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是中國國務院在2013年7月初通過《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決定在上海外高橋保稅區等4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內建設的自由貿易實驗區。
國務院常務會議強調,建設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是順應全球經貿發展新趨勢,更加積極主動對外開放的重大舉措。會議強調,要進一步深化改革,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堅持先行先試,既要積極探索政府經貿和投資管理模式創新,擴大服務業開放;又要防範各類風險,推動建設具有國際水準的投資貿易便利、監管高效便捷、法制環境規範的自由貿易試驗區,使之成為推進改革和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的“試驗田”,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發揮示範帶動、服務全國的積極作用,促進各地區共同發展。這有利於培育我國面向全球的競爭新優勢,構建與各國合作發展的新平臺,拓展經濟增長的新空間,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
事實上,在批覆方案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指出,設立上海自貿區將是本屆政府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重要舉措。而對於世博之後經濟增長乏力、面臨轉型難題的上海來說,則期望自貿區能為當地至少帶來“十年紅利”。
儘管只是28平方公裡,相當於上海市面積的1/226,但由上海浦東洋山港臨港新城沿著海岸線一路北上,經機場保稅區直至外高橋地區的這邊土地,被視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新起點。自由貿易試驗區作為我國境內設立的小塊特定區域,將實行優惠稅收和特殊監管政策。而且,相比國內目前的各類保稅區,自由貿易試驗區意味著更優惠的政策、更大的開放度。特別是在監管理念上,自由貿易試驗區更強調從貨物管理轉變為企業管理的理念;在貿易的開放度,需要探索與國際接軌的多元貿易模式;政策開放度最主要體現在外匯政策和稅收政策,自由貿易區要求外匯政策率先開放,稅收政策要有國際競爭力。
事實上,不僅是上海,重慶、浙江省的舟山群島新區、天津市的濱海新區此前都曾參與爭奪自由貿易區的歸屬權,競爭相當激烈。但相比之下,上海建立自貿區顯然更具優勢。
“浦東擁有港口和國際機場,對於發展外貿、金融業務來說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再加上即將開園營業的迪士尼樂園將進一步拉動消費,而這也是自貿區最終花落上海的重要原因之一。”上海社科院城市化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鬱鴻勝告訴時代周報記者。
更為重要的是上海保稅區的經濟實力。2012年,外高橋保稅區全年商品銷售總額突破1萬億元,進出口總額超千億美元,各類稅收總額超千億元。
不僅如此,綜保區已註冊企業總部近200家,國際貿易結算中心達20個,越來越多的跨國企業將亞太區分撥中心放在了上海綜保區[1]。
自由貿易實驗區花落上海並非偶然。據統計,2012年上海口岸外貿貨物吞吐量累計達3.6億噸,同比增長5.9%,上海港繼續保持貨物和集裝箱吞吐量世界第一大港地位;外高橋港區完成1536萬標準箱,連續八年蟬聯全國國際船舶吞吐量最高的港區。此外,今年上海口岸還將以貿易便利化為目標,進一步深化與口岸單位的聯動,推進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功能實現新拓展,並試點建立自由貿易園區相關配套措施。[2]
對經濟發展的意義[3]
示範帶動效應
商務部研究院對外貿易研究部副主任張莉認為,上海自貿區的成立,首先會帶動我國新一輪對外開放。上海自貿區作為試點,將更加生動地體現先行先試的開放措施,包括開放度如何擴展、市場化進程如何推動、如何更好與國際接軌等。如果在上海的示範效果顯著,均可形成可推廣經驗,並向其他地區擴展。
第二是提升經營管理的理念。以前我國經濟發展有很多方面的路徑依賴,今後,在上海自貿園區內將大力實行新型創新模式。發展的核心理念是創新,不再是傳統的只追求規模化的理念,創新包括技術創新、提高產品質量、品牌打造、服務水平提升等等,若試驗園區內的創新機制效應顯著,可將理念推廣到全國。
第三是促進國際化進程。中國的全球化進程必然要繼續推進,目前中國要培養一些新的國際競爭優勢,未來將更多研究如何更好與世界規則接軌。在自貿區內,將按照國際化規則運行,運行取得效果後,可將這種模式從較發達地區向我國中西部地區推進。
從企業的運行模式來說,將會帶來更多的示範效應。在自貿園區內,將會有一些龍頭企業逐漸脫穎而出,打造出跨國、一體化的企業集團,這些大的跨國企業集團必然會給諸多企業帶來示範效應。中國企業目前最大的問題是缺乏自主品牌,因此今後最需要提升企業抗風險能力、素質以及核心競爭力。
張莉認為,上海自貿區既是試驗區和示範區,同時也承載著改革開放功能試驗區的重任。總體應該有更加積極靈活的配套政策,只要不違反世貿規則和國際規則,創新機制都可以大膽實施。同時,採取區內和區外的聯動政策及措施,例如在園區內經常召開論壇,產生理念碰撞,進而推廣,把上海自貿區打造成承擔中國理念創新的重要承載地。
集聚擴散效應
復旦大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經濟學院副院長孫立堅表示,國務院在此時推出自由貿易試驗區意義重大,一是改變過去政府主導的經濟轉型發展模式,放棄過去單靠產業振興計劃等政策紅利來扶持經濟的做法,從而避免過度貸款造成銀行不良資產和過度投資造成產能過剩;二是通過放鬆管制、強化市場化的機制改革的做法,向社會提供擺脫經濟低迷所需要的制度紅利。這種用“看不見的手”去替代“看得見的手”的做法,表明政府目前想扭轉實體經濟“錢荒”和虛擬經濟“錢多”並存格局的決心。
這次自由貿易區啟動所追求的目標,不再像2001年中國加入WTO時更註重擴大商品貿易,而是以要素自由流動、自由貿易為主導的高層級開放格局。所以,它對金融、稅收和市場開放程度都有更高要求,完全可以和美國倡導的TPP自由貿易內涵相媲美。如果自貿區的發展能夠控制好時機、節奏和範圍,那中國目前“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標誌性成果,就會在未來自貿區的人才、資金、專利、信息等高端要素的順暢流動中體現出來。
雖然自貿區的發展可能會對其他地區產生擠出效應,若能和自貿區外的經濟活動形成穩定的互補結構、與香港等人民幣離岸市場產生共同繁榮的協同效應,上海自貿區所產生的經濟集聚效應和技術信息等高端要素的擴散效應會越來越明顯,這種發展模式,甚至會推動中國其他地區差異化的自貿區的形成。
對上海的意義[4]
《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的通過和實施,或讓上海在貿易、航運和金融等領域的政策將更加開放或先行先試,以及在管理、稅收、法規等方面著手一攬子創新,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必將成為上海在新階段拉動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首先,上海或將推動稅收創新,自貿區或將爭取 15%企業所得稅優惠,包括離岸貿易、金融採用低稅率,對境外投資收益採用分期繳納所得稅等優惠政策支持自由貿易試驗區內企業的發展壯大。
其次,貿易領域將實施創新監管新模式。在貿易領域,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將實施“一線逐步徹底放開、二線安全高效管住、區內貨物自由流動”的創新監管服務新模式,這是較目前上海綜合保稅區的主要區別。
再有,借自由貿易試驗區的東風,國際航運中心建設或有新突破。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關於航運發展將延續此前國務院“建設國際航運中心”的政策,即大力發展船舶交易、船舶管理、航運經紀、航運咨詢、船舶技術等各類航運服務機構,拓展航運服務產業鏈,延伸發展現代物流等關聯產業,不斷完善航運服務功能。
複次,上海建立自貿區的同時也需構建離岸金融市場,涉及金融方面的包括利率市場化、匯率自由匯兌、金融業的對外開放、產品創新等,也涉及一些離岸業務。自由貿易試驗區將為構建離岸金融中心提供支撐。
最後,人民幣資本項目開放將會落實在自貿區方案中。在前周的陸家嘴論壇上,上海市市長楊雄就已表示,自貿區的確正在申請試點人民幣資本項目下開放,而且這一改革方向不會因為短期的流動性變化、熱錢流向的變化而變化。
評價
這是中國新領導人的一項“頂層設計”。——英國《經濟學人》雜誌;
“這一具有前瞻性的工程是邁向正確方向的一步。”——羅文尼希;
上海自貿區釋放出金融改革信號,這裡將成為放鬆資本管制和人民幣可自由兌換的橋頭堡。——《紐約時報》;
試驗區將試行人民幣交易等金融自由化措施,吸引海外投資,使之成為中國經濟增長原動力。——日本《產經新聞》;
“如果上海自貿區配套措施跟得上,它將對世界貿易產生巨大影響。”——羅文尼希; 上海自貿區有望成為泛亞地區的供應鏈樞紐,建成世界領先的大宗商品交易中心。——《經濟學人》;
啟動上海自貿區是中國探索改革開放新路徑的試驗場。南韓現代經濟研究院中國問題專家韓載振博士認為,上海作為試點,對中國經濟可起到“試金石”作用,有助於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和市場進一步開放。——印度《經濟時報》。
影響
1.金融創新
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撰文稱:2015年元旦前夕,中國國務院決定設立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中國(天津)自由貿易試驗區、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並擴展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區域範圍,將涵蓋浦東金橋開發區、張江高科技片區和陸家嘴金融片區。其中,上海自貿區擴容方案2015年1月底有望獲批,屆時上海浦東將存在三種狀態:即28.78平方公裡的自貿區老區,新擴的近100平方公裡的自貿區新區,加上1100平方公裡的自貿輻射區。此次上海自貿區擴區無疑是對自貿區制度紅利的進一步釋放,為全國範圍的改革開放起到了積極的示範引領作用。
隨著粵、閩、津三地自貿區的相繼出爐,2015年中國自貿區建設正式迎來競爭模式和擴容潮。對上海方面而言,2015年上海自貿區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輻射上海第一大行政區浦東,同時上海市政府職能轉變試驗的監管空間也將進一步擴大;對陸家嘴而言,本來就有很好基礎的陸家嘴,一旦將自貿區制度推廣到整個陸家嘴,陸家嘴金融片區必將釋放出巨大活力。此外,對於張江、金橋來說,也存在很多可圈可點的探索空間。
高層推進建設上海自貿區的目的,並不是對保稅區傳統優惠政策的技術性升級,而是對現行貿易、投資、金融和行政制度深度改革的試驗場。在這樣的改革創新勢頭之下,“上海自貿區有大未來”。
時至2014年底,上海自貿區又一次作為國家改革的先行者,未來它的創新會成為新的標準,如從上海自貿區成立至今,已經有27項改革措施在全國或者部分地區複製推廣,這樣反過來又會推動上海市乃至整個國家的競爭力、就業和經濟增長。
2.擴圍影響
2015年1月底,隨著上海自貿區的正式擴圍,不但意味著自貿試驗的複製推廣正在“換擋加速”,迎來物理空間範圍上的拓展,而且自貿區原有區域內產業結構單一的缺陷也將得到彌補。綜合來講,上海自貿區擴圍將帶來兩個方面的深遠影響:
一是突破了此前可輻射基調下的經驗複製概念,直接步入實質性的物理擴圍範疇。原來的上海自貿區只有28.78平方公裡,面積太小,此次大幅擴圍後,達到了一箭雙雕的效果,即解決了物理空間的問題,也使得三大片區在產業佈局、功能定位上有更好的作為。
相較於定位於高端製造業的金橋開發區片區和集中了大量高新技術企業的張江高科技片區,此次擴圍對有著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核心區域、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高端服務區,以及上海國際貿易中心的現代商貿集聚區之稱的“陸家嘴金融片區”影響最大。原因很簡單,陸家嘴有豐富的金融資源和廣泛的金融市場,而金融創新仍是上海自貿區的重中之重,也是上海自貿區輻射浦東、擴區浦東的重中之重。
二是擴圍後的上海自貿區作為改革的先行者,肩負著更重的歷史使命。2015年,政府職能轉變、政府治理能力的提高、政府的全過程監管等,將會在浦東新區這個完整的行政區域內、完整的行政架構下,作為重中之重來操作。同時,自貿區改革也帶有為國家進行壓力測試的艱巨任務,只有在更大的範圍內試驗,壓力測試的結果才會精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