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社交媒體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社交媒體(Social media)

目錄

什麼是社交媒體

  社交媒體被認為是狹義上的社會化媒體[1]

  Social一詞本身兼有“社會的”和“社交的”兩層涵義。但“社會性媒體"和“社會化媒體"都著重於強調social media的社會影響,比如其社會動員的能力企業營銷能力等對其本身的特點觀照較少。而“社交媒體”體現了其基於社會交往的撰寫、分享、評價、討論和溝通建立起來的特點,同時關涉到其有社會交往和媒體功能雙方面的特性。另外,在電影《socialmnetwork》廣泛傳播的過程中,其題名社交網路》得到較為廣泛的認可。同樣在香港和臺灣,也慣常將social media翻譯為社交媒體。[2]

  社交媒體( socisl media)是基於Web2.0技術,允許用戶創建個人檔案,生成個性化內容、分享並傳播信息的網路平臺和網路應用的統稱。由於社交媒體同時具有媒體屬性和社交屬性,他們的出現使得人們的信息獲取方式以及溝通交流方式都發生了顯著的變化。

  社交媒體的媒體屬性主要體現在用戶生成內容(user genceraled content , UGC)上,即社交媒體中的內容(如狀態、口志、照片、視頻等)是由社交媒體用戶原創或者拷貝而來,並且能夠通過社交媒體進行分享和傳播。

  社交媒體的社交屬性主要體現在用戶連接關係上,即社交媒體以用戶為中心,依靠用戶與用戶之間建立的連接關係進行線上社會交往、分享和傳播UGC。 Kaplan和 Hacnlein使用媒體豐富度(低/中/高)來反映社交媒體的媒體屬性強弱,使用自我呈現(低/高)來反映社交媒體的社交屬性強弱。[3]

社交媒體的發展歷程[2]

  從社交媒體的定義即可發現社交媒體的概念雖然肇始於20世紀90年代末期,近十幾年才盛行起來,但它卻不是一個新事物。實際上,“社交媒體”的概念遠遠滯後於其實踐技術的發展。

  從時間脈絡上來看,社交媒體的發展歷史可以追溯到20世紀70年代產生的Usenet 、ARPANET和BBS系統甚至可以追溯到電腦時代來臨之前的電話時代如美國在20世紀50年代出現過一個電話入侵時代( Phone Phreaking Era)。”但直到90年代,隨著電腦互聯網的發展社交媒體才得到廣泛的發展。到90年代末,博客已經具有一定的影響力。特別是在2004年以後,Web2.0運動興起社交服務網站開始蓬勃發展,社交媒體由此成為一類不可忽視的媒體力量。

  而從不同學科的起源來看,“社交媒體”的概念首先產生於信息科學領域,研究者使用該概念對由社交網路服務帶來的新型網路信息交流空間進行集合性表述。無疑,社交媒體的發展,與互聯網進入Web2.0階段後的重要應用SNS ( Social NetworkService 意為社交網路服務)有著密切的聯繫。從情報學視角來看,社會性媒體是個體信息空間與公共信息空間互涉的產物,相關的研究主題涵蓋了電腦中介的信息交流﹑虛擬社區識別與發現﹑線上行為統計與分析等多個方面。而在傳播學領域社交媒體的研究則始於對博客這種“自媒體"現象的觀察與思考。博客的出現直觀地呈現了用戶自身創造和傳播信息的過程。在此之後,社交媒體不同的表現形態才不斷發展起來。

社交媒體的發展現狀[4]

  1、人際傳播的橋梁

  人際傳播主要是發生在兩個人之間的交流互動的過程。隨著社交媒體的出現,傳統的 人不方式生了致。社交媒體主要是基於移動互聯網的模式下進行的,這樣就打破了人際交流中的空間界限,過去必須在同一個地方進行交流。如今無論在什麼地方只要通過QQ.微信﹑徵博等社交媒體都可以進行交流。採用社交媒體的人際交流方式,減少了距離感。同樣,社交媒體基於移動互聯網,可以打破傳統時間限制,使得人際交流的效率更快。例如,在社交媒體上進行視頻交流,就實現了面對面的實時交流。在各種社交媒體中我們不僅可以進行文字交流,還可以通過語音﹑視頓、發送各種圖片等進行交流,這就使得人際交流的方式更加豐富多元;還可以擴展自己的人際圈,在社交媒體上,不僅可以和熟悉的人進行交流,同時還可以發展新的人際關係

  2、公眾傳播的工具

  社交媒體因其傳播方式可以是“一對多”、“一對一”、“多對一”、“多對多”的傳播形態,這就決定了社交媒體可以形成一個巨大的傳播網路。 此外,由於很多社交媒體的準入門檻都比較低,因此每個用戶都可以成為發言人,傳播的內容可以被眾多人接收到。同時,因為很多社交媒體都可以發佈文字、圖片﹑語音、視頻等多種形式的內容,這樣社交媒體推送的形式可以比傳統媒體更為多元化,並且可以進行實時內容的推送。

  3、表達言論的平臺

  社交媒體的出現,使得傳統受眾的角色發生了變化。受眾擁有了自由發言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上,用戶既可以拓展人際交往能力,傳播信息內容,也可以提升自己的發言權,公眾可以在這個平臺上表達自己的意見﹑想法,感悟等,同時對一些發佈的內容,可以進行評論,發表自己的見解。隨著社交在形態上和數量上的發展,社交媒體構建起了輿論化的公共空間。讓普通公眾的話語表達、輿論監督等各個方面的權利不斷提升,同時在社會生活中產生了巨大的效果。

  4、擁有附加服務功能

  現在,社交媒體所具備的功能正在日趨多元化。很多社交媒體正在依托人際交流這個平臺,開發其他附加服務功能。此外,很多社交媒體都已經開始與第三方進行合作,將平臺變得更加豐富。在微信的後臺,就可以看到微信與第三方平臺的合作,如滴滴出行、美團外賣等服務項目。同樣的,這類服務功能也在滿足用戶體驗的基礎上,加入了評論、分享等社交功能。

社交媒體的分類[5]

  Kantar Media CIC 發佈的《2018年中國社交媒體生態概覽白皮書》中總結了2018 年社交媒體的發展狀況,根據各社交媒體平臺核心價值,從內容信息分享及社交關係強化兩個構面,將目前國內社交媒體整理劃分為核心和衍生這兩大類。

  (1)核心社交媒體形式主要特征為,用戶以加強人際關係為目的,藉助核心社交媒體平臺進行交流互動、信息分享,包括即時通訊、交友、興趣、新鮮事分享等;國內典型核心社交媒體代表有:QQ、貼吧、新浪微博、微信等。

  (2)衍生社交媒體平臺主要依托於用戶創造的內容信息,以獲取流量為目的,用戶從衍生社交媒體平臺上獲取個性化的信息以輔助決策,包括電商購物、知識咨訊、影音娛樂、網路游戲等;國內典型衍生社交媒體平臺代表有:淘寶、知乎、小紅書、抖音bilibili 網站等。

社交媒體的主要模式[1]

  1、平臺型

  隨著互聯網新媒體的發展,社交媒體的組織形態也發生變化,並逐漸形成一個個強大的媒介平臺。媒介平臺是通過某一空間或場所的資源聚合和關係轉換為傳媒經濟提供意義服務,從而實現傳媒產業價值的一種媒介組織形態。媒介平臺的功能是聚合資源、響應需求、創造價值。微博、微信就屬於典型的平臺型社交媒體。意義服務是媒介平臺的存在基礎和核心價值,即通過各種技術手段、服務產品和聚合平臺,為傳媒經濟提供運行的基本條件。目前,該種模式的代表性應用主要有微博、微信等。

  2、社群型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人類的社會關係經過血緣關係、地緣關係業緣關係,發展到“虛擬關係”,社交媒體成為個人構建網路關係的重要手段。社交媒體的出現充分證明媒介即關係,新媒介即新關係。網路社群即是基於社交網路形成的新的關係群體。 艾瑞咨詢《2016年中國網路社群研究報告》顯示網路社群與群成員溝通最常使用的平臺中,微信群排名第一,QQ群排名第二,微信公眾號排名第三。可見,具有即時通信功能的社交媒體最易成為社群型社交媒體。微信即是當前最典型的社群型社交媒休,其他的諸如豆瓣、知乎等垂直化的社交媒體也屬於社群型媒體。

  3、工具型

  社交媒體的最顯著特點,就是其定義的模糊性、快速的創新性和各種技術的“融合”,工具型社交媒體把社交工具化,把社交作為互聯網產品中的重要元素而不是主導元素,即用社交的思維做工具產品。如滴滴出行、網易雲音樂、虎撲體育等,在此類社交媒體中社交只是工具,服務才是目的。

  工具型社交媒體的一個特點是場景,即基於移動互聯網的應用場景,它包括五個核心要素:移動設備、社交媒體、大數據、感測器、定位系統。社交通過與工具使用場景的適配,更好地實現用戶的接入。因此,工具型社交媒體的模式,是建立在滿足用戶剛需的基礎上,再根據應用場景開發出適合的社交應用,如基於位置的打車服務不僅是移動互聯網的應用,實際上已是一個物聯網的應用。

  4、泛在型

  泛在型社交媒體模式,不是指一種獨立形態的媒體,而是以社交屬性的內容和服務“嵌入”各類媒體形態中,既可以被新型媒體所應用,也可以為傳統媒體所吸納。更準確說,泛在就是一種無處不在的社交連接。如今,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突破PC互聯網的空間限制,移動社交已廣泛存在於各類媒體和非媒體中,社交媒體呈現出一種泛在化的態勢。甚至時下火爆的網路直播也可以歸入泛在型社交媒體的範疇,那些互動性很強的娛樂類游戲類直播實際上都是一種帶有媒介屬性的社交行為。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1. 1.0 1.1 譚 天 , 張 子 俊 . 我 國 社 交 媒 體 的 現 狀 、 發 展 與 趨 勢 [J]. 編 輯 之 友,2017(01):20-25.
  2. 2.0 2.1 曹博林.社交媒體:概念、發展歷程、特征與未來——兼談當下對社交媒體認識的模糊之處[J].湖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70-74
  3. 肖璇,王鐵男,郝凡浩.社會影響理論視角的社交媒體持續使用研究[J].管理科學學報,2017:54-65.
  4. 蘇海峰. 淺析社交媒體在我國的發展現狀及其趨勢[J]. 新聞論壇, 2017(6):2
  5. 滕瀟瀟. 基於社交媒體的用戶信任與價值共創對購買意願的影響研究[D].上海財經大學,2020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63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Mis铭,YamyHuang,Dan.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社交媒體"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