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現代化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近代化)

現代化(Modernization)

目錄

什麼是現代化

  現代化常被用來描述現代發生的社會和文化變遷的現象,根據馬格納雷拉的定義,現代化是發展中的社會為了獲得發達的工業社會所具有的一些特點,而經歷的文化與社會變遷的,包容一切的全球性過程。

  從歷史上來講,它主要指近代以來,世界各國一種向以西歐及北美地區等地國家許多近現代以來形成的價值目標,尋求新的出路的過程,因此常與西方化的內涵相近。一般而言,現代化包括了學術知識上的科學化,政治上的民主化,經濟上的工業化,社會生活上的城市化,思想領域的自由化和民主化,文化上的人性化等。現代化表現在:

  ①經濟層面:工業生產力水平高,農業方面產品質量高種類豐富產量豐富,科技得到大程度利用,城市鄉村建設程度高,人民生活質量高

  ②政治層面:生產科學管理,政治透明化

  ③社會層面:個人利益集體利益共存和諧;公民素質高

  ④文化層面:繼承先進文化精髓,併發展,呈現百花齊放健康發展的場面

  現代化是人類文明的一種深刻變化,是文明要素的創新、選擇、傳播和退出交替進行的過程,是追趕、達到和保持世界先進水平的國際競爭。現代化的核心是“人性的解放”和“生產力(效率)的解放”,因從歐美等西方社會開始,有時也被稱為“西方化”,但不專屬於西方社會。

中國現代化的特點[1]

  現代化是指使人類社會實現從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轉化過程,它是以工業化實現為核心的全面社會變革。正如本迪克斯1969年在《國際視野中的現代化》中所強調的: “對於現代化,我理解是源於英國工業革命和法國政治大革命的一種社會變遷模式。它存在於一些領先發展的社會的經濟進步和政治進步之中,也存在於後來者的追隨於前者的轉變過程之中” 。現代化是一個涉及到人類生活所有方面的深刻變化,現代化是一個系統的過程,包括了社會各個方面的變革,如工業化、信息化、城市化等等:現代化又是一個變遷的過程,為了使社會變遷為現代性社會,社會的傳統結構和價值必須由一套新的現代社會結構和價值來替代。現代化是一個社會歷史的範疇,不同的歷史時期和不同的社會環境下的現代化的特征和內容又是不同的。

  1.中國現代化是社會主義性質的現代化

  在17-18世紀,西方經歷著資本主義現代化的過程。由於世界歷史業已形成,西方現代化理應為中國現代化提供歷史機遇。中國近代史上儘管有洋務運動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對現代化的嘗試,但是由於內部的原因和外部條件的制約,使中國屢次喪失現代化的重大歷史機遇。直至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才真正開始了中國現代化的歷史進程,走上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道路,使古老的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當代中國現代化的性質既不同於近代史上歷次嘗試追求的現代化,又不同於西方資本主義性質的現代化,更不是西方化,它是社會主義性質的現代化。這種現代化是以馬克思主義現代化理論為指導,這種現代化的領導核心力量是中國共產黨。舊中國之所以在多次出現的現代化的機遇面前丟失時機,關鍵在於缺乏統一的正確領導。在新時期,中國現代化事業的推進仍必須納入一種秩序和規範之中,從而使中國現代化成為一種持續、穩定而安全的社會發展潮流。

  2.中國現代化是全面、系統的現代化

  中國現代化既不是單一的經濟現代化,更不是片面的工業化,而是全面的現代化系統工程,其主要內容包括科學技術現代化、經濟現代化、政治現代化、社會現代化和人的現代化。而科學技術現代化、經濟現代化、政治現代化、社會現代化和人的現代化又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共同推進構成了總的社會全面現代化的系統工程。其中,科學技術現代化是現代化的強大動力;經濟現代化是現代化的基礎;政治現代化是現代化的根本保證:社會現代化是現代化的重要條件:人的現代化是現代化的最終目的和歸宿。科學技術現代化是中國現代化的強大動力。一切現代化的中心任務都是發展生產力,求得經濟的增長。而科學技術則是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決定力量。科學技術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就在於,它通過改變人的勞動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來推動社會的發展,引起社會的變革。經濟現代化是中國現代化的基礎。經濟現代化又包括工業現代化、信息化、城市化、經濟結構現代化和經濟管理現代化等內容。而工業現代化是經濟現代化的核心內容。但工業現代化並不是經濟現代化的全部內容。政治現代化是中國現代化的根本保證。政治現代化即民主化,它是科技現代化和經濟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它對整個社會的現代化方向起著決定性作用。社會現代化是中國現代化的重要條件。社會結構現代化是指在現代化過程中社會的各個主要群體之間形成科學、合理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動態關係。其內容包括社會階級結構現代化、社會的分層結構現代化、社會的流動結構現代化。人的現代化是當代中國現代化的目的和歸宿。人是社會的主體,也是現代化的主體,是現代化的實際承擔者。無論是科學技術現代化、經濟現代化、政治現代化,社會結構現代化,歸根到底最終都要人去實現。我們很難想象一個思想觀念、思維方式、行為方式都屬於傳統社會的所謂“傳統人”,能夠在現實中推行並實現社會的現代化。人類的現代化建設,歸根結底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實現人的現代化。離開人的需要,離開人的現代化,現代化就失去了其本身意義。中國共產黨的“以人為本”的現代化理念正是人的現代化的體現。

  3.中國現代化是開放與合作的現代化

  在推進中國現代化的進程中,加強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是十分必要的。開放的作用是在先進與落後、有與無、優與劣的差別之間,形成勢能流動,高的流向低的,低的趕超高的,又推動現代化向更高水平發展。開放的程度取決於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如果說工業化時代的生產力要求的是國家、地區、行業之間資源市場的互通有無、取長補短,那麼以信息技術為主的高新技術產業的興起又把技術本身和企業間的開放與合作提上了日程。高新技術本身的特點就是開放的。它給企業帶來了從內到外的競爭機制競爭導致開放,開放與合作是為了更大規模更高層次上的競爭。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和國家間相互依存程度的進一步深化,一股來勢迅猛的全球化浪潮激蕩著人類賴以生存的星球,經濟全球化已經成為當代世界經濟發展的最根本特征。每個國家、企業和個人都能感受到,經濟全球化是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隨著WTO地加入,中國溶入世界的進程進一步加快,中國現代化也進入到一個嶄新的歷史時期。中國和世界各國的經濟、政治、文化的聯繫越來越密切。這就為中國現代化工程構築了一個更高、更大的全新的平臺。這就要求中國現代化的道路不僅要充分利用本國的一切有益的有形和無形的資源,而且,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借鑒國外現代化的有益經驗。

現代性與現代化的概念區別[2]

  國外學者布萊克曾經這樣說明這兩個概念的區別:“從上一代人開始,‘現代性’逐漸被廣泛地運用於表述那些在技術、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諸方面處於最先進水平的國家所共有的特征。‘現代化’則是指社會獲得上述特征的過程”。這是從因果關係的角度來說明現代化與現代性兩概念之間的區別。現代化是動態性的“因”, 現代性則呈現為靜態性的“果”; 由現代化的過程, 產生了作為從出的現代性的特征。不過, 雖然這一說明點明瞭兩者之間的因果關係, 但他的有關說明則是主要從“技術、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角度進行的, 而“現代性”概念的最深的層面, 卻是屬於哲學的, 屬於哲學反思所把握的時代本質與精神。就這一意義來說, 現代化主要是一個在經濟學社會學層面上談論的範疇, 表明社會從農業文明進入工業文明, 表明社會在這一文明變化過程中在生產力、生產方式、經濟增長、社會發展上與傳統農業社會相比的根本變化, 以及社會在城市化、信息化、教育普及、知識程度提高等方面的巨大進步。“現代性”則主要是一個哲學範疇, 從哲學的高度審視文明變遷的現代結果, 著眼於從傳統與現代的對比上, 抽象出現代化過程的本質特征, 著眼於從思想觀念與行為方式上把握現代化社會的屬性, 把握“現代”應有的時代意識與精神。為了有助於這一對比, 下麵我們來看看有關“現代化”概念的界定。

  1960 年歐美和日本學者在日本的箱根舉行了“現代日本”國際研討會。這是“國際上第一次認真而又系統地討論現代化問題”的會議,它為現代化首次確定瞭如下的八項標準

  1.人口相對高度集中於城市之中, 城市日益成為社會生活的中心;

  2.較高程度地使用非生物能源, 商品流通和服務設施的增長;

  3.社會成員大幅度地互相交流, 以及這些成員對經濟和政治事務的廣泛參與;

  4.公社性和世襲性集團的普遍瓦解, 通過這種瓦解在社會中造成更大的個人社會流動性和更加多樣化的個人活動領域;

  5.通過個人對其環境的世俗性和日益科學化的選擇, 廣泛普及文化知識;

  6.一個不斷擴展並充滿滲透性的大眾傳播系統;

  7.大規模的制度的存在, 如政府商業和工業等, 在這些制度中科層管理組織不斷成長;

  8.在一個單元( 如國家) 控制之下的大量人口不斷趨向統一, 在一些單元( 如國際關係) 控制之下的日益增長的互相影響。

  上述標準集中於從人口、商業服務、環境、教育、管理等社會領域來考慮問題, 因此是從社會學的角度提出的現代化標準。它作為第一個制定的標準, 相對於後來的標準而言, 顯得比較粗糙, 考慮的問題不夠廣泛、具體。我們可以再列出幾個標準用以對比。著名的美國社會學家阿歷克斯·英格爾斯(Alex Inkeles) 給出了一個量化的社會現代化指標, 其具體參數如下: 1. 人均國民生產總值(GNP)3000 美元以上; 2. 農業產值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在12%- 15% 以下; 3. 服務業產業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為45% 以上; 4. 非農勞動力占總勞動力的比重為70% 以上; 5. 識字人口的比重在80% 以上; 6. 適齡年齡組中大學生的比重為10%- 15% 以上; 7. 每名醫生服務的人數在1 000 人以下; 8. 平均預期壽命70 歲以上; 9.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為50% 以上; 10. 人口自然增長率在1% 以下。[ 2] ( P15) 這一現代化的量化指標尤為具體, 其特點是主要圍繞生活質量來設置指標, 並且具有可操作性的優點, 便於使用者進行衡量、對照與評判。

  帕森斯的學生利維也曾為現代社會提出了六項標準, 它們構成現代社會的基本條件; 現代化的過程則是向這些標準靠攏。這六項標準是, 認識方面的理性主義, 人際關係方面的普遍性原則, 社會機制方面的特定功能, 情感方面的剋制與迴避, 目標取向上的責任感, 社會結構方面的非等級制。這六項標準的特點是著重於從人的意識與精神的角度考慮現代化問題, 包括認識的、情感的、意志的( 道德責任) , 以及人際間的關係。與此相應也就撇開了現代社會的物質的標準方面。

  我國學者羅榮渠曾經對有關的現代化理論進行整理, 歸納出有關現代化含義的四類界說,它們分別是:

  首先, 現代化指在近代資本主義興起後的特定國際關係格局下, 經濟上落後國家通過大搞技術革命, 在經濟和技術上趕上世界先進水平的歷史過程。中國共產黨及其政府領導人在闡述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方針與政策時所一貫明確表述的, 正是這一思想。

  其次, 把現代化視為工業化, 是經濟落後國家實現工業化的進程。在羅榮渠看來, 這種觀點與第一種的實質內容並無區別, 只是前者的特殊之點在於它的政治立論。

  第三, 現代化是自科學革命以來人類急劇變動的過程的統稱。按照這種觀點, 人類社會在現階段發生的史無前例的變化, 不僅限於工業領域或經濟領域, 同時也發生在知識增長、政治發展、社會動員、心理適應等各個方面。羅榮渠指出, 這種現代化觀點與上一種觀點的不同之處, 在於它不是著眼於工業化的純粹經濟屬性, 而是註意到社會制度即結構與工業化和經濟發展的關係,認為科學革命具有改變人類環境的巨大力量, 造成特殊的社會變遷方式, 而社會各單元對於這一新環境和變化的適應和調整的過程就是現代化。

  第四, 現代化主要是一種心理態度、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的改變過程, 換句話說, 現代化可以看作是代表我們這個歷史時代的一種“文明的形式”,這主要是從社會學、文化人類學、心理學的角度考察現代化的。這方面的觀點以德國著名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Max Weber) 為代表。從韋伯學派的觀點看來, 現代化就是“合理化”, 是一種全面的理性的發展過程。按照韋伯的說法, “歸根到底, 產生資本主義的因素乃是合理的常設企業、合理的核算、合理的工藝和合理的法律, 但也並非僅此而已。合理的精神, 一般生活的合理化以及合理的經濟道德都是必要的輔助因素。”

  羅榮渠的概括展現了現代化概念的諸種含義, 使我們對現代化概念有比較全面的瞭解。從他上面的概括以及聯繫到前面有關的現代性含義, 我們可看出現代化含義有政治學、社會學、經濟學等方面的側重或不同, 但不管怎樣, 它們都不是哲學意義上的, 這一點構成現代化與現代性概念的一個基本區別; 也就是說, 只有現代性概念才提供了哲學上的思考, 深入到了哲學的層次; 雖然現代性概念也有從類似的政治學、社會學與經濟學等層面上進行界說的, 但它的根本規定卻是在哲學層次上的。此外, 現代性與現代化概念的另一個基本區別在於, 現代性乃是現代化的結晶, 是現代化過程與結果所形成的屬性。

中國現代化歷程的啟示[3]

  第一,中國的整體現代化必須以國家的獨立和民族的解放為前提

  在經濟落後、政治專制和飽受欺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條件下,是無法真正開始中國整體上的現代化的。當整個民族遭受欺凌的時候,對統治者來說,首要的任務是謀求獨立,社會的變革只能以維護既定製度下的社會控制能力為前提。國家主權一旦喪失,社會改良只會變成帝國主義列強謀取在華利益的工具,偏離強國富民這一現代化主題,必然會遭致民眾的消極抵抗。所以,近代的辛亥革命和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舉起反帝反封建的旗幟,對中國現代化的發展,其意義是重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標志著中國社會整體現代化時代的到來。

  第二,中國現代化事業的健康發展,必須有一個有權威的、先進的政治力量的領導

  現代化是社會狀態的質變,各方面的利益的實現和利益關係的調整必然會遇到來自各方面的阻力,只有擁有實際權威的強有力的領導者,才能有效排除阻力。另外,只有形成強有力的政治權威,才能實現政洽穩定,這是現代化建設順利進行的必備條件。新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取得的成就,無不得益於中國共產黨的政治權威和強有力的領導。當然,先進性是對領導者的最基本要求,否則,就難以把握住時代進步的脈搏和現代化的良好機遇。中國的現代化大幕之所以難以自動開啟,主要是由於掌握國家命運的統治者思想的落後和觀念的陳舊,對世界形勢的巨變和近代西方工業文明的歷史影響缺乏敏銳的洞察。

  第三,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必須以先進文化來引導,以經濟來推動

  先進文化既是現代化的重要標誌,又是影響現代化歷史發展的重要因素。新的文化在引發新的社會變革的同時,又成為一定階段社會文明的構成部分。但是,社會現代化的決定因素,說到底還是來自於經濟領域,只有在先進生產方式對落後的生產方式的取代中,社會生活的各方面之間才不會出現斷裂和傾覆,先進的生產方式也才能夠有效限制社會現代化過程中的嚴重倒退。

  第四,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必須緊緊抓住制度創新這一關鍵

  制度變革是社會變革完成的標誌。新的制度不僅可以固化新的社會關係和社會秩序,而且能夠賦予社會以新的發展活力。不合理的舊制度始終是經濟發展、文化繁榮、文明互補的最大障礙。戊戌變法儘管失敗了,但它在中國現代化史上最重要的意義就是把政治制度的變革推向了前臺。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巨大成就都是在持續不斷的制度創新中取得的。制度的創新使生產力、文化和人都獲得瞭解放。制度創新也能夠有效協調各種利益,化解各種矛盾。在生產社會化和經濟全球化日益加深的形勢下,制度創新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第五,中國的現代化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沒有人的勞動創造,就沒有近現代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沒有大多數人的支持和擁護,社會的現代化將寸步難行。人們對於現代化的態度取決於現代化本身是否給人們帶來利益。中國共產黨早期教條主義錯誤招致失敗的根源。也在於忽視了多數人的存在,忽視了多數人的利益。

  第六,中國的現代化必須打破封閉,堅持開放

  中國的現代化起步晚於西方。就是因為閉關鎖國。十七、十八世紀的康乾時期,中國如果打破封閉,與西方國家進行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交流。就不會陷於鴉片戰爭的困境,就不會造成與發達國家的巨大差距。洋務運動雖然有種種局限,但打開了國門。邁出了中國現代化的第一步,其重要意義在於留給後人以強烈的民族自省意識和開放的思維方式。這一點在戊戌變法、辛亥革命、五四運動、新民主主義革命,以及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歷史實踐中均有突出體現。其實,開放是近代世界歷史發展的潮流,是現代化的特質之一。社會化市場化、民主化。其內在要求都是開放。開放才能使各種文明兼容互補。競爭選優,才能使人的多樣化的需求得到充分滿足。

  一百多年的中國現代化歷史啟示我們,中國的現代化道路。是不平坦的,要實現更高水平的現代化,最重要的是要在穩定中實現持續的發展,在發展的基礎上滿足絕大多數人全面發展的需要。為此,一方面要堅持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現代化事業的領導,另一方面黨要永遠保持先進性,並通過社會全面發展和不斷進步、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不斷改善來證明自己的執政水平和能力,以取得人民群眾的信任和發自內心的認同。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1. 魯俊海,呂歡.論中國現代化的特點與世界意義[J].時代經貿,2011
  2. 陳嘉明."現代性"與"現代化"[J].廈門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5)
  3. 李曉燕,侯建會.中國現代化的歷史進程及其啟示[J].政治導刊,2005(2)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335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Frawewdccder,y桑,Mis铭,刘维燎,Llyn,Tracy.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現代化"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