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中介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信息中介(Infomediary)
目錄 |
信息中介指內容、信息、知識及經驗的代理商,能夠為某一特定電子商務領域增加價值。信息中介提供一個可審核的環境,在這個環境中,可以確定各種信息的真實性,雙方可以安全地交換價值,同時保護雙方的隱私不受侵害。
信息中介產生的原因[1]
- 1.充滿摩擦的交易
交易成本是指公司和消費者在交換他們的產品、服務和思想時,用於搜索、協調和監督的成本,這些成本由消費者(或者企業)所承擔。交易成本的產生主要由於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對稱,一方面是信息的匾乏,另一方面是信息的雜亂無序,導致交易成本的產生。交易成本可以分為五類:搜索成本(searching cost)、協調成本(bargaining cost、契約成本(contracting cost)、監督成本(policing cost)、違約成本(enforcement cost。據麥肯錫公司報告,1999年,美國經濟的總體交易成本超過美國國民生產總值的1/3。
- 2.消費者的困境
隨著產品種類和複雜性的增加,消費者花在尋找如何以最佳的價格購買最好產品上的時間和金錢也會越來越多,尤其是那些不經常購買的貴重、複雜的產品。更讓人憂慮的是,消費者對道德風險和不對稱信息的抵禦能力依舊很弱。
- 3.企業的困境
企業的管理層將其關鍵活動稱為“核心流程”,而不是“業務”,傳統的思考很少有人懷疑這些流程是否應該共存於一家公司中。但是,在20世紀30年代科斯對企業性質開創性的研究中,闡述瞭如何決定企業的規模,即流程外包還是內建的選擇原則。
專業化分工可以帶來規模效應,降低單位生產成本,但分工越細,則需要的協調、溝通越多,成本也越高。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信息溝通和搜尋的成本下降,使得業務重新分解和合併。
在企業中,驅動每項業務的經濟邏輯是不同的,如表1所示。結果是為了將三類業務捆綁在一起而犧牲了廣度、速度和規模,信息中介服務的興起將從根本上挑戰這項錯誤。在此過程中信息中介服務提供商將加速核心流程的分解,使其成為獨立的業務—組織的破碎化,它們將存在並第一次作為獨立的公司獲得蓬勃發展。
- 4.信息中介的興起
在信息中介的發展中,存在三種收益遞增的形式:
1)網路效應:由於採用該產品或服務的用戶人數增加,使得提供給未來用戶的產品或服務增值,也就是網路的外部性。
2)攤還效應:由於客戶的數量增加,均攤了固定成本,降低了開發、生產或運輸產品的平均成本。
3)學習效應:隨著累積產品數量的增加,經營成本便會持續下降。這是由於企業可以找到更低成本經營的方法。
因此,信息中介的興起,推翻了電子經濟中將消滅所有中介的神話,信息中介在虛擬價值鏈中將占據不小的份額,而且還將繼續發展。
- 5.信息中介的使能技術
一些新技術的產生加速了信息中介的發展。包括Java技術、XML可擴展鏈接標記語言、OPS開放式檔案處理標準、資料庫技術(包括Oracle,MSSQL,DB2,Sybase,Jasmine Ⅱ等)、匹配引擎(例如Firefly,NetPerceptions),Cookie小甜餅技術、客戶廣告/促銷顯示(例如DubleClick,NetGravity),CA數字認證、安全電子交易(SET)等。
信息中介的分類[1]
- 1)如圖1所示,信息中介從價值鏈集成的廣度可以分為
①買方代理通過收集供應商、產品信息及相關評價,達到經濟上的規模效益,為購買者查詢信息及交易費用。
②賣方代理,通過收集與提供客戶及潛在客戶的信息,減少銷售商在交易與查找時的費用。
③交易代理,將買賣雙方集中起來,匹配雙方的需要,幫助雙方進行交易,減少了買賣雙方在交易與查找時的費用。
④興趣社區,通過收集某一領域的信息及其相應的社區建設與商業行為,減少了雙方在交易與查找時的費用。
⑤信用中介,在買賣雙方之間建立信用評價體系。信用是商業的潤滑劑,它可將交易與信息交流中的摩擦減少到最低的程度。
- 2)從對價值鏈集成的深度可以分為
①產品信息交換,提供產品(或服務)的信息。如宣傳手冊、產品目錄、報價單、顧客需求等,早期成名的DotCam均如此。
②流程服務,提供點對點的中間商服務,包括物流管理,財務等服務,如eBay等。
③服務集成,提供用戶間的聯接,即從前臺的數據收集到後臺的流程處理。它包括數據的共用、業務過程的集成和信息的檢索等,最終實現商業智能化決策支持和協同工作。如雜貨供應商Stream-Line,它是價值網的核心,其核心能力就是掌握用戶的需求信息以及與各個供應商良好的協調能力。
信息中介的比較[1]
- 1)價值鏈集成廣度的比較(見表2)
- 2)價值鏈集成深度的比較。
圖2所示的是信息中介的功能集成性與創新性分析比較。
信息中介的作用[2]
- 1)提供附加價值。
由於客戶總可以從原生產者處獲取信息,因此有研究者對中介能否繼續存在提出質疑。事實上,由於想獲取有效信息的客戶與信息提供者之間不可避免地存在信息質量的不平衡現象,而信息中介能提供一些具有附加價值的服務供客戶選擇,如提供更高質量的信息、更完善的信息、更易獲取的信息、更有條理的信息或更便宜的信息等等。此外,中介也可依據信息質量和客戶特點請專家評估、選擇和組織信息。因此中介能緩和信息市場中的信息不平衡,也具有相當不錯的存在優勢。
- 2)利用規模經濟來收集和整理信息。
所謂規模經濟就是擴大規模而節約成本。中介可通過捆綁信息商品獲得規模經濟。客戶對一篇期刊論文或一篇報紙文章價值的興趣和評價是難以預測的。但是,一旦把期刊或報紙進行捆綁,客戶對這些信息集的價值期望就比較穩定,這樣信息捆綁對出版商這類信息中介顯然有利。例如ProQuest和EBSCO這樣的報紙和期刊公司就利用這種策略來生產信息成品,利用用戶對捆綁信息的興趣賣出大量的整本期刊。
- 3)建立信息服務的信譽。
消費者通常對商品的信譽很依賴。由於信息是不能退貨的經驗型商品,因此信息生產者提供的信息應當具有更加良好的信譽,以能使消費者節省時間和費用並降低獲取無效信息的風險,信息中介因此可以給信息產品附加價值。而信息中介可以建立自己的“品牌”以涵蓋所提供的信息的種類與品質,從而建立良好的信譽。
- 4)控制客戶的信息消費。
同普通商品的消費一樣,客戶消費信息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信息生產者和信息中介給他們創造的信息環境。客戶會尋找最易獲得而且最廉價的信息,而信息費用高會降低信息消費。目前歐關的圖書仍然價格不菲,像網上書店這類中介的二手書供給很受客戶歡迎。而電子信息的昂貴定價則壓制了學術客戶對電子期刊的使用。因此信息中介設訓一的服務框架制約著客戶的信息消費模式。
信息中介的組織形式[2]
信息市場中信息中介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能提高信息服務質量,控制信息質量和決定其價格,使信息價值更加透明化。依據Weisbrod的觀點,中介有3種主要組織形式:贏利型、非贏利型和政府組織型。由於服務動機不同,客戶組和信息市場需要不同的信息中介的組織形式。
- 1)贏利型中介。
贏利型中介提供信息的主要口的是贏利,因此在市場能承受的前提下,贏利型中介會儘可能使其運作成本低而高效率,以便最大限度地獲利。這類中介能在競爭中儘快對各種變化做出反應,否則會而臨失敗。在完全競爭的市場中,贏利型公司對信息商品的定價主要受其他公司的競爭所限制,降低收費和創新服務會爭取到更多的消費者。常見的贏利型中介有直接給客戶組提供信息的網上書店和出版社、電子文本公司以及給客戶提供定製信息服務的中介等。
- 2)非贏利型中介。
非贏利型中介不受利潤因素的影響,而主要受限於機構的運作費用的影響。如果非贏利型機構有穩定的資金來源,就可不因成本和環境的變化而自由地服務於客戶。如果沒有穩定的資金來源,非贏利中介同樣而臨提高效率和變革的壓力,即必須改變服務口的以吸引客戶和捐助人,同時還而臨來自贏利型等中介的競爭。由於非贏利型中介的報酬與工作表現相分離,因此當信息嚴重不平衡時,非贏利型中介的信息服務更可靠,它們不會為了提高利潤而裁減服務。常見的非贏利型信息中介有學術型圖書館、學校圖書館等。
- 3)政府組織型中介。
政府組織型中介的存在主要取決於信息的社會價值及其影響範圍。各級政府都可以充當信息中介。如果客戶的相同選擇多而導致較大的經濟規模,那麼政府可以充當單一的信息中介。如果客戶選擇有很大差異,就需要贏利型和非贏利型中介加以補充。由於缺乏普通市場選擇機制的反饋,政府可能缺少關於客戶的足夠信息而不能有效地提供服務,這樣還得進行恰當的監控以確保服務質量。當然,政府也可以不直接充當信息中介,而通過給信息消費提供補貼進行市場調控。常見的政府型信息中介有公共圖書館、人口普查局、國家氣象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