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變理論學派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權變理論學派是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美國經驗主義學派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起來的管理理論。
權變理論認為,在組織管理中要根據組織所處的環境和內部條件的發展變化隨機應變,沒有什麼一成不變、普遍適用、"最好的" 管理理論和方法。
權變管理就是依托環境因素和管理思想及管理技術因素之間的變數關係來確定的一種最有效的管理方式。
進入七十年代以來,權變理論在美國興起,受到廣泛的重視。權變理論的興起有其深刻的歷史背景,七十年代的美國,社會不安,經濟動蕩,政治騷動,達到空前的程度,石油危機對西方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企業所處的環境很不確定。但以往的管理理論,如科學管理理論、行為科學理論等,主要側重於研究加強企業內部組織的管理,而且以往的管理理論大多都在追求普遍適用的、最合理的模式與原則,而這些管理理論在解決企業面臨瞬息萬變的外部環境時又顯得無能為力。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人們不再相信管理會有一種最好的行事方式,而是必須隨機制宜地處理管理問題,於是形成一種管理取決於所處環境狀況的理論,即權變理論,“權變”的意思就是權宜應變。
管理學派 | |
---|---|
管理科學學派 | |
管理過程學派 | |
溝通(信息)中心學派 | |
經理角色學派 | |
決策理論學派 | |
經驗主義學派 | |
權變理論學派 | |
群體行為學派 | |
人際關係行為學派 | |
社會系統學派 | |
社會技術系統學派 | |
系統管理學派 | |
行為科學學派 | |
新組織結構學派 | |
知識管理理論流派 | |
[編輯] |
伯恩斯和斯托克是最早運用權變思想來研究管理問題的人。他們對生產電子設備、機械產品和人造絲等不同產品的20個企業進行了調查,經過研究;得出了以下的結論:企業按照目標、任務、工藝,以及外部環境等活動條件的不同,可以分為"穩定型"和"變化型" 兩大基本類型。
1)"穩定型" 的企業,適宜於採用"機械式" 的組織形式。它的特征是;有一種嚴格規定的組織結構;有很明確的任務、方法、責任和與各個職能作用相一致的權利;管理系統內部的相互作用是上、下級垂直的命令等級;
在組織活動中,具有重要意義的是職務的權利和責任,而不是工作人員的技能和經驗。
2)如果是"變化型" 的企業,那麼採用‘有機式" 的組織模式較為適宜。它的特點是,有相當靈活的結構,可以不斷調整每個人的任務;系統內部的相互關係是網路型的;而不是等級控制;強調橫向的聯繫而不是垂直的領導;
在組織活動中,技能與經驗居於憂先地位,權利的分散以技術業務專長為基礎;而不是以等級職位為基礎,等等。
錢德勒在1962年發表了《戰略與結構》一書,強調在不同的條件下,有多種組織方案的論點。他對"杜邦"、"通用汽車"、"新澤西標準石油公司" 等近70個大型企業的組織結構的變化機理研究後指出,
組織管理結構是隨著企業戰略的變化而變化的,而戰略本身又由於市場的.金融的、科學技術的和其他條件的變化而變化。
瓊·伍德沃德 (1916一 1971)
20世紀50年代,女管理學家瓊·伍德沃德和她的助手們對英國南伊塞克斯的100家公司進行了廣泛的調查,在此基礎上於1965年發表了《工業組織:理論與實踐》,證明瞭企業組織的技術分系統與結構分系統具有直接的相互關係。
他們被稱為是現代權變學說的創始者。1967年他們合寫《組織和環境》一書,論述了外部環境和組織結構之間的關係;他們的基本主張是:按照不同的形勢、不同的企業類型、不同的目標和價值,採取不同的管理方法。
1)組織結構的特點就是分散化和整體化。
分散化就是把組織系統劃分為各種分系統,每個分系統根據與它相適應的外部環境所提出的要求,發展其特有的性質。
整體化是努力使各個分系統在完成組織任務時達到統一的過程。
2)組織的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程度估計:
(1)從外部環境獲得信息的清晰程度;
(2)對於組織所採取行動的反饋時間;
(3)組織活動條件的計劃性程度。
3)在企業結構模式分為4種模式:
(1)市場等外部條件變化快、內部各種產品之間工藝技術差別大的企業,例如: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組織設計為按產品劃分為各個事業部;
(2)外部環境變化較快,但工藝技術差別不大的企業,例如:美國休斯飛機公司,組織設計採取矩陣組織結構;
(3)外部環境穩定.工藝技術也較穩定的企業,例如:美國大陸包裝品公司,組織設計採用直線職能制結構;
(4)外部環境十分穩定,而且產品非常單一的企業,例如:美國麥當勞公司,採用高度集權結構。
盧桑斯是美國尼勃拉斯加大學的教授,他在1973年發表了《權變管理理論:走出叢林的道路》的文章,
1976年他又出版了《管理導論:一種權變學說》。系統地介紹了權變管理理論,提出了用權變理論可以統一各種管理理論的觀點。
盧桑斯是權變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1)盧桑斯把過去的管理理論劃分為4種學說:過程學說、計量學說、行為學說和系統學說。
當過程、計量、行為.系統4種學說結合在一起時,就產生了"不同於部分總和的某種東西",這就是管理的"權變學說"。
2) 權變關係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變數之間的一種函數關係。他把權變關係看作是一種"如果一那麼"的函數關係。"如果" 是自變數,"那麼" 是因變數。在權變管理中,通常的情況是,環境是自變數,而管理的觀念和技術是因變數。
3)關於權變管理,盧桑斯提出了一個觀念性的結構,用下麵的矩陣圖來表示。這個結構有3個主要部分:環境,管理觀念和技術,它們兩者之間的權變關係。沿著矩陣的橫軸是獨立的‘如果",縱軸是從屬的"那麼"。
(1)環境變數:分為外部環境與內部環境兩個方面。
①外部環境又分一般的和特有的兩種。
一般的外部環境是由社會的、技術的、經濟的和政治、法律的力量所組成。它們對正式組織系統的影響一般不是直接的,但卻是巨大的。
特有的外部環境包括供應者、顧客、競爭者。他們也在正式組織系統的外面;卻直接影響它。
②內部環境基本上是正式組織系統。它的各變數間,以及它與外部環境各變數間是相互關聯、相互依存的。主要的內部變數包括組織結構、決策、交流和控制過程,以及工藝的組織狀態。
(2)管理變數:主要是指過程學說、計量學說、行為學說、系統學說等所主張的管理觀念和技術。其主要內容如下:
①過程的管理變數有計劃、組織、指揮、交流和控制;
②計量的管理變數有基本的計量方法、決策模式、運籌學;
③行為的管理變數有學習、行為的改變、動機的形成、集體動態、組織行為;
④系統的管理變數有普通系統理論、系統設計和分析、信息管理系統。
(3)權變關係:是獨立的環境變數同從屬的管理變數間的函數關係。
菲德勒(F.E.Fidler)早年就讀於芝加哥大學,獲博士學位。畢業後,留在芝加哥大學任教。1951年,移居 伊利諾斯州,擔任伊利諾伊大學心理學教授和群體效能實驗室主任。1969年,菲德勒前往華盛頓大學,擔任心理學和管理學教授,同時兼任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 和比利時魯漢大學客座教授。
菲德勒是當代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和管理學家。他從1951年起進行了長達15年的調查;提出了"有效領導的權變模式"。他認為任何領導形態都可能是有效的,關鍵在於領導者必須與環境情景相適應。
主要著作:《讓工作適合管理者》(1965)、《領導方式與有效的管理》
權變理論學派認為,在企業管理中要根據企業所處的內外條件隨機應變,沒有什麼一成不變、普遍適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論和方法。該學派是從系統觀點來考察問題的,它的理論核心就是通過組織的各子系統內部和各子系統之間的相互聯繫,以及組織和它所處的環境之間的聯繫,來確定各種變數的關係類型和結構類型。它強調在管理中要根據組織所處的內外部條件隨機應變,針對不同的具體條件尋求不同的最合適的管理模式、方案或方法。
美國學者盧桑斯(F.Luthans)在1976年出版的《管理導論:一種權變學》一書中系統地概括了權變管理理論。他認為:
一、權變理論就是要把環境對管理的作用具體化,並使管理理論與管理實踐緊密地聯繫起來。
二、環境是自變數,而管理的觀念和技術是因變數。
這就是說,如果存在某種環境條件下,對於更快的達到目標來說,就要採用某種管理原理、方法和技術。比如,如果在經濟衰退時期,企業在供過於求的市場中經營,採用集權的組織結構,就更適於達到組織目標;如果在經濟繁榮時期,在供不應求的市場中經營,那麼採用分權的組織結構可能會更好一些。
三、權變管理理論的核心內容是環境變數與管理變數之間的函數關係就是權變關係。
環境可分為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外部環境又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由社會、技術、經濟和政治、法律等所組成;另一種是由供應者、顧客、競爭者、雇員、股東等組成。內部環境基本上是正式組織系統,它的各個變數與外部環境各變數之間是相互關聯的。
可分為積極性與消極性要旨兩方面立論:
- 1. 適合形勢的管理
- 最好的管理方法,就是要適合形勢。審查情勢,採行適切配合的思想與方法才能成功。因勢制宜,是權變之道。
- 2. 以變應變的管理
- 成功的管理,在於與時俱進,法隨時轉,一成不變是死巷,以變應變才是生路。
- 3. 環境適應的管理
- 外在環境對組織而言是獨立變數,而組織內部的型態等,是依附變數。兩種變數之間,存有相互影響關係。由於外在獨立變數,非管理系統所能控制,故權變理論就是要使內在的依附變數對環境做最佳的適應,以謀生存與發展。
- 4. 假設情況的管理
- 權變管理就是假設情況怎麼樣,便要採取怎樣的手段為因應。這是“假如… 便要”的因應管理。
- 5. 奇正並用的管理
- 平常時期,依照一般法則處理普通事務,為正。在非常時期,用智術、妙計處理複雜或緊要事務,為奇。奇正並用,乃指應用機動靈活的管理理論與法則。
- 6. 異途同歸的管理
- 世上沒有絕對的真理,亦無一成不變的法則,只要能解決問題,達成目的之不變法則,便是無往不利的實證真理。
- 1. 兩極論的否定
- 在理論的兩極之間,尚有許多程度不同,左右移動的支柱點,可供管理上的決策與措施,從不同角度去衡量。
- 2. 定律論的解脫
- 往往傳統學者所企以建立的真理或定律,只是侷限的、暫時的與相對的。其實,凡此時此地能解決的問題,達到目的的,才是真理與定律。
權變理論學派同經驗主義學派有密切的關係,但又有所不同。經驗主義學派的研究重點是各個企業的實際管理經驗,是個別事例的具體解決辦法,然後才在比較研究的基礎上作些概括;而權變理論學派的重點則在通過大量事例的研究和概括,把各種各樣的情況歸納為幾個基本類型,並給每一類型找出一種模型。所以它強調權變關係是兩個或更多可變因數之間的函數關係,權變管理是一種依據環境自變數和管理思想及管理技術因變數之間的函數關係,來確定的對當時當地最有效的管理方法。
應當肯定地說,權變理論為人們分析和處理各種管理問題提供了一種十分有用的方法。它要求管理者根據組織的具體條件,及其面臨的外部環境,採取相應的組織結構、領導方式和管理方法,靈活地處理各項具體管理業務。這樣,就使管理者把精力轉移到對現實情況的研究上來,並根據對於具體情況的具體分析,提出相應的管理對策,從而有可能使其管理活動更加符合實際情況,更加有效。所以,管理理論中的權變的或隨機制宜的觀點無疑是應當肯定的。同時,權變學派首先提出管理的動態性,人們開始意識到管理的職能並不是一成不變的,以往人們對管理的行為的認識大多從靜態的角度來認識,權變學派使人們對管理的動態性有了新的認識。
但權變學派存在一個帶有根本性的缺陷,即沒有統一的概念和標準。雖然權變學派的管理學者採取案例研究的方法,通過對大量案例的分析,從中概括出若幹基本類型,試圖為各種類型確認一種理想的管理模式,但卻始終提不出統一的概念和標準。權變理論強調變化,卻既否定管理的一般原理、原則對管理實踐的指導作用,又始終無法提出統一的概念和標準,每個管理學者都根據自己的標準來確定自己的理想模式,未能形成普遍的管理職能,權變理論使實際從事管理的人員感到缺乏解決管理問題的能力,初學者也無法適從。
權變理論試圖改變一種局面,變各派理論互相“低毀”為相互“承認”,因此有管理學家說權變理論猶如一隻裝滿管理理論的大口袋。在權變理論產生之初,不少管理學者給予它高度的評價,認為比其它一些管理理論有更光明的前景,是解決企業環境動蕩不定的一種好方法,能使管理理論走出理論叢林之路。然而,沒有過多久,他們就不得不承認,這個期望又一次落空了。
超Y理論和Z理論還有領導的生命周期理論也是權變學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