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林下經濟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林下經濟(Under-forest Economy)

目錄

什麼是林下經濟[1]

  林下經濟是藉助林地的生態環境,利用林地資源,在林冠下開展林、農、牧等多種項目的複合經營。

林下經濟的主要模式[1]

  1.林菌模式

  利用林蔭下空氣濕度大、氧氣充足,光照強度低、晝夜溫差小的特點,以林地廢棄枝條為部分營養來源,在郁閉的林下種植雙孢蘑菇、姬菇、平菇、香菇等食用菌。

  2.林牧模式

  在林下放養或圈養肉牛、奶牛、肉羊、肉兔、肉鵝、肉雞、肉鴨等,有效利用林下昆蟲、小動物及雜草多的資源

  3.林藥模式

  在林間空地上間種較為耐蔭的白芍、金銀花等。

  4.林糧模式

  林下套種一般的綠豆、豌豆等小雜糧。

  5.林油模式

  油料作物屬淺根作物,具有固氮根瘤菌,不與林木爭肥爭水,且又覆蓋地表,防止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肥力,一般以花生、大豆為主。

  6.林菜模式

  根據林間光照強弱及各種蔬菜的不同需光特性科學地選擇種植種類、品種,發展耐蔭蔬菜、花卉種植。

  7.林草模式

  在郁閉度80%以下的林地,有選擇地種植不同種類的優質牧草,如紫花苜蓿等。

  8.複合模式

  即包括以上幾個綜合的模式,形成立體或者迴圈種養模式。如利用林下種植的牧草,作為奶牛、羊、鵝等草食性動物飼料,放牧鵝等動物;利用修剪的林木枝條粉碎作為種植食用菌的袋料,利用食用菌生產的袋料廢棄物作為林下牧草或林木生長營養,也可作為水產的飼料來源。

發展林下經濟的原則[1]

  林下經濟發展一定要註重與生態環境協調,以生態為基礎、以效益為目標,對林下資源,要採取“適宜、適當、適度、適用”的原則,確保林地可持續發展,永續利用,成為生態高效現代農業發展模式之一。

  1.根據林相結構選擇適宜的林下養殖方式

  根據林木各生長期的不同林相結構特點.合理佈局林下經濟模式,在幼林中,一般以林下套種瓜、菜、藥材為主。隨著樹木生長,林內陽光減少,林下草類生長較旺,可以重點以林禽、林牧套養,如鵝、羊、雞、鴨等,而在樹木長到10年成材後,茂密的樹林提供了極為理想的生態環境,可以開發食用菌生產等,經濟效益比較可觀。

  2.根據林地佈局選擇適當的林下經濟規模

  根據林地的佈局確定林下經濟的規模,一些規模化的林地可以較好地實施林下養殖,而一些小面積的片林,可選擇林下種植為主,或者參與龍頭企業的產業鏈的一部分。

  3.根據生態環境評價確定適度的林下經濟開發

  集成林下種植和養殖關鍵技術,結合環境生態評價結果,確立林下高效種養技術體系,防止片面追求經濟效益而忽略生態效益的現象發生。

  4.根據林下經濟產業發展尋求適用技術支撐

  林(果)地養殖是一種生態的、可持續的、有利於食品安全的生產模式,探索才剛剛起步,許多適用技術需要研究,許多技術體系和產業鏈需要完善。

發展林下經濟的優勢[2]

  林下經濟不同於農林複合生產,其具有豐富的生產與科學內涵。林下經濟的主要優勢在於產業互補、生態優勢、應用優勢。

  1.產業互補

  傳統的農業是單一的種植業生產,具有自然經濟的特性,其產業十分低下,與工業無法比擬,在現代社會中也不可能分享到社會平均利潤。只有在農業產業鏈接上,養殖業、加工業服務業形成一體化經營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才能實現農業對社會平均利潤的共用。

  林下經濟有助於減輕林業產業的壓力,優化環境。與單純的農、林業相比,林下經濟具有生態和經濟的綜合優勢。農業為人類提供糧食,而林業保障生態環境,兩者缺一不可。我國農業和林業歷來都靠政府財政補貼,自身不能解決效益低下、生長周期種的扭曲現象和林業發展的長期停滯,當然這些趨勢主要還受到了經濟利益的誘導影響。而林下經濟可利用農、林業各自優勢,達到取長補短、增產增值、發展經濟和改善環境等綜合效果,這正是現代社會全人類所追求和倡導的,所以林下經濟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和廣闊的發展前景。

  2.生態優勢

  與普通生態系統一樣,林下經濟的生態系統由生物和環境構成,環境決定生物的種類結構和生存條件,生物反過來也影響環境,同時生物與生物之間也存在複雜的相互作用,或是有利,或是有害。林下經濟在人為干預下,發揮了生物間的有利作用,配置林木有利於改善自然環境條件,為作物生長創造良好的小氣候。它架構於多種類、多行業的基礎之上,依據生態學的營養級、生態位理論,合理組織系統結構,從而達到理想的功能和效益。

  林下經濟系統的多層次、多用途的結構,符合生態系統特定的物質迴圈、能量流動、信息傳遞以及節約資源、提高效率、保護環境等生態和環境要求。實踐中,生產者從自然、經濟、社會的某些因數出發,選擇生物組分來構建生產系統。如考慮土地缺乏肥力,選用豆科樹種與農作物搭配,可以固氮改善地力,掌握好樹的數量和佈局方式,還不會對農作物造成大的負面影響;在北方多風沙地區,配置農田防護林和林網,其中的林木系統在很大程度上改良了自然環境,可以涵養水源,促成局部保溫、保濕的穩定氣候,使系統的抗逆性加強,農作物獲得這樣的保障,相對於“靠天吃飯”來說,是一種巨大的進步。

  一般認為,林下經濟的目的在於持續穩定的生產力和保護生態環境,而不是破壞性地擴大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這符合當前提倡的持續發展的環境保護戰略,因而將林下經濟在農業生產實踐中大力推廣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3.應用優勢

  林下經濟最大的特點是對土地多方面地、可持續性地利用,這顯然是其他土地利用方式無法比擬的。在林下經濟系統中,部分林業用地可提供給農業和畜牧業經營使用,同時森林用地以外的其他土地也被用來造林,以便提供用材林薪炭林和其他森林副產品,這使得有些地區在保護森林方面的壓力有所減輕,避免了侵占或毀壞森林事件的發生。一般來講,林業的主要目的是獲取用材,而林下經濟強調的是多種用途樹種,如糧食樹、果樹、飼料樹、土壤改良樹等具有很高經濟價值和生態效益的樹種;對於那些具有特殊根系分佈、可產生很多地被物並具有其他特性的樹種應在林下經濟系統中得到充分利用;對於那些曾被認為對森林有害的灌木也將得到進一步的開發利用。這樣能更好地獲得物種多樣性所帶來的經濟效益。由於林下經濟發展的需要,人們將重新確定遺傳改良、選育、栽植和加工利用等方面的新目標。這些對林業的發展是極為有利的。我國林下經濟研究中關於這些方面的報道還很少。不同地區哪些植物相互搭配可組成最佳的生產結構,值得人們進一步研究,以充分發揮地區資源優勢,探討具有可持續性的土地利用方式。

  不可否認的是農、林作物間存在競爭等不良影響。林下經濟系統種群互作已成為現代林下經濟系統研究的核心內容之一。一個優化的複合結構模式必須使系統內的各種群具有廣泛的生態位分化,在結構設計時,要充分減少種群複合經營的負互作,提高正互作,並從時、空、量、序4個方面進行系統調控,促進模式優化與系統的持續穩定。從某種意義上講,林下經濟的作用在於努力使農業和林業相互結合、相互利用、相互制約,要想弄清農業和林業之間的相互制約關係,需要有更寬的知識面和對整個農村系統的瞭解,同時也需要對林下經濟的實踐者進行更加全面的培訓。隨著人們對林下經濟研究的不斷深入,會出現許多需要解答的問題,而人們對林下經濟的認識也會不斷深化,林下經濟的結構和模式也將會日臻完善。

發展林下經濟的建議[1]

  1.優化林相結構,構建生態與經濟效益和諧的現代林業格局

  大力推廣種植適宜崇明生長的早熟油桃、早熟黃桃、早熟梨、葡萄等特色早熟經濟果林品種,適度控制生態林的發展,擴大特色經濟果林的種植面積,同時適量引種新型特色樹種,豐富崇明林業結構,構建生態與經濟效益和諧發展的現代林業格局。

  2.三維化複合種養,構建三維立體迴圈農業模式

  立足生態,追求效益,充分利用現有林地資源優勢,研究林地生態環境,在林下種植適宜鵝生長的牧草養殖鵝,把蔬菜廢棄莖葉作為鵝飼料喂養,利用林地資源廢棄枝條種植食用菌,食用菌生產肥料作為林下水產飼料,創造動物、植物、微生物共同生長的種養環境,形成三維立體迴圈農業模式。

  3.合理規劃規模化養殖,完善林下經濟產業關鍵技術支撐體系

  (1)合理佈局養殖區域,控制養殖密度和總量。根據區域性林地特點和生物安全需要,合理佈局規模化養殖區域,根據生態環境承載量科學確定林下養殖區域的密度上限和養殖總量,研究林下養殖疾控技術體系,採取程式防疫、工程防疫和綜合防治的方法,建立林下養殖生物安全體系,保障林下養殖產業健康發展。

  (2)實施統一供種苗,保障林下養殖的種苗安全和良種供應。根據良種繁育體系建設要求,建立標準化的種禽孵化中心,保證繁育體系中各親本經濟性狀和商品代生產性能的穩定和提高,生產優質、健康的畜禽產品。

  (3)制定林下養殖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範。集成林地養殖管理技術、輔料添加技術、生長速度調控技術、上市前肥育技術、疫病防控技術、牧草配套生產技術、配套棚舍建設技術、生態安全飼料生產技術,制定林下養殖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範,實施產品標準化生產。

  (4)立足以生態為基礎,建立林地生態環境監測和安全評價體系。持續開展林地生態環境評價。

  4.實施標準化安全生產,產業化品牌經營

  林(果)地生態高效養殖是一種生態的、可持續的、有利於食品安全的生產模式,有利於農民增收的新途徑,統籌區域林地資源,形成生產、銷售有計劃、有秩序,一體化,生產崇明島優質、安全、衛生林下散養雞、鵝等農產品,培育林下經濟農產品品牌。通過農業龍頭企業帶頭,組建“企業+農戶”形式的產業化模式,也可組建合作社,建立種苗繁育中心,統一供應種苗,實施標準化生產,完善屠宰加工、運銷和社會服務、品牌規模化經營的產業鏈是林下經濟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途徑。

發展林下經濟的意義[3]

  1)增強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保護生態平衡

  生態系統通過發展、變化、調節達到一種在結構和功能上的相對穩定的狀態。在自然條件下,生態系統總是朝著種類多樣化、結構複雜化和功能完善化的方向發展,直到使生態系統達到成熟的最穩定狀態為止。

  研究表明,生態系統組成成分越多樣,結構越複雜,調節能力越強,其系統的結構就越穩定。我國山區林地較多,生態環境較脆弱,發展林下經濟有利於增加區域內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增強自身調節能力,使系統結構更穩定,是對我國生態建設的有力支撐。

  2)提高林地資源利用效率,實現良性迴圈

  在我國傳統林業的基礎上,林下經濟作為一種人工生態經濟複合系統,構建了更為複雜的森林生態系統,通過在時間、空間、功能三維角度上的科學設置與合理配置,大大提高了林下土地資源的利用效率,同時提高了林下生態系統中能量迴圈和轉化利用效率,極大增強了我國森林系統對各種自然能源的利用能力和生產能力。據測算,發展林下經濟的森林生態系統,其生物量是對照系統的4.24倍,光能利用率比對照提高12.09%。而且發展林下經濟,林農在林地的勞作時間將大大延長,對樹木的鬆土、澆灌、病蟲害防治等會更加及時,對樹木的生長和林分質量的提高大有裨益,形成了林下經濟與森林高效生長互惠互利的良性迴圈發展模式。

  3)實現理性“回歸大自然”

  自然生態系統是十分高效與和諧的,物質和能量在系統中傳遞的過程中被充分利用,沒有所謂的廢物,一種生物排出的廢料正是其他生物的生存養料,也無所謂污染,一切都可以由自然所消化和凈化。自然界的這種高效利用、和諧共處的模式,是我們發展林下經濟最好的榜樣。在傳統林業階段,大面積採伐導致我國森林資源銳減,環境惡化。之後我們逐漸意識到森林在維護生態平衡方面的重要作用,進入生態林業階段。有些學者提出我國林業應該回歸“原始森林”狀態,嚴格限制對森林的開發利用,制約了林業自然經濟稟賦的發揮,人為限制了林業在我國經濟建設中應有的貢獻。從生態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回歸大自然”並不是歷史倒退,回到原始的生活狀態,而是在遵循自然生態規律的基礎上,利用現代化的科學技術,為人類提供更為豐富的物質資源和生活享受,同時與大自然和諧共處,共同進步,這才是理性的“回歸大自然”。

林下經濟應遵循的發展原理[3]

  林下經濟是以生態系統的形式而存在的,但同時也是我們生產經營的對象,具有經濟系統的特性。因此,良好的林下經濟發展模式必須充分考慮一個地區的氣象、水文、土壤、地形地貌、人口規模、經濟狀況等生態經濟因素,遵循生態經濟學的規律與原理,才能達到生態與經濟的協調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

  1.生態容量原理

  生態容量是指在某一特定環境或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不致受害的情況下,所能消化的污染物的最大負荷量。它體現的是自然環境或生態系統具有的調節和自凈能力,還包括可容納生物的種類、數量,以及各種生活或行為方式的程度等。一旦系統內活動和污染物排放超出生態系統的自凈能力,環境就會被污染,生態就會被破壞。因此在發展林下經濟時,首先要選擇適宜在林下種養的品種,使其能夠自然融入林下生態體系,減少人為干預產生的消極影響,降低對系統造成深度傷害的風險。其次要在科學論證和反覆試驗的基礎上,摸索不同林下種養模式的最佳發展規模,不能為了追求經濟效益而盲目擴大生產規模。生態容量原理告訴我們只有在生態系統可承受範圍內的適度發展,才能獲得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協調發展。因此如何確定某一特定森林系統內林下經濟的發展規模與程度,是一個十分關鍵的問題,也是目前阻礙我國林下產業全面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2.生態位原理

  生態位是指在生態系統和群落中,一個物種與其他物種生態位相關聯的特定時間位置、空間位置和功能地位。生態位這一概念既表示生存空間的特性,也包括生活在其中的生物的特性,如能量來源、活動時間、行為以及種間關係等。生態位概念不僅指生存空間,它主要強調生物有機體本身在其群落中的機能作用和地位,特別是與其他物種的營養關係。因此在進行林下經濟的設計與經營時,必須考慮到每個物種在生態系統中都是其特定的不可替代的維繫生態系統物質、能量、信息的迴圈、傳遞等功能和系統動態平衡作用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應考慮到當地所處的地理位置、各類生物所處的特定生態位特點。在林下種養品種的選擇上,要充分認識到這一點,避免與生境中原有生物的生態位發生嚴重重疊,導致惡性競爭。在功能結構上,合理配置不同的生物物種,使之占據和利用各自合適的生態位,為系統的動態平衡發揮最大作用。在空間結構上,充分利用林下空間,形成上層是喬木層,中間是灌木層,下邊是草本和動物,地下是微生物的複合結構,同時通過人為的科學干預開拓潛在的生態位,進一步提高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和穩定性。在時間結構上,由於任何生物都有不同的生長周期,其對林下系統中的光照、水分、養分等資源因素的利用上產生生態位的分離,這是導致林下經濟能夠產生經濟效益的重要原因。所以要合理安排生產時間,科學選擇種養品種。

  3.市場經濟原理

  市場經濟里,市場會透過產品和服務的供給和需求產生複雜的相互作用,進而達成自我組織的效果。一般來說,商品的價格受供求關係影響,沿著自身價值上下波動。因此遵循市場經濟供求關係,在充分考慮本地區特點的前提下,選擇一兩種供需缺口較大、價格較高的產品在林下重點發展,形成規模經濟,同時根據迴圈經濟原理適當發展一些能夠產生閉合效應的動植物作為合理補充,在保護生態系統穩定,提高生物多樣性的同時,充分利用林下資源以求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

  4.迴圈經濟原理

  迴圈經濟是指模仿大自然的整體、協同、迴圈和自適應功能去規劃、組織和管理人類社會的生產、消費流通、還原和調控活動的簡稱,是一類融自生、共生和競爭經濟為一體、具有高效的資源代謝過程、完整的系統耦合結構的網路型、進化型複合生態經濟。迴圈經濟是由生態經濟學派生的,是生態經濟學最主要的理念和技術措施之一。傳統經濟是“資源—產品—廢棄物”的單向直線過程,創造的財富越多,消耗的資源和產生的廢棄物就越多,對環境資源的負面影響也就越大。迴圈經濟則以儘可能小的資源消耗和環境成本,獲得儘可能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從而使經濟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迴圈過程相互和諧,促進資源永續利用。因此,在進行林下經濟模式選擇時,要深入瞭解當地的氣候、水文、土壤、主要動植物種類等基本自然情況,要選擇適合林下生長的動植物和微生物(菌類)種類,進行合理種植和養殖。切忌為了單純追求經濟利益而盲目種養不符合實際情況或與生態系統結構相抵觸的動植物,這樣要麼會造成重大的經濟損失,要麼會嚴重破壞生態環境,得不償失。在物種搭配上,要遵循迴圈經濟思想,使處於不同生態位的動植物在生存鬥爭中因不斷競爭邊緣生態位而在時間和空間上高效利用,物質和能量的傳遞與吸收更為順暢和高效,形成無廢無污的,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人工經濟生態系統。比如,人們利用過去栽植的生態林發展林業產業,把森林撫育和採伐的剩餘物製作菌棒的培養基質,廢棄的菌棒和畜禽糞便經消毒處理後作為林木、飼料桑、牧草和藥材的有機肥。桑葚每年採摘,桑葉被加工成飼料喂養禽類,雞糞給林追肥,施用有機肥後的飼料桑蛋白質顯著增加,以此喂養家禽,其蛋肉的品質和產量明顯提高,生態鏈在這一系列過程中環環相扣,緊密連接。

  5.生態經濟協調發展原理

  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之間的關係分為同步性和背離性。同步性是指生態效益隨著經濟效益的增加而增加,反之亦然。背離性是指經濟效益增加,生態效益下降或者生態效益增加,經濟效益下降。人類的一切活動都是在生態系統和經濟系統中完成的,因此發展林下經濟不可避免要涉及到生態經濟效益問題,如何能夠在生態環境約束下達到最佳生產規模,使生態經濟協調發展,是我們一個需要長期研究的問題。但是在規劃設計工作中,要時刻樹立生態經濟協調發展的思想,將其應用到我們發展林下經濟的各個環節中,力求同時獲得經濟和生態的正效益。因此根據生態經濟協調發展原理,林下經濟的設計與經營工作應結合當地的自然地理、社會經濟條件,並認真研究生態系統容量以及區位優勢的基礎上,通過科學選擇種養產品、合理佈置間作模式,種養結合等來調節控制生態系統,促進生態和經濟兩方面的良性迴圈和可持續發展。

林下經濟產業發展指導思想[4]

  1.建設特色林下經濟產業體系

  我國許多林區生態環境優良,自然風光優美,有許多特色鮮明的自然資源森林資源。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城市生態環境的惡化,這些林區越來越成為城市人們的青睞之地,其區位優勢也會越來越明顯。林業產業建設要充分利用良好的自然條件,優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條件,突出區位及資源優勢;要充分結合林區的自然地形地貌條件,資源分佈特點和周邊城市的社會經濟發展情況,建設具有區域特色的現代林業體系。發展林下經濟產業可以生產許多具有生態環保特色的產品,完全可以在短時期內形成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特色林下經濟產業體系。

  2.突出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抓好主導產業

  主導產業是經濟發展的驅動輪,也是形成合理和有效產業結構的契機,產業結構必須以它為核心,而發展林下經濟產業正是形成新的林業主導產業的有效途徑。就目前的發展趨勢看,林下經濟產業發展異常迅速,其生產的綠色、環保、高附加值的藥、花、菌、菇以及蛙、蟲、蟬等珍貴產品會在短時期內形成林業產業的新型主導產業,而林下資源昆蟲、野生可食植物、天然香料、藥用植物、木本油料樹種以及休憩果園等都是極具開發潛力的林下經濟產業發展的主導產業。與此同時,深入開發新型林下經濟產品,如林下生態養生、休憩旅游,林下藥膳新產品的深入研發,茶、竹、花、藥、膳等林下經濟文化產業開發,都是提升林下經濟產品價值,延伸林下經濟產品價值鏈的有效途徑,也有很多有待探索實驗的內容。

  3.打造知名品牌

  林下經濟產品符合國家提出的建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經濟社會的目標,開發具有極大的市場潛力的新型林下經濟產品是我國林業行業今後發展的戰略重點,打造知名品牌是延伸林下經濟產業價值鏈的重要途徑。打造知名品牌的首要工作是建現代林業林下經濟產業市場營銷體系。市場營銷體系是搭建在果農、花農、林農與市場之間的橋梁,是形成差別化競爭優勢,增強產業競爭力的途徑。目前,我國許多林區果品、花卉、林藥、林禽產品雖有銷售市場,但缺少較大規模、具有銷售特色的林下經濟產品市場營銷中心,還沒有根本轉變農民自產自銷為主的傳統銷售方式。出口市場、外省市場、高檔銷售市場、產地市場體系分散,比例不當,競爭力弱,這些都制約著林下經濟產業的發展。因此,應該積極構建立體式密集型市場營銷網路,在信息市場資源的整理整合下,充分利用國內外市場,拓展產品銷售渠道。

林下經濟產業發展重點[4]

  1.優良林下經濟種苗基地建設工程

  建設優良林下經濟種苗基地是發展林下經濟產業的基礎,必須高度重視和發揮良種採穗圃和苗木快繁殖基地的功能,開展標準化苗圃建設工程,對有條件的苗圃有針對性地進行重點改造,進行標準化種苗基地建設,而且應以縣為單位建設標準化種苗基地,由省(區、市)進行統一佈局和調整。種苗基地建設工程重點應抓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強種苗生產和供應市場監管,控制盲目用種用苗;二是加快優良品種引進的繁殖基地建設,提高良種壯苗的供應能力;三是加快優良品種採穗圃建設,為林下經濟苗木生產提供大量優質穗條。

  2.林下經濟新技術實驗示範基地建設工程

  林下經濟新技術實驗示範基地建設對促進林下經濟產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因此要把這項工作作為發展林下經濟產業的關鍵環節加以認真對待。實驗示範基地建設工程應重點抓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制定技術標準,組織標準化生產,要根據不同林下經濟引種栽培分佈區的自然條件,林下經濟生長髮育對環境條件的要求,引種栽培現狀與生產潛力,積極組織科研、教學和生產單位研製林下經濟種植和加工技術標準,推進林下經濟標準化生產,力求把林下經濟產業發展建立在標準化基礎上;二是依托國家退耕還林政策,努力探索“農戶+基地+公司”的林下經濟產業化發展道路,依托外來的資金和技術帶動集體和農戶發展林下經濟;三是營造集約化經營示範區,應根據區域林下經濟產業發展重點規划出林地,實現土地、資金、技術和管理的集約,建設高質量的示範基地,通過示範,有效帶動農戶科學經營、集約管理,實現林下經濟的集約經營和高產穩產,通過示範區的引導和示範,使林下經濟建設在新的歷史時期有一個新的突破和大的發展。

  3.林下經濟引種、育苗、栽培、加工新技術體系研建工程

  各地自然條件差異很大,不同林下經濟產品一定要按照其生態習性選擇適宜的種植地區,才能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根據自然、氣候等條件差異,開展林下經濟新品種引種栽培分佈區的,有條件的地區應及早開展林下經濟新品種引種栽培,篩選適合本區氣候特點的優良品種,積極引進有不同加工用途的特色品種,制定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規範栽培管理,實現規模化發展,標準化生產,商品化運作,在管理創新,努力探索農戶參與,基地建設,形成“企業+科研院所+基地林下經濟產業現狀及發展重點分析——於小飛吳文玉張東升+農戶”的市場化發展模式,形成產業化發展框架。鼓勵有資金、有能力的經營者自主建設林下經濟基地,大規模種植,依托工業加工,增加林下經濟產品價值,積極開發市場前景廣闊的具有多種高附加值的林下經濟產品,提高經濟效益,使林下經濟產業從種植、培育、加工、銷售形成規模化,促進林下經濟產業良性迴圈。

林下經濟產業發展保障機制的建立[4]

  1.以林改促林下經濟產業發展

  我國林改已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林業體制的變革為林下經濟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政策支撐環境,林下經濟產業應該順應這種良好的政策變革趨勢,積極尋求國家的政策扶持,以促進林下經濟產業的發展,我們完全可以把林改的成功經驗用於推進林下經濟產業發展。應在明確權屬的基礎上,加快推進林下經濟產品資產的使用權的合理流轉,各種社會主體都可通過承包、租賃轉讓拍賣協商、劃撥等形式參與流轉,當前要重點推動國家和集體所有的宜林荒山荒地荒沙發展林下經濟產業。積極推進林下經濟資產有償轉讓,儘快建立林下經濟資產的有償流轉市場,建立健全林下經濟資產評估制度。允許林下經濟產品資產使用權的流轉,促進林下經濟產業資產合理流轉。林下經濟資產使用權可依法繼承、抵押擔保、入股和作為合資、合作的出資或條件,調動經營者投資開發的積極性。

  2.放手發展非公有制林下經濟產業

  社會資金投入林下經濟產業機制的建立,對於推動林下經濟產業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和意義。國家應鼓勵各種社會主體跨所有制、跨行業、跨地區投資發展林下經濟產業,凡有能力的農戶、城鎮居民、科技人員、私營企業主、外國投資者、企事業單位和機關團體的幹部職工等,都可單獨或合伙參與林下經濟產業開發,從事林下經濟產業建設,要明確非公有制林下經濟產業的法律地位,切實落實“誰造誰有、合造共有”的政策,統一稅費政策、資源利用政策和投融資政策,為各種林下經濟產業經營主體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

  3.加大政府對林下經濟產業建設的投入

  要結合公益林業建設、管理和重大林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逐步增加對林下經濟產業建設的資金規模,以工代賑、農業綜合開發等財政支農資金也要適當增加對林下經濟產業建設的投入,對重點地區林下經濟產業基地建設和珍貴林下經濟產業品種的引進、優良種苗的開發推廣等由國家安排部分投資,逐步規範各項林下經濟產業工程建設的補助標準。隨著重點國有林區改革的逐步深入,有關地方政府要承擔起原來由森工企業承擔的社會事業投入,國家給予必要支持,使得林業企業有能力、有精力發展林下經濟產業。

  4.加強對林下經濟產業的金融支持

  2007年8月,國家林業局、國家發改委等聯合發佈的《林業產業政策要點》進一步明確了,國家將繼續對林業實行長期限、低利息的信貸扶持政策,這一政策也應落實到林下經濟產業,具體貸款期限可根據林下經濟產業的生長周期由銀行和企業協商確定,並視情況給予一定的財政貼息。有關金融機構對個人發展林下經濟產業,要適當放寬貸款條件,擴大面向農戶和林業職工的小額信貸和聯保貸款,林下經濟產業經營者可依法以林木或林下經濟產業資產抵押申請銀行貸款。應結合林下經濟產業建設的特點和各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制定和完善從還貸期限、利率高低、抵押、擔保等方面有別於其他行業的林下經濟產業建設貸款使用管理辦法,調動各類經濟主體投資林下經濟產業建設的積極性。

  5.制定和完善有利於林下經濟產業的優惠政策

  制定和完善一套適合林下經濟產業建設自身發展的政策,增強林下經濟產業建設自我積累和自我發展的能力,提高農民投身於林下經濟產業建設的積極性,顯得尤為緊迫。這方面的內容很多,如對發展林下經濟產業的森林更新改造免徵採伐稅費,免收土地占用費;發展林下經濟產業用電按農業灌溉用電收費;發展林下經濟產業的育苗灌溉用水,要給予保證,免收水資源費;對造林成功的生態林地,允許林農繼續在林地內從事林下經濟產業,從而使農民儘快受益,進一步調動農民發展林下經濟產業的積極性,確保林下經濟產業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 1.0 1.1 1.2 1.3 顧曉君,曹黎明,葉正文,黃啟忠,朱建軍,何大乾.林下經濟模式研究及其產業發展對策[J].上海農業學報,2008,(第3期).
  2. 賈忠奎主編.第一章 概述 林下經濟複合經營實用技術.中國林業出版社,2011.04.
  3. 3.0 3.1 張東升,於小飛.基於生態經濟學的林下經濟探究[J].林產工業,2011,(第3期).
  4. 4.0 4.1 4.2 於小飛,吳文玉,張東升,王曉敏.林下經濟產業現狀及發展重點分析[J].林產工業,2010,(第4期).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23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连晓雾,方小莉,Lin,Mis铭,寒曦,刘维燎.

評論(共2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林下經濟"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113.77.149.* 在 2015年1月30日 22:27 發表

政策雖好,可老農弄好規模,錢不從力等於空談官腔

回複評論
125.70.30.* 在 2017年3月23日 13:41 發表

非常棒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