下一代人去償還是不道德的。現在的許多政客做的就是這種不道德的事情。一到選舉的時候,他們都會給選民許下許多恩惠,要兌現這些許諾,錢從哪裡來?借債。這些債攤到大眾頭上,並且留給子孫後代。這種用借來的錢買選票、買權力的做法在美國已經體制化而且根深蒂固。這是一種用民主的外衣遮蓋著的腐敗的體制,總有一天是要崩潰的。

  禍害之二:國民經濟虛擬化

  美國人民是有巨大創造力的,他們創造了世界頭號工業國,創造了雄厚的農業基礎,創造了發達的科技產業和文化產業。但是,進入金融資本主義時代之後,一切都發生了變化,最大的變化是實體經濟虛擬化,真正創造物質財富的實體經濟受到了冷落,從社會的高層到底層,都熱衷於玩弄債券股票和各種金融衍生品。以金融業為核心的服務業占據了國民經濟70%以上的份額,實體經濟降到30%以下,而且競爭力越來越弱。對於一個世界經濟大國來說,國民經濟虛擬化是非常危險的。

  禍害之三:虛擬經濟泡沫化

  國際金融寡頭要打破金本位制,就要去掉這個“緊箍咒”,使他們可以不受限制地發行債券、股票和金融衍生品,以賺取比簡單的存貸款業務高得多的超額利潤

  最近30年來,國際銀行家們比賽著進行“金融創新”,五花八門的金融衍生品像雪片一樣從華爾街撒向全世界,製造了一個又一個金融泡沫。2008年,美國市場流通的金融衍生品價值超過300萬億美元!如此巨大的金融泡沫一旦破裂,美國人民就要面臨一場罕見的經濟災難。

  禍害之四:公私債務高如山

  美國早期債務是獨立戰爭造成的,這情有可原。到1789年3月4日,美國聯邦政府成立的第一天,國債達到7500萬美元,占經濟總量的30%。這種情況嚇壞了美國開國者,他們立即行動,積極還債。到1830年,全部國債都還清了,這是美國曆史上唯一一次達到債務為零的理想狀態。

  1830年以後,國債就一直伴隨著美國的歷史。南北戰爭時期,聯邦債務占GDP的27%,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占35%,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占122%。到2007年10月1日,據美國審計署計算,美國政府長期債務達到52.7萬億美元。其構成是財政負債11萬億美元,社會保障給付缺口7萬億美元,已經承諾而未到位的醫療保險34萬億美元,外加其他項目1萬多億美元。審計署還把這個龐大的債務分解如下:美國居民每個人負擔17.5萬美元,每個職工負擔41萬美元,每個家庭負擔45.5萬美元。

  看到這種情況,曾經兩次參加美國總統競選的羅恩·保羅博士感嘆道:“我們曾經這麼富有。我們在錶面上還做得不錯,但是悲劇皆因過度依賴借債而生。金融的情況這麼糟糕,因為我們每天如果不從海外借25億美元,就沒法活下去。最終還會造成嚴重的經濟問題。” (《美國債務真相》,機械工業出版社,2009年1月,第41頁)

  一個每天不從海外借到25億美元就沒法活下去的國家,金融情況真是夠糟糕的。

  禍害之五:投機詐騙成時尚

  2008年,美國有兩個金融詐騙大案爆發。一個是麥道夫案,一個是艾倫·斯坦福案。這兩人都是美國社會的頭面人物。麥道夫是納斯達克前主席,斯坦福是一個著名國際銀行董事長。麥道夫詐騙金額高達500億美元,斯坦福詐騙金額也有80億美元,受騙者分佈北美、南美、歐洲等幾十個國家和地區。

參考文獻

  1. 周巨集;李國平.《金融資本主義:新特征與新影響》[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3年10期
  2. 王天璽.《美國與金融資本主義》.新浪財經.2010年07月08日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2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Tracy.

評論(共1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金融資本主義"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老烟斗 (討論 | 貢獻) 在 2019年8月15日 23:11 發表

已瀰漫全球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