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50个条目

新古典經濟學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新古典主义学派)
經濟學派
重農學派
古典經濟學
新古典經濟學
奧地利學派
奧地利經濟學派
新奧地利經濟學派
邊際效用學派
德國曆史學派
弗萊堡學派
法國古典政治經濟學
供給學派
官房學派
公共選擇學派
功利主義
貨幣學派
哈佛學派
海派經濟學
經濟歷史學派
劍橋學派
激進經濟學派
經濟浪漫主義學派
經濟自由主義
凱恩斯主義
洛桑學派
倫敦學派
李嘉圖派社會主義者
李嘉圖學派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瑞典學派
數理經濟學派
新制度學派
新古典綜合學派
新劍橋學派
新自由主義
新凱恩斯主義
新曆史學派
新經濟地理學派
新制度經濟學派
理性預期學派
芝加哥經濟學派
制度學派
重商主義
資產階級庸俗政治經濟學
資產階級經濟學
古典自由主義
成本學派
[編輯]

目錄

新古典經濟學簡介

  • 對應於早期的,俗稱:第一代新古典派經濟學(Neoclassical Economics)
  • 對應於始於20世紀70年代的俗稱:新古典派經濟學第二代(New Classical Economics)
  • 對20世紀80年代以後發展起來的一個新流派即:新興古典經濟學(New Classical Economics)
  • 以及20世紀末開始的第四次“整合”
第一代新古典派經濟學

  現代西方經濟學的系統性發展源自亞當·斯密,中經大衛·李嘉圖西斯蒙第穆勒薩伊等,逐漸形成了一個經典的經濟學理論體系,這就是古典經濟學 (Classical Economics)。在20世紀以後,現代西方經濟學歷經了“張伯倫革命”、“凱恩斯革命”和“預期革命”等所謂三次大的革命,形成了包括微觀經濟學和巨集觀經濟學的基本理論框架,這個框架被稱為新古典經濟學(Neoclassical Economics),以區別於先前的古典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學集中而充分地反映了現代西方主流經濟學過去100年間的研究成果和發展特征,它在研究方法上更註重證偽主義的普遍化、假定條件的多樣化、分析工具的數理化、研究領域的非經濟化、案例使用的經典化、學科交叉的邊緣化。

  “張伯倫革命”擯棄了古典經濟學把競爭作為普遍現象,把壟斷看作個別例外的傳統假定,認為完全競爭與完全壟斷是兩種極端情況,更多的是處在兩種極端之間的 “壟斷競爭”或“不完全競爭”的市場模式。他們運用邊際分析法,分析了“壟斷競爭”的成因、均衡條件、福利效應等,從而完成了微觀經濟的革命。

  “凱恩斯革命”使得西方經濟學在分析方法上實現了微觀分析與巨集觀分析的分離,從而在理論體繫上劃分為微觀經濟學和巨集觀經濟學,而凱恩斯則成為現代巨集觀經濟學的開山鼻祖。凱恩斯完成理論創新包括:否定了古典經濟學關於充分就業均衡的假定及其理論基礎“薩伊定律”,認為在通常情況下,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均衡是小於充分就業的均衡,導致非自願失業和小於充分就業均衡的根源在於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又在於“消費傾向靈活偏好和對資本未來收益的預期這三個基本心理因素”。據此凱恩斯提出的政策建議強調,政府須採取財政政策增加投資,刺激經濟,彌補私人市場的有效需求不足,從而實現充分就業,消除產生失業與危機的基礎。

  “預期革命”的演繹邏輯是,貨幣對產量等經濟變數具有重要影響:一方面貨幣供給的變化可以導致貨幣存量的隨機變動,並由此引起經濟波動;另一方面由於經濟的這種波動是通過總需求曲線完成的,所以,貨幣供給的變化將導致總需求的變化,而總需求的變化又將導致經濟波動。所以他們認為,從貨幣政策的角度看,政府干預經濟的巨集觀經濟政策是無效的,因而不僅存在“市場失靈”,也存在“政府失靈”。

  新古典經濟學是19世紀70年代由“邊際革命”開始而形成的一種經濟學流派。它在繼承古典經濟學經濟自由主義的同時,以邊際效用價值論代替了古典經濟學的勞動價值論,以需求為核心的分析代替了古典經濟學以供給為核心的分析。新古典經濟學形成之後,代替了古典經濟學成為當時經濟理論的主流。新古典學派主要包括奧地利學派洛桑學派劍橋學派。認為邊際效用遞減規律是理解經濟現象的一個根本基礎,利用這一規律可以解釋買主面對一批不同價格時所採取的購買行為、市場參與者對價格的反應、各種資源在不同用途之間的最佳配置等各種經濟問題。

第二代新古典派經濟學

  新古典派經濟學(New Classical Economics)是在對以往新古典派經濟學(Neoclassical Economics)進行細化,而於1970年代形成的學派。其理論框架由理性預期假說自然失業率假說組成。該學派主張市場經濟能自動解決失業、不景氣等問題,而政府主導的穩定政策沒有任何效果。在失業和通貨膨脹的兩難問題不僅在長期,短期也不存在這一點上,與貨幣主義不同。

  該學派有時也因為其對理性預期的註重為特征稱之為理性預期學派,但是不能算正式的學派稱呼。

新興古典經濟學

  自20世紀80年代以後,以澳大利亞華人經濟學家楊小凱為代表的一批經濟學家,用非線性規劃和其他非古典數學規劃方法,將被新古典經濟學遺棄的古典經濟學中關於分工和專業化的精彩經濟思想,變成決策和均衡模型,掀起一股用現代分析工具複活古典經濟學的思潮。比如,他們以個人專業化水平的決策以及均衡分工水平的演進為基礎,重新闡述斯密的分工理論及其對國際貿易原因的論述。他們的研究旨在重新科學的尋找經濟增長的微觀機制,建立起巨集觀經濟增長的微觀模型;他們將新古典經濟學關於“經濟學是研究稀缺資源在多種經濟用途之間進行合理配置的學問”的定義,改變為“經濟學是研究經濟活動中的各種兩難衝突的學問”,其主要任務是對技術與經濟組織的互動關係及其演進過程的研究。楊小凱等人提出的新學說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認可,並逐漸形成一個新的經濟學流派,這個流派被稱為“新興古典經濟學”(New Classical Economics),以區別於新古典經濟學(Neoclassical Economics)。

第四次“整合”

  此外,西方主流經濟學在20世紀末,以美國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1993年出版新的《經濟學》教科書為代表和標誌,又開始了第四次“整合”。斯蒂格利茨完成的理論創新在於:一是將巨集觀經濟學的表述直接奠定於扎實的微觀經濟學基礎之上,從而實現對薩繆爾森《經濟學》的超越;二是加強對信息問題、激勵問題、道德問題、逆向選擇問題等新課題的研究並取得新成果和新發展;三是進一步註重政府干預經濟的積極作用,認為依靠政府的依法調控,就能實現市場有效配置資源的作用。

新古典經濟學形成與發展的歷史背景 [1]

  新古典經濟學是在19世紀70年代所謂“邊際革命”基礎上發展起來併在上世紀末和本世紀初在西方經濟學中居主導地位的資產階級經濟理論。作為一種經濟理論,它的內容比較龐雜,有許多不同學派,諸如英國劍橋學派、瑞士洛桑學派,奧地利學派、瑞典學派、美國學派等,因而政策主張也不完全一致。但其共同特點是:研究方法上,普遍使用抽象演繹法邊際分析法數理分析法,強調經濟活動中心理因素的作用,研究對象主要是單個企業和消費者,並把完全競爭和充分就業作為分析研究的前提。

  新古典經濟學的形成和發展有其深刻的社會歷史背景。18世紀後半葉,英國發生的工業革命對歐美國家的工業和技術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這些國家先後開始了以紡織機器、動力機器以及鐵路運輸為主要內容的技術革命,並陸續形成強大的工業和經濟實力,而工業和經濟實力的迅速膨脹又對原材料、勞動方的供給以及資金的流動、市場的擴大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因此在資本主義上升階段,自由競爭不僅成為生產方式的主要特征,而且也逐漸成為資產階級政治家和經濟學家的信念。從亞當·斯密到薩伊,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大都把自由放任和價格自動調節經濟,供給自行創造需求這種國家不幹預政策作為研究和立論的重要前提和條件。 斯密提出“看不見的手”這一著名論斷。他認為每個人在追求各自經濟利益時,“他受著一隻看不見的手的指導,去儘力達到一個並非他本意想要達到的目的。也並不因為事非出於本意,就對社會有害。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於本意的情況下更有效地促進社會的利益,”在“看不見的手”的引導下,商品生產者把自身利益的實現與經濟的發展有機地結合起來,無需政府的指導和人為的干預,自然實現經濟各要素的平衡。

  薩伊認為,供給自行創造需求。除非發生政治變動或自然災害以及政府干預經濟,“否則一種產品供給不足而另一種產品充斥過剩的現象決不會永久繼續存在。”因此經濟應當脫離政治單獨存在和發展。“財富本不依存於政治組織,一個國家不管政體怎樣,只要國家事務處理完善,就能夠達到繁榮。”

  在自由放任和自由競爭的前提下,古典經濟學的主流是研究自然狀態下(指無國家干預和壟斷)生產、供給、成本和價格的形成,雖然研究的面比較廣、但受研究對象本身深度的限制,研究方法還比較簡單,主要限於歸納、演繹和判斷,數理分析等方法還處於初級階段。這反過來又影響了研究的深度和廣度。

  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美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又發生了以電力發明和材料,交通運輸工具為主要內容的第二次技術革命,生產力飛速發展。1870—1913年,英法德美4國煤產量增加4.9倍,生鐵產量增加5.4倍。而世界鋼產量則提高145.8倍。與此相關,交通運輸工具也得到革新。汽車發明後產量迅速增長,1900--1913年,美國汽車產量增長147.8倍。鐵路網得到普及。蒸汽輪船取代了木帆船。新技術革命不僅帶來了生產力的迅猛發展,而且促選了資本主義生產形式的變化,導致生產和資本的集中和壟斷,並T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更加嚴重。美國和德國的工業生產迅速超過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英國和法國,日本也迅速發展成為東方的強國。在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同時,各國之間原材料和產品銷售的交流日趨密切,資本和市場的聯繫也日益緊密,這去相對封閉的國別經濟向開放型的地區經濟轉變,內外積累的矛盾及其相互影響也因此而更加嚴重和深刻,1873年終於爆發了空前嚴重的世界性經濟危機,其後到1914年又連續爆發了4次世界性的經濟危機。一方面是生產力的迅速發展,另一方面是經濟危機的頻繁發生和不斷深化。社會經濟的發展既豐富和擴大了經濟學研究的對象,同時又對以往的立論和結論提出挑戰。古典經濟學無論是在研究的深度還是廣度上都已不能適應需要,而歸納、演繹和推理判斷等邏輯分析方法也難以對日益複雜、迅速發展的企業和個人生產以及消費行為作定性定量分析並得出準確、精確的結論。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從19世紀70年代到本世紀初,西方經濟學的研究內容和側重點有所變化發展,研究方法也有所創新。尤其是在研究方法上,數理分析方法得到發展並更廣泛地被應用於對供給和需求、生產和消費的分析研究。邊際分析方法的使用更被視作“邊際革命”。這雖然是溢美之詞,但它的產生確實為資產階級經濟學對成本,效益、收益、消費傾向等問題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分析工具,且相應開拓和加深了研究的範圍和深度。西方經濟學以邊際效用價值論、一般均衡論以及邊際生產力論為主要內容,以數理分析、邊際分析方法為主要工具,以個量分析和靜態分析為特點,逐步形成比較完整的微觀經濟體系,再經過英國劍橋學派的代表人物阿爾弗雷德·馬歇爾的綜合、發展,最終形成新古典經濟學。從其形成直到凱恩斯經濟學的興起,新古典經濟學成為西方經濟學的正宗,統治西方經濟學長達40餘年。 關於新古典經濟學發展的背景和特點,英國經濟學家埃里克·羅爾在其《經濟思想史》一書中指出:“人們通常把上世紀70年代在經濟分析工具方面的變化,看成是經濟學中爆發了一場全面革命的標誌。有人說,古典學派強調生產、供給和成本,而現代經濟學者關心的則主要是消費、需求和效用。邊際效用概念的引入,實現了這種重點的轉移。從那時起它便幾乎以無上的權威統治著學術思想。”③瓊·羅賓遜夫人則更進一步指出了新古典經濟學的階級屬性:“新經濟學不能完全忽視社會階級的存在,不過把重要論證集中在個人地位,它的判斷標準是依據個人主義來確定的。勞動價值學說和剝削概念來自生產條件的探討。新古典學派則把註意力轉向交換,並把效用概念作為商品價格理論的基礎。於是收入的階級根源被丟棄到一邊,而把市場上相遇的各個個人作為經濟分析的根據。”

新古典經濟學理論代表人物

  正當古典經濟學的危機即將來臨之際,有人猛然醒悟:以前的經濟理論只強調了生產和成本,卻忽視了效用和需求。因此,經濟學的大樹分出了枝幹:一個枝幹是以馬克思為傑出代表,繼續沿著勞動價值論這條線索,以其獨特的智慧和洞察力,赤裸裸地暴露了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剝削性質,併成為號召廣大無產階級投身革命,推翻資本主義制度的強大動力,成為世界無產階級的革命綱領,對於這些理論,大家要比較熟悉一些,這裡就不多費篇幅。

  另一個枝幹就是通過對需求和效用的認識,建立在“邊際效用論”和“均衡價格論”基礎上的新古典主義理論(因為新古典主義拋棄了勞動價值理論,所以被馬克思稱為庸俗經濟學,現在有很多教科書仍把這部分理論叫做資產階級庸俗政治經濟學)。

  1.薩伊(1767—1832年),法國人,他與英國的李嘉圖是同時代的人,但他們對斯密學說的態度截然不同,斯密的勞動價值論包含兩個大的方面:一是商品的價值是由生產該商品時所耗費的勞動決定的;二是商品的價值又是這個商品在交換中所能購得和支配的勞動決定的,在此基礎上,斯密進一步說,這種購買到的能支配勞動的生產物,不全部歸勞動者所有,除工人應得的工資外,還要給資本家以利潤,給地主以地租,因此得出價值由三種收入構成。李嘉圖繼承了前者,提出了勞動時間決定商品價值的觀點,成為馬克思價值理論的基石。而薩伊則繼承了後者,重點從交換價值即價格的角度來分析,提出了“物品的效用就是物品價值的基礎”。“所謂生產,不是創造物質,而是創造效用”,“商品的價值取決於它的效用”,並提出商品的效用是由勞動、資本、土地三要素共同創造的。以生產三要素理論為基礎,薩伊進一步創立了“三個統一體”的分配理論(即勞動——工資,資本——利息,土地——地租)和“供給會自行創造需求”的市場理論(即在西方經濟學中影響巨大的“薩伊定律”)。這一理論在西方經濟學界影響十分巨大,長達一百多年時間,作為自由放任經濟的理論基礎,直到20世紀30年代“凱恩斯革命”才被取代,其大致意思是:商品供給恆等於生產者的貨幣收入;生產者的貨幣收入恆等於他們的貨幣支出,貨幣支出必然引出商品需求。因此,商品供給等於商品需求,國民經濟會自動實現均衡。

  2.馬爾薩斯(1766——1834年),英國人,牧師,後因結婚而失去神職,成為教授。人們都知道馬爾薩斯是著名的人口理論學家,但其實他後來主要由人口理論轉到研究經濟學。這裡分別簡單介紹一下他的人口理論和經濟學理論。

  關於人口理論。可以用龜兔賽跑的寓言來理解馬爾薩斯的人口理論。他說,食物是人類生存的必需品,食物的增長只有按算術級數,而且因為收益遞減規律,土地上的食物產量增長會起來越慢,就象一隻慢慢爬行的烏龜;而人口的增長是成幾何級數(1, 2,4,8,……),就象一隻狂奔不止的兔子,因此,人類社會將不可避免地出現因人口過剩而導致的失業和貧困,馬爾薩斯提出的解決這個矛盾的辦法是殘忍的。他說:“一個出生在已被占有了的世界上的人,如果他不能從他父母那裡獲得衣食,社會又不需要他的勞動,那麼他就沒有權利要求最小量的食物,在大自然這個盛大的筵席上,是沒有他的座位的,大自然要叫他離開”。這就是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在人類的體現。因此,馬爾薩斯的人口理論一問世就受到不少人的指責和抨擊。中國在正需要控制人口的時候把馬爾薩斯劃入了“敵人”的陣營,自然不能接受他的理論,在不到三十年的時間里,便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

  關於經濟學理論。對於馬爾薩斯在經濟學界的成名,流傳有一段故事。馬爾薩斯李嘉圖是同時代的英國人,當時,李嘉圖是經濟學界的泰斗,但到晚年,他突然發現了自己理論中間存在著矛盾(即我前面已提到過的“價值規律和利潤的矛盾”及“價值規律與平均利潤矛盾”),又不便於推翻自己的理論,成天憂心忡忡,後來他想到馬爾薩斯,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他,誰知馬爾薩斯很快就用化名把這個矛盾揭穿,李嘉圖一氣之下死了。這時候,馬爾薩斯又站出來承認那篇文章是他寫的,一夜之間,馬爾薩斯成名了,可後來李嘉圖的學生在整理他的資料時,發現了李嘉圖的日記正好記了他找到馬爾薩斯的事情,又引來一些人對馬爾薩斯人品的攻擊。馬克思批評馬爾薩斯是個“小人”。馬爾薩斯的理論主要是針對李嘉圖理論上的矛盾,從而否定了勞動價值規律,並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的理論(這一理論成為後來凱恩斯理論基礎)。

  3.約翰.穆勒(1806—1873年),英國人,他是西方經濟學從古典主義向新古典主義過渡時期最具有代表性的經濟學家,他的經濟學說是綜合性的折衷主義體系,其經濟學著作《政治經濟學原理》是自資產階級經濟學出現以來的第一本流行的教科書,其流行時間為1848年—1890年,大致相當於馬克思定居倫敦的時期。因此,可以說他是一位既沒有傑出經濟學觀點而又不得不令人關註的人物。

  1870年前後,新古典學派正式與古典經濟學決裂,響亮地提出了“邊際效用理論”和“均衡價格理論”,為西方經濟學研究開拓了新的領域。下麵兩位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

  4.龐巴維克(1851—1914年),奧地利人,奧地利學派的代表人物,該學派是以邊際效用價值論為基礎,故又被稱為邊際效用學派。這裡,我們有必要瞭解 “邊際”這個詞,人們一般都理解為“增加的”或“額外的”的意思,比如你吃第二塊麵包時會得到一個與吃第一塊不同的效用,這個增加的效用就稱作“邊際效用”。龐巴維克的經濟學說主要包括邊際效用論和時差利息論

  關於邊際效用論。這一理論有三個要點:第一,一種物品是否有價值,取決於人們對物品的主觀評價。第二,人們對物品的價值的主觀評價是以物品的稀少性為條件的。第三,物品的最終價值是由它的邊際效用量來決定的,他認為人們最不重要的需要的效用即邊際效用。根據上述三個條件,他得到結論是“物品的數量和物品的價值成反比,市場上同類商品數量越多,則價值越小,反之亦然。”

  關於時差利息論。他這裡的利息包括了資本的利息,土地地租以及利潤等,他把物品區分為“現在物品”和“將來物品”,並提出現在物品與未來物品由於所處時間不同,它們的價值便有差別,並且“現在的物品通常比同一種和同一數量的未來物品更有價值”。這一理論就是現在理財學中“貨幣的時間價值”的理論基礎。

  5.馬歇爾(1842—1924年),英國人。馬歇爾可以稱得上新古典學派的標誌性代表人物,他1890年發表的《經濟學原理》成為西方經濟學界的第二本教科書。他在這本書中,將古典經濟學馬爾薩斯和薩伊的學說、約翰.穆勒的學說以及龐巴維克為代表的奧地利學派傑文斯為代表的數理學派、瓦爾拉為代表的洛桑學派等的理論兼收並蓄,集中了其中的所有精華,在融合了供求理論、生產費用理論、邊際效用理論、邊際生產力理論等的基礎上,建立了以均衡價格論為核心的完整的經濟學體系,從而建立了西方微觀經濟學的完整體系,至今仍占據主要地位,後面介紹的微觀經濟學的基本體系和理論都源於此。下麵簡單介紹一下馬歇爾的均衡價格論和分配理論。

  關於均衡價格論。他運用邊際效用理論說明瞭需求價格需求規律,即“需求數量隨著價格的下跌而增加,隨著價格上漲而減少”,又運用邊際生產費用理論說明瞭供給價格供給規律,即“供給與需求相反,價格高則供給多,價格低供給少”,最後,他把需求規律和供給規律結合起來形成均衡價格規律,即“當供給價格和需求價格相一致時,需求量和供給量也相一致,就會形成均衡價格”,他還分別用曲線圖予以說明。

  關於分配理論。馬歇爾在均衡價格論的基礎上,確立了按生產要素分配的理論,而生產要素的價格也取決於各自的均衡價格,這些生產要素歸勞動、土地、資本、企業組織的所有者。

參考文獻

  1. 劉耘.淺析新古典經濟學及其影響〔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1年第四期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269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評論(共19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新古典經濟學"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222.243.162.* 在 2008年3月28日 20:20 發表

很具體,很全面.

回複評論
60.187.143.* 在 2008年9月7日 00:10 發表

不錯,希望能更完整準確些

回複評論
221.7.222.* 在 2008年9月17日 17:59 發表

不錯,非常謝謝!!

回複評論
119.145.147.* 在 2009年10月7日 14:45 發表

謝謝你們的分享,和辛勤勞動,獲益頗多

回複評論
60.216.0.* 在 2009年10月15日 20:22 發表

謝謝你們的辛勤勞動

回複評論
114.94.106.* 在 2009年10月16日 19:26 發表

very useful and helpful! tks a lot to all contributors!

回複評論
121.33.190.* 在 2009年11月15日 18:13 發表

其實我還是不明白~~~

回複評論
114.81.217.* 在 2010年1月25日 14:48 發表

非常感謝,解釋的非常詳細!

回複評論
220.172.207.* 在 2010年2月24日 11:30 發表

還好啊

回複評論
219.234.81.* 在 2010年5月12日 09:47 發表

有些問題

回複評論
113.106.201.* 在 2010年12月25日 08:39 發表

很不錯

回複評論
113.250.19.* 在 2011年11月22日 22:59 發表

謝謝

回複評論
123.223.51.* 在 2012年4月18日 22:56 發表

獲益良多但分野這種詞該換換

回複評論
118.161.48.* 在 2012年5月25日 01:25 發表

我笑了!!

回複評論
118.161.48.* 在 2012年5月25日 10:45 發表

很實用謝謝分享,不過我笑了~

回複評論
223.141.240.* 在 2013年8月31日 11:07 發表

「千秋位移,一時何用。」意義為何?

回複評論
M id ec74d5720396dc675ae7c2b323b76ac0 (討論 | 貢獻) 在 2020年5月24日 11:36 發表

沒有發現第二代和新興都是New嗎 那他們的名字沒區別?

回複評論
60.182.107.* 在 2021年1月25日 16:22 發表

莫名其妙,都不自洽。

回複評論
223.104.212.* 在 2021年9月18日 21:07 發表

看得我太凌亂了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