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7个条目

國際信用評級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信用評級(Credit Quality Rating)

目錄

什麼是信用評級

  信用評級(又稱為資信評級、資信評估、信用評估)就是由獨立中立的專業評級機構,接受評級對象的委托,根據“獨立、公正、客觀、科學”的原則,以評級事項的法律、法規、制度和有關標準化規範化的規定為依據,運用科學嚴謹的分析技術和方法,對評級對象履行相應的經濟承諾的能力及其可信任程度進行調查、審核、比較、測定和綜合評價,以簡單、直觀的符號(如AAA、AA、 BBB、CC等)表示評價結果,公佈給社會大眾的一種評價行為。

現存國際信用評級體系[1]

  國際信用關係的特殊性需要不代表任何國家利益的國際評級組織。唯有不代表任何國家利益,超越國家主權的國際評級組織才能實現穩定國際信用關係所需要的公正與權威。

  國際信用風險形成的特殊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每個國家的信用風險與其歷史文化、政治制度、法律體系、金融體系、經濟發展與管理水平等因素有著密切關係;二是各個國家的信用風險因其在國際經濟活動中的地位表現出不同的關聯性。

  國際信用風險形成特殊性對國際評級標準的基本要求是,主權國家及其經濟主體是國際信用關係的載體,必須深入持續研究影響各國債務償還的因素,形成主權國風險評價標準,同時要建立不同國家信用風險評價的比較體系,形成國際統一的評級標準。國際評級標準必須真實反映債務主體的信用風險,統一比較互換,才能作為國際信用交易的定價標準。

  國家評級機構的主權屬性表現出國際評級機構的另一特殊性,那就是各國評級監管水平和效果差異與國際評級標準一致性要求的矛盾,國際評級機構的超國家主權特性使其更易接受國際統一的評級監管要求。為了保證國際信用評級體系的穩健運行,必須建立強有力的國際評級監督機制,在完善國內監管的同時,必須加強國際監管,二者互為補充,不可替代。這是國際社會總結金融危機經驗教訓之後形成的重要共識。

新型國際信用評級體系的構建[1]

  構建新型國際信用評級體系應該著重從三個方面進行思考,即建立世界信用評級組織;制定世界信用評級標準;建立世界信用評級監管組織和準則。

  1.建立世界信用評級組織

  世界信用評級組織應當持續研究全球信用風險的演進規律,制定科學的風險評價標準,確保向國際金融市場提供信用評級信息的權威性。

  世界信用評級組織的權威性應當來自於世界各國共同授予的特許發佈權,絕非是市場自由競爭的結果;要按照獨立性、公正性、公平性、科學性和非競爭性等五個基本原則建立,其構想是:通過三個層次,兩套並行系統實現世界評級組織架構。三個層次為全球信用評級組織、地區信用評級組織、國家信用評級機構。兩套並行系統是指每一層次建立兩個同樣的機構,進行評級制衡,保證國際評級體系健康運行。

  2.制定世界信用評級標準

  評級作為通行全球的信用風險衡量標準,在評級符號、評級標準和評級數據標準三個方面要保持一致性:同一評級符號在不同國家、地區、行業、企業和信用產品之間表達的風險度是一致的,也是可以比較的;在不同國家、地區、行業、企業信用風險形成特殊性研究對比的基礎上,建立全球一致的評價信用風險總原則,併在這一原則指導下建立信用風險主要指標的比較系統和評級信息支持系統;評級數據應該在數據收集、分析、使用方面做出統一規定。

  世界信用評級標準的制定必須尊重各國信用風險形成規律,在評級一致性原則指導下,充分考慮債務國由其政治、經濟、金融、法律、文化生產力發展水平所決定的國情。

  3.建立世界信用評級監管組織和標準

  世界評級監管體系由世界、地區和國家三個層次的信用評級監管組織形成,建立時應該貫徹獨立性和專業性原則,重點關註人才素質、收費方式、級別買賣、合規管理信息披露技術進步等六個方面。

  世界信用評級監管組織是超國家主權並獨立於世界信用評級組織的國際評級監督管理機構,不代表任何國家和組織的利益,完全獨立履行監管職責。

  世界信用評級監管組織還是一個專業化程度很高的機構,對信用評級技術和業務越熟悉,越能體現監管的有效性。它的目標是:在支持世界信用評級組織通過評級技術創新滿足信用經濟全球化發展需要的同時,註重對評級組織的風險監控,使國際評級體系平穩運行,避免發生因評級失誤導致的局部或全球性金融危機。

國際信用評級發展的新趨勢[2]

  (一)對信用評級的認識進一步深化

  已突破“評級的有效需求取決於債券發行規模”的傳統認識,第三方信用評級的產生與發展既是市場經濟的必然產物已形成共識。信用評級不僅是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解決企業信用問題的組織保障。隨著第三方信用評級公信力的樹立及影響力的擴大,必將為中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作出重要貢獻。

  (二)信用評級的領域不斷擴大

  信用評級的產生從企業債券開始,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投資方式的增多,社會對信用評級的需求不斷增加,信用評級所涉及的領域也不斷擴展。目前的禾晨信用評級按評級對象不同,分為經濟主體評級、金融工具評級、其它組織及個人評級。

  (三)民族品牌意識開始增強

  中國的信用評級機構在全球市場上缺乏話語權,最主要原因是並未形成有民族特色的、符合中國實際的信用評級體系。禾晨信用評級最早提出的“惟有評級服務規範、評級方法科學、信用等級可靠,才能樹立品牌;惟有樹立品牌,才能樹立公信力;惟有樹立公信力,才能擴大影響力;惟有擴大影響力,才能提高評級結果的含金量,也才能被社會所廣泛認可;只有被社會廣泛認可的信用評級,才是有用的、有效的、能成功,也才能可持續又好又快發展”的理念逐步被業界、受評對象和評級結果使用者所廣泛接受。

  (四)本土信用評級機構將參與全球競爭

  信用評級機構不再僅僅局限於在本國開展業務,而是把自己的觸角伸展到世界範圍。在推進全球化的過程中,評級機構努力實現評級技術、公司管理、人力資源投入、營銷網路等方面與本國以外的國家和地區進行對接。禾晨信用評級以“面向全球市場,服務信用中國”為己任,昭示了禾晨信用評級“走出去”的戰略發展方向。

  (五)“藝術化”與“科學化”的統一

  儘管信用評級神秘而高雅的“藝術”色彩依然存在,但隨著統計學會計學邏輯學以及模糊數學等學科的研究成果在信用評級中的廣泛應用,信用評級越來越呈現出“科學”的色彩。由禾晨開發的“中誠信多變數信用評級系統軟體”使評級技術與評級藝術達到完美結合。

  (六)“多元化”與“專業化”的統一

  儘管許多信用評級機構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已經形成了各自的專業特色和各自專長的領域,但金融機構評級、債券評級基金評級成為許多信用評級機構共同的業務範圍,業務重疊現象越來越明顯。同時,信用評級機構不斷創新評級理念和方法,禾晨首創信用品質評級對信用評級的理論和實踐是一大突破

  (七)更加註重信用評級的差別化服務

  用評級不僅僅為受評者和社會公眾服務,目前正呈現為委托方和監管當局服務的趨勢。信用評級的結果不但向社會公佈被評者的信用狀況,而且更重要的是為可以為評級結果的使用者進行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和參考,信用評級的這一功能和作用被越來越多社會各類組織所接受。社會管理目的、方式、目標等各不相同,信用評級機構如果不瞭解管理者的意圖,只是按照現成模式給出統一的評級結果,不考慮評級結果使用者的差異性,就無法為不同信用評級目的量身定製其所需要的評估體系,也無法得出其所需要的評級結果。在當前,這種做法顯然不符合評級服務理念的要求,更無法在激烈的競爭中贏得客戶。因此,在信用評級行業日益成熟的過程中,越來越尊重評級使用者的意願,越來越重視評級使用者的看法和意見。禾晨信用評級根據國家關於加快食品安全信用體系建設規定,量身定做,開發符合企業實際和監管部門要求的食品安全信用評級體系,從此填補全球信用評級的這一空白。

  (八)有償評級制度的實施

  20世紀70年代開始實行有償評級。信用評級收入包括向評級結果使用者出售評級信息和向被評對象收取評級費用,同時開展與信用評級有關的收費業務,如企業財務信息服務信用調查。有償評級制度儘管受到社會上“如何規避利益衝突”的質疑,但目前已成為一種相當普遍的經營方式

  (九)評級信息使用範圍越來越廣

  評級信息正被廣泛地運用於風險管理過程、向管理層報告、信貸限額金融機構準備金的設定上。禾晨信用評級結果已在政府資助和獎勵、項目招投標、投資融資、商務合作、品牌創立等領域廣泛使用

  (十)越來越重視信用評級的時效性

  世界經濟已經進入信息經濟時代,瞬息萬變的經濟環境和潮涌而來的經濟信息,要求人們及時改變經營策略,規避信息不對稱的風險,在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因此,對於信用評級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不僅要保證準確、真實、客觀、公正,而且要力求快捷、簡便,適應變化的信用狀況,做出實時的評價,重視評級結果的時效性。所以,禾晨信用評級也越來越重視時效性。

  (十一)金融機構評級和結構融資評級業務發展迅速

  評級對象包括銀行投資銀行私人銀行保險公司證券公司租賃公司等。同時,在資產抵押證券(Assets backed Securities)、商業分期付款抵押證券(Commercial 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住宅抵押證券(Residential 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國際結構融資(International Structured Finance)、市政結構融資(Municipal Structured Finance)、信貸產品(Loan Products)和信貸基金(Managed Funds)等結構融資評級業務也發展迅速。

  同時,金融監管部門對信用評級的需求日益增強。金融監管當局利用信用評級的目的主要有兩個:一是評價金融機構的業績;二是指導金融機構的投資活動。另外,《巴塞爾資本協議》也將信用評級提高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地位。從國外經驗來看,信用評級被作為監管部門履行監管職責的一個重要工具。

  (十二)評級方法的以下主要特征日益明顯

  定性和定量相結合,強調定性分析;以對受評對象現有償債能力靜態分析作為線索,側重對評級對象未來償債能力的分析和評估;在財務分析中註重現金流量的分析和預測;在大量數據和實例積累基礎上,以同類企業為參考,強調全球評級的一致性。信用風險分析方法從主觀判斷分析法和傳統的財務比率評分法轉向以多變數、依賴於市場理論和電腦信息科學的動態計量分析方法為主的趨勢發展。禾晨多變數信用風險二維判斷分析法將巨集觀與微觀、動態與靜態、定量與定性方法進行有機結合,運用數量統計方法推導而建立的CCRM模型,使評級人員可準確判斷信用品質。

  (十三)更加註重與被評估者的交流

  信用評級本身就是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信用評價體系,單純的定量或定性分析都有一定的片面性,兩者相結合才能維護信用評級的客觀公正。所以在信用評級過程中,通過訪談、對話、現場調查等方式,儘可能地與被評估者交流,以獲取更多、更客觀的信用信息,使評估結果更加準確。為此,信用評級原則日益註重與被評估者的交流。

  (十四)評級信息發佈渠道多樣化

  信息發佈除了通過出版物外,還充分利用電子信息服務系統。同時,在一些主要國際金融中心設立信息中心。禾晨信用評級結果定期通過winAAA.com 向全球發佈評級信息,所頒發的每一信用等級證書上均有全球唯一、永久不變的信用代碼標識,從信用代碼可以辨別該企業首次取得信用企業稱號的時間、本次取得信用等級時間、信用等級的有效期限、所屬的國別及中國境內企業所在的省份。信用代碼與信用中國中誠信徵信資料庫一一對應,只要登錄中誠信的徵信資料庫,輸入信用代碼,可以辨別信用等級證書的真偽,徹底杜絕假冒。

  (十五)亞洲債券市場的建立與發展離不開中國評級業的參與

  中、日、韓及東盟各國在2002年倡導建立亞洲債券市場,與此相配套的亞洲信用評級協會(ACRAA)也正式成立,目前已有21個會員。亞洲正在依靠自己的力量,制訂自己的評級標準,規範發展亞洲地區的評級機構。這表明亞洲各國不希望國際評級機構左右亞洲債券市場的發展。正如亞洲地區的金融合作離不開中國的積极參与一樣,亞洲債券市場的發展也離不開中國評級機構的參與。在國際信用評級市場上應該有中國評級機構發出的聲音。

  (十六)評級市場“後發國家”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發展評級業

  日本被認可的6家評級機構中,3家為本土評級公司,日本企業評級必須有一家本土評級機構出具評級報告。美國標準普爾在印度的評級機構CRISIL也僅有 9.57%的股份。三大國際評級機構雖然涉足了近100個國家和地區,但它們在這些國家和地區評級市場並沒有完全處於壟斷地位。

  (十七)各國評級業的發展沒有固定的模式

  從世界經濟發展趨勢來看,全球經濟一體化金融國際化是個總的趨勢。全球化是個漸進的過程,全球經濟一體化在總的方向不變的情況下,並不是遵循著一種發展模式,而是具有各區域自身的特點。全球經濟一體化與區域經濟一體化並不矛盾,而是一個互相協調、共同促進的過程,如美國債券市場和歐洲債券市場的發展並不能否認亞洲債券市場發展的必要性。同樣,國際信用評級業的發展也存在“市場驅動型”和“政府驅動型”兩種模式,其發展層次也包括分別以美國、日本、印度為代表的三個層次。因此,所謂的以三大評級機構為代表的國際評級並不能包羅萬象、一統天下。

  (十八)對評級機構的認可和監管日益加強和規範

  1、亞洲信用評級協會(ACRAA)已要求會員申報以下內容:機構的所有權,機構的管理層與董事會機構,評級委員會的組成,披露機構所評級別的含義,評級程式和標準說明,溝通評級的時間願則,評級觀點的及時性與內容,違約率和信用遷移模型,信息披露的原則等。

  2、美國證券與交易委員會(SEC)對評級機構的認可已從只是對全國認可的統計評級機構—Nationally Recognized Statistical Rating Organization(NRSRO)的概念性認可向有確定標準的認可模式轉變。NRSRO最初只是SEC提出來的一個概念,雖然廣泛應用於證券監管等目的,但SEC從未在任何一部法規中正式規定什麼是NRSRO,針對證券市場上各方對SEC認定包括穆迪標普、A.MBEST等5家機構為NRSRO的做法以及NRSRO有可能形成壟斷從而導致其評級結果失去真實性和公允性頗有疑義,SEC決定對NRSRO的定義、如何監管等等做一明確規定。於是 2003年6月,SEC向美國全國範圍內廣泛征求意見,其中包括了信用評級是否應該被繼續用於聯邦證券法的監管,是否在聯邦證券法規中繼續把評級結果用於監管目的?如何選擇哪個評級機構?如何監管?針對這些問題,尤其是認可過程的透明度,SEC計劃在新交易法第3B-10款中,發佈SEC對NRSRO的定義及相關解釋。2005年4月19日,SEC在征求社會各界包括發行人、評級機構發佈了《SEC對認可評級機構的定義(征求意見稿)》。在SEC近兩年的工作計劃,這一征求意見稿在2006年會有個final action(應該是最後審定吧),2007年正式實施。

  SEC在評判一個評級機構是否符合NRSRO時,提出了以下8項關鍵指標:⑴評級分析師的培訓和素質(和評級分析師對相關信息的分析與理解能力有關);⑵ 評級分析師平均負責多少次評級(關係到分析師是否能夠持續跟蹤和評價其評級結果);⑶對信息來源的檢查以及對評級過程中的信息完整性的評價(關係到評級信息基礎的質量與範圍);⑷評級機構與發行主體管理層(包括管理高層和其它相關部門)的接觸(關係到發行主體的管理能力和可信度,以及更好地瞭解發行主體的財務經營情況);⑸評級機構的組織結構(包括不受被評對象控制,不受與相關業務或分支機構的潛在利益衝突影響,而有獨立運作能力);⑹評級機構如何確定和控制這些利益衝突;⑺防止非公開信息錯誤使用的內部管理制度及其嚴格執行情況;⑻評級機構的財務實力(與之相關的是,一個機構是否有足夠的財務資源來確保在經濟壓力下的獨立運作能力,不受被評對象控制,足夠數量、受過良好教育和具有經驗豐富的人員隊伍)。

  (十九)市場壟斷和集中度加強

  自1975年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認可三家評級機構為“全國認定的評級組織”或稱“NRSRO”(Nationally Recognized Statistical Rating Organization)後,三家機構就壟斷了國際評級市場。再以保險公司評級為例,根據瑞士再保險公司屬下的《西格馬》雜誌2003年10月公佈的一份研究報告,在世界100多家評級機構中,保險信用評級行業的四大巨頭占據了全球98%的保險公司評級收入。

  (二十)複數評級制度的實施

  即被評對象對某一評級機構的評級結果感到不滿意,可以另行選擇其它評級機構,而信用信息購買者可以自由選擇。在亞洲新興國家,監管部門一般要求同一發行主體聘請兩家以上評級機構進行評級。

參考文獻

  1. 1.0 1.1 關建中.現存國際信用評級體系亟待突破.系大公國際資信評估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第一財經日報
  2. 魏梓航.國際信用評級發展的新趨勢.北京大學中國信用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4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鲈鱼,Yixi,KAER,Tiffany,连晓雾,寒曦,Tracy.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國際信用評級"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