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學派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貨幣學派是二十世紀50~60年代,在美國出現的一個經濟學流派,亦稱貨幣主義(Monetarism),其創始人為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弗里德曼。
目錄 |
貨幣學派在理論上和政策主張方面,強調貨幣供應量的變動是引起經濟活動和物價水平發生變動的根本的和起支配作用的原因,布倫納於1968年使用“貨幣主義”一詞來表達這一流派的基本特點,此後被廣泛沿用於西方經濟學文獻之中。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英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長期推行凱恩斯主義擴大有效需求的管理政策,雖然在刺激生產發展、延緩經濟危機等方面起了一定作用,但同時卻引起了持續的通貨膨脹。弗里德曼從20世紀50年代起,以制止通貨膨脹和反對國家干預經濟相標榜,向凱恩斯主義的理論和政策主張提出挑戰。他在1956年發表《貨幣數量論—重新表述》—文,對傳統的貨幣數量說作了新的論述,為貨幣主義奠定了理論基礎。
此後,弗里德曼和他的同事們在理論細節方面不斷進行琢磨補充,並且利用美國有關國民收入和貨幣金融的統計資料,進行了大量經濟計量學方面的工作,為他的主要理論觀點提供 了論據。
自60 年代末期以來,美國的通貨膨脹日益劇烈,特別是1973~1974年在所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出現的劇烈的物價上漲與高額的失業同時並存的“滯脹”現象,凱恩斯主義理論無法作出解釋,更難提出對付這一進退維谷處境的對策。於是貨幣主義開始流行起來,並對美英等國的經濟政策產生了重要影響。貨幣主義的代表在美國有哈伯格、布倫納和安德森等人,在英國有萊德勒和帕金等人。
弗里德曼在《貨幣數量論—重新表述》一文中認為,貨幣數量說這個詞語只是表示一項研究方法,而不是一個具有確定意義的理論的名稱。它是關於貨幣需求的理論,而不是產出量或貨幣收入或價格水平的理論。在這篇論文中,弗里德曼在凱恩斯流動偏好函數基礎上作了一些發展補充,建立自己的貨幣需求函數。
貨幣需求函數是一個穩定的函數,意指人們平均經常自願在身邊貯存的貨幣數量,與決定它的為數不多的幾個自變數之間,存在著一種穩定的,並且可以藉助統計方法加以估算的函數關係。
弗里德曼在1963年出版的《1867~1960年美國貨幣史》中估算出兩個經驗數據。其一是貨幣需求的利率彈性為-0.15,即利率增(減)1%,人們對貨幣的需求量減少(增加)0.15%,於是認為利率的變化對貨幣流通速度的影響是微不足道的。另一個數據是貨幣的收入彈性為1.8,即人們的收入增(減) 1%,對貨幣的需求量增(減)1.8%,這就意味著從長期趨勢來看,貨幣的收入流通速度將隨著國民收入的增長而有遞減的趨勢。
貨幣主義認為引起名義國民收入發生變化的主要原因,在於貨幣當局決定的貨幣供應量的變化。假如貨幣供應量的變化會引起貨幣流通速度的反方向變化那麼,貨幣供應量的變化對於物價和產量會發生什麼影響,將是不確定的、無法預測的。
弗里德曼突出強調貨幣需求函數是穩定的函數,正在於儘可能縮小貨幣流通速度發生變化的可能性及其對產量和物價可能產生的影響,以便在貨幣供應量與名義國民收入之間建立起一種確定的可以作出理論預測的因果關係。 在短期內,貨幣供應量的變化主要影響產量,部分影響物價,但在長期內,產出量完全是由非貨幣因素 (如勞動和資本的數量,資塬和技術狀況等)決定的,貨幣供應只決定物價水平。
弗里德曼強烈反對國家干預經濟,主張實行一種“單一規則”的貨幣政策。這就是把貨幣存量作為唯一的政策工具,由政府公開宣佈一個在長期內固定不變的貨幣增長率,這個增長率應該是在保證物價水平穩定不變的條件下 ,與預計的實際國民收入在長期內會有的平均增長率相一致。
二十世紀70~80年代在美國出現的合理預期派認為,預期在決定物價和產量的進程中居於最重要地位,因為企業和居民戶將及早懂得判斷經濟事變,從而他們會完全預料到政府的行為,併在事前採取行動來抵消政府的政策措施。所以,任何具有穩定作用的經濟政策的前途都是黯淡的。甚至在短期內,也只有未被預料到的政策行動才會對真實產量有影響。這樣,合理預期就與極端貨幣主義觀點聯在一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