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5个条目

新聞信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新聞信(newsletter) 

目錄

什麼是新聞信

  新聞信(newsletter)是古代一種領取報酬手抄新聞。新聞信記述了當時許多重大事件和人物,記錄了羅馬的生活、鄉村情況、以及民間習俗等。標志著世界上第一批職業新聞工作者的誕生,“新聞信”也成為世界上第一批新聞商品。

  2022年以來,作為新興訂閱平臺的Substack,為不少歐美國家的新聞記者發揮專長、施展才華提供了廣闊的舞臺。他們採用“新聞信”(newsletter)的方式向平臺用戶傳遞信息與觀點,使這一古老的新聞傳播方式重獲新生。[1]

新聞信的發展歷史

  公元1世紀後,羅馬成為當時歐洲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歐洲各地貴族、富商都想獲知羅馬消息,於是有人就專抄政府公報和其它信息,分送各地,領取酬金。以後,形成一種行業,出現了新聞信發行人。這些發行人通常擁有10多個奴隸,並備船隻。發行人到政府抄回官報,交奴隸轉抄,然後由奴隸駕船將所抄之新聞信分別賣給訂戶。

  其涵蓋的主題非常廣泛,包括貨物供應定價、時政新聞,以及其他會對貿易造成影響的事件。由此,作為一種“非正式出版物”的“新聞信”,往往被視為近現代報刊的前身。新聞研究者認為,這就是世界上第一批新聞商品,其人員是第一批職業的新聞工作者。這類新聞信在歐洲流傳了1700多年,直到18世紀才逐漸被近代報紙所取代。

  “新聞信”對格式的要求非常簡單,但對消息傳達的及時性要求較高。其文風明快,為特定受眾提供定製化的信息、觀點、預測與服務。

  作為早期“新聞信”的代表,起源於17世紀的“科蘭特”(coranto)——意即“時事新聞流”(current of news),起先是在銀行從業人員中使用,用於在“小圈子”中傳遞專業信息,後來逐漸加入了時事報道和哲學討論等方面的內容。17世紀初,“科蘭特”由荷蘭人製作、印刷併發行到英國,為海外訂戶提供經過翻譯的歐洲各國的時事新聞報道

  從歷史上來看,“科蘭特”具備了國際傳播的雛形。在英國、西班牙等地,一些記者利用短小精悍的“新聞信”,對其他國家的新聞或戰事進行“轉述”。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倫敦當地的“科蘭特”對歐洲“三十年戰爭”(1618—1648)的報道。[2]值得一提的是,無論是“三十年戰爭”期間,還是在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簽訂以後,“新聞信”在早期的國際傳播中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各類“新聞書”和“小冊子”,如“科蘭特”和在義大利興起的“阿維斯”(avvisi)都是將原始素材進行翻譯。由此,跨國間的信息流通更為頻繁和便利。

  19世紀以來,大眾傳播通信媒介日趨豐富,報紙、雜誌與書籍等正式出版物占據了主流傳媒生態。記者的職業素養快速提升,規範而成熟的大型媒體機構不斷涌現。在此背景下,“新聞信”日漸式微,常常是作為非正式出版物的輔助形式而存在。

  此外,隨著公司制的建立,“新聞信”起到了上傳下達與組織傳播的作用,利於企業的內部交流與管理。在報刊、廣播與電視等大眾傳播媒介興盛的年代,“新聞信”逐步失去其“手抄”內涵,成為路透社美聯社法新社等西方大型通訊社發佈即時新聞與突發消息時使用的具有“隱喻性”的專欄標簽。

  互聯網的出現再次將“新聞信”的獨特形式推向全球傳播的前臺。在初代互聯網的聊天室、論壇和博客場域,散佈著各種各樣短小的新聞消息與帖子。《華盛頓郵報》傳統媒體也通過電郵等方式給其訂閱者發送“新聞信”,為讀者提供新近報道與熱點事件評論。[1]

  隨後出現並不斷產生影響力的社交媒體平臺,更充斥了“短、平、快”的新聞推送。互聯網時代的“新聞信”,就像推特平臺的命名那樣,如小鳥般“嘰嘰喳喳”、眾聲喧嘩。在充滿流動性不確定性、複雜性和模糊性的“烏卡”(VUCA)時代,“新聞信”的發佈主體多元繁雜,誤訊、謬訊乃至惡訊泛濫於賽博空間,新聞價值與倫理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2]

  隨著推特、臉書、谷歌等大型互聯網平臺公司佈局完備,傳統媒體的數字化轉型趨於成熟,作為“後起之秀”的訂閱平臺Substack亦匯聚了一批科班出身、經驗豐富的資深專業記者。在智媒時代新型傳播生態中,古老的“新聞信”找到了復興的新機,成為對舊有媒體形式進行創造性繼承和創新性發展的可貴探索。[1]

新時代新聞信的意義

對記者的意義

  平臺化時代“新聞信”的復興,體現了傳媒生態的變化。皮尤研究中心的報告顯示,自2008年以來,新聞採編室的就業率下降了26%。許多傳統媒體的專業記者在面臨失業的風險之下紛紛另尋出路。蓋洛普的數據表明,近二十年來,美國民眾的“新聞信任指數”亦持續走低。

  在“後真相”的時代語境之下,越來越多的民眾不再相信傳統媒體的報道。在此背景下,一批資深專業記者繼承了“手抄報”的傳統,與新型的智能傳播技術進行融合,在訂閱平臺上進行新聞報道、發表時評,通過短小卻便捷的“新聞信”來發佈內容,旨在奪回新聞報道的主導權,重新贏得網民的口碑與信賴。[3]

  通過打造“自品牌”,利用“微名人”效應,Substack上的新聞記者可以通過撰寫文章的方式,獲得“打賞”,在短時間內籌得大量資金支持。他們掌控了讀者的電子郵件訂閱列表,貼合互聯網平臺化的傳播風格,充分調動生產資源,直接向訂戶分銷文章,滿足讀者的需求,利潤轉化率得以最大化。

  平臺成為記者“職業資源”,進而提升其傳播力和知名度

  通過“超鏈接”的方式,Substack上的“新聞信”可以跳轉至其他平臺或媒體機構,包括優兔、推特《紐約時報》,等等,其中就包括一些資深記者已開設的專欄。這完全由作者自己支配,便於其建立自己的“跨平臺”賬號矩陣,鏈接更多的同道,同時也收穫更多粉絲,進而提升其傳播力和知名度。

  只要保證內容質量上乘,具有高度黏性的忠實用戶與“飯圈”社群也會隨之培育起來。這有利於記者不斷提升自己在新聞界的聲望與地位。他們在堅守新聞理想、兼顧自身職業規劃、完成數字平臺內容供給與維繫線上讀者社群等過程中,能夠繼續尋求儘量客觀、公正而平衡的新聞報道與敘述方式。這有助於加強新聞記者的自我身份認同與職業歸屬感,也在確保其經濟收益和體面生活的同時進一步提升其社會影響力。

  改變了記者的內容生產方式

  在傳統媒體機構工作,一些思維活躍、個性較強的記者時常感到效率低下,處處都有條條框框的限制。他們需要將自己的個性表達“潛藏”在新聞採編室的“小氣候”與由行業準則和整體社會價值觀等外部因素所構成的“大氣候”之下。一般而言,傳統主流媒體機構受到廣告商和外部輿論的壓力,不支持、不鼓勵甚至排斥記者在內容和題材方面的“越界”探索。然而,在數字平臺上編輯自己的“手抄報”和“新聞信”,主要遵循的是“內容為先”“用戶為王”的原則。付費訂閱平臺創造了新的“資金流”模式,擺脫了廣告商和外部輿論的壓力,記者的獨立性和創造性大大增強。

 平臺成為記者發佈信息和觀點的替代性渠道

  對記者而言,訂閱平臺在他們發聲無門、缺乏資源支撐時,成瞭如“救生艇”一般的“救急”手段和渠道。儘管多數記者仍舊依賴於傳統媒體機構來進行內容發佈,但在特定的情況下或確有公共服務的必要時,他們可以通過“新聞信”的形式,及時推送相關的資訊和觀點。

對普通創作者的意義

  • 降低了寫作門檻;newsletter 是多個主題的筆記的聚合,而不是一篇線性的文章。
  • 可沉澱忠實讀者,通過按月付費訂閱可以獲得長期穩定的收入。這很重要,對於創作者來說,一個穩定持續的一般水平收入遠比一個不穩定的高收入要強。且如果穩定產出,收入還能長期穩定增長。
  • 複利,可以持續沉澱自己的過去的內容,變為知識庫;將來的訂閱用戶會願意為這些知識庫付費。
  • 訂閱付費模式可以讓創作者專心於為讀者提供價值的心態下去做內容創作(而非為廣告主),而這種創作體驗更好。
  • 信件的形式有親密感,時間久了之後加強了和讀者的信任以及情感聯繫。
  • 去中心化,newsletter 創作者可以完全把握自己的讀者數據,不受平臺控制。如果不想用某個平臺了,隨時可以導出訂閱用戶,換一個平臺,繼續發送內容給讀者。newsletter 形式突出創作者個人品牌,而非平臺品牌。

對讀者的意義

  • 獲得高質量內容
  • 郵件訂閱的內容消費方式比社交媒體更適合看優質內容
  • 作者積累的知識庫方便在有大段時間的時候系統學習

國內個人新聞信現狀[4]

  Newsletter在國外也只是少許人在嘗試,國內個人使用Newsletter則更為少見,這可能與國內電子郵箱的使用頻率有關係。電子郵箱本是一個成熟的工作溝通工具,現在已經被微信所取代,我們似乎更喜歡或者被迫在工作中夾雜很多私人關係,習慣了對即時溝通的微信好友設置朋友圈許可權,也習慣了個人朋友圈變成公司的宣傳板;或者乾脆,多註冊一個工作微信號;

  近來冒頭的個人Newsletter,其內容形式沒有統一範式,一般是由事實新聞和觀點評論構成,內容具有明顯的個人色彩。個人輸出的Newsletter顯示了其關註的話題、觀點態度以及人脈關係等;

  對於訂閱用戶,Newsletter則提供了一個個人主動選取碎片化新聞併進行拼貼的選項,從而逃離信息推薦演算法的控制,保持個人獨立思考。

  國內個人Newsletter的分發平臺有Hedwig。Hedwig是一個由國內即刻團隊開發的Newsletter服務平臺,個人完成註冊可免費進行Newsletter的編寫和分發(友情奉上Hedwig邀請碼 HEDWIGPUB ),個人使用之後感覺是一個面向少數人的半封閉灰度測試產品,提供基本的文字編寫、預覽和分發服務。最為嚴重的一個功能缺失是對訂閱後臺的數據統計功能,僅能看到訂閱人數,不能看到文章打開次數、閱讀完整度等其他數據。

  國外個人Newsletter的分發平臺有Revue、Substack和Medium,與國內寫作平臺相比,功能會更加完善。在Revue和Substack上,除了寫作內容分發和訂閱者管理等基本功能,還提供更加豐富的排版編輯工具與交互體驗、定時發送、用戶行為數據統計、付費訂閱、社交平臺外鏈、內容創作的社區服務等,打造了一個寫作訂閱的經濟生態。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上任鹅陈.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新聞信"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