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26个条目

商品房預售合同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商品房預售合同

  商品房預售合同,是指商品房預售方和預購方雙方約定,預售方在約定時間內將建成的商品房所有權轉移於預購方,預購方向預售方交付定金或部分房款並按期接受商品房的書面協議。

商品房預售合同的性質[1]

  商品房預售合同是以建造中的房屋為標的物的,屬於買賣合同的一種,但商品房預售合同與一般買賣合同又有所不同。

  (一)商品房預售合同不是預約合同

  在合同法中,預約合同是當事人約定將來訂立一定合同的合同;本合同是為了履行預約合同而訂立的合同。預約合同與本合同具有不同的性質和法律效力。預約合同當事人的義務是訂立本合同,所以,當事人一方只能請求對方訂立合同,而不能依預約的本合同內容請求對方履行。商品房預售合同在成立之時;房屋並不存在或尚未建成,所以帶有“預售”的字樣,但商品房預售合同絕不是預約合同。因為:在商品房預售合同中,預售方與預購方關於房屋的座落與面積、價款的交付方式與期限、房屋的交付期限、房屋的質量、違約責任等都有明確的規定,雙方無須將來另行訂立一個房屋買賣合同,即可以按照商品房預售合同的規定直接履行,並辦理房屋產權過戶登記手續,達到雙方的交易目的。

  (二)商品房預售合同不是期貨買賣合同

  商品房預售合同的標的物是尚不存在或尚未建成的房屋,所以,房屋的交付期限一般都很長。但將商品房預售合同稱之為期貨買賣合同是錯誤的。所謂期貨買賣合同,是指期貨交易所為進行期貨交易而制訂的統一規定商品的等級或證券的種類和數量、交貨期限和地點等的合同,通常採用“標準合同”形式。期貨買賣合同具有如下主要特征:

  (1)期貨買賣的標的物的價格不是當事人事先約定的,而是在期貨交易所通過公開競價的方式而確定的;

  (2)期貨買賣的標的是合同本身,而不是期貨買賣合同中所約定的貨物;

  (3)期貨買賣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套期保值價格發現,而不在於獲取現實的貨物,所以,在期貨買賣中,極少有進行實物交割

  (4)期貨買賣的商品必須具備數量大、價格波動大、便於儲存、易於標準化等條件,如糧食、石油、鋼材等。

  但是,在商品房預售合同中,

  第一,商品房的價格是雙方在訂立合同時就已經明確的,而不是通過公開競價的方式確定的;

  第二,商品房預售合同的標的物是商品房,而不是合同本身;

  第三,商品房預售合同的目的在於獲取房屋,不具有套期保值和價格發現的功能;第四,由於房屋的面積、座落、單元等方面存在著諸多的差別,不具有標準化的特征,所以在國際慣例上,房屋不是期貨交易的商品,不能用於期貨交易。

  可見,商品房預售合同不是期貨買賣合同。明確商品房預售合同不是期貨買賣合同,可以避免利用商品房預售合同進行變相的期貨交易,以維護房地產市場交易秩序。

  (三)商品房預售合同是否為附期限的合同

  在民法中,附期限的合同是指以一定的期限到來作為合同效力開始或終止根據的合同。如果所附期限是作為合同效力開始的根據,則該期限為延緩期限;如果所附期限是作為合同效力終止的根據,則該期限為解除期限。在附延緩期限的合同中,合同已經成立,但沒有發生法律效力,雙方當事人都不需要履行自己的義務,也都沒有權利請求對方履行義務。只是在期限到來時,雙方當事人才開始履行義務;在附解除期限的合同中,合同不僅已經成立,而且已經發生法律效力,雙方都已經開始履行自己的義務。在期限到來時,雙方當事人不再履行義務,合同終止。在商品房預售合同中,雙方約定在將來的一定期限交付房屋,這裡確實存在一定的“期限”,但這種期限絕不是附期限合同中的“期限”。因為:

  其一,如果將商品房預售合同中的“期限”作為附期限合同中的解除期限,則商品房預售合同不僅已經成立,而且已經發生法律效力,但在期限到來時,商品房預售合同終止效力,雙方應當解除合同。這樣,作為預購方就不能取得約定的房屋。顯然,這與當事人訂立商品房預售合同的目的是相違背的;

  其二,如果將商品房預售合同中的“期限”作為附期限合同中的延緩期限,則商品房預售合同雖然已經成立,但還沒有發生法律效力,只在期限到來時,商品房預售合同才發生法律效力。這樣,作為預售方就不能要求預購方支付一定的定金或房款。顯然,這也不符合商品房預售合同的要求。可見,商品房預售合同並不是附期限的買賣合同。商品房預售合同中的“期限”是一種履行期限,是當事人履行義務的具體時間。

  (四)商品房預售合同不是分期付款買賣合同

  在商品房預售合同中,預購方於多數情況下是分期支付房屋的價款,這種作法類似於分期付款買賣,但它不是分期付款買賣合同。其原因有三:

  一是分期付款買賣合同的標的物在合同生效後必須交付給買受方,這樣才能實現買受方的經濟目的。可見,分期付款買賣合同的標的物必須是現實存在的物。但在商品房預售合同中,作為標的物的商品房尚不存在或尚在建造中;

  二是分期付款買賣合同的買受方在接受標的物後,尚有二期以上的價款需要支付;但商品房預售合同中,預購方既可以在取得房屋前一次性支付房屋的全部價款,也可以在取得房屋前分期支付價款。前者是在取得標的物之前的分期付款,而後者是在取得標的物後的分期付款;

  三是分期付款買賣合同的功能在於出賣方向買受方融資,以滿足買受方資金不足的需要。而商品房預售合同的功能在於買受方向出賣方融資,以滿足出賣方資金不足的需要。

  綜上所述,商品房預售合同不是預約買賣合同、期貨買賣合同、附期限買賣合同、分期付款買賣合同。如果從法律上為商品房預售合同定性,則商品房預售合同屬於遠期交貨合同。所謂遠期交貨合同,是合同雙方當事人在合同中約定在將來的一定期間內交貨的合同。這類買賣合同僅是在交貨期限方面與一般買賣合同有所區別,而在合同的訂立、貨物價格的確定、履行地點等方面與一般買賣合同沒有任何差別。當事人必須在合同規定的期限交貨,否則即應承擔違約責任。

商品房預售合同的有效條件[1]

  商品房預售合同的有效條件包括:主體合格、意思表示真實、內容和形式合法。在這些有效條件中,當事人的意思表示真實和內容合法並沒有特殊之處,可以按照合同法的一般原理加以認定。但在主體合格和形式合法兩個要件上,商品房預售合同有其特殊性。

  (一)商品房預售合同的主體必須合格

  商品房預售合同的主體雙方為預售方和預購方。我國現有的法律、法規,對商品房預售合同的當事人雙方都有條件的限制和要求。

  1.預售方應當具備的條件。

  根據《城市房地產管理法》和《城市商品房預售管理辦法》的有關規定,商品房預售合同的預售方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1)預售方必須是經過批准設立,併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登記註冊的房地產開發企業。房地產開發企業是以營利為目的,從事房地產開發和經營的企業。但是,如果不具備房地產開發經營資格的企業,在《城市房地產管理法》施行之前,與他人訂立了商品房預售合同,而在一審訴訟期間依法取得了房地產開發經營資格,則可以認定合同有效;

  (2)預售方必須交付全部土地使用權出讓金,取得土地使用權證書。但在《城市房地產管理法》施行之前,預售方沒有取得土地使用權證書,但投入了一定的開發建設資金,進行了施工建設,並與他人訂立了商品房預售合同,而在一審訴訟期間補辦了土地使用權證書的,則可以認定合同有效;

  (3)預售方必須取得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投入的開發資金必須符合法律的要求。預售方必須按提供預售的商品房計算,投入開發建設的資金達到工程建設總投資的百分之二十五以上,並已經確定施工進度和竣工交付日期;

  (4)預售方必須取得商品房預售許可證明。但在《城市房地產管理法》施行之前,預售方沒有取得商品房預售許可證明的,而在一審訴訟期間補辦了商品房預售證明的,則可以認定合同有效。

  2.預購方應當具有的條件。

  從理論上講,預購方必須是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人。除此之外,有兩種特別情況:

  (1)根據《城市商品房預售管理辦法》的規定,預售方向境外預售商品房的,應當提交允許向境外銷售的批准文件;

  (2)根據最高人民法院在1993年《全國民事審判工作座談會紀要》:“無當地戶口的人購買城鎮房屋,對於符合本地區房屋買賣法規規定的,可以認定買賣有效。” 無當地戶口的人買賣本地城鎮房屋將取決於當地政府制定的房屋買賣法規。

  (二)商品房預售合同的形式必須符合法律的規定

  根據法律的有關規定,商品房預售合同必須採取書面形式。在實踐中,商品房預售合同一般採取標準合同的形式,具體條款由預售方事先擬定,主要內容包括:雙方當事人的情況;預售商品房的基本情況(如商品房的座落、土地使用權證號、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號、商品房預售許可證號、房屋建築面積、房屋結構等等);預售商品房的價格及支付辦法、期限;交付房屋的日期;違約責任及免責條件;糾紛的解決方式等。根據《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的規定,當事人訂立商品房預售合同後,預售方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將預售合同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房產管理部門和土地管理部門登記備案。《城市商品房預售管理辦法》亦規定:“商品房預售,開發經營企業應當與承購人簽訂商品房預售合同。預售人應當在簽約之日起30日內持商品房預售合同向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房產管理部門和土地管理部門辦理登記備案手續。”

商品房預售合同的特征[2]

  1、預售合同主體的特定性與資質嚴格性。

  商品房預售合同的主體是特定的,預售方是房地產公司,預購方一般為法人、合伙組織和個人。法律、法規及部門規章對商品房預售合同的預售人的資格有特別的限制,因而,並非任何人都能作為預售人訂立商品房預售合同。預售人必須是合法設立的房地產開發企業,根據《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第29條的規定:“房地產開發企業是以營利為目的,從事房地產開發和經營的企業。設立房地產開發企業,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有自己的名稱和組織機構

  (二)有固定的經營場所;

  (三)有符合國務院規定的註冊資本

  (四)有足夠的專業技術人員;

  (五)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條件。 設立房地產開發企業,應當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申請設立登記。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對符合本法規定條件的,應當予以登記,發給營業執照;對不符合本法規定條件的,不予登記。設立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從事房地產開發經營的,還應當執行公司法的有關規定。房地產開發企業在領取營業執照後的一個月內,應當到登記機關所在地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規定的部門備案。”《城市房地產開發經營管理條例》第五條規定“設房地產開發企業,除應當符合有關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企業設立條件外,還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有100萬元以上的註冊資本;

  (二)有4名以上持有資格證書的房地產專業、建築工程專業的專職技術人員,2名以上持有資格證書的專職會計人員。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本地方的實際情況,對設立房地產開發企業的註冊資本和專業技術人員的條件作出高於前款的規定。”本條例第六條規定“外商投資設立房地產開發企業的,除應當符合本條例第五條的規定外,還應當依照外商投資企業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辦理有關審批手續。”

  2、商品房預售合同具有較強的國家干預性

  與現房買賣不同,商品房預售合同訂立時作為標的物的房屋還未完成,預售方已經收取了預購方的定金和部分房款,但預購方能否在約定時間取得房屋所有權仍存在風險,顯然在預售關係的當事人之中預購方處於弱勢地位。為保護消費者權益、規範商品房預售環境,《城市商品房預售管理辦法》對於預售商品房的條件做了強制性規定:

  (一)已交付全部土地使用權出讓金,取得土地使用權證書;

  (二)持有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和施工許可證;

  (三)按提供預售的商品房計算,投入開發建設的資金達到工程建設總投資的25%以上,並己經確定施工進度和竣工交付日期。同時還規定未取得《商品房預售許可證》的,不得進行商品房預售。合同簽訂後,開發企業應依法辦理商品房預售合同登記備案手續等等,這些措施都充分體現了商品房預售合同具有較強的國家干預性。

  3、商品房預售合同的標的是還在建設中的房屋具有不可預見性

  商品房預售交易合同是當事人就正在興建的房屋所進行的交易行為,開發商負有於一定時期內將房屋興建完成再轉移所有權並交付購房人的義務。通常情形,在訂立合同時,購房人據以參考的資料,僅為開發商提供的圖紙、模型或者開發商興建的“樣品房”。至於房屋完成後的實際面積、建築材料的品質、公共設施的有無等等問題,購房人無法事先預期或預見。而這些問題往往是購房人決定是否進行交易的重要因素。更何況,開發商事後亦可變更設計、增加公用面積,以致完工時的房屋不符合訂立合同時的預期約定。

  4、商品房預售合同履行周期長

  一般之買賣合同成立後,出賣人即負有交付買賣標的物及轉移所有權的義務。而在商品房預售交易中,從訂立合同到房屋竣工需要相當時日。在房屋建造過程中,開發商本身的履行能力容易因外在因素或者其他因素髮生變化。此外,經濟景氣與否,建築材料的漲跌等等,也可能在訂立合同後房屋完工前影響房屋的竣工。當然,購房者固然可得解除交易合同,但實際情況是,一則如要解除合同,購房人要受交易合同約定條款的諸多限制,其結果一般而言,總是使購房人處於不利的地位;二則從訂立合同到房屋建設竣工前已經過相當時日,在此期間,很可能還出現過其他諸多的購房機會由於此項交易合同的成立而不在購房人的考慮之中,如要解除合同不僅此項交易目的不能實現,而其他機會也被喪失;三則在房屋竣工前,購房人已投入大量資金,處於欲罷不能的境地,使得購房人不論怎樣顧慮重重,也不敢輕易解除合同,如果購房人敢於解除合同,則要至少損失數千上萬元的資金。

商品房預售合同糾紛的處理原則[3]

  在目前的房地產糾紛案件中,商品房預售合同糾紛占有相當大的比例。這類糾紛具有標的金額大、涉訴人數多、法律政策性強等特點,處理起來比較困難。從實踐來看,商品房預售合同糾紛有價格糾紛、不能交付或不按期交付商品房糾紛、預售商品房轉讓糾紛、質量糾紛等,其中最常見的是價格糾紛和不能交付或不按期交付商品房糾紛。我們認為,正確處理商品房預售合同糾紛,必須針對不同性質的糾紛採取不同的原則和方法。

  (一)價格糾紛的處理

  商品房預售合同的投資數額大、履行期限長,所以,從商品房的開工建設到交付使用往往需要很長的時間。在這段時間內,可能會由於市場行情的變化而引發商品房的價格糾紛。一方面,預售方常以建築材料的價格上漲或房地產價格的上漲為由要求提高房價遭預購方的拒絕而形成糾紛;另一方面,預購方有時也會以房地產價格的下跌為由要求降低房價遭預售方的拒絕而形成糾紛。目前,商品房預售合同的價格糾紛占整個商品房預售合同糾紛的一半以上。由於法律對此尚沒有明確規定,所以各地的處理方法不盡相同,有的按原合同的約定處理,有的按當事人分擔風險的風險負擔原則處理,有的按情勢變更原則處理。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房地產管理法施行前房地產開發經營案件若幹問題的解答》中對商品房預售合同的價格糾紛的處理作了原則性規定。我們認為,這個《解答》對處理《城市房地產管理法》施行之後的商品房預售合同的價格糾紛亦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由於商品房預售合同的價格糾紛的形成原因比較複雜,所以,我們認為,不可能按照一個固定的方法處理,而應當根據具體情況加以解決。

  首先,應當堅持合同效力的原則。只要商品房預售合同依法成立,就應當維護合同的嚴肅性,強調合同義務的履行。所以,在一般情況下,合同當事人以建築材料或房地產的價格上漲或下跌為由要求提高房價或降低房價的,法院不應當支持。應當說,在房地產市場中,建築材料房地產的價格上漲或下跌確實是存在的,但這種價格上漲或下跌屬於正常的市場風險,而不屬於國家政策性的風險。商品房預售合同的雙方當事人在簽訂預售合同時,是根據市場行情確定價格的,所以,當事人對於這種市場風險是能夠預見的。基於正常的市場風險所產生的房價的上漲或下跌,只能由預售方或預購方自己承擔,而不能將其轉嫁給另一方當事人,也不能由雙方當事人分擔這種風險;

  其次,應當堅持情勢變更原則。情勢變更原則是合同履行的一項重要原則,儘管我國現行法律中還沒有明確規定這一原則,但學者們都普遍承認之,我國的審判實踐也已經運用情勢變更原則處理了有關糾紛。在房地產審判實踐中,各地也基本上都將情勢變更原則作為解決房地產糾紛的一項原則。例如,在商品房的價格因國家政策的變化、地方政府的房地產開發規劃變更而引起的情況下,就可以按照情勢變更原則處理價格糾紛。在運用情勢變更原則處理商品房預售合同的價格糾紛時,應當特別註意正確區分情勢變更與正常的市場風險的區別。

  (二)不能交付或不按期交付商品房糾紛的處理

  在商品房預售合同糾紛中,預售方不能交付或不按期交付商品房的糾紛也占有相當大的比例。這種糾紛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因為預售方的建房資金不到位而引起的,有的是因為預售方將商品房轉賣給第三人引起的,等等。對於這類糾紛,較難處理的問題是判定繼續履行合同還是解除合同。

  在預售方不能按合同交付房屋的糾紛中,多數預購方都要求預售方退還房款(解除合同)並承擔違約責任。當然,也有的預購方要求預售方繼續履行合同並承擔違約責任。對於這類糾紛,我們認為,應當在堅持合同效力的前提下,切實維護預購方的合法權益。一方面,在預售方有能力繼續履行合同的情況下,應當要求預售方繼續履行合同並承擔違約責任。否則,如果判定解除合同,退還房款,則可能由於預售方無力退款而使預購人的合法權益得不到保障;另一方面,在預售方沒有能力繼續履行合同的情況下,而預售方又有足夠的資金可以退還房款的,則可以解除合同,退還房款並承擔違約責任。如果預售方既無繼續履行合同的能力,又無退款的能力,法院則可以採取一定的保全措施,以保護預購方的合法權益。在這種情況下,法院應當判決解除合同,責令預售方承擔違約責任,並對預售方已建的商品房或土地使用權依法進行強制拍賣,以拍賣的價款退還預購方的房款。

商品房預售合同的相關法律問題[1]

  (一)預售商品房按揭

  按揭是指在樓宇建築期內,商品房預購人將其與開發商(預售方)簽訂的《商品房預售合同》中預購人所應擁有的全部權益作為貸款的抵押物抵押給銀行,同時商品房預售方作為貸款擔保人,並保證銀行為第一受益人,如預購人或擔保人未能依約履行還款責任或擔保義務時,銀行即可取得預購人在《商品房預售合同》內的全部權益,以清償其對銀行的所有欠款。

  預售商品房按揭是一種特殊的擔保方式,銀行為按揭權人,預購人為按揭人,擔保人一般是銷售商品房的開發商。預售商品房按揭與抵押有相似之處,但又不完全等同於抵押一般抵押權的標的是債務人提供的、其自己享有所有權或經營權的財產。而在商品房按揭期間,商品房實際上並不存在,按揭人無法取得所購商品房的所有權,他向按揭權人提供的擔保是在將來某一時間取得樓宇的權利,它是一種期待性利益,而非以實體形式存在的樓宇。

  預售商品房按揭具有以下法律特征:

  (1)預售商品房按揭是一種要式法律行為,應簽訂書面合同,並應到規定的房地產管理部門辦理登記備案手續;

  (2)預售商品房按揭是一種從合同,是為擔保主債權得以實現而訂立的;

  (3)預售商品房按揭合同是諾成性合同,合同一經成立即對三方當事人具有約束力。

  (4)預售商品房按揭是有償合同。銀行通揭業務收取貸款利息,除少數政策性無息貸款外,預售商品房按揭均系有償合同。

  預售商品房按揭的當事人有三方:購房人、售房方和銀行。按揭合同應當由三方當事人訂立,如果購房人與售房方雙方約定辦理按揭,實際並未與銀行辦理,則按揭合同不能成立。由此產生的損失由雙方分擔。房地產開發商應對有關按揭的規定應當瞭解,合同未能成立其有一定過失,因此應承擔主要責任。對於購房人與售房方按約定交納了部分購房款,在辦理銀行按揭之前,銀行通知停止辦理按揭貸款,此後雙方就如何付清購房餘款協商不成,則應適用情事變更原則,解除合同,雙方合理分擔損失。

  (二)重覆預售

  所謂重覆預售,是指出賣人在與前買受人訂立商品房預售合同後,又就同一商品房與後買受人訂立商品房預售合同的行為。出賣人與前買受人訂立商品房預售合同之後,作為買賣對象的房屋尚未建成,無法立即進行交付和移轉房屋所有權,這就為出賣人進行嚴重侵害買受人權益的重覆預售行為提供了可能。

  分析重覆預售的關鍵在於支持哪個買受人履行合同的請求以及肯定哪個買受人產權登記的效力。其具體可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1.兩次預售均未辦理預售登記。

  因未辦理預售登記,前、後買受人享有的均是一般合同債權。就同一標的物而設立的多個債權,其效力是平等的,不能以合同訂立的時間先後而使債權具有不同效力,故前、後買受人均有權請求出賣人履行合同。在前、後買受人均請求出賣人履行合同的情形下,應保障出賣人選擇合同相對人的自由,賦予其自主選擇房屋所有權歸屬的權利,以利於加速財產流轉和提高其使用價值。一般根據預售行為所具有的特殊因素,支持該預售行為中的買受人履行合同的請求。這些特殊因素主要有:買受人已交納了全部或大部分房款,或已辦理商品房抵押貸款登記手續,而另一買受人尚未交納房款;買受人已入住,並已對房屋進行了裝修等改善行為;買受人屬於商品房消費者,且其預售登記手續正在辦理過程中,而另一買受人購買商品房並非為居住使用等。對這些特殊因素的認定必須符合公平原則的要求。需要強調的是如要支持後買受人履行合同的請求,則必須同時具備後買受人為預購行為時為善意的要件,即其不具有侵害前買受人債權的故意,也不存在與出賣人惡意串通,後買受人對此負舉證責任,否則承擔舉證不能的法律後果。

  在兩次預售均未辦理預售登記的情形下,如果某一買受人已辦理產權登記,則涉及到對該產權登記的效力如何認定的問題。一般來說,辦理產權登記意味著不動產物權變動公示方法的完成,不動產物權變動的法律效果已經產生,因此應貫徹“登記者受保護”原則,對該產權登記的效力予以肯定。

  2.其中一次預售已辦理預售登記。

  因辦理預售登記,買受人的期待權即獲得物權的排他性效力,同時該預售合同也取得較未辦理預售登記的預售合同優先的效力。此時應根據“登記者受保護”的原則來決定支持買受人履行合同的請求、確認產權登記的效力。已辦理預售登記的買受人可請求出賣人履行合同,能獲得產權登記,亦可請求宣告未辦理預售登記的買受人取得產權登記的行為無效。但後買受人已辦理預售登記,其期待權獲得保護必須同時具備為預購行為須為善意的要件,並由其對此負舉證責任,否則承擔舉證不能的法律後果。

  3.兩次預售均已辦理預售登記。

  買受人的期待權因辦理預售登記而具有物權化特征,故應按“登記在先者受保護”的原則來決定支持買受人履行合同的請求、確認產權登記的效力。前買受人辦理預售登記在先,其不但可以請求出賣人履行合同,獲得產權登記,宣告後辦理預售登記的買受人取得產權登記的行為無效,而且可以直接請求登記機關註銷後買受人的預售登記。實踐中亦有後買受人辦理預售登記在先的情況,此時保護後買受人登記在先的期待權,必須同時具備其為預購行為須為善意的要件,並由其對此負舉證責任,否則承擔舉證不能的法律後果。

參考文獻

  1. 1.0 1.1 1.2 壽玲.商品房預售合同與相關法律問題.
  2. 段俊仿,彭丁聰.淺析商品房預售合同的性質以及與預約合同和預售認購書的區別
  3. 房紹坤,杜甲華.論商品房預售合同的幾個問題.2006年6月24日21時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商品房預售合同"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