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社交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移動社交是指用戶以手機、平板等移動終端為載體,以線上識別用戶及交換信息技術為基礎,按照流量計費,通過移動網路來實現的社交應用功能,移動社交不包括打電話、發簡訊等通訊業務。與傳統的PC端社交相比,移動社交具有人機交互、實時場景等特點,能夠讓用戶隨時隨地的創造並分享內容,讓網路最大程度地服務於個人的現實生活。
Facebook之所以成功很大的關係來源於實名的好友關係鏈,從Facebook的招股書中看到,2011年其實名用戶達8.45億,同時Facebook也一度被估值1000億美元,無疑成為目前世界上最成功的社交網路平臺。同傳統社交網路不同,手機比PC有著天然的聯繫人屬性、實名屬性和位置屬性,可以大大的減少信任成本,同時又具有很強的便利性,滿足了人們時時社交、永不離線的需求,加上智能設備的快速普及,移動實名社交在發展規模和發展遠景上都比互聯網社交更具有想像力。
同時移動實名社交也會延續互聯網實名社交的用戶規模優勢,以Facebook為例,儘管其在移動社交上起步較晚,但憑藉本身在互聯網社交上絕對壟斷的地位,在移動社交領域依然毫無對手,在AppStore免費下載榜和全部下載榜中都穩坐第一,這其實就是馬太效應的延伸。
1.開放社交
移動互聯時代的無界限交流,使得人們有了一個更加廣闊的交流平臺。更具哈弗心裡學家斯坦利米創立的六度空間理論“你與陌生人之間的間隔不會超過六個人”,每個個體的社交圈子不斷放大形成一個大型網路,通過熟人的圈子認識陌生人這是早期社交網路的雛形,也是Facebook依托的藍圖,而隨著移動化與社交化概念的融合,不在限定以人為中心的轉播模式,與傳統病毒式傳播不同移動社交的開放模式在界定陌生人與熟人之間加入多元化因素,比如基於LBS的簽到、隨機發送、興趣等多種因素。
從AppStore下載數據分析很多移動社交應用正在涉足LBS+陌生交友領域,尤其是在垂直細分的陌生交友領域。對於這些應用而言,陌生交友將會逐步轉變為熟人關係。這樣形成的熟人關係,因信任感而適合於品牌傳播和電商的口碑傳播。而基於手機為載體的移動社交憑藉著天熱的身份與地域屬性,讓虛擬化的社交途徑轉化為更為真實的交流平臺,而扎克伯格讓世界更透明的理想似乎正在實現,在這個隱私無處不被追蹤和記錄的年代,伴隨著開放社交生態的逐漸蔓延,每個人都成了“透明人”。
2.私密社交
私密社交的原理基於英國人類學家羅賓·鄧巴的研究成果,即在任何時候,人們最多能與大約150人維持穩定的社交關係,其中50個是你值得信任的朋友,15個好朋友,5個最好的朋友。只允許150個私密好友,正是打造高質量社交網路的一個基礎。不是廣播,不是自我推銷,私密社交是將生活瞬間和真正認識你的人分享。
“私密社交”的價值不僅在於它滿足了“隱私”這個日益被越發關註的需求,從發展的角度來看,還在於這個切入點正好契合了SNS發展路徑的潛在規律。而說到私密社交我們就不得不談到Path的成功之道,Path所構建的更為親密私人化的社交圖譜,以更加註重增進私人關係的方式進行對Facebook模式的顛覆和革新。Path創始人表示“私密社交的價值在於能夠給用戶提供一種家庭般的溫暖,而不是宛若Facebook那般的喧囂塵世。”
移動定位社交服務是將LBS與SNS整合起來的新型服務,通過時間序列,行為軌跡和地理位置的信息標記組合,幫助用戶與外部世界創建更加廣泛和親密的聯繫,增強社交網路與地理位置的關聯性,LBSNS在國外起步較早,比較著名的包括Foursquare、Yelp等,在國內相對劃分較為細緻包括生活服務類街旁、大眾點評等,交友類陌陌、遇見等不同種類。
社會化問答服務是近幾年的一個熱點,隨著智能手機的快速擴張移動端上面這種問答的需求正在逐漸取代傳統PC,國內百度知道、知乎等也都推出了移動問答應用,當然也有團隊在專門做基於地理位置的問答服務,但是基於地理位置是一個基於手機的特性,單獨基於這個點來做很難做成。比如Quora在做手機客戶端時自然的加上了基於地理位置的服務,在移動上還是多如何從用戶需求角度來做問答更有價值。
社會化推薦,在移動上用戶更希望更容易的獲取自己感興趣的內容,而不是自己去主動去搜尋內容,在這方面除了興趣標簽的設定以及周邊簽到之外,還包括基於地理定位的周邊店鋪推薦。比如Foursuare應用其可向用戶推薦周邊熱門的優質商家,Zite通過用戶選擇的興趣點直接推薦用戶可能感興趣的內容,通過用戶的反饋不斷改進推薦。對於國內的豆瓣電臺、蝦米音樂等應用就是一種方便的讓用戶發現音樂的社會化推薦的應用,用戶的需求很多,如何讓用戶在降低成本的同時,獲取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會是未來移動社交逐步的發展方向。
社會化關聯服務從文字的本身含義我們很難明白,其實社會化關聯服務類似於國內的陌陌,但是在本質上還有一些不同,因為社會化關聯主要涉及相對熟人之間的關聯服務,最明顯的為Sonar應用,通過這款應用用戶可以綁定Linkedin,Facebook、Twitter和Facebook等賬號,然後可以發現自己的好友是否在周圍,可以與周圍的好友進行交流,其主要是幫助用戶找到與陌生人之間的某種聯繫,嚴格的說其是將社會化服務進行整合併且基於某種需求或者統一參照實現的整合價值。
近距離無線通訊技術是一種短距離的高頻無線通信技術,允許電子設備之間進行非接觸式點對點數據傳輸(在十釐米內)交換數據。而在最新的規範中顯示,新的交換協議允許兩台NFC設備之間進行數據的發送和接受,未來隨著NFC的應用面更廣,分享和交友只需碰一碰這麼簡單,相信NFC交友也會成為一種趨勢。比較成功的案例就是《憤怒的小鳥》和諾基亞合作。用戶可以通過與NFC標簽以及支持NFC的手機進行交互,對《憤怒的小鳥》的大多數隱形關卡進行解鎖,或許NFC將是未來移動社交游戲的爆發點。
文字作為最早的移動社交的形式具備簡單、快速、及時等特點,在即時通訊領域文字的地位無人可及,即使在移動社交發展的今天其依然是人們最為常用的溝通形式,雖然新型的交流模式不斷出現但基於文字而形成的傳統移動社交形式依然會保持長久優勢。
很難想象基於手機應運而生的移動社交,聲音作為傳播載體正在被人們廣泛使用,與文字不同聲音在進行溝通時讓人感覺更為直觀、清晰。無論是國外的Kiki還是國內的微信,在移動社交領域已經漸露鋒芒。
圖片社交形式的突起很大程度上要得力於智能手機拍照功能的逐步強大及Instagram等應用的成功,在以文字為核心的第一代社交化引爆市場後,用戶急需一個專註於圖片分享的移動社交形式更加簡單、生動的分享生活碎片。
視頻作為移動化分享的傳播形式與前三種形式還有很大差距,這主要來源於其本身對於網路及硬體的要求較高,所以目前還在探索期,不過在國外有很多應用正在專註於15秒視頻分享的移動社交網路,比如Shoutz,相信在不久之後視頻將成為又一爆發點。
移動社交的情境感知[1]
移動社交網路僅僅是社交網路應用在移動終端上運行嗎?不是這麼簡單。移動終端雖然 沒有像傳統PC一樣大的屏幕,卻有著更多的情境感知能力。移動情境感知特征不僅包括時間、 地點、用戶操作等基本信息,還包括各種豐富的感測器信息,如基站、藍牙、麥克風、3-D加速 度感測器等。通過綜合分析這些特征,可以儘可能真實地還原移動用戶的行為模式和實時場景, 比如速度、環境等細節,甚至可藉此分析、預測其行為目標,從而為社交關係的確立和維護提供 更全面、更可靠的依據。
一種典型的情境信息就是人們的位置,包括戶外和室內,以及歷史軌跡。FourSquare 引入的 Check-in 的概念,就是利用了人們的位置信息,提供社交的載體。“以對象為中心的 社交(Object-centered sociality)” 的概念指的就是人們通過共用對象(shared object) 進行關聯,而這裡的共用對象可以是人(朋友的朋友),也可以是物,比如相片、視頻、興 趣等等,還可以是上下文,比如共同所在的位置,共同參加的活動。在這裡,我們提出了瞬 態社交網路(Ephemeral Social Network-ESN)的概念,即通過公共的事件發生聯繫的動 態群組關係。如圖 1 所示,這一關係既可以僅在公共事件的生命期內發生作用,也可以 經過時間的推移沉澱到持久化的社交網路里。
通過 ESN,我們可以很容易地管理特定活動、特定場景下的社交記錄。比如通過人們在大型會議中的相對位置和歷史軌跡,可以分析出誰和誰一起參加過同一個 session,逗留 了多久,甚至記錄它們共同的興趣,是否進行了交談,談話的主題等等。通過對這些特征的 採集和分析,就可以勾勒出人們在一些大型活動中的行為特征,記錄人們之間的交互和關聯, 從而進行社交關係推薦,以及日後的社交網路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