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財務失敗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財務失敗(Financial failure)
目錄 |
企業財務失敗是指企業無法償還到期債務的困難和危機。財務失敗的具體情況和嚴重程度是不相同的,根據資產總額與負債總額的關係分為技術性失敗和經濟性破產。
技術性的失敗是指:企業的資產總額大於負債總額,但是由於財務狀況不佳,可用於償還債務的資金不足,導致企業不能償還到期的債務,從而引發企業可能的破產;
破產則是指企業的資產總額小於負債總額(資不抵債),導致企業不能清償到期的債務而發生破產。
企業失敗並不等同與財務失敗:企業失敗是從整個企業的角度出發的,既包括經營失敗又包括財務失敗;而財務失敗僅從財務角度出發,是指由於負債經營而導致的財務風險。一般來說,企業失敗往往同時存在著財務失敗,而財務失敗往往是企業失敗的導火索。
企業財務失敗表現在許多方面,包括股價急劇下跌、延期支付貨款、總資產和收益急劇下降等。企業財務失敗的集中表現是企業不能按時償還到期債務。根據企業財務失敗的具體情況和嚴重程度的不同,可以把企業財務失敗分為技術性失敗和經濟性破產。在企業資產總額大於負債總額的情況下,由於資產或負債結構不合理導致的財務失敗稱為技術性失敗,可通過非法律程式進行補救。
在企業資產總額小於負債總額的情況下,由於資不抵債導致的財務失敗稱為經濟性破產,往往要通過法律程式才能補救。在正常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外部因素對每個企業來說基本上都是公平的,因此應註意從企業內部探討財務失敗的原因。其主要原因有:
1.負債過度。
負債是導致企業財務失敗的主要原因,但不能認為負債就必然導致財務失敗。在企業資產收益率較高的情況下,適度負債不僅不會導致財務失敗,而且有利於企業獲得財務杠桿效益。如果一個企業權益資本不足,或盲目追求規模經濟效益和財務杠桿效益而過度負債,一方面會增加企業償還債務的負擔,另一方面,企業所有者和債權人會因投資風險加大而要求增加投資收益,從而使企業財務負擔進一步加重,償債能力進一步降低,不能償還到期債務的可能性進一步加大。
2.虧損嚴重。
從根本上講,企業償還債務的現金來源於投資以後所獲得的現金流入,如果投資以後不能獲得現金凈流入,就表明企業發生了虧損,資本不能保值,企業無力清償到期債務。尤其對那些虧損嚴重的企業,現金十分缺乏,財務失敗將不可避免。
3.資產或負債結構不合理。
當企業沒有足夠的現金償還到期債務時,可將變現能力強的流動資產變賣後償還債務。一般而言,企業的短期債務資金應當用於流動資產。如果企業把通過舉債籌集的短期債務資金投資於變現能力差的固定資產或其他長期資產,導致長期資產在全部資產中所占比重過高,就會降低資產的流動性,增加企業償還債務的負擔,造成償債困難。
4.信用等級低下。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舉債是一種信用活動。一個信用等級高的企業,舉債是很方便的,當債務到期需要償還而又缺乏現金時,可順利實現借新債還舊債。如果一個企業信用等級低下,借新債還舊債必將困難重重,財務危機將難以避免。
企業財務失敗的實質[1]
企業財務失敗的的表現形式儘管多種多樣,究其實質都是財務運行的失靈,是企業資金運動的失靈。
1.喪失了資金的連續性和並存性
企業資金從貨幣形態開始,通過三個階段,又回到貨幣形態,周而複始,不斷迴圈,表現出連續性和並存性。而發生在企業的財務失敗,常常使資金迴圈中斷,周轉終止,資金失去連續性和並存性。如:債權債務關係不嚴肅,拖欠的應收帳款長期無法收回;企業產品不符合市場需求,大量積壓;資金短缺,生產被迫終止;設備不配套,技術不過關,產品質量有缺陷等等。
2.喪失了資金的完整性
企業資金的價值經過生產過程轉移到產品價值之中,隨著產品價值的實現如數得到補償,以保證企業再生產的不斷運轉。財務失敗的企業,缺乏正確計量相關成本的方法,缺乏合理的定價策略等,使得企業資金長期在生產和流通中流失不斷,難以補償,失去完整性。
3.喪失了資金的衍生性
在企業商品生產和流通中,隨著所創造價值的不斷形成和實現,企業資金會在反覆迴圈中不斷帶來增值。適應資金在迴圈中帶來增值額的運動模式,需要自覺地進行適當的財務監控,如:預期收益率的確定、風險的確定、資本結構的選擇等。如果每一次資金的迴圈僅能補償所消耗的成本,企業的存在也就失去了意義。
4.喪失了資金的複利性。在企業資金增值額的分配過程中,其相應部分要不斷轉化為新的企業資金,實現企業資金不斷的複利性積累。企業財務失敗表現為分配嚴重傾斜於消費,積累不足,生產缺乏後勁。
企業財務失敗的內部因素[1]
在正常的市場經濟體條件下,外部因素對每個企業來說都是公平的,企業內部因素才是導致其財務失敗的真正原因。從企業理財和企業經營角度看,都是一系列錯誤決策導致企業財務狀況逐漸惡化,最終走向失敗的。
1.財務決策失敗
財務決策的優劣,直接影響著財務運行的成敗。財務決策一般包括投資決策、融資決策和股利決策,它們的最優組合將使得企業對於所有者的價值變得最大。而其中任何一項決策的失誤,如:過度負債、企業資本結構不合理等,都會將導致企業財務負擔沉重,償付能力嚴重不足。
2.財務約束失敗
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約束主要包括財務約束、市場約束、計劃約束,企業財務失敗主要是由財務約束的軟化造成的。如:會計利潤指標存在的固有缺陷,誘發企業的短期行為和造假;信用等級低下,舉債艱難等,財務危機必然難以避免。
3.經營管理失敗
當今複雜多變的經營環境下,企業經營戰略正確與否,是決定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關鍵。有些企業管理者,為了自身的利益,不願承擔風險,不願意為效益好的項目籌資,使得企業的經營目標難已實現,加大企業的財務風險;而另一些管理者,則不切實際地冒險進行投資決策,管理不善、虧損嚴重,最後因資不抵債而走向破產。
1.單一比率模型分析法。
單一比率模型由美國財務分析專家威廉·比弗於1968年提出,即利用單一的財務比率來預測企業的財務失敗。根據比弗的研究,對預測財務失敗最有效的財務比率有三個:現金流量/債務總額,凈收益/資產總額(資產收益率),債務總額/資產總額(債務比率)。企業發生財務失敗是由長期因素造成的,因此在預測企業的財務失敗時應長期跟蹤這些比率,並特別註意這些比率的變化趨勢。
2.比率組合模型分析法。
比率組合模型,又稱埃特曼模型或Z分數模型,是由美國的埃特曼提出的。埃特曼經過大量的實證考察和研究之後,選擇了五種基本財務比率,併為每種比率確定了對財務失敗影響的權數,以此作為預測企業財務失敗的方法。
3. 償債能力分析法
償債能力分析法是利用傳統的償債能力比率判斷企業財務失敗可能性大小的一種方法。
1.企業面臨財務失敗時的對策。
如果企業出現可能發生財務失敗的跡象時,企業管理層就必須及時採取措施,避免更嚴重的情況出現。如與銀行簽訂新的貸款協議,儘量延長還款期限;及時處理虧損的企業分部和生產線;實行多樣化經營,分散企業經營風險;努力提高企業管理質量;不斷改善企業營銷策略;儘量減少企業人工成本;改善對成本和生產效率的控制;制定科學的生產經營計劃;對各種差異進行嚴格的分析、考核等。
2.防範企業財務失敗的基本策略。
企業出現財務失敗跡象時再採取措施進行補救,固然有可能避免情況的進一步惡化,但畢竟十分被動。況且亡羊補牢,有時根本無濟於事。最明智的作法是平時要具有防範企業財務失敗的意識,並採取切實可行的防範措施。如合理利用舉債經營,避免過度負債;嚴格審核貸款協議,註意那些對企業經營有重大限制的條款,避免那些企業未來可能無法遵循的條款;保證在新產品研究和開發、廣告宣傳等方面有一定的資金投入,為企業未來發展奠定基礎;對滯銷產品進行減價,而對暢銷產品則可適當提價;對盈利有限或虧損的項目及時進行清理;在可能的情況下,儘量避免涉及固定費用的長期合同;加強對企業資產的管理,特別是對現金、應收賬款和存貨的管理;避免出現不良管理行為等。
3.企業財務失敗的補救措施。
在企業出現財務失敗時,應根據其程度不同採取相應的措施進行補救:
第一,增加營運資金。
當企業財務失敗不很嚴重,企業資產總額大於負債總額的情況下,企業不能償還到期債務一般是缺乏營運資金(主要是現金)。這時,一般要求所有者增加資本投入並要求以現金投入企業;二是將那些可變現的長期資產儘量變現,對那些可有可無的分公司予以撤銷。這樣通過調整現有資產存量來增加營運資金,對於增強企業的償債能力和維護債權人的利益是非常有益的。
第二,債務重組。
債務重組是在企業資產總額大於負債總額的情況下補救企業財務失敗的重要措施。債務重組的目的是為了改變債務結構和減輕債務負擔,從而使財務失敗的企業走出困境,獲得發展。其主要方式有:①改變債務條件,減輕債務企業的債務負擔;②以非現金資產抵償到期債務;③將債務轉變為所有者權益。這樣,一方面可以改變債務企業長、短期債務結構,減輕短期內的債務壓力;另一方面又可以減少債務總額,從而減輕債務負擔。對債權人來講,債務重組可以避免因要求償債過急或通過法律程式給債務企業造成嚴重的危機,從而增加更多的壞賬損失。債務重組需要債務企業和債權人雙方做出讓步,為保證這項措施的順利實施,債務企業應與債權人充分協商並簽訂債務清償協議。
第三,財務改組。
當企業財務失敗達到資不抵債的程度時,企業通過增加營運資金或債務重組來補救往往是困難的。在這種情況下,債權人或債務企業可向法院提出對債務企業做出財務改組清算的決定。財務改組是通過法律程式對債務企業的資產、負債及所有者權益進行全面調整以補救財務失敗的一項綜合性措施。對符合財務改組條件的企業,一要制定切實可行的財務改組計劃;二要認真評估資產總價值(通常採用收益現值法);三要確定改組後企業繼續經營期間的資金結構,儘可能降低債務資金的比重,防止再次發生財務失敗;四要確定改組後的債務資金和權益資本及需要增加的權益資本。此外,如果財務改組企業是股份有限公司或是發行過公司債券的企業,完成以上程式後,還需確定新證券的價值,以此兌換舊證券。
案例一:高校校辦企業財務失敗分析[2]
一、高校校辦企業財務失敗及其主要表現
財務失敗是指企業無力償還到期債務的困難和危機。從資產存量角度看,財務失敗的具體表現是企業凈資產為負數或者負債大於凈資產;從現金流量看,現金凈流量為負數。它不僅危及企業本身的生存和發展,而且影響到債權人和投資者的利益。
高校校辦企業財務失敗和社會上其他企業的財務失敗一樣,都是負債重、虧損大,現金流量不足,經營艱難,無力償還到期債務,企業陷入比較嚴重的財務危機。從資產存量的角度看,財務失敗表現為企業的總資產賬麵價值低於總負債的賬麵價值,即資不抵債。或者表現為高風險的產權結構,儘管資產總額大於負債總額,但負債率已高達80%以上。當然在校辦企業資產收益率較高的情況下,負債率高獲得財務杠桿利益就越高。可在財務失敗的校辦企業,資產收益率都是負值,如此高的負債率只能加速財務狀況惡化;從現金流量的角度看,表現為企業現金流入小於現金流出,現金凈流量為負數;從經營的角度看,企業連續多年嚴重虧損。
高校校辦企業財務失敗的原因很多,既有外部原因也有內部原因。從根本上講,高校校辦企業財務失敗的主要原因首先在於校辦企業的經營體制和管理模式落後;其次是所有者代表變異使校辦企業變成了個人發財致富的基地,肥了個人,損了公家;三是財務監督不到位。由於校辦企業在運營機制上的系列失敗導致了管理上的失敗,管理上的失敗又導致了財務失敗,財務失敗最終導致企業的全面失敗。
二、高校校辦企業財務失敗的預警方法
任何一個企業從出現財務危機到最後破產關閉,都會經歷一段較長的時間。如果經營者能夠提前預知,並及時採取措施也許可以避免企業的最終失敗。在市場經濟充分發展的今天,外部因素對每個企業都是公平的,包括高校校辦企業。所以筆者認為運用社會企業分析預警財務失敗的方法,同樣適合於高校校辦企業。財務失敗預測分析方法主要有單變數預警模型和多變數預警模型。
1.單變數預警模型
單變數預警模型是由美國財務分析專家威廉.比弗(WilliamBeaver)通過比較研究1954~1964年期間的79個失敗企業和相同數量、相同資產規模的成功企業,於1968年提出的。即利用單變數的財務比率來預測企業的財務失敗。根據比弗的研究,對預測財務失敗最有效的財務比率有:。
(1)債務保障率=現金流量÷債務總額
(2)資產收益率=凈收益÷資產總額
(3)資產負債率=負債總額÷資產總額
比弗認為債務保障率能夠最好地判定企業的財務狀況(誤判率最低),其次是資產負債率,並且離失敗日越近,誤判率越低。按照單變數模型,企業良好的現金流量、凈收益和債務狀況應該表現為長期穩定的狀況。所以跟蹤考察企業時,應對這些比率的變化趨勢予以特別的註意,而不能只分析特定時點上的比率。一般地,失敗企業的現金、存貨較少而應收賬款較多,或者表現為極不穩定的財務狀況。
因此,在預測財務失敗時,應特別註意現金、應收賬款、存貨這三個項目。這種分析方法較為簡單,但不能綜合說明公司整體財務狀況。運用這種方法只是利用個別比率來預測企業財務失敗,因此其有效性受到一定限制。
2.多變數預警模型
多變數預警模型又分為財務比率組合預警模型,日本開發銀行的多變數預警模型,我國臺灣陳肇榮多元預測模型等多種模型。
這些預警模型已為中外許多學者所研究和應用,並取得相應的成果。其中愛德華、阿爾曼(Altman)的Z模型始終占據這一領域的核心地位。它是運用5種財務比率確定了對財務失敗的影響權數,以此作為預測企業財務失敗的方法,財務比率的數據來源為財務報表數據。其表達式為:。
Z = 3.3X1 + 1.4X2 + 1.2X3 + 0.99X4 + 0.6X5
公式中:Z為判斷企業財務失敗的函數值;X1=息稅前利潤÷資產平均占用額,該比率反映企業的獲利水平,比率越高說明企業的獲利能力越強,財務失敗的可能越小;X2=保留利潤÷資產平均占用額,該比率反映企業的積累水平,比率越高說明企業的積累水平越高,財務失敗的可能越小;X3=營運資金÷期末資產總額,該比率反映企業資產的流動性和分佈狀況,比率越高說明資產的流動性越強,財務失敗的可能越小;X4=銷售收入÷資產平均占用額,這一比率反映企業總資產的周轉速度或營運能力,比率越高說明企業的資產利用率越高,效果也越好;X5=期末所有者權益÷期末負債總額,這一比率反映企業所有者權益(或凈資產)與企業債務之間的關係,比率越高,說明企業所有者權益越高或凈資產越高,企業財務失敗的可能性就越小。
在這個Z模型中,阿爾曼還提出了企業破產的臨界值為2.675,當Z大於2.675時,表明企業財務狀況良好;當Z小於2.675時,表明企業存在財務機,並且值越小發生財務失敗的可能性就越大。當Z值小於1.81,則企業存在很大的破產危險,如果Z值處於1.81~2.675之間,阿爾曼稱之為“灰色地帶”,在這個區域的企業財務狀況是極不穩定的。
筆者運用阿爾曼的Z模型對某高校2000-2003年的財務狀況進行了分析,得出的結論與阿爾曼的Z模型基本相同。有關指標計算如下表所示。
Z模型預警財務指標計算表
財務指標 | 2003年末 | 2002年末 | 2001年末 | 2000年末 |
息前稅前利潤/資產平均占用額 | -11.14% | -0.045% | -3.04% | -2.5% |
保留利潤/資產平均占用額 | -3.82% | -8.55% | -13.81% | -11.65% |
營運資金/期末資產總額 | -22.24% | -9.99% | -16.97% | -6% |
銷售收入/資產平均占用額 | -51.76% | -112.74% | -66.24% | -72.48% |
銷售收入/期末負債額 | -31.05% | -60.78% | -80.7% | -59.63% |
Z | 0.0107 | 1.4821 | 1.22272 | 1.3955 |
由於Z的臨界值為2.675,從上表計算結果看,該校辦企業的Z值不僅小於2.675,而且也小於1.81,則意味著企業早在2000年前就呈現出財務失敗的特征。而且從2000年起,財務狀況越來越惡化,Z值從2000年的1.3955下降到2003年的0.0107,已經到了破產的境地。而企業之所以能苦撐下來,就是依靠拖欠學校的應返納工資,而且一拖就是多年。這實際上是企業將應返納工資這一流動性負債,變成了五年以上甚至更長的長期免息借款,源源不斷地填補了每月因虧損所造成的資金短缺,而學校也因此背上了高額應收與暫付款,尤其在目前,高校普通存在資金短缺的情況下,嚴重影響了高校的資金運轉,同時還隱藏著巨大的財務風險。這種企業若不能儘快扭虧為盈,一旦失去每月學校代發的應返工資,沒有新的資金投入,必定使財務全面失敗,導致企業破產。
運用財務失敗預警模型進行財務分析,使用前都預設財務數據是真實的,由此計算的指標都是可靠的。所以,客觀真實的財務數據是預測財務失敗的前提。近年來,筆者與許多研究人員利用財務失敗預警模型,對財務失敗的企業和上市公司進行了大量研究。但至今為止,還沒有一套適合我國企業或上市公司情況,並得到普遍驗證的財務失敗預測模型。阿爾曼的Z模型相對占據核心地位,這也是筆者首次運用它來分析高校校辦企業的財務失敗,結果也證明當Z值小於1.81時,企業的財務狀況惡化,而且財務狀況惡化的程度是隨著Z值越小而逐漸提高的。該結論從上述這家校辦企業可以得到驗證。
三、高校校辦企業財務失敗的防範措施
1.理順高校校辦企業產權關係,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高校校辦企業必須進行徹底改製,使學校與企業建立起以資本為紐帶的投資與收益的關係
(1)理順產權關係。高校與校企的關係將由過去的上下級關係轉變成以資產為紐帶的產權關係,校企應該由專門的國有資產管理機構負責經營。這樣才能嚴格、徹底理順高校和校辦企業的產權關係,在高校和企業之間構築起一道有效的“防火牆”,從而既能有效維護高校企業作為真正的法人實體獨立開展經營,又可相對有效地規避企業行為給學校帶來各種不必要的影響。
(2)規範校企冠名。高校校名是高校寶貴的無形資產,為了保護高校聲譽,保護高校利益,原則上不應將高校校名用在企業冠名上。當然,對於高校國有資產管理機構控股的公司,在經過高校及其有關部門審批後可以有償使用高校的校名。
(3)規範校企人事管理。校辦企業的攤子不應鋪得太大,有的高校每位副校長各管一攤校企。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校辦企業,應該對學校進入企業的人員終止其與原學校的勞動人事關係。同時,嚴格禁止學校領導在資產經營公司下屬企業兼職。不過,校辦企業可以鼓勵和支持教師、科研人員從事創業活動,但規定暫離崗時間一般不超過兩年。
(4)積極探索股權激勵機制。改製後的校辦企業一般應該實行經營者年薪制、股票期權及職工持股試點,同時還應該鼓勵科技人員以專有技術或科技成果投資入股。對有重大貢獻的少數技術、科研人員和經營管理人員,還可結合校企改製,從企業最近幾年國有資產凈值的凈值額中拿出一定比例,折為股份後以適當的優惠價格出售給個人。
2.建立完善的內部控制制度
內部控制作為企業的自我約束機制,已成為現代企業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高校校辦企業應加強內部控制制度的建設力度,對各項經濟活動實行全過程監督,包括制訂嚴格統一的規章制度,審批程式、報銷方法及嚴密計劃等。此外,各高校應根據具體情況制訂相應的規章制度,如《校辦企業經營者實施條件》、《校辦企業信息披露規定》、《校辦企業經營者職業道德規範》等。通過這些制度明確校辦企業經營者的權利與義務,規範企業財務、管理信息的定期披露,併為校辦企業管理者制定了應遵守的職業道德標準,從根本上依法規範校辦企業經營者的行為。
3.強化外部監督
校辦企業在徹底改製後,必須要進一步完善校辦企業法人治理機制,以改變校辦企業中存在的內部人控制,防止由於經營者價值觀、道德觀一旦出偏差而給校辦企業帶來的危害。
因此,要加強外部監督的力度,即完善董事會監督機制和學校審計部門的監督,使其對校辦企業中學校代表的變異和內部人控制問題進行制約與控制。同時,還要實行目標責任追蹤和經濟責任審計。除此以外,還應將校辦企業財務主管的人事關係、工資福利、考核獎懲、培訓等掌握在學校中,使財務人員敢對經營班子實施監督,以此來加強外部財務監督的力度。
4.建立財務分析預警系統
首先,應明確建立校辦企業財務分析預警系統,並與校辦企業內的各項制度建設結合起來,才能真正發揮作用,包括及時提供全面準確的信息,和提高財務人員的素質等。
其次校辦企業還應該自上而下牢固樹立風險防範意識,註重日常經營過程中的財務風險監控,隨時充分考慮各種可能導致財務失敗的因素。目前還沒有一套適合我國企業情況並得到普遍驗證的財務失敗預警模型。因此,在採用財務預警分析方法時,如果採用阿爾曼的Z模型,也需要結合對財務報表的分析,以防數據不真實,達不到預警效果。此外,也可以通過對校辦企業的償債能力、營運能力、盈利能力和現金流量等方面進行分析,評價企業現金的流動性、財務彈性和經營收益質量,達到預知財務危機的目的。
5.提高企業經營者的水平
市場經濟要求企業經營者要以企業作為終身的事業,靠企業的發展來獲得自己的社會價值和社會地位。所以高校校辦企業必須要有高素質的職業經理人,他們不僅要懂得經營,也要懂得利用會計信息進行資金運作,有財務風險意識。如提高盈利水平,努力降低各種消耗,適度舉債和優化資本結構以及合理投資,採用適度的商業信用等等,以避免出現不科學不合理的管理行為。
高校校辦企業財務失敗的根本原因,是管理體制落後,企業內部管理混亂,加上缺乏必要的外部監督,使得學校所有者代表變異,損害學校的利益。因此,要足夠地重視高校校辦企業財務失敗問題,各高校應從根本上對校辦企業進行徹底治理,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真正做到從根本上防範校辦企業財務失敗。同時加強外部監督,建立財務預警機制,這也是防範和化解財務失敗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