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5个条目

新自由主義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新自由主义学派)

新自由主義(Neoliberalism)

目錄

新自由主義的主要觀點

  新自由主義經過近百年發展,其主要觀點有:

  ——在經濟理論方面:新自由主義繼承了資產階級古典自由主義經濟理論的自由經營、自由貿易等思想,並走向極端,大力宣揚“三化”。一是“自由化”。認為自由是效率的前提,“若要讓社會裹足不前,最有效的辦法莫過於給所有的人都強加一個標準”。二是私有化。在他們看來,私有制是人們“能夠以個人的身份來決定我們要做的事情”,從而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基礎。三是市場化。認為離開了市場就談不上經濟,無法有效配置資源,反對任何形式的國家干預。

  ——在政治理論方面:新自由主義特別強調和堅持三個“否定”。一是否定公有制。幾乎所有的新自由主義者都一致地認為,“當集體化的範圍擴大了之後,‘經濟’變得更糟而不是具有更高的‘生產率’”,因此,不能搞公有制。二是否定社會主義。在新自由主義者們看來,社會主義就是對自由的限制和否定,必然導致集權主義,“集權主義思想的悲劇在於:它把理性推到至高無上的地位,卻以毀滅理性而告終,因為它誤解了理性成長所依據的那個過程”,因此,是一條“通往奴役之路”。三是否定國家干預。在他們看來,任何形式的國家干預都只能造成經濟效率的損失。

  ——在戰略和政策方面:新自由主義極力鼓吹以超級大國為主導的全球一體化。經濟全球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個必然趨勢和一個自然的歷史過程。但經濟全球化並不排除政治和文化的多元化,更不等於全球經濟、政治、文化一體化。新自由主義並不是一般地鼓吹經濟全球化,而是著力強調要推行以超級大國為主導的全球經濟、政治、文化一體化,即全球資本主義化。

新自由主義的發展歷史和背景

  新自由主義是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社會矛盾發展的產物。它的產生和發展大體經歷了四個階段:早期新自由主義創立時期、新自由主義受冷落與自我雕琢時期、新自由主義勃興時期、新自由主義政治化和向全球蔓延時期。

經濟學派
重農學派
古典經濟學
新古典經濟學
奧地利學派
奧地利經濟學派
新奧地利經濟學派
邊際效用學派
德國曆史學派
弗萊堡學派
法國古典政治經濟學
供給學派
官房學派
公共選擇學派
功利主義
貨幣學派
哈佛學派
海派經濟學
經濟歷史學派
劍橋學派
激進經濟學派
經濟浪漫主義學派
經濟自由主義
凱恩斯主義
洛桑學派
倫敦學派
李嘉圖派社會主義者
李嘉圖學派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瑞典學派
數理經濟學派
新制度學派
新古典綜合學派
新劍橋學派
新自由主義
新凱恩斯主義
新曆史學派
新經濟地理學派
新制度經濟學派
理性預期學派
芝加哥經濟學派
制度學派
重商主義
資產階級庸俗政治經濟學
資產階級經濟學
古典自由主義
成本學派
[編輯]

新自由主義創立時期

  新自由主義作為一種經濟學理論、思潮,產生於20世紀20~30年代,是由這個時期的經濟社會與政治環境造成的。一方面,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德皇威廉二世退位和同年哈布斯堡家族結束對奧匈帝國的百年統治,自由資本主義開始向壟斷資本主義轉變;另一方面,隨著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蘇維埃政權和計劃經濟的建立,出現了實踐中的社會主義。前一方面既是對資產階級古典自由主義經濟理論的一種肯定,也是對資產階級古典自由主義經濟理論的挑戰;後一方面則是對資產階級古典自由主義經濟理論的一種壓抑與刺激。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才出現了早期的新自由主義思潮。20世紀20~30年代發生了一場以奧地利經濟學家米塞斯哈耶克為首的新自由主義者為一方,以波蘭經濟學家蘭格為另一方的關於“經濟計算”問題的大論戰。整個論戰雖無果而終,但卻成為新自由主義開始登上歷史舞臺的一個裡程碑。

新自由主義受冷落與自我雕琢時期

  20世紀30年代爆發了一場席卷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大危機。30年代大危機徹底暴露了自由放任市場經濟的弊端,它不僅是對古典自由主義經濟理論基礎———薩伊定律(“供給會自動地創造自己的需求”)的一次全面否定,而且實際上宣告了自由競爭資本主義時代的結束。在所謂人們願意在手頭持有更多貨幣的靈活偏好邊際消費傾向遞減和投資邊際收益遞減等三大心理規律的作用下,曾長期驅動經濟增長的私人與企業的消費和投資熱情全面衰退,有效需求不足迅速普遍化,併成為經濟運行的一種常態,因而迫切需要國家出面來干預經濟生活。於是,一種反映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要求的著重主張以擴大政府支出創造需求和通過政府干預推動經濟增長的凱恩斯主義便應運而生。“羅斯福新政”則以政策實踐的形式表明瞭[[凱恩斯主義的有效性,並使凱恩斯主義上升為資本主義世界的主流經濟學,主導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巨集觀經濟運行長達40年之久。這40年既是國家干預主義盛行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取得成功的“凱恩斯時代”,同時又是新自由主義受到冷落、新自由主義者著手對其理論進行精雕細琢,並使之系統化的經院修煉時期。有關新自由主義的很多重要著述就是在這個時期成文的。

新自由主義勃興時期

  以20世紀70年代初期爆發的兩次石油危機為導火線,導致整個資本主義世界陷入了“滯脹”(高通脹、高失業、低經濟增長)的困境。面對“滯脹”,凱恩斯主義政策束手無策。“滯脹”是國家壟斷資本充分發展導致資本主義固有矛盾日趨激化的必然結果。具體說,是由技術進步使生產率提高、且在資本追求剩餘價值(利潤)最大化過程中導致失業增加,經濟過度開發導致能源極度短缺和成本的迅速上升,政府過度干預導致政府膨脹、政府開支增加、企業稅賦加重等多種原因所致。但是新自由主義者卻僅僅將其歸結為國家干預過度、政府開支過大、人們的理性預期導致政府政策失靈所致。也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多年受冷落的新自由主義適應這一需要,伴隨美國總統里根和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的上臺,在否定凱恩斯主義的聲浪中,占據了美英等國主流經濟學地位。新自由主義的一個重要特征是把反對國家干預上升到了一個新的系統化和理論化高度,是“對凱恩斯革命的反革命”。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西方學者又稱新自由主義為新保守主義。

新自由主義政治化和向全球蔓延時期

  自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隨著高新科技革命興起,生產力巨大發展,資本主義由國家壟斷國際壟斷發展。適應這種需要,新自由主義開始由理論、學術而政治化、國家意識形態化、範式化,成為美英國際壟斷資本推行全球一體化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標誌性事件是1990年由美國政府炮製的包括十項政策工具的“華盛頓共識”。正如美國著名學者諾姆·喬姆斯基在他的《新自由主義和全球秩序》一書中明確指出的:“新自由主義的華盛頓共識指的是以市場經濟為導向的一系列理論,它們由美國政府及其控制的國際經濟組織所制定,並由它們通過各種方式進行實施”。“其基本原則簡單地說就是:貿易經濟自由化、市場定價(‘使價格合理’)、消除通貨膨脹(‘巨集觀經濟穩定’)和私有化。”在該書的導言中,羅伯特·W·邁克傑尼斯則對“華盛頓共識”的本質內涵給出瞭如下簡明概括:“華盛頓共識”具有“經濟體制、政治體制和文化體制”三重特性。

新自由主義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觀點

  新自由主義是一個包括眾多學派的思想和理論體系。狹義新自由主義主要是指以哈耶克為代表的新自由主義。廣義新自由主義,除了以哈耶克為代表的倫敦學派外,還包括以德曼代表的貨幣學派、以盧卡斯為代表的理性預期學派、以布坎南為代表的公共選擇學派和以拉弗、費爾德斯坦為代表的供給學派等等,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倫敦學派、現代貨幣學派和理性預期學派。

倫敦學派

  倫敦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哈耶克,他是一位著名的出生於奧地利的經濟學家、思想家。他的新自由主義理論觀點是其他所有新自由主義者的主要思想來源。他長期活躍於反凱恩斯主義、反國家干預的新自由主義中心:奧地利的維也納大學、美國的芝加哥大學、英國的大學經濟學院。他既是主張經濟自由的倫敦學派的主要代表,又是芝加哥學派的核心成員,同時也是奧地利學派的骨幹。哈耶克不僅明確主張自由化,強調自由市場、自由經營,而且堅持認為私有制是自由的根本前提。他認為,“只是由於生產資料掌握在許多個獨立行動的人的手裡,才沒有人有控制我們的全權,我們才能夠以個人的身份來決定我們要做的事情。如果所有的生產資料都落到一個人手裡,不管它在名義上是屬於整個‘社會’的,還是屬於獨裁者的,誰行使這個管理權,誰就有全權控制我們。”哈耶克反對任何形式的經濟計劃和社會主義,認為壟斷、計劃化、國家干預始終與無效率相聯繫。他認為,即便是貨幣發行權也應還給私人銀行,而不能讓政府壟斷。

現代貨幣學派

  現代貨幣學派是20世紀50年代中期在美國出現的新自由主義學派(也稱新保守主義學派)。這一學派以現代貨幣數量論為理論基礎,以制止通貨膨脹和反對國家干預為主要政策主張,強調實行“單一規則”的貨幣政策貨幣學派認為,貨幣政策比財政政策對產出量具有更大效應,貨幣供應的增加是通貨膨脹的根源。貨幣主義者強調,貨幣和其他商品、其他金融資產是一樣的資產。人們保留商品、債券股票沒有區別,彼此之間可以互相替代。因而,貨幣政策影響貨幣總需求。貨幣需求函數是比較穩定的,而且可以通過數字統計測量出來。這一學派的主要代表和領袖是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著名經濟學家M·弗里德曼,他是當代最有影響的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家、現代貨幣主義創始人。他曾在美國財政部等機構任職,擔任過尼克鬆總統的經濟顧問委員會的委員。弗里德曼的新自由主義從傳統自由主義出發,強調與“人們之間關係有關的意義的自由”。他認為資本主義體系之所以不穩,是貨幣受到擾亂,所以貨幣最重要,貨幣是支配資本主義產量、就業和物價變數的唯一重要因素。只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資本主義體系本身是可以穩定的。他極力主張貨幣政策只要求貨幣數量穩定的、有節制的增加,即支持長期的貨幣規則或目標。除此之外,不需要政府干預私人經濟,應讓市場機制完全地充分地發揮作用。弗里德曼在市場經濟理論、現代貨幣數量論消費函數理論經濟方法論等方面,也均有建樹,並因消費理論、貨幣歷史和理論以及穩定經濟政策方面的成就,於1976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理性預期學派

  理性預期學派認為,人是理性的,總在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由於經濟變數的未來情況事關自己的選擇和利益,個人會調用自己的智力和資源,對它進行儘可能準確的推測。人們會充分利用一切可用的、可得的信息,按照自己的知識和經驗,對經濟變數的未來情況做出預期。由於理性預期的作用,市場機制能確保充分就業均衡,政府干預經濟的政策要麼歸於無效,要麼加劇經濟波動,因此是不必要的。這一學派的代表人物是芝加哥大學教授、美國經濟學會現會長盧卡斯。他以經濟人理性和人的行為理性預期假設為前提和立論基礎,用貨幣周期模型論證和說明瞭經濟波動的原因,並得出了凱恩斯主義政策無效因而無需政府干預經濟的結論,他強調經濟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從而在巨集觀經濟學領域引發了一場“理性預期革命”。他首創新增長理論,把經濟運行的源泉和動力歸結為人力資本的內生積累與增長,這種積累和增長不僅能使人力資本本身的收益遞增,而且可以使其他投入要素的收益遞增,從而可以使經濟增長動態化、長期化。他認為,通過國際貿易可能會強化國家間人力資本稟賦差異,從而加大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他於1995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新自由主義的本質

  新自由主義是國際壟斷資本的理論體系,要深刻理解這一點,必須把握好以下三個方面的聯繫:

  第一,國際壟斷資本主義需要新自由主義。資本主義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進入壟斷階段後,已經渡過了一般壟斷階段和國家壟斷階段,從20世紀70年代起,資本主義開始由國家壟斷階段向國際壟斷階段過渡。

  任何歷史進程的新階段除了有其本身特定的指標之外,還必然有某些重大事件作為其標誌。沒有標誌性事件就不會有歷史分期。資本主義由國家壟斷階段向國際壟斷階段轉變,也不例外。標志著資本主義向國際壟斷階段轉變的重大事件,先後發生在20世紀70年代到21世紀初的20多年間,這些標誌性重大事件有:

  (1)以“滯脹”為特點的1973~1975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標志著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展到了極至,“滯脹”成為資本主義向國際壟斷階段大轉彎的第一個歷史拐點。“滯脹”既是對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總結,又是資本主義進入國際壟斷階段的歷史序幕。

  (2)新自由主義的勃興適應了當代國際壟斷資本發展的需要,1990年“華盛頓共識”出籠後,新自由主義更成為國際壟斷資本向全球擴張及其制度安排的理論依據。

  (3)跨國公司的崛起使全球市場同時又成為全球工廠,從而為資本主義進入國際壟斷階段奠定了最深厚的物質基礎。

  (4)長期以來缺乏可貿易性的“服務”實現了貿易國際化,使國際壟斷資本對全球經濟實現了全產業控制,從而把資本主義在產業層面上推向了國際壟斷階段。

  (5)網際網路作為壟斷資本控制全球的技術和經濟密網,成為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個新階段的標誌性技術。

  (6)“9·11事件”為全面建立國際壟斷資本全球體系提供了歷史藉口,使美國掀起了一場實現“政治全球化”或“全球一體化”的烏托邦浪潮。

  資本主義在不同的發展階段需要不同的理論。如果說國家壟斷階段需要的是凱恩斯主義;那麼,國際壟斷階段需要的則是新自由主義。

  第二,新自由主義推動資本主義向國際壟斷階段過渡。作為完成形態的國際壟斷資本的理論體系的新自由主義思潮,在方方面面都有表現,歸納起來主要是四個方面,這就是經濟的自由化、私有化、市場化、全球一體化。這四個方面互相聯繫,彼此促進,不可分割。自1990年“華盛頓共識”出籠之後,新自由主義開始向全球蔓延,為國際壟斷資本開闢了全球空間。

  (1)私有化浪潮席卷全球,即加速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向國際壟斷階段的過渡,同時又摧毀了原蘇東國家的公有制經濟。在世界範圍內,國際壟斷資本難以進入或無法控制的領域已經所剩無幾。

  (2)經濟市場化波及全球,國際壟斷資本在全球的運作有了越來越可靠的制度保障。由於新自由主義的蔓延,西方市場經濟發達的國家致力於追求市場機制的完善,而非市場經濟國家則紛紛謀求建立市場經濟制度。90年代以來,原蘇聯東歐國家幾乎是齊步走式地向市場經濟制度轉軌。從拉美、亞洲到非洲,各類經濟模式國家幾乎都無一例外地使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越來越發揮基礎作用。各國的“經濟市場化”進程,等於是在規範“行車規則”,為國際壟斷資本進行全球擴張、控制全球經濟掃清制度上的障礙,使壟斷資本在國外的“自由空間”急劇擴大。

  (3)在經濟自由化進程中,金融自由化尤為引人註目,影響也最大,它為國際壟斷資本控制全球經濟提供了一個至關重要的杠桿。由於體制和國情的差異,各國金融自由化涉及的方面和內容有所不同,但總的來看,主要包括:實現完全的利率自由化;金融機構業務的多元化;改變境內外金融市場的分離狀態,對外開放金融市場,實行外匯交易自由化,等等。金融自由化與金融國際化緊密相聯,相互推進。在金融越來越成為現代經濟命脈的情況下,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國際化使國際壟斷資本有了一個控制全球經濟的最重要的杠桿,從而通過金融“扼制”,把整個世界經濟體系更加牢固地置於自己的掌握之中。

  (4)新自由主義的全球一體化,是國際壟斷資本企圖統一全球的制度安排。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華盛頓共識”的炮製及其出籠,正是國際壟斷資本企圖一統全球意志的體現。“華盛頓共識”已經遠遠超出了經濟全球化,而是經濟體制、政治體制和文化體制的“一體化”,也即美國化。所以,自上世紀90年代始,新自由主義思潮在全球的蔓延是國際壟斷資本在全球擴張的理論表現。其結果,絕不可能使世界經濟變成一個自由競爭的體系。恰恰相反,它將仍然處在壟斷資本的控制之下。

  第三,新自由主義、壟斷資本國際擴張、經濟全球化三者緊密交織。新自由主義是壟斷資本國際擴張的理論。新自由主義、壟斷資本國際擴張同經濟全球化又緊密交織在一起。與壟斷資本的國際擴張相比,經濟全球化具有更廣的涵蓋範圍。但是在當代,由於世界經濟體系處在國際壟斷資本的支配之下,所以壟斷資本與經濟全球化又幾乎完全重疊。可以說,壟斷資本藉助經濟全球化全速進行國際擴張,而如果沒有壟斷資本的國際擴張,也就談不上今天的經濟全球化。因此,在經濟全球化背後,不能不看到新自由主義和國際壟斷資本的巨大影響力,甚至是支配力。

  從本質上說,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經濟體系發展的一個階段,是人類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但迄今為止,它又一直處在國際壟斷資本的支配之下。因此,我們不拒絕參與經濟全球化,但對其背後的新自由主義和壟斷資本的國際擴張則須保持高度警惕。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396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評論(共2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新自由主義"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117.136.38.* 在 2015年8月23日 13:53 發表

握有壟斷資本者製造壟斷利潤,加據了與無產者的分化,其鼓吹的公平正義又從何談起!本性為私可加以保護,但不可無限弘揚;犧牲絕大多數人的私肥了少數人的私,這不能代表絕大多數人類的願望,顯失公正。

回複評論
M id e175109fc5c2976fd66740877d68a677 (討論 | 貢獻) 在 2019年10月23日 17:54 發表

列寧同志:我早說了這玩意兒是修正主義的反動派拿來忽悠人的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