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5个条目

小托馬斯·沃森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Thomas J. Watson)
小托马斯·沃特森(Thomas Watson Jr.)
放大
小托馬斯·沃特森(Thomas Watson Jr.)

小托馬斯·沃森(Thomas Watson Jr.,1914-1993):IBM國際商用機器公司)的開拓者,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資本家。

目錄

小托馬斯·沃森簡介

  小托馬斯·約翰·沃森(Thomas J. Watson Jr)IBM(國際商用機器公司)的開拓者。1914年生於美國俄亥俄州的代頓市。1937年畢業於美國布朗大學。畢業後進入在航空領域任職,二戰時(1942年)到美國空軍服役,1946年作為推銷員進入IBM,1952年擔任IBM總裁。1956年擔任IBM董事長,1971年因病辭去董事長職務。後來成為美國駐前蘇聯大使,直到1980年。

  小沃森領導IBM公司進入電腦時代併進一步將其發展為商界巨擘。他由此被《財富》雜誌稱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資本家”。

  Thomas Watson, Jr. was born on January 14, 1914 just before his father was summarily dismissed from his job at NCR. Then came two daughters, Jane and Helen, before the youngest child, Arthur Kittredge Watson, was born.

Both sons were immersed in IBM from a very early age; Tom Watson, Jr. was later to say that IBM was always on his mind. He was taken on plant inspections — his first memory of such a visit (to the Dayton, Ohio factory) was at the age of five — business tours to Europe and he made appearances at the Hundred Per Cent Club even before he was old enough to attend school.

影響世界進程的100位管理大師
1.亞當·斯密
(Adam Smith,1723-1790)
2.羅伯特·歐文
(Robert Owen,1771-1858)
3.查爾斯·巴貝奇
(Charles Babbage,1792-1871)
4.弗雷德里克·W·泰勒
(Frederick W. Taylor,1856-1915)
5.卡爾·巴思
(Carl G. Barth,1860-1939)
6.亨利·甘特
(Henry L. Gantt,1861-1919)
7.弗蘭克·吉爾佈雷斯
(Frank B. Gilbreth,1868-1924)
8.莉蓮·吉爾佈雷斯
(Lillian Moller Gilbreth,1878-1972)
9.哈林頓·埃默森
(Harrington Emerson,1853-1931)
10.莫裡斯·庫克
(Morris Cooke,1872-1960)
11.亨利·法約爾
(Henry Fayol,1841-1925)
12.馬克斯·韋伯
(Max Weber,1864-1920)
13.林德爾·厄威克
(Lyndall F. Urwick,1891-1984)
14.盧瑟·古利克
(Luther H. Gulick,1892-1993)
15.瑪麗·帕克·福萊特
(Mary Parker Follett,1868-l933)
16.雨果·孟斯特伯格
(Hugo Munsterberg,1863-l9l6)
17.喬治·埃爾頓·梅奧
(George Elton Mayo,1880-1949)
18.弗里茨·羅特利斯伯格
(Fritz J. Roethlisberger,1898-1974)
19.赫伯特·西蒙
(Herbert A. Simon)
20.亞伯拉罕·馬斯洛
(Abraham Maslow,1908-l970)
21.克萊頓·阿爾德佛
(Clayton Alderfer)
22.戴維·麥克利蘭
(David McClelland)
23.道格拉斯·麥克雷戈
(Douglas McGregor,1906-1964年)
24.約翰·莫爾斯
(John Morse)
25.威廉·奧奇
(William G. Ouchi)
26.克瑞斯·阿吉裡斯
(Chris Argyris)
27.庫爾特·勒溫
(Kurt Lewin,1890 - 1947)
28.利蘭·佈雷德福
(Leland Bradfurd)
29.伯爾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納
(B. F. Skinner)
30.阿爾伯特·班杜拉
(Albert Bandura)
31.萊曼·波特
(Lyman Porter)
32.維克托·弗魯姆
(Victor H. Vroom)
33.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
(Frederick Herzberg)
34.斯塔西·亞當斯
(J. Stacy. Adams)
35.哈羅德·凱利
(Harold H. Kelley)
36.哈羅德·孔茨
(Harold koontz,1908-1984)
37.切斯特·巴納德
(Chester Barnard,1886-1961)
38.斯坦利·西肖爾
(Stanley E. Seashore)
39.羅伯特·坦南鮑姆
(Robert Tannenbaum)
40.俄亥俄州立大學研究小組
41.倫西斯·利克特
(Rensis Likert)(密執安研究)
42.羅伯特·布萊克
(Robert R. Blake)
43.弗雷德·菲德勒
(Fred E. Fiedler)
44.羅伯特·豪斯
(Robert J House)
45.保羅·赫塞
(Paul Hersey)
46.理查德·約翰遜
(Richard A. Johnson)
47.弗里蒙特·卡斯特
(Fremont E. Kast)
48.詹姆斯·羅森茨韋克
(James E. Rosenzweig)
49.詹姆斯·格黑爾·米勒
(James Grier Miller)
50.梅薩·羅維奇
(M. Mesarovie)
51.彼得·德魯克
(Peter Drucker)
52.歐內斯特·戴爾
(Ernest Dale)
53.威廉·紐曼
(William Newman)
54.艾爾弗雷德·P·斯隆
(Alfred P.Sloan)
55.保羅·勞倫斯
(Paul R. Lawrence)
56.弗雷德·盧桑斯
(Fred Luthars)
57.瓊·伍德沃德
(英國,Joan Woodward)
58.亨利·明茨伯格
(Henry Mintzberg)
59.埃爾伍德·斯潘塞·伯法
(Elwood Spencer Buffa)
60.W·愛德華茲·戴明
(W. Edwards Deming)
61.約瑟夫·朱蘭
(Joseph Juran)
62.戴爾·卡耐基
(Dale Carnegie)
63.詹姆士·錢皮
(James Champy)
64.馬文·鮑爾
(Marvin Bower)
65.大前研一
(Kenichi Ohmae)
66.湯姆·彼得斯
(Tom Peters)
67.布魯斯·亨德森
(Bruce Henderson)
68.亨利·福特
(Henry Ford)
69.小托馬斯·沃森
(Thomas Watson Jr.)
70.戴維·帕卡德
(David Packard)
71.盛田昭夫
(Akito Morita)
72.松下幸之助
(Konosuke Matsushita)
73.羅伯特·湯賽德
(Robert Townsend)
74.哈羅德·傑寧
(Harold Geneen)
75.伊戈爾·安索夫
(Igor Ansoff)
76.邁克爾·波特
(Michael Porter)
77.加里·哈默爾
(Gary Hamel)
78.理查德·帕斯卡爾
(RiChard Pascale)
79.羅莎貝斯·莫斯·坎特
(Rosabeth Moss kanter)
80.查爾斯·漢迪
(Charles Handy)
81.艾爾弗雷德·D·錢德勒
(Alfred Chandler)
82.蘇曼特拉·戈沙爾
(Sumantra Ghoshal)
83.彼得·聖吉
(Peter Senge)
84.吉爾特·霍夫斯塔德
(Geert Hofstede)
85.馮斯·瓊潘納斯
(Fons Trompenaars)
86.艾德佳·沙因
(Edgar Schein)
87.埃里奧特·傑奎斯
(Elliott Jaques)
88.阿爾文·托夫勒
(Alvin Toffler)
89.約翰·奈斯比特
(John Naisitt)
90.瑪麗·帕克·福列特
(Mary Parker Follett)
91.沃倫·本尼斯
(Warren Bennis)
92.勞倫斯·彼得
(Laurence Peter)
93.西奧多·萊維特
(Theodore Levitt)
94.菲利普·科特勒
(Philip Kotler)
95.傑伊·洛希
(Jay W. Lorsch)
96.愛德華·勞勒
(Edward Lawler)
97.沃倫·施密特
(Warren H. Schmidt)
98.簡·莫頓
(Jane S. Mouton)
99.特倫斯·米切爾
(Terence R. Mitchell)
100.肯尼斯·布蘭查德
(Kenneth Blanchard)
[編輯]

  At home his father's discipline was erratic and often harsh. Around the time he was thirteen, Tom, Jr. began to suffer from recurring depression. These continued for six years and, in his autobiography, he claimed that (according to the standards of later times) his behavior then would have been seen as a symptom of clinical depression.

  Talking to a reporter in 1974, Watson, Jr. described his relationship with his father; "My father and I had terrible fights … He seemed like a blanket that covered everything. I really wanted to beat him but also make him proud of me". But this relationship was not all negative as Tom himself admitted in the same interview; "I really enjoyed the ten years (working) with him". In his own book (Father Son & Co.), on the very first page, he gives his own comment of the force that drove him; "I was so intimately entwined with my father. I had a compelling desire, maybe out of honor for the old gentleman, maybe out of sheer cussedness, to prove to the world that I could excel in the same way that he did."

  Watson Jr. attended the Hun School of Princeton in Princeton, New Jersey.[1]

  He claimed in his autobiography that as a child he had a "strange defect in his vision" that made written words appear to fall off the page when he tried to read them. As a result Watson struggled in school, and he acknowledged that Brown University reluctantly admitted him as a favor to his father. He obtained a business degree in 1937.[1]

  After graduating Watson became a salesman for IBM, but he had little interest in the job. The critical turning point in Watson's life was his service as a pilot in the Army Air Force during World War II. Both brothers, Tom and "Dick" (Arthur) Watson, served in the forces during the Second World War, Arthur (dropping out of Yale) as a Major in Ordnance and Tom, Jr. as a pilot, a Lieutenant Colonel chauffeuring top brass around the USSR. Tom, Jr. later admitted to journalists that the one career he really would have liked to follow was that of an airline pilot. Piloting came easily to him and for the first time he had confidence in his abilities. Toward the end of his service Watson worked for Maj. Gen. Follett Bradley, who suggested that he should try to follow his father at IBM. Watson regularly flew Bradley, the director of lend-lease programs to the Soviet Union, to Moscow during the war. On these trips he learned Russian, which would later serve him well as the American Ambassador to the Soviet Union.

  Watson returned to IBM at the beginning of 1946. He was promoted to be a Vice President just six months later and was promoted to the board just four months after that. Continuing to make record progress, he became Executive Vice-President in 1949.

小托馬斯·沃森的商業和管理思想

  小沃森出生於1914年,小湯姆的名字終生都跟隨著他,即使他成了年近80歲的老頭,仍然被叫做小湯姆。由於從小頑皮搗蛋,被人稱作“可怕的湯米”。12歲那年他買了一瓶黃鼠狼臭腺。當全校全體集合時,他手持臭腺瓶,跑向主通風管道。整個樓層臭氣熏天。他創造了自己學校生活中最輝煌成功的一刻。結果被迫暫時休學。這家伙居然用了六年,換了三所學校才將高中念完。上大學,也完全是有錢有勢的雙親在布郎大學校長身上施加了壓力。

  小沃森對父親所經營的IBM沒什麼好印象。小時候參觀工廠,最深刻的就是濃烈的煙霧、噪音以及刺鼻的金屬味。1937年,小沃森前往IBM銷售學校,熬了兩年堅持到學業結束。小沃森成了正式銷售員。但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花在飛行和泡妞上。他的風流韻事在公司內沸沸揚揚。但他有股倔勁:“我不能讓IBM支配我的生活。”

  二戰爆發使使小沃森有瞭解脫的機會,他加入了國民警衛隊。他依然膽大包天,一次志願擔任飛行觀察員,穿過敵人炮火飛向緬甸。結果起了濃霧,他們什麼也看不見。從高度計來看,他們應該已經撞山墜毀了。軍隊生涯,使他擺脫了父親的陰影,有了自信心。他終於拿起電話,告訴父親,他將回到IBM。這當然是老沃森盼望了多年的心愿。他當起推銷員,得到了極其輕鬆的華爾街業務區,結果到1月2日,就完成了全年的銷售額度。

  老沃森很懷疑那些以真空管和電子零配件裝成的龐然大物,醜陋又難過,而且由很多吱軋作響的機械構成,聽起來象滿滿一屋子的人在織布一樣。他甚至斷言:“世界市場對電腦的需求大約只有5部。”父子倆發生了激烈的爭執。有一次,他在機場跑道上和父親發生衝突,最後大聲說:“你能永遠不離開我嗎?”

  小沃森成為IBM第二號人物後,當即對研究機構進行革新。在公司發展方向上實施了帶根本性的改革。1950年5月,任命麥克道爾為實驗室負責人,大量招聘電子技術方面的人才。而“國防電腦”的研製正是小沃森率領IBM進入電子技術的一次冒險,是公司發展方向的徹底革命。1951年,IBM開始決定開發商用電腦,聘請馮·諾依曼擔任公司的科學顧問,1952年12月研製出IBM第一臺存儲程式電腦,也是通常意義上的電腦,它叫IBM 701。

  1952年大選前夕之夜,蘭德將一臺Univac電腦提供給哥倫比亞廣播公司預測結果。電腦作出了艾森豪威爾以微弱優勢獲勝的預測。那一次,Univac大出風頭,被稱為“無與倫比的電子大腦”。當然,受刺激最大的還是小沃森。

  1953年4月,IBM紐約總部終於迎來輝煌,150位全美最出色的科學家和商界領袖參加IBM-701國際電腦的盛大典禮。1956年,4年一度的大選降臨,電視上再也見不到Univac電腦,而儘是IBM的標誌。此時,IBM已經占領了約70%的市場,美國本土只留下以雷明頓·蘭德公司為首的7家公司,新聞傳媒戲稱美國電腦業是“IBM和七個小矮人”。

  1956年5月,老沃森正式將IBM的權力之柄移交給小沃森。父與子握手的鏡子出現在《紐約時報》上,代表著兩個時代的過渡。這時IBM已是美國排名第37位的大公司。小沃森說:“他肯定已認識到死神正向他逼近,這也許是他決定下臺的唯一原由。”6月,老沃森因病去世。1956年底,小沃森召開高層經理會議,制定了著名的威廉斯堡計劃,使公司脫胎換骨。

  有一次,小湯姆讓一位決策失誤使公司損失1000萬美元的經理去他的辦公室。這人畏畏縮縮進來,小湯姆問:“你知道我為什麼叫你來嗎?”這人回答:“我想是要開除我。”小湯姆十分驚訝:“開除你?當然不是,我剛剛花了1000萬美元讓你學習。”然後他安慰這位經理,而且鼓勵他繼續冒險。

  1961年,公司年收入達20億美元之巨。股票價值比5年前增了4倍。當時全美共有 6000臺電腦在運轉,IBM就占了4000部。人們開始把IBM公司稱作“藍色巨人”(Big Blue)。小沃森升為主席兼董事長,開始指揮生產聲名卓著的“IBM 360系統。”著名的《幸福》雜誌稱為“超級冒險”,在整個電腦的體繫結構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使“兼容”成為推動電腦產業革命最響亮的口號。到1966 年底,已有8000臺電腦出廠,使IBM年收入超過40億美元,稅前存利潤高達10億美元。一場歷時5年的“賭註”50億美元的超級毫賭見出了分曉。

  1969年1月17日,IBM遭遇反壟斷法,開始卷入曠日持久的訴訟案之中。這一年也是美國經濟衰退期,IBM的年增長率迅速下滑。小沃森承受了巨大的精神壓力。1971年底,小沃森因心肌梗塞住院。出院兩個月後,他告訴董事會準備退休。1972年6月,他正式提出辭呈。小沃森卸下重擔後,拖著虛弱的身體遠航紐西蘭島。但絲毫沒有改變他惡劣的心情,使得相處30多年的妻子奧利夫都忍無可忍,提出了離婚的威脅。小沃森這時才回過神來,又拿出一個絕望少年的手段,重新追求奧利夫。

  1993年12月31日,小沃森因中風併發症去世,享年79歲。他最具價值的遺產可以歸結為幾個字:“IBM就是服務”。

小托馬斯·沃森人生的八個重要準則

  小托馬斯·沃森在談到人生的成長過程時說,由於進 IBM 工作,爸爸給我寫的信多起來。這些信我一直保留著。其中有一封我特別喜歡的是 1936 年 12 月寫的。他整天想的都是道德規範,幾乎沒有一封信不充滿了說教。下麵的信是鼓勵我完成剩下的功課,順利畢業。父親教我的人生行為準則,我至今仍然感到有教益:永遠記住生活並不像許多人曾經經歷過的那麼複雜,你越成熟,就越會意識到成功和幸福取決於不多的幾件事上。我以前總是不喜歡聽這些說教,但是今天,我感到這些話是多麼有教益啊!下麵我用商業的說法將人生重要的行為準則描述如下:

  1.要有資產,不要負債

  2.要有遠見,不要有保守的思想。

  3.要無私,不要貪財。

  4.要有愛心,不要平庸的伙伴。

  5.要品行端正,不要不拘小節。

  6.要有好的儀錶,不要不關心別人。

  7.要真摯的友誼,不要虛偽的朋友。

  8.要自尊與矜持。

  要點:

  天分就像是一塊未經研磨的鑽石,只有經過不斷的精心加工,它才會光芒四射。一個人有天分,既是得天獨厚,也意味著責任。光有天分是不夠的,還要有願望,願意通過勤奮和努力讓天賦有所造化。誰缺乏這樣的願望,便是辜負了自己的才能。

小托馬斯·沃森語錄

  • 父親清楚的表示,倘若我想掌握更大的權力,就必須在每一個問題上繼續和他爭論下去。我抱怨他的態度太粗暴,他大聲呵斥到:“我已經沒有許多時間來跟你羅嗦,那是我教你工作的惟一辦法。”看來這就是他培養,鍛煉我、造就我的一套辦法。
  • 當我還是個不諳世事、學習成績相當糟糕的孩子時,父親給我的是愛和鼓勵;當我成了一名推銷員時,他給我以不遺餘力的幫助;但是當我行將執掌擁有成千上萬職工的企業大權時,他卻迫使我在每一個重大問題上和他爭論,使我瞭解他思考和處理問題的方法。
  • 父親用自己的一舉一動來影響我,熏陶我,使我的言談舉止帶上一副紳士的派頭。他認為這是待人接物的最重要的技巧。

小托馬斯·沃森的主要著作

  • 《小沃森自傳》
  • 《一個企業和它的信條》

參考文獻

  1. 1.0 1.1 Lieut. T. J. Watson Jr. Weds Olive Cawley In the Post Chapel at Fort McClellan. The New York Times. December 16, 1941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9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評論(共2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小托馬斯·沃森"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125.125.46.* 在 2010年5月30日 14:14 發表

最後兩段怎麼自相矛盾啊?79就死了怎麼80多還能開寶馬?

回複評論
Dan (討論 | 貢獻) 在 2010年5月31日 10:13 發表

125.125.46.* 在 2010年5月30日 14:14 發表

最後兩段怎麼自相矛盾啊?79就死了怎麼80多還能開寶馬?

謝謝您的指正,現已訂正~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