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5个条目

智媒時代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智媒時代(The era of intelligent media)

目錄

什麼是智媒時代

  智媒時代物聯網作為智能傳播的基礎設施,以大數據構成整個生產要素,用移動計算優化資源的有效配置,機器學習在這一過程中加速了智能化的進程。[1]

智媒時代的基本特征[1]

  (一)萬物皆媒

  媒介,從傳播學意義上來講是指利用媒質儲存和傳播信息的物質工具,從更廣泛的意義上來看,凡是能使人與人、人與事物或事物與事物之間產生聯繫或發生關係的物質都是媒介。彭蘭教授指出,“過去的媒體是以人為主導的媒體,而未來,機器及各種智能物體都有媒體化可能”。物聯網、人工智慧、雲技術等新技術的發展,使得萬物皆媒的設想成為可能。物聯網的概念首次提出還在1991年,當時由於技術的限制並未引發關註,但是僅在二十年後,物聯網就已經發展到相當的規模。藉助感測器技術的普及應用,智能物體已經逐漸開始進入我們的視野,通過終端掌控,各種物體都可以連通網路,人們可以更加容易地獲得對於物體狀態、動態的感知。這也給傳媒產業的發展帶來了無限的可能,智能物體可以一定程度上承擔信息採集和加工的任務,以感測器為支撐的“感測器新聞”,甚至有可能出現OGC(Object Generated Content)的內容生產方式

  (二)人機共生

  人與機器的互動一直以來都是科技革命時代所關心的話題,從人機大戰到人機和諧共生,體現了人類作為智慧生物對待機器的態度轉變。不再是排斥抵觸,而是和平接納,最終智能化機器、智能物體將與人的智能融合,共同作用,構建新的媒體業務模式。近年來,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日益成熟,我們進入了高度智能網路化的社會,人與物都充當了某種程度的媒介功能。在未來,智能家居,智能汽車將會大量涌現,可穿戴設備將會廣泛普及,徹底發揮人體本身的智慧終端作用,人體終端化不僅意味著人體向外界發送數據的快速與豐富,也意味著人對信息的獲取與處理能力的增強,拓展人的感知認識能力,以及人與物的信息交互能力,人成為了一種行走中的移動終端。終端智慧化是未來人機共生的關鍵,智能手機是當前人機交互的主流界面和載體,未來,可穿戴設備,感測器晶元與人的融合將會增強人機互動的質量,機器也會融合與人、物體和環境之中。

  (三)自我進化

  自我進化是智能媒介成熟的標誌,在未來的媒介化進程當中,人與機器深度融合,機器具備自我學習的能力,藉助智慧終端,更加精確地提供人類需求。這既是機器是否能適應人類更高層次需要的挑戰,也是人類能否駕馭機器不致被機器奴役的挑戰。彭蘭教授說,“人機合一的媒介具有自我進化的能力,機器洞察人心的能力,人對機器的駕馭能力互為推進”。人體上將有越來越多的“機器”,以可穿戴設備,感測器和晶元的形式存在,某些晶元還可以植入人體。機器越來越隱身於人、物體、環境之中,在融合中實現共同進化。當前,英國和瑞士的科學家已經研製出一種能自我進化並不斷改進性能的機器人系統,將這種系統應用在汽車製造和農業領域,機器人就能主動尋找汽車修理中的問題,嘗試不同的農業灌溉方式,從而大大提高生產的效率。

智媒時代的傳媒變革[1]

  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技術的興起,對於整個新聞傳播行業的生態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並推動了傳播權力從傳統媒體向社交平臺轉移,智媒時代的來臨,將會開啟智慧傳媒的新模式與新生態。

  (一)智媒時代新聞生產的智能化

  在過去,專業的新聞生產工作都是在編輯室內完成,新聞的採編分發都遵循一套單向度的線性流程。但是技術的應用改進了這種流程,新聞生產呈現出智能化的特點。傳統的新聞製作需要記者去現場採訪、拍攝,將文字、圖片資料帶回編輯室進行編輯。新媒體時代所產生的海量信息,已很難完全用人工的方式來完成處理,智能化的新聞採集更多依賴大數據技術、感測器技術,演算法技術等,延伸了信息採集的觸手,拓寬了取材的範圍,提升了取材的豐富性。感測器新聞的出現,正是信息採集方式的重大轉變。各種智能化新內容生產力在多個“線程”上的引入,將帶來生產能力的增強。在信息採集力上,實現了從“人”到“物”的多層面貫穿,在信息的加工力上,形成了“全媒體貫通+挖掘力提升+新文本模式”的新格局。此外,在信息的整合能力、核查與判斷力、協同力、分發力上都有所增強。自動化新聞生產方式使得社會信息總量呈指數型趨勢增長,新聞機器人的出現,簡化了新聞的製作流程,實現了機器取代人力,節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機器人寫作,可以大大加快新聞生產的速度和總量,2016年裡約奧運會期間,《今日頭條》Xiaomingbot完成一篇稿件的時間約為2秒左右。新聞傳播學界普遍認為,自動化新聞在未來所占的比例將會越來越高,因此傳媒業紛紛開展了自動化新聞的實踐,騰訊財經的“Dreamwriter”、新華社的“快筆小新”、第一財經的“DT稿王”以及智搜的“Giiso寫作機器人”,都是機器寫作的典型代表。

  雖然目前機器人寫作基本上沿用一種“人工智慧”+“自動化數據填充”的模式,在新聞敏感、情感表達、深度分析及選題方面還有所欠缺,但是我們已經看到,其強大的數據處理能力和稿件生產能力還是引發了傳媒領域的劇烈變革。在新聞內容的分發上,傳統的大眾媒體只是將新聞在媒介上公開,並沒有考慮受眾的喜好。在今天,我們已經看到傳受主體之間的地位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今日頭條依靠其強大的演算法能力,為用戶精確推送信息,並打出了“你關心的,才是頭條”這樣的口號,精確記錄用戶的使用習慣和閱讀行為,實現千人千面的內容分發。新華社的聊天機器人,蘋果的Siri,都可以讓用戶發送指令以獲得感興趣的新聞資訊,從而獲得個性化的內容服務。

  (二)智媒時代傳媒生態的變革

  縱觀傳媒的歷史,每一次重大的技術突破都能推動傳媒產業的跨越式發展,無論是印刷術的發明,還是無線廣播、有線電視的出現,都給傳媒業帶來劇烈的變化。

  騰訊集團的高級執行副總裁劉勝義說,“智能化將重新塑造人與媒體、人與資訊的關係,帶來新的組織形式、生產方式、產品形態,顛覆並重構媒體生態”。互聯網的“下半場”必然是以人工智慧為核心的產業變革,無論是國內的BAT互聯網巨頭,還是蘋果、谷歌、微軟、Facebook等公司,都視人工智慧為重點發展領域,並開發相應的科技產品,搶占市場有利地位。百度的“百度大腦”、騰訊的“Dreamwriter”、蘋果Siri、微軟的Adam,各個公司都開始依據自身的特色拓展新的業務形態。傳統的報紙、廣電等傳媒產業發展相對遲滯,新技術推動下的智媒領域快速崛起。智能媒體的發展讓傳統的產業結構發生了變化,從2013年的傳統媒體、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三足鼎立”,2017年則已轉向“一超多強”的局面——移動互聯網的市場份額接近一半,傳統媒體總體規模僅占五分之一,其中報刊圖書等平面媒體的市場份額不到6%。傳統媒體的內容生產和傳播模式都亟待改革,以中央電視臺、新華社和人民日報為主的傳統媒體已經開始了智能化改革。央視不斷地推動“5G+4K+AI”的節目製作與傳輸改革,2018年11月7日, 新華社聯合搜狗在第五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發佈了“AI合成主播”,在新聞領域實現了實時音視頻與AI真人形象合成的創新,人民日報社新媒體中心則聯合百度、科大訊飛、快手、榮之聯、凡聞科技等多家科技公司共同開發出“人民日報創作大腦”,具備智能寫作、智媒引擎、語音轉寫、數據魔方、視頻搜索五大功能,大大提升創作者的內容生產和分發效率。

  基於演算法推薦和大數據精準推送的人工智慧帶來了商業模式的轉型升級,他使得定向廣告成為可能,極大地增強廣告的投放效果,在進行深度挖掘的基礎上,實現了個性化傳播。人工智慧促使新聞生產由PGC向智能生產邁進,通過自動化新聞生產,受眾群體細分,智能化媒體能夠兼顧“頭部”和“尾部”的雙重用戶,並且能夠通過數據分析,掌握用戶的購買行為,精確描繪用戶畫像,從而給消費者進行有針對性的商品推薦。

  (三)智媒時代新聞從業者的轉型

  人工智慧進入了傳媒產業領域,不僅對新聞生產有重大影響,對於新聞從業者也是一次重大考驗。人工智慧帶來的不僅僅是信息生產流程的革新,產品形態的豐富、商業模式的升級,更是通過傳媒業與互聯網、人工智慧技術深度融合,形成協同創新發展新業態,重塑媒體生態環境,再造媒體組織結構,改變媒體從業人員的職業發展模式。媒體從業者的轉型,從更深層面的角度來說,是媒體從業者角色的轉變,傳統媒體時代,信息傳播過程中的把關人角色一直由個體或機構扮演,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信息傳播過程中的“把關人”變成了“AI智能系統”,這對於媒體從業者職業的合法性提出了重大的挑戰。

  在全媒體時代,就已經提出了“全能型”記者的目標,需要能夠適應多種複合媒體崗位的工作要求,集策劃、採訪、寫作、編輯、攝影攝像、出鏡播報等技能於一體的新聞專業人才,從技術的角度看,新聞的生產與傳播日趨專業化,僅有過人的學識與眼界已不足以支撐一個新聞從業者取得卓越的功績,只有輔以先進的技術,才有可能使具有價值的內容達到最佳的傳播效果。抖音、快手的一夜爆紅,VR、AR技術的進一步發展,都在促使新聞從業者與時俱進,更新職業技能。

  智媒時代,人工智慧在一定程度上為新聞工作者減輕了信息採集、篩選和新聞製作、分發的壓力,但是數據背後的新聞價值以及內容的真實性則對記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機器人新聞雖然可以大大提高生產效率,但是在內容的邏輯性和深度上還有所不足,也缺乏必要的創造性思考和人情味,編輯人員則需要進行把關,查漏補缺,為內容增加厚度、廣度和深度,針對大數據無法採集到的信息,還需要利用傳統的信息採集方式進行補充。在媒介內容的生產過程中,機器可以承擔大部分的簡單重覆性工作,新聞從業者則需要提供更多的靈感與創意,機器可以對大量的數據進行搜集分析,但是需要新聞工作人員進行基於數據的巨集觀決策。智媒時代,新聞工作者需要進行更加富有創造性的腦力勞動,成為人工智慧時代的真正強者。

智媒時代的路徑選擇[2]

  2017年,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指出,“要做好輿論引導,更好地應對人工智慧發展可能帶來的社會、倫理和法律等挑戰”。從國家戰略層面看,人工智慧建構的新的媒介環境衍生出價值傳播的可能風險,需要我們充分把握智能媒體在價值傳播中的新特點,有效規避其負面效應,化被動為主動,為新時代凝聚社會主義價值共識提供強有力的助益。

  (一)夯實現實基礎:以實現民生福祉構建智媒輿論場的價值核心

  價值觀根源於社會實踐,價值共識的現實基礎是共同利益,因而實現全社會的共同利益是達成價值共識的基礎條件。馬克思指出,“人們為之奮鬥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智能傳播機制之所以會引發社會價值共識建構的隱憂,其中重要原因在於媒體的智能化程度越高,媒介內容的虛擬程度便會越強,而受眾的價值觀構設則距離現實世界越遙遠。在智能媒體的價值傳播過程中,應當充分立足現實的社會實踐,在對人民群眾熱切關註的社會現實問題的虛擬敘事中,探尋公眾利益訴求的共通之處;在不斷擴大社會共同利益中建構主流意識形態導向,自覺傳遞社會正向價值。

  首先,要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無論什麼背景和時代,民生都是關涉全社會敏感神經的重大問題,民生問題解決不好,會使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缺乏立穩站實的現實條件。當前中國正處於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堅區與深水區,各類社會矛盾問題集中凸顯,使得一些人趁機借題發揮,在媒體上引導輿論。應對這一問題必須解決引起重大社會反響的民生熱點問題,這樣才能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分發揮強大引導力與公信力。

  其次,要讓改革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黨執政治國的戰略目標。凝聚社會價值共識的過程,也是國家意識形態轉變為全社會價值規範的過程。黨和國家須全面貫徹落實共用發展理念,統籌協調好公平與效率之間的關係,建立健全各項利益協調與保障機制,不斷促進社會和諧,夯實凝聚價值共識的現實基礎。

  (二)重構媒介環境:建立智能傳播的制度規範、基本倫理和輿情預警機制

  充分發揮智能媒體引領正向價值傳播的功能,必須加快構建風清氣朗的媒介環境,建立起智能媒體運作的制度規範與基本倫理。

  首先,要加快建立人工智慧範疇的法律體系,對智能媒體的運行進行規範。從智能演算法的運作邏輯來看,它通過個體數據檔案的建立使得傳統社會相對於國家與公共機構並不透明的個人空間完全敞開,社會成員置身於毫無隱秘可言的“超級全景監獄”,併在數據流的包裹中被監視與規訓。當前,社會上已出現了利用智能媒體“從事一些不太正當或者不道德營利行為”的現象,例如某些數字平臺的“大數據殺熟”就是基於智能演算法對用戶潛在需要進行分析而引發的針對性消費欺詐問題。應對技術與資本合謀帶來的一系列新的社會問題,需要重新界定現代媒介的行為邊界、彌合媒介效益最大化與個人權利保護之間的張力,不斷健全和完善與人工智慧相關的法律體系,在查漏補缺中建立起智能媒體運營的制度環境,從而為社會價值共識的建構提供風清氣正的媒介生態。

  其次,要建立智能媒體傳播的基本倫理。智能化的媒體語言融合了語音、圖像、色彩、視頻等多元符號,其傳播技術中兼具了虛擬現實、個性推薦、互動交流、跨越時空等傳播特性。在智能媒體的內容生產與信息分發過程中,現實的法律可能無法面面俱到地對其內容進行監管與強制規範,需要作為隱性價值評判標準的倫理道德對以法律為主體的實體監管機制進行補充與完善。建立適用於智能媒體的倫理道德,需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實質與理論精髓融入其中,構建全新的數字公約、行業規範與自律標準,形成對傳播主體全方位的軟性約束環境,強化對智能媒體信息傳播的規範與引導。

  最後,要建立智能化的輿情預警機制。人工智慧不僅可以應用於傳播領域,其在數據挖掘、精準識別與智能管理等方面的應用也可以為互聯網輿情的發生、發展、具體走向等提供科學研判與預測。對於重大網路輿情及時預警,要充分發揮官方媒體作為權威信息發佈平臺的功能,藉助智能媒體高效、迅速、精準以及動態化的傳播特點及時反饋和闢謠。不僅如此,還可以藉助智能搜索與數據追蹤對違法賬號、推特賬號進行依法依規查處,從源頭上遏制不良信息的散佈與流通,為價值共識的凝聚構建良性的網路環境。

  (三)規範內容導向: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智媒傳播的質性要求

  無論媒介環境發生怎樣的變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都應當是其始終不變的本質要求。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智能媒體賦能,就是要在“變”中求“不變”,以“不變”而應“萬變”,“這本身也是意識形態的應有之義和發展規律”。

  其一,在各類社會思潮的傳播過程中,必須樹立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權威地位,使多元社會思潮擁有“主心骨”。在傳統主流媒體價值觀教育中,往往期望受眾只接觸和接受主流且正確的價值觀,這種做法的預設是大部分受眾的思考能力不足,心理還不夠成熟。通過人為構設出來的理想價值也無力解釋現實社會中的諸多價值衝突與人們內心世界的價值困惑,因而其建立的價值體系只能是脆弱而不穩定的。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智能媒體賦能,旨在以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來規範和引導多元化的社會思潮。藉助現代媒介生髮與演變的多元文化,不能脫離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規定,理性而有見地的聲音才是凝聚社會主義價值共識迫切需要的。

  其二,要以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引領智媒輿論場的理性探討。在數字空間中,信息供給的自發秩序需要公共部門加以適當引導,要通過增加蘊含社會主流價值的公共信息供給來平衡個性化信息。在公共信息的供給過程中,可以在智媒輿論場中建構理性探討的空間。理性探討空間的建立,則可以使受眾立足事實真相進行包容性與開放性的商討論辯,促成多元社會價值間的良性互動,建立起社會成員相互理解和妥協的認知基礎,使之超越立場、視角、利益的偏頗,在交流溝通之中逐漸達成價值共識。

  (四)提升主體素養:加速媒介素養教育的普及與推廣

  從受眾主體層面看,智能媒體所能決定的僅是推送信息的種類與範圍,而信息中內蘊的價值選擇是否被受眾所接受,則取決於社會個體的受教育程度與媒介素養。智媒時代,在社會主義主流價值觀建構過程中,社會成員的主體性因素不可忽視。

  首先,要培養公民的自律意識。在古典哲學家康德看來,人具有在道德實踐意義上不受肉體本能與自然束縛而按照自身標準行事的自由意志。因而真正自由的人,具有自我規範的自律性。自律性可以使受眾自覺遠離智能演算法的信息歧視與傳播偏向,規避隱含著潛在價值“輻射”的負面信息,是真正實現個體信息自由與意志自由的基本前提。媒介自律性的培育關鍵在於提升受眾的信息辨識能力,在家庭、學校、社會教育的有機結合中提升公眾對垃圾信息的“免疫性”。一旦低俗有害信息的“可見度”降低,便會被演算法剔除出熱門流行的範疇,智能推薦系統自然會減少相應內容的推送,從而實現良性的信息傳播迴圈。

  其次,要培育公民的演算法素養。個性化的演算法推薦機制產生了“迴音室”“群體極化”“信息繭房”“過濾氣泡”等諸多傳播效應,強化了當代社會的個體化、碎片化與流動性,小集體的價值表達被無限擴大化與極端化,最終形成激烈的社會價值衝突。演算法素養並不要求公眾擁有閱讀演算法編碼的能力,而是能夠以批判性態度審視演算法在信息傳遞過程中的潛在影響,認識智能演算法的編輯目的以及如何進行信息排序的素養。在認識演算法與理解演算法的基礎上,公眾還須有意識地防範演算法權力在思想領域的滲透,防範演算法權力在信息傳播過程中所帶來的歧視性、極端化以及牢籠化的價值裹挾,在良莠不齊的數據信息中保持審慎客觀的立場進行價值判斷。

  最後,要提升用戶的內容生產能力。數字互聯網時代,受眾地位得到了空前提高,去中心化的傳播轉向使得新聞工作者的權威性被打破,內容生產不再是職業新聞工作者的專利。尤其是隨著抖音、快手等智能APP的不斷普及,產消一體化的“用戶本位”思維正成為不斷塑造現代社會傳播格局的主導邏輯。

  因此,公眾的媒介素養教育中,需要涵蓋部分關於內容生產與傳播的專業素養與能力的教育,讓智媒用戶具備一定的描繪客觀現實併進行信息生產的技術素養,使之在轉發與評價相關新聞內容時能夠理性而又審慎,不為新聞信息所蘊藏的潛在價值理念所誘導。誠然,在當前讓每一個用戶均具備內容生產的專業性素養並不現實,但隨著媒介教育的不斷推廣與普及,相信用戶內容生產能力的提升也將是未來值得期待的重要轉變之一。

參考文獻

  1. 1.0 1.1 1.2 智媒時代傳媒產業的變革與反思.人民網. 2020-01-10
  2. 方正,葉海濤.智媒時代凝聚社會價值共識的三點思索[J].理論探索,2020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24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essilco,Tracy.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智媒時代"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