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35个条目

中國郵政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中国邮政集团)
中国邮政(China Post)
中國郵政(China Post)

目錄

中國郵政簡介

  中國郵政集團公司是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法》組建的大型國有獨資企業。中國郵政集團公司依法經營郵政專營業務,承擔郵政普遍服務義務,受政府委托提供郵政特殊服務,對競爭性郵政業務實行商業化運營。

  2005年11月29日,中國郵政集團公司(下稱“中郵集團”)完成註冊登記,註冊號為1000001001822。這標志著該公司在法律上已經正式成立。

中國郵政的標誌的含義

  中國郵政的標誌,其基本元素是中國古寫的“中”字,在此基礎上,設計師根據我國古代“鴻雁傳書”這一典故,將大雁飛行的動勢融入到標誌的造型中。該標誌以橫與直的平行線為主構成,形與勢互相結合、歸納變化,表達了服務與千家萬戶的企業宗旨,以及快捷、準確、安全、無處不達的企業形象

  新中國成立以後,在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國郵政會議上,曾討論了郵政專用顏色問題,討論結果認為:綠色象徵和平、青春、茂盛和繁榮,因此決定,人民郵政一律採用綠色為專用色。

  然而,在古代我國的郵政標誌卻是以紅為主。據《漢書·丙吉傳》和《後漢書·輿服志》記載,漢朝時驛卒戴紅頭巾,穿紅袖衣服,信袋為紅、白色兩色相間。目的是為了讓沿途車馬行人遠遠就能看到郵卒飛馬而來,好趕快讓路。鴉片戰爭後,清政府海關試辦郵政業務,當時掌權的英國人規定:信差、船夫均穿海軍藍馬褂,胸前有“大清郵政”四個紅色大字。到了1905年,任郵政總辦的法國人帛黎提出:郵政事務,均應採用黃綠兩色郵政專用顏色,以綠色為主要基色。

  世界各國郵班專用顏色,是按照本國的傳統和習慣而定的。如英國用紅色,美國用灰色,瑞士用橙黃色。

中國郵政和中國人民郵政區別

  一直使用了42年的“中國人民郵政”銘記,從1991年底發行的賀年(有獎)明信片起,退出了新中國郵資票品的天地,被“中國郵政”所代替。

  “中國人民郵政”銘記,最早使用在郵資票品上的是1950年2月10日發行的第1版“天安門”圖案的普通郵票。在此之前,“中國人民郵政”最早在解放區時期的交通郵政階段就有人提出。1949年10月8日發行的第一套紀念郵票,紀1《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郵票的銘記使用的還是“中華人民郵政”,直到1950年2月後方在發行的郵資票品上統一使用了“中國人民郵政”。

  1991年原郵電部為了配合改革開放的需要,與萬國郵政全面接軌,發佈了郵部〔1991〕767號《關於調整郵票票面文字、志號的通知》。通知指出:“按照萬國郵政聯盟1989年華盛頓大會通過的《萬國郵政公約實施細則》第195條。關於‘郵票及交付郵資標記應當用拉丁字母標明原寄國國名和用阿拉伯數字標出郵資值的規定’。目前我國郵票票面文字,志號不夠規範。為貫徹萬國郵聯規定,適應我國與世界各國日益擴大的經濟、文化交流的需要,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郵政法實旋細則》的有關規定並徵得中央、國務院有關部門同意,決定自1992年起,對我國郵票票面文字、志號等作如下調整:

  • 1、將原郵票上的‘中國人民郵政’字樣簡化為‘中國郵政’,並增加英文國名‘CHINA’;
  • 2、將原郵票上的紀、特志號改為以年度為單位編順序號;
  • 3、郵政企業印製、發行的明信片,其‘中國人民郵政’字樣也作相應簡化。

  從此,即從1992年開始,“中國人民郵政”銘記結束了在郵資票品中的使命,取而代之的是“中國郵政”和“CHINA”銘記。1998年郵電分營後,“中國郵政”成為國家郵政局的企業標識。但是,至今,全國還有部分郵政局使用的郵資機符志中“郵資已付”戳卻還使用“中國人民郵政”銘記。

中國郵政業務的改革思路

  中國郵政在應該如何改革方面隱隱分成了兩個派系:一派主張所有的變革都應該在原有體系中進行,這種觀點的意思是說,包括物流配送、網站等新的業務都應該交給某一個局或公司運作,否則可能出現國有資產流失等問題;一派認為新業務應該實行新的體制,可以與社會進行廣泛合作。持此觀點的人說,不在體制方面首先解放自己,包括高層人才的引入、新鮮資本的註入、新技術的開發等都將不可能,在此基礎上,中國郵政短期的扭虧為盈、長遠的電子郵政以及“返城”都將成為可望不可及的“餡餅”。

  據說這兩種改革派就各自的觀點,無論是擺到“桌子”上或者是在“桌子”下,依舊會不時地交鋒。而來自郵總的聲音則猶猶豫豫,模糊不清。

  從技術層面分析,電子商務的配送是綜合物力的配送,需要由綜合的物流企業承擔。郵政有覆蓋全國城鄉的配送網路體系,應該是目前惟一具備全面配送能力的企業。

  具體來說,正如菲奈特融通公司高級顧問陶贛所言,郵政要進入電子商務時代物流配送企業,必須做到:

  第一,傳統郵政和電子郵政的郵件實物,以及網上購物和傳統郵政郵購門店連鎖銷售商品的物流配送。

  第二,郵政作為第三方物流企業,網路商業(電子商務商家)或傳統商業交易甲乙雙方,即企業間(BtoB),或企業對個人(BtoC)、以及個人對個人(Cto C)的物流配送。

  第三,郵政作為第三方物流企業,不僅僅是單純的提供運輸能力,還必須為廠商提供必要的商品倉儲地(可收倉儲費)和商品配送加工(如包裝等,類似報刊代發業務)。

  為此,應建立供應鏈的管理。供應鏈是指生產及流通過程中,為將貨物或服務提供給最終消費者,聯結上游,與下游創造價值而形成的組織網路。供應鏈管理指對商品、信息和資金應在由供應商製造商分銷商零售商物流與配送商和顧客組成的網路中的流動的管理。對公司內和公司間的這些流動進行協調和集成是供應鏈有效管理的關鍵。21世紀的市場競爭將不是企業和企業之間的競爭,而是供應鏈和供應鏈之間的競爭,任何一個企業只有與別的企業結成供應鏈才有可能取得競爭的主動權,類似郵政與報刊社結成的供應鏈。

  又因為電子商務的商品配送與傳統商業的商品配送其區別在於電子商務的配送是綜合物力上的配送,電子商務商家(網上商店)將商品調存管理及商品配送的加工管理都將委托給第三方物流企業。所以說郵政只有成為具備綜合物流配送能力的第三方物流企業,才能成為電子商務時代物流配送的贏家。

  這樣,郵政就十分必要建立幾個大的現代化綜合性物流配送中心,同時改造省二級和地市區域性物流配送中心。   

中國郵政百年回眸

  對中國郵政來說,20世紀是漫長曲折的百年,也是奮鬥飛躍的百年。中國郵政的發展大致可分為大清郵政、中華郵政和新中國郵政三個時期。

  1、光緒批准開辦大清郵政——近代郵政應運而生

  中國古代,郵驛只為官家服務,與平民百姓無緣。隨著明朝資本主義萌芽,專營民間通信的民信局才漸成氣候,到清同治、光緒年間進入全盛時期。鴉片戰爭以後,西方列強 “反客為主”,擅自在中國開辦郵政機構,被稱為“客郵”。面對這種混亂局面,不少中外有識之士紛紛要求開辦國家郵政。1878年,總理衙門同意由海關試辦郵政。3月23日,天津海關宣佈收寄華洋公眾信件。1896年3月20日,光緒皇帝正式批准開辦大清郵政官局。總理衙門委任總稅務司英國人赫德負責大清郵政官局事務。1897年各郵局正式對外辦理業務。

  大清郵政官局的開辦,成為近代郵政在中國得到承認並正式開辦的標誌。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條件下,郵政也只能是艱難起步,慘淡經營,緩慢發展。

  2、正式加入萬國郵聯--中國郵政開始走向世界

  中國古代郵驛較為發達,對世界各國有較大影響。因此,近代郵政在中國一齣現,就受到了萬國郵聯的重視與關註。1914年3月1日,中國正式加入萬國郵政聯盟。1947年在第12屆郵聯大會上,中國首次入選由19名成員組成的郵聯常務理事會(即執行與聯絡委員會),並擔任理事會副主席。

  中國近代自被堅船利炮敲開大門後,中國與外界的交往中不平等的多,平等的少,屈辱多,榮耀少。中國近代郵政與世界郵政的平等交往,不僅為中國郵政增加一頁光榮之歷史,也為中華民族維護國家主權與民族尊嚴增加了一頁光榮的歷史,讓郵政人特別引以自豪。

  3、限令民信局停業--中華郵政徹底實現大一統

  1934年,國民政府以信函是國家專營業務為根據,勒令各地民信局一律停業,至此中國近代郵政在國內歸為統一,郵政通信市場為國家郵政所有,郵政的信函專營權得到進一步確認。

  迎接中國近代郵政落生的不是柔軟的襁褓,而是一片荊棘之地。上有官辦郵驛壟斷官方文書,下有民信局掌握民間通信先機,外有“客郵”爭奪新生市場。面對早已呈三足鼎立之勢的通信市場,近代郵政自一創辦便表現出頑強的競爭精神,以傳遞效率高、服務能力強、收取資費低廉擊敗了所有對手。隨著清政府倒台,民國政府於1913年1月正式宣佈裁驛歸郵,使政府部門公文傳遞全部歸到郵政手中。1935年前後民信局全部關閉。1921年11月美國發起召開的太平洋會議上,中國政府第三次提出撤銷“客郵”議案,終於在1922年2月1日通過並決定1923年1月1日為最後期限。

  郵政儘管有“政”字撐腰,但是必須先把“郵”字立住。這對於我們今天的郵政不也是個有益的啟示嗎?

  4、中國人民郵政建立--郵政歷史開始嶄新篇章

  國運衰微,郵政凋敝;國運昌隆,郵政繁榮。隨著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郵政事業翻開了新的一頁。

  1949年11月1日,作為統一管理全國郵政和電信事業的郵電部成立。12月10日至28日,郵電部在北京召開第一次全國郵政會議。會議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郵政屬於國營經濟組織,應配合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經濟、文化建設,辦理郵政業務,調整網路和組織局所建設,以服務人民為總的方向和最高原則,確定郵政名稱為“中國人民郵政”。新中國郵政不斷拓寬業務,1950年開始實行“郵發合一”體制,使報刊發行成為郵政部門的重要業務之一。

  新中國郵政成了一項真正的為人民大眾服務的事業,成了普通百姓人人可以享受的“福利”,並與其提供普遍服務的性質更為合拍。

  5、八字服務方針出台--勾勒郵政服務標準

  作為一項社會基礎設施和長期、廣泛服務大眾的行業,郵政基本服務方針的制訂經過了長期的歷史嬗變。1903年5月16日,大清郵政總辦帛黎發佈通告,提出郵運組織工作的方針為“常”、“速”、“妥”,即“準確”、“迅速”、“安全”。1946年中華郵政發起了“改良郵政”運動,提出了郵政“四大原則”,即“快速”、“安全”、“普遍”、“服務”。1949年以後,中國人民郵政繼承了中國近代郵政的光榮傳統,郵電部於1952年明確了“質量第一”的服務思想,並於11月19日發佈了《關於剋服發展業務中的缺點及對今後方向的指示》,明確提出把“迅速、準確、安全、方便”這八個字作為郵電企業的服務方針。

  從此,“八字方針”成為新中國郵政服務的基本準則和追求的目標,也成為每個郵政職工的座右銘,併為郵政在社會上贏得了很高的信譽,樹立了良好的形象。

  6、四十年首次調整國內資費——感受市場經濟

  改革開放後,市場經濟之風首先吹皺了物價這一潭春水。但郵政資費調整始終是猶抱琵琶半遮面,千呼萬喚直到1990年7月31日始出來,普通郵件資費從四分、八分調到一角、兩角。這是自1950年以來第一次郵政資費調整。這不是一次普通的漲價,它發出了郵政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良性信號——市場經濟的陽光終於普照到了郵政。但同時,我們感受到了市場經濟風雨欲來的氣息正四處瀰漫開來,我們將面臨市場經濟的嚴峻考驗。

  此後1996年、1999年又兩調整了資費,但與一封信件的實際投遞成本仍相距甚遠。這說明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

  7、《郵政法》頒佈施行——為郵政事業撐起保護傘

  1986年12月2日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郵政法》,自1987年1月1日起生效。這是新中國第一部郵政法律,其完備性與科學性是20年代的《郵政條例》和30年代的《郵政法》所無法比擬的。這部郵政法突出強調了三個方面內容:一是切實保證人民群眾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二是為人民服務是中國郵政的根本宗旨。三是社會保障是組織郵政通信的必要條件。 1990年11月12日,國務院又發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郵政法實施細則》

  跨入新世紀,中國郵政如何迎接入世挑戰,不少專家認為,中國郵政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修訂完善《郵政法》。看來郵政法制工作仍然是任重道遠。

  8、江澤民主席題詞——明確郵政的地位、作用和發展方向

  從20世紀20年代赤色郵政創辦以來,黨對郵政工作一直十分重視。

  1996年7月第22屆萬國郵聯大會中國組委會成立。

  9、國家郵政局成立——郵政駛入獨立運行軌道

  1998年3月10日,九屆人大一次會議通過的關於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決定:在郵電部和電子工業部的基礎上組建信息產業部,實行郵電分營,成立國家郵政局。國家郵政局具有管理全國郵政行業的職能及管理全國郵政企業的職能,它既是行政機構,又是公用企業,既要加強對全國郵政行業的管理職能以維護國家利益和用戶權益,又要負責統一建設和經營全國郵政網,承擔全國普遍服務的義務。

  郵政自一誕生便不斷變換著“婆家”。大清郵政初辦時隸屬海關,民國時隸屬交通部。新中國成立後,實行了“郵電合一”的領導管理體制。國家郵政局的成立,標志著郵政在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同時也為郵政提供了歷史性的機遇,展現了光輝的前景。

  10、第22屆郵聯大會在京召開--世紀末的輝煌

  1999年8月23日至9月15日,第22屆萬國郵政聯盟大會在京舉行。這是世界郵政在世紀之交的一次盛會。會議制訂了世界郵政未來五年行動綱領《北京郵政戰略》,並強調了郵政普遍服務的原則。中國政府對此次會議給予了高度重視,江澤民主席為大會題詞併在大會開幕式上致辭,對郵政的性質、地位及作用給予了深刻闡述和充分肯定,併為郵政的發展指明瞭方向。

  中國能在20世紀末承辦這樣一次繼往開來的大會,體現了中國郵政地位和作用的增強,同時也展示了整個國家的風貌和實力,創造了一次世紀末的輝煌。

中國郵政信息化建設

  信息化:現代郵政的必然選擇

  1993年,國務院國家經濟信息化聯席會議啟動“三金”工程,在其帶動下,當時的郵電部啟動了綠卡工程,用電腦技術支持傳統的郵政儲蓄業務,從此,中國郵政信息化建設開始起步。

  20世紀 90年代初,一場信息革命席卷全球,滲透到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促進了社會的急劇變革和加速發展。一個數字化生存的時代來臨了。各國為了推動經濟發展,積極推進信息化建設,國家信息化整體水平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和競爭力的重要指標。我國政府順應信息化發展趨勢,確定了加快推進國民經濟社會信息化,實現社會生產力跨越式發展的戰略。黨的十六大報告對信息化作了科學的概括:“信息化是我國加快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選擇。”信息化的過程是推動社會、經濟變革的過程,對企業而言是推動企業變革的過程,必然伴隨著企業重組流程再造,也就是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過程。

  1999年 1月中國郵政獨立運行後,全行業面臨著三年扭虧的巨大壓力。市場競爭能力嚴重不足,企業經營管理薄弱,人員觀念陳舊,百業待舉,一個傳統郵政靠什麼轉型為現代化郵政?國家郵政局黨組總攬全局,高瞻遠矚,提出“科技興郵”戰略,堅持走信息化發展道路,堅定不移地提出搞綠卡網擴容改造工程,並以此為突破口,發揮信息化對郵政經濟發展的倍增作用,實現企業跨越式發展。在 2000年全國電子郵政工作座談會文件中的一句話指出了信息化的方向:“推進郵政信息化一是利用現代電子技術改造升華傳統郵政產業;二是用現代信息技術開發新的業務,建立新的經濟增長點。”近兩年來,中國郵政發展的實踐更驗證了國家局黨組的遠見卓識。

  統一版本:從79%到 97%

  在花花綠綠的銀行卡中,綠卡從“出生”就只是儲蓄卡。 2001年中國人民銀行啟動銀行卡聯網聯合改造工程,實現各銀行間 POS機、 ATM互聯互通。綠卡要不要參與改造?

  綠卡要改造成為長城卡、牡丹卡那樣的信用卡,與它們共用一個銀聯卡的名字,難度可想而知。國家局黨組認識到,雖然難度大,但是機不可失,時不再來,錯過了加入銀行卡“俱樂部”的機會,就意味著自動退出歷史舞臺。以往綠卡獨往獨來,與其他銀行卡不相往來。銀聯卡改造為綠卡衝破綠色圍牆提供了機遇,搭上這班車,就跟上了銀行卡開放的潮流。綠卡成為銀聯卡的一員意味著什麼?一位國外學者說過:“連通使你獲得更大的獨立性,而更大的獨立性將促使你獲得更廣泛的連通。”國家局黨組果斷決策:參與改造!

  經過一年多的奮戰,綠卡已可以在各大銀行的 POS機和 ATM上使用,並且實現了異地跨行交易,正因為參與了銀聯卡改造,利用銀聯卡的功能,綠卡打入了東南亞和港澳地區,與商業銀行卡並駕齊驅。 2004年年底,綠卡累計發卡量達 7000萬張,通過綠卡完成的異地年交易額突破 7000億元。

  老問題解決了,新問題又來了。由於郵政儲蓄應用軟體版本“七國八制”,使用多達幾十個版本,在跨行跨地區交易時,成功率只有 79%,而差錯率高達萬分之四十八點六,而當時其他金融機構的平均差錯率是萬分之五點九。在銀監會每月的通報中,郵政儲蓄在 15家全國性商業銀行中名列倒數第一。異地交易成功率偏低,差錯率居高不下,標志著網路整體水平的兩個硬指標令人汗顏。

  郵政儲蓄業務發展面臨著嚴峻考驗,國家局黨組承受著巨大的壓力,怎麼辦? 2003年,國家局黨組認真分析了金融行業信息化發展趨勢,對郵政儲蓄業務從長計議,作出重大戰略決策:進行郵政儲蓄應用軟體統一版本工程建設。旋即成立了以劉安東為組長,以國家局科技委主任武士雄為副組長的領導小組,一項中國郵政歷史上建設規模最大、涉及範圍最廣、參與人員最多、技術要求最高、協調難度最大的信息化工程建設拉開了帷幕。從 2003年 6月到 2004年 12月,全國 31個省(區、市)局分四批成功切換上線,成為中國郵政建設史上的里程碑。

  今年一季度,統一版本的效應顯現:異地交易差錯率為萬分之零點五四,而其他銀行的平均差錯率為 5.75個 /萬筆。創造了郵儲發展史上三個輝煌:郵政儲蓄存款增幅創造了郵政儲蓄恢復開辦以來的第一個首季凈增超千億元的記錄,新增儲蓄存款達到 1065億元;跨省(區、市)異地存取款交易創造了首季交易金額超過 2145億元的記錄,交易處理能力全面提升,跨行交易成功率達 97.49%,由原先的末位上升到第五位。統版後郵政儲蓄業務發展勢頭不減, 1~7月累計餘額同比增長 21.86 %。

  由於決策科學,組織創新,中國郵政僅僅用了約一年半時間就高效率、低成本地完成了覆蓋全國 3.2萬個聯網網點的工程,而其他銀行建設類似的工程往往需要 6~8年時間,中國郵政創下了國內業界的奇跡。統一版本工程也被看做是實施“科技興郵”戰略,以信息化改造傳統產業、提升郵政儲蓄品質的標誌性工程。

  三大戰役:搶占制高點

  在中國郵政信息化建設中,號稱“三大戰役”的工程為人們津津樂道。它們是“電子匯兌系統建設和改造”、“郵政儲蓄統一版本工程”、“電子匯兌郵政儲蓄兩網互聯互通工程”。“三大戰役”體現了國家局黨組“集中優勢資源在重點業務、重點地區率先突破”的戰略決策。

  突破的結果彰顯了決策的英明。實施電子匯兌系統工程建設和改造後,改變了傳統的匯票傳遞方式,縮短了匯兌業務時限,特別是開通了 24小時、 2小時以及實時現金到現金的業務,極大地增強了匯兌業務的市場競爭力。目前該系統已經覆蓋全國 2468個縣,聯網網點達 26469個, 7月份日均交易額 4.48億元。同時,電子匯兌系統與國際接軌,今年 1~7月,國際電子匯兌累計交易量同比增長 88%。實施的統版工程則實現了業務發展速度和服務質量的歷史跨越。 2004年電子匯兌與郵政儲蓄網的互聯互通,實現了從現金到賬戶、現金到現金、賬戶到賬戶的“全天候”交易。由於互聯互通後不再向央行借款支付客戶取款現金,僅此一項,郵儲一年可以減少開支 7000多萬元。“三大戰役”環環相扣,密切相關,電子匯兌系統建設和改造打下了郵政信息化的基礎,其中高度統一管理,使全網整齊劃一,再也不會出現因對國家局方案理解不同,各地工程面目各異,甚至出現“聯是聯起來了,但不好使”的尷尬局面。統版指明瞭郵政信息化的發展方向,明確了“領導掛帥,業務牽頭、技術支撐、各負其責、共同推進”及“統一領導、統一組織、統一標準、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的原則,成為獨具特色的中國郵政信息化建設經驗。兩網互通工程,實現了信息化工程建設的飛躍,由於郵政具備了從事大型信息化建設的力量和經驗,使整個工程做起來輕鬆多了。

  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中國郵政的信息化建設思路日益完善,在 2001年的全國郵政信息技術工作會議上,國家局黨組確定,將郵政信息化工作的重點由網路建設、完善設施,轉移到擴大應用、提高效益上來,也就是面向生產作業和前臺服務,即面嚮應用的信息化。這一重大決策契合了信息化的基本特征,信息技術是手段,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是核心。信息化不是擺設,應用決定著信息化的成敗。“三大戰役”體現了應用的思路,建成的三個系統對業務發展的支撐和帶動作用不斷顯現。“一把手工程”:業務和技術配合默契

  中國信息化建設始終是政府的“一把手工程”。在中國郵政信息化建設中,局黨組把其定位為“領導掛帥、業務牽頭、技術支撐”。

  信息化建設出現了新形勢、新情況,中國郵政目前有十多個應用系統上線運行,及時、準確、完整地收集生產各個環節的原始數據,進行面向市場等主題的統計分析,用於事前預測、事中控制、事後分析,為領導和管理部門提供經營管理決策的支持,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中國郵政歷史

  1、我國古代的郵驛與烽火臺通信

  我國最早關於通信的記載,是來自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殷即商代,亦稱殷商。殷的故都在今河南安陽小屯村,清光緒年間,在此掘得龜甲獸骨,上刻文字,後稱甲骨文。甲骨文中記載著殷商盤庚年代(公元前1400年左右),邊戌向天子報告軍情的記述,有“來鼓”二宇。經考證,“來鼓”即類似今天的偵察通信兵。在古書《待經》中,也有“簡書”的記載,‘簡書”就是用獸骨刻上文字,由通信兵傳遞的官府緊急文書。“簡書”出於殷末周初(公元前12世紀一11世紀),這也就是郵驛的前身。

  郵驛與烽火臺通信,都源於奴隸制國家在政治和軍事方面對通信的需要。據歷史記載,在兩千七百年前的周幽王時代,就有了利用烽火臺通信的方法。關於烽火通信有個叫“千金一笑”的故事。故事的大意是說:周幽王有個愛妃褒姒,她雖長得很美,但輕易不肯一笑。為此,周幽王使出了個賞格:“誰要能叫娘娘一笑,就賞他一千斤金子”(當時把銅叫金子)。於是有人想出了一個點起烽火戲諸侯的辦法,想換取娘娘一笑,一天傍晚,周幽王帶著愛妃褒姒登上城樓,命令四下點起烽火。臨近的諸侯看到了烽火,以為西戎(當時西方的一個部族)來犯,便領兵趕到城下救援,但見燈火輝煌,鼓樂喧天。一打聽才知是周幽王為了取樂於娘娘而乾的荒唐事兒,各諾侯敢怒不敢言,只好氣憤地收兵回營。襲姐見狀,果然淡然一笑。但事隔不久,西戎果真來犯, 雖然點起了烽火,卻無援兵趕到。原來各諸侯以為周幽王又是故技重演。結果被西戎攻下城堡,殺了周幽王,從此滅了四周。這個歷史故事不僅生動的描繪了當時利用烽火臺通信的情況,同時也告戒後人,不企是什麼人和什麼時候,都不能拿通信當兒戲。

  利用烽火臺傳遞信息,雖然較快,但只能起到報警的作用,很難滿足掌握敵情,指揮作戰的需要。所以,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政治軍事上的需要,從殷商時代的“來鼓”到了周代已逐步形成了傳送官府文書的更加嚴密的郵驛制度,並與烽火臺互為補充,配合使用。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公元前221年),在全國修馳道,“車同軌、書同文”,建立了以國都咸陽為中心的繹站網,制訂了郵驛律令,如竹簡怎樣捆扎、加封印泥蓋印以保密;如何為郵驛人馬供應糧草;郵驛怎樣接待過往官員、役夫等,形成了我國最早的郵驛法。

  漢代郵驛繼承秦朝制度,並統一名稱叫“驛”。規定五里一,十里一亭,三十里置驛。郵驛還隨著“絲綢之路”的形成而通達印度、緬甸、波斯等國。到了唐代,郵驛大大發展,全國共有陸驛、水驛及水陸兼辦郵驛1600多處,行程也有具體規定,並訂有考績和視察制度,驛使執行任務時,隨身攜帶“驛捲”或“信牌”等身份證件。

  宋代由於戰爭頻繁,軍事緊急文件很多,要求既快又安全,因而將由民夫充任的驛卒改由士兵擔任,增設“急遞鋪”,設金牌、銀牌、銅牌三種,金牌一晝夜行五百裡,銀牌四百裡,銅脾三百裡。實行每到一站換人換馬接力傳遞。到了元代,由於軍事範圍和疆域擴大,僅在國內就有驛站1496處,並將郵驛改稱為驛站。

  明代在沿襲舊制的基礎上,由於海上交通日漸發達,隨著部和七下西洋,還開闢了海上郵驛。清初有官辦驛站1600餘處,驛卒七萬餘名,驛馬四萬多匹,歸兵部主管。19世紀中葉以後,驛站經費多被官吏貪污中飽,驛政廢馳。到了清朝末年,近代郵政逐步興起,驛站的作用日漸消失,於是,1913年1月,北洋政府宣佈全部撤銷驛站。

  郵驛制度起源於奴隸制度的國家,盛行於封建社會,並隨著封建制度的衰亡而告終結。郵驛與烽火臺通信雖系歷代封建王朝的御用工具,但同時也是我國進入有組織的進行通信工作的開始。它不僅在我國郵政通信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同時也為促進社會的進步、人類的文明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2、我國古代民間的通信組織

  驛站是官府的通信組織,只傳遞官府文書。一般老百姓傳遞信息,只有托人捎帶,然而輾轉傳遞,緩不濟急,且易延誤遺失。我國古書中記載著不少有關“鴻雁捎書”一類的故事,可見古代人民通信多麼艱難。而今天人們依舊把鴻雁作為郵政通信的象徵,又可見人民群眾對郵政通信所寄於的厚望。

  民間通信組織的形成,大約始於唐朝。當時主要由於社會經濟的發展,特別是經商貿易的需要。首先在長安與洛陽之間,有了為民間商人服務的“驛驢”。當時還有一種叫“飛錢”的辦法,就是各地商人把在長安販賣貨物所得的錢,存入各地方政府駐長安的辦事機構,然後再憑收據到各地方官府如教取回,這也就是今天匯兌業務的萌芽。到了明朝才出現了專為民間傳遞信息的民信局。在西南各省也曾有“麻鄉約”探親帶信的出現。相傳湖北麻城縣孝感鄉被遷往四川開墾的農民,由於思念家鄉,相約每年推派代表回鄉探望,往返時帶些土產和信件,而後逐漸形成民信局。

  民信局開始出現於交通方便、貿易發達的沿海城市,以後逐漸發展到內地。民信局由私人經營,以謀利為目的。他們一方面是哪裡有利就在那裡辦,偏僻地區無人管;另一方面,他們為了招攬生意,相競為主顧提供方便,如派人上門收取信件、匯款,收費也可以記帳,等等,促使民信局得到了迅速發展。到了清同治年間(公元1821年到1874年)是民信局的最盛時期,全國大小民信局已達數千家之多。有的在商業中心上海設總店,各地設分店和代辦店,民信局之間互相聯營,構成了民間通信網。

  自宋、元以來,廣東、福建、浙江等沿海一帶的貧苦人民,有的為了謀生,被拐騙國外做苦工,這些旅居國外的僑胞,要與祖國親友通信,或將物品和匯款寄回祖國,“僑批局”便應時而生。“僑批局” 實際上就是僑信局,因為福建方言把“信” 叫“批”,所以把為華僑通信服務的僑信局習損稱為僑批局。由於僑批局對華僑服務周到,信譽卓著,幾乎壟斷了華僑寄信和匯款的業務。

  自從外國資本主義入侵中國以後,封建統治階級任憑侵略者侵奪我國郵權,並伙同洋人利用亦官亦洋的特殊權利,採取強令民信局登記,接受海關郵政領導,限制民信局向輪船發運郵件,並採用資本主義的競爭手段,將大部分民信局置於無法經營的境地。到1935年,民信局已被國民黨強迫停辦,而僑批局一直到解放前夕尚有100多家。

  3、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郵政

  自1840年鴉片戰爭後到1949年全國解放前夕止,在長達100多年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歲月中,我國郵權同遭喪失,形成了郵驛、民信局、僑批局、客郵、海關郵政、大清郵政等相繼並存的混亂局面,

  (一)“客郵”

  自1840年中國封建王朝閉關自守的大門被資本主義侵略者打開後,中國便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首先是英國在中國領土上任意開辦英國郵局,接踵而來的是法、美、德、俄、日等國也在中國領土開辦起他們自己的郵局,而清政府把這些掠奪中國郵權的外國郵局美其名為“客郵”。這些所謂的“客郵”,從沿海到內地,直至邊遠地區的新疆、內蒙等地,幾乎遍佈全國。帝國主義列強在中國設立“客郵”的目的,並非為了方便我國人民使用郵政,而是為了對我國進行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侵略目的而服務的。有些國家還利用“客郵”大量販運鴉片、嗎啡等毒品,走私漏稅。“容郵”實際上是掠奪我國財富、毒害我國人民的場所。直到1921年在美國召開的九國太平洋會議和限制軍備會議上,才通過撤銷“在華客郵案”,但日本在東北和英國在西藏的“客郵”,都賴著不撤,印度獨立後繼承了英國在西藏的“容郵”,直到1954年4月1日才移交我國。

  (二)海關郵政與大清郵政

  海關兼辦郵政也是中國淪為半殖民地的產物。1861年,原由各國使館自派專差傳送文件的辦法,因其感到不便,故要求清政府“總理各國事務衙門” (相當於今天的外交部)代收代寄郵件。清政府承擔不久,由於北方捻軍和南方太平天國農民起義,總理衙門怕負責任,便想推給海關辦理,而當時海關的總務司 (相當於今天海關總署署長)英人赫德,對中國的郵權早已垂涎三尺,此舉正中下懷,便於當年(1866年)移交海關兼辦郵政。1878年7月發行了第一套大龍郵票;並於次年將所辦郵局命名為殖民地色彩的“海關撥駟達”。(撥駟達是英文郵政一POST的譯音)。

  公元1896年,雖將海關撥駟達改稱為大清郵政官局,但郵政大權仍然操縱在英法等外國人手中。1905年清政府成立郵傳部(相當於交通部,主管鐵路郵電),直至1911年海關才將郵政移交給郵傳部。移交時,海關當局還向清政府索取了所謂辦理郵政墊款、白銀184萬餘兩,由清政府逐年計息歸還。同時,依舊容許外圍人擔任各級領導職務,實際上郵權並未全部收回。

  4、中華郵政

  1911年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清朝,將大清郵政的招牌換成了中華郵政,但郵政大權依舊操縱在帝國主義者手中。例如,當時的郵政總辦法國人帛黎,對辛亥革命競宣佈“臨時中立”,還在大清郵票上加印“臨時中立”字樣,後又加印了“中華民國”四個字,成為 “中華民國臨時中立”的怪郵票。由此可見一斑。

  1924至1927年,爆發了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在全國反帝、反封建的鬥爭中,全國郵政職工也卷入了革命洪流,在全國範圍內,掀起了撤銷洋人郵務長、收回郵權、組織工會、要求改善職工生活待遇等一系列的鬥爭。

  到了民國後期,中華郵政雖日具有一些現代通信事業的基礎,但由於國民黨的腐敗和破壞,當1949年回到人民手中時,已變成了一個殘破不全、連職工工資也無錢發放的爛攤子。

  5、中國革命戰爭時期的人民郵政

  中國工農紅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首先開闢了井崗山革命根據地。當時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為了革命的需要,創立了一種叫“步遞哨”的通信組織。其通信方法是由黨組織指定部分群眾,負責一村傳一村,一站傳一站的把各村連成一個通信網。後來為了適應反圍剿鬥爭的需要,又將這種群眾性的“步遞哨”發展成“傳山哨”。傳山哨也是群眾性通信組織,以農村赤衛隊為基礎,指定若幹哨員,每個哨員有一定哨點,平時在山頭放哨,發現敵情,用信號將敵人人數、武器種類、行動方向等傳給鄰村。

  另外,革命根據地和國民黨統治下的部分地區,還設立了地下交通站,來往傳遞信息,護送幹部和運送物資。

  1928年5月湘贛邊區工農民主政府,在江西永新縣成立了中華赤色郵政湘贛省總局,並於次年發行了郵票。圖案是空心五角屋,中有鐮刀和錘子。 1932年3月成立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郵政總局。赤色郵政對紅軍指戰員及其家屬互寄的信件免費優待,黨政軍各單位的通信實行貼票制度,對中華郵政發來的郵件,代收代投。1935年10月紅軍長征到陝北,成立陝甘寧蘇維埃,備省設蘇維埃郵政分局,縣設郵局。1936年在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西北辦事處內務部領導下,成立了中華蘇維埃西北郵政總局。

  在抗日戰爭時期,各解放區內、從邊區到各行署、專區、縣,甚至各樹莊都設有通信組織。如陝甘寧邊區即設有通信總站,在各重要地區設有分站,各縣設有縣站,各區設有聯絡站,各村還有沿村傳遞的農村通信站。其他各根據地的通信組織也大體相同。由於各根據地經常處在戰爭環境中,各機關團體經常移動,有時一天之內要轉移三四個地方,但我們的交通站仍能保證各級黨組織直到黨中央以及各地區彼此間的聯繫。當時的口號是:“一處通,百處通;這裡不通,那裡通” ;“縣不出縣,區不出區” ,堅守崗位,頑強戰鬥。為了通過敵偽封鎖線,還在各交通要道組織了“武裝交通隊” 。當時京漢、京包、京津各個鐵路沿線,敵軍都在鐵路兩旁挖了深達兩三丈的壕溝,溝外築起高牆,牆上架著鐵絲網,鐵絲網上還掛著鈴和燈,每隔不遠就有座崗樓,由敵偽軍守望。我們的交通站既是在這樣艱難的條件下完成通信任務的。

  在抗日根據地的交通站,不但傳送黨政軍民的公文和信件,還發行抗日報刊。交通員們把抗日報刊傳播到各個根據地的每個角落,鼓舞了廣大幹部和人民群眾的抗日鬥爭意志。有時還把報紙貼到敵人的據點里和崗樓上,甚至貼到敵人盤據著的城門上,對鼓舞人民鬥志、瓦解敵偽軍心也起了很大作用。

  從事革命通信工作的前輩們,都是忠心耿耿,把一切獻給了黨和人民的通信事業。他們在遇到敵人的時候,不措“與文件共存亡’,用生命來保住黨的重要文件,寫下了無數可歌可頌的光輝篇章。

  6、建國以來人民郵電事業的發展

  1949年以來,我國郵電通信事業得到了迅速發展。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和廣大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各類郵政業務量都有大幅度增長。1988年與1949年比較,郵政業務總量由 69500萬件發展到了3149900多萬件,增長了44倍,業務收入達323000多萬元增長了35培。其中:函件由59000萬件發展為5970O0 萬件,增長了9倍;包件由277萬件發展到10500萬件,增長了37倍;匯票由447萬張發展到17500多萬張,增長了38倍;報刊發行由建國初期實行郵發合一時的8900萬份,發展到25160O0多萬份,增長了280多倍。近幾年還陸續開辦了特快專遞、電子信函、郵政快件業務和恢復開辦了郵政儲蓄業務,深受廣大用戶歡迎。

  在國際郵政通信方面也有很大發展。目前,我國已與世界12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直接通郵關係,年收寄國際函件8200多萬件,包件近60萬件。中國集郵總公司還向8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中國郵票,我國郵政還同16O多個國家交換郵票。

  40年來,郵政固定資產由5億元增加到20億元。改革開放的十年郵政基本建設投資相當於前30年的總和。郵政服務機構達52800處,比建國初期增加了一倍,其中農村地區占80%以上,增加了60多倍,從而基本上改變了舊中國廣大農村和邊疆地區不通郵的局面。

  全國郵路總長度達150多萬公裡,比建國初期增加了7倍.目前,具有自備火車郵箱500多輛,郵運汽車9600多輛,機動郵船15艘,加上委托民航運郵,在全國範圍內基本形成一個水陸空郵政運輸網。

  隨著社會主義電通信事業的發展,郵電職工隊伍已由1949年的103000人發展到1989年的1028000人。他們在參加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中,自覺地接受黨的部導,熱愛社會主義制度,發揚“人民郵電為人民”的優良傳統,以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嚴格的通信紀律、在社會上贏得信譽,人民群眾親切地稱呼郵遞員為“綠衣使者” 。

  在郵電企業管理方面,經過長期反覆實踐,初步取得了適合我國具體情況的社會主義管理體制和制度,從而使郵電企業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各個進程中,基本上適應了黨和國家以及人民群眾對通信的需要。

  在黨的對外實行開放,對內搞活經濟,加快“四化”建設的方針指引下,被列入先行行列的郵電通信事業將隨著國民經濟的騰飛而得到進一步的發展。為了充分發揮郵電通信在國民經濟建設中“先行官”作用,保證到2000年使我國國民生產總值翻兩翻的巨集偉目標,屆時我國將建成一個以郵區中心局為基礎以縮短傳遞時限為目標的水、陸、空多層次、多渠道、綜合利用、四通八達的郵政通信網。

提示 本條目僅是MBA智庫百科中國郵政的介紹。若您需要與中國郵政聯繫,請訪問中國郵政官方網站。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4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評論(共3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中國郵政"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222.179.219.* 在 2010年7月12日 22:42 發表

郵政業務什麼都是給職工買斷包銷,職工有二個月工資被郵政倒扣回去了。郵政高層領導會正。

回複評論
109.228.169.* 在 2011年4月22日 07:34 發表

中國郵政對員工滿意度方面的政策是怎樣的呢? 中國郵政有沒有一些確切的服務補救措施(service recovery)?

回複評論
42.86.136.* 在 2017年4月4日 08:00 發表

沒有政策,不滿意打官司。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