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傳播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社會傳播是指人類社會中存在著的人(或者團體)與人(合作團體)之間相互信息(包括人的感覺)的傳遞、互動、交流、溝通過程。社會傳播包括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和大眾傳播三種形式。
美國傳播學者拉斯韋爾的社會信息傳播基本模式中,羅列了社會信息傳播過程中的五個基本要素。這五個基本要素在社會信息傳播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
(一)傳播者與受傳者
掌握傳播者與受傳者的概念和關係。
(二)傳播內容
掌握傳播的內容就是信息,讓受傳者接收的信息和信息的種類。
(三)傳播媒介
(四)傳播效果
掌握社會傳播的效果因素是指在社會信息傳播過程中,信息傳播者通過社會信息傳播媒介發出的信息通過傳播媒介到達信息受傳者處,引起受傳者思想意識、觀念態度、交往語言和行為舉止出現相應的變化,進而引起社會相關方面以至於起社會各方面發生的變化。
(五)傳播的相關條件
掌握傳播的相關條件如:
1.傳播環境
2.反饋
3.傳播的噪音
4.傳播心情
社會傳播的經濟發展推動力[1]
社會傳播對經濟發展的直接推動力,指社會傳播直接促進社會生產力水平提高,從而推動社會經濟發展。這種直接推動力體現在兩方面:其一是,社會傳播直接促進生產力因素水平的提高;其二是,社會傳播促進生產力因素有效結合成現實生產力。
1.社會傳播直接促進生產力因素水平的提高
生產力系統包括勞動者、勞動工具、勞動對象: 勞動者是主體性因素,勞動工具和勞動對象是客體性因素。社會傳播,可以對生產力因素的水平會產生直接推動作用。
勞動者要發揮勞動功能,首先必須具有勞動能力,即勞動力。勞動力包括勞動者的體力和智力,其中,勞動者智力提高,離不開普遍的人類傳播活動——知識傳播與教育傳播。勞動者個體獲取知識、提高智力,離不開知識與教育傳播,社會勞動者整體知識水平與智力提高,更離不開教育傳播。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文明成果,勞動者要繼承這些文明成果,提升勞動者自身水平,必須通過知識傳播與教育傳播。在人類社會近現代,隨著媒介技術不斷發展.人類知識與教育傳播活動模式、形式、規模、效果都得到極大程度改善與提高。藉助現代媒介,藉助更為多樣的傳播活動,人類社會整體知識水平、智力水平在不斷提高,並且提高速度越來越快。從社會發展史來看。勞動力變化的一般趨勢是,勞動力的體力因素重要性逐漸下降,而智力因素重要性逐漸上升。勞動者智力因素提高的直接影響,即是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前蘇聯著名經濟學家、科學院院士斯特魯米林,1924年發表了《國民教育的經濟意義》一文。在該文中,斯特魯米林認為“腦力勞動與教育程度有關係......教育與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有關係,學歷與勞動生產率成正比”。“世界首富蓋茨不同:如果地球的生命只剩下三天,他的‘諾亞方舟’不會帶走數以百億美元計的財產,但他卻一定要帶走他的精英團隊。因為他明白,有了這些精英頭腦中的智慧,他將很快重塑他的財富帝國。”
社會傳播活動對生產力因素水平的影響,還體現在影響勞動工具。馬克思指出:“各種經濟時代的區別,不在於生產什麼,而在於怎樣生產,用什麼勞動資料生產。”他精辟地論述了勞動工具在社會發展變革中的地位和作用。
勞動工具泛指人們在勞動過程中用以改變或影響勞動對象的一切物質資料,是物化的科學技術。勞動工具的改進,離不開科學技術的發展。
科學技術物化為勞動工具,包括科學技術的引進與吸收、攻關與開發過程,而這些過程都離不開社會傳播活動,即必須通過科技傳播才能完成。可以說,要把科學技術轉化為勞動工具,沒有有效的科技傳播是不可能實現的。科技傳播對勞動工具影響主要體現在三方面:一是科技傳播是科技轉化為勞動工具必經之路。二是有效科技傳播可以提高科技轉化為勞動工具的速度,特別是在近現代,隨著現代媒介技術的發展與應用,一項科技成果轉化為勞動工具的周期大大縮短。速度大大提高。三是有效科技傳播可以擴大科技轉化為勞動工具的空間範圍。因此,科技傳播對科學技術轉化為勞動工具會產生積極影響,進而影響到社會整體生產力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和速度。
知識創新、科技進步,是推動生產力進步、社會經濟發展的直接動力。但是,知識創新、科技進步,必須內化到生產力因素,才能發揮其效用。知識、科技常常以信息形態存在,在其內化到生產力因素過程中,離不開社會傳播一知識傳播、教育傳播、科技傳播等。社會傳播,是知識、科技內化到生產力因素的必要條件,同時主要從時間、空間兩個維度影響知識、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的過程。社會傳播,雖然對社會生產力、社會經濟發展,不具有直接動力的決定性作用,但對其直接動力因素的作用發揮,卻有重要影響。
2.社會傳播促進生產力因素有效結合成現實生產力
生產力系統由勞動者、勞動工具、勞動對象三因素構成。但現實生產力還必須依賴於j因素有效結合。社會傳播活動對生產力水平的影響,不僅體現在影響生產力構成因素質量與水平,還體現在促進生產力因素積極有效結合、轉化成現實生產力。
勞動者、勞動工具、勞動對象互因素,細化後可包括經營管理者、腦力勞動者.體力勞動者、廠房、設備、資本、能源、原材料等多種類型實體形態。它們最初並沒有效結合在一起成為現實生產力,而以獨立的形態分別存在不同空間。生產力因素,只有有效結合後才能成為現實生產力:生產力因素結合包括四種片式:(1)質態結合,指生產力各因素結合成現實生產力時,在物質屬性上互相適應。(2)量態結合,指生產力各因素結合成現實生產力時.客觀要求的數量配比。(3)時問結合,指生產力各因素進入或退出現實生產力系統時,客觀上要求的先後順序,以及它們在現實生產力中運行所持續的時間長短 (4)空間結合,指生產力各因素結合成現實生產力時,在空問上的分佈和聯繫狀態。現實生產力的形成,必須是生產力因素的四種結合方式的綜合應用、有機結合。
企業在組織生產力因素有效結合,轉換成現實生產力一進行企業生產時,依賴於企業經營者的科學決策與合理有效運作,而這又必須建立在全面獲取生產力因素相關信息基礎之上。獲取生產力因素相關信息,必須依賴於媒介,依賴於各種社會傳播活動。這些社會傳播活動紛繁複雜、形式多樣,內容主要包括各類經濟信息、廣告信息(供求信息)、政治信息,等等。
2O世紀下半頁以來,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推進.世界經濟運行開始在全球範圍內配置資源,國內外政治信息、經濟信息、廣告信息的重要性開始凸顯。因為這不僅關係到生產力因素有效結合成現實生產力,進行社會生產,而且關係到產品分配、交換、消費,直接影響社會再生產能否順利進行。同時我們看到,國際社會傳播活動積極活躍、不斷增加,包括政治傳播、文化傳播、經濟傳播等。這些國際社會傳播活動,都直接或間接促進世界經濟運行,因為這有利於在全球範圍內有效配置生產力因素,也有利於促進產品生產、分配、交換、消費,促進社會再生產順利進行。
所以社會傳播.可以促進生產力各因素積極有效地結合成現實生產力,促進產品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從而推動社會經濟發展。
社會傳播,不僅直接推動生產力發展,而且對生產力可產生間接推動力。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社會傳播會加快生產關係解放生產力的速度,另一是社會傳播會為勞動者提供精神動力。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對生產力也產生反作用。適時、積極調整生產關係是十分必要的。國家政府在做生產關係調整、改進時,必須依據真實有效的社會信息,才能科學決策。因此,獲取真實有效的社會信息,對國家政府做出科學決策、調整生產關係,具有積極影響。並且,獲取真實有效信息的速度,也會直接影響國家政府調整生產關係的速度。現代傳媒技術的特點是,覆蓋範圍廣泛、傳播速度快捷。因此,社會傳播活動,特別是藉助現代傳媒技術的社會傳播活動,有助於統治階級、國家政府及時地、快捷地、廣泛地收集種類社會信息(如新聞傳播、危機傳播等),為其科學決策、調整生產關係提供依據。所以,社會傳播有助於及時調整生產關係。進而有助於推動生產力發展、孝十會經濟發展經濟發展、人類社會發展,不僅需要物質動力、需要不斷地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而且需要精神動力。在某些特定環境下,相對物質動力而言,精神動力會顯得更為重要。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雖然人類社會多次遭受大規模戰爭重創、自然災害浩劫,有時部分區域社會經濟幾近崩潰,但是人類共同的價值追求、精神信仰,為人類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支持人類社會重振旗鼓、恢復生產、發展經濟、重建家園。社會傳播,則是這種精神動力的放大器。通過社會傳播活動,可以讓吏多人精神受到鼓舞、形成強大社會凝聚力.更大程度地推動生產力發展,進而推動社會經濟發展。
- ↑ 柳慶勇,覃進.社會傳播對經濟發展的推動力研究[J].新聞界,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