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752个条目

《西方管理思想史》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西方管理思想史
西方管理思想史(The History of Western Management Thoughts)
  • 深刻理解和掌握西方管理學說史是進入管理學殿堂的必經之路
  • 作者:郭咸綱
  • 出版單位: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 書號:978-7-5062-9533-8/C•49
  • 開本:787×1092毫米 1/16
  • 印張:28 插頁4
  • 字數:560千
  • 版次:2010年3月第1版
  • 印次:2010年3月第1印刷
  • 定價:60.00元

目錄

內容簡介

  《西方管理思想史》致力於系統描述西方管理理論發展歷程,是作者近20年來研究西方管理思想演變的總結。全書涵蓋早期的管理思想科學管理理論的誕生及其發展歷史、古典組織管理思想的出現、現代行為科學的產生及其發展、現代管理理論的叢林、當代管理理論的新視角等內容,並將東方管理思想對西方管理理論的影響作為專題進行了論述,最後概括性描述了管理理論發展總趨勢。

  本書有三條主線:一是時間線,以時間為軸體現思想發展的歷史性;二是理論線,以理論的歷史演進過程為軸,充分反映其發展性;三是人性線,以思想發展進程中人性理論的深化為軸,蘊含著對管理最優境界的追求,充分反映其突破性。

  本書歷經三次修訂,一直作為經濟管理類學生考試指定教材、研究生必讀書籍而廣受好評。此次插圖第4版以全新版式與讀者見面,圍繞全書組織構架,穿插以精心挑選的圖片,輔以閱讀互動與延伸閱讀等欄目,幫助讀者在輕鬆獲取知識的同時深入思考管理思想的內涵。本書適合中國的管理學界、經濟界、企業界、教育界和想瞭解西方管理學說史的所有讀者。

作者簡介

  郭咸綱,曾獲保加利亞索菲亞大學哲學博士(經濟學與政府管理研究方向)、澳大利亞悉尼科技大學哲學博士(理論管理學研究方向)、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國際管理碩士、美國得克薩斯大學高級工商管理碩士等中外著名大學的博士、碩士學位。現任菲律賓聖卡洛斯大學管理學博士項目主任,索菲亞大學中國經濟與政治研究中心學術主任,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北京市特聘教授、世界管理思想史研究中心主任,華中師範大學政府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郭咸綱教授在管理學領域首次提出“多維博弈人性假設”、“四種內在場力形成七種典型管理模式”、“人+制度+創新”思想模型、“IOS-X實戰操作系統模型”、“G當量”管理水平評價系統、自我管理平臺實現系統、“管理最優境界理論”、“理論管理學”等管理學前沿理論。其成果已形成10多本學術專著和30多本實戰操作系列指導叢書,其中《西方管理思想史》、《G管理模式》成為眾多高等院校管理專業教材。

《西方管理思想史》的看點

  • 成功的管理思想史教材。本書是一部致力於系統描述西方管理理論發展演變歷程的書,也是作者近20年來研究西方管理思想演變的總結。自1999年初版以來,深受廣大讀者青睞,是國內最早研究管理思想史的一本力作,之後作為管理學課程教材和管理專業研究生本科生必讀書籍多次再版。
  • 獨特的思想史研究視角。本書有三條主線:第一條是時間線,以時間為軸充分體現其歷史性;第二條是理論線,以西方管理理論的歷史演進過程為軸,充分反映其發展性;第三條是人性線,以管理思想發展進程中的人性理論的深化為軸,表達了對管理最優境界的追求,充分反映其突破性。
  • 橫跨東西方文化的分析。本書專述中國、日本各具特色與傳統西方思想迥異的東方管理思想淵源,東西方管理思想的碰撞與交流也被一一呈現。作者試圖通過在中西方文化相互溝通的基礎上,實現中西方管理理論的兼容與互補的最優管理理念。
  • 內容翔實、結構清晰。作者以其深厚的理論功底和扎實的文風,抱著“對管理終極目標不懈追求”的宗旨,將古往今來管理思想融會貫通。在清晰流暢的結構脈絡與通俗易懂的遣詞造句中,為讀者勾勒了一幅管理思想發展的長捲,管理大師們的智慧處處閃現。
  • 版式精美、圖文並茂。為提升讀者的閱讀興趣,本書採用全新版式,精心挑選百餘張圖片,涵蓋著名管理思想大師、公司實務、歷史事件等廣泛主題,與正文內容緊密結合,相得益彰。

讀者定位

  • 經濟管理學院、商學院管理思想史基礎教程;
  • 從事商業活動的各層次經理人,及企業經營者;
  • 對管理學說歷史感興趣的所有讀者。

本書簡目

簡目  1
第四版序 對管理學基本命題和管理學研究的思考  2
第三版序 我對管理終極目標的理解  5
導言 管理理論的發展線索和研究方法綜述  7
目錄  13
第一篇 早期的管理思想 1
第一章 管理思想的出現  3
1.1 早期社會的管理思想  5
1.2 專制主義和中世紀的管理思想  15
1.3 文藝復興對管理思想發展的影響  22
第二篇 古典管理理論  27
第二章 古典管理理論的歷史背景和準備  29
2.1 資產階級革命——思想準備  31
2.2 英國工業革命——產業準備  36
2.3 工廠制度的產生——實踐準備  39
2.4 古典管理思想的形成——理論準備  43
2.5 科學管理實踐的初步嘗試  47
2.6 工業革命後管理思想的延伸  52
2.7 科學管理理論產生的時代背景  58
2.8 美國早期的科學管理思想  62
第三章 科學管理理論的形成和發展  71
3.1 泰勒對科學管理所作的探索  73
3.2 科學管理原理  78
3.3 泰勒同時代人對科學管理理論的貢獻  87
3.4 科學管理理論的傳播  99
第四章 古典組織理論的形成和發展  109
4.1 法約爾的組織管理理論  111
4.2 馬克斯·韋伯的行政集權組織理論  121
4.3 古典管理理論的系統化  126
第三篇 行為科學理論的產生和發展  133
第五章 行為科學理論發展的歷史背景和準備  135
5.1 行為科學誕生的歷史背景  137
5.2 管理思想發展的新方向  141
第六章 行為科學的形成和發展  147
6.1 梅奧霍桑實驗  149
6.2 行為科學的建立  156
6.3 個體行為的研究  160
6.4 群體行為的研究  170
6.5 領導行為的研究  173
第四篇 現代管理理論流派和思潮  181
第七章 現代管理理論的歷史背景和準備  183
7.1 現代管理理論產生的歷史背景  185
7.2 現代管理理論的產生條件  191
第八章 現代管理理論主要流派和思潮(上)  199
8.1 管理過程學派  201
8.2 社會系統學派  206
8.3 決策理論學派  212
8.4 系統管理學派  218
8.5 數量管理科學學派  229
第九章 現代管理理論主要流派和思潮(下)  237
9.1 權變理論學派  239
9.2 經驗主義學派  249
9.3 經理角色學派  259
9.4 電腦管理學派  266
第五篇 當代管理思想的新發展  275
第十章 當代管理思想的歷史背景  277
10.1 世界經濟的結構性變化  279
10.2 20世紀80年代以後的世界格局  281
第十一章 當代管理思想的新發展  285
11.1 托馬斯•彼得斯的管理思想  287
11.2 邁克爾•波特的競爭戰略學說  291
11.3 約翰·科特的領導學說  296
11.4 彼得·聖吉學習型組織理論  300
11.5 戴明朱蘭——質量管理理論雙子星座  305
11.6 企業戰略和核心能力學說  310
11.7 企業文化理論的形成與發展  323
11.8 企業再造理論的探索與實踐  331
11.9 六西格瑪理論  337
第六篇 東西方管理思想的互動與融合  347
第十二章 東西方管理思想的內在精神  349
12.1 西方管理思想的內在精神  351
12.2 東方管理思想的淵源(一)  353
12.3 東方管理思想的淵源(二)  360
12.4 東方管理思想對管理理論的影響  375
第十三章 東西方管理思想在日本的實踐  383
13.1 日本文化的特質  385
13.2 日本企業管理體系的三大支柱  387
13.3 日本企業的市場戰略分析  391
13.4 日本企業管理的技巧和方法  393
13.5 日本企業管理遇到的新難題  397
第七篇 管理思想演變的總趨勢  401
第十四章 管理思想演變的總趨勢  403
14.1 世界管理髮展的新趨勢  405
14.2 近年中國管理理論研究綜述  409
主要人物索引  412
主要參考文獻  416
出版後記  421

正文選讀

第四版序

                    對管理學基本命題和管理學研究的思考

  美麗的愛琴海中,有一個小島名字叫薩摩斯島,充滿智慧的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就出生於此。與被譽為西方文明“第一個哲學家”稱號的泰勒斯(Thales)將世界萬物歸於水的命題不同的是:畢達哥拉斯認為數的原則就是萬物的原則。由此形成了一水之隔的米利都學派和畢達哥拉斯學派。此後的世界文明由此沿著外在的統一和內在的統一兩條道路一直走到了今天。這也成了科學研究無法迴避的兩個基本的也是最高的命題。

  經濟學研究的出發點是經濟人假設。但是,今天的經濟人假設使經濟學因其研究主體的極度貪婪和無盡欲壑走到盡頭。要想解決這一難題,經濟學家管理學家和社會學家們都在做著前所未有的努力,不甘寂寞的政客們也加入了這一行列。人們普遍認為,在一個複雜的社會系統中,可以通過管理行為達到目標。但是,管理行為是有成本的,於是人的欲望的滿足就要受到局限,這樣就不得不重新思考和修正人的欲望。這個過程實質上隱含著或者修正人性假設或者修正社會公認的道德準則的兩種選擇。管理學的基本命題也由此產生。

  在管理學的一系列基本命題中,最基本的命題莫過於:管理學的起點是什麼?管理學的終點是什麼?管理學或者管理學研究的起點又可以分為管理學的歷史起點、邏輯起點、理論起點、方法論起點等命題。管理學的終點命題又由“管理有無最優境界”、“管理的最優境界是什麼”等命題組成。所有命題又無外乎三大命題的延伸,即管理學的自然哲學命題、經濟哲學命題和社會哲學命題。

  管理學的自然哲學命題:管理學的人性假設是什麼?這是管理學最基本的命題。人性研究古而有之,但是至今沒有一個統一的認識。究其因,是源於人性植於人的內心世界中,同時又與人們的行為密不可分。人的內心世界的豐富多彩不亞於自然界,人們可以通過科學工具和儀器窺探自然界的奧妙,然而人的內心世界是很難甚至是無法觀測的。這樣在研究中就出現了一系列的設想或假設,有些是有科學道理的,有些則完全是一種猜想。在人性假設研究中,性格是有著先天的成分,而善惡則完全是後天社會的傑作。這些因素集中在一個人身上就顯得複雜而多變,所以,人性假設就成為管理學研究的自然哲學命題。

  管理學的經濟哲學命題:個人、組織、社會三者的關係是什麼?這是一個中間層面的命題,由於其離現實社會最近,於是就成了目前管理學研究的主戰場。個人、組織、社會三者之間的關係也是經濟學研究的主要領域。生產方式、勞動關係經濟結構和組織方式的變化和演進成為管理學的經濟哲學命題的內涵。   管理學的社會哲學命題:管理的道德基礎是什麼?解決管理困境的方案除了深刻認識人性和充分協調優化個人、組織與社會三者之間的關係,以使其達到和諧之外,還要重建管理的道德基礎。管理的道德基礎是降低管理成本最有效的途徑之一。   我的研究領域跟上述命題緊密相連。其中,第一個領域是西方管理思想史,延伸出來的一個方向是中外管理思想比較研究。在管理思想史和中外管理思想比較研究的基礎上,我進入了第二個研究領域:理論管理學。理論管理學是從管理學的公理系統、假設系統和定理體系出發,通過構建管理學的理論框架,形成的管理理論體系,這部分研究成果集中體現在我在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和悉尼科技大學留學期間的博士論文《理論管理學:關於管理最優境界的研究與探索》中。人性假設理論應該是理論管理學的核心理論也是前沿理論,我在保加利亞索菲亞大學攻讀第三個博士的論文就是《多維博弈人性假設:理論管理學前沿課題研究》。新的人性假設的提出不僅豐富了管理學研究的視野,也豐富了我從人性層面上對整個社會發展變化規律的認識。第三個研究領域是一般管理模式研究,在這個研究領域我形成了近20部著作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礎上,我將研究延伸到“企業管理模式”和“政府管理模式”中。在企業管理模式研究中,我著重於通過打造企業的自我管理平臺來實現企業快速、穩健、持久的發展。這部分是我在美國得克薩斯大學MBA期間的主要研究領域。在政府管理模式研究中,我致力於政府管理模式比較研究和政府行為經濟學研究。政府管理模式比較研究是通過“2+10”的研究計劃完成的。“2”主要指以中國與美國政府管理模式比較為主線,以“10”個國家——新加坡、日本、菲律賓、澳大利亞、英國、法國、德國、俄羅斯、巴西、埃及的政府管理模式為參照系,通過同源政體比較、非同源政體比較和交叉比較,形成政府管理模式完整的理論體系。這部分工作是我在保加利亞索菲亞大學中國經濟與政治研究中心和華中師範大學政府管理研究中心工作的主要研究方向。第四個研究領域是未來的管理模式。在這個研究領域中,我全面分析和論證了影響管理模式演進的未來要素,以及未來的社會形態和生產、生活方式發生變化後管理模式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再造。第五個研究領域是未來社會構想。通過對後資本主義、後社會主義、後馬克思主義以及後現代社會形態的研究和探索,試圖勾勒出未來社會的圖景。這一研究領域與未來的管理模式研究呼應相連,互動融合,是我目前在哈佛大學牛津大學、索菲亞大學、澳大利亞國立大學、菲律賓國立大學等從事研究工作的主要方向。

  《西方管理思想史》一書,自1999年9月初版以來,歷時20年,仍暢銷不衰,現已出至第四版。其間,我在歐美澳的學習、研究與工作經歷豐富和完善了我初期對管理思想形成和發展軌跡與理論點演進的認識,對管理思想產生的歷史軸線和實踐軸線有了更加清晰和深刻的感受。作為《西方管理思想史》的研究學者,除了對基本的管理學命題進行思考之外,還要對該領域的研究對象進行分析。我將管理工作者劃分為六種類型:管理學大師、管理學家、管理實踐家、管理理論研究與教學工作者、管理培訓師、管理理論與實踐參與者。在這個金字塔形的結構中,每一名與管理相關的工作者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但是,研究西方管理思想史要有一些較為嚴格的定義和劃分,我們這裡所說的“管理學大師”是嚴格意義上的、在管理學思想歷史上有所突破、建立其完整理論體系的思想大師,這與一般意義上自稱或者自封的所謂“大師”完全不是一個概念。從管理思想史的角度,到目前為止,真正能稱得起管理學大師的在世界範圍內一般不會超過20位。而“管理學家”也是嚴格意義上在管理學思想和理論上獨樹一幟、自成體系,普遍為理論和實踐所公認的卓越理論家和思想家。同樣,從管理思想史的角度,到目前為止,真正能稱得起管理學家的一般不會超過200位。而管理實踐家,則是在管理實踐中,不斷探索、創新,形成有獨特思想體系和管理模式的實踐家。管理思想史研究的特定範疇決定了我們的研究對象是前面三個層次的思想家和實踐家。對目前紛繁的理論和實踐,我們只能予以關註,只有等待浮躁漸漸遠去,歷史和智慧的曙光重新普照知識的聖殿,並且蕩滌掉我們這個時代特有的幼稚後,真正沉澱下來的有價值的思想才能進入管理思想史的殿堂。只有睿智的管理思想大師在管理歷史長河中形成的一座座思想燈塔,才是人類管理進步的航標,才是人類精神家園的寶貴財富。

  是為序。

                                        郭咸綱
                                        2009年2月8日識於保加利亞索菲亞大學

第三版序

                    我對管理終極目標的理解

  “道,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思考管理的終極目標,我想,它應當是為了提升人類的生活品質,促進人類社會的和諧與共同進步。

  傳統西方實體性思維方式表現出還原論(原子主義的)、機械性、客觀性、主客二分等特點,並將理性推上統帥宇宙的至高無上的地位,這種思維方式無疑也表現在西方管理理論的發展及管理模式的選擇上。

  西方社會在工業革命時代,物理學方法的“無往不勝”,使人們自以為能夠憑藉科學理性分解清楚並掌握任何知識領域。在西方管理學理論中,人,是管理的主體,也是管理的客體,不僅財、物,而且人性和事態都被納入到機械性的管理模型中去加以分析和整合。

  當然,不可否認,一方面科學管理在相當程度上提高了人們組織行為效率,為人類經濟目標的實現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另一方面,由於這種思維方式將人“物化”,忽視了人的主動性和自我發展性,因而未能充分開發人的潛能,甚至使人異化,失去自我和生活的原本目標,沉淪為商業化的、貪圖享樂的、甚至最終被貨幣主宰的物的附庸。人們為達成目標而破壞生態環境,從而造成人類心靈與生存環境的雙重困境。

  當然,並非說西方傳統的管理思想弊莫大焉,而是說由於東西方思維方式各有千秋,體現於管理實踐中,亦顯現出各自不同的所長與所短。特別是,由於中國傳統文化相對缺乏分析性思維,較少將世界作為獨立於己的客體進行追根究底地研究,較少採用實驗方法,故當代中國人在管理上更多地憑藉經驗和感性,這就需要我們虛心吸取西方文化的理性精神與科學精神,將其活用於管理理論與實踐中,從而實現“中國管理的科學化”。

  同時,面對西方工業文明帶來的種種“弊病”,當代中國人應挖掘、發揮中華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的精華與智慧,將人文與科學、倫理與心智、整體與分析結合起來,從而在中西方文化相互溝通的基礎上,實現中西方管理理論的兼容與互長,取長補短,建立合於“道”的、遵循生態的、合乎人性的管理理論。

  我認為,從總體觀念上來說,中國傳統思維方式可以在以下兩方面補充西方傳統管理思想。

  首先,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如《易經》,把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相互的因素整合成為一個系統過程,人能夠基於其內在本性來參與並實現一種創造性的活動,盡人之性,盡物之性。而且,有機宇宙本體是生命存在與發展的方式。人,作為宇宙的精靈與世界的主宰,對宇宙本體價值的體驗呈現為道德價值,人性的完成也就是宇宙性的完成。從廣義上來說,“一切為了人”是管理的出發點和歸宿,而管理學意義上的人是與自然協同進化的人,因此,管理的最終目的是推動人與自然的和諧與共同進步。

  最高境界的管理模式應當是在對人性普遍價值目標、宇宙價值目標的認知與自覺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事實上,價值與哲學可以說是管理的真正起點。只有把握本體價值,進而把握道德價值,我們才能把經濟活動維護在一定範圍,使它不因為手段而喪失目的,使人不至於在經濟活動中工具化、機械化。

  其次,將中國傳統文化表現出的整體觀念、動態思想應用於管理學中,要把握不同主體、時空、歷史、社會關係、限制條件等。管理方法與模式亦當“整體定位,適時權變”。

  總之,我們應以中國傳統文化補充西方的管理思想,實現“西方管理的中國化”。當我們越深刻地把握宇宙之“道”,掌握它演變發展中的各個方面,就越能發揮它,越能主動變化,主動去改變事物,進而達到“進可攻、退可守、收放自如”的境界。

  事實上,當代西方有關人性理論的研究已經逐漸體現出東方文化的些許特征,管理思想也隨之不斷向系統整合的方向發展。

  《西方管理思想史》是一部致力於系統描述西方管理理論發展演變歷程的書籍,也是本人20多年來研究西方管理思想發展演變的總結。本書有三條主線:第一條是時間線,以時間為軸充分體現其歷史性;第二條是理論線,以西方管理理論的歷史演進過程為軸,充分反映其發展性;第三條線是人性線,以管理思想發展進程中的人性理論的深化為軸,蘊含著對管理最優境界的追求,充分反映其突破性。此書的再次出版,如果能給中國的管理學界、經濟界、企業界、教育界和想瞭解西方管理思想史的讀者帶來一些幫助,那我就倍感欣慰了。

                                        郭咸綱
                                        1999年6月識於北京
                                        2004年2月識於澳大利亞國立大學

導言

                    管理理論的發展線索和研究方法綜述

  任何學科的建立必須要有其假設和前提,並且這些前提能否接受實踐的反覆檢驗是這門學科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管理學理論與經濟學理論賴以建立的前提所要接受的檢驗截然不同。

  20世紀30年代,科斯的經典性文章(Ronald Coase,“The Nature of the Firm”,Economica,Vol.4, p.386~405,1937.),以事實說明經濟學家因經濟學理論無力明確闡述它的假定而痛苦,因為建立理論時通常忽視檢驗其理論所賴以建立的基礎,而今天,經濟學家仍然為無力檢驗其理論賴以成立的某些重要假定而苦苦思索。管理學領域的情況恰恰相反,管理學家在為其理論及其前提接受的檢驗太多而備受折磨,任何一種管理理論從產生開始,就要受到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的檢驗。管理實踐活動的豐富多彩,使得管理理論相形見絀,以至於人們至今還很難給管理下一個精確而統一的定義。

  截至目前,管理理論還不是從假設開始的,經驗性的實證分析是管理理論的重要特征。無論針對什麼對象,因為環境背景因素是理論和實踐賴以存在的基礎,所以從不同的實踐環境中誕生出來的理論往往有著巨大的差異,甚至會產生截然相反的理論體系。從構成古典管理理論大廈的泰勒Frederick Taylor)的科學管理、法約爾Henri Fayol)的組織理論和馬克斯•韋伯Max Weber)的行政管理理論開始,到行為科學的產生,以至現代管理理論叢林,都有這一特點。所以“管理理論形成與發展的歷史進一步表明管理系統多視角審視的歧義性、複雜性。”(席酉民:《再談管理、管理研究和管理理論》,載《世界科技研究與發展》,第19捲第1期,1997年。)

  管理理論的發展線索

  管理理論的發展是和生產力的發展以及生產組織方式的變化緊密相連的,可以說是這些因素決定著管理理論的發展和變化。儘管理論形式千差萬別,但是研究的主題仍有著共同的特點。我們可以認為管理學是研究管理與被管理的關係以求最優化實現其目標的科學。管理涵蓋人、思想、觀念、行為、方法和結果。古典組織理論是在當時市場環境比較穩定的情形下產生的,開管理理論先河的管理學大師泰勒在《科學管理原理》The Principles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一書中明確指出:管理的主要目的應該使雇主實現最大限度的富裕,同時也使每個雇員實現最大限度的富裕。在提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關係後,他進一步明確指出,管理目標是採用最佳管理模式使工人最大程度地發揮積極性,作為回報則從他們的雇主處取得某些特殊的刺激。法約爾將管理理解為領導者對組織進行管理,他將管理劃分為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五個因素,其目標是企業的穩定和發展,達到目標的最優方法是14條管理原則。韋伯的行政管理理論指出,行政組織的內在要求是穩定、嚴密、有效、精確,採取的最優方法是科層制。古典組織理論隱含著一系列重要的管理思想,如管理行為的動力是為達到既定的組織目標,管理行為的有效模式是選擇管理與被管理之間的關係處於最佳狀態時的管理模式等。

  行為科學是為解決效率與人性之間的矛盾而出現的。解決這一矛盾的方法是對人性進行深入的研究並採取相應的行為準則。人與人、人與組織、組織與組織、人和組織與環境的關係如何處於最佳的平衡狀態,是行為科學的研究對象。現代管理的各種學派也在不同層面上體現了管理和諧這一重要思想。儘管孔茨Harold Koontz)等人把法約爾的組織理論發展成為管理過程學派,但是其基本思想仍然是:“每個主管人員的任務就是設計和維護一種環境,使身處其間的人們能在集體內一道工作,以求有效地完成集體的目標。”巴納德(Chester Barnard)的社會系統學派自成一家, 他在分析了個人與組織後提出了組織的三要素:協作的意願、共同目標和信息的溝通;給出了協作系統在共同目標下的組織結構關係,目標是使組織有效和有能力。西蒙Herbert Simon)繼承了巴納德的思想而創立了決策理論學派,並以《管理行為》(Administrative Behavior)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西蒙等人認為:組織就是作為管理者的個人所組成的系統,決策貫穿於管理的全過程,管理就是決策。在他的組織系統中,理論上的決策最優與實際上的令人滿意之間達到了高度的統一。運籌學在“二戰”中興起,並奠定了數量學派的基礎。數量學派認為管理就是制定和運用數學模型與程式系統,用數學符號和公式來表示計劃、組織、控制、決策等合乎邏輯的程式,並求出最優解,以達到組織的目標。在組織的目標下,用數學來解決管理與被管理之間的關係是該學派的特色。以德魯克Peter Drucker)為代表的經驗主義學派認為,企業的目的是創造顧客,在此目的下管理就是對人進行管理的技巧,管理是用技巧來解決管理和被管理的關係問題。經理角色學派認為,管理是由經理工作的性質所決定的,而經理所承擔的角色體現了管理與被管理的關係。“角色這一概念是行為科學從舞臺術語中借用於管理學的,角色就是屬於一定職責或地位的一套有條理的行為。……演員、經理和其他人的角色都是事先規定好的,雖然各人可能以不同的方式來解釋這些角色。”(明茨伯格《管理工作的本質》,方海萍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系統學派以系統理論為其理論基礎,把組織看做是一個系統,它由具有相互依賴、相互關聯、相互作用的兩個以上的要素或部分構成,是一個具有特定目標、功能和結構的有機整體。系統內部由管理者與被管理者構成其組成要素,系統的外部是組織的環境。(卡斯特羅森茨韋克《組織與管理:系統方法與權變方法》,傅嚴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如果以整個系統科學作為系統學派的理論基礎的話,那麼管理理論就有可能從這裡走出現代管理理論的叢林。這正是我們的基本觀點。

  把古典管理理論和現代管理理論進行比較,在外部環境變化不大的情況下,古典管理理論帶有的系統思維色彩比較小。“二戰”後,市場愈加變幻莫測,由此所形成的現代管理理論叢林系統思想的色彩明顯增強了。根據系統科學的新理論,用系統的思維觀點對客觀世界進行分析將更加接近於現實。隨著人們對客觀世界認識的不斷深入,管理思想的發展和管理理論的建立逐步向系統整合方向發展,這正是和現代系統科學的發展相一致的。在管理系統的運作機制上,管理行為有既定的系統目標,系統內有多種變數相互作用,這些變數和外界環境有著非線性的動態關係。外界環境給定了這些變數發生作用的邊界,目標給定了變數作用的最優化選擇。最為關鍵的變數可能是由管理和被管理行為所形成的兩個相互作用的管理力場,這個力場的肇因是人及其表現的人性,還有就是和外界緊密聯繫的背景文化和組織文化。這裡的每一個變數本身也是一個極其複雜的系統,且都是呈非線性關係的。這樣,一個動態的系統模型就有可能建立起來,不過這是一個超大系統。現代系統理論的各個組成部分給出解決這個超大系統的某一方面或某一部分問題的方案。對於這個超大系統的徹底解決,可能有待於超大系統理論的建立。

  資訊理論給出解決系統的信息流的流動機制及其影響的問題;控制論對超大系統中各個部分的穩定性問題的解決作出了貢獻;耗散結構理論為系統從無序走向有序的自組織機制指出了方向,如何輸入負熵成為問題的關鍵;而協同學為這個超大系統“建立一種用統一的觀點去處理複雜系統的概念和方法”,(哈肯:《協同學:自然成功的奧秘》,戴鳴鐘譯,上海: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1988。),漲落和快慢變數對系統的演化將起關鍵作用;突變論是解決系統的突變和拐點問題,通過漲落達到有序,系統的整體發生突變,系統通過失穩從一種組織狀態變成另一種組織狀態;而超迴圈理論是解決“塊複製”的機制問題,即組織的發展如何把自身的核心能力複製到要發展的區域並和環境融合起來。

  美國的系統動力學專家福萊斯特(Jay Forrester)教授,首創了一套關於社會系統的建模和分析的方法。(福萊斯特:《系統學原理》,楊通誼等譯,上海:上海市業餘工業大學,1982。)建立一個社會大系統模型,首先要明確系統的目標、系統的邊界、劃分子系統、明確子系統的相互關係。對於管理系統這樣一個超大系統,與福萊斯特教授的要求比較相符。除了採用動力學方法以外,還有模糊系統理論建模方法和灰色系統理論建模方法。儘管採用了這些現代系統理論的方法,但是對於管理系統這個巨大系統來說,最主要的問題仍然沒有解決,管理理論走出叢林的路還很長。

  “人們並不是理性的,而是由本性支配的,因而通過理解這些本性,就可揭開迄今未經探索過的心靈的秘密。”(雷恩:《管理思想的演變》,李柱流、肖聿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對人性的探索是管理理論發展的另一條線索。人性的變化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教育程度的提高而變化。人性問題是人的本質問題,管理可以看做是由人性驅使的一種社會活動。對人性的探索最初來源於《國富論》The Wealth of Nations),亞當·斯密Adam Smith)認為,個人的一切活動都受“利己心”支配,每個人追求個人利益會促進整個社會的共同利益,這種個人利益的追逐者就是“經濟人”。李嘉圖David Ricardo)把經濟人的觀點發展成群氓假設。而把“經濟人”的觀點用到管理上並建立其理論的是泰勒。“社會人”的發現是梅奧(George Mayo)對管理理論的貢獻,它為行為科學的建立打開了大門。“自我實現的人”是馬斯洛Abraham Maslow)的需要層次理論中的最高一級,是人的更高一級的追求。而對人性進行歸納性分類的是麥格雷戈Douglas McGregor)的X理論—Y理論。約翰·莫爾斯John Morse) 和傑伊·洛希 (Jay Lorsch) 在1970年發表的《超Y理論》(Super Theory Y),是對上述經典人性研究的總結。“複雜人”的觀點揭示了人性多維結構上的多面性。對人性的層層揭示和多面展示,在引導管理理論不斷發展的同時使流派紛呈。20世紀80年代後的“文化人”假說對人性進行了進一步揭示,這在特倫斯·迪爾Terrence Deal)和艾倫·肯尼迪(Allen Kennedy)於1982 年寫的《企業文化——企業生活中的禮儀與儀式》(Corporate Cultures:the Rites and Rituals of Corporate Life)一書中得到了闡述:人是環境的動物,環境是自變數,人是因變數,由此得出人的未來本性是不可知的。20世紀80年代後期興起的建立在“理性人”基礎上的博弈論經濟學,也許能找出人性更深層次的本質,人的最優選擇或許更趨於理性。然而對人性全面瞭解也許還需要求助於心理學行為科學的突破。對人性的認識永遠不會終結,管理理論在未來的研究中定會更加異彩紛呈。

  “管理是文化的產兒”,(同上書。)管理理論發展是和文化緊密相連的,並且根據各種不同的文化底蘊醞釀產生的道德準則和制度變化而向前演進。管理思想的發展既是一個文化的過程,又是文化的產物。管理理論沿著文化的軌跡演化主要有三條線索:一是馬克斯•韋伯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中提到的管理理論的文化基礎,理論家們在這個基礎上構建了古典組織管理理論; 二是環境地域文化(主要是美國文化)氛圍形成的現代管理理論叢林;三是東方文化對西方文化的滲透成為當代管理理論的主要特色。“文化管理的理論和實踐,必將使管理走出管理理論叢林……成為當代管理髮展的大趨勢。”(謝雪華:《文化管理:當代企業管理髮展的大趨勢》,載《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1期。)管理文化的最優境界極有可能是東西方文化最和諧的融合。

  管理學是研究在一個管理系統中為了達到管理目標,使管理與被管理關係趨於最優境界的問題。管理系統存在著最優境界,這個最優境界是實現管理目標的最佳路徑。它是由三個層面的最優組成的:一是管理所形成的力場和被管理所形成的力場在達到完全重合時管理達到最優,因為在這種狀況下任意一點的管理強度最大;二是當管理文化達到完全和諧與融合時,其組織文化的氛圍達到最優;三是個人的理性和組織的理性完全一致時管理達到最優。當一個管理系統達到了這三方面時,管理的最優境界就實現了。而通過理論探索建立管理最優境界的理論體系,就形成理論管理學的基本架構。在現實的管理活動中,管理者始終在自覺或不自覺地追求著這種管理的最優境界。(郭咸綱:《企業多級動力機制分析》,載《江海學刊》,1998年第2期。)

  管理學研究方法的新角度

  管理學的形成和發展可以梳理出三條線索:第一條,從具體的管理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管理原理和方法,這是目前管理學發展的主線,我們可以稱之為應用管理學。第二條,以基本的人性假設出發構造的管理理論,每一個新假設的提出和新理論的出現都對管理思想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這種從假設出發構造的管理理論體系我們稱之為理論管理學。第三條,以企業管理案例(如MBA案例)研究為主要代表的管理學,這一條線索實際上給管理提供了一塊試驗田,使每一位受教者把自己假想為管理活動中的一員,對管理環境進行假想式的試驗,以求各種可能的管理結果,我們稱之為實驗管理學。不同的管理學其研究方法是不同的。

  在管理行為中貫穿於其間的是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同時對於管理行為中人的研究的深化是對連續的過程模型進行不斷改進的基石,並由此不斷揭示管理世界的一些真理。

  管理的研究領域是一個多約束的領域, 管理從已建立的社會科學範疇中汲取了許多營養,並且將面向商業團體的具體運作作為整個管理理論產生和發展的主要動因。理論的和經驗主義的知識主要來源於社會學、心理學、人類學、政治學、數學和統計學。而對管理理論來說,它們相互協調並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這種來源的多樣性的直接後果是客觀地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研究方法。而複雜的管理實踐使管理者不被狹隘的理論和經驗傳統所束縛, 他們能從廣泛的方法中進行選擇,並能在具體的管理項目中從多個學科的角度把相關的方法和知識加以整合和應用。

  可以說,作為管理學基礎的理論管理學體系截至目前還沒有建立,這使得管理學看起來更像一門純粹的經驗科學。從一定意義上來講,理論管理學落後於應用管理學和經驗管理方法,這種狀況就成為管理理論與實踐發展的桎梏。管理學誕生於泰勒的科學管理,科學管理的產生是由於生產力發展追求效率的結果。管理學的實用性一直是管理學發展的主線,但是對這一學科的內在機理的探索卻顯得不夠。管理是有人類以來就存在的社會現象,對這一社會現象的機理分析應該是理論管理學主要研究和探索的領域。人是管理的主體也是管理的客體,有了人才有管理,所以人是理論管理學研究的出發點。故而理論管理學的研究方法應該與應用管理學不同。應用管理學是從實證主義出發的,而理論管理學應該從對人性的研究出發,有什麼樣的人性就應該有與之相對應的人的社會活動的特征和管理模式,因此建立人性模型就成為理論管理學的主要研究方法。儘管在應用管理學中也有一系列人性假設,但是從這些假設出發建立理論模型顯然是不充分的。

  理論管理學的研究方法應該從經濟學中汲取營養,把理論架構的建立作為研究的重心。研究方法可以從一個高度抽象的人性模型出發,探索在一定的管理環境下的管理行為模式,並以此建立科學的管理理論,繼而把模型的約束條件逐步放寬。在理論上每放寬一級就可能向真實的人性靠近一步,從而就會有相應的管理環境和管理模式以及相關的理論、原理、定律和法則誕生。這樣就可能逐步建立起理論管理學的理論體系。當管理者能明確自己管理人性的假設模型後,就可以把理論管理學所提供的管理規律作為自己管理行為的指南。

  理論研究的這個構思並不是沒有問題。因為儘管建立起了理論管理學的核心體系,但是模型的基礎是對人性的構建,而對人類行為的研究還遠遠沒有完結,人類在各種環境中不同角色的轉換規律還有待於探索,所以,理論管理學將是一個隨著其他人文科學發展而一起發展的學科。我們無法對各種環境、各類文化背景中人的行為進行全面構建,這是不可能也是不現實的。但是,作為人們探索管理這一伴隨人類誕生以來就有的社會活動提供的又一個研究思路,將是十分有益的。

出版後記

  管理成為一門真正的科學,始於“科學管理之父”泰勒創立的科學管理理論,算來不過短短百年,而管理作為實踐則自有人類社會以來就未曾停歇。隨著現代社會、經濟與文化的發展和進步,管理理論也逐漸枝繁葉茂,形成流派紛呈的熱鬧景象。

  然而無論外在環境如何變化,管理理論家和實踐家們都是在不斷地回答“管理的本質是什麼”這個問題,回溯管理理論的發展長河,對這個問題的答案也不盡相同。古典管理理論追求的是效率,泰勒認為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提高效率。行為科學理論重視人的需求和行為的研究,他們認為人是管理中關鍵的關鍵。現代管理理論中,管理過程學派的信條是管理是一個過程;西蒙的名言“管理就是決策”則道出了決策理論學派的理解;權變學派將管理視為環境變數引發管理變數的一種動態函數關係;以德魯克為代表的經驗主義學派則說,“歸根到底,管理是一種實踐”。再往後發展,當代管理思想極大豐富了對管理的理解,管理中的戰略、價值、文化、變革等內容逐漸成為人們思考的核心。從經濟學的角度,管理正是如何獲取有限資源、實現合理分配的重要手段。如果我們從我國古代先賢的典籍中去尋找答案,也能得到一些啟發。如老子“治大國如烹小鮮”這樣一個關於國家管理的十分形象的提法,而孔子在《國語•晉語》中曾經說:“義以生利,利以豐民。”這可以說是管理的目的,而管理的手段在“修己以安人”(《論語·憲問》)中得以充分體現。

  雖則管理理念在處於不同歷史時期和不同競爭環境下的人們心目中各有不同,然而我們切莫把它們看成支離破碎的個體。目前學校中對於管理知識的教學,更多的是研習方法——組織行為理論、戰略競爭成本控制供應鏈管理,等等,使得學生更多註重於理論與方法本身,而缺少對理論建立背後邏輯的思考。鑒於此,“大學堂”編輯部在兩本經管類通識教材——被譽為“經濟學教材的革命”的《經濟學的思維方式》和“商業第一課”的《認識商業》之後,推出了這本抱以“對管理終極目標不懈追求”宗旨的《西方管理思想史》。這本書將古往今來的管理思想融會貫通,把管理置於經濟史、社會史、心理學、政治學以及人類文化之中對其演變進行了討論。無論是研習管理的教育界人士,還是擁有多年實踐經驗的企業管理人員,都有必要洞察管理的本質,才能或在理論上推陳出新,或在運用中游刃有餘,從而在推動管理這項人類的重要活動中有所作為。

  本書作者郭咸綱教授多年從事西方管理思想史的學術研究,在管理學前沿理論方面亦頗有建樹。本書不僅是一部致力於系統描述西方管理理論發展演變歷程的書,也是作者近20年來研究西方管理思想演變的總結。作者以其深厚的理論功底和扎實的文風,從管理思想最初的萌發到工業革命後興起的古典管理理論,再到由著名的“霍桑實驗”髮端而展開對人性的探索的行為科學,進而到在二戰後涌現的精彩紛呈百家爭鳴的現代管理理論叢林,乃至當代尚指引我們日常管理的前沿理論,如五種競爭力、六西格瑪,企業再造,等等,為讀者娓娓道來;中國、日本各具特色與傳統西方思想迥異的東方管理思想淵源,東西方管理思想的碰撞與交流也被一一呈現。在清晰流暢的結構脈絡與通俗易懂的遣詞造句中,為讀者勾勒了一幅管理思想發展的長捲,管理大師們的智慧處處閃現。

  本書自1999年初版以來,深受廣大讀者青睞,是國內最早研究管理思想史的一本力作,之後作為管理學課程教材和管理類研究生本科生必讀書籍兩次再版。此次插圖第4版為作者全新修訂,對全書內容進行了重新梳理,為每一章撰寫了章前提要,併在原有知識脈絡的基礎上,將管理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與事件製作為專題欄目放入正文。其中“管理思想家”欄目介紹了管理學領域內公認的大師級人物的經歷和主要貢獻,可以作為故事閱讀;“管理實踐”描述了管理思想在實際應用中的成功案例。為提升讀者的閱讀興趣,本書採用全新版式,精心挑選百餘張圖片,涵蓋著名學者、公司實務、歷史事件等廣泛主題,與正文內容緊密結合,相得益彰。另將“思考題”和“閱讀互動”放入正文邊欄,與每一章節內容相關的參考書目作為“延伸閱讀”置於章尾,並提供了內容提要。原書第3版正文中的綜述性質圖表以及附錄里的部分內容,整理後將作為教輔資料,以方便讀者學習使用。

  管理思想從未脫離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大師們的真知灼見也並非只是靈光乍現,希望通過對本書的閱讀,可以使讀者察今知古,舉一反三,在承接前人寶貴遺產的同時,發展適合今天、適合我們自己國情的管理新理念。

  我們將繼續編輯出版一系列經濟管理類書籍,敬請關註並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歡迎採用本書做教材的老師與本編輯部聯繫,以便得到我們為您提供的教學資料和相關服務。

  • 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 服務熱線:139-1140-1220 133-6631-2326 010-8161-6534
  • 服務信箱:onebook@263.net

外部鏈接

西方管理思想史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8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Zfj3000,Angle Roh,Dan,Yixi,Zxe,泡芙小姐,HEHE林,连晓雾,Gaoshan2013,Lin.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西方管理思想史》"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