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師範大學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華中師範大學(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華中師範大學官方網站:http://www.ccnu.edu.cn/ (中英文)
目錄 |
華中師範大學(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簡稱華大,位於湖北省武漢市,坐落在武昌南湖之濱的桂子山上,毗鄰武漢新技術開發區,占地面積2000多畝,是中國教育部直屬重點綜合性師範大學,是武漢七校聯合辦學成員,國家首批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的單位,國家師範生免費教育試點高校,是國家培養中、高等學校師資和其他高級專門人才的重要基地。華中師範大學是在1903年創辦的文華書院大學部(始於1871年創辦的文華書院,1924年改名為華中大學)、1912年創辦的中華大學、1949年創辦的中原大學教育學院的基礎上,1951年組建公立華中大學,1952年改製為華中高等師範學校,1953年定名為華中師範學院,1985年學校更名為華中師範大學,並由中原大學創始人之一鄧小平同志親筆題寫校名。1993年江澤民總書記為學校九十周年校慶題詞:“發展師範教育事業,提高民族文化素質”。學校在百餘年的發展中既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又汲取了外來文化的養分,更弘揚了革命文化教育的傳統,形成了“忠誠博雅、朴實剛毅”的華師精神,為國家培養了近30萬優秀人才。
華中師範大學現有教職工3800餘人,專任教師1892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291餘人,博士生導師近300人,專兼職院士、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教學名師”、國家各類人才專家等40人。現有國家重點學科8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1個,湖北省一級重點學科22個;國家文理科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2個(物理學、歷史學);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數字化學習);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3個(中國近代史研究所、中國農村研究院、語言與語言教育研究中心),文化部“國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國務院農村綜合改革工作小組辦公室“中國農村綜合改革創新研究中心”等部委社科重點研究基地6個,省級重點研究基地13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3個(農藥與化學生物學、誇克與輕子物理、青少年網路心理與行為)和教育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教育信息技術)。中國語言文學和物理學等15個專業設有博士後流動站,有14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33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94個博士學位授權學科專業,184個碩士學位授權學科專業。
近年來,華中師範大學堅持“一體兩翼,建設高水平大學”的戰略發展思路,國際化發展進程進一步加快,國際化水平位居全國高校第27位。與美國、加拿大、俄羅斯、法國、英國、澳大利亞、日本、南韓等國家和港澳臺地區眾多知名高校及研究機構建立了密切的關係,教學與科研合作不斷深入,大批外籍專家和教師在校任教講學。出國(境)研修、參加國際會議、開展合作科研的教師人數持續攀升。與國外大學共建四所孔子學院,積極選派漢語教師及志願者赴國外開展漢語教學,傳播中國語言與文化。大力推動學生的國際雙向流動,每年選派大批學生赴國(境)外交流學習,在校長短期國際學生人數達2800餘人,生源遍佈全球140多個國家。
1871年,美國聖公會在湖北武昌城內曇華林創辦了文華書院,與1885年英國循道會在武昌開辦的博文書院、英國倫敦會在漢口創辦的博學書院並稱為武漢地區的三大教會學校。1890年增設高中,成為六年制完全中學。1901年翟雅各任院長之後,發展迅速。
1903年,文華書院成立大學部,這是華中師範大學校史的開端。1909年5月18日,書院在美國哥倫比亞特區註冊,正式取得大學資格,校名為“文華大學校”。
1911年1月15日首次公開進行畢業班學生學位論文答辯,1月16日在文華教堂首次舉行畢業班佈道會,17日首次授予九名畢業生文學學士學位,韋卓民為其中之一。1915年1月29日,文華書院首次頒授碩士學位。
1922年2月,美國聖公會、美國復初會、美國雅禮協會、英國倫敦會、英國循道會等差會代表應邀到漢口吳德施主教寓所開會,決定在武昌開辦一所聯合大學。8月,籌建華中大學的臨時管理委員會成立。1924年,文化書院改名為(私立)華中大學。1924年漢口博學書院大學部、武昌博文書院大學部併入。1927年,基督教及《聖經》相關課程被編入教學大綱。1927年5月,受時局影響學校暫時關閉。隨後校長孟良佐給本應於當年6月畢業的學生寄去了畢業文憑,給5月仍堅持在校學習的學生全部給予成績“D”,並寄給學生本人成績單副本。
1929年1月,五個教會的代表在武昌開會,達成為重建華中大學做出最大努力的共識。長沙雅禮大學、岳陽湖濱書院大學部正式併入華中大學。5月,再次舉行會議,選舉韋卓民為華中大學校長,在韋卓民從英格蘭返回之前,孟良佐繼任校長。大會表決通過學校英文名為“Central China College”。各差會就師資、財物等做出承諾。9月,華中大學重新開學。文華圖書科以專科學校名義在國民政府教育部立案註冊,具備了成為一所獨立學校的資格。1933年受西方經濟大蕭條的影響,五個合作教會的撥款額削減,辦學經費短缺,學校發展受到制約。1935年申請得到了四萬由美國返回的庚子賠款,並得到校友、政府及中國基金會的撥款,辦學條件大為改善。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武漢形勢嚴峻,學校著手準備西遷。1938年舉校西遷。7月10日從武昌啟程,船行五天,於15日抵達長沙;22日從長沙乘火車出發,經衡陽、東安、全州,再乘汽車抵達桂林。歷時一個月餘,歷程千餘里,9月下旬在桂林開學。日軍頻繁轟炸,難保師生安全,校臨時執委會決定再次遷移。1939年2月20日,師生乘汽車離開桂林,經良豐、荔浦、柳州、大塘、南寧、出境至安南、東塘、諒山,抵達河內。再踏上滇越公路,於27日下午全體抵達昆明。3月16日,乘車離開昆明轉輾喜洲。5月1日,在喜洲這一邊陲小鎮開始了華中大學新的學期。學校仍設文學院、理學院及教育學院,在此辦學近八年之久。
1945年8月,抗戰勝利結束的消息傳至喜洲,臨時執委會決定縮短假期,加快教學進度,爭取儘早返回武昌,並組建了一個運輸委員會,負責制定返回武昌的計劃。1946年4月17日,華中大學第一批師生由駱傳芳率領出發,一周後第二批師生由黃溥率領離開喜洲,舉校返回武昌。夏,全體師生安置進原華大校園臨時住房,並接受政府撥款加快房屋修建。9月,開始了返回武昌後的第一學年。加入中國基督教大學聯合托事部。隨後,師資隊伍得以充實,圖書館藏增加,辦學撥款到位,校園建築增多,學校發展勢頭良好。1949年5月16日武漢解放。11月1日,學校舉行建校二十五周年、重建二十周年校慶紀念會。
解放初期,隨著新中國的誕生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高潮的即將到來,教育事業遠遠跟不上形勢發展的需要,改造舊大學,建設新大學的任務提上了黨和政府的議事日程.因此,從1950年底至1951年初,全國各地開始了接收、改造各級各類舊學校和從帝國主義手中收回教育主權的教育改造工作。基於這種客觀形勢的要求和改造舊教育的需要,中南軍政委員會開始醞酸以中原大學教育學院為根本,在改造舊大學的基拙上,建立一所規模較大、學科齊全的綜合性師範大學。經過協商和籌備,1951年8月16日,中南軍政委員會正式決定,中原大學教育學院與私立華中大學合併,改為公立華中大學,併成立“華中大學改製委員會”。
1952年秋全國高等院校進行院系調整。根據中央人民政府1952年10月關於“撤梢華中大學改製委員會,組建華中高等師範學校建校委員會”、校名暫稱為“華中高等師範學校”的指令精神,中南軍政委員會教育部在(1952)教辦字第3548號令中指定潘梓年為主任委員,徐悉庸、王自申為副主任委員,領導建校各項籌備工作。院系調整中,以原公立華中大學為主體,集中了私立中華大學,廣西大學,南昌大學,華南師範大學,湖北教育學院,平原師範學院,海南師範高等專科學校的師範類專業組建了華中高等師範學校。 1953年春,華中高等師範學校經過院系調整,規模不斷擴大,系科逐步齊全,中南軍政委員會教育部呈報中央高教部,擬將華中高等師範學校定性為師範學院。同年10月24日,中央高教部批准將華中高等師範學校更名為“華中師範學院”。
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原華中大學經濟系、外語系併入武漢大學,1953年學校改名為華中師範學院。1962年湖北大學的一部分併入。1970年中南民族學院的一部分,湖北教師進修學院,湖北函授學院併入。
1985年學校更名為華中師範大學,並由鄧小平題寫了校名。2005年進入“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名單。2009年正式成立研究生院。
學校下設教育學院、心理學院、政法學院、政治學研究院、文學院、歷史文化學院、經濟學院、外國語學院、數學與統計學學院、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化學學院、生命科學學院、城市與環境科學學院、管理學院、繼續教育學院、高等職業技術學院、網路教育學院、音樂學院、美術學院、體育學院和國際文化交流學院等 21個學院;社會學系、信息技術系、信息管理系和電腦科學系等4個系;中國農村問題研究中心、語言研究所、湖北省教育數字化工程研究中心等60餘個研究所和研究中心。56個本科專業(方向)面向全國招生。學校設有教育部中南師資培訓中心、教育部中南教育管理幹部培訓中心。目前各類全日制在校生2萬餘人,其中研究生6000餘人,留學生600 餘人。學校基本形成了從本科生到碩士生、博士生及博士後,從全日制到成人教育完備的高等教育體系。
學校現有教職工4000餘人,專任教師1417人,其中教授311人,副教授491人,博士生導師219人,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2人,“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1 人,專兼職院士5人。是國家首批批准的具有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的單位之一,有權自行評審和授予教授、副教授職稱和博士生導師資格。現有國家重點學科8 個、省級重點學科15個、國家文理科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2個(物理學專業、歷史學專業)、全國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3個(中國近代史研究所、中國農村問題研究中心、語言與語言教育研究中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各1個。中國語言文學和物理等8個專業設有博士後流動站,有7 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9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78個博士學位授權學科專業,160個碩士學位授權學科專業。
學校科研工作發展勢頭良好,科研實力逐年增強。獲得5個國家級和部級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學校科研項目總經費快速增長,僅2006年科研項目經費就超過7000萬元,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2項、傑出青年科學基金1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立項總數在全國高校排名前10位;學校教師在全國高校首屆、第二屆、第三屆、第四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評獎中名列第13位、第15位,第10位和第8位,獲湖北省第五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23項,獲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2項、湖北省自然科學一等獎2項、湖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學校被湖北省委、省政府評為“高校科技為湖北省經濟作貢獻先進單位”。
在人才培養上,學校努力體現“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創新型”的現代人才培養思想,突出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的整體優化,大力倡導創新教育及其實踐能力的培養。在教學方面,推行學分制,實行選課制和主輔修與雙學位制;在學生管理方面,我校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做法,建立和健全了一系列學生管理的規章制度,比如星期天晚點名制度、文明寢室建設制度等。近年來,我校畢業生以過硬的思想素質、良好的業務素質以及全面的綜合素質贏得了用人單位的青睞,就業呈現出良好勢頭,畢業生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一次性就業率高,2004年為99.11%,2005年為95.1%,2006年為90.71%,2007年為91.97%,位列全國部屬院校前列。
學校校園文化生活豐富多彩,學生社團活動十分活躍,“桂子山藝術節”、“創新杯科學文化節”、“一二·九詩歌大賽”、“名家名師講壇”、“名人名作進校園 ”等成為我校傳統的校園文化活動,併在武漢地區頗具影響,為學生培養、鍛煉、展現自己的才能提供了廣闊的舞臺。我校曾多次被評為全國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先進單位,“聖兵愛心社”被評為全國“學雷鋒”標兵。 2003年10月,學校隆重舉行建校100周年文藝晚會,海內外華師學子齊聚桂子山,愛國熱情化作精彩節目,通過眾多媒體傳遍中華大地。
學校十分重視學生學習和生活條件的改善。目前擁有10餘棟現代化教學樓,建有多個體育場館;建有兩座圖書館,館藏面積13000餘平方米,藏書260餘萬冊,並具有先進的“校園文獻網路化管理與服務系統 ”。分佈在各院、系、所、中心可供學生學慣用的電腦8000多台;已建成與國際互聯的校園電腦網路。學生宿舍全部實行公寓化管理,每棟宿舍都安裝有投幣式全自動洗衣機,房間除必備的桌、椅、床、燈、書架外,還有衣櫃和儲藏室,每個房間都安裝了電話。學校有學生食堂7個,三星級賓館一座,能滿足不同口味、不同民族習慣、不同消費能力的學生需要。校醫院為一級甲等醫院,為全日制學生提供免費醫療服務。在校內,超市、浴池、理髮店等各類生活服務設施齊全。學校建有多功能體育館、體操房、游泳池、足球場、籃球場、排球場、網球場等各類現代化體育設施,可以滿足學生的體育鍛煉需求。
華中師範大學校徽設計十分簡潔。以青綠為底色,外層同心圓包裹著鄧小平同志為學校親筆題寫的校名和學校的英文全稱“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內層實心圓形反襯的白色印篆“華大”二字,既是學校簡稱,又寓意學校主要前身之一的“華中大學”。 漢字為象形表意文字,校徽中“華”字似宮房屋舍,“大”字既像單人獨立又如莘莘學子背靠建築稍作休憩,整體風格明快活潑,隱有生機。
求實創新 立德樹人
學以致新,師者育人,惟求實而可以創新,惟立德方能樹人。八字校訓既是學校對於學子的期許,也是學子正己立身的鏡鑒。
《華大新校歌》
南湖浪涌,桂香靈動,百年求索路,桃紅李白映蒼穹。
仰望星空,立言立功,江山任指點,青春飛揚別樣紅。
華大正蔥蘢,博雅為我宗,大愛生為本,長風送鯤鵬。
《原華中大學校歌》
母校華中,鞠育劬勞無窮。長路漫漫,我惟校訓是從。犧牲服務,報國盡我精忠。表彰博愛,促進世界大同。
同學興起,立德立言立功。當仁不讓,發奮天下為雄。鋤強除暴,再見祖國興隆。扶傾濟弱,促進世界大同。
忠誠博雅 朴實剛毅
2003年百年校慶時,在充分討論、集思廣益取得共識的基礎上,將華師精神提煉凝結為“忠誠博雅、朴實剛毅”八個字。它是一種有形的規範和無形的魅力,凡是華師的學子和校友都從中無不感受到與自己的一種情感上的維繫與觀照,從學緣上尋找到一種屬於自己的思想源泉與學識依托。它除了包含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廣博高雅的人文精神,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為人師表的重德精神,立德樹人的育才精神,海納百川的兼容精神之外,還有全面發展的博學精神,不斷開拓的創新精神,溫暖人心的博愛精神等等。
忠誠博雅:忠心而致誠,博大而高雅。它顯示了一種修養、氣質和精神境界,意味著博採眾長、兼容並包。從過去的“又紅又專、能文能武”到今天的“品學兼優、德才兼備”,乃至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意味著志趣高雅、風格高尚、氣質不俗。它是華師人獨特的個性。
朴實剛毅:質朴而堅實,剛強而弘毅。體現的同樣是一種品質、修養,講究的是一種氣度和內在的陽剛之美。“朴實”是對華師人淳樸、實在、踏實等品質的概括;“剛毅”則反映了華師人自強不息、奮發有為,在困難和逆境中不屈不撓、開拓進取的毅力和精神。一方面不事張揚,踏實做事;一方面持之以恆,有所作為,正是華師人百年來一以貫之的傳統,並體現在學校的人才培養中。
華師校訓與華師精神作為華師人的群體意識、人格共性,在不斷閃耀著光輝;作為華師人的精神力量和理想追求,在新的世紀發揚光大。
學校廣泛與國內許多重點院校、科研機構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係。與美國、德國、日本、俄羅斯、法國、紐西蘭、澳大利亞、南韓、越南等70多個國家的100多所大學建立了校際交流關係,開展廣泛的學術交流與科研合作。學校常年聘有外籍專家和教師在校任教。近幾年,學校經常派出人員到國外留學深造,其中大部分已學成回國,成為學校教學科研骨幹力量,還有一批教師活躍在國際學術講壇上,為促進中外科技、文化教育交流做出了貢獻。
華中師範大學立足湖北,面向中南,輻射全國,全體華中師大人正以昂揚的鬥志,為爭取把華中師範大學建設成為教師教育特色鮮明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而努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